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30 04:0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精选10篇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是一本由(日)吉川英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一):”日本金庸“很给力~

  日本三国文化繁荣程度不亚于国内,以此为题材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早已风靡亚洲。《三国(第2部):龙争虎斗》是素有日本金庸之称的吉川英治最耀眼巅峰杰作,集史书、商数、权书之大成畅销日本70余年,全球发售超过2000万册。

  在忠实原著基础上,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书中的豪气和谐趣更叫人拍案叫绝体现了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二):给三颗星的理由

  如题,先说给三颗星的理由

  原著5颗

  日式演绎减一颗 4颗

  翻译回中文再减一颗 3颗

  这本书独立来看还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具体参考豆瓣“内容简介”里的介绍

  只说我认为的问题吧:不知是我的偏见还是事实,看过日本作家作品虽不太多但是也大概10+了吧, 感觉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家笔下不管中国人韩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不管现代人古代人,统统都像日本人;无论咬文嚼字式的措辞,还是一根筋范儿心理活动,都是脱不了的东洋味儿。感觉日本人写不好中国人物,就好象人人也写不好日本人,美国人一样。这两个民族骨子里有太强的自我主义了。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三):误把三国当红楼

  第二部小说描写的是《三国演义》里从李郭交兵到关羽千里走单骑前发生故事完全依着《三国演义》的架构和先后顺序把一系列人物、事件重新虚拟铺陈出来,阅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尽管故事几乎已耳熟能详,但在吉川英治笔墨之下散发着一阵阵新意,使得心生一种愿意继续读下去的阅读感。

  不得不提一下每一章节名,不少取得精炼也精彩,而且看得出里面藏着作者的心思。“大江之鱼”讲寄人篱下的孙策在困顿中为一展鸿图的抱负郁闷挣扎远走高飞;“淯水红”把曹操在宛城的惨烈用“淯水一片黑暗,如在白昼一定燃烧的血红”的文字渲染触目惊心;“天下第一嗜食者”说的是吃货夏侯惇吞了自己眼珠;“是火?是人”很形象地将曹操清除掉献帝血诏签名者时的疯狂劲可画出来;还有“破衣锦心”,看到这章时就能知道讲的是关羽对兄长念念难忘相信这类精炼且精彩的章节名字在后面几部中还会有很多。

  白话演义是流水账,就是讲故事,作者本身的观点很难琢磨出来,可能根本没有观点,也可能藏得很深不说,让读的人自己去悟。而吉川讲的三国故事里穿插着很多他自己的带点说教式的感慨感悟,这也算是这套现代版三国的看点吧。

  “晚风透过营幕一阵阵吹来,油灯火苗忽明忽暗地摇yi着,远远望去,如同飘摇的丁香花”,这样的文字,也许是这部好看的现代三国的引人之处,会错把三国当红楼的。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四):鲜活的三国

  三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面甚广,于是三国具体的情节便不再多说了。吉川英治的三国第一部也曾看过,对里面人物朴素对白丰富的心理描写特别新奇感。和传统的三国演义作品相比,吉川英治的《三国》里用语自由,更现代,笔下人物也更平实,可以说也是传统三国厚重外壳下注入了新鲜血液

  不同民族性格读三国,总会有不同的理解。中国老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图劝戒人不要被三国里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等浸染,人之将老,英雄迟暮。其实这也是对三国的片面理解,三国历史演义小说重权谋和中国千年帝王一脉相承。写三国史很多,出名的一是陈寿的《三国志》二是元未明初的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作者虽然是文人创作,但依然脱不了中国士大夫政治理想的理解,骨子里还是儒家仁义道德,在以仁字为核心伦理道德框架内进行的人物创造,也多有迎合喜好的放大夸张,比如英雄主义,比如对女性的偏见等。脱胎于“三国争三下之局”的历史史实,又在其上的神来之笔,共同成就了千年不衰的三国神话,也成就了一批三国迷。三国故事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被演义,不断被更新,被重新解读

  日本人读三国,说得最多的便是吉川英治的《三国》,而这部成书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原本依据传入日本的三国译本通俗三国志》,用现代语言改编的报刊连载小说。为了能被日本人接受,吉川英治将自己对三国故事三国人物的理解,进行了在量的改编,并使之更通俗,更平民化。特征之一便是大量的会话对白的桥段以及人物种情绪化的表现,当然为了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如常人,作者也加入了更多的人物和场景气氛的描写,当然其中女性活动部分也更丰富。三国小说里原有忠义精神内涵,在吉川英治笔下更强化了能让日本人认可和接受的忠君尚武精神。这些大众化的处理也使得这部三国更深入日本人生活

