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念无明》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念无明》经典影评集

2017-11-16 21:0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念无明》经典影评集

  《一念无明》是一部由黄进执导,曾志伟 / 余文乐 / 方皓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念无明》影评(一):主宽恕你,谁宽恕我

生命如斯如蝼蚁

只有街灯依旧穿流不停

午夜的香港寂寥寥

晚风送走最后一班有轨电车

弥敦道也安静

有个男人该回家了

他没有家了

他没有姓名了

他背着罪

匍匐着余生

他重新穿好西装打上领带

纵身一跃回到这个社会

回不去了

你是疯子啊

疯子就要去疯子该去的地方

这里容不下你了

天台上的小番茄枯了

那个小男孩还等着你啊

最熟悉又陌生的爸爸

欠你一次郊游还记得吧

我们都在这片难以栖身之地

眼泪和血

走完人生的意义

我主在何处

我跪在这里祈求宽恕

可这一份宽恕

还不如我在便利店里买根黑巧克力来得满足

那天我冲上街头

跑进霓虹照耀

灯火喧嚣

假装自己还是自己

假装家就在眼前

餐桌上是热腾腾的饭菜

那天弟弟回家了

妈妈笑得很甜

  《一念无明》影评(二):愿我们都可以温柔对待世界

有些事情一出现,你就知道你一定会去做,这就是缘分。不论是因为作为评分还不错的国产电影,还是说因为比较有深度的名字,电影《一念无明》一出现,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去看,当然,也确实让我感受颇深。
电影中的男主角余文乐也是我会选择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很喜欢余文乐,像邻家大男孩真实而又自然,虽然帅的没有吴彦祖那样棱角分明,没有彭于晏那样英气逼人,但是他依旧帅的不争不抢,帅的让人想要接近。而这一次电影为余文乐所选的角色却是极其沉重。身患躁郁症,面对父亲逃避,弟弟的远离,女友的不解多重困难之下,依旧选择独自照顾苦难母亲。可是生活无法自理,常年被病痛折磨的母亲却并不认可,过多的怨恨和狂躁最后导致了死亡的意外。从那以后,生活的灾难便更加沉重。虽然法院因为精神病判处无罪,但是那一幕的阴影却始终萦绕脑海无法释怀。出院之后,面对把锤子放在枕头下面防身的父亲,面对嘴上说着宽恕,面容却始终狰狞的前女友,面对抑郁难忍想要通过吃黑巧克力来缓解却被当做怪物来看待的路人,一切的一切,无声窒息。
躁郁症没有听说过,但是抑郁症还是有碰到过的。不过说句实话,至今我还是非常感谢当时碰到的那个孩子,让我对这个病症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我也从她身上看到了坚强努力的力量。所以当我看到当电影中主人公的父亲小心翼翼的拿药给主人公吃,当父子两都小心翼翼的呵护对方生活的时候,我觉得,温柔,真好。可是,谁又会预料到后面主人公的好朋友跳楼自杀,主人公的女朋友在宗教礼拜的活动中痛数着对主人公的恨,生活还是把主人公血淋淋的摁在了地上,没有人伸出援手,没有人愿意接纳,有的只是无尽的黑夜和无声的泪水
还好有一个孩子,还好有《小王子》,导演的内心深处应该也住着一个小王子吧。当一切都无法救赎的时候,隔壁的孩子每天晚上读着小王子的故事安慰他,当所有人都选择逃避的时候,只有这个孩子选择了跟他一切讨论为什么不把环境变更好来让植物更好的生长,最后,主人公也完成了自我的解脱,跟父亲拥抱,回归到美丽的自然之中。
感谢导演,愿意把这样题材的电影呈现出来,让我们可以懂得更好的呵护,想起以前自己所想的,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不过转念一想,其实我们比很多人过得好得多,好像是我们应该温柔对待他们,那,就愿我们都可以温柔对待世界吧。

