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恶之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罪恶之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1-19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恶之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罪恶之家》是一部由艾斯林·沃什执导,大卫·休里斯 / 米兰达·理查森 / 苏菲·兰朵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恶之家》观后感(一):每个人的史密斯

幸好豆瓣的剧情简介没剧透太多,从头到尾,宛如过山车,一气呵成,又跌宕起伏
拍摄方式和之前看过的“彗星来的那一夜”,“那个男人来自地球”一样,几个人坐在一个屋子里,简单的布景,从对话中获得信息,充分考验了演员的演技。(在一篇影评里看到了同样看过而且提到这两部的人,好激动
从第三视角描述的史密斯小姐,就像我们身边曾经的同事/下属、记不清脸的服务员、或许还会是欢愉过的对象、觉得自己观点正确而强行给需要帮助的人扣上标签…… 或许认识祂,但绝对不真的了解祂,每个人都做了自以为正确的事,却又给祂带了蝴蝶效应的巨大影响,推波助澜。祂可能是你的伊娃·史密斯/约翰·史密斯,同样,我们也会是别人的史密斯。
正如象征着上帝的探长所说“他们的生死,他们的希望和恐惧,他们的挣扎以及追求美好权利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我们的观念、言辞以及所作所为息息相关。我们没人可以独立于世,我们应该互相关爱,要是一个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那时人们终究明白这点,但得忍受烈火、饱餐血肉以及遍体鳞伤的洗礼。”
剧情并没有在这家人的后悔和上帝离开后结束。在老夫妇和女婿对于自己名誉和地位的担心以及发现了这一切都未发生后喝酒庆祝时,似乎已经给自己的行为找了合适的理由,他们没有直接害死她,他们伤害的也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人,这就够了。七宗罪的审判就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地落下。
物欲横流的年代,网络发达的时代,是否让他人成为了史密斯,是否自己成了史密斯;是否还相信着真善美,还是像史密斯小姐那样呢。
“Do you believe in God?”
“Yes.”
“How can you?”
“I can't believe in people. I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or I'd fall. Fall down through the cracks.”

  《罪恶之家》观后感(二):善并不一定有善报,恶终究只有恶报

整部影片很简单,抽丝拨茧,房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但可笑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做恶事之人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抱歉。大概是因为心中所追求不同吧。就像资本家亚瑟心中钱与加官进爵是更重要的,对于杰拉德而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美满的家庭美好的名声显然是更重要的,对于亚瑟的妻子而言享受着能够选择是否帮助别人的权利享受金钱权力带来的“有条不紊的生活“更重要,它们都比伊娃要重要。
其实也是,毕竟伊娃于他们而言是太多陌生人中的一个。亚瑟开除过的员工肯定不止eva一个;杰拉德没有包养这个美丽女孩也会有下一个,就像她对希拉说你知道我看到那些漂亮女孩子就……就怎么样呢;而对于亚瑟的妻子而言,她拒绝帮助的过的人也绝对不是这一个。
但是剧本就是要这么戏剧化,矛盾才够尖锐。伊娃这个美丽的女孩从来没有做过恶事,她只是想要更高的工资来养活自己,想要一份温暖,想要一点点来自社会的帮助而已。但是善不一定有善报,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伊娃了,他们似乎是被命运所抛弃。明明安分守己,却厄运连连。原本只是一点一滴的厄运,最终却成了一个人的命。怪得了谁呢?
如果说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那是不是也不用”善“徳活着了,事实是,当你处于社会底层的时候,是善是恶由不得你。你以为的恶,在别人眼里,什么都不算吧。
但是啊我却坚信恶终究会有恶报。影片的年代在1912年,两年后的世界大战,无论是权力财富集一身的资本家、年轻貌美的富家千金、受人尊敬的贵妇人等等,在战火、鲜血中的命运难以揣测,不是吗。就像影片的最后,探长真的来了,一家人的结局令人遐想。
但恶有恶报即使是一个大快人心的结果,却也实在让我笑不出来。因为伊娃已经死了,这个年轻美丽并没有做错任何事的女孩子已经死了。而并不是每一个人伤害她的人会对她感到愧疚,
谁来为她的这一生的不幸真诚鞠上一躬。

