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10篇

2018-01-01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10篇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一部由伊利·曼佐执导,瓦茨拉夫·内茨卡 / 约瑟夫·索姆尔 / 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一):只是剧情笔记,非喜勿入

  曾祖父军鼓手,曾在查尔斯大桥上战斗过,被学生石头砸中,领养老金,每天一瓶朗姆酒一包烟。

  祖父催眠师,人们认为是为了获得不劳而获力量

  父亲机车驾驶员,48岁退休,既健康又有退休金,引人羡慕

  三代都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

  曾祖父跟工人们夸夸其谈,被揍致死

  祖父用催眠抵抗德军坦克,身首异处

  我站月台,火车调度员,在人们看来也是不劳而获的工作

  老调度员喂鸽子,停在身上,满身鸽子粪

  伯爵夫人骑马来样子很帅——胡比卡愿变成一匹马,让伯爵夫人牵进马棚

  屠夫和女人、jiji和乳房的黄段子

  火车蒸汽和雪的效果不错

  正宗的奥地利沙发被撕坏了(干那事的时候

  女护士车厢,士兵们上去,,,

  女列车员的叔叔是摄影师,以飞机图案为装饰板摄影。

  睡觉还戴着帽子,早泄

  一觉醒来,房子被炸得支离破碎,叔叔在床上大笑

  洗澡自杀,被凿墙壁的某叔叔发现

  胡比卡和电报员姑娘打闹,在腿上屁股上印章,姑娘享受微笑,印章的特写

  选一个成熟的女人做爱,增长经验

  姑娘的母亲怒告胡比卡印章的行为

  上级官僚跟他讨论在妓院浴缸里自杀逃避服役

  鸽子在铁轨上啄食

  在木房子的墙上剥兔子皮

  到处问人谁知道可以教他的老女人,问站长他老婆不行

  有人说,牧师或许可以,基督教的责任

  在火车上办画展

  站台上被木条封死的钟

  被德军抓上火车又赶下火车

  给鹅填食的老太太(站长太太)请教怎样做男人, 老太太用手抚弄鹅脖子的手势

  送炸药来的女人,以前是马戏团空中杂技演员,尝试做男人,

  又用高跟鞋跟把沙发上的布撕裂了。

  我彻底从过去走出来了 ,就像那样,一手举着剪刀的样子。

  每次汽车在火车道上开都很搞笑

  委员会来调查印章的事,耽误了胡比卡的时间

  (我们玩有翅膀就能飞的游戏,乌鸦孩子时间火车战士秒针死亡,一切都会飞)

  售票员女孩还在等着他,他拿着炸药

  在屁股上印章,犯了侮辱德国语言罪,精英来到前线,但你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竟然如此。

  本来很简单,只是把炸药扔到车上,结果被车上的士兵击毙。

  捷克人是只会傻笑的动物

  爆炸引发的热浪变成了一股狂风

  胡比卡大笑

  售票员女孩捡到了他的帽子。

  在浓烟中结束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二):只有动物让你如此心痛

  原文网址: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detail.aspx?id=42335645

