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的读后感10篇

2018-09-12 03: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的读后感10篇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是一本由高志宏 / 徐智明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读后感(一):“育儿基本”,其实也是人际的基本、职场的基本、生活的基本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一场面父母讲座。讲座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因为赶上暑假,现场有很多带孩子的家长

  我注意到两个妈妈

  一个妈妈腿上打着石膏,正撑着拐给儿子挑书。

  一个妈妈满面愁容,似乎要把书架上所有关于“如何让孩子听话”的书都扫走。

  我和同事说,这两个妈妈一定会去听讲座。果然,十几分钟后,她们都出现在讲座的现场。

  讲座进行得很热闹

  我能感觉到,在家长眼里,专家就像救命的稻草

  石膏妈妈向专家提问了。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她痛心疾首地历数儿子的缺点,话里话外孩子药丸。专家几次提醒石膏妈妈:“不要这样讲孩子。”石膏妈妈都充耳不闻

  我觉得很奇怪。她的儿子真有那么坏吗?在她撑着拐给儿子挑书的时候,她10岁左右的儿子一直耐着性子陪在她身边,主动帮她提包,还颇细心地照顾她,在她站不稳时及时伸手去扶她。

  为什么她看不到儿子的好呢?她儿子可比我小时候懂事多了。

  愁容妈妈也向专家提问了。她觉得自己小女儿特别礼貌,自己对此毫无办法

  她的小女儿非常不满她的说法,当场打断了她:“我都说了好多次,不要喊我宝宝不要喊我宝宝不要喊我宝宝,可你总也听不见,我已经不是宝宝了,我长大了。”

  我惊讶发现,自己曾在讲座开始前和愁容妈妈的小女儿说过话,小姑娘询问我领伴手礼的队伍在哪儿,我记得她向我问了好,还向我道了谢,自始至终彬彬有礼

  我很快反应过来,她并不是“不懂礼貌的孩子”,她只想让妈妈“别再把自己当小孩看”,可惜,她的妈妈一开口,蹦出来的还是“宝宝”。

  石膏妈妈和愁容妈妈都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

  但石膏妈妈和儿子之间,竖着一面“丑形滤镜”;愁容妈妈和女儿之间,又立着一幢隔音墙。

  她们能打破横亘在自己和孩子间的障碍物吗?

  我不知道她们是不是发现了障碍物。

  教育孩子,最困难部分可能不是“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而是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那些横在我们和孩子间的障碍物,总是由“我们自己的问题”形成的。

  我们习惯悲观,就会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若无睹

  我们不善倾听,就会忽视孩子发给我们的信号

  正像《育儿基本2》里所说:你对生活态度,就是你对孩子的态度。

  “你对生活不满意,就会对孩子不满意……为什么把孩子的问题,都归到大人身上?这很简单,却无法回避:因为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他每天和你在一起,你对生活的一切观点、态度、处置方式,都会原原本本地传递给他……要育儿,先育己。”

  在没有孩子前,我们可以任性地当一个大人,可以毫不介意自己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然而,有了孩子,一切都不同了。在《育儿基本2》看来,父母和孩子是“合作关系”,要遵循“合作守则”,即:“多施爱,少失控;多支持,少控制:多满足,少拒绝:多赋能,少施压;多赞美,少差评”。

  由于相比我们自己,孩子们是“非常缺少人生阅历”的“合作者”,我们要想从他们那里收到“爱、满足、尊敬、赞美”,就必须先给他们做出示范,认真实践“合作守则”。

  《育儿基本》系列的作者之一徐智明,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他不但是育儿专家,还是一名企业顾问,我相信他在《育儿基本》系列里分享的“育儿方法”,其灵感多少也来自他做企业顾问的经历

  其实,经常关注育儿信息的父母早就发现了,育儿的基本,往往也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工作的基本、家庭生活的基本。不说悉数掌握,掌握个七八成,都能让自己在各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我从育儿书里学到的沟通技巧“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几年中,帮我成功化解了无数难题

  难怪日本教育家河合隼雄会说:养育孩子,其实是父母占了便宜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读后感(二):请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而给孩子施压,与孩子合作,孩子会更精彩