  资料显示,吉川英治曾专程以随军作家身份两次来到中国,中国地大物博,多样化的地理风貌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都给他带来极大的创作养分。虽然吉川英治本人并不懂中文,根据多款译文进行的再创作依然最大可能地保留了他对三国故事及真实三国历史的理解。再加上作者文笔清新流畅,生活气息浓郁,也让吉川英治的三国颇具可读性。

  新时代下,种种三国文化延伸产物层出不穷,然而依然不访换个角度再次品读感受鲜活的生命,感受更多经典魅力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五):《三国2(龙争虎斗》日式三国行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那么一个神话---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相信只要稍微学点文化的人们都会对这四本著作印象深刻。毕竟,这些都是中国悠久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前,我也读过类似的相关的比较原汁原味文言版本书籍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我的确读得有那么一点的疲惫。尽管中国文学上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奈何看习惯了白话文的我去品味这样的长篇著作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需要揣摩,有些需要翻译,有些需要联想。当然,读完之后总是有那么些许的成就感感叹于文学上的如此高深莫测!这些作品实在是太可以解读内中的味道,品味其中的文字艺术

  当初次到这本《三国2(龙争虎斗》,我心里打了一个大大问号。前期自己没有读过这位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撰写的《三国-桃园结义》。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品味一本由日本异邦所著写的三国故事。我不仅担心于内容改变面貌全非,我同样害怕故事内容的牵强附会。而且,我也担心如此的撰写让原本出名无比的《三国演义》降低在其他民族人们眼中的地位忐忑不安心境之下开始了阅读此书的全程

  事实上通过最终的阅读结果证明,我前期的担忧全然是杞人忧天。在这本日式版本的《三国2(龙争虎斗)》中,我居然发掘出了全新的味道。作为这个曾经发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的战乱年代故事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有别于我们以往所读过的传统版本《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便是使用了全新的现代思路交流沟通方式。我们在书中找不到那些深奥复杂的文言文;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直接形象的人物对话。换言之,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是那个我们曾经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但是书中的内容除去了原本的内容依托,更有了现代版的口味所在。以我们现在的人们为基本的读书群体,将书中描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添加入了全新的元素。以我个人的角度感觉而言,我发现里面的人物对话更加的充实。正所谓言为心声。于是乎,读者不仅可以透过故事情节取联想事件发展前因后果;读者更可以透过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以前曾经读过三国的人们而言,这本书给我们带了别样的味道所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日本风味

  对于以前未曾读过三国的人们而言,这本书让我们可以比较轻易了解整个故事的大概端倪。相信日本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如此简洁明了的吉川英治所撰写的《三国-桃园结义》感悟到中国故事内容。让三国变得更加地贴近当今的读者;让读者更加轻易地了解书中故事的精髓。日式三国行,我们共同看全新的三国。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六):日本人眼中的《三国》2龙争虎斗

  日本人眼中的《三国》2龙争虎斗

  吉川英治的《三国》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一直畅销日本七十余年直到现在。可以说吉川英治的《三国》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这本书。到现在三国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对于日本人来说都耳熟能详,最有名的三国游戏都来自日本,弄得很多只会玩游戏的小孩以为三国故事是日本人写的。

  对于三国的故事中国人即便没读过原著,也对里面的故事和人物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三国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被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当然这都应该归功于罗贯中所以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吉川英治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日本人,也和中国人一样喜欢三国呢?原来吉川英治出生于1892年,七岁开始接触中国历史,在明治时期,学汉学还是挺流行的。可是后来吉川英治的家道中落,干过印刷工、修船工、画匠、记者等,同时自学不懈。最终在三十四岁时开始连载《鸣门秘谱》,一举成名。从此写作五十年,直到最后。

  在中国用现代语文改写名著的并不少见,从《老子》《庄子》到《资治通鉴》都有白话版,但是却没有人改写过四大名著。毕竟过于敏感,连翻拍一次电视剧都被骂得狗血喷头,你不能不终于原著,毕竟每个人都知道三国里面的故事,而你要太忠于原著,改写就没什么意义了。于是中国人只敢出版《卑鄙圣人曹操》这样的擦边球,却很少有人敢改写《三国演义》。

