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朝廷》读后感10篇
《血朝廷》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朝廷》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祝勇很有几分阴郁的鬼才,以心理悬疑风格书写一段熟透了的近代史,好读!~~
不血淋淋的暴力更加暴力,更加深刻~~在祝勇眼里,故宫不光是金碧辉煌的故宫,同样也是残垣断壁的故宫,更是有故事的故宫。推屋及人,推物及人,他能感到在任何一间房屋、一个物件的背后,都有不同人的痕迹与故事在里面~~
《血朝廷》读后感(二):很不错,值得一看
小说中每一个人都是惶恐、犹疑与纠结的,意在通过这些国家权力顶层的人物的内心来呈现一个王朝覆灭前夕的“悚然之气”。通过展现那些被政治话语遮蔽的人性的鬼魅幽深来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立体的人,再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呈现一个沉没的王朝。
摇摆的时局将必然地导致革命,而革命的形式与人则是历史的偶然选择。小说结尾引出了辛亥革命和革命党。所以,这个小说是在更尊重人性和历史规律的意义上去纪念辛亥革命。这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目前写辛亥革命的书中少见的佳作。
《血朝廷》读后感(三):三年前后的两声叹息
昨天在书柜里找书时,一时竟被这血红的书脊晃了双眼,情不自禁地取出重新翻了一番。三年前买的小说,此次却是首次重读。
2011年时为了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作业论文,我在亚马逊买了一些相关书籍,其中也包括这本小说。
从《遗址——废墟上的暗示》开始,祝勇的每一本个人作品集我基本都购买收藏。他的散文文字美得像最幽静婉转的梦,千回百转深情动人。
这本《血朝廷》虽然窃以为名字太直白,但因为“祝勇品牌”的“晕轮效应”,我也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下了单。文字依然华美丰盈,令我对小说行文中隐约的匆匆行色以及一些剑走偏锋的情节也多了一份包容。只是视野本来可以更开阔、内涵可以更深刻。
枯朽飘摇的政权怎样苦苦维持自身的合法地位?控制欲极强的太后和性格孱弱的名义皇帝如何因不同政见而对抗、妥协?又如何微妙地流露母子(姨甥)亲情?变法一派怎样著书立说,寄希望于政治法律改革?保守一派又试图怎样挽狂澜于既倒,或是看穿大厦将倾,一味地困坐愁城?……乌云压境,山雨欲来,朝廷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不是说不能着眼于帝妃之爱,不是说不能以小处的儿女情写大处的政治角力,但是言情过多,本易甜腻。何况在“珍妃之死”这个关键情节上,祝勇的想象与我的终于分道扬镳。
不能说祝勇设置的情节完全不合理。在他暗示的笔下,那样发展也是符合人性的残忍和黑暗的。只是我所知的历史——那段经过许多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在不同时间都佐证过的爱情,那段“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的单纯的、绝望的、终身不渝的爱情——不是这般模样。
“血朝廷”最终变成了帝后妃的感情悲剧(甚至是闹剧),掩卷,只留下三年前后的两声叹息。
《血朝廷》读后感(四):历史如此无奈
散文家写小说,需要很大的跨越,但一旦实现这个跨越,往往会让后者变得更丰富,祝勇的这本《血朝廷》,确实体现出了这种趋势。
本书是从四个人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清末剧烈变动的历史,这种写法非常独特,特别是光绪和慈禧的视角,尤其精彩,因为主观视角往往能解读历史更多的可能,为我们展示更多被遮蔽的幽暗。
长期以来,我们将历史中的人物漫画化了,光绪必然是懦弱的,慈禧必然是狠毒的,然而,懦弱的内心中,也有坚强,狠毒的内心中,也有天堂。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是弱者,他们的选择中,太多是无可奈何,因为我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绝大部分命运便已被决定了,如何接受与抗争,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只有小说能展示出这样的丰富:在光绪的无奈中,充满了一种躁动,在慈禧的暴烈中,充满了一种嘲讽。人人以为他们是历史的掌舵者,但他们实际上是历史的替罪羊,他们都有一种深深的被冤屈感,不同的是,光绪想超越,而慈禧却已放弃了这种可能。在命运的捆绑下,慈禧冷眼地看着光绪的挣扎,她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放弃吧,一切都是徒劳。
