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之崛起》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秦帝国之崛起》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1-08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之崛起》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大秦帝国之崛起》是一部由丁黑执导,宁静 / 张博 / 邢佳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一):来刻薄一下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原著党。

八年前我初二,还在拿手机看txt格式的电子书,什么都不懂。在网上找书的时候随意下到了这本《大秦帝国》,这本书大概就这样对我产生了一些「刻骨铭心」的影响。

看完书后等了很多年,才看到电视剧版的《大秦帝国·裂变》,很惊喜,几乎和脑海里的想象一模一样。黑色裂变,大国开阖,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孝公和商君如山如水的君臣情、知己情甚至让我不敢用很认真的态度看剧,因为随时会盈眶,显得很没出息。

孙皓晖先生的原著在第二部《纵横》中对历史人物出场时间等改动比较大,比如苏秦张仪并非同时代的人,犀首的存在感也应更强等。电视剧似乎从《史记》也做了调整,看了片花之后发现跟书不太一样就没有看下去。

现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三部终于被央视爸爸放出来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四集看完,却一些叫人生气的地方留在脑里子怎么也挥不掉。

比如演魏太后的演员,几次把希冀(jì)读成希冀(yì)

比如秦国地处中西部边陲,方言之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北方方言“啥”,而剧里不知道为什么很刻意的强行说了两遍

比如宣太后的对答韩使尚靳(剧里交代名字了吗?我忘了)的外交言论是《战国策》里很精彩的一段,也是树立宣太后形象很重要的一笔,结果被电视剧胡乱带过,在登基大典上说了出来,于史于书都不符合。

再比如少年昭襄王为什么跟嫡母好的跟亲生的似的?楚为蛮夷之邦,嫡母出身魏国,没理由额外优待楚国妃子生下的孩子,尤其还是个会抢王位的boy。

况且昭襄王小时候绝不能是幼稚的熊孩子,“赢稷天赋极高,本来就是罕见的少年老成,如何踮不出话里的分量?”原著里这段很明显,赢稷是懂得以大局为重,可以分辨是非的人。但是剧里莫名变成暴躁的叛逆少年了???给我烦的!可能是需要“戏剧冲突”来体现一代君王的成长吧,摊手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五星。

没看过什么原著,也不懂什么历史,但是排序总会吧,就以本剧服化道庄重的色彩,对历史的尊重,演员的演技现场收音等,再看开篇格局,朝堂庭对江湖奔波的严谨态度,如果这部剧是九分;

那么服化道算是用心,色调稳重,剧情隐形杰克苏,权谋也就骗骗低学历党的琅琊榜大概是八分;

台词考究,服化道精致,调色和谐,剧情起伏跌宕,但格局狭窄玩玩小儿女情谊的甄嬛传同八分;

演技矫枉过正,色调略微辣眼,剧情偏离史实,言情向古风剧芈月传七分;

最近酥倒一片青年女性,服化道还算能看,色调比较辣眼,演技有那么点,剧情笑笑就好的大唐荣耀五分;

接下来,原本就是抄的,改编非常玩票,服化道什么鬼,演技跪谢配音的三三,三分不能更多;

最后,孤芳自赏君,两分,别问为什么,为什么没有零分选项?

不敢相信给大秦打两三颗星的和给什么三三、孤芳打两三颗星的是同一批豆瓣酱,我不给大秦五星,天理何在?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三):都在夸,那我就说点不足吧

说几个毛病吧,一是录音问题,声音方面没有第一第二部处理的好,二是台词,台词有的地方听着很尴尬,三是演技,就看了四集,感觉秦王像个弱智儿童一般,且好几个角色都演技有问题,四是细节,有好几个地方桌上的酒器和礼器都是青色或绿色,犯了细节错误,还有齐王身后的宫女的发型和服侍,都与年龄和时代有出入,可能我才疏学浅看走眼的地方,但总觉得各方面跟第一部比差距有点大,没有第一部给人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不过也有好的地方,跟第一二部比,角色不再明显的脸谱化,这是进步。补充一点,大秦系列可以当历史演义看,切不可当历史看。赢稷明明是质于燕,怎么到孙老这儿就质到赵国去了???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四):因“心寒”而不战,视野狭隘理解偏颇

