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痴》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痴》经典影评10篇

2017-11-21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痴》经典影评10篇

  《白痴》是一部由拉斯·冯·提尔执导,波笛·约根森 / 安妮·路易丝·哈辛 / 托尔斯·利比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影评(一):白痴

我们需要写诗的时候,甚至没有人比我们更好。他呆望着一群鸽燕从藏在雨檐上的窠巢里飞出来,顺着它们滑翔的轨迹,他沦陷在里头。但身体仍是在原处,而没有做出行动。他是看着它们并安逸享受现有的状态的。他还可以对弱势群体表现出关怀和应有的悲伤情节。双手的指节因为用力过度而发出响声。如果还有另外的表现模式,他想,他可以用非常艺术的形式在内心深处诠释他的情感。此刻只有雨声,最重要的是他仍是一个人和一群共同的,无所事事的人在一起,他还能发挥出他内心的狂喜,操纵着主题的方向,流向唯乐主义。他让流食从嘴巴外冒出来,浸湿脖颈,浸湿前胸的衣领。接着他转动了几下头部,偏向一边。眼球故意翻白。直到大家都看傻了眼!默不作声,他还不太确信这场演绎的效果是否到了绝佳的境界。他想,他们还在怀疑,而不是做出阻止,就很证明没有达到极致,所以,他后来改用了徒手抓食,抹在自己额头和脸颊上。这确实不可思议,好端端的,情绪从平地升到高处。我很讨厌,有人竟然糟践了你的点心,还试图证明他是有正当原因的。
我们拉了他几下,我确信这是他想要的。原因就是他愈演愈烈了,抓住了他肩膀的手,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有力地顽抗。一瞬间,他被这种模式说服,他跟他的真实做对,但来自两个方向上的力,让他同时觉得都是对的。躁动也好,安静也好。他在痛苦的边缘寻求某种表达,最终要落向何处呢?他需要的是被说服,可是得表现得不被说服。我很清楚,身外的我们并不能从认知上去做出判断,亦不能戳破真相,对其体无完肤地进行打击。
如若,他会将能量转成愤怒。对双方都不会有好处。同伴告诉我说,他是位常年的旅行家,他的后背上有穿过沙漠时焦阳灼烤过的痕迹,有进入南极时,嘴唇冻得皴裂的曾经。曾经,他还见证过血腥的战场,体验过分离的痛苦。还有,他也享受了征服大海和高山的错觉。以至于现在的置幻让我觉得百思不得其解。爆发点在哪里呢?在这可说平静又无常的一天里,是什么触动了他的泪点。不过,就像解释真的不能够解释一样。行为怪诞,让我对其确信因形形色色的无法感知的压力所造成的困扰有种望尘莫及的谨慎。即便我声称自己能够看透他的现在,也没能让我对其有果敢的行动。
你也不能模仿他,因为他知道你是在刻意那样做,而不是变向的鼓励。我记得当时的收场是大笑。然后,在后来的一天里,我们共同遇见到那些被他模仿的对象。高高的额头,稀疏的流海,下颌凸出的憨厚病态的躯体。在不争的事实面前,他摔门而出。。。

  《白痴》影评(二):这是一部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的片子

丹麦牛人、Dogma95发起者和代言人冯·特里尔导演。这是一部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的片子,可以说是向既存的电检制度和观众的道德尺度的挑战。该片主题颇为鲜明——你信奉“白痴哲学”吗?那群装痴扮傻的男女到处骗吃骗喝、愚弄“正常人”。他们很多人有正当的职业、完整的家庭。他们基本上是体面的中产阶级。他们扮“白痴”,为的是实践“白痴哲学”,享受做“白痴”的乐趣。他们真的很开心,至少他们都这样认为;他们很团结,有集体主义精神,但混乱无可避免;他们最后注定散伙……冯·特里尔确实是个牛人,他粗暴地把“白痴哲学”抛给你,然后冷眼旁观,看着你捡起“白痴哲学”还是绕道而行……
此外,该片的镜头非常大胆,有一场A片级的“群交”戏……
冯·特里尔的片子我已经看过的有《破浪》、《黑暗中的舞者》、《狗镇》。他的片子很难评价,但用一个“牛”字总不会错的——可能他本人比他的电影更“牛”,竟然曾经向嘎纳电影节的评委竖中指!
和其他“牛人”导演如大岛渚、帕索里尼等一样,冯·特里尔也曾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白痴》影评(三):白痴见白痴,知知与织织

