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10篇

2017-12-06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10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由吴子牛执导,马少骅 / 萨日娜 / 张云立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一):第一集 看到 喊“公安来了”时人群的惊恐 和 讽刺8341部队是御林军都出动了 果断弃剧 一星向邓公致敬

  开头冗长的镜头 是为了塑造坎坷中邓公的慈父形象 我能理解

  虽说发展经济、恢复高考 原本就是一个政权最起码的职责

  邓公是上个世纪与毛蒋袁同列的华夏伟人 从百色暴动 挺进大别山

  再到 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 还有文革前后的三落三起

  大成大败都在须臾之间

  读过邓公在蛰伏时期给汪东兴写的信 请求照顾身在异地需要照顾的子女

  想来在那些开天辟地传奇功绩的背后也有太多个人的辛勤悲离

  第二幕 转到 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 在大街上高呼 “小平回来”

  围观的人群好似鲁迅大叔笔下的看客

  一声 公安来了 人群四散 青年推着自行车逃跑 …

  敢问 这是北洋政府 还是 国民政府的 黑皮狗来了

  第三幕 8341部队去接邓公 之前监视邓家的警察 拍的那么猥琐谄媚

  还冒出一句“御林军”

  直接从万恶的民国 一步倒退至 腐朽的封建王朝

  真看不下去了 敏感题材被删改可以理解 但也不能这么暗黑吧

  现任领导人 曾说 正确看待建国以来的两个三十年

  导演 你敢拍成这样 中宣部知道么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二):那一年 1976-1977

  1976,波谲云诡。十年文化大革命已经将中国堕入了深渊:民主、政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科学文教事业及其文化遗产遭受灭顶之灾人性扭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行将瓦解。

  这段历史就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楔子。当代的我们,对那段悲剧历史早有定论,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文革却似乎一直是一个“半禁区”,鲜有涉及。《邓小平》走出了揭开那段尘封历史,解放新思想的一步,给了无限期待的人们反思和突破的惊喜。网络的评论很热烈,有褒有贬,也可以看得出社会政治环境与人民思想的巨大进步。

  《邓小平》的刚开始,对暗流汹涌的文革背景与1976年中国的描绘几乎是惜墨如金,却着重展示了于宽街的邓家,温馨平和,子孙绕膝,一片和睦与美满,这也是空前的,伟人告别了“高大上”,与观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原来后来开天辟地的邓爷爷,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

  与密谋,雨夜,指挥官,御林军,急促的步伐,紧张的音乐这些电视剧的效果元素一起,钓起了观众的胃口: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海啸即将席卷而来。高水平的高层博弈辅之高水平的镜头表现力,初步接触《邓小平》的观众欲罢不能

  不出所料,“四人帮”被逮捕。出乎意料的是,四人帮已经策划了武装政变;华国锋影视作品首秀,并且宣布“我们按毛主席的指示,已经逮捕了四人帮”,这当然是有巨大争议的。

  反方坚持历史中没有这句话,“粉碎四人帮”并非毛主席的意志;剧组则认为,毛主席生前曾批评江青,将“粉碎四人帮”设为毛主席的遗志也是合情合理。粉碎四人帮前夕,华国锋为最高领袖,但毛主席的影响力仍然无与伦比,作为政治人物,面对党羽众多,势力庞大的四人帮反动集团,面对可能的动荡与分裂,借毛主席的遗命肃清反贼无疑会事半功倍。虽然没有直接史料支撑,但《邓小平》中华国锋的言论,是属于完全合情合理的大胆虚构,为剧组拍手叫好

  1977年,中国大地百废待兴,《邓小平》也将故事转到了建设上来。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之路。可三十年前,国家与人民已经在阶级之争,意识形态之争,路线之争中迷失了方向,而邓的务实精神无疑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年浩劫,中国的科技人才已然断代。邓小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以奇迹般的速度恢复了高考。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演员马少骅对邓小平的演绎达到了新的高度:“演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人物,不光只是表演技术上的‘像不像’,更重要的是思想、胸怀、性格等,能不能够得着。”马少骅说,那段时间,他常常默念邓小平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用心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随着剧情深入,一个务实,朴素,谦逊,凌厉的邓小平已经深入人心,观众已然忘掉了老戏骨马少骅。