《崛起》这部剧的初衷难道是为了表现白起因为接到秦昭王空诏才心寒?某些人不觉得这个设定将白起表现得太狭隘了吗? 秦昭王就算真的给白起空诏令他心寒,这也只是两人之间的“私仇”。秦昭王说白起守身而抗王命,这是因为他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觉得白起为了自己的名声,这样的赌气是存在的。但是白起对着秦昭王吼大王你为啥让我不仁不义,某些人不觉得这实在是太可笑了吗?一位顶天立地的战神为了所谓的“心寒”耿耿于怀,我们真的不是在看同人文垃圾ooc吗? 在一部自称“历史襟怀”的剧中,不以“公器”为上,却反复乃至至死都在强调“私仇”,是否有失公允?这可还是那个欣欣向荣的秦国?可还是大争之世神机电断声震天下的战神?有些人真以为武安君是那种智商高情商低只知打仗不知人心的屠夫?若他不知人心,前面对楚国魏国国民军心的判断又是怎么会如此一针见血?既然如此,他又岂会真的不懂“空诏”这种简单的帝王心术?若是编剧将武安君表现为“因为明白,所以理解”,岂不更加高明? 因此,《崛起》这部剧,如果说没有最后白起和秦昭王的那段对话,没有那段严重失真的“我不是一条狗”,没有拖拖拉拉的狗血言情女人嚎丧,而是点到为止到释赵养民之事,尚且可以接受,然如今如此安排不能接受!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五):胡乱写。

2016.2.24更新

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史实:

1,网版第一、二集所涉及之历史:

季君之乱: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史记·穰侯列传》: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纪年云“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是也。】……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集解】:徐广曰:“年表曰季君为乱,诛。本纪曰庶长壮与大臣公子谋反。伏诛。”【索隐】:按:季君即公子壮,僭立而号曰季君。穰侯力能立昭王,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及惠文后,故本纪言“伏诛”。又云“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盖谓惠文后时党公子壮,欲立之,及壮诛而太后忧死,故云“不得良死”,亦史讳之也。又逐武王后出之魏,亦事势然也。】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按:司马迁写《史记》时,自述写战国之史难,因为“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所以《史记》中对于战国史实的记述很多地方真实度尚不及对于春秋史实的记述,甚至于前后矛盾。前者述惠文后死于季君之乱中,后者言惠文后先武王死。综合多种说法,前者较为可信,本剧从前者述。

------------------------------------------------------------------

2,网版第三、四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秦、楚联姻:

《史记·楚世家》:(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楚,楚往迎妇。

《史记·秦本纪》注:【集解】:徐广曰:“(公元前305年)迎妇于楚者。”

②秦、楚交恶:

《史记·楚世家》:(楚怀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楚使太子(横)入质于秦而请救……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横)为质于齐以求平。

------------------------------------------------------------------

3,网版第五、六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怀王囚秦:

《史记·楚世家》(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驩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於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则无以令诸侯。寡人原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闻下执事。(此书剧中改动较少)”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驩心!”於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史记·屈原列传》: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後,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②顷襄王立:

《史记·楚世家》: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於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於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

《战国策·齐策三》: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 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

4,网版第七、八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齐王索地:

《战国策·楚策二》: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②孟尝君相秦、复相齐:

《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於齐,以求见孟尝君……齐湣王二十五年(备注:此处是史记之误,实为齐闵王二年,即公元前299年。史记记载齐威王在位十五年,齐宣王在位十九年,齐闵王在位四十年。实:齐威王在位三十六年,齐宣王在位十九年,齐闵王在位十七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集解】:韦昭曰;“以狐之白毛为裘。谓集狐腋之毛,言美而难得者。”】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正义臧,在浪反。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後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後孟尝君出,乃还……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

5,网版第九、十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怀王之死:

《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此处为秦使追至,剧中所演不符)

②三国伐秦: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闵王)二十六年(实齐闵王三年,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史记·韩世家》与此同)

《史记·魏世家》:(魏哀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8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怨秦……因与韩、魏攻秦。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正义】:盖中山此时属赵,故云五国也。】……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正义】:年表云:“秦与魏封陵,与韩武遂以和。”】

《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王曰:“……宁亡三城(指河东三县,即武遂、封陵、齐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 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三国之兵乃退。

《战国纵横家书·八》:(苏秦)谓齐王曰:薛公相齐也,伐楚九岁,攻秦三年。

按:由此推测,公元前296年的五国攻秦其实是公元前298年三国攻秦的延续。此战共历时三年(公元前298-公元前296,故苏秦说“攻秦三年”),最终以秦割让给魏国封陵,韩国武遂,齐国齐城(史记未载齐城,此事待考证)而止。

③伊阙之战: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左更白起攻新城……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魏、韩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史记·韩世家》:(韩)釐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战国策·中山策》:武安君(白起)曰:“……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史记·白起列传》:(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起迁为国尉……明年,白起为大良造。

