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四张画》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第四张画》经典观后感集

2017-11-18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四张画》经典观后感集

  《第四张画》是一部由钟孟宏执导,毕晓海 / 郝蕾 / 戴立忍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张画》观后感(一):死亡阴影下的异样童年

         文/为虾米呀
     
      《第四张画》获得了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且让首次赴台拍片的郝蕾收获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在观影之初,我一度以为这会是台湾版的《无人知晓》,不过随着金士杰、郝蕾、戴立忍的相继出场,影片开始步入独特的语境之中,让一个发生在台湾乡村里的成长故事,散发出让人陷入沉思的魔力。
   
     《第四张画》里,那些陪小翔一起走过小段路途的人们,让他体会到了童年时光中缺失的片段。全片在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里,用冷峻的视角和压抑情绪,来讲述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梦魇般的环境和那些格格不入的成人话语,为主人公小翔营造出一个脱离了他实际年龄的似真似幻世界
  
      小翔并不是不快乐,只是从他眼里看到的这个世界,总是如黄昏般充满惆怅。那件被冲进漆黑洞中的衬衣,就如他的童年,被染上了难以洗掉的污迹。在接下里的日子里,一些人的出现,短暂填补了他曾缺失的爱。他的早熟与冷静,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大反抗。
暖色调下的冰冷心境

  《第四张画》观后感(二):我想谈谈郝蕾

我认为郝蕾确实有能力把每一部电影都演成代表作、即使是配角也可以成为整部戏的灵魂

一个伟大的演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把电影整体放在第一位、在整个片子里考察自我才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表演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需要功力、更需要修为。当年金马奖评委认为郝蕾不是以煽情演法放大角色的悲哀,心境的疲惫尽收在她的眼底。她的每场戏都亮眼,一个小动作都表现出人物深度。

这样的表演例如在教室里给老师诉说的一段:“我们曾经一个孩子、后来我出了点事儿、就坐牢了、我丈夫有一天说孩子找不到了、我们报警了、但是没找到。”那种面无表情又暗涌着泪水的表演我只能说真的很高级。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态度不同,如果觉得某些龇牙咧嘴、歇斯底里的表演技高一筹我也无法反驳。

《亲爱的》中鹏鹏与鲁晓娟走在喷泉旁,鲁晓娟答应一定把妹妹接回家然后鹏鹏主动牵起她的手时眼神微妙的变化、从难以置信、到激动、到坚定、再到释怀。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她可以用眼神传达出故事、给予观众最美的表演。

  《第四张画》观后感(三):照着镜子里画一张自画像,简单得比什么都难。

2011年1月31日
让人压抑的不是世间种种悲苦你都经历而失声痛哭的样子,而是你正在体会人世的丑陋与无奈却仍行走在暖阳中的影子。无法不想将自己身上的温度与笑容传递给那孩子。无泪。有了眼泪也不被允许。没有出口的宣泄。胖哥哥和校工爷爷是多么好的人,一个不知自己的哀愁却每日在给自己带来希望,一个深知自身冷暖,却丝毫不轻易给予棉衣和凉水,在生铁似的吼骂下藏着希冀的心。
午夜看了这部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片子。一直吃着小金橘。刚刚在小翔妈妈接小翔去她家的火车上,她也是递给小翔大半个青橘,小翔却未接。独自望着窗外渐渐后退的爸爸和过往。继父的阴暗让人时时担心小翔会步上哥哥的后尘。满屋潮湿生了青苔的卧室。等候妈妈时满屋的猩红灯光。爷爷去大陆之前一起在路口说话时快要下山的太阳。还有影片一开始便迎风荡漾的旧衣裳。
模模糊糊地,那仿佛是以中岛美嘉的胧月夜为铺垫的。以前听着总觉得那是一股母亲的味道。现在都应了验。清水般的哀愁,白云般的世事。浓重的鼻音,源于左心房无法挽回的情景。无力地还是想要伸手去拥它入怀。画面和节奏不知慢了多少个节拍。
一种缺失。万丈红尘。荒原处处生。
话永远不必多。藏在深喉下的,寒冬与深秋的向内生长。不断摧毁和重建的休止符。照着镜子里画一张自画像,简单得比什么都难。