  《一念无明》影评(三):只要,你能风平浪静地活下去

前天刚看完,但是好多画面都模糊了。可能我也没有很认真在看吧。
这次回广州,真的只有一种感觉,为什么在最好的年纪,要过得那么苦。挤地铁,通宵工作,工资也不高,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做的事情谁都能做,没了你换谁都行。然后承受不住压力,供不起楼,被裁员,选择跳楼。人生的路径啊,走的好一点,也就是进一家不错的公司,做一颗螺丝钉,然后沿着既定的上升路径,几十年后,圆满收场。看着他们每一天都想着辞职,我真的会从心里觉得,好苦。
其实,能过这种很苦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很幸福了。毕竟我也知道在家做一条每天睡12小时的咸鱼比过这种生活更令人绝望。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还是比海边的曼彻斯特少很多。虽然也是那种很丧的基调,但是余文乐并没有给我那种“i can't beat it "的感觉。不是他想放弃自己,是他周围的人决定放弃他。他其实也很努力啊。只是他没有办法抵抗这个社会对他的歧视。
中国人好多,香港人好多,总是会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被过分地挤压。就像电影里那个逼仄的小隔间,堆满杂物。不懂没有钱要怎么活得更好,但是也没有能力赚到更多钱。生活这么苦,我也很绝望啊。要去哪里,要怎么让自己活的更好呢。
最后,剧情没有很大的波澜起伏,基本都猜得到结局。生活这么丧,只求可以风平浪静地活下去。

  《一念无明》影评(四):丧到无明,却依然可以慢慢看完

因为金像奖,所以最近看了几部港片,《幸运是我》很温暖,《树大招风》很燃?今天去看了《一念无明》,真的很丧,丧到觉得无明,丧到让人想逃离香港,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也伴随着“救赎”和“不放弃”。
    余文乐作为家中长子,从小不被待见,但当次子远离家乡去美国发家致富的时候,他却没有放弃不看好自己的父母,母亲瘫痪,他宁愿辞职也不想让她去养老院,这和后来曾志伟体会到的“不是所有事都可以给别人做”是一个意思,很多事情很多责任,不是钱和外人能解决的。
    除了余文乐的不放弃,还伴随着曾志伟的“救赎”,在他车祸入院那会儿,曾志伟和余文乐有过一次爆发,曾志伟恨自己不懂做丈夫也不懂做爸爸,所以他选择逃避,宁愿去辛苦的跑长途也不愿意踏进家里一步,宁愿去住只有两步宽的出租屋,也不愿意去伺候瘫痪的老婆和精神病的儿子。后来老婆死了儿子出院,他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救赎”机会,请假在家照顾儿子,给他买饭买巧克力,叮嘱他要吃药,一开始他确实是因为害怕儿子因为病态而杀了自己,还刻意的在枕头下面放了一把斧头,可是后来慢慢的,他看到儿子病情好转会笑看到儿子被欺负会哭看到邻居不理解会站在儿子这一边说话,不会想要再送他回精神病院,一个60岁的老人,终于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父亲。
    不知道该说好看还是不好看,但至少剧情是完整的,让我有心一直看下去,曾志伟的演技也是没的说,“悲伤”“欢喜”还是“焦虑“”绝望”都演的很到位,虽然看港片里的曾志伟总让我想到《甜蜜蜜》里面的豹哥,但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些演员已经可以面对自己年龄的增长,在自己适合的年纪演出最好的自己了。