  文明的人一生下来就得生活在政治共同体中,而政治共同体之间无往不是或敌或友的关系。倘若发生战争,个人难免被卷入其中,尤其是面临国家遭受奴役的战争,必须动员整个国家的所有力量。这时即使你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会被逼着表态,因为划分敌友不仅是政治的本质,更是战争的本质。而如果你根本就反对战争本身,又不能逃到一个不受战火影响地方,且不得不工作以谋生,这时候留给你选择的余地是狭小的。比如说你生活在一个被敌人占领了的国家中,出逃是不可能的,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为敌人工作。因此,面对被奴役的统治,可供选择的是:反抗或者沉默。而即使是反抗,动因也并非是单一的为了崇高的人类尊严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和昆德拉一起都是享誉当今世界的捷克小说家,与卡夫卡、哈谢克共同被视为布拉格魅力的象征。根据其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膺196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当《世界文学》在2006年首卷中第一次将它译成中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依然能吸引住我们的目光,让人沉思。小说讲述了二战时期捷克一个小车站上发生的故事。当时捷克被德国人占领了,但是到了1945年,德军已经控制不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这座小城的领空。整个小城的人都过着各顾各的生活,人们力图把战争对自己习惯平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德军的飞机一被击落,追逐蝇头小利的人们就一哄而上,机翼上的钢板第二天便会出现在人们兔舍或鸡窝的顶棚上。小说中的三个捷克男人本来都对战争不感兴趣:站长先生人生的最大目标是有朝一日被提升为国家铁路的督察,不管是在捷克人还是在德国人手里;再有就是养鸽子。对小说的主人公见习生米洛什·赫尔马来说,最重大的事情是在女人那里证明自己的性能力,不管这个女人是谁。他一共试图在三个女人那里获得证明,根本顾不上美丑,还因阳痿而自杀过。值班员胡比齐卡满脑子都是关于女人的下流念头。不过后来赫尔马被受虐待的动物震动了,听从值班员胡比齐卡的安排,前去炸掉德军严密监视的列车,最后献出了生命

  三个男性显然是小说的中心。作为被占国的公民,他们均与传统英雄形象相去甚远。见习生赫尔马开始时热衷于打小报告,津津有味地向站长描述值班员胡比齐卡和一个姑娘鬼混时是怎样把站长的沙发弄断的。其实他对胡比齐卡一直很倾慕,不单佩服他能够把沙发给弄断,更崇拜他在女电报员的屁股上盖满了一半都是德国字的图章。在炸火车前为了鼓舞勇气,他竟摹仿胡比齐卡也把沙发给弄断了,然后无牵无挂地视死如归。大家总的倾向都认为屁股是低级的地方,因而这是对德国语言的侮辱,把印章盖在额头上则没有这层意思。另外,印章自古就是权力的象征,盖在女人的屁股上,就把她变成了奴隶,体现了统治的意志。这两个因素使得大家对此事大谈特谈,兴趣盎然。他们借此一方面发泄了对德国的仇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本能。站长最痛恨也最嫉妒胡比齐卡。他时常大骂人民正在堕落,一切都很淫荡。可是他这样骂本身就是为了某种目的,即迎合金斯卡伯爵夫人,以证明自己在信仰问题上不是模棱两可的。很有可能他在大骂道德沦丧的同时也和胡比齐卡一样头脑中充满下流念头,大骂人民堕落不过是为了实现胡比齐卡的下流理想罢了,在金斯卡伯爵的庄园中,站长就把胡比齐卡的“英雄事迹”向贵族们传颂。赫尔马在证明自己的性能力后,很有可能也会奴役女人,因为胡比齐卡是他的榜样。事实上赫尔马在炸火车前和送炸弹的女人维多利亚·弗莱尔把站长的沙发给弄断了,此举就是向胡比齐卡看齐的结果。似乎可以印证弗洛伊德的学说,小说中所有男人都被性甚至是色情幻想牢牢控制着,性远远比不幸祖国重要。本来生活是可以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的,直到有一天,见习生赫尔马看到了在火车上运送的牲口:车厢上拱出几个牛角,几个牛脑袋直直支棱着,眼睛斜向站台,巨大的牛眼里满是好奇哀伤。似乎每节车皮的地板上都跺出了洞,洞里卡着牛腿,挫烂了皮,动不了,青紫色……所有的牛都患了鼻疽病,几头牛已经倒毙在地,一条牛的尾部还拖着半截已经腐烂的小牛……到处都是可怕的眼睛,无声谴责的眼睛,受尽折磨的眼睛,对它们我们只能扼腕,满满一车谴责的牛眼啊。那边最后三节车厢里全是濒死的羊……饥饿使它们互相撕扯,把对方的皮毛都扯下来了!

