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别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别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0-25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别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小别离》是一部由汪俊执导,黄磊 / 海清 / 张子枫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别离》影评(一):无论如何,父母已经把他们能做到的最好给我们了

00后现在这个年纪,但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80初左右,所以也大多不是这样。
  于我来讲,这就是我们90初一代人的青春期。
  
  小别离写了三个不同的家庭,朵朵琴琴和小宇是三个不同的样态。小宇的家庭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多,但我们大多的家庭都是介于多多家和琴琴家中间的那种,父母或有钱或没钱,但作为独生子女,我们都承载了父母独一份的爱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
  我们的父母大多都是60 70后,受教育程度没有现在的我们高,却期望我们能不一样,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制度下,每个老师都灌输,一分一操场,家长也会拿分数作为卡我们的标准,不准看课外书,限制追星,女孩子家长永远担心孩子吃亏,这剧里真的是神还原。
  可是我们该看课外书还是看课外书了,该追星还是追星了,早恋倒是没有,但是如果我将来教育小孩,一定希望他早点早恋,这样起码能在该恋爱的年纪,不要吃那么多爱情的苦头。
  
  剧里至少黄磊的角色是那么一个有家庭智慧的人,永远能在母女中间当一个滑剂,而我们那个年代,在我们父母的观念还是孩子不能反驳家长的环境中,反正我一个女孩从小到大是没少挨打。
  看第六集的时候,哭了整包纸,当年我妈也会偷看我的日记,看我写的言情小说画的小漫画,看完了跟我打架,小孩子只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我们永远不知道,门外,爸妈是怎么的难过。不知那些年当我针尖对麦芒的跟我妈吵嚷时候,说出那些戳人心窝子的话的时候,我妈是怎么样一次又一次自我心理建设的。毕竟养个小孩子不是买个玩具,不喜欢了还能丢掉,孩子若教育的不好,做父母的只能一边怪自己没教育好,另一边给自己和孩子找个台阶下。
  若是五年前,20左右的我看到这个剧还会觉得天下家长一样为分数论,永远都在灌输自己的思想给孩子,但今天26岁即将结婚生子的年纪再看的时候才明白,父母在孩子不懂事又叛逆的要死的年纪,打不得骂不得的时候,只能选择妥协,向孩子低头,因为那是自己掉下的一块肉,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喂大的孩子,也因为没有希望孩子不好的父母。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在尚没养儿的年纪,还好这一部剧起码能让我们审视曾经的自己,也让我们多思考将来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亘古不变的叛逆期家庭矛盾。
  其实编剧就是想借朵朵家琴琴家小宇家的家长,来映射我们的父母,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是什么性格的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是他们都一样,已经竭尽全力把能给我们的最好,给我们了。我想,这就是这部剧最大的意义

