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上传奇》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海上传奇》观后感10篇

2017-11-04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上传奇》观后感10篇

  《海上传奇》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赵涛 / 陈丹青 / 杨小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传奇》观后感(一):上海上海

其实我满喜欢二十四城记,没有觉得里面的专业演员出戏,但不知是不是因为被诟病,贾导的海上传奇还原为一部真真正正的纪录片,采访的全部都是真实人物。当然,真实的人物会更真实。
电影的色调有点灰,很像九十年代的感觉。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古今对比,除了通过当事人的后辈讲述历史,除了拍2009年上海的市井,并没有同时表现上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没有黄埔外滩的灯光闪烁,也许是贾樟柯认为上海那样的影像资料已经太多,也许是他认为那不是他擅长表达的内容,也许是他认为那不是这部片子需要反映的上海的面貌。
很显然,这部纪录片聚焦的是人,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如此渺小,如此无力,如此无奈。无论是霸气如杜月笙,还是出名如上官云珠,亦或是纺纱厂的女工,每个人都被历史的浪潮席卷着走,在国家变革动荡的时期,只能随波逐流。好一点的去了香港、法国,最坏的年纪轻轻就死在了上海。这些人的后人,无论今天在国外、香港还是上海,都对上海这座城市怀有极度复杂的感情,那是他们的父辈的城市,也是他们血脉中永远抹不去的印记。这些人不管是不是在上海,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那种慵懒的吴侬软语一说出口,一座城市特有的味道就飘散在周围。反倒唯一没有说上海话的,是上海土生土长韩寒,也是最年轻的上海人的代表,80后的叛逆先锋。我很高兴韩寒是最后一个受访者,他不再讲上海话,而且他和前面采访的人讲述的主人公最大的不同,是他开始对抗,以一种不遵守规则的态度出现,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有违社会规则的生活方式,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也许是这种饱经风霜的城市,甚至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在多年后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一方面,不再只讲自己的语言,开始和外面的世界接轨,另一方面,尝试打破规则,质疑权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然而,在韩寒之后,镜头又给到了这个城市里的民工们,他们兢兢业业不假思索地本分工作,仿佛这座城市的喧嚣和思考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安于命运地活着。
一个城市,一代人,一段历史,一世回忆

  《海上传奇》观后感(二):小故事,大时代

这部贾樟柯为2010上海世博会所做的纪录片,出乎意料的让我相当喜欢。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完全没有一丁点命题作文的气息;虽然讲的是上海,但完全没有局限在简单的宏大叙事。与其说这是关于上海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试图通过只言片语重现一个时代、一种气质的电影。

有关于民国的,也有关于解放后的;有关于文革的,也有关于逃难的;有关于贫穷的,也有关于富裕的。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们,各自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讲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爱自己的事业……这些人全是讲的小故事,但汇集起来,就成了大时代。

片中插入了多段关于上海或上海人的电影片段,娄烨的《苏州河》、费穆的《小城之春》、侯孝贤的《海上花》、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一部部,一段段,浮光掠影间,全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独属上海的气息。但贾樟柯没有沉迷在这种气息里,最后那些关于世博会的工人场景,固然是为了切题,但又不只是切题,贾樟柯最后还是把眼光放回到现在,因为他明白过去的上海再怎么迷人,如今的上海总是要从现在出发。于是最后结尾收在那段不断前进的列车上,就显得意犹未尽,又理所当然了。

  《海上传奇》观后感(三):被提起的记忆

  一次性看完了,就像是看了一部人物访谈是的节目,生活再那个特定时代的任务讲述那个时代的历史,还是挺吸引人的,它讲述的上海,自己本身也特别期待这个离我很近却又很远的城市。高三时,无意中在《读者》看到了贾樟柯导演写了一篇文章,自己生有同感,感觉是遇见知己一般,便深深的记住这名字,后来在各种事情,认识的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的书,便将这个名字埋在了深处,这部电影,便将这个导演重新带入了自己的脑海让自己又重新记起了曾今的自己。那个时光下的自己,
  海上传奇。讲述的不是上海,而是传奇。这些传奇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上海,在这实现他们人生辉煌或是落魄。传奇,究竟有多慢,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势世。可这一切终究都烟消云散,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民国、新中国、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多么近的词汇,可又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就如同此刻上海对于我一般。
  这是一个讲述梦想的故事,每个人都在这梦中沉睡。等他醒时,他会想,若是还在梦中是多么的好。

  《海上传奇》观后感(四):海上上海

         贾樟柯,一位70后的青年导演,他认为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想拍上海他计划已久,2010年用自己的电影风格拍摄了《海上传奇》。
 
        贾导非上海人,他让18位受访的上海人来描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生活和记忆的时代。受访对象包含了多方面的人士。有迁居上海的也有土生土长的,有名门之后也有劳模,有作家也有赛车手。老、中、轻三代人。通过贾导的镜头和18位受访者的述说,我们感受到全方位、别样的上海,不仅仅是那外国人留下的——外滩。
     
     陈丹青、黄宝妹、朱黔生------不同的述说者用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怀旧,畅讲那霓虹灯闪耀下的海上传奇故事。贾樟柯更关心的是在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生命细节。当他面对他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贾樟柯用摄影机展现给观者的是那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
      片中还出现了娄烨《苏州河》、王家卫《阿飞正传》、谢晋《舞台姐妹》等电影片段,折射上海前世今生的时光流逝,令人唏嘘。
 
   镜头语言的单一考量的是导演对电影文本的把控,在《海上传奇》长镜头、原生态的拍摄手法,贾樟柯再一次显示了他的天赋与功底。
  
      
        