  之前看过几部拉斯冯提尔的影片,譬如黑暗中的舞者,狗镇等令人感触很大!再之后追了很多冯导的电影,更是熟悉了dogma 95 ,更是去创建了贴吧条目!
  白痴的场景风格跟破浪很相似,虽然故事不同,但是破浪的女主角不就是个真的患有轻微智障吗?而此片恰恰反过来了!未看之前就觉得有股压抑感产生!相对于破浪那种一开始就注定的悲情,这结局还是算好的!真白痴,悲剧结尾!假白痴,压抑结尾!这是冯导给我们画了套吗?不管你是不是白痴,都逃离不出这个社会
   白痴们做了平时以正常人不敢做的很多违反道德的事,而大众却以“白痴”这种原因“原谅”他们了!导演还设置了一段大乱交的场面,好吧,导演, 你太狠了!自己人跟自己人还装傻?还是他们拿了白痴作遮羞布交织在一起去满足了自己的原始欲望
   每个人都说来到这里都很开心开心的理由是什么?是以白痴的方式到处去愚弄人or这样的生活不用去考虑太多,因为世界不需要你去操心了?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To be an idiot , fuck the world , then nothing will interrupt you !
   

  《白痴》影评(四):白痴的评论(剧透慎入)

在大多数人眼里,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往往是叛逆深刻震撼先锋实验的代名词,然而对于我而言,他的电影所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呐喊以及随之而来的迷思,不管是对人性的社会的还是精神上的现象,他都可以像手术刀一样用影像剖开事物的表象来直现鲜血淋漓的现实。这部《白痴》是他《良心三部曲》中的一部,由拉斯及托马斯温特伯格等人发起组织的DOGMA95拍摄。对于拉斯的电影我尽管看了不少但却没有写过一篇评论,确切的说是不敢写;不过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感觉脑袋中想的太多急需梳理,于是才写了下面这些文字。
这是一个装扮成残障人士在一起并以捉弄他人为乐的群体。在其他人看来这么形容他们的确是再贴切不过,或者这么说可能更合适——这是一群假装成疯子的疯子。影片一开始就传达给观众了这个信息。他们的恶作剧不仅骗到了凯伦还骗到了大多数观众,估计有人在瞠目结舌的同时会感叹道原来这不是一部关爱残障人士的励志温情片呐,这个时候旁边的观众可能会白他一眼道,你也不看看导演是谁。的确,在影片开头拉斯就展现了他在剧本上的创作才华,凯伦一个人坐在餐厅点餐时就表现出一种略微神经质的举动(那种非常紧张细微的神情恰到好处),然后出现了一群扮残障人士专做恶作剧的年轻人,他们把正在餐厅吃饭的凯伦带回去后,观众大概都会以为接下来的凯伦肯定会与他们产生戏剧性的反应;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做,他把大多数镜头都投给了那群年轻人——直到最后。所以凯伦这条暗线埋伏的非常精妙,观众们尽管不知道凯伦将发生些什么,但可以肯定她会发生些什么。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一直藏在意识深处,压抑了观众的情绪,一直到最后的爆发以及伴随着凯伦的回归。单单这条贯穿全片的线就已然非常出彩了。
影片同时营造出非常真实的氛围,除去演员的的表演外,这大部分是由晃动而真实的镜头所导致。不过里面有个镜头把摄影师都拍到了,这是导演故意的剪辑还是疏忽,不得而知,可能是导演反电影意图的一种表现(这在《狗镇》中也可以看出),也有可能是想要营造出一种与片中采访人物所要得到的同一种的真实感。不过还是不要做过度解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不说也罢。
------------------------------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先想到的是帕索里尼的《索多玛》, 两个完全的极端,却又如此相似。一个是实实在在对人性的压迫,一个是虚无缥缈对自己的压迫。就连里面一些元素都如此相似,裸体、群交、打破禁忌等等。遍地开出了一朵朵恶之花。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影片所批判的中产阶级。影片角色对中产阶级的虚伪所产生的那种愤怒,和帕索里尼所表现出来的讽刺也是有的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把这部影片中人物行为归结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合不合适。看似在社会高度发达的北欧这种现象的确是可以理解,实际上,他们的种种表现更多是来自内心压抑--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这区别于我们所说的“轻”。不过昆德拉笔下那些人物在战争状态下那种流离的毫无安全感漂浮在半空中的感情,假若可以放在显微镜下观看,他们也无一不是内心受到压抑而结出的果实。但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像前文所述的,本片中人物内心的压抑来自于社会,但是社会并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而是双重的作用的结果,社会对内心,内心对于人的潜意识的作用。不过,这和“被迫害妄想症”完全是两码事。
我并无意把这段文字写成症状分析之类,男主的“暴露狂”的确有一些明显的表现难以让人忽视。最愤世嫉俗的他藏着对社会所有的怨怼,他想要展示完全真实的他,给那些虚伪的中产阶级看,他们越不敢看,他越兴奋。从中得到的快感类似于报复的快感以及自我满足。我总是认为“暴露狂”和“被迫害妄想症”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他对着路人高喊“纳粹分子”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他们脱去遮掩的衣服,以表示自己对完全自由的向往,他们容不下任何的压迫,即便是在平常人眼里,即中产阶级的眼里的正常的“虚伪”都会被认为是一种迫害。
除了影片最后之外,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就是那对情侣的第一次接吻。我可以声称,那是真真实实完完全全的爱情,如果没有那次群交的提议,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花朵绽放。两个内心几乎完全自闭的青年第一次张开心扉扑向对方,尽管最后这段恋情以不可挽回的悲剧收场,但这多曾经盛开的花朵已经足够美丽。为什么说这段恋情注定是悲剧呢,女孩的软弱性决定了最后结局,虽然男孩最后勇敢的跨出了他想都不敢想的一步,当他扑向女孩父亲车子挽留女孩的时候,他的的确确已经成了另一个人。
结局的点睛之笔-- 凯伦的回归,挽救了这个团体。凯伦回家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是对一切不理解大声的呐喊,是对一切虚伪完全的拒绝。随着她丈夫的一个耳光,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但一切又重新开始了,这是对人性完完全全像水溶一般的全部贴切,凯伦的回归也让他们乌托邦式的小家庭继续生存了下去,这大概也是导演美好的寄托罢。

