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世纪的思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世纪的思维》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7: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世纪的思维》经典读后感10篇

  《中世纪的思维》是一本由(美)亨利·奥斯本·泰勒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的思维》读后感(一):《中世纪的思维--思想情感发展史》--难得一见的好书

  《中世纪的思维》无论是思想深度,材料的丰富性,论述的流畅自然,作者学养,译者用心,不愧是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手笔,在诗,史,识三方面堪称一流。要想把西方思想史的中世纪空白的一环连接上,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百年历史已经证明,这本十年之功写成的作者成名作是暗处的珍珠,搽亮它,则熠熠生辉,它系统,全面,深刻,精辟,耐读,易懂,我作为译者之一,深深佩服法律学者出身的作者,能把历史,文学,宗教如此透澈地理解,连论但丁的专章也令我这个学世界文学的译者叫绝,的确功力惊人,劝有兴趣的读者不放过这本好书。附我胡诌的几句孬诗给大家助兴:

  《中世纪的思维》译毕有感仿柏梁体赋诗一首

  愚蒙暗昧竟谁诬?

  豪才英杰遍西欧。

  辩舌如簧勤护主,

  思纷笔乱忙著书。

  皓首穷经枯肠搜,

  面壁修行任甘苦,

  译笔差强作解语。

  《中世纪的思维》读后感(二):The Mediaeval Mind: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and Emotion in the Middle Ages

  就在根据哈佛大学出版社1949年版的原文译出的中译本由上海三联出版前一个月, 美国Nabu Press也再版了英文本,但不知是哪个版本,可见该书的文化价值,它不单只可以当作一本思想史读,而且可以当一部文学史来读,我不再在此发布任何见解,因为译者只拿一次性稿费,我也不在国内,愿有缘者得见此书,实践"读者有其书"的理念.以下是Nabu Press自撰的出书理由:

  The Mediaeval Mind: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and Emotion in the Middle Ages, Henry Osborn Taylor, Nabu Press, 2012 04 06 - 646 pages This work is culturally important, back into print as our continuing commitment to preservation of printed works worldwide.

  《中世纪的思维》读后感(三):<<北京晨报>>副刊"人文观察"主编蔡辉6月23日文"七句话勾画图书市场",<<中国日报>>网转载

  ..历史图书的火爆,造成了该门类过度细分,专业型写作、普及型写作、故事型写作、娱乐型写作等彼此泾渭分明,都涌现出了一批成熟的写手。.....在普及型写作中,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颇有《万历十五年》的风范,厚积薄发,感慨甚深。在专业型写作中,专史的出版是显著的亮点,如《留学丛书》、《中世纪的思维:思想情感发展史》、《世界妇女史》、《张作霖和王永江》等。在故事型写作中,《唐玄宗》等可能是这几年来最好的历史小说。相比之下,娱乐写作却在滑坡,因为新涌现出来的作者缺乏《明朝那些事》那样的才华与功力,除了油腔滑调外,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往往失于肤浅。.......

  《中世纪的思维》读后感(四):收藏<<中世纪的思维--思想情感发展史>>的部分国内图书馆(4/30/2013)

  首都图书馆

  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外交学院图书馆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图书馆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安徽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江汉大学

  广州图书馆

  山东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林学院

  温州医学院

  浙江图书馆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金陵图书馆

  河南警察学院

  重庆市图书馆

  福建中医药大学

  厦门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商学院

  五邑大学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市图书馆

  台湾东华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中世纪的思维》读后感(五):第三章 希腊哲学:教父理解事实的前提

  基督教早期阶段,公元3-6世纪左右,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都追求思想层面,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实践考察研究,前者的理性到普拉提诺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超理性对加强了民众在对事物探索中而不得求解时对基督教的依赖度,而新柏拉图主义本身相较于中世纪来说是古迹,但是有其延续性,这一延续性对追求形而上的静观的思维方法有潜移默化影响,可以在没怎么接触过柏拉图的奥古斯丁身上窥见,而后者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为圣经的阐释提供了方法论,总结一下前两者包括斯多噶追求目的论和主观道德伦理不重实证。