  《第四张画》观后感(四):第四張畫-你的自画像

有人说,这是一部拍得十分装逼的电影。
我不懂那些专业的东西,什么电影镜头,什么表现手法,什么叙事手段。
我只看的是一个故事,一些好演员的精湛表演。
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男孩失去父亲之后与母亲还有继父一起生活
所谓的第四张画,四张主角所画的画,不过是画的父亲的遗像,朋友的小弟弟,自己的哥哥,还有,自画像。
每张画都有不同的意义
父亲的遗像。
父亲的突然离去,让小小年纪的朱云翔承受了太多他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东西。自己至亲的亲人离去,对于一个小孩子,该是一无所知悲伤,哭泣,害怕,孤单。可是他却超越了年龄的成熟,为父亲准备寿衣,在灵堂向前来悼念的人鞠躬致谢,在找不到父亲的照片情况下,他拿起画笔为父亲画了一张遗像。我不知道朱云翔在画父亲的遗像的时候,有没有掉泪,他是凭着记忆来画,还是凭着刻在自己脑海里,生活里,成长里的画面来画父亲的遗像。这是对于一个亲人的最后照顾,他虽然不懂,但是他知道亲人的意义。
朋友的小弟弟。
失去父亲之后,朱云翔被亲生母亲带走和阴郁的继父一起生活。朱云翔得不到母亲应有的照顾,更是被继父冷落。此时他结实了小混混手枪仔,听着手枪仔抱怨愤世嫉俗,还配合手枪仔抢劫了全班同学,入室盗窃。虽然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朱云翔在手枪仔那里多少找到了些慰藉,关怀,还有友谊。而且手枪仔也根本不是坏人。所以在老师的要求下,朱云翔画出了他最好的朋友的明显特征,手枪仔的小弟弟。朱云翔没觉得这张画有什么不妥,他只是画出了他看到的。但在大人眼里,这是恶俗,甚至是受到侵害。朱云翔没认为自己的成长是畸形的,他知道的只是,自己的好朋友,是好朋友,而不是因为他是什么样的人。
自己的哥哥。
做梦梦到自己的亲生哥哥,走在河岸边。朱云翔便在课本上画了这幅画。不断的梦见自己的哥哥,使得朱云翔加深了对哥哥的思念,还有哥哥的去向的疑问和好奇。这也引出了继父的毒狠之心,以及继父为何如此的阴郁古怪,神经质。母亲的说法是在自己坐牢期间,朱云翔的继父把哥哥弄丢了,怪不得继父。虽然母亲没说,但是表现出的是自责。但是真实情况却是继父打死了哥哥,并且把哥哥的尸体处理掉了,但是谎称弄丢了哥哥。这张画说明朱云翔是多么的想念哥哥,多么渴望一份亲情,同时也说明了,在继父家他是过得多么的不愉快,多么的煎熬。
第四张画。
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朱云翔的同年是不是被毁了,是不是他的人生也被毁了。他自己是如何的面对这些,看待这些,他对于自己的现在,未来有何打算。他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同年与他人不同,他的未来会与他人不同?老师让对照镜子,画出一幅自画像。朱云翔会画出怎样的自画像,这第四张画到底是什么样,电影没有讲述。电影也到这,成为了结尾。这也是导演的意愿,让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让观众无限的遐想,或者说,让观众来给朱云翔画这幅第四张画,这幅自画像。再或者说,导演是让观众们给观众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看看自己是善是恶,是喜是悲。我很喜欢这个结局,也很喜欢这第四张画,让我想起曾经有个装逼的老师对我说的话,你写的东西不能太赤裸裸了,你得像一个美女,多少穿点衣服,要是一丝不挂就不好看了,你看挂历上面的美女,哪个是不穿衣服的。朱云翔到底画出怎样的自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觉得,朱云翔他自己知道,他的未来会是美好的,因为未来还未来。
说实话,很喜欢这部电影。看过之后,也对台湾导演,以及台湾电影感兴趣了。
电影当中还有一些故事,挺感人的,也挺让人深刻的。学校的杂工对于朱云翔的不安慰,还有他讲的两个故事。手枪仔发现他盗窃的他人家里有个盲人孩子,他不忍心拿走大笔的钱,怕耽误孩子治病。其实他自己就有个盲人弟弟,还有一个老父。手枪仔是让人可怜的,也值得人同情
再有,就是这部电影,每个人的演技都是精湛的,尤其是主角朱云翔的扮演者毕晓海,这个99年出生的孩子演出了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也使得这部电影如此的真实。
母亲的扮演者,郝蕾,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她的大陆呛,她的烟雾酒醉,把这个带着罪恶,渴望,忏悔,纠结,生存,母爱的母亲,演得淋淋尽自。我喜欢这个演员。
继父的扮演者,戴立忍。在深夜,自言自语,道出杀了朱云翔哥哥的那段戏真是太棒了,那种劲,演得像惊悚片,却真实得吓人。