  如果说人类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使人类离不开战争,或者所有捷克男人都梦想的在女人屁股上盖印章的那种控制人的欲望可能比起经济上的匮乏更是引起战争的深刻原因,但是当那些对战争感到麻木的人看到无罪的动物受着悲惨的虐待的时候,却不能熟视无睹,竟毅然拿起武器要去结束这场战争。看到不完美的人类互相倾轧,都不值得拿起武器加入,为政治共同体而战已经不能激起荣誉感和爱国心。赫尔马只是因为动物而动了炸火车的念头,并且很悲壮地完成了任务,值班员胡比齐卡策划了炸火车的事件,站长内心也仇恨法西斯:三个男人都没有能够游离于战争之外。在存在主义者那里还力图捍卫的人性的尊严,在这里已消失殆尽,可怜的人们只剩下了为动物而战的悲情

  小说主人公赫尔马与送炸弹的女人之间的性爱更多的是他的成人仪式身体意义很少。赫尔马还是一个孩子,渴望温暖东西,他身上还有小说中极难看到的温情。他深情地回忆起与玛莎的初次相遇:当时我在铁路养护班,班长给我们每人一桶红漆,让我们把国道保养车间周围的栅栏都刷一遍。玛莎开始的路段正好和我相同,我们俩面对面,中间隔着高高的铁栅栏,脚边是油漆桶,手拿刷子,动手刷起自己的这一面来。栅栏绵延四公里长,五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俩天天这样相对而立,无所不聊,中间一直横亘着那些栅栏。刷到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天,我的刷子恰好抹到玛莎嘴唇的高度,我忍不住对她说我爱她,她在另一边刷着同一根杆子说她也爱我……她深深地注视着我的眼睛。路旁壕沟里,蒺藜丛蓬勃生长。我把嘴伸到刚抹上红漆的栏杆之间与她接吻。我们俩睁开眼睛时,她的嘴边出现了一个红圈,我也同样,我们哈哈大笑起来,从此,我们天天都很幸福

  这种感觉不是很温情吗?然而随着他们更密切的交往自然会有性的接触。当他们一齐迎向高潮时,赫尔玛却像百合花一样凋谢了。他感到无地自容,来到一个陌生小镇的旅馆中,尝试着在浴缸里割脉自杀……青春爱情是如此脆弱年轻男女各自恋着自己的影子

  对动物赤诚的爱是赫尔马最纯真的地方。小说中的其他人都不具备赫尔马儿童似的天真,只有他才会真正为动物痛心。但当他进入成人世界时就必须遵守成人的规则,值班员胡比齐卡是榜样。成人更看中的是性而不是爱,男人们炫耀的是性的能力而不是爱的深度和纯洁,孩子的成长也许就是一步步走向平庸和丑陋。如果赫尔马不死,可能有一天他会学会站长的平庸和麻木,也会学会胡比齐卡的色情幻想和奴役女人。人类充满缺陷和罪恶,有人说孩子无辜,可孩子也会长大。也许动物比人类更少狡诈和恶毒。