  《海上传奇》观后感(五):观电影《海上传奇》简评

孤帆远影,零丁漂泊,有时候和其他人打的交道太多太深,渐变为了他乡异客,用外语说的故事太多,但却忘了讲属于自己的海上传奇。或许华夏挡不住炮火连天的摧残,一百多年前的一声炮响,风雨飘摇,从一支竹排到一条轻舟,几十年的心血,伴随着帝国母亲的花开花谢,让求富、自强成为我们的毕生信念。或许王朝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历练,一百年前的一次暴动,金戈铁马,从一条帆船到一艘货轮,尽半生的挣扎,依附着共和摇篮的潮起潮落,让民主、科学迁就我们的革命热忱。或许中国扛不住三座大山的压迫,七十年前的一声怒吼,地动山摇,几代人的奋斗,从一艘巨轮到万吨母舰,背负着雪耻教鞭云卷云舒,让和平、发展演绎我们的崛起人生。我们知道,当我们爱上这片土地和海洋之时,就已经将根深埋、血浓于水,尽管一次次的远去,漂洋过海,但始终会一次次的归来,衷心未改。因为我们从未离开,其实一直都在。

  《海上传奇》观后感(六):《海上传奇》仅仅是个传奇?

《海上传奇》是一部在电脑里存了好久却一直没看的影片,今天看了竟觉得贾科长原来还有着这么蛮值得细品的纪录片。
“老贾”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起家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中总有着超乎第六代其他导演讲述故事的不一样的视角,或者这就是贾樟柯特有的导演风格,他的电影你总能在镜头前看到最接近真实生活的生活化人物,沉稳安静的画面中总能看到这个时代的众生浮雕,深刻却不做作的主题总是自始至终的贯彻全篇。
《海上传奇》在某些方面和《三峡好人》的叙事结构有些相像,赵涛这个角色介入到故事中来,给原本是一个纪录片式的影片类型赋予了少许的故事性,诚然《三峡好人》的故事性更强一些,两片都有着章回体小说式的结构,在宽泛零散的叙事中构建主题。
不得不说,主角赵涛永远带有着和叙事本体格格不入的间离感,她就像一个过客,匆匆而过,对故事并不起到叙事性的作用,如果把她从两部影片中单独拎出来,故事的完整性并不会受到影响,可就是这种永远一成不变的演技,永远融入不进故事中来的人物形象,可老贾从另一个层面讲却把赵涛塑造的那么独特,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能力
《海上传奇》以采访散落在世界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受访者回忆在过去上海生活的经历,在结合过去现在上海的产异化对比,一个不一样的上海呈现在我们眼前。
从民国到现在,一个百年上海的历史变迁,也正是这个国家的世事变迁,纵观全片,你会愈发觉得在时代的洪流裹挟之下,那每一个个体生活的起起伏伏,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张力。
以历史的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历史,总给人以莫大的信服力,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讲述也带有着来自历史的警示。
《海上传奇》讲述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沧桑,同时这个城市的沧海桑田也在诠释着这个国家的巨变。老楼拆去,新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同时抹去的还有的是几代人的回忆,回忆也会变成历史随着这一代人的老去,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回忆不存历史又如何存焉?
讲述者讲述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传奇”,听者有的只是闻所未闻的猎奇新鲜感,可悲的是无法和后来者所处的时代发生共鸣,传奇,本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当不了真的。
这个时代的悲哀就是,我们深情如铁,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愣头青,你在真切的讲述过来人的经验,年轻人只当你是酒后的罗里吧嗦,这是个满大街成功学泛滥,期待一夜暴富故事的年代,你在演绎传奇,可注定只能是悲剧收场。
《海上传奇》看来只能是传奇罢了……

  《海上传奇》观后感(七):海上传奇

看着看着就走神,不知道为啥看不下去,但是看到后半截坚持看下去了。
赵涛时不时的出现,是有何用意啊?看不懂表示。
看这个片子之前,正好前两天去了趟上海,看到了影片中的城隍庙,和现在去的时候不太一样,九曲桥还是一样的拥挤。在影片中看到还是比较有亲切感的。
看了看豆瓣上的影评,说是如果把影片打乱的受访人稍作整理,能找到一条清晰的时代线索。从侯孝贤讲述清末的《海上花列传》到民国初期兴起的男女恋爱,从杨杏佛被暗杀到杜月笙防范刺杀,从味精大王捐飞机到费穆拍电影,从解放军进入上海到国民党的撤至台湾,脉络清晰。黄宝妹对应了上世纪50年代,上官云珠是60年代,而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是70年代,杨百万是80年代,韩寒则是90年代,工地上的农民工是完结的00年代。这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批判事件,它并不专属于上海。贾樟柯巧妙地偷梁换柱,把它放进了电影当中,成为一段时代记忆。

  《海上传奇》观后感(八):老上海人的自述

很早以前的一部贾樟柯纪录片,17位老上海名人+1位新上海名人的自述,没有旁白,空镜头极多,以至于138分钟的片子,给人感觉看了一整个上午。之所以能看完,是因为能听懂上海话,镜头中的大部分地方都曾经走过,是半个上海人,还是有情结的,否则很难,多数时候,观者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18段采访,17段都是好的,除了韩寒,他除了说自己出生地在上海,剩下的话里都是在讲自我奋斗,不是说不好,只是和其他被拜访者、和上海不搭噶。也能理解,大概是为了票房。还有就是贾太太的强行出镜,让人一直以为这个穿着紧身白T、理着男人头的并不美丽女人,游走在上海这个现代城市里,是想自杀。。。17段采访,很精彩。其中,那些已经垂垂老矣的老上海名伶的风范,还是让人感慨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