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车票》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车票》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31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车票》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车票》是一部由张之亮执导,吴奇隆 / 左小青 / 叶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车票》影评(一):恩友,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电影《车票》观后感

  “我的心平静安稳,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圣经·诗篇》)有多久,你没有如婴儿在母亲怀中般的满足了?这几天,我常常被这种心情所填满,因我知道祂从未离开、如影随形!

  偶然翻到《车票》,很难得引人深思的好片子。个人认为比《桃姐》更有深意。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情节有点老套,似乎就是讲母爱的,但实际上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奥秘,我另有心得。(强力推荐大家看看)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云南,影片的开始就放出背景音乐《恩友歌》,所讲述的是一个曾被遗弃的女婴长大后寻根的故事,其中引出三个思考

  第一,关于母爱和堕胎的问题

  电影一开始就抛出这个人性的问题:“如果你知道怀中的胎儿是有问题的,你还会把他生下来吗?”,电影中有两个观点:一就是坚持生下来,“因为要给这个生命机会,并且父母愿意与这个孩子一同承受、分享生命”;另一种则是,“母爱?明知道孩子有问题,生下来只有痛苦、没有未来,父母也跟着受罪,为什么还要生?”第二种观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接受。 如今这个世代,堕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似乎流去的只是不需要的垃圾,留下的却是自己不负责的方便。你看广告都做得理直气壮随心所欲享受性福”“女人的福音,无痛人流”“简单的象老朋友悄悄来访”“今天手术,明天上学”等等,有人将“人流广告”做成了漂亮的钥匙链、打折卡在街头免费发放,可谓是铺天盖地正大光明。然而上帝却在祂的律法中保护胎儿说:“有人若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坠胎,随后却无别害,那伤害她的总要按妇人的丈夫所要的、审判官所断的受罚”。人的生命不同于其他生物,因为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圣经·诗篇》说道“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所以人的生命并不掌管在人的手中,人不可以也不应该随己意对待人的生命,那是上帝的主权,都在上帝的手中。

  第二,是关于饶恕

  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个在婴儿时被遗弃的人,所以对母爱充满仇视,她恨那遗弃她的父母,当收养她的修女给她了两张能够找到生父母的旧车票时,她不愿接受也无法饶恕。其实人在不饶恕时最容易伤害的是自己——让自己失去平安和爱,饶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饶恕只会让自己陷在更痛苦中。所以当女主角决定放下怨恨、尝试着去了解的时候,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爱和满足~~~~~~~

  第三,爱——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当女主角沿着旧车票的线索,在千里之外最终找到母亲所在地方时,母亲已经离世1个多月了。在母亲的遗物中却发现了许多张同样的车票,并且都是在同一个日期——她的生日期间的。原来母亲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来到她的身边,她是以义工的身份来到修道院,母亲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一直在暗中关怀着她,在唯一的一张修道院集体照片上,母亲没有留下面孔,只有身影——那个远去了的陌生的身影~~~~~当电影定格在女主角捧着那“陌生人曾经在她儿时亲手给她戴上的围巾时,她的脸上不正是那种被释放的、说不出来的满足和喜乐吗?因为她知道母亲的爱——如影随行、不离不弃。能感觉到那种懊悔、惆怅、感动以及被爱的满足吗? ——“我的心平静安稳,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圣经·诗篇》)

  当《恩友歌》再一次响起:“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但我忧~~~~到祂怀中祂必保护,有祂安慰便无忧”。我知道电影不单单要讲母爱,它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爱——上帝之爱,正如那位母亲一样,上帝并不曾离开,不管你是否看见,祂就在你身边做你随时的帮助,无论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祂的信实永不改变,只要你用心去寻找,你一定知道祂正在爱着你。 虽然你眼睛不能看见上帝,但凡经历过祂恩典的人都被这爱和满足所充满,正如《圣经·彼得前书》所记“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我们都在上帝的手中,祂因爱创造了你我,也因着爱关心着你我,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祂就否认祂的存在,其实上帝的‘身影’你早已看见,只是你没有在意、也没有沿着祂留下的“车票”去寻找——“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圣经·罗马书》)耶稣基督说“凡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你们开门”,你愿意寻找吗?若愿意,上帝就必带你进入祂的爱中,这爱是永不止息,祂必陪伴你、与你同在,成为你的恩友——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车票》影评(二):生命颂歌,爱之礼赞