  他重视部队建设,“我们军队也要办一所大学”,听到学生因为思想问题落榜泄愤,他敲着桌子“这种现象一顶要杜绝!”;他亲自为梁思成和老舍平反;他观看足球比赛,提出建设中国的足球事业;他组织高规格的科教座谈会;他亲自解决教材问题;他解决报名问题,知识分子脱帽问题,当事情迟迟没有进展,他怒发冲冠“那不是放空炮,说假话吗?!”。我们可窥见当代看来顺理成章司空见惯的高考,在那个年代却需要多大的魄力与眼光。正是由于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并强力推进的恢复高考与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变化才会如此深刻,与前三十年相比不啻沧海桑田,中国人民释放出的令世界生畏的力量正始于小平石破天惊思想解放。而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极左言论仍然蔓延互联网的今天,我们才能明白那个年代这些变化有多么的大胆与不易。

  《邓小平》这部剧,总是细微之处见真章,处处留余思考的空间,而导演吴子牛强调“这是一部深刻、尖锐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忆古思今,从《邓小平》不断汲取我们前进所需要的思想养分,这不正是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么。(文/无垠徉)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三):绝对很好 电视剧品读感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马少骅,萨日娜,唐国强,宋佳等主演。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很好的诠释了文革以后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作出的贡献,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剧情紧湊不乱,很值得一看。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一项就花了四年,而围绕这部片子的台前幕后,更成为坊间津津乐道话题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五星点赞!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四):拍得太做作,毁了这个好题材

  不久前看过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因而对此剧充满期待。

  片子开头引入了一些西方大片和国产严肃宫廷剧的手法,渲染紧张气氛,还不错,可是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刚渲染的情绪又被别的莫名其名的情节打断,接着又渲染,犹如淅淅沥沥的小便,让人兴致顿无。

  描写邓一家人的感情,一开场擦背还不错,可后面一堆儿女进来,缺乏介绍,面目不清。接着全家人胡乱站在客厅,无事可做,作着一些空洞无物的表态,感觉很不真实

  大雨中的年轻激情演讲是败笔。这一段落要说明什么,是老百姓群情激愤吗?是不是太单薄了?单就场景拍摄来说,缺乏细节描述,看不出时代感,说是发生在五四、民国似乎也都成立,最后唱国歌的所谓高潮让人莫名其妙

  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好消息传来,一个男的报信,半天不说出关键信息,太做作了,做作到恶心。这样荒诞的情节反衬出剧本的苍白无力,没有包袱,没有足够的剧情支撑,只能用这种小儿科式的低俗方式来制造廉价悬念。

  失望归失望,拍摄当代历史剧毕竟很敏感。很多居中人物及其子女都健在。不可能像雍正王朝那样,拍出那种洒脱而又凝重的历史剧。毕竟是开始,这样的题材能公映,就是中国自信开放的表现。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五):我只说我昨晚看的两集,几度落泪

  前阵仙哥给我推荐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决定不看,当时我说,我一屁民又是小姑娘,看这也忒浪费时间了吧,政史太沉重,不看不看。

  事实上,我昨晚无事临时起意看了两集,方知自己是多么眼浅的姑娘,几度落泪。

  第一次落泪才是开头,田塬和建国贴大字报,慷慨激昂一番话然后大家一起唱起了国歌,我立刻就心酸,事实上,姑娘哭多是没有理由的,如果非要找个原因,那就是我代入感太强了。

  于是第二次邓公一家以为要糟糕,分家产的时候,对,就一本相册,每人一张照片,我又哭了。

  再于是,得知四人帮被捉,邓公一家在厕所抱头痛哭,我又不给劲了,但我还是注意到了,邓公作为大人物所保持的暴风雨下的宁静。

  看了两集,场面有大宏观,也有小民生。仙哥认为,底下的苦写的完全不够。我倒是觉得够了。

  专家学科带头人集体扫厕所,苦,那时候也不知道被打倒了多少老先生,坏了多少传承;乞讨的老大娘,苦,那边建红“留下的都是要饭的”话音刚落,这边就来了个“我饿……饿……”,这乞讨人口基数得多大啊;还有逃港“扑网”的人,如同飞蛾扑火,那真是苦的没边了,要不,谁愿背井离乡啊,那是真的在当时活不下去了。吹口琴的姑娘吴怡茹说:“九死一生,也总还有一生。”那个姑娘,也不知后来在网那边如何了。