  《小别离》影评(二):突如其来的那场别离

      难得有部剧是我跟着走到最后一集的,《小别离》算是一个。剧粉们说它关照现实,跟风黑们说它三观不正,不过你喜不喜欢都要一集一集追下去,因为黑粉也是粉,找黑点也要贡献点击率。如此,发行方笑了。
      •“小小”留学生的成熟
      很多年以前的电视时代,看过一个关于日本留学生的纪录片,其中一集叫“小小留学生”,说的是一个中国的小女生跟随父母在日本上学的经历。具体的细节不在这里赘述,当初觉得很新奇,在我的成长年代和环境,零星有听说少时出国留学,也多半是国内考不上高中大学混不下去家里又格外有钱云云。放在如今,都是平常。出国上大学研究生比比皆是,很多城市家庭郑重考虑让十几岁的孩子独自漂洋过海
      剧里三个孩子大概就是传言中的学霸、学渣、学酥(看着是霸霸,一碰全碎了),成绩不同,家庭不同,看待出国倒是出奇一致:对我好的,不一定适合我,但是愿意试试看。大人们从利弊出发考虑问题,孩子们更多注重自身感受也就更纯粹。
      •成年人的幼稚
      三个家庭的家长也跟他们的孩子一样,代表现代社会中三种不同阶层的成年人。琴琴的家庭中规中矩,条件一般,但是女儿成绩优异,父母把自己未曾得到的期盼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满足,这样的家庭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小宇的家庭情况参照狗血电视剧,老夫少妻,前妻留下叛逆儿子,战争一触即发,按照八点档惯例,肯定会是团圆美满,不过小宇出国后爸爸对琴琴妈妈那段小插曲来的莫名其妙,好像马上要开始看美剧的节奏。最后的主角朵朵一家,有朋友说是因为黄磊才来看的,可见不同年龄层的号召力,强势的妈妈与和缓的爸爸,一会儿逼到绝境,一会儿又支持理解,朵朵的行为有几集也招致网上“太作”的评价,反正在我看来这个主线家庭的设置显得非常“神经质”。尤其是朵朵出国以后,虽然前文交代过童文洁因为身世的原因非常不舍离别,但这样一个职场女强人居然很久不去上班,也不联系秘书,最扯的是秘书也不联系她,等到她想起来去公司了,早已改朝换代,当然按照八点档法则主人公一定要翻身并获得对手的肯定。同时方圆的事业也一样,在童文洁低谷时他在初恋的公司貌似有了起色,却也因此婚姻危机,但是不要紧,我们的八点档法则在此时依然奏效,事业上方圆突然又可以回医院当医生了,儿女们也回国携手几个家庭来个好莱坞的大结局。编剧终于长舒一口气。
      •向市场让步或者让渡——小鲜肉来客串
      这部剧最早上热门,宣传噱头是tfboys要来饰演某某角色。告别粉丝滤镜,狂热粉们不要打我,其实没有这几个角色也是完全可以的,有几个镜头跟三只松鼠的效果一样,硬是要挤进去。不是说三个小男孩表现不好,而是在不同的电影电视剧里像植入广告一样被消费,是好是不好?
      •告别婆婆妈妈——家庭剧的新思路
     前几年八点档都是婆媳大战的时候,好像全国的媳妇都在跟婆婆撕,丈母娘都在跟亲家撕。以子女为主线的无外乎是教育问题,这个在去年的《虎妈猫爸》里差不多极致了,以至于在看《小别离》前几集的时候我都不禁要问:这不是去年那部剧换了演员么?不过讲真,《小别离》里婆媳完全不撕,要么不出现,要么跟亲闺女似的,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出不出国拿来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要在电视上看十几岁的小孩子苦恼出国留学了。
      黄磊和海清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二位好像不是头一次扮演同类型的角色了,至少第一集我看到他们就脑补出了是怎样的爸爸妈妈。角色类型化带来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同类型角色找上门来,海清当了多少年的“国民媳妇”。这对投资方来说很稳妥,至少可以保底,对于演员本人来讲,只要他们高兴愿意也没什么

  《小别离》影评(三):三个槽点扣三星

其实看家庭撕逼剧我是拒绝的,但看到有黄磊老师参演,而且似乎不是婆媳对骂,还是看了。这一看感觉还不错,不知不觉一下午看了六集不带快进。
首先,基于同期烂剧太多,小离别从演员表现、剧情编写上更胜一筹。还记得微博上看到海清剧中的动图,表现力让人无声仿佛都能听到声音,后来看正剧,文洁这个妈妈确实饰演很到位,几个小表情像极了自己mother。方爸这个角色对黄磊来说不算挑战,但也本色到位。三个小主演年纪都比我小,表现自然贴切,不得不说蛋蛋后人才辈出(大拇指)。
既然此剧优点这么多,为什么只有两星?因为这部剧有浮夸之嫌。煽情不错,艺术高于生活也不错,但过于煽情和艺术化便适得其反了。
第一,关于中考。作为一枚新大一,对高考还深有印象,或许我的父母没有方家夫妇那么文化精干,我的家也只在普通的城市,所以从不奢求上什么清华北大(事实上很多不在北京的家庭都这样想),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尽力为之。就这样三年过了,六年过了,回头想想也没什么要死要活。如果一个中考就天天操心干架,高考还要人活么?
其次,吐槽一下方朵儿的人设。这是有相当个性的女娃,爱好广泛,才华出众(又写小说又当编剧还能勾搭校园里的人气学长),这么聪明可偏偏成绩不好,能读懂英文版暮光之城英语只有七十分,心情不好立马逃课离校散心。如此敢想敢做,却是个一言不合就抑郁的体质,不是胆大叛逆嘛?为什么又多愁善感,一下对不起爹一下对不起娘呢?捅了篓子还卖乖,不太讨喜。
最后,说到出国留学,总感觉剧中有意无意在捧美国的教育,踩自家教育。我要为本国的教育正名,国外未必有多好,国内也不能一锅端着黑。这是一部反映的北京教育现状的剧,教育改革的起点城市,接受的外来教育理念理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剧中那宽敞的教室和西化的校服可以看出(想当年一个班坐60人的胜状),所以不存在剧中过于可怕的分数论。别说是个中考,就是高考也不能真正地决定未来,过来人深有体会的真相就是:真金不怕火炼,锈铁到哪儿都腐败。如果是为逃避而留学,不如就在国内混日子还省钱,剧中表达的“留学就是成功”的观念让人反感。
最后一句真心话,其实想打三星的,为了吸引你入帖
……还是两星吧。