  《一念无明》影评(五):你本不该患躁郁症

昨晚看了《一念无明》。伟光正的话我就不多说了,躁郁症确实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认识与理解,不要歧视。
我更感想探讨的是阿东(余文乐)如何得了躁郁症。
很明显,他的病爆发于日复一日照顾精神病母亲的压力之下。他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阿东照顾“拉屎拉尿”,总是在家中摔东西,歇斯底里的尖叫,重复着嫁错一个没用的老公,让她一个曾经生活优渥的大家闺秀沦落到此境地。她也骂阿东也是个混蛋,想将她送到养老院,没人管她。
实际上呢,阿东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她送到养老院,她甚至为此与未婚妻大吵一架,动手打了未婚妻一耳光(这个时候的阿东应该已经患上躁郁症了)。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不把需要有人24小时看护的母亲送到养老院的理由,而要辞掉工作,在家里亲力亲为。我们说不要歧视躁郁症,那么同时也请不要对养老院有偏见。养老院有什么不好?有专人负责照料,子女抽空来探望,只要不要像阿俊(余文乐弟弟)一样远走美国,除了打钱便再不回家,阿东有一万个理由选择将母亲送到养老院。
可是他选择不,仅仅因为他精神失常的母亲不想去养老院。他为了展示他的孝顺,失去了爱他的女友,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最终也将自己逼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这样真的是孝顺吗?任由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做决定,母亲得不到最好的照护,阿东也过不了正常的人生,最终在压力之下患上躁郁症的他失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说真的,这不是孝顺,这是愚孝。
我受够了这种市井温情。就像电影里那群一开始和和睦睦的邻里街坊,在得知阿东就是那个精神病发弑母案的主角时立马翻脸要求阿东父子搬走一样,这种“温情”丝毫经不起推敲。我从小便不明白这种不论如何非要把人在空间上绑在一起的逻辑,好像只有同在一个屋檐下才能表达所谓的亲情爱情友情。我想起在我出生的小镇,充满了抱团取暖,人生滞步不前的市井小民,用酸溜溜的口气揶揄那些想摆脱命运,去他乡奋斗的人,「哟,人家现在是大城市的人,哪有空理会咱们乡下人」,恶心,一群以道德的名义来掩饰自己懦弱懒惰的人,不值得任何同情
阿东的父亲,这个只会可怜兮兮地重复自己没有文化,所以没有办法的男人。上天并没有待他不公,他曾经是风光无限,收入丰厚的港陆线司机,“月入两三万”,他在最潦倒的时候也不忘大声吹嘘当年勇,阿东的母亲在那个时候跟着他嫁到了香港。年轻时候这么多的收入,被他挥霍殆尽,抛家弃子,却从来不曾想过「会开车」这个技能是否能受用终生。所以我一点也不同情这个最后在电影里不停念叨“不是什么都能交给外人来做的”的苦情中年男人。什么是外人?如果阿东的躁郁症真的非常严重,严重到有自杀倾向,那就请把他送到精神医院疗养,对他对社会都有好处。可是阿东的躁郁症并没有那么严重,在医院住过一年以后,医生已经判定他可以重归社会,可是他却还是在枕头下放一把锤头,以防阿东对他伤害。以一句「不是什么都能交给外人来做的」苦情话来显示自己似乎受了多大的委屈,讲真,曾志伟这个角色真是混蛋透了。
这些中国式的愚昧与狭隘,被冠以孝道、家庭、淳朴等词语,像一个紧箍咒,数千年来折磨着新生的每一代人。不是传统习俗就是好的,不是父母之命就是对的,不是跟别人不一样就是错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人生才会过得更好。你的下一代,才不会像你一样,在期末考试拿了满分之后,被亲戚用阴阳怪气的语调开玩笑道,「这小孩儿读书这么厉害,以后当了官发了财可不要把我们这些穷亲戚给忘了!」。
滚。

  《一念无明》影评(六):一念无明

篮球小哥说“他只是需要一点空间”,是整个片子除了小王子余先生之外唯一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地方。
差不多最后一幕,阿东和余先生在天台聊天,在众人视角却是跳楼。也想不起来之前看的社会心理学上说的一个学术的名词叫什么了。反正意思就是人的思维都习惯于把所有情况去进行分类整理,以面对复杂的环境,就是有点偷懒的意思,当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也就不会再去费心思考,类似一种经验的总结。结合最近在玩魔方速拧,当完全为了速度而不断提高肌肉记忆的时候,其实是放弃了思考,魔方手要快速还原,需要的是把碰到的情况分类,每种情况对应一个个公式,形成一种“Marker”-“Formula”-“Marker”-“Formula”——的思维多米诺骨牌般的效应——这种情况下,思考反而是费时的。因而在追求速度的情况下,是容不得思考其他情况的。
所以思维都讨厌复杂,碰到一种情况,最好就是立刻归因到某种解释,当“青山”一个标签出现时,思维就近结论就是“危险”,偏见歧视大概如此产生。而要改变这种偏见和歧视,就如同让一个已经训练多年的魔方手去改变这种肌肉记忆去重新学习一个新的公式,但是这意味着会降低速度,哪怕是暂时的。魔方手要保持速度,如同一个人要保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安全。
所以哪怕阿东和余先生只是在朋友般聊天,但你要让一个女人相信【自己的孩子和一个刚从青山出来,过去曾经“弑母”,在婚礼和超市捣乱的人在天台围栏上坐着】≠【危险】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发现,似乎从这个角度看,偏见和歧视其实不是来源于偏见者和歧视者,也就是说这不是一种道德上的错误,从还原角度看,是人大脑思维的一种固有特性,放大来看,这不是一个个体的问题,而是一种存在于个体和个体组成的一种集体关系或者说是所处的一种集合环境之间的一种矛盾。
如一个解不开的结,一个更加宽容有空间的世界似乎也不是跟每个人说不要歧视精神疾病患者所能够解决的。想起最近读了点点理想国,如果每个人都相信正义的人活的更好,就不需要苏格拉底的辩论了,这本书也就不会流传了二千年,还是一本经典了。
只是,自己仍然知道得太少,或许这些仍旧是一些囿于自己狭窄的成见罢了。