  从古至今,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有一条从未改变:孩子从一出生就被赋予着不同的期待。因此,育儿成了一个永久的话题。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育儿产生焦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基于即便后悔也不能留下遗憾心态,让孩子去上最贵的早教、幼儿园学校,报最贵的兴趣班和补习班,甚至有家长暑假为了能让孩子去国外游学,花了自己一年的工资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这些不计成本付出会让孩子更优秀吗?答案因人而异。但有一条是明确的: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焦虑就给孩子施压。育儿达人真心爸妈在《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给出了与孩子合作,共同成长的建议和方法,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本也是一个焦虑的家长。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是我读过真心爸妈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高志宏,真心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硕士博士。现专职从事育儿、家教研究写作。徐智明,真心爸爸,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政治学专业。现从事育儿和家教研究、企业顾问。两人奉行终身学习、跨界。曾创办龙之媒、快书包策划出版广告专业图书100多种。著有《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我爱做书店》,译著《广告的艺术》《大卫奥格威自传》。

  两个教育背景深厚,而且终身学习的人,在育儿的道路上不断探究,总结,找到了理性的育儿策略,不焦虑,不施压,不强迫,与孩子合作,共同进步,孩子在父母的榜样与支持作用下,幸福快乐卓越

  真心爸妈在《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给出了与孩子合作的理论基础、合作要诀、合作守则以及不同目标下的合作技巧,例如: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合作,如何合作培养孩子的好脾气好性格等。每一条要诀、每一条准则都有具体例子操作方法,我从中找到自己的很多影子深刻反思自己以后,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

  首先,什么是合作?真心爸妈在书中给出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合作”的解释:为共同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就以为着合作中的双方是不分主次的。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想跟孩子合作,但是总会发现合作进行不下去,发现孩子不能按照自己想的去做或者去发展。其实这时候已经不是合作,而是要求孩子配合,甚至是强迫。

  基于这些情况,真心爸妈给出了合作的4个要诀:减少强迫、把“我”缩小、考虑对方意愿和懂得做必要的妥协。看这四条要诀,我们会发现每一条都很基础,而且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个同事,或者朋友,我们会发现,这些是我们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我们教导别人的话,可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我们又很难做到。这就是父母的矛盾。我有一个同事,对学生特别温和宽容,对自己的孩子却特别严厉,甚至打、罚自己的孩子。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对自己孩子和对学生会用两个标准?他的回答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对别的孩子没有像对我儿子那样的期待,而且别人家孩子管的太严家长也不喜欢。多么典型的回答,因为期待而焦虑,因为焦虑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已经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了,以至于她都不尊重我了,对我说话都没有礼貌等。宠爱不等于溺爱,爱是有原则的。曾经一位父亲在女儿的婚礼上对女婿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的女儿出了问题,你要返厂修理,不要自行修理。”这是一种幽默,但是却道出父母教育的根本言传身教。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要终身学习,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里、积极上进,不断进取。

  真心爸妈在《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前五章给出了与孩子合作的合作守则:多施爱,少失控;多支持,少控制;多满足,少拒绝;多赋能,少施压;多赞美,少差评。在每一条守则的开头都以黑体呈现出本条守则的重点,(如图)。后六章分享了父母在家庭教育重要的几个方向上——亲子沟通、性格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避免叛逆的青春期、教会孩子与同龄人合作、帮助孩子适应家庭外生活——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图片拍自《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在所有的准则中,都渗透着父母的成长与自律。是啊,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还做不到是的事情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做到?有人也许会说,如果父母都比孩子做得好,那社会还怎样发展啊?这里的夫妇言传身教主要是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上,只要这些做好了,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在知识学习方面,孩子终将要超越父母。

图片拍自《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凌晨四点给孩子冲奶粉,然后看着酣睡的孩子,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思考白天读的书,思考自己还要提升的地方一鼓作气,写下这些收获,希望对你也有用。一本书,也许只有一点触动,只要是深入内心的,都终会潜入成长的长河润物细无声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读后感(三):《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丨教你如何提升父母力

  新学期已经开学一周了,各位家长们,不知你家的新生是否已经快速地适应了新的生活,还是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不同年龄的孩子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正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情绪,是否每天早上都哭着喊着不想去幼儿园?

  刚上小学年级的孩子,是否已经适应了小学生角色?上课能否集中注意力听讲?

