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10篇
《宇宙从何而来》是一本由傅渥成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易读易懂的科普书
开学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老师问我们看过什么科普读物,思来想去只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这还是我在遥远的童年时期看的。确实,平时要么看专业书,要么看小说散文,很少会去看科普读物。自从上了大学,没有物理课、化学课,就更少去关注科学类知识。这样想来,确实缺少了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刚好有朋友推荐《宇宙从何而来》这本书,其中夹杂着量子物理、复杂性科学、人工智能等知识,是我感兴趣的主题,值得一看。
这本书由四部分构成:终极的终极、物质与能量、生命与信息、时间与宇宙,乍一看内容十分深奥,其实不然,作者在书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历史上物理学家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的故事,娓娓道来,许多片段读起来都津津有味。而且,这本书科普的内容不是经典的老掉牙的玩意儿,而是当前理论物理界正在经历的革命——第二次量子革命。这些虽然不是我的专业,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各行各业,不紧跟潮流就容易落伍,况且,认识世界本就是每个人的天性。
这本书有太多值得分享的地方,例如在介绍“闵可夫斯基空间”时,以《理想国》的“洞穴比喻”来做类比解释四维空间和相对论;例如在介绍超导态形成时,用舞会里人们结伴跳舞来比喻电子结对运动的状态例如在介绍光线遇到黑洞不再直线传播时,用透镜折射光线来做比喻。这些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原本十分深奥的概念。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地方还能再进一步提升,我想在语言表述上能再直接浅白一些会更好,但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要将如此专业的知识梳理清楚、讲得简单易懂太难了。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二):物理是为了更好的认知世界
不得不承认,科普书不好写。
盖因此类书籍要么过于“科”,对于专业理论无法透彻阐述;要么过于“普”,失却严谨和深度,读之难有收获。也正因此,国内科普书少有,国人也苦于无书可读,只能去翻看译自海外的作品,总觉因为文化差异而差那么一层窗户纸。有国内学者愿意写作此类书籍,提高素养,开启民智,实为幸事!
本书篇幅不长,通过四个部分简述了现代物理学的主要成果和正在探讨的前沿问题。难得的是,虽然论述的都是常见的科普话题,读之却不枯燥。随处可见的引用也体现出作者人文素养方面的积累。
回顾当代人类历史,数千年的时间里,物理科学大多数时候都在黑灯瞎火中进行摸象,然而这一阶段并不可缺。 牛顿爵士的成就,既代表传统基于逻辑和实验的研究思路的极大成果,同时也意味着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走进死胡同,摔过跟头,终于让科学家们开始深思,从直觉和外界输入进行的演绎究竟有多少值得信任?
自我突破总是最困难的。放弃所有假设,实际上正是解开所有的束缚,进而,近代物理学革命到来——量子力学的崛起奠定了此后两百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发展到今天,可谓硕果累累,似乎所有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物理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在理论层面终于殊途同归,过往探究过的那些问题,似乎也不值得再考虑;无法回答的问题似乎仍旧毫无思路。
然而,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上帝视角看旧时代科学巨匠们在种种困难中艰难做出抉择、面对难题苦思不得其解,会知晓今日之科学界所面临的境况依旧。但今天的我们又幸运太多,已经出现了计算机、基因技术等先进工具来验证最先进的理论和设想。即便自身从何而来已成谜题,但至少可以尝试开创新的世界。从这个角度,人这种智能现象在未来或许真能突破种种物理学的限制。那么,如果继续这一历史进程,人类的科学之路还能走多远?个人具备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去影响和改变历史,科学的发展也前所未有的需要所有个人的共同智慧。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动物并不善于怀疑;人之所以不能成神,在于人太爱怀疑。有不足却并非坏事,因为总归有值得发展和希望。有扰动的系统却不会走出一条直线。多元化、动态稳定、具备规模性和复杂度的系统往往是更为自然的选择。因此,科学的思想也正应该是宽容和开放的,无论当下如何认为“异端”和奇特的观点,或许正孕育着未来更为先进的理论。
衷心希望国内能见到更多的科普作品,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带给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群体。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读《宇宙从何而来》有感
让一个文科生谈现代物理学著作的读后感,一定不要对此抱有多大希望,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中年人。因此,笔者在此也没有过多压力。谈不明白很正常,如果真谈明白了那反倒不正常。
《宇宙从何而来》收到后,两天时间就阅读完了,当然没有懂得多少,除去里面的专业术语和尚未接触的定理之外,阅读过程是顺畅的,阅读的心情也是愉悦的。当我合上书本,于是萌生出一些念头。