  这是吉川英治《三国》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桃园结义,故事基本上都是终于《三国演义》的,第二部龙争虎斗写的是董卓之乱已经结束,献帝东奔西跑,好像难民,最后被曹操劫持,也算是稳定下来,不至于每天提心吊胆的连饭都吃不上了。然后三国的大幕还没有来看,现在还是小小的序曲,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刘备龙争虎斗谋士们出谋划策。历史还充满了变数,谁也看不清楚未来会是怎么样,但是无论你当时多么威风只要你不是材料就早晚要被淘汰掉,而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就等待着机会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吉川英治的小说和罗贯中的相比还是很有看头的,毕竟两者相差五百多年,还是吉川英治更了解现代人的心理,写的人物对白,性格刻画,语言描写也都适合我们阅读。里面描写的吕布让人感觉更加丰满一些,里面有两个小人物陈登父子,戏弄吕布于鼓掌之间挺有趣的。龙争虎斗之后,更精彩的三国大戏正式开演,期待下一部。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七):日式白话三国

  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三国》绝对可以说是白话版的日式三国了,日本人很喜欢三国这段历史,个人感觉他们认为这段历史和日本那段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征伐不断。

  吉川英治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蓝本,用现代人叙事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二次加工,大大简化了战争场面,而通过大量可谓精彩的对话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和性格。当然重点依然是放在刘、关、张、曹操等经典人物的重塑上。

  我想第一本中大家一定领略到不同于以往银幕中刘关张的形象,赋予了他们良好的生活背景,而不像原著中那样的一笔带过

  第一部是开篇,做了必要人物的出场铺垫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那么第二部才是精彩序幕的拉开,本书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汉献帝时期天下征战,重点描写了曹操与袁术、袁绍、吕布、刘备的多次交锋,体现了当时战伐不断的景象,并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对人物的心里进行了深入的描绘,鲜明的个性也就此被呈现出来。

  虽然日本人也知道在《三国演义》刘备一直是正统化身,他是继承大统的唯一人选,所以在不少三国游戏中都给刘备配备了厚积薄发实力,至少他的民心这一项是上涨速度最快的。但是实际上日本人更喜欢曹操,至少在吉川英治的眼中,曹操是典型东方式的英雄人物,而非中国传统刻画下一意贬低的“汉贼”。在曹操和刘备的对立中,日本人更多认为是一种“春秋无义战”。因此,在喜欢刘备和孔明的同时,日本人也喜欢曹操;更主要的是,日本文化中有崇尚强者的习惯,曹操虽然有架空天子这样离经叛道做法,却是一个成功者。这一点更证明了日本人崇尚强者,鄙视弱势群体。

  语言生动,章回名称独特是这本很大的一个特色。有时候看起来让你忍俊不禁。

  如:1)吕布偶然间听到了刘玄德的话语,吓得面如土色。他对其大骂道:“住嘴!你这个长着兔耳的坏蛋!你难道忘了我过去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吗?”刘备不就是手长么,怎么现在连耳朵都长长了,还成兔子耳朵了。2)听得曹操一声令下,刑吏们立即拿着绳索,把吕布带到旁边。此时的吕布暴跳如雷,拼命挣扎。刑吏们很难制伏他,最后不断地增加人手,终于当场活活地缢杀了吕布。太生动了,靠增加人手杀死吕布。3)何谓二虎竞食之计?”“打个比方。假设有两只猛虎,各自呼啸山月,把持风云,且都已饥饿难耐。这时,若从别处投以美食,二虎定然凶性毕露,相互撕咬必将凶猛。虽说必有一胜一败,但二者必定遍体鳞伤。如此一来,谋此二虎之皮,岂不易如反掌?!”4)原来是曹豹为报前恨,选择武艺高强的兵卒追赶过来。“说什么!”张飞回身,转眼就像秋风扫枯叶一般横扫百余骑追兵,把逃命而去的曹豹一劈两半。丈八蛇矛可以将人劈成两半,厉害!5)辕门射戟被称为和平主义者,吕布明明是两边买好在哪里和稀泥,结果成了和平主义者。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八):“可爱版”三国

  吉川英治的这本《龙争虎斗》是承接第一部《桃园结义》而来,封面设计也是一脉相承,只是彩色的部分有改变。《龙争虎斗》比较《桃园结义》,语言风格大不相同。《桃园结义》语言风格是前面很有“日本味”,就如同影视配音所表现的一样,后面则很有演义文学的味道;而这本《龙争虎斗》的语言风格是整体可爱。我注意了一下,译者有所改变:《桃园结义》是田建国译,《龙争虎斗》是徐明中、田建国译。这大概也是原由之一。