  《白痴》影评(五):《白痴》的真奥义 2010.1.23

导演将白痴和正常之间作了转换。伪装的、恶意的、富有攻击性的白痴行为举止成为常态,对比之下,正常也变得伪善、装腔做势、不堪一击。回到正常之中的人不是放弃伪装白痴而是重新开始伪装正常,而丧子之母则借白痴找到了救赎之道,她的伪装因正常人的反感和厌恶具有了合法性,通过用白痴行为将理智排挤出大脑,进而将正常状态下无法渲泄的悲伤排出身体。由此,对她来说,伪装白痴成了最接近正常的状态,为人所习惯了的正常则因为无法解决痛苦而失去了价值,正常在解决痛苦时所遵循的通用模式“和别人一样悲伤,但同时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生活”在面对个体时失败了,丧子之母做到了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她无法继续维持习惯了的日常生活,因为生活的惯性也就是正常状态失去意义,生活本身超越了日常观念对生活的定义。固然判断白痴的标准客观存在着,可对白痴进行是好是坏的价值评判标准却是扯蛋,进而,对正常是好是坏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归于扯蛋。伪装白痴者用表演→观看的单向关系代替了伪装正常者沟通↔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这部电影最终颠覆的是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见了熟人要寒喧的日常生活逻辑。而且既然通过扮演白痴挑战了正常的合理性和必然秩序,也由此验证了电影的价值 :对虚构的观看比真实体验更有意义,对真实的模拟比作为真实本身而存在有意义,对穷尽真实的可能和最不可能进行的虚拟探索比直接进行真实探索有意义。