  《小别离》影评(四):小侃

本剧围绕三家家庭而展开。甲家:孩子成绩差,但家里很有钱。乙家:孩子学习超好,但家里相对较差。丙家:孩子家境都属三家中游。有优势就有劣势,以至于不让故事更难发展下去。也因为三家的环境不同,三家的结局都不同。甲家:孩子最后去了美国留学。乙家:孩子留在国内北京一重点中学。丙家:孩子出国留学1年,但按剧情发展将会回国学习。虽然家境在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但重点还是在小别离上。
一开始很奇怪为什么会起这个片名,小别离,说成小离别,或许更顺口,但是,在剧情的逐步发展,这里需要的是个名词的,离别则更体现出动词用法。另外,《楚辞》中也有关于别离的说法”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当中也掺杂了不少小别离,朋友的别离,夫妻的别离,同事的别离,闺蜜的别离等等,一个个小别离又巧妙的贯彻了整部戏。

  《小别离》影评(五):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最近一直追的剧。
最开始看这部剧是因为黄磊,喜欢他的“鸡汤”和演技,我一直觉得做人做事、工作、家庭、朋友相处等方方面面,能学会黄磊的处理方式就好了。
后来,就一集集的看下去了,比较能引起共鸣,也比较写实(当然也有些地方不是很合理或者稍微夸张一些,但是毕竟是电视剧嘛,总要有艺术创作的成分在、也有些广告啥的,如果全部合理与写实,不成了记录片了么)。
相信这部片子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广的,各个年龄层看了之后会有相应的体会与感悟
然后再说一下我自己:我今年27,眼看就要“三十而立”,是典型的经历了应试阶段的初中、高中时期,平稳的度过了大学、研究生时期,目前有一份相对稳定、还算不错的工作,又马上要进入结婚生子的人生下一阶段,感触也多、迷惑也多。看这部剧,会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到很多影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应试教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如果把它看做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在这个必经阶段就该承受与习惯一些固有模式的话,或许对于父母、对于孩子,都会轻松许多。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是比较自觉、比较不叛逆的那种,父母对我的态度也很松散,基本上没有刻意管教或者训斥,关于中考、高考、选学校什么的,都是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任。从我的角度来说,尽力学就好、压力基本没有;从我父母的角度,可能是对我比较放心和相信吧,还有就是让我养成了“自己思考、后果自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这对我后来的升学也好工作也好是很有裨益的。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挺好,孩子有兴趣就学、努力了就好,不用太在意成绩和结果;父母的方式相对宽松一些,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思考时间,当然也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所有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父母是这世上最无私地爱着你的人,就如题目所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父母虽然有不舍,但是如果子女有能力、有意愿去争取更广阔的天地,父母还是愿意放手、愿意牺牲的,可能会有坚持、会有挽留,大部分父母最终还是“妥协”的吧。
昨天看到了这部剧的第25集,朵朵的爷爷在春节家庭聚餐的放桌上,赠给了方圆一家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们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自由的渴望
而诞生的孩子
他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
但却非因你而来
因为他们的灵魂
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
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觉得这首诗是《小别离》的核心思想所在,也给父母们一些思考与启迪。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其实是很高的,有的是把自己的想法、遗憾或者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期待,这是很不合理的。
《小别离》讲的是即将中考的孩子们和家长的故事,其中还包含了夫妻相处、职场相处、朋友相处之道、“早恋”问题等等,但我觉得,这部剧的延伸意义还不止于此,可以将时间段放的更大,例如各种升学、升职、男女相处(非夫妻、非情侣)等,时代变了、诱惑变多、选择增加,怎样教育孩子、清醒自己、合理选择,真的是每一个大朋友、小朋友都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小别离》影评(六):早恋这件事,千万别被学习给耽误了