  “他们居住在太古山林之中,是靠食旅人和良民的肉,和旅人、良民的血活命的绿林党徒”、“一定是虚幻之宾,使用妖术,蒙蔽我等眼睛”、“人心盼望曹操的到来如同仰望日轮。他的名字客观上被巨大的人望包围着,浮现在洛阳的紫云之上”,说实话,看到这几段文字的时候,感觉有点魔幻小说的意思,好像是应该出现在《封神演义》里的描写却出现在了《三国演义》里。小说本就是文学创作,再加上译者的再创作,有点奇异并不奇怪,也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从这些微小之处,可见日本人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认识与国人的理解认识大不同。三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感觉并不遥远,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阴谋征战、掣肘制衡、分分合合从未停止过,一直在大同小异地传承着;而对于日本人来或许尚是一种茹毛饮血的文明初萌的感觉,这也难怪,日本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历史进程毕竟大不同。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跳跃性的前进,而中国仅封建社会就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日本历史好像是从野蛮一下子进入了文明,封建社会比较中国的要短得短,接着进入资本主义。而中国历史主要集中在封建社会,三国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历史来说,虽说有点早也有点短,但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或许,这是任何外国人都无法真正能够认识和体味的。

  在这本《龙争虎斗》里,最不同与传统形象的两个人就是吕布和张飞了,他们两个倒像是两个“单纯”的小孩,一个急躁一个鲁莽,但都有点可爱。作者对于吕布的描写直接就是“不过,他原本就不是那种老谋深算有计划行动的恶人。他的行为单纯至极,就像猛兽发作一样,欲望满足之后,他甚至会显出受到良心谴责的样子”。刘备在为张飞向曹操乞情时说:“请原谅!……他如此任性,单纯得像个孩子”,而张飞自己的表现也很应景,失徐州后对刘备哭诉道“啊!我怎么是这么个蠢货啊?!大哥,原谅我!关羽,嘲笑我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友情出场”的华佗也很有风采:手里拿着一束白花,好像是野蔷薇之类,边走边闻。看他表情,好像是来到人间味道浓厚的地方,留恋起野地的芬芳。

  文中可爱的语言比比皆是,“张飞的耍酒疯就像人的两只耳朵,是与生俱来的”、“他知道,自己与智者为伍还不过是个野人”,张飞失徐州后痛哭道“看在武士的情分上,请用那把剑砍掉我的头吧”,让人哭笑不得。三国的故事自然毋庸多说,这本三国的最大乐趣当是来自语言,真真是欢乐得很啊~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九):诗意三国之龙争虎斗

  金圣叹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水浒传》、《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什么还有禁忌,“少”、“老”不读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水浒传》过于渲染暴力,怕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容易变得忘乎所以,到处惹事生非;而《三国演义》则过于推崇智谋,怕老年人深谙世故,看多了容易变得老奸巨滑,处处图人为业。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是由于这两本书都过度片面的宣扬了忠、义思想所致。象《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是曹操的奸猾狡诈,是刘备的忠义忠诚,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可以说到处都充斥着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但是,有一个人却对其进行了改编,具有了另外一种风格,且改编得大获成功,成为另一个经典。

  说来让中国人惭愧,改编这本书的是日本人吉川英治。他在基本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用现代文学手法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一番颠覆性的全新演绎,从人物塑造到性格表现,从场景描写到情节铺排,都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编,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日本色彩的《三国》。这本书是吉川英治的巅峰之作,据说在日本影响深远,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其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电游等都源自此书,而且被政治、商界、文化、艺术等人士奉为宝典。在我看来,我们的《三国演义》多用白描手法,他所改编之后的《三国》,与原著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为这本充满诈谋诡道,布满政治阴谋的书,加入了大量原著不曾有的情节和人物对白,加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使其从头至尾都弥漫着一种诗意的感觉,多了一种人生的感触,多了一层细腻的柔情和历史的沧桑之感。

  这一点在其第二部《龙争虎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它从董卓部将李傕与郭汜内讧造成长安大乱起篇,到官渡之战前夜结束,讲述了这期间刘备、曹操、袁术、孙权、吕布等诸侯竞起争霸的故事。既是争霸,就是尔虞我诈,就是拼死冲杀,就是你死我活,但吉川英治则在这种刀光剑影的环境中敏锐的捕捉每个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通过场景氛围的营造和风趣幽默的对白,来反衬人物的境遇和命运。写帝王末路汉献帝,有“真想去死,却又死不成。朕为何要生为天子啊?!”的惆怅;写乱世奸雄曹操,有“今晚不知不觉喝醉了,一个人出来醒醒酒”的俏皮;写孙策,有与太史慈对打的英勇,又有劝降的睿智……中间穿插着曹操与邹氏、吕布与貂蝉的柔情蜜意,各色人物由感而发的情感表达,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诸如“淮南的淮水秋色澄澈,风光无限。成群的红蜻蜓在晴朗的天空中快乐地飞舞”这样的情景描写,读来妙趣横生,可叹、可笑、可感、可悟、可悲、可怜、可敬、可亲、可爱,让人深得个中意趣。