  《白痴》影评(六):最終,人們還是沒有勇氣放棄屬於正常人的生活。

今天上法律課的時候,想到這部電影。
在電影後半場戲開始,當「白痴們」的頭頭要求成員要在自己生活的場合扮演白痴時,這些成員站在自己現實的舞台上,他們始終沒有勇氣在熟悉的周遭人面前裝成一個白痴。
有些網友認為他們不願意在現實生活扮白痴是不想讓信任他們的人傷心難過,但如果是這樣,我覺得這些網友把人心的糾結想得太浪漫了。
片中的成員們在現實生活中不願意扮演白痴的理由在哪裡?與其說是不想讓人心碎,倒不如說他們的糾結來自於一種對於往後人生日子的恐懼。我們知道真正的白痴在法律上是需要監護人的,他們不被視為一個獨立正常的個體,無論在法律上還是生活上,都要與監護人共同生活,他們沒有決定任何事情的權利,也沒有能力打理自己和周遭的人事物,即便一個真正的白痴可以因為自己的白痴而使得所有的過錯都受到赦免,但自始至終他們始終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
在電影前半段,成員們藉由裝白痴來表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敢作出的行為,他們藉此作出惹人生氣憤怒的舉止,但是別人不能因此對他們怎麼樣,只能因為對方是白痴而感到憐憫和包容,他們藉由這種行為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覺得可以藉由裝白痴的行徑為所欲為,逃避人間。
但是當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要成為一個白痴時,就等同於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權利都會受到剝奪,當你成為一個現實的白痴,你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有個正常的工作;你不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過著正常的生活。最終成員們不願放棄的,是一個在正常運轉的社會中,作為正常人的資格。
再者,你以為真的所有人會用憐憫和愛心去包容這些人嗎?
當女主角在片尾被重重甩巴掌的那一刻起,這個社會對於弱勢者的愛與關懷全部都成了泡影,一個巴掌重重的甩在女主角臉上,意味著事實上根本沒有人有耐心面對這些弱勢,也沒有人有耐心去包容這些白痴所做的一切。
一個沈默的客廳,一個重重的巴掌,含淚離去的背影,便足以說明了一切。

  《白痴》影评(七):良心三部曲影评

巾城/文
冯•提尔的这三部影片从一种类似的角度试图揭示人性中某种被隐藏的虚伪和身处以及放抗这种虚伪的两种人不同的脆弱。正因为它不仅仅揭示了某些东西是“畸形”的,同时也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反抗这种“畸形”的东西(不管用什么方式)的人“畸形”,因此这三部片子都带有深深的矛盾、不可调和性和(尤其是《破浪》和《黑暗中的舞者》)几乎被误认为是伤感的无奈。
《破》。从人性剖析的角度,本片似乎略显张力不足,情节进行也稍微有点想当然。片子表现了忠诚和爱的一种极端形式,从侧面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道德虚伪。但这种爱本身,它却是病态的。它似乎想当然应该被同情,但同情它等于承认了其合理性。而事实上,它却是荒诞的——始于一个荒诞的主意,实施并完结于暴力。这事实上只是一个非常煽情的讲荒诞与暴力的故事,看完它令我揪心,却无言以对,更无泪以对。
《白痴》。这是三部中比较特别的一部。作为Dogma 95的承认作品(及代表作),它更“纪实”,更客观和冷酷。但其主题依然是荒谬的,甚至是“荒废”的。一小撮人打着反对中产阶级的名义装疯卖傻,最终形同出卖自己的理智。影片似乎提出了装疯与真疯的界限。从目的论的角度,似乎他们不是真正的疯子,但考虑到其行为本身是无意义也无结果的,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似乎应被归类为群体性痴迷。至少,他们不仅仅是在装疯卖傻时是无理性的,这些刻意的间歇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样也是无理性和肤浅的(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一切惟一还能引起点共鸣的地方或许就要算他们行为的动机来源了,因为中产阶级确实是——如他们所说——虚伪而做作的。虽然影片没有对此做直接的对比性描述。)。从这个角度,似乎他们是真的疯子,而其行为只是其思维疯癫的行为反映。
《黑》。也许是三部曲里最著名的片子。这部抒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动人至极的关于母爱的故事。而在这份爱的背后,所要隐射的社会问题更加触目惊心。也许只有用这种极端反衬的方式,我们才能感受到导演所要展现的主题的力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部曲中的所有影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