  只有在与送炸弹的女人做爱时,女人的爱抚就像小时妈妈给他穿衣或脱衣那样。临死之前,赫尔马与受伤的德国兵都想起了妈妈。作家以他那支略显后现代的笔,颠覆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绝对的界限。亡国的捷克人心中同样充满奴役人的渴望,而从前线运回的德国伤兵也许是上帝派来警示人们的。女性主义倾向于认为罪恶都是产生于男人,而女人是无辜的,小说也解构了这种二元对立。金斯卡伯爵夫人是负责来车站订车皮往布拉格送牲口的,动物的惨状她好像没看见,还装出一副很虔诚地笃信天主教的样子。小说还写了一个小姑娘,那头牛熟悉了她裙子上的气味,义无反顾地跟在她身后,哪怕走向世界的尽头。而那个女孩却背叛了它,拱手把它交给了屠夫,屠夫的助手博胡什刷刷两下就刺瞎了牛的双眼。站长夫人把钝刀架在小兔的脖子上,费力地来回拉动,让兔子发出惨烈的尖叫,因为这样杀可以把血放得很干净,肉吃起来才鲜嫩美味。被盖图章的女电报员没有感到被污辱,反为因此名声大振被人请去拍电影而自豪。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使自己失去尊严的侮辱那么在乎,有一个叫《夜间守门人》的电影,讲的也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在集中营深受法西斯虐待和凌辱的少女露齐娅在战后嫁给了国际著名的指挥家安东尼·阿瑟。阿瑟到维也纳演出,与夫人相偕而行。阿瑟夫人碰到旅馆的夜间守门人马克斯后,让丈夫先行,自己一个人留在了维也纳。而这个马克斯正是在集中营凌辱露齐娅的法西斯之一,两人再次见面后,就像是久别的情人。在电影的结尾处,马克斯身穿一套党卫军制服,挽着身穿在集中营受虐待时穿的那条连衣裙的露齐娅,像幽灵似的向黑暗深处走去。虐待与被虐待或许就是人类的常态,其间也有快感,虽然伴随着痛苦,却没有对与不对、该与不该的问题。人类互相残杀和奴役,在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眼里似乎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公民社会所达到的高度并不是人人所欲的,大多数人渴望的是混乱和毫无节制的生活,因为他们被低劣的幻想所控制。公民社会的秩序和尊卑都是建立在混乱的基础上的,一旦条件有变,人们的邪恶欲望就会像洪水猛兽一样跑出来,战争只不过是敌我双方找个借口打破脆弱常规以事发泄。它是人类缺陷的产物,一直伴随着人类,作家唯一坚持的是不能虐待动物。

  火车被赫尔马炸毁了,德国法西斯正在节节败退,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小说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乐观。作家通过小说似乎要告诉我们,人类有极其低劣的一面,甚至渴望被奴役,做到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尊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缺陷,再设法改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思维习惯,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内省的过程。小说主人公赫尔马渴望通过证明强大的性能力来获得尊严,这不过是极端可怜和自卑的表现,赫尔马自身修养的贫乏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他炸火车牺牲的伟大。现代人普遍听信现代伊壁鸠鲁式的哲学家的教诲,追求欲望的最大快感,毫无节制可言,还把这种快感严格限制在肉体所能及的范围内。当肉体的生活更好还是精神的生活更好的问题早已失去了意义的时候,等待人的还能是怎样的处境?毫无节制的肉体欲望和色情幻想,会把人类的爱情也夺去。如果人类还是眼下这个样子,会不会永远远离幸福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有动物能让你如此心痛。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三):【182】《严密监视的列车》——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难逃的厄运

  《严密监视的列车》 Ostre sledované vlaky 年代:1966年 / 国家:捷克斯洛伐克 / 导演:伊利·曼佐 / 主演:瓦茨拉夫·内茨卡、约瑟夫·索穆尔

  米洛斯是一个车站的见习站长,跟售票员萨玛十分要好。就在他俩上床的那一晚,他发现自己竟然早泄,两人无法享受鱼水之欢。男人最要命的就是面子问题,于是米洛斯决定割腕自杀,但最终未遂。为此他四处求助,终于在一个成熟女人的被窝里,他找到了自信。

  如果光看这一段情节,倒有点性喜剧的倾向,一个对自身和两性充满困惑的男生,寻找解决之道的故事。但是作为捷克新浪潮的旗手,曼佐的这部电影其实是部战争悲喜剧。因为他把故事背景放在了德国占领捷克的二战时期,捷克人民正遭受法西斯铁蹄的肆虐,然而影片却用轻松调笑的态度,让你看到一个犹如性爱天堂的车站里发生的各种鸟事。在表现战争背景时,运用了很多超现实的幽默手法,对这场非正义战争大加嘲讽。说它是部悲剧,则是在影片结尾所出现的令人惊讶的反转。米洛斯和同事计划炸毁一列德军的火车,但监察官的突然造访扰乱了他们的计划,不甘心的米洛斯登上了信号灯柱,把炸药扔向火车,但不幸的是他也被狙击手击中,掉落在火车上,几秒钟后,火车爆炸了。米洛斯是个反英雄式的角色,他刚刚从性的困惑中脱离出来,却又落入了生命的黑洞中。