最近几天在看《小别离》,越看越觉得这些场景曾经在我青春年少的时候也出现过。青春期的叛逆与偶尔情感上的悸动,在整个春天都附上了荷尔蒙浓浓的味道。
方朵朵早恋了,看见他的父母为了抓住她早恋的证据,不惜使用《碟中谍》战略,看到此处我笑了。
说起早恋,中国式父母打死也不会赞同让孩子早恋,他们的观念就是这是不好的,就好像伊甸园中的禁果,绝对不能触碰。
想起我们那时的早恋无非就是早操时偷偷的看上他一眼。
发作业时故意走到他身边看他在干什么。
每次上课回答问题时都会看他什么反应。
无非就是将心底的爱慕默默的泛滥,不求其他,只想看到你而已。
黄磊说:我不会阻止我的女儿早恋
真想说,您还缺女儿吗?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每次拿着试卷回家,我妈看到成绩后都会点着头然后撇撇嘴说,第二名是谁?
好吧,我的青春时期除了三年模拟五年中考是最真的陪伴,好像也就没有什么了吧。
每天都是刷刷刷,成绩才是第一。剧中妈妈所说的话,我们都听到过。
这就是真实,我们的青春没有堕胎,没有分手,也不存在撕逼。我们的友情纯洁的连拉拉小手都不敢,如果这就是早恋,那我应该是早恋过吧。
剧中说到孩子出国,其实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父母在试着学会放手。
我一直都赞同那句话,父母对我们最大的爱就是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们需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我是爱你的,所以我觉得你应该是优秀的。
我是爱你的,所以我想让你拥有好的未来。
我是爱你的,所以我会让你离开我。
可是他们永远不知道,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份恩宠。
看了这部剧,除了缅怀那些流去青春,还有就是日后有了宝宝,我一定要告诉他。早恋可以有,但是措施要有。
还是那句话,别让学习耽误了你的早恋,毕竟你老妈我曾经是被摧残的那一代,不好受啊!!!
首发公众微信:南烛姑娘