④秦、齐称帝: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

------------------------------------------------------------------

6,网版第十一、十二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蜀地之乱: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蜀侯煇反,【【索隐】:煇音晖。华阳国志曰:“秦封王子煇为蜀侯。蜀侯祭,归胙於王,後母疾之,加毒以进,王大怒,使司马错赐煇剑。”此煇不同也。】司马错定蜀。

按:此处剧中从索隐所述,但蜀侯煇结局不同。另外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01年,远远早于秦昭襄王称西帝(公元前288年)。

②苏秦间齐: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曰:“……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 齐者,我雠国也,故寡人之所于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苏秦)对曰:“……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积散;西困于秦三年,民憔瘁,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敢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王诚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对曰:“……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战国策为苏代,当为苏秦)

《战国纵横家书·四》:(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计曰:齐必为燕大患。臣循用于齐,大者可以使齐勿谋燕,次可以恶齐、赵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与臣期也。”

《孙子兵法·用间》: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六韬·三疑篇》: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③齐王释帝攻宋:

《战国策·齐策四》:(苏秦)对曰:“夫约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 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熟虑之也。”(史记误作苏代)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於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齐闵王)三十八年(实齐闵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伐宋。

------------------------------------------------------------------

7,网版第十三、十四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五国伐齐:

《史记·乐毅列传》: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蒙武(应为蒙骜)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

《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

《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韩徐为将,攻齐……十四年……与秦会中阳。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菑。

《史记·魏世家》:(魏昭王)十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湣王出亡。燕独入临菑。

《史记·韩世家》:(韩釐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湣王出亡。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闵王)三十九年(实齐闵王十六年,公元前285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集解】:徐广曰:“案其馀诸传无楚伐齐事。年表云楚取淮北。”】王解而卻。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湣王……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吕氏春秋》:昌国君(乐毅)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

按: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赵韩徐为攻齐;公元前285年,秦蒙骜伐齐,拔九城,与赵会中阳,与楚会宛结亲。公元前284年,齐将乐毅统五国联军攻齐(或有楚),破之济西,齐王败走,燕入临淄。楚淖齿将兵救齐,相齐闵王,后杀之分得齐之淮北。

②苏秦之死:

《战国策·楚策一》: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史记·苏秦列传》:太史公曰:……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

8,网版第十五、十六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秦攻梁囿:

《战国策·魏策三》: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囿)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②完璧归赵:

《史记·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於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彊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彊,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彊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後,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彊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乃惊而怒之辞也。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9,网版第十七、十八集所涉及之历史:

①渑池之会:

《史记·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遂行,相如从……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看的时候发现许多人发弹幕都在吐槽演员太浮夸,眼睛瞪太大,而我则认为这样反而更符合“怒发上冲冠”、“张目叱之”的描述)

②鄢郢之战:

《史记·白起列传》:後七年(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水经注》: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③屈原投江: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犹昏暗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

④田单复国:

《史记·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湣王於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田单乃收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譟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於莒,入临菑而听政。

⑤义渠王之死:

《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六):难得一见的好看的历史正剧

大秦帝国从第一部就开始追,一下子被吸引了。到第二部,第三部,真的是部部精彩,给我们画了一幅秦国从积弱之国逐渐成长为天下强国的波澜图画。整部剧除了时刻都洋溢着向上的奋发之力,也是一幅展现战国时代了各个国家、各色人等风起云涌的浮世绘。虽然三部都是讲强秦之路,但每一部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第一部整体基调比较厚重,着重表现了秦王和商鞅的伯乐知遇之情,侯勇和王志飞把一个期待国家强大求贤若渴的王和一个为报知遇之情不遗余力施展平生抱负的治国大才之间深厚的情谊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正因为两人共同开启了秦的强国之端所以两人的情谊也非同一般的王与谋士,而更像是志同道合的知己!第二部的基调略为跳脱一些,可能是为了表现秦国由弱转强后举国心态的不同吧,另外,这个历史阶段也是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期,各种辩才粉墨登场,占据舞台。富大龙和喻恩泰,就是一个王和一流辩才谋士的黄金组合,但是他们之间已经不复第一部王与商鞅的那种情谊了,顶多只能算是伯乐与千里马的知遇之情吧。这是秦国强大后的必然结果,这个国家已经开始不再依靠人才而是招揽人才了。这是有很大区别的!到了第三部,我们看到了强秦的理想已经初露端倪,那就是天下。这部基调颇为硬朗,杀伐场面多于谋略场面,这部开始秦国的扩张之路正式铺开。剧中谋士不再起主要作用,战将们被推上舞台,并越来越重要,充分说明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绝对是正确的。历史走到这一步,大面积杀伐已经再所难免,秦已经有了强烈的王权至上的意识,从张博演绎的王自始至终始终将主导权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见得,秦已经做好了统一天下的心理准备了!这部剧据说还有两部,希望导演能秉持前几部的水准,让我们看到一个统一天下的强秦!顺便说一句,不知为啥,央视对第三部删减的厉害,删的有些情节都不连贯了,简直无语!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七):天佑大秦