  《一念无明》影评(七):关于这部电影的一点杂想

这个香港无比拥挤,这是一念无明带给我的第一感觉。
        这是种在过去的香港电影里很难感觉到的事情,但现在,却变得越来越真实。香港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区区1104.32平方公里的地方上,密密麻麻的塞满了729万人,每一平方公里上,都有无数人在喧嚣的生活。
        但在过去,相同的土地里拍出来的电影中,没有半点这类拥挤的感觉。哪怕《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和张曼玉隔墙而住的那栋公寓就面积而言其实小的不能再小,但你能从中感觉到的只有彼此的呼吸靠近的暧昧,就连两人擦身而过的眼神,都能让因其中浪漫而面红耳赤。所以哪怕曾经的香港依旧是这个拥挤的香港,但没人觉得拥挤。这大概就是属于香港和香港电影的独特魔力吧。
        近年来香港电影几乎要摔落到谁都能踩上一脚的地步了,王晶的失手已经多到让人兴不起任何吐槽的欲望了,其余曾经的香港中坚导演张之亮、陈果都已经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失手起来,就连王家卫这样曾经辉煌到极点的大导演,去年也在《摆渡人》上失了手。与那些缔造了香港电影辉煌的大导演们现在逐步末落相对比的是年轻导演们的进步。曾国祥拍了近几年最棒的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麦浚龙拍了林正英之后最好的僵尸片《僵尸》,年仅28岁的导演黄进,也拍出了《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是一部成本上并不高的香港电影,投资上只有200万,拍摄周期也只有短短的16天,主演中能称作明星的曾志伟、金燕玲还有余文乐,都是零片酬出演。而投资这部电影的那两百万,则是来自于香港政府的一个名叫“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公益计划。
        《一念无明》在故事上把焦点放在精神病人身上,企图借由余文乐所饰演的精神病人阿东出院的一系列经历,来折射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最终这个目的也较为圆满的达成了。
在剧情上,《一念无明》其实是一部关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电影,我们企图变好,然而却最终变的疯狂的无可救药,最终被世界所抛弃,绝望的无可救药。经常有人会拿今年在奥斯卡上拿了影帝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与这部电影相对比,两部电影相同的蔓延着一股绝望的忧郁气质,但有所不同的是,《海曼》将这股情绪紧锁在主人公上的眉头上让人因为他的出色表演而叫好。而《一念无明》是将这股忧愁弥漫到整个电影所塑造的世界中去,让人因为这个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相似,来体会到这种忧伤和痛苦。所以二者极度相似,但在本质上有极大的不同。
        相当值得一提的是几个演员的表演,都是相当可圈可点的,虽然并没有《海曼》中卡西那种让人瞠目结舌的表现,但剧作不同,这种比较也没有意义。余文乐爆发了他堪称从业以来的最佳表演,他把一个躁郁症患者的病情有小到大,直到最后的爆发的历程演绎的相当清晰,你甚至都能从余文乐细微的的表情和动作上来分辨出他内心在想着些什么和情绪积累的程度。如果硬要从中找出点缺点的话,那也就只有感染力上可能还有点缺陷,但慢慢积累的话,弥补起来并不难。
        如果说余文乐还有感染力不足这样的小问题,那金燕玲所扮演的母亲这个角色的表现几乎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了。虽然在拍摄时间上,金燕玲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她却将这个母亲的刻薄、骄傲和痛苦表现的极其真实、饱满,甚至能让大银幕前的观众感同身受,把余文乐所扮演的阿东弑母的理由变的无比之充分,并能对阿东升起一股怜悯感来更好的体会他的心情。
       表现同样完美的还有扮演阿东父亲的曾志伟,与大众对他的喜剧演员印象截然不同的是,事实上曾志伟是个极其具有才华的演员和导演,而且这才华并不仅仅局限在喜剧上。曾志伟早在1992年就凭借着陈可辛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就捧起过金像奖影帝的奖杯,而之后的《甜蜜蜜》也为他带来过金像奖和金马奖双重最佳男配角的荣誉,新千年之后的那部《无间道》中阴冷狡诈的韩琛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总而言之,曾志伟其实是个表演方面的才华很高,而且并不亚于他本身在喜剧方面天赋上的好演员。
        说回这部戏,曾志伟所扮演的是阿东的父亲,一个没什么文化,只想老实的过自己小日子的那么个中年货车司机(一个很有趣的事就是,“香港货车司机”这个身份,其实在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中也出现过多次,但两者之间的意味天差地别。)。他本身其实并不理解也没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去理解“精神病人”和“神经病”之间的区别,但他的坚持是靠对儿子的爱和一种对家庭的坚持来维系的,这让曾志伟这个角色其实更能贴近电影中“普通人”的形象,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却不得不站在“精神病人”的立场上,使电影整体更具有真实感,也更容易对比出社会的变态。
        其实很多华语电影的英文名都能更本质性的反映出电影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和本身对这个故事的态度,例如《东邪西毒》叫《Ashes of Time》,《花样年华》叫《In the Mood for Love》,这个电影也不例外,它的英文名叫《mad world》,直译过来就是“疯狂的世界”。拍摄场地选在香港其实是个几乎完美的选择,世上还能有那个城市行色匆匆的同时满心怨气,电影中那个疯狂的城市,只能是香港也只会是香港,能在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同时还塞满一城冷漠还喜欢嘀咕着抱怨的人。
        但并非是说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香港,事实上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瞬间,由一帮不同的人反复的演绎着。但香港本身的魅力,极大程度上的丰富了这部电影,让这部电影并非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关于精神病人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小品,而最终有所凭依,可以说香港这座城市让这部电影变的更出彩,也更加动人。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部电影看成香港电影以后的发展方向,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喜剧片的鬼马,也不再去追逐早就消失殆尽的“狮子山”精神,总而言之就是不再去像当年辉煌的自己模仿和借自己当年的名头跑大陆来吃老本。而是结结实实的立足于现代的香港,拍摄关于自身城市气质的电影,只有这样,才能让香港电影复活甚至让大陆电影也不再无可救药。