  笑点

  第20分钟,德国元首派来的监察官把希特勒的节节溃败美化成战略撤退,还自我安慰:“上天不会遗弃我们的。”这里导演用一个十分搞笑的画面来表现德军必然失败的宿命:监察官上车之后,汽车竟然是沿着铁轨倒着行驶,似乎是让他们“从哪来的回哪去”,而窗户所构成的“牢笼”和渐变的黑场,同样暗示了德军的最终归宿。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四):Ostre sledované vlaky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将战火燃至捷克境内,一时间硝烟四起。然而,在捷克某个乡村火车站内,却生活着一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乐天派。谄媚且爱养鸽子的站长马克思(Vladimír Valenta 饰)、风流成性的胡比克(Josef Somr 饰)、成天想着与胡比克鬼混的女站员赞妮克(Vlastimil Brodský 饰)以及羞涩的见习员米罗(Václav Neckár 饰)。正因为有了他们,沉闷的乡间小站才充满着欢声笑语。

  米罗与女列车员玛萨(Jitka Scoffin 饰)相爱,但在欢愉之时他却发现自己不举!这令米罗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本片荣获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五):用生活来反抗

  《严密监视的列车》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列车工短暂而又平凡的生存遭际。但是,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单纯的战争片范畴,成为了一曲满载生命力量的赞歌。

  故事的主人公米洛斯·赫莫在影片的一开场就与观众见面了。他穿着整洁的正装,戴着一顶精致的军帽,并且愿望成为一名机车调度员,随后不久,他就获得了去火车站做学徒的机会。机车调度员这样一份在今天看来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却成为了他以及整个家族的荣耀。

  在那个同样简陋、不起眼的火车小站里,赫莫遇见了天真、迂腐、喜好鸽子又畏惧马匹的站长,以及老练世故、机敏幽默的火车调度员胡比克,他只用寥寥数语就教会了初来乍到的赫莫应该怎样工作,其间还出现了赫莫的女友——一位款款大度的少女玛莎。

  很快,作为他们上级的一名德国军官光顾了他们的小站,他让站长签署了一份大概是车站管理纪律的声明。他的言谈中充斥着“为欧洲幸福而战”、“拯救人类”这样的虚伪论调。随后的影片中并没有出现风声鹤唳、日理万机这样的军事活动场景,相反地,我们看到了胡比克对伯爵夫人之爱的幻想和憧憬,老迈的站长对现有的道德风气及社会政治状况的不满,勤杂工诺瓦克对德国人粗鄙、野蛮个性的嘲讽。赫莫和玛莎一次在站内的相遇被胡比克和她堂妹的调情所打断,不仅如此,他们还撕坏了站长名贵沙发的一角。胡比克又趁着值夜班时列车停驶的间歇,与车站电报员泽登娜在调度室内追逐、嬉戏,还在她的身体上盖上了一些写有敏感代号的印章。

  在赫莫身上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他忽然发现自己身上存在某种生理障碍,以致无法维续他和玛莎的爱情,这一点让他感到无比沮丧,企图割腕自戕,幸好情报员弗瑞伊(她曾经是马戏演员)的亲身相助(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动又将站长的沙发撕掉了一片),又使他走出阴影、抛却负担、重拾了生活的信念和理想。

  至此我们发现,铁路、车站、列车长、调度员这些象征着战争和社会分工的元素符号被导演极力淡化,我们观影者看到的是一些个性丰满的人物和一幅生气勃勃的乡野生活画卷,甚至早就遗忘了这些人实际上活在生命时刻遭受威胁的战争环境中,即使在赫莫坚守岗位而被游击队所擒获时,画面上也传出了欢快怡人的音乐。的确,又有什么比生活更为重要的呢?没有哪一个事件,其意义重大到能够剥夺人生活的权力。