通过《宇宙从何而来》一书,粗略的了解了从混沌到宇宙诞生、从气态到固态、从原子分子到生命形成、从原始生产到人工智能的进程,发现人类在探究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的这些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当时的难解之谜,但最终不少问题都得以解答,其中不乏物理学家、思想家的天才想像。想像的结论最终在实验或者观测中得到证实,从而把人类的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二:在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并不比在食色中获得的少。
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在一本介绍现代物理前沿理论的专著中获得阅读快乐,这不能说读者有多么聪明,只能说作者是多么高明。把一个个高深的物理天文理论、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公式、定律解说得那么容易让人理解,让读者有眼界大开之感,让读者明白世上除了食色之乐外,还有阅读之乐。这既需要作者除了掌握高深的专业理论外,同时还具备把高深理论浅显地给读者讲出来的能力。让读者明白世上不少现象和高科技产品背后的理论根据,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获得恍然大悟的快乐,应该归功于本书的作者。
酒过三巡,直至微醺,都说是喝酒的最佳状态。既不伤身、又飘飘如仙,是一种享受。读书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一本看硬着头皮读,始终读不下去,或者合上最后一页,豁然开朗甚至一头雾水,都不是最佳状态。如果一头雾水,肯定会迅速遗忘。如果豁然开朗,也会因明白而放下。但是微醺却不一样,真理就在半明半暗之间,如纱后美人、墙里佳人,让人欲罢不能,兴犹未尽,浮想联翩。肯定会思索消化一些时日,再次捡拾,细细品味。肯定会百度谷歌,把一些名词原理摸清弄明,彻底明白天地间的道理原来是这么回事,然后独自慨叹历代科学家的惊世才华。
品读《宇宙从何而来》,理解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生命是如此奇妙、宇宙是如此奇妙!当然,还有更多奥妙,还待一代代科学家去探索。天地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如弱水三千,我能得一瓢饮就已经足够!
谢谢《宇宙从何而来》,让我慢慢明白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事实上,这算得上是一些很古老很古老的时候就产生了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大概是因为安全感不够,人类总是喜欢追根究底,总是急于和喜欢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回答,好让内心中稍微能够安宁一些。事实上,即使是最伟大最博学的科学家,对于这两个问题,也未必就一定能够言之凿凿——毕竟,即使是写了《物种起源》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即使是在黑洞学说方面俨然大家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 对于这两个问题或者与之类似的终极问题,都估计是同样的困惑!所以,它们才能称之为终极问题。
所以,面对傅渥成博士的这本《宇宙从何而来》,即使作者在其中想要探讨一些关于宇宙的最根本的问题,也不需要担心看不懂——他只是想通过讲一些和宇宙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的故事来引导更多的人关心一下宇宙、关注一下科学、关切一下宇宙的未来而已!从世界上体积、重量都堪称之最的蓝鲸,到细微到肉眼难以寻觅踪迹的病菌,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只是复杂的程度不同而已。宇宙也是这样。归根到底,不过就是些关于起点与终点、质与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命题罢了。杞人忧天的时期早就过去了,但人类却并不缺乏相关的新的一轮疑问的体验。这些问题当然并不无聊,而是具有某种终极的意义,值得一问。
一般公认的观点是,大约137亿年前,一个大爆炸事件,产生了今天的宇宙和一切。起初,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后来发生了大爆炸,奇点没有了,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相继出现;至今,宇宙依然在继续。
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猜想,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因为人类无法回溯到137亿年前,无法以上帝的视角来回顾这所有的一切。但人类——地球上的生命,最早的也不过诞生在38亿年前;地质年代里可考证的生命,最早的不过是在5亿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的历史虽然只有20万年左右,却已经比杞人还要杞人——当然,换一种角度看,杞人并不应该成为被嘲笑的那一个,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忧患意识。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意识,以及拥有这样的意识的一些人,人类科学才得以进步,不断向前推进!虽然,今天的人类依然无法很确切地回答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进步的广度与深度都显然是无与伦比的。