  后来四人帮粉碎,民众那是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其实国家还是一片百废待兴,再后来如何,今天继续看。

  【完全是观众的立场,豆腐的心。】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六):有诚意的片子

  一口气看下来,感觉还不错。

  这个剧是讲了从1976年打倒四人帮前夕到1984年建国35周年阅兵这8年的故事。

  以小平同志描写高层,以夏默,田志远分别描写科教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中层,而夏建国和田源的关系网基本覆盖了基层的主要方面。各层人的故事互相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思还是比较巧妙的。总体可以说是虎头蛇尾,前面拍的很好,虽然存在一些遗憾,但还是拍出了那种激烈对立的紧张感,积重难返的压迫感,以及小平同志一锤定音的力量感。但往后越拍越虚,越拍越没有力量,成了歌功颂德的新闻联播。

  现在来鸡蛋里挑骨头,谈谈对这部电视剧的一些感想。

  在主要事件方面,首先是打倒四人帮,消息传来之后政治局领导们马上都面露喜色拍手称快,这有些疑问。拥护华国锋的虽然应该是多数,但未必是全部。然后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没有提及,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也只是轻飘飘的在后来提了一句。其实这些如果拍好了都可以进一步营造出当时内外交困的环境。关于华国锋如何失势也是语焉不详

  在塑造人物方面,华国锋的塑造比较失败,或者说是缺失了,成了一个脸谱化的政治人物。剧里说“要吃米,找万里”,却压根没提“要吃粮,找紫阳”。赵ZY干脆就隐身了。以及剧里一系列反面人物,除了曲径,即便是中央领导也基本都是无名无姓的,这事实上削弱了观众对当时困顿形势的感受力。这也导致即便想往后拍也拍不了,后来李XN和陈Yun转而反对深化改革开放,更别提承天门事件和胡YB失势了,按这剧的拍法就根本没法往后拍。撒切尔夫人找的演员太差了,一点领导人的气质都没有,把撒切尔活生生弄成了一个傲慢无礼的富家女形象。

  在穿帮情节方面,我记得长安街有个镜头看到了2010年之后才有的新款轿车,剧中随处可见的现代字体,最后一集女排那个新版的CCTV台标,这都属于无心之失;

  但还有一些应该是故意安排的:

  比如一开始逃港,片中说的大规模逃港是1976年的事情,而实际上则是改革开放后,1979年习ZX当政时候的事情。

  还有小岗村签大包干的生死状,实际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片中却变成了三中全会之后,农民受到鼓舞签的。

  还有剧中诡异的生活水平提升速度,“一百年来的要饭村”大包干一年就买摩托车盖瓦房,82年城市居民就有了洗衣机电视和冰箱,84年南巡小村居民也都有这些了,要知道1985年农村的电视普及率只有0.9%。还有剧中84年夏建国穿上了时髦的大衣,他女朋友甚至穿了一件疑似Burberry的风衣,最后三对新人穿的那衣服怎么也没法相信是1984年能有的穿着。1987年费翔唱一把火的穿着与剧里相比也只能算土老帽了。

  当然了,看什么都应该抓主要矛盾,本剧对小平同志的刻画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多处细节的描写以及情节的设置。很多地方我都记不清了,能记起的还有特意和王光美握手,和李光耀会见前后都不抽烟,不打扰群众游山和住宿,南巡不讲排场等。小平同志日常的言谈尤其精彩,“风大一点不让,水温低一点不让,权力大得很”,“四个字一千万,看来我的字值钱得很啊”,尤其是“明天拿下这个山头”让我很动容,可以说这些细节让伟人的形象活了起来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七):不错的政治剧

  当初看这部剧完全是冲着补充些历史知识去的。整部剧有两条主线,一是决策层,一是平民层。上层的每个决策都会影响到下层的前途命运,同时下层的整体生活状况又会影响到上层的决策。