  《小别离》影评(七):海清目送孩子的眼神最有别离的愁绪

必须说的是,在当下荧屏上,各种仙侠魔幻,青春偶像充斥的市场里,能有《小别离》这样一部清流般的剧,本身就已经很难得。而且尽管为了观众,为了收视率着想,《小别离》不可避免的还是加入了更多家长里短,插科打诨的部分,但是关于教育,关于代际沟通,以及送孩子出国念书这件正蔚然成风的当下事件,还是给予了剧集更加现实,更加厚重的部分。在这其中,海清的表演,特别是在强势的外表之下,偶尔从眼光之中流露出的慈爱,以及目送孩子,预见到未来别离的复杂情绪,尤见功底,也赋予这部剧更多深沉而扎实的情感。
或许是年纪渐长,也早就经历过从青春期的叛逆,到渐渐理解,甚至感伤于母子亲情,人间离别的苦痛,所以我越来越能理解,那些关于家庭之间的琐碎小事间,转换一下不同的角度,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心境。所以,在看《小别离》时,更多的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在这部剧里,恰如当下中国社会现状,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海清饰演的母亲文洁正是如此。在单位拼事业,拼业绩,把自己活生生逼成了同事私下说的“杀手里昂”,同理之,在家庭里,也是如此要求女儿朵朵,希望她能出人头地,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多年来中国式教育的根子,也是中国社会最简单有效的上行路线。从当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大学,到如今中产家庭想尽办法移民或是把孩子送出国去读书,都是同理。这方面的戏份,海清自然是驾轻就熟,只要短发利落的造型一出现,那种先天的气场就已经足够。
但是难的,同时也是海清改变了的部分,是她开始更加细腻地处理角色,从必须要撑着的强势外表之下,文洁也有的软弱,哀怨和忧愁。龙应台先生在《目送》里说过,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孩子当然不会那么早懂得,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从不回看,更无从得知母亲的殷切期望,强忍心中难舍送走孩子的期望。而已为人母的海清,显然已经懂得回望,所以她才能演出文洁这部分被掩盖的脆弱,也恰恰是这部分柔软的离愁别绪,才使得文洁这个人物,也使得海清的表演更有深度,更富于层次感,也迥然有异于当下荧屏上众多的偶像和小鲜肉们。
诚然,父母给予子女爱的时候不需要回馈,但他们需要的是子女心中对于这种愁绪的了解、体谅。正如该片的故事核心所表达的那样,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是海清的一双眼睛,让这份愁绪有了现实映照。

  《小别离》影评(八):简单几句

开头几集真的是经常看得我满屏尴尬。最近这两集随着更多剧情的发展和配角的加入好一些了。
先说尴尬,主要还是海清和张子枫都不自然。海清是端着,张子枫是夸张。黄磊呢,近几年都是在这种路子里转来转去,基本不怎么需要费劲儿演,以他的高智商,这也就是放大某个部分的本性而已。也难怪,毕竟还要弄公司还要照顾家庭还要教课还要做戏剧节…这么一想!已经超级厉害了对不对!
再来说说选材和整体的呈现。整部剧剧情算不上用心,能看出很多小机巧和程式化的痕迹。比如,富豪家庭一定就是有个小后妈,而且一定和青春期的孩子闹的不可开交。再比如每一次朵朵的小伎俩,一定会遭遇各种突发被家长发现。靠这种每一次的不得逞,才能推进剧情矛盾的发生。但现实是熊孩子们远远没有剧里以为的那么笨拙,况且给朵朵的人设还是那么聪明的一个小孩儿。
所以按剧情给,只能是两分。
但反映现实的能力还是有。这也是这部剧的优点所在。虽然剧情发展和表现很程式化,但每一个阶层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的还是很准的。不管你曾经出身于哪个阶层的原生家庭,几乎都能从中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仅仅是当饭后消遣的话,足够了。
所以很重要的一分,是打给题材。
基本就这些吧!瞎写写,大家凑合看!
当然,欢迎点赞~~~~