  《一念无明》影评(八):「一念无明」简评

好久没写简评了,一是因为最近没有值得推荐的电影,二是因为我太懒了。

最近抽出时间去看了这部默默无闻的电影——「一念无明」。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是表面上这样默默无闻,它在刚刚过去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中获得八项提名,斩获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新晋导演」这三个奖项。

电影讲述的是患有「躁郁症」[1]的儿子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电影开头,曾志伟饰演的父亲接余文乐饰演的儿子出院,一年前,儿子因意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成为轰动一时的弑母恶魔,他也被查出患有「躁郁症」,入院接受治疗。

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记忆的闪回,他的父亲开跨境货车常年在外奔波,他还有一个事业有成定居美国的弟弟,而自己的母亲却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对生活的绝望,就把心中的怨气全部发泄在自己的「扑街」儿子身上,时不时拳脚相加,而儿子也只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另一方面,未婚妻又一次提出要将母亲送到养老院的要求。

就这样,生活的重担和亲人的埋怨全部压在这个年轻人心头,使他变得暴躁焦虑。终于,结束一天繁重工作的他回到家中,母亲又一次情绪失控。他不说话,默默扶着母亲去洗澡,母亲反手一耳光,他终于爆发了......

出院后不久,他抗拒治疗,这让他又一次表现出「躁郁症」的症状:亢奋健谈,和邻居谈笑风生,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找工作面试。

然而好景不长,最好的朋友因为公司裁员,跳楼自杀。而自己的未婚妻也找到了他,带着他参加教堂礼拜,未婚妻在祷告中说出了自己对未婚夫的怨恨,使他情绪又一次失控。这一次,他奔到楼下的便利店,吃光了所有的巧克力[2]。

到底什么才能拯救这个无助的年轻人?是那个将苦难降临到众生头上的上帝?还是在睡觉的时候都要在枕下藏一把锤子提防自己的父亲?还是那些治病的药物和巧克力?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段导演通过儿子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后半段就是通过父亲来回答这个问题。

父亲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戏份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导演通过一些细节的变化展现了父亲的心路历程。

比如父亲所看书籍的变化:在儿子刚刚出院的时候,他看的是一些言情类型的小说,和一般香港的市侩没什么区别;在儿子找工作的时候,他看的是一本关于投资的书,儿子看到之后,笑着对他说:这种东西你直接问我好了;在儿子再次发病的时候,他看的是关于抑郁症的书。