  小升初的孩子,是否已经感受到了课业和升学压力?家长到底要不要陪写作业,陪写作业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还能让你“哪里不会点哪里”。

  这本书的作者高志宏、徐智明夫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家有二子,拥有多重身份:育儿与家教研究、写作、顾问、头条号作者、图书出版、译者等。

  他们的第一本育儿手记《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之前我已经详细介绍过:让孩子做主,书里提倡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做主,这是一种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这本书的是上一本的延伸,其核心理念是与孩子“合作”,实现共赢,而不是“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更不能用父母的权威去“操控”孩子怎么做。

  这本书中的经验不仅来自与作者自身的家庭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是来自于在网络上与众多父母的互动。所以,这些问题非常具有普适性,当你读到某个案例,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不说的就是我家的孩子吗,我家的孩子也有类似的表现!

  《育儿基本2》这本书从整体上看,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作者逐一介绍了“与孩子合作”的五个守则,对每个守则都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并指出了每条守则使用范围和方向。第二部分,作者将重点放在了父母特别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以及如何避免叛逆的青春期等。对于每一个问题,作者都给出了全方位的建议。

  通读全书,你会发现,高志宏、徐智明夫妇在育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智慧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是对自身“父母力”的一种有力表现。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我所理解到的“父母力”。

父母力: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通读全书你会发现,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儿童教育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经典之作,并选取了其中的段落来说明问题或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是书中提到的部分书单,可以作为我们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目: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旅程

  《孩子与学校》

  《夏山学校》

  《从出生到三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指南

  《童年秘密

  《儿童心理学

  《动机人格

  《社会学

  《儿童人格教育》

  《家庭导论》

  《儿童人格养成》

  《自卑与超越》

  《孩子与恶》

  《告诉孩子,你真棒!》

  《爱的艺术》

  这些书籍可以说是作者的基本教育原理和正确的育儿知识的认知来源。掌握了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

  我相信作者在育儿过程中读过的书肯定远不止这些,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阅读和思考的过程,重要的是他们保持了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这里体现出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正如《终身成长》这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所强调的:身为父母,首先自己要掌握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方式,再通过你的言行传递给孩子,你和孩子才能最终受益。

  很多人养育孩子的方法,来自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常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当初我爸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是也长的好好的。沿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时代不同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与当年的我们大为不同,正如《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所说:养育孩子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后天习得,但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反复实践。

父母力: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我们需要成为养育型的父母,让孩子持续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回应,这样等孩子长大后,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内心世界无比充盈的人,并将这份宝贵的财富传递给后代。

  正如简媜在《顽童小番茄》这本书中所说: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他们是未来世界暂时寄放在我们身边的奇珍异宝,我们终会退壁让位。在清褪之前,如果有机会替未来做些什么,那就是从自己身上摘下诚心,拨一些时间,送给孩子们。

  首先,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感受到来自父亲和母亲的爱,一定要保证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读全书,不难发现,爸爸徐智明在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与目前很多家庭的“隐形爸爸”育儿不同,他非常积极地参与到了两个孩子的教育当中,不仅和妈妈一起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是两个孩子发展成为独立、善良、有爱心、好学、喜欢阅读等性格特征非常重要的基础。

  此外,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还表现在父母要支持孩子自我能力的发展与成长。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为孩子“赋能”。比如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孩子深度工作的能力、高效地完成作业及管理时间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培养等等,作者将从《沟通的艺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深度工作》等非常实用的商业类书籍中汲取的知识来进行了上述说明,虽然这些书暂时是供大人阅读的,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将其中的方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孩子,并让孩子真正地用起来,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这本书是作者高志宏和徐智明夫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学习了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并在2个孩子的身上实践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本书强调的教育理念是“合作”,是支持孩子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非“强迫”孩子去实现父母的理想或者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这种理念是对《育儿基本1: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主张的“让孩子做主”的理念的延伸。书中的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严谨,对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简单平实的表述,身为家长的我们,完全可以“不会哪里翻哪里”。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所以,照搬别人家的经验并不可取,我们能做是借鉴与参考,再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一套具有家庭特色的育儿经验。

  就像我现在已经开始期待作者的下一本书:《父母的成长:育儿基本3》和《阅读力:会阅读的孩子会学习》。身为普通父母,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经验教训记录下来,那将是一个主动的、有效的总结与反思的过程,相信我们都会受益匪浅。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读后感(四):懂事省心的孩子是这样养成的

  听说国家马上要全面开放生育政策了,网友一片哗然。身在魔都,周围大部分朋友都选择不要二胎,还三胎四胎?Kidding me?。“当初是你说计生,计生就计生,如今又要鼓励我,喊我放开生。小孩不是你说生,说生就能生~让我花钱,让我受累,身材变臃肿”(唱出来的给点个赞哈)