  我承认看这电影的初衷不纯,是从对吴奇隆的关注衍生出来的。当开始做研究般地搜索他的周边信息时,了解到他和张之亮的合作,是令我眼睛一亮的发现。说心里话,以前对吴奇隆的心理定位就是少年偶像,时间过去,就是长大了的偶像。而张之亮,因为反复看90年HK金像奖颁奖礼,对获奖的那个可称其貌不扬表现超亢奋的导演,印象深刻;后来疯看HK电影时,看了他以之获奖的《飞越黄昏》,意料之外地好,(也许因为是录像带)画面色质晕黄昏暗,说不出的一种温暖暧昧感觉,两位主演的老演员含蓄蕴藉却眼角眉梢全是意味,这个小片子看得过瘾。还有应该是最出名的《笼民》,虽然因为题材我不愿接触,但从此认定张导的文艺电影人地位。也是近期SEARCH才知,我们看过且感觉不错的《自梳》,以及蛮吓人也蛮动人的《等着你回来》,都是张之亮作品。相比于有些资深奇迷的不满吴张电影,我倒是因为吴奇隆与张之亮的密切关系,而对小吴刮目相看呢。

  《车票》是最近的一部吴演张导的作品,我特别想看,苦于网上没有。今天终于发现了在线视频,还是高清版。想来,此片风评不佳,大概因为版本缘故;网上的影院版就似乎剪得乱七八糟。(http://www.letv.com/ptv/vplay/169967.html)

  对此片的评价近乎两极,喜的极爱,不喜的很厌。我对张导有先入为主的好感,对小吴有不由自主的宽容疼爱,自知不会对影片挑剔。而这片的情节和主旨,很不例外地是我的那杯茶----若不是我的茶,我也不会这么欣赏张之亮。所以,看片时,我需要刻意避免这“先入为主”和“不由自主”影响观感。

  尽管有克制,尽管主要内容都知道了,没想到的是,影片看到最后,还是哭得稀哩哗啦。先看过了王怡的影评(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车票》,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21228.shtml),他的态度是比较不满意的,认为CHRISTIANITY只是平板的背景布;但我不以为然,这个片子,在GDJ严厉控制下,已经很为基督教鼓呼了。没想到《耶稣恩友》乐声一起,我就又崩溃了。多年前刚刚慕道时,就是这首歌令我心柔软,每每令我泪流满面。唱了很多很多年很多很多遍,现在和会友唱,基本上不会再那么流泪了。可是,电影里,情景下,那无从触摸常被无视却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与伦比的爱,和着乐声,再一次把心打动。

  应该说,这是一部导演电影,演员,即使是女一号,都是表达导演(或许还有编剧)思想理念的工具,他们的表演怎样,都不重要,只要别太游离和浮面,就算完成任务;而依我看,每个演员都完成得不错。戏都在女主身上,寻母的旅途,其实也是寻爱的过程----看完全片,却恍然,爱一直在,只要相信确认和接受。这一点,多么象主爱啊,当你不觉,就以为没有,当有所认知,才发现满满的爱已包围了你,先你已在,后你仍存,从洪荒到永恒。人这一生,只是要认识爱接受爱,最好还能传递爱----去帮助他人来认识和接受。

  雨桐出场时,是个颇有现代感的女孩儿,她的思维方式比较“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考量重点。所以,她不理解作为有先天缺陷的胎儿的父母,为什么他们选择把存活率极低的孩子生下来,孩子要挣扎求生,对自己也是折磨。孩子父母的爱让他们有勇气不离不弃要为孩子争万中无一的生存权利,这爱感动雨桐,却也勾起她最深的情感缺憾----被遗弃在教堂的孤儿身份造成的对父母亲情的极端渴望以及无由获得。这种缺憾,让雨桐的感情比较容易动荡和走极端。一直给雨桐母亲般的温暖慈爱抚养她长大的嬷嬷重病,在去世前,给她两张车票,是她父母留下的唯一线索。雨桐敬爱母亲一样地爱着嬷嬷,也在嬷嬷的爱中成长独立优秀善良;然而,内心深处,她仍是当自己不被需要不被爱的弃儿,对亲生父母,她怨忿却又无法不渴慕。嬷嬷直到临终时才把车票给她,不无道理,正如嬷嬷所说,怕雨桐太年轻性格成熟----其实电影中给我们展示的雨桐,即使职场上成熟干练一副女强人模样,在情感上的的确确相当偏激,甚至常常愤怒。在寻亲之旅中,雨桐不时陷入犹豫退缩自我厌弃和愤怒的状态,皆因为她心底与生俱来阻遏不住的对父母之爱的切盼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情感缺欠。千辛万苦找到了生母,却来晚了,母亲刚刚过世。从母亲遗留的车票,雨桐一点点猜测出母亲的行踪,拼凑出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其实从来都在的事实