在儿子发病后,他参加了由精神病患者家属组建的分享会,每一个人都要分享自己的故事。

在分享中,他说自己也不是没有想过将儿子送回精神病院,当一个「扑街」很容易,只需要一直逃避下去就可以了,但是这一次他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逃避了,因为这是他的亲生儿子。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Mad World,导演不断用镜头为我们呈现这个疯狂的世界:高楼大厦林立的维多利亚港对面就是香港破砖瓦房的贫民窟;在别人婚礼大喜的日子,台下的人们都在议论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丝毫不顾及台上的新郎新娘;在儿子发病痛苦不已的时候,围观的群众没有一个上去救助,都在用手机拍照发推特,配文这就是从前那个杀人犯;那个从未露面的弟弟,在亲哥哥发病的时候,只对父亲说你把哥哥送回精神病院吧,我再把你送到养老院;在全体邻居都在驱赶这对父子的时候,只有隔壁邻居的小朋友,给余文乐讲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最后,挚向大家推荐余文乐主演的「一念无明」。在余文乐转型实力派演员的时候,反观同时期的港星:谢霆锋过气,陈冠希退圈,令人唏嘘。

[1] 所谓「躁郁症」,一般而言是指个体会出现两极的情绪反应,一为狂躁,另一为忧郁。 当个体在狂躁阶段,其出现的特征为情绪异常兴奋、自我膨胀,睡眠时数减少,非常健谈,在行为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常常疯狂购物,而不管价钱多少等失控行为特征。当个体处于忧郁的阶段,其特征又显示出心情沮丧低沈、对任何事缺乏反应或兴趣、体重改变、产生睡眠困扰、缺乏活力、负向的认知或看法等等的特征。

[2] 吃巧克力可以使人感到心情愉快,这是由于巧克力在大脑中释放复合胺,当复合胺停留在脑神经键中就会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念无明》影评(九):独善其身可以,兼济天下不行

昨晚,看了《一念无明》,译名Mad world,疯狂的世界。
疯狂的外部世界,燃起了人内心世界的火焰,在精神上把人活活烧死,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人卸下一道又一道的底线,逼近疯狂。
对于血脉相连的亲人而言,原来,烧死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深的绝望。
原本患有躁郁症的母亲,一心只牵挂那个已经抛弃她的儿子,一心只怨恨那个远离她的丈夫;只有大儿子“阿东”一直在身边照顾着她,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与事业,也对她不离不弃;但是,在母亲眼中,大儿子应该是接近透明的存在吧。
从电影的开始到结束,从未听到母亲唤过一声大儿子的名字。
原来,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爱与血缘的责任而不计回报地付出,是那么痛苦;
原来,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付出一切后,得到的竟然是怨恨。
原来,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至少,能从当时的情绪当中解脱。
因为,有些事情早已忍无可忍了。
即使日后将陷入终生自责的绝望深渊,但也先让自己了断现在互相折磨的绝望局面;从一个绝望地跳往另一个绝望坑,一个人的绝望值或许小于两个人吧。
很多人说,活着,就有希望。
其实,绝望到底,不如一死。
父亲回来了,来到医院将弑母判刑入院治疗的大儿子“阿东”接出来,带他重新接触社会。
父亲把儿子带到他的住所,不自信又无可奈何地向儿子介绍居住的环境。
狭窄又毫无隐私的住所,影响着居住者的心。
自小离家远去的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更像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父亲的归来,更多为了赎罪。
面对家庭分崩离析,他终于明白,不可以再逃避,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他很努力去学习,去尝试;买巧克力给儿子吃,看很多治疗的书籍,尝试和儿子沟通,参加相关的分享机构,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笨拙的柔情与爱。
父亲说,其实做一个坏人真的很简单的,不负责任就好。
就像他当年离开这个家。
父亲说,其实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判给别人做的。
就像他现在回来照顾儿子。
赎罪,只能负罪者偿还。
赎罪的路上,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很多人说,救赎,才有希望。
其实,救赎的路,遥遥无期。
未婚妻信教了,为了救赎自己,感觉她是这部电影里面,唯一救出了自己的人。
自从“阿东”意外弑母判刑,病发入院后,他的未婚妻Jennuy,继续供着两人的房子,偿还“阿东”欠下的债务。当两人再次相遇,她说,她终于熬过来了,当年知道一切后,真的很恨他,后来,自己信教了,重新吸纳了新的能量。
相对吸收,更应该是倾诉而释怀吧。
未婚妻在教会活动上,声泪俱下地谈起以前的事情,谈起自己当年怎样走出那段阴霾,哭得不能自已,她希望,“阿东”也能走出来。
这不是落井下石,这是过来人的“同理心”。
我们都是那场不幸里面的人,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不幸,希望你也可以,你也当然可以,只是你首先要愿意尝试。
独善其身,或许很难,但选择始终在自己手上。
兼济天下,从来坎坷,因大多人往往不能自救。