  应该说,这是吉川英治所理解的三国,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对原版三国的的伟大再造。如果把我们的《三国演义》看成一部充满成人权谋斗争的战争大片,给人一种黑白色的冷峻之感,那么,他的三国就是一部情节曲折离奇、色彩明快丰富、人物丰满可爱、命运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书中处处涌动着丰富、澎湃的情感,盈溢着暖暖、朦胧的诗意,颇有日本动漫的感觉,读来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诗意三国”。和我们的阴谋三国完全不同,应该算是老少咸宜了。

  《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读后感(十):性格即命运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吉川英治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用现代元素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全新演绎。在中国《三国演义》本来就是家喻户晓的,而电视剧《三国演义》、《三国》的相继热映,更让“三国热”不断升温。如今,将日文版小说《三国》再翻译回来,可以说是一件鸭梨山大的事情。与罗贯中原著相比,现代小说版《三国》第二部《龙争虎斗》,主要故事情节基本上忠于原著,但作者却用大量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再次展现了性格即命运的古训,无论是争斗中的龙与虎,还是在他们背后出谋献策的谋士。

  《龙争虎斗》主要讲述的是官渡之战前的诸侯争霸,主要内容包括孙策称霸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降服张绣,灭吕布、诛袁术。在曹操、吕布、袁术争霸过程中,徐州在刘备手中失而复得后得而复失。从情节和内容看,可以说《龙争虎斗》波澜不惊,大概吉川在当初改编的时候,可能觉得这部分内容实在太精彩,所以基本忠于原著而很少改动吧。甚至连刘备在逃亡途中,刘安杀妻款待刘备这样有悖于日本文化传统的中国式的“义”也原封不动。因此,读这本书和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整体感觉差不多,只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更细腻。

  但是,《龙争虎斗》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和刻画,特别是几位著名的谋士,应该说比较成功。诸侯争霸的故事本来就很精彩,再加上吉川加入对话,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等现代元素,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比如吕布,虽然他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在《和平主义者》一章中,吕布的辕门射戟却让袁术吃了一次哑巴亏,也说明现实有时候能磨练出武夫的智慧。除了辕门射戟以外,作者通过吕布善待刘备家眷等类似事情说明吕布的本性并不坏,这是吕布不同于董卓等军阀的一面。但是,他的优柔寡断,言而无信,以及对妻女的儿女情长,对部下的刻薄寡恩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吕布被曹操所困后,在大殿之上,他心悦诚服的接受了陈宫以犄角之势消耗曹操力量的建议,但回到家看到老婆痛哭流涕的样子,又一次次的搁置了这个可以最后救命的计策。同样,对于袁绍、孙策、刘备等人的刻画也是如此。那段历史之所以淘汰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等外强内干者,并最后走到曹刘孙三足鼎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人的素质,而性格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

  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刘备龙争虎斗的背后,是贾诩、荀彧、郭嘉、陈登、陈宫、田丰这些谋士的较量。《三国演义》中,在卧龙凤雏出山前,也就是诸侯混战,三足鼎立前的这段时间内,有许许多多的谋士,但很难说谁更谋高一筹,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国士无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主子,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比如陈宫,明知吕布成不了大事,但因为不齿于曹操的人格,最终还是愚忠于吕布,落了个悲剧的下场。而陈登父子,却能游刃有余的周旋于吕布、刘备、曹操三者之间。贾诩虽先后担任李傕、张绣、曹操三人的谋士,却能在不同的时期都建功立业,甚至最后在曹魏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还能够善始善终,可以说创造了谋士中的一个奇迹。可见,对谋士而言,只有相信良禽择木而栖方可一展其才,如果囿于传统的礼教,只能以悲剧收场。

  龙争虎斗的结果,是张绣、吕布、袁术、公孙瓒的相继覆灭,袁绍、曹操、孙策、刘备相继崛起。天下大势,久分必合,龙争虎斗之后,迎来的将是一场统一北方的大规模战争——官渡之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