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4:1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历经磨砺见真功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著,赵复三先生译的插图修订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这本书堪称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此书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可以说略有曲折。此书原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英文讲稿的整理而成的,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为了向西方人传授中国哲学知识而作,故,此书出版后立即成为了西方人了解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其多种外文译本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到20世纪80年代,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把英文本译成中文,成为当时我国学术界的畅销书。到了21世界初,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了此书,以准确的译文通俗地传达了冯友兰先生原著精神。所以,对于学习哲学的专业人士或者业余人士而言,是可以抛开“译著往往因为语言原因而不能守住作者原意”的顾虑的,虽然此书经历了数次翻译,也不失为学习中国哲学的权威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以20万字的篇幅简明而又生动展现给读者,第一次全面介绍了中国哲学各派的哲学理论内容全书分为28章,在开篇第一章,他提出,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即中国哲学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形成是有自己独特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的,在此基础上,冯友兰先生以第三章概述“诸子的由来”,然后就详细分成25章来分别介绍以儒家道家两个主要流派的理论斗争为特点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中国哲学史,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等等。

  在此书中,冯友兰先生对每种学说都予以分类说明,从时间空间维度客观阐明,体现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真知灼见永不过时,历经磨砺才见真功,所以,这本书直到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学习中国哲学提供可靠参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二):一本书讲尽上下五千年中华哲学史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因其思辨的深邃而较少为人喜爱。而术业有专攻的莘莘学子倾向于西方哲学的博大精深,对于中国哲学一向嗤之以鼻,素来秉持“月亮还是西方的亮”的偏颇看法。他们以为,中国哲学如果也算是哲学的话,那它只能处于浅近的一隅自惭形秽。真的是这样吗?假如你认真读过冯友兰先生著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一定会改变之前的看法,中国哲学其实并不简单

  由后浪出版公司选题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用英文写就,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时给美国学生的讲课教材,本书中文版由赵复三翻译。全书共分为二十八章,以“中国哲学的精神”始,至“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结束。按时间先后顺序,以精炼、概括的语言讲解了自古迄今的各个中国哲学流派及其主要哲学观点

  关于哲学,历来没有统一概念。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系统反思。”这一见解可谓极其扼要准确,使人初见之下有一种颖悟。其实,哲学从未远离我们。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究实际,又不肤浅。冯友兰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的整体把握,不仅校正了我们的认知偏差,也有益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

  《中国哲学简史》从哲学在中国的地位、著述本身的特点、地理经济背景等方面对中国哲学做了整体分析突出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诸如中国哲学认为圣人品格是“内圣外王”,“内圣”即是指内心致力于心灵修养;“外王”则是指在社会活动中恰似君王

  从第三章开始具体讲述中国哲学流派。众所周知,诸子百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本书均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先生纠正了汉代刘歆关于各家由来的认知,例如儒家,刘歆认为是来自于司徒,而本书的观点是文士。

  诸子百家,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对于儒家,本书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有生动、精准的介绍,比如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六经之中,没有一卷是孔子所著、所编、所评注或编纂”。除此之外,我们也应注意到某些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如“三十而立”,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成家立业,其实不然,孔子的本义是到了三十岁,他就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那么“四十不惑”呢,则是在四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并非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到了这个年纪就没有困惑了。读本书,会纠正你想当然的认知谬误

  而关于墨子,最恰如其分评价应该是:救世的苦行者。本书对于墨子一家的介绍,在其哲学思想之外,我们理应注意到,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子和墨子两人,他们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这样一种精神,即便当下也是极为欠缺的。

  老子强调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国君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人民大众各尽其能。我们从汉初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可以看到道家哲学对于社会巨大贡献。至于道家各阶段的前后顺序,冯友兰先生认为,杨朱是第一阶段,老子是第二阶段,庄子是第三阶段。有学者认为老子要晚于庄子,并受到追捧。两者相较,我更倾向于本书的观点。读者可以仔细阅读本书,自会得到自己的结论,此不赘述。

  汉代独尊儒术,出了一个大儒董仲舒,从此儒家占据了思想高地,儒家的主张直至清帝逊位才终结。其后,禅宗对于中国后世哲学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熟知的心学就深受禅宗的影响,心学主张心即是理,而程朱理学一派则认为“性即是理”。两派对于现实的认识,前者是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后者则是包含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

  本书讲解哲学流派众多,尤其是各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更新的哲学主张,在书中冠以“新儒家”、“新道家”、“更新的儒家”、等标题,使读者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对于这些重要的流派,本书都给予同等地位,没有厚此薄彼

  我国古人长久以来认为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打开冯友兰先生著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你一定会在其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在不算长的篇幅内,对中国哲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离不开这本大家小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差点被周国平误终生...