  《一念无明》影评(十):一念无,明

你不能说,人活着就是成就。应该进一步说,人活着,并且能自由讲述自己的回忆,能忠于自己的记忆,不图自己的方便,才是成就。可是,有多少人能忠于自己的记忆呢?有多少人羞于篡改自己的记忆呢?有多少人把忘记当做一项必要的技能来练习呢?

佛陀说,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凡人活下去有这八字真言就够。然而忘记谈何容易?你不能假装被一棒子打昏,你不能强迫医生判你得了失忆症。一念起万水千山,这个说法太美,不如说一念起万箭穿心,一念起天塌地陷,一念起山崩地裂。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故事,人死以后,要把他生前的脚印捡起来,要把他流过的泪捡起来。他已经死了,可是还要重走当年的路,重见当年的泪。他生时不愿记起的苦,不愿怀想的痛,一旦鬼魂重临,都一一浮于眼前。那时他该如何忘记呢?你笑:不是有孟婆汤吗?

是啊,还有孟婆汤!我常常想:中国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擅长消解苦难的,一碗汤就解决了一生经历的种种痛苦、种种幻灭、种种期许,真快捷,真简单,真干净!孙悟空当年能大闹地府烧毁生死簿,为什么不把孟婆汤的配方公诸于众呢?让人无休止地活下去,却不能定期给他们清除记忆,应该不是一种恩泽,而是一种惩罚吧?或许,人,还有不想忘记、不能忘记的东西,而孟婆汤难以做出区分。

当然,这只是传说,传说过于浪漫,过于洒脱,过于个人主义。传说是梦,现实是陨石,不偏不倚地向你坠落。你能怎么办呢?你不是没有尝试过让自己强大,可是你刚刚强大到能扛起一颗陨石,新的陨石纷至沓来。于是,你一边夸大陨石的重量,一边放大自己的渺小。你让陨石大过山,大过海,却让自己低入尘埃。那时,你只需负担一粒尘埃应负担的重量。你怎会如此聪明呢?

但我要说,关于爱,关于人性,你我所知甚少,你我都无法洞察生命全局。也许,在某个时刻,你有了刹那间的些许顿悟。一悟成道,似乎俗世的种种苦痛,种种烦恼,种种迷惑俱都烟消云散。但是,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又被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打回了原形。你掌握了所有爱的方法,却始终攥不住爱的一块衣角。你了解幸福所必须的一切要义,却始终与幸福隔海相望。你每天读书研经,引经据典如摘叶折花,在每晚入睡之前虔诚地喝下一碗助眠的心灵鸡汤,醒来你还是那个自己。人啊,不知从何时开始,就要和一个固结的自己作斗争,不管你是谁,不管你过着怎样的生活,不管你是升斗小民还是豪门贵族。那个自己异常的顽强,无论你怎样抗拒,他似乎都主宰了一切事情。你能怎么办呢?接受自己的软弱、无能、失败,与自己认为重要的所有东西决裂。情最难久,性自有常,逃避真的是最容易的事情。

我想,尽管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人生之痛,但是痛苦的重量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当的,要么麻木忍受,要么一死解脱,要么昂首面对。路只有一条,你怎么选择呢?

或许还有另一条路,爱一个人。你一定听说过小王子的故事。它讲了一个关于“驯服”的道理。人的感情建立在“驯服”的基础上,“驯服”就是建立纽带,一份默契,一种责任。在“驯服”之前,大家和成千上万的同类并无区别,也不互相需要。但是“驯服”后,就会彼此需要,而且对于各自来说对方都是整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换句话说,你深爱一个人,不忍舍弃,不是因为他独一无二,而是因为你的爱才让他变得独一无二。它告诉你,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更多是通过心灵,而不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的。

如果你已不需要自己,那就被别人需要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