好看!好看!好看!特别是同期还在放着三生三世.....说实话三生三世我看不了一分钟,那狗屁不通的台词,面瘫式的演技,匪夷所思的剧情....扯远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我的评价肯定是很不专业的,我只是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谈谈我喜欢的几个点:

1.台词没毛病,很通顺,流畅,至少我看了不尴尬(很多电视剧的台词我都觉得很尴尬)。很多地方编剧写的其实很好,慷慨激昂,挥斥方遒的时候台词能很好的衬托气氛,完整的表达人物的意思,甚至引起感情的共鸣。相反的是,很多电视剧不引起我的共鸣就罢了,有时候可以引发相反的感情...(比如哭戏但是看着就忍不住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觉得台词不错的。

2.剧情没太大毛病,虽然存在白起洗白...等等,但是基本上是还原历史的,(我说基本上)特别是没有匪夷所思的大篇幅的感情戏(这是我最接受不了的)。我爸看完以后对我说以后可以看着学历史了。当然我是业余观众,也只是谈自己感受而已,肯定还是有瑕疵。

3.演技更不要说了。我已经在知乎刷了数次邢佳栋大人的赞了,有口皆碑的不做赘述。还有他的夫人(沈佳妮饰)其实也演得挺好。长平之战后她从别人口中得知真相,是自己的丈夫坑杀了几十万降卒之后,眼睛慢慢红了,最后落下来泪来。因为导演给的是面部特写,所以我非常清晰的看到了一个女人眼睛里慢慢的,慢慢的蓄起好大一泡泪,最后因为眼眶承受不住最后沿着脸颊滴下的全过程。我就想说这比某些哭戏只能上眼药水,有些连药水都不上直接干嚎的女明星(我都不想称她们为演员)之间差了.....无数个...不说了。不值得比较。

综上,这是我喜欢这部剧的理由。至于琅琊榜,我觉得无所谓比较,本来一个是小说改编,一个是源自历史。大秦正是因为源自历史,源自我国五千年沉甸甸的历史,所以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厚重,是很沉重、有慢慢感情积淀下来的沧桑感,纵有慷慨激昂时也总逃不脱那么一缕凝重和哀愁。琅哀愁琊榜有时候还是更意气风发一点(就是有时候能跟着一起中二起来)。

就酱。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八):白起之死

大秦1里面,商君死了,死的很惨烈。
大秦2里面,演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秦惠文王与张仪。
前者演员富大龙好像之前并没有什么著名角色。
后者儒雅翩翩,易主后返乡归魏。
大秦3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战神白起,
人物塑造与感染力已经超过了秦王一角。
3里面另一悲情人物苏秦,刻画的明显弱很多。。
大秦2-3里面,最出戏的就是屈原,败笔。
可惜啊,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了,看的稀里哗啦的。。。
从此认识了该演员,演技了得!
(幸亏不是王某某演)
秦昭襄王,小人也!
剧中的秦王对范睢要比对白起好得多,
可见是小人与小人之间,惺惺相惜。
自古英雄难过小人关。
长此以往,英雄越来越稀有了。
李世民: 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非成业难,而得贤难。非得贤难,而用之难。非用之难,而任之难。
悲夫哀哉,战神武安君!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九):大秦帝国对比权力的游戏