  《罪恶之家》观后感(三):人性的拷问

      电影背景发生在1912年,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已过去好长一段时间,资本家已进入一个大肆敛财的阶段,工人们所受到的压迫与剥削日益严重,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故事发生了。
       整部电影由一条主线和5条支线构成,主线是探长来访后,对柏林一家就女纺织工的死因,而进行的层层逼问,5条支线则是女纺织工与柏林一家的联系,通过柏林一家的逐个回忆,探长最终得出每一个人都与女纺织工的死有关,每一个人都该为她的死而忏悔,而负责。电影的前60多分钟,皆为案件的一部部揭露,柏林先生因为贪婪,辞退了女纺织工,之后他的女儿因为嫉妒,害女纺织工丢了新的工作,而被色欲蒙住了眼睛的女婿,3个月后选择始乱终弃,抛弃了她,在她继续流浪漂泊的时候,遇到了儿子,儿子虽有良知,却败给了懦弱,离开了她,在她走投无路,选择援助时,傲慢地柏林夫人拒绝了她,一家人联手将她推向了深渊,最终她选择了自杀........此刻电影本已足够精彩,偏偏还有后20分钟的翻转,在柏林一家得知还没有女孩儿死去,也没有那位探长的时候,人性的自私丑恶便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他们开始为自己开脱,除了儿子与女儿尚有良知存在,对此抱有愧疚,此时电影的座位安排,也表达出了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想法已出现分歧,可是儿子女儿的反抗精神并不够,他们不敢反抗自己的父母,在其他三人开心庆贺时,他们只能彼此依靠 ,即在探长来过后,有人已经变了,而有人则仍不知道悔改,这就是现实。电影中的探长就像上帝,他来质问每一个人,妄图唤醒他们的良知,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成功的人往往打不过失败的人,因此现实中总是好人打不过坏人。
       整部电影的基调很灰暗,色调偏冷,营造出了沉重的氛围,在向我们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丑恶与冷漠。在我们遇到与我们有联系但是是不好的事情时,本能会选择避开,会选择为自己开脱,但是道德会教导我们应该选择负责,这是我们的良知与本性就开始在身体中打架,最终哪一方获得胜利,我们就会选择哪一方。在开始选择本性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内疚,有所不安,但次数多了以后,就会变得麻木,就像傲慢的柏林夫人,始终固执地坚持一切与她无关,但就像探长说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我们要对其他人负责,否则我们终会遭到鲜血地报复与考验(原话记不太清了,sorry~~)。电影结束了,生活没有结束,希望我们都可以对与每个人的羁绊负责,纵使有些人,你永远无法改变他,但请不要与他沦为一类,记得电影《熔炉》里有一句话:我们奋力前行,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罪恶之家》观后感(四):罪恶?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的罪恶未尝不可理解为是一个时代的罪恶。而我们所认为的罪恶在那个时代,未必是一种罪恶。
亚瑟,手握经济大权,他是强权的代表,是资本家、剥削者的代表。在处理伊娃罢工事件所显示出来的手段与谋略,从一个资本家来说,是极其成熟的,让人不得不为之喝彩。
艾瑞克,像其他的富家公子一样,在风月场上快活,在那种环境下,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艾瑞克的姐夫杰拉德更像是半成熟男子的代表,他在爱情上像艾瑞克一般勇敢,在经济上又有亚瑟的果断。这三位角色向我们表现了一个时代中,资本家的三种状态,从会为自己爱的女人疯狂,到开始认清一切,最后变为顽固不化冷血动物
从他们本身来说,从理性角度,他们没错,他们干的漂亮,因为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他们更像是毒瘤,是渣滓。
三个人的想法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又恰巧反映了人从感性一步一步走向绝对理性,这是时代的怪象,是社会的怪象。因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纯感性固然不可取,因为人不能肆无忌惮,可一旦像亚瑟一样,堕落到一种近乎绝对理性的地步,那么社会将陷入一种静,这种安静会使你的心不愿再跳动,会扼杀所有自由人的想法。
《罪恶之家》虽然不是发生在中国,但如果不考虑社会制度的差异,他在某一方面与中国现状莫名相似,尤其是与苏南小工厂经济体系不谋而合。在经济发达的苏南,仍有些民工像伊娃一样,做工,同时被严重剥夺剩余价值
写这篇影评,我不想从女性角度切入,并不是我歧视女性,只是希拉与亚瑟夫人代表的是社会的软刀子,而伊娃我想留给观者自己品。
从理性来说,他们不罪恶,但从人性的角度,罪恶便曝于人前。他们都只为了自己,为金钱,为名声,为肉欲……自私自利
这罪恶是发于人性,这部片子鞭笞着我们重视对人性的修饰,对理性的适度,对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予以关注,因为这罪恶之家,多像我们的社会。