这是命中注定的悲剧,无人能超越,当宫殿耸立时,它的倒下已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在欺骗着被深墙包围的两个人,但他们沉浸在这骗局中,因为没有这骗局,他们将无能为力。权力这般炫目,但它的内核竟然如此空洞。
祝勇试图写出一种宿命感,通过这种宿命感,达成对封建社会的制度批判,这种过于理性的脉络显然是不合乎小说思维的。当代小说不是思想者,它是嘲讽者,它不应该堂而皇之,而是应该站在角落里去说风凉话,没有这种叙事风度,难免给人以僭越的感觉,仿佛历史不过是小说家掌中的玩物,这就难以达成深刻的真实。
这是一本体现出当代文学努力与探索的严肃作品,在商品时代中,它见证着我们对美的坚持,这种精神值得尊重。
读《血朝廷》这部气氛森然的作品时,惊讶地发现,竟然奇异地符合十八世纪欧洲“哥特小说”几乎全部的标准:庞大、幽深而阴暗的建筑里,到处布满了华丽、繁复、冷冽、浓郁的装饰细节,青年男女之间不乏残酷而暴虐的爱意与激情,又受制于鬼魅的蛊惑,最终的结局必然是隐秘而酷烈的死亡。毫无疑问,作者祝勇像是一位“嗜血”的东方德古拉伯爵,他也许真的长生不老地活在历史中,尤其当一个个朝廷走向没落时,他正张开湿漉漉的玄色翅膀,盘旋在那暮光笼罩的宫殿上方,悉心搜集、保存任何沾染上血迹的藏品。
说到哥特小说,它并不是恐怖小说、色情小说的代名词。它追求阴郁、柔靡、酷烈的风格,探讨人在恐惧中所激发的癫狂和极致的欲望满足,而这种气韵延展到古老的中国朝廷中时,产生出了非常新颖的艺术效果。
对于哥特小说来讲,首先,一座迷宫般的建筑是必须的。紫禁城的条件当然得天独厚,恢宏、静谧、充满精致的细节和纷纭的传奇。但只有像祝勇这样,掌握了最为精微传神的文字描刻技艺的作者,才能实现真正的“穿越”与复现。对他来说,紫禁城是一个双重意义的“博物馆”,不仅保存着尚存于世或业已消失的雕梁画栋、锦衣钟鼎,更保存了形器难以存放的,宫殿忧郁、浩瀚的夜色,冰凉而惨白的幽魂,青春的肉体在丝绸里窸窣的声响,粪便在尊贵的器皿中也难以掩饰的腐臭,泪水中充满角逐和妥协的咸腥味道,以及人们最先洗刷、最想回避,却也最为触目的,血的颜色。作者借李连英之口告诉我们,权力以及代表了权力的宫殿之所以熠熠生辉,全靠大量血液的悉心擦拭。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血淋淋地撕开给人看。而《血朝廷》给人的感觉则恰好相反,作者虽也写着悲剧,却把血淋淋的事实,细密地拼合成美好的童话给人看。就像哥特小说本质上是有童话性的,因为它在渲染惊悚和魔意的同时,想要突出的是人性最真实的感受和知觉。同样,在祝勇这儿,颈项上那圈密匝细白的刀口,肠胃中空虚的翻搅,膝盖在坚硬大理石上硌出的印痕,与签署不平等条约、改革维新这样重大的事件,具有等量齐观的历史意义。宏大空泛的历史进程,埋没不了渺小的个体散发出的情与欲的温度。一个恰好被置于重要政治权座上的普通老太太对于“清洁”的特殊需要,就能左右了帝国的前途!像《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叙述的那样,某个似乎细微的环节,竟然是在十字路口左右历史的最重要的原因。这种炽热的抒情性的叙述逻辑,是全世界具有理想主义热望的文人共同的诗意情怀。
当然,从荒凉的修道院到古老的旧宫殿,从黑色的泡泡袖和蓬蓬裙到绚丽多姿的旗袍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形制转换。哥特童话中,东方韵致的注入,同时也加入了更为厚重的历史意蕴。在华丽的文本形式之下,祝勇写作的目的,终究是要揭开“历史的谜团”、“宫殿的真相”。在《血朝廷》的后记中,作者有非常诚挚的剖白,想要阐明真实界与形象界之间辩证的张力。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就可以释然。他信马由缰的想象和绮丽诡谲的文字,罗缕记存的并非“曾经到底发生过什么”的事实,而是关于历史本身的真相:人类历史并非总是善意的,它最大的乐趣就是吞噬、摧残鲜活丰满的肉身;而更为残酷的是,充满血淋淋的伤痛和死亡的历史,依然流露出令人痴迷而赞叹的美丽来。
想起约一百年前,法国作家谢阁兰的《勒内•莱斯》,描绘一个异邦年轻人眼中的紫禁城,给当时的欧洲读者带去耳目一新的“异国情调”,但他毕竟还需要穿越认知的高墙。如果他们有幸能够跟着祝勇,进入这座神秘的东方宫殿的内部去尽情畅游,并惊讶地从中体会到并不陌生的哥特风情时,应该别是一番喟然浩叹吧!