  这是全片最催泪的高潮段落,母亲的身影在雨桐生命中的各个场景里出现,就在她左右,陪伴呵护;可是,不识母亲的雨桐从未察觉过,于是,在回忆里,没有母亲的样貌。----看到这里,作为基督徒的我,怎能不联想到父神呢?主耶稣的爱,也一直都与祂的儿女同在,当我们不察不知,我们反而会去怨恨祂;我们总是想要我们样式的世俗的爱,却不知神爱高于凡尘,大过我们的想象。真正的大爱,又怎会拘于某种形式呢?大爱无言,大爱无声,大爱无形。可是,只有大爱,当你真的体察到了,每个人心底都存在的渴求才会被呼应,情感的缺欠才能真的得到补足,才能找到“家”。而人对父神之爱的寻求,又与雨桐何其相似,抗拒着逃避着,有退缩有迟疑有惶惑有不解也时有埋怨;然而,追寻,却也是人本能的需求。电影里塑造的母亲,是有爱的母亲,她没有令她的女儿失望,这是编导温暖的期许;然而人世间的爱,不一定都如此,每每会让人徒劳。但神对人的应许,从不落空,凡寻找的必寻见。所以,《耶稣恩友》才这么地让人动容,“亲或弃我友或离我,来到主恩座前求”,亲友的弃离或许出于不得已,而只有神对祂的儿女不离不弃,祸福与共,甘苦同当,看护和慈爱是信实与永恒的。我们在苦痛中忧患里往往忘记主爱的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然而,实际上,不是祂不在,而是我们不觉。

  当雨桐“找到”了妈妈,她显然变得平和了许多,爱有治愈的力量,让她的心不再感觉缺乏,让她的笑容变得满足释然。我想,她会更包容吧,不管是那对婴儿父母的不离不弃还是她母亲的“离弃”,有爱做依托,选择什么形式,都不再重要。

  这部片子有很典型的张之亮风格,叙事结构和《自梳》很有相似之处,缓缓地引入,静静地铺陈,渐渐发展到高潮揭示故事的真相;他的片子总给人温暖的感觉,尽管会让人哭,却是哀而不伤,观众的感情有着落之处,亲情或友情万变不离其宗的爱,令人心颤却也心暖。很多评论认为影片平淡,其实,张导的风格一直就是这样的,没有波澜壮阔离奇曲折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视觉刺激,有的,是娓娓道来静水流深,而且,总是有生活的实感,很注意精心设计生活化的细节。比如,雨桐看牛那个情节,没有对白独白,并不推动故事进程,也似乎与故事无干,我却特别喜欢,感觉到了一股说不清的韵味;这是一颗心灵的表达,与其他频率相同心灵的感应。不好这口儿的,自然觉得闷。

  《车票》除了极力歌咏的爱,更贯穿着对生命的思考;这也是张导电影越来越清晰明显的主题,《墨攻》这种大片都不乏对生命的反思。婴儿父亲说“幸福健康都不是必然的”,那我们稍为深想一点儿,生命本身,就不是理所当然的,是馈赠是特权(PRIVILIDGE)而不是该当就有的权利(RIGHT)。我们,把太多太多的特权当做了权利,无视其中神的美意,认为自己该当应份,往往在丧失时才会注意到,却反过来生出不平和埋怨。失去健康时才明白健康的宝贵,生命来之不易才更体会生之美好,这不是我们一直常有的心态吗?在嬷嬷去世和寻母的途中,雨桐一直也在进行着对生命的反思,“生命太脆弱了”,她和青梅竹马的好友志轩感叹着----自幼也失去双亲的志轩,父母是在车祸里睡梦中过世的,生命,的确如朝露般易逝啊;而雨桐看牛,同样也是在追问着生命的意义,“劳苦一生,究竟为何?”追寻途中的感叹,不乏伤感与悲哀;然而,看到电影结尾,却一扫颓唐,生命因为爱而圆满,而有了意义。