  再从新柏拉图主义延伸到其他异教对基督教思维的影响,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拉提诺有两个徒弟,一个是波菲利,对于基督教形成了某种柏拉图论述文艺创作时,神赋灵于人的身上带来的强烈狂热,这对于过于敏感的波菲利来说形成了某种矛盾的心理,过于狂热而执着于一切事物最终陷入禁欲主义的阴郁中,另外一个徒弟杨步力克斯则恰恰是一种超脱的态度,不同于前者的超理性狂热,杨执着于一切与神灵有关的神秘事物将自己的精神在种种能达到与神通灵的物质手段中放心地交与给神灵,前者超理性后者庆幸,两者共同点依然是不追求物质的执着,而且是某种对于众多无法解释的困惑不去寻求物质实证而是寻求于一种“既然理性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去寻求超理性呢?不如相信神灵吧”。

  谈谈异教,摩尼教在当时也传入了罗马,古罗马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前提是遵循该国的法制,你可以信封任何教,摩尼教不同于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讲究非此即彼,讲究绝对唯一原则,那么倾向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以及绝对唯一利于修道院制度的形成,目的是禁欲和控制,上一段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强调物质的媒介性,通过物质媒介来与神灵交流,玛丽亚、圣徒、洗礼、圣餐葡萄酒和面包与耶稣的血肉的联系等等都沟通起了人和绝对第一原则的媒介体系,这些体系弥补了异教哲学、柏拉图主义或之后的其他体系没有集中欲望的缺陷,这种缺陷在基督教这里得到了弥补,人们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准确来说是信奉上帝的知识来达到灵魂净化和拯救,死后进入天堂,人们倾向于依赖权威,这里有一个疑问柏拉图虽然不追求集中,但是有其系统理论化地对理型的追求,这难道不是统一的吗?也和基督教一样有唯心成分在里面,但是最终没有成为强大的教会,也许是基督教在传教的过程中善于化妆顺应他人但又不改变自身内在要义,也在于基督教善于吸收综合这些神秘地忠于思想的异教特点,也在于早之前天使,圣母童男贞女的概念早已被人熟知,只是在这一阶段被确立了。

  《中世纪的思维》读后感(六):驮着世界的巨龟在想什么?

  西闪/文

  科幻作家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在他的作品里构思了一个碟形世界(Discworld)。那个世界像一个巨大的圆盘,周遭有绵长的瀑布,顶上是穹顶般的蔚蓝天堂。“圆盘”之下有四头大象,它们站在一只巨大的神龟背上,驮着世上的万物漫游于无垠太空。

  普拉切特的灵感似乎杂糅了古代希腊人和印度人的宇宙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很早就设想,大地乃是漂浮于水上的圆盘。古印度人则相信,这只圆盘由白象和巨龟驮着。普拉切特之后,物理学家霍金也讲过类似的笑话。只不过,在那个笑话中,驮着碟形世界的不是一只巨龟,还有无数巨龟。普拉切特的独特在于,他赋予了碟形世界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准确地讲,他写的那个世界很像西欧历史上的中世纪(约476年——1453年)。

  如果把中世纪的西欧比作碟形世界,那么支撑世界的结构性力量就好比巨龟——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都是如此。对于“巨龟”们具有何等面貌体征,历史学家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那段漫长的历史已不再贴上“黑暗”、“野蛮”或“僵化”等刻板的标签。时至今日,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城乡生活,都不乏高水平有见地的专著,值得一一阅读。不过在此之列,《中世纪的思维:思想情感发展史》一书有些特别。这本书的重点不是可见的社会结构,而是结构中流动的、近乎能量一般的东西。换句话说,历史学家亨利•奥斯本•泰勒着眼的不是巨龟的身体状况,而是精神状态——他要帮助读者去了解那些驮着世界遨游的巨龟到底在想什么。

  然而中世纪差不多有一千年之久,实在是太漫长了。一千年的情感和思想,必然有萌芽与成长,繁荣与衰败,也必然有主流与分支,大势与曲折。如何从中平衡全局与精微的关系,向来是历史学家的难题,泰勒在《中世纪的思维》里做得倒是相当出色。他首先提出,中世纪之所以成为西欧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源于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是罗马文明的遗存;二是基督教信仰;三是各个民族的天然禀赋与文化性格。这三大要素既相互冲突,又彼此相容,构成了中世纪的精神源头。