  《第四张画》观后感(五):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正如这个片名,整部电影围绕着男主角小翔所描绘的四张铅笔画大致勾勒出了小翔的童年。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
影片一开头就以小翔父亲的死展开叙述,没有交代父亲的死因,从小翔的脸上看来一切好像都很理所当然,生活依然继续,在父亲的葬礼上他也不曾流泪,也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够接受,或许接受了也无法改变,他只是很用心的为父亲画了一张遗像,为父亲洗了件干净的衣服,但是正如被流水冲走的衣服一样,小翔的生活开始飘零无依
第二张画:我的“好朋友”
这一部分可谓是影片基调最为轻松的部分,被母亲带走后,小翔结识了新朋友“手枪仔”,两人一起骑摩托兜风,一起吃小吃,合伙抢小朋友的班费,去别人家偷东西,在这段时光中,小翔获得了童年难得的乐趣。所以当老师要他画出自己的好朋友时,他把手枪仔最突出的特征画了出来,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张画:走在堤防上的哥哥
搬到继父家中后,在曾经哥哥生活的房间中,小翔每晚都很难睡着觉,在有一晚他的梦里,他甚至梦到了自己哥哥模糊的影子。导演使用的是一个远景,整个画面十分阴郁,小翔的哥哥一直在海边的堤防上走着,走着.......瘦瘦小小的身躯显得无依无靠,使人不知不觉的也走入了那个梦境。影片进行到这,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一个悬念,那就是小翔的哥哥到底去了哪里?
第四张画: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第四张画》观后感(六):文艺骗子,你要小心!

《第四张画》:第一张:父亲;第二张:好朋友最显著的特征;第三张:梦到哥哥不停在海边行走;第四张:画出镜子里自己的脸;全片写满孤独,父亲已故,没有人照顾,学校里偷同学的便当吃,被校工抓到,来到母亲身边,母亲和继父有了自己的孩子,哥哥像鬼魂一样出现在自己的梦里,母亲在夜总会工作,当问母亲哥哥去哪里了,母亲说哥哥是在她坐牢时走失了,其实,哥哥已被继父失手打死,在这个家庭里,他只是个外人,需要和脾气怪异的继父平安相处,需要和到晚上才能接触的母亲交流心事,需要和新环境认识的朋友接触最后一起被抓进警局,最后发现,始终需要面对的只有-自己!

说白了,就是一个爹死娘改嫁的故事,导演用更文艺的方式丰满的表现出来,整个调调阴郁且不乏诙谐,中间哥哥鬼魂萦绕的段落我以为要变成刑侦片,主题很明确,面对如此惨状,你只有面对自己!虽然什么都没说,什么也没解决,但他相当文艺的为你展现了整个过程,用四张画来书写心境,文艺骗子手段还是不同凡响,这种导演、这种人,你都要小心!

  《第四张画》观后感(七):画地为牢

(2011.03.29)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才会减少一点困扰,才有机会跳出命运的“圈锢”。
从第一张为父亲画的遗像,第二张好友小混混的生殖器,第三张梦境中死去的哥哥在水边徘徊,到第四张透过镜子将要画下的自画像。那个没有定向的结局。社会上各种为生活所迫的人儿,他们就像被烤的田鸡,大部分都是跳不出那个铁罐的了。
觉得校工张爷爷像是这部剧中的“扫地僧”,来台五十年还只是个老校工,然而就凭着望了面相憨厚可掬的小翔的继父两眼,便知他不是个好东西。
觉得这部电影还有很多没看懂的地方,尤其是结局一定还另有深意。打算抽空再看一遍。

  《第四张画》观后感(八):不只四张画,还有很多画

《第四张画》是2010年钟孟宏执导的一部现实题材的文艺电影,由钟孟宏和涂翔文担任编剧,毕晓海、郝蕾、戴立忍、关颖等主演。该片讲述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并发现继父杀害哥哥的故事。该片于2010年6月5日上映。该片获得费比西国际节影评人奖并获得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第四张画,豆瓣评分7.6,不是很高。

但我个人比较喜欢。一是摄影镜头很美,影片偏冷色调,让人能快速进入电影情绪。二是电影对生活的思考,台词对白不是很多,让人心能沉下来思考。

影片共出现了小翔的四张画,每一张画都是生活的一种隐喻,我们在每幅隐喻的画里,过着自己的生活。

第一张,父亲的画

小翔没有表现过多的伤心,连葬礼上都没有流泪,还是照常一个人的生活着。或许因为以前过得也不怎么样吧,父亲离开了就让他离开吧,还是要一个人生活啊。(不过现实生活中,如果逝去亲人的小孩应该会伤心难过,而导演安排小翔如此平静,或许是不想铺开此种情绪,小翔只是在安静的经历与忍受。)