  好吧,好吧,我再承认,对这部片子,我个人又比一般观众多一层感同身受而来的感动----自闭症孩子的爸爸。家有特殊儿童,让人看待世界看待生命,又多一种角度。Nothing is granted,健康,健全,似乎只有在失去或缺乏的时候,才体会它的馈赠性质。往往是在困苦灾难忧患中的人,最懂得感恩与珍惜。我们来到世界,不是出于自主的选择,生命,却是人间最珍贵美好的礼物。爱的终极体现,不都围绕着生命吗?只有“活着”,才能经历,人世不尽完美,却也绝不全然黑暗丑陋,人的灵性,给人感受美善的能力,创造美善的愿望。愿意给予生命的父母,是乐观主义者,尽管都不会不经历劳苦愁烦,却也视生命中的喜悦欢欣,值得来人间一遭去承担劳苦愁烦。推想我们在天的父,祂的爱,至高至美,祂给予我们生命,原也是让我们去体会喜悦欢欣,去感受享有诸多的美,自然的,人情的,灵性的。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才会去珍惜。珍惜,也就是坦然面对苦难和挫折,从与生命俱来的爱中,汲取超越苦难克服挫折的力量,获得享受生命快乐的能力。而生命的快乐,不是外物给予的,是从内心中生长出来的,接受与欣赏,是快乐的根本。接受,也包括接受自己,还是那首歌里唱道:“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who cannot seem to give”,当不确信自己被承认与接受时,似乎,也失去了给予的能力。我总觉得,电影里的雨桐,因为弃儿的身份,心灵深处有不被接纳的感觉,所以,她的爱也是欠缺的,她的给予是狭隘的有条件的。当她“找到”了爱的归属,她被全然的接纳的爱所充满,于是,她也就有了给予的能力,给予他人认可与包容,一种更广博的爱的能力。电影结束时雨桐的笑容,是多么甜美满足啊。她寻求,她寻获,不仅是爱,也是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能力。

  《车票》影评(三):狠有爱、爱很大

  母爱一直是个很动人的话题

  影片的开头

  我也跟雨桐一样,不懂爱

  生活中的我们

  认为如果爱,就应该让他少受甚至不受这种无谓的痛苦

  可是我们往往因为自己所谓的“大爱”而掐灭一个人生存的可能

  爱是无限可能

  哪怕只有丁丁点的希望

  我们也会用真爱陪着爱一直到最后

  寻亲是故事的主打

  看着雨桐一次又一次的纠结

  我也跟着心乱如麻

  我理解天下妈妈心

  不想孩子受苦

  可是我也是妈妈的孩子

  我也想着不管生活是甜是苦

  只要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身边就好

  生活很累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难言的苦

  只是木松嫂真的很伟大

  站在木松嫂的角度来看

  我也宁愿自己的孩子受神的庇护来接受更好的生活

  不愿她跟着自己成天来面对这畸形的家庭

  反过来站在雨桐的角度

  我的心底也同样震撼

  一个这样落后的山村

  一个成天发酒疯的爸爸

  一个无法挣脱的枷锁

  这就是万千山区人无法逾越的大河

  如果不是妈妈的忍痛割舍

  可能现在的自己也未必能活

  就算活下来

  也未必会对生活抱有浓烈的爱了吧

  或许会如同那些年被爸爸打跑的哥哥一般流落他乡

  影片关于寻亲的故事结尾

  话说是有些悲剧

  可是这也是很适合的

  不是吗

  至少逝世的人会让我们更有选择性的去记忆

  我们会更多的记得她的好

  记得她有如此之深的爱

  范大叔再一次串演了一个深情男儿的好大叔

  不对

  这一次,他是一个好爸爸

  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爱孩子,疼孩子

  母爱,很伟大,父爱,从来都不逊色

  爸爸妈妈,你们都很了不起!