  《罪恶之家》观后感(五):双手沾染鲜血,却还嘲笑软弱

       其实我很想因为“卢平”的关系多给一颗星,但那样一来就变成了四星推荐,而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达到四星,虽然仍有值得思考的部分。
       这个故事的人生真是太过于巧合,似乎可以想见这位不幸的女性到底上辈子和Birling一家结下了怎样的梁子,才能在完全没有预估的情况下生生被伤害这么多次,然后被逼死。Inspector Goole的出现,为了揭露Birling一家有意无意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想给这家人一个机会,一个能去弥补和挽留生命的机会,但他们终究是错过了。
       其实虽然最后Goole说人类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这样不管不顾伤害别人的话,那么就会招致灾祸,可是在我看来,让人类能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难的,甚至有点强词夺理和诡辩。如果没有人指出,谁能想到我的一时迁怒于人就能害死一个人呢?何况Daisy在Birling家的女儿试衣服的时候确实笑了,虽然她可能是因为别的事情而笑,可是听者有意。Birling夫人虽然作为那次评判的负责人,拒绝资助Daisy,但也是获得了其他在场二人的赞同,并非有意为难,只是Daisy在描述自己难处的时候确实颇多顾虑和疑点,让人不得不怀疑。仅就这两位女性的所作所为来看,虽然不能原谅,但罪不至死。
      说到底,这样被辞退,生活艰辛走下坡路的选择在每个时代都不缺乏,而这个故事要抨击的,恐怕就是那个杀人不见血的资本主义社会。可我觉得这和是哪一种社会毫无关系,因为这是人性,因着这样的人性,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样的场景还是反复上演,换汤不换药
      只是,Birling夫人在得知被她拒绝帮助的女性怀着孩子自杀后,第一反应是这个女人太轻率而软弱。突然觉得悲伤。在许多宗教的观念中,自杀都是重罪。据说一个人在决定自杀到付诸实施时间,大多数不超过两小时,短的只有五分钟。两小时,也主要用来思考怎么死,什么时间和地点去死,很难会想到带给别人的痛苦难过不便。可是,若是能看到一线活着的希望,这些自杀的人也不会选择这条路,他们往往是被这个社会,以及社会的其他人逼上绝路。
       我们彼此联系,因而双手沾染鲜血,不知者,嘲笑他们内心软弱,轻视生命,还自以为占理。

  《罪恶之家》观后感(六):诘问自己的灵魂

在我看来探长代表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良知。
他的身材高大,他的面容严肃,他说出的话毫不留情却句句都直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他说得他们每一个人或冷汗淋漓或深色仓惶或一脸懊悔。
他像一个幽魂一般在黑夜中不期而至,他又如崇山峻岭般让人不得不仰视。当他在场时,完全掌控了局面,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作为与过错,每个人都惶惶不安的忏悔,他离去后,有人开始动心思要逃避面对自己的错,有人仍旧深深地自责,而有人选择直面。
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自己良知诘问时候的反应吗,我们是否冷漠,我们是否自大,我们是否嫉妒,我们是否贪娈,我们是否懦弱。
探长或许只会来一次,但是良知却会在我们的心里,伴随我们的一生。
它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又是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我们永远也无法逃离良知的审判。
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错吗?还是懦弱去逃避。
我们在享受权利时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吗?还是只是自以为高人一等洋洋自得。
我们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吗?还是做事只凭一时狂热。
我们有考虑过别人的处境吗?还是为了一己之私不惜伤害他人。
我们对于自己所作所为是真的问心无愧了吗?还是只是在自欺欺人。

  《罪恶之家》观后感(七):我身边的罪恶之家

今天他们家女儿结婚,我深感悲哀,于是作长诗一首。
他们根本不关注食物或是田地或是古镇,关注的是设施 权利和金钱。(男方家是半山腰的一个古镇)
他们让他先回去再回来再回去,还将这说成是他的过错,他都生气了还丝毫不愿意道歉。
他们嘲笑男方家人带来的土特产,却不愿意将自己最好的酒带去还说是他们不懂欣赏。
他们嘲笑别人笨,却不知自己才是最笨的,虚伪,傲慢,嘲弄,无情......
他们不知爱是何物,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从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顾晚睡的舅舅让他早起去接他们,他们又不是不会开车,他们不顾别人无处可去自己聊一些无聊的内容聊个不停,他们不顾天色已晚硬要别人陪他们打牌。
他们无情的嘲弄所有出了他们自身以外的人,连他们的家长都怕他们,只有和他们成为一拨人才能免遭他们嘲弄的毒手,可是成为一拨人就要经历他们无情的资格评判以及同为嘲弄之流。
他们的女儿在他们的呵护下长大,并不知他们的嘲弄为何害,和他们一起嘲弄其他人,虽然他们自以为无心,可是殊不知那表面的无心之下是瞧不起的巨大冰山,他们不知道,他们也不能知道,因为他们知道了之后就是对自己的巨大打击。
他丢了他的乌纱帽,可是还是愿意维持他的气派,他的讲究,他的排场,因为他知道没了那一切他将什么也不是,她也知道,所以她愿意帮助他维持那一切,这就是罪恶的一家。
让他们改变,我想不出丝毫办法,到他们身边的人都是自己被损毁,他们却不受影响,他们没有丝毫的愧疚心,因为这愧疚太大,会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会从根本上毁掉他们。我只能离他们越远越好,只是可怜了那淳朴的农民一家,还有那个可怜的未婚夫。
恶行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人的损毁是巨大的,我只想远离 远离。