  看了这部剧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去看待国家大事了。许多人骂政府这不好那不好的,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you can you up啊!”有句话,“治大国犹如烹小鲜”,政治这种事还真不是一般人干得来的,要有极强的大局观,每个决策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各种好的和不好的后果,稍微一点决策失误都会改变一大批人的命运。这让我对真正的政治家(而非政客)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现在我们可以批评政府某些事做得不对,造成了什么什么样不好的后果,但这些马后炮根本没意义,即使有些人在当时就提出了可预想的后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只是无奈之举。想想,一家人过日子都会有许多争吵磕绊,更何况偌大的国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中国的发展正是因为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奋斗,才会越来越好。格局很大,立意很高,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祖国一步步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裕,自豪且感动。

  说说本片的不足吧,可能是想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上的场景,感觉许多情节都是片段式的,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故事不够连贯,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八):公映就是一种进步

  作为一部对当今执政党的前领袖的传记片,肯定会有一定的”艺术创作“,会有吹捧和拍马,但是,能拍、能播、能议,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在进步了。

  有网友问为什么只拍到1984年,我觉得与其在1984之后的历史中说假话,还不如不说。不要想这国家一下子就进步到那种程度。

  希望豆瓣能够一直保持评分,不过,前景不太乐观哟!

  这个主演马少骅已经在《走向共和》中颠覆了一个国父的形象了,这部剧应该不会颠覆,但应该会改变一些吧。

  当今的时局,不正和第1集是很相似吗?

  嗯,不多说,你懂的。慢慢看吧。

  ---------------------分割线--------------------------

  以下内容为8月10日追

  豆瓣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北朝鲜能够有进步。如果今天金三胖说,允许朝鲜某级别以上干部自由通商,肯定会有人说,为什么不允许所有人自由通商?

  总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希望咱这国家和隔壁邻居一夜之间能够进步,可能吗?

  小心步子大了扯着蛋。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九):看过去,才能知道未来

  中国发展至今,很多问题无法掩盖的暴露出来,有过去历史中遗留下来,有在发展中滋生出现的,有长久以来一直未解决的,有对未来影响深远而当下解决不了的。等等问题,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充分的交织在一起,各种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而不知如何缓解。人民困惑了,对明天没有信心,执政党茫然了,不知道如何解决一大堆的问题。回顾我们的老前辈,在环境更复杂、条件更艰苦、基础更薄弱的时期里,有一位老人托起了中国生死存亡的重任,并以智慧、决心、魄力带领人民走出困境,创造出不一样的生活,更为中国今天发展的成果,铺就了路基。回过头去仔细看看,这个伟人是如何做到的,不去管其他的因素,就只这一点来说,就让人高山仰止。看过去,才能知道未来该如何去走,要有大胸襟,大视野,深刻的从前辈的脚印中看到经验教训,从前辈殷切的目光中激发勇气和信心。这部电视剧,在这个时候拍,我认为是很好的,有必要的,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但最重要的是,看的人要抓住片子的重心,要深刻领会到前人的不易,珍惜当下,并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就能为浮躁的社会泼上一盆冷水,为茫然不知所措的国家带来一份信念,为快要失去信心的人民带来一点希望。无论哪个政党执政,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的环境和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都有做的好的与不好的,但要始终坚持一条:办法总比问题多,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为人民负责。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影评(十):向“邓大人”学领导的说话艺术

  最近一直在观看央视大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同时,也感受着世纪伟人的魅力与风采。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对“邓大人”的领导说话艺术,倾倒不已,感悟良多。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1978年,邓小平同志来到鞍山钢铁产视察生产。这时候,厂里响应中央的号召,正在积极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有几位工人对厂长让“英雄炉”停产,引进洋设备的做法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只讲设备,不讲精神”的政治错误。群情激动之下,他们便跑邓副主席那里去反映情况。

  小平同志听到有工人同志找自己,忙把他们叫进来,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认真耐心地听取这几位工人介绍情况后,他诚挚对工友们地说到:“我们国家有像你们这样优秀的工人,是很自豪的。你们给鞍钢做了贡献,鞍钢给国家做了贡献。国家要感谢你们。”得到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后,忠厚朴实的工人感动极了,他们激动地鼓起掌来,感叹道:“还是小平同志了解我们工人。”