  高中时候喜欢读周国平,喜欢他言谈中那种平易近人而通俗易懂的智慧。现在想起来,周国平虽然学习的是哲学,但由于是以散文形式写作,有时兴起会说出一些不严谨的论断,有这样一句影响了我很久:

  “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意识形态。”这是在说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由于长期被统治者利用,其目的已经从基本的“反思”变成了维护社会安稳,周国平认为像儒家的样的思想无法被称为一种哲学,其对于终极问题采取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方式,而关注人的世俗生活。一直到接触这本书以前,我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一片基本是空白的。因为无论从高三时的尼采一直到现在阅读加缪,其目的都是想寻求人生的答案,而“中国哲学中不存在对终极问题的解答”这一思想早已深入我心。《中国哲学简史》开头的一个观念动摇了我的想法:中国哲学既不是出世的(道家),也不是入世的(儒家),而是试图平衡二者。人不可脱离社会而存在,但可以通过修养内心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中的哲学家不会像康德那样在书斋严肃思考形而上问题,也不会得出马基雅维利的纯粹功利思想。

  这样的学说不需要被写成《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大部头,它会慢慢融入到一个民族文化之中,战争无法摧毁它,天灾无法摧毁它,除了——人们自己。文化是非容易异化的,以文化为载体的儒家思想最后被异化成了“吃人”的礼教,把寻求人性的目的变成了封杀人性。由于近代中国哲学这样的异化,使我们不得不转向西方哲学寻求帮助,而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时自带的西方哲学视角自然会让我们做出“中国没有哲学”的论断了。

  不过个人认为中国哲学含蓄表达方式也要背锅。哲学不是文学,哲学的著作应当以认知价值为先,而不可以是审美价值。一本充满绝妙暗示与生动修辞的哲学著作不如一本充满术语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因为后者传达的信息至少是明确的。当然有人可以从《老子》中解读出很多道理,但这大半功劳都是阅读者而非创作者的了,《大话西游》不是一样被解读出了古希腊悲剧深刻内核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四):思维的苦旅

  冯友兰先生写于70年前的经典之作初衷在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哲学,因此兼具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视角。

  冯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具有人生终极意义宏大目标,哲学纷繁复杂、艰深而晦涩。

  借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描述本书所总结的中国哲学史进程颇为合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意味着理解哲学是思维的苦旅,而“妙”则意味着不计其数的心灵感悟。

  对于冯先生的鸿篇巨制不敢做过多评价,读过之后的收获丰富而多样:一则大致了解了春秋以降主要哲学流派的演进,特别是儒家、道家与佛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二则粗浅体会了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诸如“名”“实”之辩、宇宙论等等。

  如同冯先生回忆当年在北京大学求学时“中国哲学史”教授所言:“学哲学,无所谓学完或没有学完。如果你们要求我结束这门课,我可以一句话讲完这门课;如果你们不愿结束,这门课可以一直讲下去”,读冯先生的简史经常有醍醐灌顶的开悟,但更多感到的是思考回味历史文化长河的漫漫长路。

  本书是后浪出版的赵复三译本,未曾读过冯先生学生涂又光的译本,但感觉这一版本文字流畅,读起来行云流水、教益丰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五):即出世又入世的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讲起,纵贯诸子百家、演变后的儒家和道家、禅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直至近现代西方哲学共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发轫之作,冯老建立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模式架构,为后来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经典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哲学,主要关注的是世界的本源人类的认知等这种抽象的命题,并不关注于日常的现实事物,也不会对现实生活有任何实际的指导,可以说西方的经典哲学是一种“出世”的哲学。中国的传统哲学,即是形而上学的哲学,又是形而下学的哲学,关注的问题,即有个人道德、社会制度,也有宇宙构成、事物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即“出世”又“入世”的哲学。学习西方经典哲学,仅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头脑,并不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借鉴;而学习中国传统哲学,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品德、改善人生发展,而且可以对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处事进行指导。

  关于哲学的研究方法,冯老提出了所谓“正”和“负”的两种方法。西方哲学是一种“正”的方法,即从不证自明的“公设的概念”开始,按照逻辑推导出哲学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而中国哲学则从“直觉的概念”开始,对要探讨的形而上学对象不直接讨论,只说它不是什么,在这样做的时候,负的方法得以显示那“某物”的无从正面描述和分析的某些本性比如说道家的“道”,道家并没有直接说什么是道,而是阐述了道不是什么,你知道什么不是道,也就知道道是什么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哲学没有有效的方法论,也缺少清晰严密的逻辑和思考,这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短板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首先是百家争鸣,各家都宣扬自己的理论,驳斥对方的理论;其次是从儒道轮流成为官方思想,直到“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官方的手段却是“外儒内法”;再次是由于外来佛教的传入,佛教思想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结合,成为本土的禅宗思想;最后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思想趋同融合,形成中国哲学的巅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本身也有几点不足,其一是由于仅仅是简史,限于篇幅,对各家的介绍过于简单,很多核心思想并没有进行阐述;其二是架构略显混乱,对于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几次融合,介绍的不够清晰;其三是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经典哲学的类比较少,虽然书中做了一些辨析,但远远不够,从我个人来看,很多地方两者的思想是有一定的相似的;其四是冯老有些解读不敢苟同,如最具代表性的王阳明,冯老仅用“致良知”三个字就完成了整个心学的解读。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涵盖了社会和人生的整个运行体系,用一句“致良知”来解释真的就可以了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