  《车票》影评(四):车票:寻找失落回来的世界

  某日的午后

  雨桐在蓝色的包裹里

  实现了一次穿越

  从此

  在平行世间的人生有了转换

  从山民的女儿变成了教堂门口的弃婴

  数十年后

  雨桐拿着两张薄薄的车票

  踏上开往玉台列车

  其实是在寻找生命中失落的另一个世界

  曾经原本

  她属于那里

  也应该属于那里

  但是母亲选择

  让她的世界失落了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

  在雨桐这里

  遥远而又如此的靠近

  漫漫寻亲路

  寻找的不仅仅是母亲

  还是对自身缺憾人生的修补

  当看到母亲多年细心保存的车票

  雨桐终于完成了对自身人生的完整认知

  这一天

  雨桐放下了心中的结

  在地铁上

  雨桐收到志轩的递来围巾

  平静而又喜悦

  有了围巾和蓝色头巾的雨桐

  同时拥有了两个世界与两个人生

  幸福的开端

  在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上蔓延出去

  电影的整体风格清新感人

  但是故事略叙述略微平淡

  剧中人物尤其是午马饰演的向导

  仍然有深刻刻画的余地

  如果在寻亲的过程中

  对吴奇隆饰演的志轩与雨桐的爱情做深化

  故事会更加丰满

  电影改编自台湾静宜大学校长李家同的短篇同名小说

  小说本身也很感人

  《车票》影评(五):影评:《车票》

  该片是张之亮导演的一部作品,好像是08年放映的,改编自一短篇文章《车票》。电影主要讲述了女主角雨桐(左小青)在养母死后寻找亲生父母,并在好友志轩(吴奇隆)的陪伴下找到答案的一段事情。

  片中经常出现的倒叙,主要讲述了两种关系:雨桐与嬷嬷,雨桐与志轩。在影片开始时,知道了雨桐与志轩间存在一种关系,接着,又通过嬷嬷的入院知道她们间也存在一种亲密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还没清楚,观众当然可以自己猜测。不久导演就揭晓了答案,运用倒叙,向观众阐明了人物角色间的关系,倒叙在该片中的作用很明显了。但这也是其作用之一,接下来,就更详尽的分析下倒叙在《车票》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作用。

  交代故事情节间的因果关系。上面说到,影片开始就是以人物间已存在的亲密关系出现的,这是结果,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情人、兄妹;母女?这些都是猜测。然后,雨桐在医院中的一段梦境,角色无意中的一段回忆,说明了人物有这样关系的原因。

  推动剧情的发展。一般的影片,都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四个阶段,开端已经很明显,就是因为嬷嬷的入院,男女主角回乡看望。然后是倒叙中插入的这些片段,在各个情节间构建了一种因果关系,形成一种线性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后面的情节或是高潮部分发展着。

  比较的作用。片中开始时出现的那对夫妇对孩子的不离不弃和倒叙中雨桐父母把其离弃的行为上的对比,说明了为什么雨桐会对寻找父母这事心不在焉,甚至于怨恨,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下加深了其那部分的力度。

  能想到的暂时就是这些了。

  《车票》影评(六):山泉

  七饮 山泉 《车票》

  在想到七饮这个题目后,花了很久的时间去思考《车票》的味道。

  世界之巅的浩瀚无垠,无法用茶的淡雅来形容,更不会充斥着咖啡浓浓的西味。直到写下“山泉”这两个字,忽然觉得是如此的契合。那片安逸宁静的世外桃源,高远,清旷,恰如一股清凉的山泉,在光滑的石缝里涓涓流淌出来。像全篇的背景:清新,却又深沉。

  人为什么要想去寻找生母,志轩说,有时候理由,或许只是一个借口。的确,这或许只是一种本能,一种最初的情感,如同伊甸园中人单纯的摸样。

  雨桐的一路都在挣扎,见于不见。被抛弃的愤恨与本能的惦念。或许没有志轩的支持,她永远都会退缩,而志轩的鼓励,来源于早失父母的刻骨铭心。

  在烧瓦房前,那头被蒙住了双眼的老牛。雨桐问:它会在这里走多久?或许是一辈子。我始终没有分清楚,志轩看到的,是领着它的孩子,还是它。看了很多遍后,才终于明白,或许这就是雨桐或许的命运……

  前一刻还在委屈愤怒地诉说这怨恨,可是当误认为是自己母亲的校长过来之后,雨桐挣扎了一下,还是打开了车门。有些慌乱地介绍着自己:“我叫雨桐……我挺想……你”却又慌忙的改口“挺想来看你的……”小心翼翼地诉说着,声音忽然就带了哭腔。让人想起一个在公园里一不小心走失了的孩子,被送还到母亲的怀里时。会呜呜的哭泣。

  血浓于水,不是所谓的仇恨能化得开的……

  松嫂留下的遗物里,那些被遗失的场景依依地浮现。

  成长过程中从未离开过自己的身影;那个被蓝色头巾包裹住面孔的背影,在雨桐的窗前用力地向内张望。无数的黑白照片之中,只有那一张彩色的图片如此地鲜艳:圣母抱着圣子,一脸地慈爱;和那个偏僻的山村小学里,忽然响起的雪城教堂里熟悉的歌声……