最初看了大秦1的时候,一度认为这是个有潜力做成中国版「权利的游戏」的IP。如今大秦3看了十集有余,坦率地说,很失望。
失望一,想象力之匮乏。
大仲马说,所谓历史不过是挂小说的钉子。只可惜今人无才,守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却创作不出像样的作品,只会搬出祖先们几千年前就在史书上写好的文字,照本宣科,不过是换成了影像的表现形式,呈现到大众面前。旧时史官写史,惜字如金,微言大义,只记载那极要紧的二三事;可是如今拍电视剧,依旧只有那二三事。不禁让人感叹,现在的创作者们反而被史书限制了想象力,束缚了创作的拳脚,作品如此干瘪,可惜!
就以大秦3的这前十几集为例。嬴稷少年质燕、苏秦早年落魄的故事,岂能一两句旁白,一两个镜头就交代完毕?
其一,嬴稷、苏秦乃是前半段剧情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而且在燕国的经历,必定对二人的成长成熟、性格的养成、志向的确定起了关键作用。讲清楚了这段故事,这两个人物形象才更完整、丰满;
其二,彼时燕国正经历战乱,齐国在燕国作恶。这正是后来剧情中燕人恨齐、苏秦间齐、最终五国伐齐的历史原因之一。讲清楚了这段故事,剧情才能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有头有尾;
其三,可以借助主角的视角,描绘战国时代社会底层的风貌,展现战争对生灵的涂炭,生华作品的主题。这是何其难得的机会。
而且,既然史书记载不详,编剧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创作。如果按照权游的尿性,少说也能拍出来十集八集的吧!可是大秦3一开篇几句旁白就过了,不知道急的是什么。
失望二,节奏的失控
不管是什么题材,但凡是影视剧,总归得讲故事吧?讲故事,就得有人物,有情节,有高潮,有低谷,讲得生动,讲得引人入胜。大秦3这十几集,一直是依据史实,平铺直叙。看不出主创人员有意地对剧情发展节奏进行控制。有些段落像史书流水账一样;有些段落像打了鸡血一样,全程高能,终于到高潮了,战争一触即发了——突然切换到上帝视角,赵忠祥乱入,几句旁白战争结束了。没有铺垫,没有层次,没有爆发。
单讲故事这一项,秦3就是大大的不合格,愣是把电视剧拍成了高中历史课视频资料。
失望三,不接地气
中国人讲历史总有这个毛病:自我陶醉在帝王将相视角的英雄主义叙事里,从来不舍得将
摄像机对准那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个时代,并非只生活着帝王将相。士农工商、贩夫走卒,那是多么广阔精彩的一片天地。秦国强大,如何体现?齐国富有,如何表明?楚国衰败,又有怎样的衰败之景?是否赵人皆穿胡服?公侯争夺的陶邑究竟富成什么样?不求大秦能像水浒红楼那样尽现市井风貌,但是至少要有所表现吧?这一点,大秦1得优,大秦2得良,大秦3不及格:看了十几集,除了秦国大殿、齐国大殿、函谷关、军帐,好像就没有别的场景了,仿佛整部历史就是那几个自称“王”的人在过家家。
同样是讲述列国纷争,权利的游戏就能将视角对准奴隶、农夫、妓女、工匠、骑士,谈及各国的气候、宗教、经济、文化。这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
与其说失望,毋宁说,是我对这部戏寄托的期望太高了。平心而论,大秦系列在国产剧中仍然是翘楚,粉丝轻喷

  《大秦帝国之崛起》影评(十):此剧使《史记》、《战国策》等著作中先秦人物更为饱满

作为一个喜欢先秦文化的小书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从君王到臣民,皆有争心。战国初期位于西隅的秦国,在夹缝中生存,且当时霸主魏国占其河西之地,将秦锁于关中。此时,秦国处于存亡之际,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强国,收复河西之地。再到秦惠文王时,其借商鞅之死,誓死护商鞅之法,彻底除去秦国老世族的复辟,重用张仪为秦相,连横破六国合纵,实现东出,与山东六国并称战国七雄。大秦帝国1-2(黑色裂变、纵横捭阖)剧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孝公、商鞅、惠文王、张仪等历史人物,使得我们不止局限于史料中的几行字,同时合纵连横是何等的壮观,仅凭纵横家(张仪、苏秦、犀首公孙衍等)的唇枪舌剑,就可搅弄风云、调兵遣将,喻恩泰饰演的张仪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历史人物,深知天下之局势。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秦帝国3,沿续前两部的风格,以东出之后的秦国为切入点,武王举鼎绝膑而亡,遗诏传位于其第赢稷,赢稷在其母芈八子和其舅魏冉的协助下继位,史称秦昭襄王。这部剧出现,使得先秦历史人物重新回到人们眼前,出现在他们身上的历史事件,已不再是仅有高中历史课本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较为丰富的画面和场景更加生动,尤其是帝国家的母子之情和赢昭襄王的成长。现在剧情发展到齐闵王薨,齐国重创,苏秦成为这段剧情的关键人物,燕国的死间,以弱齐灭齐为毕生志向,十分坚定。王小毅分分钟入戏,饰演出了苏秦那种坚定、智慧与悲壮,这与张子是不同的。因为他敢成为死间,那他定未想过全身而退,他那宏大的理想与最后悲壮的死去是想匹配的。剧情的发展,十分期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