  当然身边还是有生了二胎的。主要是大孩太天使了,一点也不闹,体贴又懂事,成日怂恿老妈生个弟弟妹妹,还保证会当好姐姐。所以说,如果神仙托梦给你说随便生,保证生出来的娃都懂事又省心。大多数人八成还是会生的。然而现实是带一个娃就已经焦头烂额,每日都要用尽洪荒之力和熊孩子斗智斗勇。再来一个,简直老母亲这条命都要交代了。

  看看别人家的娃,真的是吃饭省心,学习自觉,自己的事不用爸妈操心,情绪还很稳定,不会随便上演一日三哭的戏码,也不会被无缘无故发脾气。这种小孩真是一打都不嫌多!这就是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家的两个儿子:天真和开心。

  真心爸妈在他们的著作《育儿基本2》副标题:“与孩子合作”中,详细阐述了怎么带出又懂事又省心的孩子。真心爸妈都是北大的高材生,是头条号“真心爸妈”的作者,连续三年成为头条“千人万元计划”签约作者。之前有幸在头条育儿班上听过他们的讲课。然而真正了解他们,却是从这本《育儿基本2》的书中。

  这本书非常接地气,没有任何深奥的文字和理论,真心爸妈在书中列举了大量自身的例子,看完会感觉到像他们的老朋友一样,了解这个家庭。和许多因为孩子出了成绩才出的育儿书不同(比如《哈佛女孩》、《虎妈战歌》之类)真心爸妈的家庭非常普通,两个孩子也完全称不上天才,值得称道的是,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至今仍和父母有着说不完的话,快乐又温和,爱爸爸妈妈,也爱老师同学。这个家庭每周有六天在家吃饭,一天全家一起外出用餐。家里常常可以听到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赞美,几乎听不到抱怨,有很多很多爱,没有束缚和控制。我想,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真心爸妈本人除了是学霸,还是难得的“明白人”,自己决定学校和专业,自己拿主意辞职创业,和谁结婚,何时生娃,要不要二胎。人生早期就能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说实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虽然出身于小县城,但却有一对相对“中毒”的父母来说“无毒”的父母,这才一步一步从小县城走向幸福、充实的人生,实在是叫人既羡慕又佩服。

  在这本《育儿基本2》中,真心爸妈提出了一些并不十分容易让人接受的育儿观点。乍一看,很容易下意识的就想给否定掉,(一开始我是拒绝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就越来越能接受了。在此抛出两个典型,测试一下你是否能接受:

  1、没有高需求宝宝,只有低服务型家长:真心爸妈并不赞同西尔斯博士提出的“高需求宝宝”的概念,反而认为是因为从婴儿时期起,父母对待宝宝的需求就产生了差异。有的父母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孩子,孩子就不那么容易哭闹。反之有的父母采用定时喂养,见到孩子哭泣也不及时抱孩子,孩子就变得脾气越发急躁,容易哭闹。

  2、要想孩子自律、脾气温和就要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买零食还是给游戏充值,都不讲任何条件的满足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更好商量,不会提出过分要求。

  《育儿基本2》整本书都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父母要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总是卖弄父母的权威和孩子对着干,孩子自然就能变得好起来。

  拿吃零食这件事举例,不爱吃糖果、巧克力的孩子大概属于凤毛麟角。我在超市见过好多次,哭着闹着要买零食的小朋友。也遇到过妈妈骄傲地告诉我她家儿子从来不吃垃圾食品,结果那孩子在妈妈不在的情况下对同学家的糖果两眼冒绿光,一边大把大把地吃,一边恳求不要告诉妈妈。严厉地禁止反而造就了异常地渴望。NLP课程告诉我们,哪里有阻碍,哪里就会有能量的纠结。

  有个朋友小的时候家里穷,总是穿着露着脚趾的袜子和破了洞的鞋子,哪怕被同学笑话也没得换,冬天脚趾冻出冻疮也只有咬牙忍着。后来他长大赚了钱,有了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必会买鞋和袜子,家里的鞋柜永远不够用,棉拖鞋都是一次买N双。他自己也知道鞋子够多了,再买也是浪费,但就是忍不住。其实他不是买给现在的自己,而是想买给小时候穿着破鞋子被嘲笑的自己,那时的不满足造就了今日报复性地消费。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你觉得那些零食是垃圾,吃了对身体无益有害。但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渴望总是纠结在这个上面,造成了他能量的消耗,他卡在这个坎上,总是过不去,不利于他精神层面的成长。真心妈妈的做法是孩子只要提出要买什么零食,都会欣然买来,放在抽屉里,不加限制,吃完了再买。孩子反而不会总是惦记零食,也不会不加节制地过量地吃。