  《小别离》影评(九):也许这不是事实 但它很现实

最近有部剧悄悄地在刷屏,看样子是要引领一段时间的热点和话题。剧中主演黄磊,扛着中国好爸爸的人设,出现在诸多我关注的公共号中,讲述他开了挂的人生和成长故事。
按照惯例,咨询过他不缺老婆,也不缺女儿后,开始专心刷剧。不得不说《小别离》真的很好看,豆瓣评分8.1,应该是能够充分反映吃瓜群众观后感的。
要知道,在豆瓣上打分的都是欧风美雨中成长,日韩潮流里奋斗的一代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啊,有他们替广大吃瓜群众挑选出这部剧,作为一段时间内话题担当,并且还可以挥发出一些别的东西以供讨论,可真是极好的。
去除题材本身的加持效应,这部剧的好,就是除开神作水准,一部现实题主义材国产剧所能达到的好了。
题材关注者众,情节真实感人,表演细腻自然,台词符合人设,泪点笑点有序穿插,基本能保证40分钟内不冷场,还能饶有兴味等待下一集。
剧情概括力强大,横向上,包括三个阶层,富豪、中产和平民,纵向上从中年危机到青春期,还有TFboys的客串,真是想不火都难。
《小别离》是一场城市生活秀,职场奋斗、夫妻相处、子女教育,日常琐事,面面俱到,巨细靡遗。三个家庭,三条线索,各自面对不同的困境和迷思,苦苦破局,其中因为子女这一主题,聚拢到一处,交织成能够引发当前社会最大共鸣的和弦。
孩子就是一切,一切都是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样的口号几乎能不断地排列组合下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用繁殖的火焰烧死那些异性恋。
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牵扯的精力,达到了不合理的程度。以至于,孩子身上摇摆的分毫就是自己人生偏差的千里。这种命悬一线的重压让人喘不过气来。
剧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就是这么一个典型角色。她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并且年轻貌美,气场强大。可她比谁都如坐针毡,焦虑不堪,仅仅因为朵朵的成绩达不到她预想的好。这成了她的肉中刺,时时刻刻折磨着她。为此,她调用全部精力和智商和一个不存在的敌人对战,不惜和丈夫吵架,和公婆争执,放弃事业已有的高度。虽然剧中人物塑造整体上是温情走向的,实际上童文洁的这个状态拿到现实中,已算是歇斯底里。
难过的是,童文洁这样的人物并非捏造,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原型出没,为了孩子的种种,操心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仿佛自己的孩子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有人早晨起床买汰烧,制作满汉全席一样的营养早餐;有人为孩子量身打造通才教育,七八种补习班齐头并进;有人合纵连横,上通下连,谋划撤换任何一个他看不顺眼的任课教师的。
有没有感受硝烟弥漫的刺鼻味儿,有没有感到白刃相搏的刀风,有没有听到吹响的冲锋号,养育后代已经升格成一场战争。不过如果能暂停一下,观察视角挪远一些,说不定能看到道具布景和灯光。这一切并不是真的,只是演员过于投入,把一个阶段性的事件,当做孤注一掷的战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一件这么奉天承运的事情变了味。从动物的角度来说,繁衍后代,生儿育女是唯二巨大的成就之一。即便贵为高级动物,也不会偏离太多。所以这事应该是极端富有经验,在实际操作和理论建设上,有一套完善成熟的操作模式用于指导实践。我们只需要心平气和地,以沉着冷静的大将之风,春风化雨的和睦之风,等待在付出辛勤劳动后,收获一枚圆润饱满的孩子。
现在这事儿痛苦在哪儿呢,可能有些耸人听闻,这是在爱的名义下一场对为人父母者自信和冷静的屠戮。父母们分寸大乱,进退失据,患得患失,没有办法享受这样一场关于生命的盛宴。这对于孩子,对于自己,都是遗憾的。
剧中学酥朵朵妈说,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一辈子都完了。学霸琴琴妈说,最苦就CBD那群小白领,天天背着饭上班,挣的比花的多。两位妈妈看似各说各话,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情:人生的幸福和成就都系于一张强硬的文凭。
尤其是唐僧洗脑一般的朵朵妈,听着听着就被绕进去了,觉得特别有道理。这个逻辑从恢复高考到现在,经过四十年的轰炸洗脑后,都觉得无比正确,尤其是高考制度有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光环。既正确又正义,是社会中一股清流,纯天然的正能量。
先说两个悲伤的故事,为什么我的故事都是悲伤的呢,╮(╯▽╰)╭。
故事一男主性格温良,天资聪颖,某日承蒙老师看得起,一句“我看好你哦”,鸡血如注地考进类似衡水中学的地方饱受摧残,然后开始怀疑人生,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故事二女主天性消极,颓废散漫,在整个中学时期始终如一地摸鱼,胡乱上了个学校。
很多年过去后,男主坚定地认为摒弃应试教育的高压式学习。而女主开始反思,这种高压并非一无是处,也得因人而异地看,比如女主这样的学生就是欠收拾,如果有个朵朵妈这样的家长,也许现在一切都会不一样。他们的争点是,以后要不要对五岁半的儿子下手。
这个问题看似是无解的。只要还在国内,还要仰仗高考制度,打怪升级刷装备,就必须按照规则来玩。
剧中给出的回答是,出国。索性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只有出国了,学酥朵朵才能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压力中挣脱出。
只有出国了,学霸能更上一层楼,进入耶鲁哈佛斯坦福,锻造金身。
只有出国了,富二代学渣才能规划出闪亮的履历漫步人生路。
但为什么中国的病,解药却在西方?我想这不是治病,是抽刀断水、借酒消愁式的逃避。借由教育这个入口,融入西方的体制。
如果像剧中朵朵爷爷说的那样,出国留学是“经风雨,见世面”,以便更好地参与竞争。那么没有道理留在竞争最激烈的中国,不是另一种的“经风雨,见世面”。最后,能力最强的琴琴留了下来。
对于更多不得不在国内经历考验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这个方案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必须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进行一场自问自答。
我们真的那么需要这张亮闪闪的文凭吗?当然并不。
文凭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名校当然好,但不是倾尽所有去冲刺。
人生何其复杂莫测,在追求个人幸福和世俗成就的路上,许多因素都比高考更关键。如果不是长久的积累和修炼,我不曾看到有谁仅凭十八岁夏天的一场考试,就此走上人生巅峰的。
刚才故事中的男主和女主,在学生时代的差异巨大,属于学霸和学酥两个阵营。但是他们都假设自己当初走的是对方路径的话,也许未来会更好。所以,如果认为高考成绩、名校文凭是那个具有关键效力的变量的话,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证明,高考是无辜的,它不对考生们今后的幸福和成就负责。
我的公众号O(∩_∩)O~