  可以这样说,在长久的战乱造成的苦难和心理病痛面前,捷克民族找到了一种最直接、最彻底、也是最让人精神振奋的反抗形式:一如常往、义无反顾去生活,就好像战争的痛苦根本不存在一样。这种反抗要求人们即使在最艰难的处境中也尽力维持生活原态,不忘却自己的本能、冲动和生活情趣,即使剩下了最后一口气,也要把生命之翼展至它的极限。于是他们用最充实、最丰富、最本真的生活来蔑视、嘲笑那些试图将他们毁灭的外部力量,证明它不过是一个障眼的烟幕弹和虚幻影子。

  在片中人物玩世不恭、放诞无礼的生活表象之下,我看到了一种坚毅、不屈不挠、向着内在本质回归的眼神和意志,一种想要把压弯的精神脊柱重新拉平的果敢和勇气。他们坚固的理智和剧烈涌动的情感不再是对立的两面,仿佛结成了共渡生死的患难兄弟,在最黑暗的深渊和最灼热的火坑中相伴而舞。我不知道当今的捷克人是否仍旧保有这种精神特质,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他们一定是非常幸福的民族。

  赫莫的结局是悲惨的,他在一次轰炸军火车的行动中被列车里埋伏的狙击手暗杀,尽管胡比克设想出了一个能让列车中途短停并借机投放炸药的精巧计划,但仍未能阻止年轻的赫莫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此之前,玛莎刚刚表示了对他生理障碍的宽容并重新向他发出了约会的邀请。这里导演的场面调度方法也颇具匠心,他故意用胡比克接受上级的审问来造成赫莫孤身一人的处境,紧紧拉动了观众的心弦。

  影片最后是军火车沉闷的爆炸声,伴以胡比克爽朗而狂放的笑声,这和玛莎叔叔面对照相馆残墟时的狂笑如出一辙,仿佛一个民族蓄积已久的反抗意识在一瞬间喷射出来,也让米洛斯·赫莫的平凡形象在一刹那变得厚重起来。当赫莫身着制服出场时(影片开头),导演还特别给了他一个近镜头,配以略带忧郁、伤感的音乐,还有一顶军帽缓缓举至他的头上,看到这里方知导演这样安排所深藏的用意:赫莫从此以后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像他的曾祖父、祖父一样,沦为了权力的工具和战争的牺牲品,可悲地重复着战争中“生的平凡,死的荒诞”的命运定式。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六):死而无憾

  人生难得的不是活得长,活的久,而是死而无憾。

  纯真的爱情,成熟的性体验,还有理想的工作,然后,生如夏花,死于青春。美好,原来如此的诗情画意。

  无论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时代,无论我们穿着什么样的马甲,骨子里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同样都是美好。

  影片背景发生在一个德国统治的捷克小火车站。无论国难如何当头,生活,对美好的向往和强烈的欲望一直都在每个人的心中。

  小站站长虽然活得很道貌岸然,一方面出于伪善和妒忌而诅咒胡比克的生活放荡,一方面碍于婚姻的围城,被他的老婆看得死死的。而他最大的人生享受就是养鸽子,其实那鸽子也正是他自己的写照。真正自由的鸽子应当是在大自然里翱翔和繁衍,而不是人为圈养的鸽子,所以小站站长对于鸽子的热爱等于在补偿他内心的无奈。而他和他妻子的生活也是现实中大多数人无奈的人生选择。

  车站调派员胡比克是一个现实意义上不思进取的浪荡子。他不按常规出牌,不追求现实意义上的名和利,只追求女人和快乐。他是一个看似放荡,其实最尊重生命本质意义的一个角色。从西方信仰角度来说,他是最接近上帝的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

  对于小站站长的妒意胡比克深深理解,默不作声,让站长尽量在围城里呆的舒坦一些。对于女同事电报员的青春欲望,他给了她很好的宣泄渠道,所以最后虽然电报员的妈妈把他告上法庭,可你情我愿的男女游戏是一种美好,法律也对此无可奈何。米罗的早泄,在胡比克的女战友的帮助下也痊愈了。所以胡比克实际上是现实里真善美的代表。而这正是对现实教条规则的最大反讽。