  得到充分满足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会和父母对着干呢?他们的能量不会放在和父母对抗上面,也不需要以撒泼耍赖、讨价还价的方式去获取自己想要的,只会专注于自身的成长。

  吃穿学习都是一样,孩子又不是傻子,冷了知道穿,饿了知道吃,被老师批评过自然知道按时完成作业,除非父母蛮横地控制,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写作业叫你妈盯着你写,事无巨细地遥控指挥孩子,只会让他失去了生命的原动力,失去了对自身感受的信任,感知不到冷热、饥饱,也培养不出自律和时间概念。

  英雄所见略同,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也说,她非常“听女儿的话”,是个听话的妈妈。要相信孩子本身是向上的,父母的责任就是给予孩子充分地爱和安全感。而不是控制和干涉。

  我看了无数的育儿书,真心爸妈所著的这本《育儿基本2》实在是太对我胃口了,许多观念都是我认同但做不到的。不附加任何条件地满足孩子,不要求他们听话,不试图控制他们,育儿过程中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温和地对待他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让我们用纪伯伦那首著名的诗来做总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当父母学会放手,幸福就会降临。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读后感(五):做爸爸妈妈的基本,育儿的基本

  一、合作就是要把“我”缩小 我和你是平等的,不因为我有知识、资源、阅历上的优势,我就能对你颐指气使、或是替你做出决定。

  你有你独特的人格和智识,我与你的关系中,不是我对你进行单向灌输,我也从你身上学习宝贵的东西,我们是合作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需要发自内心的谦逊、柔软。带着这样的念头,我们会发现更多。对孩子如此,对家人、对合作伙伴亦是如此。

  很多爸爸妈妈习惯了高高在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孩子,帮孩子做最好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把自己放得太大的骄傲。《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说,“爸爸妈妈常常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写上什么就是什么”。但实际上,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是丰富的画布,他自己挥洒自己的颜色。

  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和鼓励,很多时候,往往只是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无为,孩子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孩子要有自己的空间、留白。给孩子反思、想象、休息、放空的充分选择。否则就失去了宝贵的可能性,损失太大了。

二、有一些“高需求宝宝”,有更多“低服务型父母”

  可能是基因决定,10个宝宝中,大约有1个天生是恶魔,2个是天使,余下7个普通孩子。“高需求宝宝”难以取悦、脾气暴躁、执拗、一言不合就满地打滚,爸爸妈妈很容易挫败到怀疑人生。

  但实际上,抱怨孩子难带的家长远不止十分之一,其实很多“高需求”是后天形成的,是对不当的养育的回应。

  有的爸爸妈妈尚未在心态上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对孩子有着不合理期待,期待他到点吃奶、天黑就睡觉、想逗他玩他就奉陪、想做自己的事儿他就安静。但养育孩子,本来就必须付出体力和精力,牺牲一些自己的空间。半夜起来哄哭闹的孩子,不是因为倒霉生了“高需求宝宝”。这其实是宝宝天性,他可能是饿了、可能是肚子胀气、可能是做了噩梦。

  有的爸爸妈妈又太紧张,对自己和孩子要求过高。可能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所有事都亲力亲为,疲惫不堪。孩子某一顿不好好吃饭、偶尔哭一下、发育暂时比别的孩子落后,就觉得孩子难带、自己心力交瘁。很多妈妈产后情绪低落,除了激素水平,也和对自己要求太高有关。如果真的很累,可以考虑请求他人帮助。例如请保姆,接受家里不那么整洁、孩子不那么完美,累的时候给孩子吃辅食罐头,而不是花很长时间去精心准备。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创造了“低服务型父母”的说法。孩子性格的养成过程中,爸爸妈妈的回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对你的需求不能及时发觉和回应,慢慢的你发现只有嚎啕大哭,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我对你过度限制,你可能就会走极端,要么过度畏缩,要么事事和大人对着干。你只关心我的学习,觉得我的感受无关紧要、太孩子气,最后我就关上和你沟通的门,你却反过来说我叛逆。