  《罪恶之家》观后感(八):你们说、这是人性

内含大量剧透、
刚开始每个人叙述的时候觉得他们都没有罪、至多只能算是有错、工厂老板开除煽动罢工的员工无可厚非、贪婪既然是人性、也不会保证涨完工资后不会有第二次罢工、工厂不是慈善机构、不是你弱就有理、再说女儿、行为的确过分、我相信她是善良的、谁也都会有嫉妒的时候、只是她恰好有权利、那位先生起初也是出于善意、不是那位先生、我想那位小姐也会是另外一番悲惨的遭遇吧、太太是慈善机构的算是负责人吧、对于那样的说辞、一般人都会表示可疑吧、作为负责人自然要对机构负责、不是谁来乱编一通就可以拿到资助的、最后是儿子、酒后乱性、嗯、大概就是这样
单看没有人有罪、或许是现在社会也太阴暗了、让我觉得这些并没有什么罪、少女的悲哀在于那些人的冷漠、被开除后没一个一起工作的人帮助她、甚至是怜悯她、在于那个有钱就是上帝的社会
然而在审查官走了之后、这些人就都原形毕露了、他们在乎的不是少女的死活、而是自己的爵位、丝毫不知改过、确认没人死之后就重新一起谈笑风生、好像自己并没有做过这些事、女儿和被父亲嘲笑的儿子反而有不安、有悔过、是不是可以说每个人在未知世事的时候都是有羞耻心的、但是在接触社会之后这样的羞耻心就一点点被名利吞噬、无法保持自我、只是一切太迟、少女终是死亡、正如那位goold所说、什么都没能改变
最后说有审查官会来、对此我也觉得非常怀疑、谁能说这次的审查官会像上次的一样刚正不阿、再说可以给他几千呢、是不是这件事就会悄无声息的过去了、连一粒灰尘都扬不起来、毕竟这次的审查官也是一个人
所以说、好像一切都是社会的错、可是社会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贪婪、嫉妒、情欲这些都是人性、何谓人性、它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电影把这一切都放大了、告诉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会有蝴蝶效应、也许在你不知道的某个时候某个地方就有人因为你的过错而在承受着、你也会因为别人的过错而遭遇苦难、这一切是每个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无法避免的
你信仰上帝么、信、我不相信人类、而总要有些信仰才不会垮掉、所以我相信上帝
那位goold、我认为电影是想隐喻他是上帝、然而他也只是在少女濒死之时才出现、告诉那些人你们错了、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你们会受到惩罚的、却没有去鼓励少女活下去、没有在少女一次次看到希望又绝望的时候帮助她、哪怕一个安慰的眼神、少女是一切的受害者、得以慰藉的是在死后有一双温暖的手合上了她的眼眸
当然这是电影的表现形式、以悲痛来唤起人们的良知、电影情节紧扣、几乎只在一个房间里就完成了全片、特别是最后的情节反转、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赞其构思精巧、据说是话剧改编、能看到这样的话剧也真是幸运啊。