  也看过关于《车票》情节有疏漏的评论,说松嫂不丢弃儿子却丢弃女儿让人有些怀疑。其实人并非完玉。有无限的瑕疵甚至是错误。我不明白评论者为什么要去专注这一点儿的疏漏而用冷漠的语调将全局轻描淡写。

  松嫂的选择是不是对的,那对年轻的父母师是否应该不离不弃地生下孩子,我们不知道。然而爱的种类没有对错,重要的是,他们曾经用力地,把所能给予的最深沉的爱,给了我们……

  真正积淀起生活的,不是传说,而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那一刻,忽然就想起了《唐山大地震》的结尾,方登与云帆相见时的痛哭……

  对与错,我们无权去指责,我们只知道,从这场电影中,看到了,感知到了爱,难道,这不就足够了吗?

  有人或许会偏责这是一个很俗的寻母的故事。的确,没有错综复杂的剧情,,不是在历经艰辛在找遍所有的可能之后才在绝望中重生。一切都那么自然,在它该出现的时候顺而发生,更像是生活,没有太多的奇迹,也不必有太多的曲折。

  看完这个故事,你或许要花很长时间来平复心中涌动的一阵阵涟漪。然后试着体会,原来还有一种被我们长久忽略了的感情,叫做亲情。还有几声我们重复了千万次却从未真正领悟到的词汇,叫做父母。

  商店里那个哄着孩子入睡的老板娘;玉台那位热心的公干干事;和看起来有些不太靠谱,却帮了很大忙的司机。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物,可又有哪一个人是平凡的?

  结尾的时候,范伟演的出租司机憨憨地等待着和自己相亲的女子。焦急着踱步的媒人抱怨他为什么提前告诉人家有个自闭的儿子。他静静地听着,眼里却满怀慈爱地看着儿子。于是我们都以为我们知道的等下去的结局……

  当他结账走后,忽然就冲进来一个漂亮的女子。如同阳光般忽然将看得有些沉郁的心照得一片明亮,觉得前路,是慢慢的希望。

  然后发现,其实岁月静好,尽管人生会有许多不堪,可是美好永远会是最终的结局。

  地铁站里,司机看着电视出了神,那里有个母亲在说:“我会永远陪着他,因为我是他的母亲,我不会放弃……他也不会……”儿子手里的纸条,最终被释然的雨桐看到,下车离开的志轩,与等待儿子的司机擦肩而过……于是一群陌生人被串成了线。没有人是孤独的,即使你不知道谁在陪伴,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许许多多互不相识的人在用爱书写着一段段平凡。

  七饮?山泉

  这个故事后,有的人终于明了,有些人还在寻找。可是有一条线牵着两头,让离家的孩子不会走失。叫做——爱……

  《车票》影评(七):有些电影就是用来唤醒心底的那一份感动

  这是一部电影,不知道应该算是原作者写得好,还是导演水平高,抑或者是编剧厉害。看完之后心里面居然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却真正的想说一些什么。

  我觉得回忆宇彤她的妈妈每年来去看她女儿的那几个剪辑真的很感人。似乎句尾也说明了母亲希望孩子不要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希望她有个好的未来。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那么这个故事我觉得也肯定有原型。那么我就想在珍惜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的时候,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有一种良知。怎么说呢,一种疼爱孩子的良知吧。

  说实话我居然想起来了孩子小偷团体……其实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无罪。

  说的很乱,因为看完之后我的心已经乱了

  《车票》影评(八):车票就是车票

  看完之后其实不必要评论太多。只想说《车票》就是车票。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内心铺垫与转变的线,另一条就是车票了。

  车票不是一张,不是两张,是很多很多张。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车票就是寻根的两张车票,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很多张车票,是每年都去义工的车票,是毕业那年去北京的车票,正是车票凝聚和象征了母亲的爱。看似抛弃其实而却不离不弃。至于抛弃原因,其实在瓦窑那里的民工和村里村长的话中已经有答案。