  爸爸妈妈抱怨孩子难带的时候,还是要多反思一下自己。爸爸妈妈自己做不到一百分,为什么要要求孩子事事都按自己的期望来呢?也许很多时候,是我们只有50分,孩子却有80分呢。

三、爱不需要回报

  我们的感恩文化,其实是个很危险的东西。孩子的生日,原本是快快乐乐庆祝生命和成长的喜悦,有的家庭非要强调这是“母难日”,强调妈妈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很大的苦。有的拿冰冻多年因为细菌变红的母乳说事,说孩子吃奶实际上吃的是妈妈的精血。中国传统还有“山羊跪乳”的说法,其实只是小羊太高了,只能跪着吃而已。

  妈妈给孩子哺乳有助于产后恢复、会降低乳腺癌的风险。父母花时间养育孩子,会完整的见证生命的奇迹。从一个小受精卵,到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到长成一个可以独立自主的大人,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宝贵之处。原来抬头、拿筷子、走路、鞋子、说话,这种我们看来极其简单的事情,婴儿却要用那么长时间去学习。其他物种用了千万年的进化也不曾拥有的智识,人之为人,却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完整的体验到。甚至一个不那么出众、考试倒数的孩子,也非常宝贵。

  虽然世界上存在“养儿防老”的爱,由社会和宗族压力形成的“因道义不得不得去付出”的爱,因为“你对我好我得报答你”的交换式的爱。但这些爱都有条件,因此我们害怕失去它,我们需要精心计算付出与收获,我们依然孤独。

  最好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无需榨干你,我自己得到成长。爱给我带来新的收获,而不是从你身上得到什么。我为你付出,不是给你施加回报我的道德义务,更不是赋予“我可以因此控制你”的正当性。我爱你,不因你没有回报我而失望。你被爱,你坚持做你自己,无需向任何人表示愧疚。

四、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孩子

  小时候为了送我去最好的学校,爸爸从月薪200的国企跳出来,经历很多坎坷,最终在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受到一些认可的人。他以前喜欢说,都是为了你才跳槽。我说如果没有我这个契机,你现在也许还在国企里拿着一两千块的工资,所以不要认为你活着只是为我付出,你自己也收获了更精彩的人生。你看,现在我已经独立了,你仍然在努力工作进取。

  普通人生活中有几次确定无疑的高光时刻:升学、找到第一份工作、结婚、孩子出生。这些是世界给我们的保证,无论贫富、是否成功或勤奋,我们在这些时刻都会达到幸福的巅峰。此后,再想要同等的成就感、满足感,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了。生养孩子,不代表我们有资格让孩子替我们圆梦,他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他自己的。我们上不了哈佛,就做虎爸虎妈培养孩子去;我们学不会自律,就逼迫孩子做到这一点,并且理所当然的为孩子的失败而惩罚他。这不是爱,而是自私与懒惰。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里说,“小时候没有学过什么才艺,现在觉得遗憾?用不着让孩子代替自己接受'补偿',出门报个班,就能补偿自己,花上三个月,就能获得一项新乐趣”。现在的社会足够开放,成年人有很多很多的选择,无论何时清零往日的自我,寻找新的兴趣和事业,都很容易。把孩子养大不是我们个人成长的终点。

五、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不一定会赢得比赛

  高中时,我的物理很差,爸爸就会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你要培养你的兴趣,可直到高考,我也没培养好,还是没有及格过。大学被调剂到不熟悉的法学专业,爸爸又说要培养兴趣。虽然我的确学得还不错,但读了6年后还是毅然转行,工作5年后,又毅然辞职。过去我把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运用到了最高性价比,却错失了内心真正热爱的感觉。倒是物理,有一年我读到了《三体》,忍不住感慨,原来科学这么美,如果小时候能到这本,我物理肯定能及格了吧。

  《从出生到3岁》和《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等书中都特别提到早教问题。通常,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和语言能力是容易的,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社会能力、生活愉快的孩子却困难得多。超前的脑力教育、过度的刺激,同刺激不足一样,可能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早教班、课外班花钱固然可以强化训练,但如果报了课外班,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呢?那就是得不偿失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同样的东西听很多遍,难道不会觉得很无聊吗?爸爸妈妈常常倾向于给孩子做加法,送孩子去专业机构学习了,就会安心,觉得自己尽到了做一个勤奋家长的义务。可是真的学习闪卡,上乐高课、外教班,就能保证未来的持久成功吗?