《血朝廷》读后感(六):宫殿的魔咒——杀戮与权力平衡(作者:王文鹏)
“为天下者,譬如做大厦”当朱元璋说出这句话时,我不知道朱棣是否在场,听到了这句话并真正理解了这句话,能确定的是朱棣后来在北京建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紫禁城,这个紫禁城成为一种建筑层面上的统治符号。历史转眼到了今天,当我们今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意穿越故宫时,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地审视这座伟大的宫殿群了,紫禁城失去了历史的情境,成为了干枯的历史标本。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紫禁城已经消失不见了。我们已经看不到历史上宫殿的鲜血淋漓了,甚至看不到紫禁城的真正威严和私密性了,我们现在更多的看到的只是恢宏、繁华和历史的边边角角。脱离了历史情境,宫殿只是一座座废墟了。
宫殿的真正隐喻是什么呢?这座宫殿的隐喻被隐藏在历史中了,要想理解宫殿的意义必须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祝勇先生用《血朝廷》这本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祝勇先生的《血朝廷》,发现祝勇先生显然并不只是满足于历史复述,对故事的建构他相当用心。当我们在这个文本中试图去考究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时,我想我们走偏了。他更迷醉于“宫殿”这个镜像,在这个镜子中他看到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是杀戮和权力平衡。
在作者笔下,宫殿是一台杀人机器,也是死亡的容器,它鲜血淋漓地构造了杀戮现场和坟墓。宫殿的主人一直在换,但它不拘一格地杀人一直不变,它用奢华来掩饰自己的残暴,以恢弘的方式散布谣言。因此人人为宫殿迷醉,人人难逃固定的命运。几百年来,权力中的人们一直处在杀戮和被杀戮的循环命运中。
杀戮并非是毫无规律、毫无选择性的。当别人都难逃杀戮命运时,李鸿章却“临事方知一死难”,想死都死不成。那宫殿是根据什么来杀戮的呢?
许多人认为,宫殿杀人是根据忠奸来杀人的,好皇帝杀奸臣,昏君杀忠臣。实际上宫殿杀人不是根据忠奸判断的,而是根据权力平衡。为了自己在宫殿生存,善良的兰儿成了暴虐的慈禧,她杀死了八大臣。在这时,杀戮是一种必然行为,要么死的是八大臣,要么就是慈禧。她杀死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也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是报信的人,恭亲王是扭转形势的人,他们都是功臣。恭亲王因安德海骄横,后来杀死了安德海,慈禧杀死了搞“洋务运动”的恭亲王。要知道,恭亲王这时候的权力太大了,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都是他的党羽。由此可见,实际上杀戮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削弱对自己不利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杀了100多位官员,表面来看是为杨乃武和小白菜申了冤,实际上是慈禧在削弱淮军的力量。
可怜的醇亲王看到了哥哥的命运,他吟诗“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但他却是一个无法选择命运的人,他生于贵胄之家,但却不得不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等待自己的命运降临。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帝,自己不断加官进爵。别人看到的是荣耀,他看到的是杀戮的刀悬在自己的头上。他一出生就属于宫殿的人,连“告老还乡”的福分都没有了。
有封建统治就有杀戮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杀戮有的时候甚至是一种炫耀,需要权力,也需要谋略。权力是一把刀,权谋是很多把刀,你也许可以杀死很多人,但也杀死了自己。谁不畏死?谁都不想死,但是都脱不开权力的繁盛的诱惑和杀戮的快感,只是谁都想不到自己会死在别人刀下,死在权力的博弈中。
杀戮本身也是一种权威和权力,因此杀戮成为一种庸常,更成为了咏唱。杀戮是分等级的。“午门”和“菜市口”两个地点昭示了杀戮的贵贱之分。在午门被杀戮可以溅出鲜血梅花,在菜市口则多成了民众一致呼号的表演。鲜血梅花多是高贵的、恩赐性质的,想不死都不行,那是对不起皇恩;菜市口的杀人表演不仅仅是惩戒性质的,更是告诫性质的,那是一场完美的表演,有大义凛然的死囚,有集体无意识的民众欢呼。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民主的封建社会里,帝王的权力是无限延伸的,但也是受限的,宫殿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限制。坐在龙椅上的人,得到的不仅是荣耀和权力,还有死亡和恐惧。对皇帝来说,宫殿是一座恢宏华丽的监狱,皇帝被困在繁华的宫殿里,如同一个高贵的囚犯。对官员来说,一旦踏上宫殿的台阶,一生就无法再摆脱宫殿。宫殿代表朝廷,代表皇权,它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你不在宫殿之上,即使在乡野也难逃被杀戮的命运。
当踏上宫殿的那一刻,所有的官员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脑袋。在宫殿的官员每个人都浸没在鲜血之中的,随时都会丧命于自己的荣耀和权力中。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情境中,宫殿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但是命运却没有白的,只有红与黑。封建统治者是佛更是刀,人人难以逃脱其中的罪与罚。被杀被罢,升迁谪贬都是权力的博弈和平衡,这就是宫殿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