  在过河的体验前其实更早出现了体验,那就是女主角说我想坐公交车。这是由车票开始的最早的体验。

  影片的铺垫与伏笔都可以说做的不错。母亲的没有露脸让我想到了《海角七号》最终只留一个背影的七封信的女主角。这种手法给人以很大的触动。

  最后想说6.0的评价是过低了。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看的电影。

  《车票》影评(九):寻找一个人,不离不弃

  高三时看的电影,只觉片名亲切无比。车票,意味着赴往未知的旅程。

  左小青的演技还行,是个气质不错的女人。吴奇隆的演技差强人意。还是那个脖子粗短却爱开着领口想笑却只牵了牵嘴角的如今有点老的男人。叶童演一个老妈妈。在我看来,做作无比。我还是不喜欢这个老是假装慈眉善目的女人。

  影片的主题是母爱。导演张之亮赶在母亲节前夕推出的影片,打的是温情路线。寻找女主角的妈妈。不涉及爱情。只关于友情和亲情以及乡情。看的时候,我怕男女主角就此恋爱了。那就俗的要命。还好还好,结局不落俗套。是根据李叔同的短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老实说,并不是一部能让人潸然泪下的电影,有违导演想同《妈妈,再爱我一次》媲美的初衷。然而,它那种真实再现云南地区人民生活的场景和令人留连忘返的景色吸引了我。很多人说张之亮是在填充些什么,因了电影本身的乏味而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凑场景。所以,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云南生活的纪录片。但是我喜欢这些场景,我几乎找不出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她们。一切词汇都是苍白的。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所有人只有驻足闭目,仰面呼吸,才有可能领受到她的馈赠。 在高三背书背到想要吐的时候,看见这样的景色,那时候的情绪错乱夹杂一路来的热风冷眼和盲目乐观后带来的不满足,在看见一个突然就能点亮心头明灯的远方时,该有多么地让人欢喜和失落。那是在彩云之南中。不是丽江。不是大理。不是昆明。

  但是,影片也自有它的亮点之处。窃以为,导演最成功的地方是将影片中女主角的母亲模糊化了。自始至终没有让她的脸出现在屏幕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个母亲不顾千里将女儿送到一个教堂口,那条依旧在飘得红丝带和无端遗落的发卡,还有在女主角毕业时出现的仓惶身影,和一次次不辞辛劳的从索桥上滑过。这是一个母亲为了让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而选择让自己陷入的不义之地,她又是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她劳累的样子也该和那个辛辛苦苦大半辈子的母亲一样的让人心疼。未曾对妈妈说爱,随着年龄的渐长,也愈加地说不出口。张怡微说:“成人的眼泪是一种磨难。”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所蕴涵的深意。龙应台有言:“二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像一座房子。你在里面吃饭,睡觉,成长。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对房子产生感情,不会想要跟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交流。” 我害怕那个时候的到来。或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应和了梁朝伟在《重庆森林》中所说的:“有时候房子也像人一样,你别看它表面上多么牢固坚强,其实内心也是脆弱的。它哭的时候,满屋子就像汪洋大海,清扫起来得花费很大的功夫。”

  片中女主角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母爱,是不离不弃”。她曾经想过要停住寻找的脚步,因了一个母亲不辞万里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抛弃,这样的母亲还有值得她一路奔波寻找的意义吗?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很艰难,但她最终找到了谜底: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她。母爱一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

  人世本就是无奈,逼不得已而让自己的至亲骨肉流落他乡。我不否认其中也一定夹杂着些许自私的成份。但因了爱,自私终将被原谅。

  《车票》影评(十):一样的路

  意外地发现这部电影,因为是吴奇隆主演的,就下载来看了。在看的过程中,我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后,我才发现:这一次寻根之旅,跟我是何其相像啊!去年,我21岁,爸爸突然告诉我说:我的亲生妈妈病危,告诉了我两个地址,让我去看看······一个是很偏僻的小山村,在粤西地区,我从来都没去过那么偏僻的地方,更无法想象那里的生活;第二个在广西桂林,同样的偏僻与落后,但风景都还很不错!只是,我来晚了一部,她去世了,我最终还是没法见到她最后一面,也没看到她的照片!我不知道她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们,我只是想要去找她要一个说法,一个可以说服我的理由,可是,什么都没有了······“既然做不到不离不弃,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我不明白!也许,对于我这种90后,大学生,没进入社会,实在是无法理解她的那种感情,但不管怎样,逝者已逝,我很庆幸:我走过那一段路,即使我没有影片中的曾雨桐那么幸运,身边还有一个志轩在一路上陪着她,安慰她,为她打点好一切······我是一个人走过了那半个多月,有苦有泪,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以及身体上的一种锻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