  《小别离》影评(十):小别离,别离,离别

                               小别离,别离,离别
    婚后逐渐理解了大学课堂上老师说的“电视的功能之一是陪伴”,如果没有两集俩人同时能看下去的电视剧,7点半到9点多的时间,不长不短的未免让人有点尴尬。
    看《小别离》,一边看一边对着枕旁的那个人说,“这孩子怎么这样”“要是我的话,肯定就揍他”“这爸妈也太不容易了”。然后她回答我说,你都没当爸妈呢,已经完全从大人角度思考了,如果你还没长大,肯定会说“父母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们呢”。
    虽然电视剧中发生的时间和我小时候差了十几年,但剧里的小孩干过的事,和剧里爸妈说过的话,重复率得有个七八十。自认我小时候还算乖,但撒谎,瞎玩,离家走,也都干过。如果真有穿越的话,现在的我得去揍过去的我。
    身边的朋友不断有了孩子,对待这种新生命却有一种恐惧,不是初生时,不是孩童时,的确就像电视剧中的这样,如何面对他的青春期。于是朋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为什么还没要小孩啊”“怕烦”。别人以为我是怕养小孩烦,错,我烦的是养大孩。他懂事后,有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但这思想又和你有了冲突,而且从你的角度显而易见是错的,怎么办?
    我发现,这家长的可怜之处在于,无论小孩做错什么,不能拿他怎么样。可恶的是,小孩也知道这个道理,我错了,你能拿我怎样?不养我了?不要我了?男孩也许还好一点,揍他,打他,办他,女孩呢?把她逼急了,离家出走,伤害自己,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你。大人没辙。
    说到这离家出走,真是一个比较龌龊的手段。大部分的离家出走,只是一个手段,来吓唬吓唬家长。可家长担心的是你根本没有出走的能力,你要是真能照顾好自己,你走就走呗。放你去闯,放你去荡。至于离家出走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回家了,或是被找到了,家长被吓了个半死,还不敢追究他之前的犯错。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脑海里估计都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但这个大招一辈子估计也就只能使个一两回,所以都藏着呢。
    这个社会上最无可奈何、最不可饶恕的“你弱你有理”,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最亲近的血缘人身上。
    最后说到这电视剧的名字,“小别离”,中国人怕离别,于是不说离别,说“别离”,希望能减轻些离别的伤感。怕这伤感还是多了些,于是再加个“小”。这三种不同的伤感,对应的,或许就是孩子和我们的三段关系。大学前和父母,小别离;工作后和父母,别离;最终有一天,和父母,离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