  见习调派员米罗像一颗刚刚发芽的青春小苗一样的在影片一开始出场,他憧憬着纯真的爱情,理想的工作,他要做忠实于自己的人。一如他的曾祖父和他的祖父、父亲那样去生活。他的家族流着自由的血液。

  因为他是如此的忠实于自己,所以才会在早泄发生后自杀,因为他认为那意味着他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都不会自我阉割。而当他被救之后,他又坦然的面对周围的人们,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是一颗纯净、年轻、勇敢的心灵才会有的表现。如果说胡比克像上帝,那米罗就像天使一样美好。

  当米罗的早泄治好之后,第二天清晨,他唱着歌,动作一如胡比克一样轻松、平静和惬意。小苗发芽开花了,一朵夏日里的昙花静静的绽放了。女友在小站等着他,憧憬着他们美好的未来。米罗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了。他正处在人生的巅峰,他微笑着,镇静的去炸火车,火车爆炸了,同时也带走了米罗年轻的生命,我们也可以说,天使回家了……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七):捷克的炸车男

  看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次心血来潮,就是脑门一热说好吧那就去吧,当对面宿舍的那家伙提议说今晚去系楼看电影时。只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心血来潮无意中暗合了男主或者说是影片中的大部分人物的状态。作为捷克人的导演,他对捷克人的评价是“只会傻笑的东西”,他们的生活的确欢乐多多。无论是影片开头对男主家族史的叙述中那个对着纳粹德国的坦克催眠想以此抵挡德军侵略步伐的曾祖父还是臀部被人敲章的火车站女公务员,他们笑得是如此令人忘怀,以至于很难让人去联想他们此时是处于一种被侵略被奴役的状态,他们的国家捷克已经不复存在。对比中国人民的反压迫抗争就会发现捷克人民也太没脾气了,严重了说就是也太没民族脊梁了,好歹你们也要拿起武器抵抗,而不是企图催眠坦克抵挡进攻。没有,影片中这些普通的捷克人没有抵抗,他们依旧乐观的活着,傻傻地笑着,他们是个人化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对个人的关怀是捷克这个民族渗入骨子里特点,所以他们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与探索之路上走了很远很远,卡夫卡、米兰昆德拉都是例证。没有强烈集体意识的男主很自然的会去火车站上班,他没有去考虑这个车站是为德军的侵略服务的还是为革命的抗争服务的,他只是穿上制服戴上帽子去上班,工作之余和火车上的售票员妹子谈谈恋爱,他是个人的。哪怕是最后去炸火车他也没有去想这是为革命为解放的事业在做贡献,他决定的做出很是简单,好色的同事笑着对他说我们把德军的军火车炸了吧,就在那片空地上,他也就笑着回答说好啊,我们去炸吧。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诚然,他的确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以从他丢下炸弹后甚是雀跃地爬起来摆手得到证明。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不会丢了炸弹后还这么嘚瑟的起身庆祝,也就不会被火车上隐藏的机枪手打死。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就是脑袋一热后和队友炸火车去了,他只知道这么做很开心,这无疑是捷克这一民族特质的体现。

  影片中男主是有个成长的历程的。被早泄困扰的男主苦闷不堪,在妓院的浴室里割腕自杀,被救后遵照医生的建议企图找回男人的自信,象征着革命的女游击队员给了他自信,激情过后的痕迹(沙发上的裂痕)丝毫不亚于那个好色同事留下的,他也的确找回了自信,完成了所谓的成人礼,从这一点上来说是革命给了他新生。与此同时,一夜激情后的女游击队员留下了炸火车的炸弹,而恰恰是这枚炸弹毁灭了他,正可谓是生也革命死也革命,细细想想,这或许是导演对革命的反讽。

