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手里要是有这本书,可能要发财了 | 酷书情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你手里要是有这本书,可能要发财了 | 酷书情报

2017-11-16 10:31:57 作者:陈希颖 来源:做書 阅读:载入中…

你手里要是有这本书,可能要发财了 | 酷书情报

1979年,汇聚着当时最先进的天文知识,在日本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的梦幻之书诞生了。

它就是由日本的出版社“工作舍”出版发行,著名出版人松冈正刚主编,享誉世界的名设计师杉浦康平操刀设计的梦幻“星之书”——《全宇宙誌》。

《 全宇宙誌》书影

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了40年悠久岁月的《全宇宙誌》,在日本的二手书市场上被誉为“梦幻的一册”,依然令当今无数读者魂牵梦萦、惊叹不已。它流传至今已是价格高昂,长年有价无市,一本难求。

《全宇宙誌》初版发行于1979年10月20日。第二年即1980年便得以加印,迅速完成了第二刷、第三刷。1981年又迅速印刷了第四刷。可见,这本书在当时也十分畅销。1979年的初版定价为5000日元,就一本书而言,在当时算是十分昂贵的价格。而现在,这本书已经绝版,且古书市场上也相当罕见,偶尔出现的也多品相不佳。价格却几乎上涨了8-10倍,1979年的初版更是无迹可寻,实可谓“一纸千金”。

《全宇宙誌》外封

 

《全宇宙誌》内封

其封面文字为:送给所有仰望银河的游星人的书之宇宙。

出版发行这本《全宇宙誌》的是日本的一家小型出版社:“工作舍”。1971年,由日本著名出版人、编辑、作家、日本文化研究者,也是编辑工学提倡者的松冈正刚、编辑工学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高桥秀元及另一位友人共同创立。“工作”(こうさく)这个单词在日语中和在中文中的意思不尽相同,意为“制作”,特别强调“运用工具、材料的手工制作”。这无疑昭示了工作舍设立之初的造本(做书)理念。

 40多年后的今天,工作舍依然活跃在出版界的第一线。它虽然规模小,但在日本出版史上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其创造的辉煌历史中,除了《全宇宙誌》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杂志《游》(「遊」)。《游》被誉为“物体杂志”(法语:Objet Magazine),它在内容与设计上融合并超越了各种门类,创造出其独特的风格,对日本的艺术、思想、传媒、设计等领域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杂志《游》(「遊」)

而《全宇宙誌》是松冈正刚与杉浦康平在工作舍创立之初就有的构想。它既受到了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影响,也是当时担任《游》主编的松冈正刚的编辑理念与担任艺术设计的杉浦康平的造本理念相互碰撞之后,一次更为彻底深入的实践。他们想做一本前所未有的“星之书”。

“想要实现松冈正刚梦想中的‘书之宇宙’(Book Cosmos)。”杉浦康平如是说。没想到的是,为了实现这一构想,他们整整花了7年时间。而时间也证明了《全宇宙誌》在日本出版史乃至世界出版史上无比重要的地位。

 

设计大师杉浦康平

《全宇宙誌》全书共384页,190个跨页,厚约3厘米,开本为B5略大(16开),装帧(製本)为精装内外封(许多二手书的外封缺失或破损,是品相不佳的主要原因),无腰封。全书为黑白两色印刷。粗看起来极为朴素。然而,正是这不起眼的黑、白两种颜色,构建了整本书宏大、立体、充满层次与明暗的宇宙空间(书之宇宙)。

在序言中,松冈正刚就说:“书之宇宙或者星之书,这样的书本体就是宇宙本身。”的确,当一页一页地翻动这本《全宇宙誌》仔细浏览时,仿佛置身于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尽情遨游。正如当初设想的那样,这本书成功地创造出了多层的立体宇宙空间,实现了终极“星之书”的概念。

但它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全书以黑色为基调背景,正文内容进行反白印制,同时在适当之处使用印银效果,以加强层次感与明暗对比。全书的黑色页面上点缀有星星点点的白色,仿若黑暗浩瀚的宇宙中那无数星辰、星屑。而在无数的星辰、星屑之间,文字、图表、星云图往来穿梭、交相辉映,正是这些元素巧妙地分布与组合,才生动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宏大立体的空间宇宙。

 

《全宇宙誌》书后的精美拉页

全书的排版也是十分大胆创新。190个跨页,每一页的排版、配置都不相同。简单来说,就是信息会从几乎所有的方向倾泻而来。根据图表、星云图、图片等的位置、大小,文字的大小、方向也会相应地进行自由变换。同时,为了实现构建空间的目的,换行的变化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考量。

如此庞杂的信息在这样独特的排版之下,却呈现出秩序分明的效果,毫无凌乱之感,可谓是实现了终极的书之宇宙(cosmos有宇宙、秩序之意)。而这完全得益于担任艺术设计的杉浦康平大师无与伦比的匠心与智慧

独具匠心的排版

本书一系列的匠心设计中最为人称道与惊叹的是被誉为“切口的实验”的大胆造本艺术。如果将书的切口向左错开,就会浮现出“仙女座星云图”,若将切口向右错开,浮现的则是“星座图”。

 

切口向左错开,是仙女座星云

 

切口向右错开是星座

如今,在使用电脑排版的现代化时代,这样的设计在技术上实现起来也许并非难事(虽然鲜有人这么做),但在没有电脑,印刷技术也不发达的1979年,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广泛使用的是写真植字排版(又称照片排版)技术。而这样的效果在技术上该如何实现呢?