就在1900年,当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在其新年祝词中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就曾经乐观地认为,物理大厦已经落成,物理学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足可以回答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了,只剩下了一些修饰性的工作。但他也不无忧虑地认为,出现了“两朵乌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过去100年间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确实足够辉煌;但如果再过100年,再回过头来看,是不是会有一种如威廉·汤姆生般的忧虑呢!而且,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递进速度不仅越来越快,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所以,关于宇宙从何而来、到何而去这一类的问题,似乎实在也没必要过多忧虑,只管认认真真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可以了。
从宇宙的尺度来衡量地球以及人类世界的一切,很容易就迷失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却又在恍惚之间找不到自己的所在。当然,这也正是物理学最迷人和最微妙之处。
《宇宙从何而来》读后感(五):了解物理学是为了理性地看待客观世界
我们为什么要懂得物理学,我们对物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式计算阶段么?这是学生时代的印象,是上学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而对于不是专业从事物理的人来说,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去了解它,了解它的一个发展历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对于我自己来说,阅读市面上关于物理学科的书,这些书大部分讲述的是物理学的一个发展年鉴。了解这些,让我学会了用另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从微观上来讲,组成世间万物的微粒子,分子、原子、中子,这些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物质,永远处在一个不停地流动之中。生命消失后,组成生命个体的物质并不会消失,分子、原子又重新组成了其他新的物体,各个物质形态在不断地转化,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从宏观宇宙来说,恒星、黑洞这些浩瀚壮观的物质存在,让人感叹人类的渺小与卑微。领悟到宇宙万物的神秘与奇特,会让人对客观事物有更理性地认知,认真审视万物生命。
《宇宙从何而来》详细讲述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物理学简史,它把所有的知识打包整理到了一起,来了个大融合,不过并不是生硬的知识罗列。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分析了某些物理学知识背后的因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学到系统完善的物理学知识,也会受启发去思考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宇宙从何而来》的作者傅渥成,原名唐乾元,是知乎知名答主,“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中国博士生代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东京大学博士后、综合文化研究科特任研究员,曾发表过多部学术论文。
在《宇宙从何而来》这本书中,傅渥成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他完全是把物理学这门学科读薄了,然后又读厚了。把物理学知识讲的科学严谨同时又兼具趣味性。一般来说,科普类读物,要么讲的太深奥,读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讲的不够专业,讲的过于浅显趣味,又有点喧宾夺主,弱化了科普书本来想要传达的意义。而这本书中这个度就把握的比较好,严谨专业又通俗易懂,在讲述物理学知识的同时穿插着讲了物理学家们的生平人物事迹,读来引人入胜。读者可以迅速了解每一起发明与发现背后的因缘性。是想要系统地了解物理学人士很好的参考书。
例如,对以下这些概念的解释:
“黑洞”可以看作是社交网络中小众而封闭的粉丝圈。“虫洞”可以看作社交网络里面的“长程联结”。整个宇宙是一台量子计算机,它在不停地进行着“大数据分析”,全息空间因而演生了出来。
还有一些物理学上的趣闻轶事:
能量守恒定律的灵感来源竟然来自于一位给水手放血放疗的医生。讲述心灵感应的书《心灵电波》的作者竟与爱因斯坦有着很深的渊源。全书分为“终极的终极”,“物质与能量”,“生命与信息”,“时间与宇宙”几个大章节,内里多个小章节各自成文,作者摘取了物理学发展史上起里程碑作用的事件重点讲述,如: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四篇论文的内容及意义,爱因斯坦大脑同时进行着几个领域的深度思考,并且都提出了突出性的见解;能量守恒的发现;宇宙微波发现过程;X射线的发现等等。就好像是一个个小的编年体史书。读者不必要一定按顺序阅读,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跳着看,完全不用担心不连贯的问题。
例如以下这些单个小标题讲述的物理学知识:
量子纠缠与时间之箭。沙堆模型:大自然如何工作。热寂说:古老诅咒的终结。从薛定谔到“创世纪的第八天”。暗能量:驱动宇宙的膨胀。《宇宙之光》整本书行文风格轻松,但是在文献资料出处方面非常严谨,应该是和作者是理工科学者严谨的治学风格有关,但凡翻译过来的都在括号中标注原英文,有引用的都标注清楚。有难于理解的概念还细心地配了插图,看得出这本书做的十分用心,尊重读者。
《宇宙之光》介绍了物理学一路走来的历程,同时也对目前科学界正在研究的课题作了介绍,对一些新进展和新观点作了讲解。这是一门神秘伟大又意义深远的科学,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投身其中,探索追寻,把客观世界的规律展示给人类,让普罗大众了解到这个万花筒般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