  写到这也就不想写了,万万没想到会在应当给她打电话的固定时段中来写这个,一时心血来潮。不知道你会不会看到这段拙劣的文字,琪琪?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八):用性做武器。

  60、70乃至90年代,面对极权、种族歧视、共产主义乌托邦西方一直用性作为武器,并且推崇用性来标榜西方民主的优势。因为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所有极权政府都为了追求道德高地而禁止性。从希特勒到沙特到伊朗在到美国再到我国和如今的俄罗斯,都曾有一个时期很鲜明的禁止色情或某一部分的色情。美国电影《性爱大亨》里《阁楼》杂志的主编有一句名言,“要性不要战争”是美国这类思潮的突出体现。

  至此,很多相似方式的电影此起彼伏,从《杀死一只知更鸟》到《发条橙》、《毕业生》到《霸王别姬》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性作为人性最基本的需求一而再再二三的用来冲击反人性的社会体制。而客观的说,西方评判机制也确用推崇这类题材来推波助澜。这也是为什么这类电影很容易在西方电影节拿奖。

  就本片来说,我以为并不出彩。只是把青春期和战争结合在一起。通篇都在描述主角的性苦闷,而早泄也只是青春少男第一次接触性时的不安感。如果放到1966年这个历史时期,确实仍需要很大勇气,因为本片很明显影射的是苏联统治者。父亲明显是共产主义体制的受益者,祖父则恰恰相反,喋喋不休对世风日下大喊大叫的站长,阿谀奉承的地方领导,都是浅尝辄止。说实话,看过以后还颇为失望,本片还不如同时期的苏联电影——对爱情和人性的描写颇为隐晦并且只用性来表达,浅显的意思就是之前提到的“要性不要战争”。戏虐的方式非常肤浅,有迎合西方体制的嫌疑。纵观历史的角度是一部很平常的作品,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很有胆识,但也仅此而已。

  最后我必须说 ,捷克的女孩子太漂亮了,兼具东西方的优点。深色头发和眼眸、大大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看后令人心旷神怡。从这个角度说,本片还是非常棒的!

  《严密监视的列车》影评(九):不够成熟但非常有趣

  这部比失翼灵雀要好。同样是戏虐,这个更轻松也不是那么较劲。

  感觉后一半比前一半要好。前一半的开头挺精彩的,很难想象那是六十年代的作品。但前一半开始之后的部分显得有点冗长。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比如早泄这事看是没看明白,要不是后面几次提到。还是时代,之前到纳粹出现之前一直没搞清是哪个时代的故事。可能捷克人一看衣服就知道是什么时代的。看到他祖父为催眠坦克死掉还以为是二战后的故事。伯爵夫人出现的时候还没明白是啥时代。也是对捷克历史太不了解了。还有男孩自杀的地方,没看出是个妓院,还以为是个旅馆。从男孩自杀以后,后面就变得比较顺畅了。这应该不是导演的处女作吧?

  我喜欢这种荒诞。主义、信仰、英雄、意识形态之类都是狗屎!我喜欢这个观点。

  电影66年上映,68年苏军入侵捷克……

  电影的年代还没有后来那么严格的管制吧。失翼灵雀那时代就很像我们了。

  看这片子觉得,讲故事可能也没有那么难。关键还是看讲的是啥。电影里好几段情色拍的都很漂亮,尤其是盖章那段。

  很多很多漂亮的镜头和省略。站长要和调度员的堂妹打情骂俏。老婆在喊他吃饭。下一个镜头就已经是在喝汤了。

  一列护士的火车停在小站,难捺不住的主角犹豫着跑过去看。构图把人挤在画框一半以下的边上。犹豫着晃过来又犹豫着走掉。后来一队德国兵过来的景别就比主角要紧一些。

  主角去找站长夫人,站长夫人正在给鸭子填食,顺着鸭子脖子。主角又被压在了画框下边,只露个脑袋,上面还有一条石头门框的边。

  很喜欢的电影,调侃,戏虐,嘲讽的口吻到处可见。

  看来应该把小说找来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