据推测,应该是将图片依据总厚度制作“版下”(写真植字时代,用于制版的原稿,通常是比较厚的艺术纸),错开之后再根据页数平均垂直裁断,平均分割下来,每一点厚度仅为数毫米,然后再一点点地粘帖上去。这样精细的工作几乎全部靠手工完成。

想到这里,我仿佛已经看见当时设计师事务所的弟子们彻夜不眠,一点一点地将这数毫米的东西仔细粘贴上去,那呕心沥血的画面。而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16开书籍的印制是以每16页为一个单位印张,再将多个印张合并后成为一本完整的书。每一个印张(通常是一张大纸)都是折叠多次后再切开,其最外侧和外侧的厚度又有着微妙的不同;这些细微的误差都不得不计算考虑进去。这样浩大而繁复的工程,实现难度之大,可谓细思极恐。而最后呈现的效果却如此惊人,不知这背后花费了多少的精力、时间,又历经了多少次失败和重新调整,才将成果呈现得如此精准完美

中国著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大师,清华美院的吕敬人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师从杉浦康平。他的装帧设计理念也深受老师的影响。2000年,他广受好评的书籍装帧作品《梅兰芳全传》的切口设计:向左错开是梅兰芳的舞台照,向右错开是梅兰芳的生活照,灵感来源便是杉浦康平所设计的《全宇宙誌》。不同的是,那已经是进入电脑排版时代的2000年了。

吕敬人设计的《梅兰芳全传》

无论如何,《全宇宙誌》的造本理念、装帧设计、排版印刷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它对时代的超越性无可辩驳。我们在感慨杉浦康平无与伦比的精妙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编者松冈正刚的杰出编辑才能。

松冈正刚是著名的“编辑工学”提倡者。编辑工学是一门超越固有门类、关注各个领域的编辑理念。它与各领域杰出研究者交换意见、吸收情报、最大限度地深入考察信息文化,并将其融入编辑工作的理念。

杂志《游》正是在这种编辑理念主导下诞生的颇具影响力的作品。而《全宇宙誌》则是编辑工学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本书在当时就囊括了天文领域的各种知识,通过论文、随笔、数据、照片、图像等不同的媒介,将神秘宇宙的各个方面一一呈现。

同时它网罗了当时世界上天文学、物理学各领域内最权威的研究者,确保了这本天文知识书籍内容的可靠性,展现了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同时,他也充分考虑到日本的地域特色,比如,邀请著名漫画家、民俗学者水木茂执笔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这种尊重知识又不受固定观念拘束的编辑理念,正是依赖他对所有信息的深入考察,不也正与当今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不谋而合吗?

此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信息搜集与联络成本都非常高昂。作为该书的主要编者与策划人,松冈正刚要取得大量著作、图表、图像的使用权,实在是一项无法想象的巨大工程。

右侧页面为本书的执笔者名录

从策划编辑、到设计装帧、再到印刷造本,如此浩繁巨制的工作量实在令人汗颜。也许这些出版人如此不计时间、不计成本的付出,并非明智之举,毕竟出版社最终仍然需要以盈利为目的。然而,这样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的壮举,完成了如此伟业,令人不得不对那个出版的黄金时代里,编辑、出版人、设计师们心怀美好理想、并始终坚守信念精神深表向往与敬意。

近40年来,虽然,呼唤《全宇宙誌》复刊再版的声音从未间断过。但事到如今的再版细想之下其实并无意义。先不说再次联系上那些40年前的执笔者重新取得版权已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40年前的天文知识也早已落后于时代了。而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重新编辑一本新的《全宇宙誌》,重现这种设计装帧,其震撼程度必然今非昔比。而更为直接的理由是,当今阅读市场的新动向与需求早已与当初迥然不同。《全宇宙誌》更像是出版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实验作品,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异类。它存在的意义并非是物质性的,而更多传递出了一种亘久不变的精神。

一个拥有绝佳头脑与创意并有实干精神的编辑,一个能够完全领会并实现编辑意图的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们一起,紧握住时代的脉搏,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智慧与才能、调度身边团队,本着出版界的职人精神,将一本书、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这样的故事也许才是《全宇宙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意义与激励吧。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阅读更多好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