  小平同志的话不仅赞扬了这几位工友,更肯定了“精神”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轻轻一句,便将工人同志心中的牢骚和疑虑化解开去。

  人都是需要表扬的,尤其是在付出了努力,做出了成绩之后。一个睿智的领导,总是善于去鼓励他的职员,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积极性。而平庸的领导往往自以为是,他们认为:只有我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偌大个单位,也只有我,是在为集体操心的。他们的这种想法将下属们统统地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严重的损害了职员们的工作热情。

  小平同志接着说道:“鞍钢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鞍钢现在的状况,大家都清楚,在设备上整体上是落后了。”工人们听罢,都沉吟不语。这时候小平同志又话锋一转,用轻松的语调说道:“我看看你们这里年纪最大的就是你牛炉长。而我们这个高炉的年纪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可比你的年龄的要大哟,更不要说这些个娃娃了。”大家被小平同志诙谐的语气所感染,欢快地笑了起来。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拉家常式的玩笑话,不知不觉地就拉近了工人与中央首长间的距离。工人们这时不再将小平同志当作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而是看作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慈祥老者。伟大领袖从来都是平易近人的。因为他们内心强大、充满自信,他们不需要靠“端架子,打官腔”来树立“官威”,而是凭自己的智慧与魅力征服人心,赢得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在做了前面的一番铺垫之后,小平同志才开始切入正题:“我们现在使用的锅炉,消耗大、产量低、成本高,而且经常容易出事故。”听到首长这样批评他们所引以为骄傲的“英雄炉”,工友们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难受,他们委屈地辩解道:“设备旧,我们可以维修,而且我们可以保证完成任务,从来没误过工啊。”小平回答道:“没有误工,那也是因为我们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甚至抛弃家里面的事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生产。”工友们听完,带着三分羞涩七分骄傲的神情说道:“那是我们心甘情愿”。

  这话说的精彩。前文已经说过,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人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的。而小平同志的话,再次高度地赞扬了工人们为钢铁生产做出的贡献,增强了工人们的荣誉感,更重要的是他激发了工人们身上的主人翁精神。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调动群众积极性时,要着重去发挥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只有群众都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来,以集体为家,把集体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集体的发展才能够强劲持续、长盛不衰。

  我相信在这些工人们说出:“那是我们心甘情愿”这句话时,他们真正地将自己看作是鞍钢的主人。而作为鞍钢的主人,他们关注鞍钢钢铁生产情况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这时小平同志再提出更新设备的实施方案时,就很容易为工人们所接受了。

  于是小平同志继续说道:“我们的旧锅炉,不能生产出我们国家现在所急需的特种钢、优质钢,不能达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对国家而言。对工人自身而言,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炉子经常出事,因为落后破旧的高炉,导致我们很多工友受了伤,甚至丢了性命。”我们知道要说服对方最好的办法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设身处地的去考虑,维护对方的利益。我们只有时时刻刻的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里,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打动人心,人民才愿意相信政府,同政府一道攻坚克难。群众不是不讲道理的,但他们又都是有个性,有感情的。像鞍钢的那位厂长那样简单粗暴地将“英雄炉”称之为“破旧落后,应该淘汰”的做法,大道理上固然没有错,却没有考虑到工人们在感情上能否接受,这样的行为是我们应当要引以为戒的。

  小平同志的一席话,说的入情入理。工友们听了都由衷地表示了赞同。接着小平同志又邀请工友们同他一起去观看了一部关于日本钢铁生产的纪录片。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工友们看到国外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时,不禁瞠目结舌,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了本国钢铁生产技术的落后与不足。我想这几位工友将会对自己陪中央首长一起观看纪录片的这段经历终生难忘。原来新设备的坚决抵制者,成为了引入新设备最积极、也是最有力的宣传者。

  管理一个大集体的领导,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领导才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上。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历史时代中,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政策、新制度,有时也难免被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和群众所误解、甚至抵触。这正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去加强提升自己领导水平,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以更有效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放下沉重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的生产建设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