  很多爸爸妈妈,高考之前,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好,老师手把手的教,布置和监督作业,定期考核。上大学了没人管就荒废了,平时玩电脑看剧,考前抱佛脚,好像啥也没干就毕业了,职业生涯也是很迷茫,随波逐流。其实明明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主学习、自律的孩子。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这些很难通过正式课堂传授的,也不一定会在考分上体现。所以不是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考了高分,爸爸妈妈就能高枕无忧。

  周末挤满辅导班的收益是有限的、看得到的。看不见的成本却值得爸爸妈妈仔细想一想。例如,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可能有害,例如利用闪卡训练孩子记忆力,可能影响孩子读图和深度阅读能力;孩子过早学画画,可能会匠气十足、想象尽失。课程的师资可能不足,有的老师仅仅是机械的按照课程套路来填鸭式教学,或是不能量体裁衣、充满爱心的对待孩子。当把玩耍变成课程,做得好就奖励小红花等,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内在动力,例如,孩子本来为了自己快乐而玩乐高,在乐高课上可能动机就变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奖励,当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时,其持久性、强度、深度都会严重下降。

  还有上辅导班的机会成本,如果不去辅导班,孩子可以充分休息、运动、踏青、玩耍、阅读,可以学习自己安排时间,可以独处或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可以胡思乱想,可以广泛的探索这个有趣的世界。也许,赢在起跑线上不是必需的,也许,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白,反而有更圆满的结果呢?焦虑的爸爸妈妈可以好好想一想。

六、孩子,我坚决捍卫你玩耍的权利

  四五岁时,爸爸把我仅有的玩具一套积木送人,说你现在长大了,不能玩玩具了。好在还有大自然给予馈赠,野花、泥巴、后山、铁轨、养蚕和蝌蚪,或者是和小伙伴疯跑、捉迷藏、翻墙、跳房子。只是,还是会经常想念那一套宝贵的积木和童年的结束。

  很多焦虑的家长,孩子一岁以前,给他买很多色彩斑斓的玩具,孩子去玩摇铃、玩婴儿车、拿着玩具电话“喂喂喂”,就会很兴奋。如果孩子不会、或者不按说明书玩,就会担心他发育落后了。一岁以后,千盼万盼,终于等到等孩子会说话、会读绘本了,我们又开始嫌弃他贪玩,不好好读书认字、上早教班了。

  其实孩子一岁前的玩耍,如果被我们看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很可能会挫败他的兴趣。因为有学习,就会有对结果的期待,他没有按照我们的愿望去玩钢琴、骑滑板车,我们无意识中就会流露出失望。我们想尽办法,要保护的都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和天生的好奇心。我们的焦虑会破坏它,和别人的比较会破坏它,学校和学业考核确定无疑会破坏它。

  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持久观察自己的小手,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他触摸、敲打、啃咬、扔东西,把家里弄得乱糟糟。有一天,他一定要自己吃饭,把米粒、汤汁涂得满脸、全身都是。他帮忙摘菜、扫地,当然百分之百是帮倒忙。他对厨房、对电子设备好奇,厨房明火晃晃他却想方设法往里钻,要不就抢走iPad和 Siri对话。他把书撕坏,把饭洒了,把衣服弄脏。这么淘气,有时候真叫爸爸妈妈抓狂。

  爸爸妈妈怕麻烦、怕脏乱,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的这些探索。一岁时不准孩子自己学吃饭,两岁时又要抱怨孩子不会自己吃。小时候不允许孩子探索厨房,拆开玩具,却希望他长大后有想象力、有动手能力。大学时禁止他自由恋爱,毕业了又要他无师自通的去爱一个人。这可能吗?正如《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中说,“有时,大人看到的问题,可能恰恰是孩子的有点,你现在希望他改正的,可能正是日后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帮他学会的”。

七、有幸做爸爸妈妈

  我信奉亲密育儿、爱与自由、保护天性,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不轻易负面评价,只要没有很大危险、不侵害他人,鼓励孩子去探索。养孩子的路,是修复自己童年的路、也是修炼生活中其他亲密关系的路。

  越发感觉到,面对孩子要真心的谦逊,不因为自己是大人,就在孩子面前全知全能。不要把孩子当成一张随意书写的白纸,而是真心的接纳他们的色彩、他们的可能性。爸爸妈妈要练好内功,和孩子合作,与孩子共同成长。

  首发在公号tiannatudou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