第二张,朋友的画

“手枪仔”是小翔唯一的朋友,小翔跟着他去做坏事,抢学生、偷东西。可并没有认为这是不对的,到底什么是对错呢,小翔或许没有分清,但是他的感受应该是:不孤单,有朋友就好了啊。最后,事情败露,小翔去找“手枪仔”却没见他,黯然离开。(导演不再讲述下去,是因为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朋友,触不及防却无力挽回)

第三张 哥哥的画

那是死去哥哥小翼在梦中的场景,因这梦也揭露了继父的罪恶行为,然而在警察的追问下并没有实质性的抓捕,生活的残酷展现无遗,不是所有的罪恶都会被惩罚的,这就是生活的而一部分。

第四张 自己的画

导演并没有把小翔的自画像展示出来,那是一个孤独的自我,真真切切的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的模样,而这个模样仅靠镜子是无法描绘出来的,。

生活在上演着各种现实,从童年开始。

不过除了这四张画,这四种形态:悲伤、离别、残酷、孤独。影片还有一些情感并没有通过画来表现。

校工是很重要一个,小翔妈妈也是一个。

校工是生活的一种幸运,他给小翔传达正确的理念,讲着满口的大道理。他说的干烧青蛙(把青蛙放到干锅里烧,然后留下一个小口,看哪些青蛙能跳出来)也是片中更深的一层主旨:很少有几个人可以突破生活的重重难题,跳出自己的症结,校工是一种美好,一种幸运。而这种幸运会离去,也可能会回来。

另外就是小翔妈妈,小翔问妈妈是不是不喜欢他,妈妈的回答是,小翔是个外人。生活早已把妈妈磨到麻木,我们歌颂母爱的伟大,却抵不住现实的残酷打击。妈妈去见老师的时候,亮出台湾身份证,那种无奈、心酸才是生活的模样。

很多人,有着很绚烂多彩的青春,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并都不是这样,很多人在经历着苦难与煎熬。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锅里的青蛙,等着被他人救赎,但生活就是这般模样,有其幸与不幸,谁也救赎不了自己,除了自己,脱层皮、掉身肉才有机会跳出锅。

PS:因郝蕾才去看这部影片,所以想加一句对她的的评价:如果把她比作一种植物,应该是芭蕉,一年四季绿到头,生命力旺盛,却等着一场雪来把自己压伤,因为天蝎座的女子都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第四张画》观后感(九):或许迷惘,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台湾电影,很灰暗的作品。整部电影都处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当中。影片是用男童小翔的四张画展开:第一张画,由于从来都没钱拍照,所以病逝的父亲遗照是小翔亲手画的肖像,他孤独,他无助,一个10岁不足的小孩,父亲死了,母亲不在,一个亲人都没有,每天在学校偷老师的便当,孤独的一个人,好心的校工给他饭吃,带他离开废墟的学校;第二张画,被生母接走的小翔,却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生母是妓女,虽然她愿意照顾小翔,但除了提供吃住,其他的,什么都没做过,继父是个暴躁的游手好闲汉,而小翔,和一个傻傻的小混混矮胖子成了朋友,偷东西,抢小学生的钱,小翔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只知道,他和这个小混混,是能够分享厕纸的好朋友,所以,当老师要他画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画了小混混...的生殖器,那是小混混最引以为豪的东西;第三张画,小翔梦见了他的哥哥,小翼,当年母亲带着一起离开的哥哥,小翼走在海边,小翔把他画了下来,而小翼到底去了哪里?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母亲告诉老师,三年前自己在坐牢,有一天继父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小翼不见了,他们报警了,却一无所获,而继父,对着墙边自言自语,他看到了只有他才看到的小翼,冤魂不散,三年前错手打死的小翼,一直没走...第四张画,老师这次布置的作业,是画自画像,对着镜子,小翔准备要下笔...
文艺片,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至少,我看下去了,警察最后要查继父,但结局并没有说真相是否大白,而小翔,是继续迷惘,还是会知道,这世界的意义,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迷惘,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第四张画》观后感(十):第四张画

这是一部看完说不出话的电影,导演是怪痂,演员是戏痂,故事写实,深刻却不沉重,很让我惊艳的同时带来无限深思。第一张画,爸爸的遗像,却是幅漫画,黑色幽默,无法诉说的痛;第二张画,好朋友的小鸡鸡,小鸡鸡是他好朋友的明显特征,也是男孩子成长过程中身体的明显变化,这是成长,是探索,也就是希望了不是;第三张画,回魂的哥哥,行走于堤上,孤独、无助、恐惧、人世的恶、心底的魔统统剥开揪出,能怎么办呢?干锅青蛙,唯有跳出去,才能重获新生;第四张画,直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电影是叫第四张画,而不是四张画。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小翔的人生才开始呢,可人近中年的我,却不敢如此审视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