  《罪恶之家》观后感(九):Drawing room play in the cinema

网上随意一搜 剧本信息及改编上映过的版本都清楚列出
只看过两版 这版之前看的是黄百鸣改编拍的一部喜剧 还是沿用了剧本的原名:an inspector calls 有对比 才有意思 不然也懒得写了
看HK版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就是那个 玻璃侦探 看完之后还是觉得欣喜 好的本子就是经得起反复推敲折腾 设定是喜剧 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性格特征并没有偏离原著 只是为了comic效果加了些调味料 也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差评不少 大部分都是批评设定的背景一旦脱离原著的时代女主的际遇变得不合常理。我其实不能说赞同或反对 直到看了英国人自己按部就班细微修整的这一版 才感觉出来这其中的差别。
HK版,我觉得观影时不用过于执着去探索片中的故事背景一定是真实社会 黄百鸣摆明了态度 就是要改成一部港味儿的喜剧 设定上 浮夸的 脱离现实的男女主人公 人物的肢体表情造型 事件的再现 剪辑和后期都表明了自己的不严肃立场 如果看客硬把喜剧看成了伦理剧 也就是没那么有意思的事了。这一版里面 对峙中的场景再现选择了隐匿被害人的脸 观众每次都以为会看到 结果就是没有正面 增加了悬疑性和趣味性 看客和主人公一样 并不知道自杀女子的长相 是否就是同一人。无法免俗 总是有些乱入的ABCD客串 但是我看完以后并不觉得讨厌 还是挺有意思带点儿奇幻悬疑的小故事 可见本子的重要性。
série-télé英版 正正经经的带有说教意味(与原著意图一致)的悬疑故事。有两个point想要赞一下编剧 :1。Goole or Goold (or God ?) 看完最后一幕想到一个文学里面讲视角的词 :omniscient—无所不知的 像God的眼睛一样。Goole侦探就是这样的角色 对于Eva所经历的一切 他无所不知 全看在眼里 应了那句: 人在做 天在看。其实编剧的所指甚明 两次点出do you believe in God 这段对话。
2。因果关系 第一个层面 母子的平行叙述。电影的优势得以体现 当母亲受询时 儿子Eric的回忆再现 这是一个双向的因果关系 正如父亲Arthur所说 他是从一出生就被宠坏了 造成他无所事事酗酒的现状的人正是他的父母亲 对儿子的放纵溺爱疏于管教 Sybil这个角色是强硬的 对事情总有自己的意见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甚至她自己女儿的感受,商店事件 )正是因为她这样的行事风格 造成了这个双向的因果 不负责任不求上进的儿子最后再伤害了Eva一把 令她怀孕后 最后向Sybil求助无果 选择与腹中胎儿一起灭亡(Eva腹中胎儿的祖父母正是凶手)推敲起来父亲Arthur是这一系列事件的起点 而母亲Sybil则是这个终结者。
第二个层面 更加宏观 侦探最后的一段话 :
                     “There are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Eva Smiths and John Smiths still left with us, with their lives, and hopes and fears, their suffering and chance of happiness, all intertwined with our lives, and what we think,and say, and do.We don't live alone upon this earth. We are responsible for each other.And if mankind will not learn that lesson,then the time will come,soon,when he will be taught it in fire and blood and anguish.”
故事的设定是1912年 两年之后就是一战爆发的时候。Goole最后总结性的陈述同样又是预示,人类最终是要为自己的罪行付出巨大代价的,这是来自God的最后警告。当Goole离开后,无悔意的那部分人开始想尽能够为自己行为开脱的解释,也是这样的行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罪行一起,将人类带入了地狱,承受由人类自己点燃的战火。
Drawing room play 本就是戏剧的套路,却能够在电影屏幕上同样出彩,好的本子好的编剧真的是关键的关键。Le prénom就是10年的话剧大受好评后 两年后又由原班剧组演员出演发行了电影 票房是当年法语电影的第三名 还有一部印象深刻的是11年上映的波兰斯基的carnage 唾沫四溅的出演真的是精彩的不得了。舞台和荧幕,各有各的魅力,下一次再去伦敦,要在West End呆个够,再把玻璃侦探的舞台剧看了

  《罪恶之家》观后感(十):难道大家都觉得探长是上帝?伊娃在探长到来之前没死吗?

       潜水多年,终于冒了个泡。。
       看了很多影评,都说探长是上帝下凡,伊娃被人和上帝抛弃,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大家对电影的一些地方理解是不准确的。
       在电影最后“伊娃站在窗前看到窗外并没人,但是镜头一转,探长站到窗外看着伊娃,,,,”这是因为eva看到的是真的,探长看到的只是自己事后来到这儿的想象。和在医院、停尸间时探长出现又消失一样,是前后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事的穿插。
      并且eva在探长到来之前就自杀了,事件流程应该是:eva绝望自杀——探长读桌上日记得知此事——在警员到来前,又所有人都在哈哈,拜访一家人。也就是说一家人看的是同一个人的照片,为什么要一个一个看,也许是探长故意留个破绽的,让罪恶一家内心来一次牛市-熊市-牛市-熊熊市的过山车振荡。
      还有打电话问没有人自杀,或许是探长事先在医院时给护士说好的。
      最后我觉得探长身份可能是案件的法官,所以问有没有新探员时当然没有,boling夫人也好像说过,他更像法官。
      还有就是还好探长没叫Ruullai哈哈
     
补充下:从电影后面部分探长从小巷走到eva家,到在停尸间,是发生在到访之前,最后探长走在走廊的特写,对,是去家访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