  三大要素存在对立的成分,从地理上看就一目了然。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今天的意大利,以及帝国西部各省,即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法国部分地区,一直是拉丁文化的“原产地”。即便帝国已经破败,在这些地域,拉丁精神仍然是社会新秩序中的有机组成。但是,在远离核心的地域,特别是日耳曼诸民族占据的辽阔北方,帝国政治军事的强大威力尚可达到,拉丁文明的力量却难以洞穿那里的鲁缟了。当罗马国力衰弱,“蛮族”就借无休止的战争,将他们的精神注入了历史。尤其是民族大迁徙时期,在匈奴人的压迫下,北方民族纷纷南迁。哥特人顺多瑙河而下,劫掠东部各省;勃艮第人自立为王,与帝国武力对峙;汪达尔人占据突尼斯,然后从海上杀入罗马;还有法兰克人、赫路里人等等。他们与罗马人对抗,同时又彼此交战。在不断的冲突与调和中,罗马将蛮族“罗马化”,蛮族也将罗马“蛮族化”。最终,当蛮族于公元476年选出自己的国王,逼迫罗马皇帝黯然退位,他们已经是罗马军队的主要组成。

  不过,只有等到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等日耳曼诸民族西渡,征服了不列颠群岛,并形成一支独特的精神力量,中世纪早期的心灵版图才算初具轮廓。可是假如没有宗教的整合作用,这个版图随时有分崩离析的危险。长期接受拉丁文化浸淫的地方不必说,北方民族接受这种外来的新宗教则需要双方都做出改变。幸好这时候的基督教信仰有了长足的进步,教父们努力使他们的原则更加明晰,论述更加精简,同时包含更多谦卑的知识和教育的成分。很自然的,北方民族把“蛮族”的一些特性,譬如日耳曼人的勇敢和坚韧,凯尔特人的暴烈及虚无,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理性与独立等等也添加到信仰中去。心灵版图的整合过程相当漫长,可能到7世纪,法兰克人建立的加洛林王朝,这一过程才告一段落。其标志就是“丕平献土”这一历史事件。加洛林王朝的开创者“矮子丕平”进军意大利,打败伦巴底人,将罗马附近的大片土地划归教会管辖,形成了“教皇国”。

  泰勒将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西欧比作停泊在港口的一艘船,正在装载货物。而那些货物乃是“一桶桶的古代文化和一大箱一大箱”的神学教义。但是,要到11世纪这艘船才驶出港湾,航行于中世纪的海洋上。换作碟形世界的比喻,我们也可以说,那些巨龟到那时才明白自己为何承载世界而行。

  对于11世纪的心灵版图,泰勒花了不小的精力来描述,原因也在于此。著作、诗歌、书信、民间传说,凡是有文字留存的,他都善加利用。今日地理上的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等西欧各地,人们当时思想情感的共同特征,以及品性旨趣上的差异,他都做了详尽的刻画和对比。在他看来,那一时期的意大利仍然是中世纪精神的主要产地,法国的思想在比重上逐步增强,但在当时还不具备主导地位。德国才刚刚跨进中世纪的门槛,而英国呢,它还处在暴烈的斗争之中,基本上还不算进入中世纪。

  到了12至13世纪,局面大有改变。英国、法国、德国的城镇居民逐渐对中世纪的心灵世界产生了影响。这些靠手工业、贸易维生的人没有为精妙的思想、崇高的艺术以及迷人的文学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他们无趣、虔诚而迷信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整个世界以柔韧和稳定,就像在脆而硬的生铁中添加了有助于可塑性和延展性的合金元素。不过泰勒强调了,在《中世纪的思维》中他并不专注中世纪的世俗观念,而是那个时代有见地的和建设性的精神。因此,除了对心灵版图的细腻刻画,他也注重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无论他们是达米安尼那样虔敬的隐士,还是蒙福特那样勇猛的女骑士。他们身上的宗教狂热、谨严思维和献身精神交织一体,映照出中世纪的崇高与残酷。在本书的第七编《十二和十三世纪的根本思想旨趣》里,泰勒对中世纪的思想情感做了精彩的总结。更精彩的是,他的总结是通过分析《神曲》的方式达成的。

  稍有遗憾的是,泰勒没有着力于中世纪的晚期精神。也许,比《中世纪的思维》成书略晚的《中世纪的秋天》(约翰•赫伊津哈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何以崩溃,巨龟为何逝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