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银帝国》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银帝国》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1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银帝国》经典观后感10篇

  《白银帝国》是一部由姚树华执导,郭富城 / 郝蕾 / 张铁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爱情 / 古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帝国》观后感(一):不得已给个五星

  先说点花絮。

  同姚导的同学认识,得以侧面的了解些电影和正面的接触。

  说了这点花絮,再谈电影,大概就会心中宽容很多。

  首先姚是以为来自台湾的老大姐,在美国电视、媒体工作了很多年。这是头一次跨入电影行业,头一次做导演。

  姚祖籍山西,在本片筹划阶段,就找到了台湾的乡党郭台铭要钱,据说是单郭一人就赞助一千万美元。

  姚导写过些舞台剧的本子。虽然水平远到不了大师的水准,但是结构扎实,条理清晰,主题明确,看得出是深受美国学院派的影响

  再说电影。

  这个剧本,美国人看的明白中国人看得糊涂。

  故事发展符合美国电影的种种需要,但是每一处情节的推动都有生硬的痕迹。比如男女主角初相遇,比如老三开始接班,等等。希望姚导多多的跟传统说书艺人学学(四大名著三个都是从话本开始的),怎样在故事里面埋伏笔,下扣子。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样才能自处?”

  “生命像流淌的河,每个人都祈望它能平顺丰沛,不要给我们太多的试炼,可每当灾祸降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定义我们自己

  本片的台词至今我很能记住好几句,体会得到其中推敲的用心

  但是有的实在是过于“总结式”和“舞台”,而且几位演员台词功力实在是还有进步的空间比如说小郭同学那句:小门小户的幸福快乐)带进了我们这里,我当时就出戏了,暗忖:这是不是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啊。

  《白银帝国》观后感(二):白银帝国——土崩瓦解

  其实看到最后还觉得可以了

  中间的时候在想,这暗线感情戏到底有什么用

  原来它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实际上,印象最深的不是郭富城有多么大义凛然,为爱而争,有多少商业头脑

  也不是张铁林为了整个家族的处心积虑,以及最后的释然

  而是,一个那么牢靠的家族,占据政府1成经济的白银帝国

  在几件事之后便土崩瓦解

  从老四去天津,女人被劫开始

  老二为此瘫痪,老大从一开始就是个心理明白,有话难讲的聋哑人

  最后只剩下老三和父亲,这二位还和一女人有着纠结不清的感情戏

  战火连连以及朝廷的最后的苟延残喘

  最终拖垮了一个帝国

  是,本来他们有机会借着最后的九窖银两日后东山再起

  但挡不住老三去“拯救国家”(大概更多是拯救自己

  一切,都不是意外,最初种下的种子,最后结下的果

  《白银帝国》观后感(三):一个职业经理人和家族股东的故事

  前段时间在地铁上,翻来覆去的轰炸《白银帝国》的宣传片。“天地真大,人真小” --- 郭三叔这句话是我后来想看这部片子很大的一个动力。立意不错,很大气,至少影片开幕这一段是这样。

  不过当看完整部片子后,觉得这个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职业经理人和家族股东的故事讲出来了,虽然他们本可以讲的更好。

  这已经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故事了,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突兀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挟持能力,家族股东日渐式微,股东主义的弱化,经理人利益的强化,盲目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实现指标和业绩自身利益的追求。破产企业高管加薪,就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注脚。

  就像铁林兄说的好:“等他当了大掌柜,你就只有跑腿的份了”,看来几百年前的中国商人,已经在玩这个博弈游戏了。于是,选人如同选马,头等马,无法驾驭,弃之。博弈的背后,忠,孝,利,礼。用很中国的方式博弈着。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故事架构,可惜,掺合进来一个郝蕾。估计中国电影是不是不弄点感情戏就没法拍了。就好像小时候写作文,本来是写议论文的,结果最后弄成立散文。顺便说一句,郭三叔的感情戏很不错哦。

  最后赞一个片里的马戏,多次的骏马奔驰,还有郭三叔立马横刀的飒爽英姿,不错不错。。。

  《白银帝国》观后感(四):好片一部,差评如潮

  所以我一直觉得没有好好看完一部电影就不必评价了,

  贾之大者为国接盘,评论区表达的潦草的意思其实就是电影所批判现代社会功利不堪浮于表面的代表,,为商者立信于民,朝改主易,地还是这炎黄土地,国还是这中华古国。立足百余年的国民命脉商户,他们的规矩他们的坚持,天成元其实代表商人原则祖祖辈辈百余年近乎失去人道的坚持和规矩。同样“婊子你毁了我”也是表达这一点,泯灭人性的规矩和原则换来了百年家业,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同样发迹于民,国之危难,民不聊生,取百年积蓄为国接盘,其实无论全片康三如何与康老爷这老一辈思想做抗争,最后到把老五交给康三和开窖时他们的思想是统一的,康老爷离开是无力承担对祖宗及家门的愧疚,可是开窖之后祖宗留下的几个字说明这个商贾大家族的思想传承其实也是统一的,仁义这两个字其实是一种格局,为商者的格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没有无缘无故成功的商人。白银帝国其实就是开窖之后找到的这两个字。所以在这个大家乐于批判无奸不商的时代为什么不好好看完这部电影呢?还有讨论什么《白银资本》的,做一个行当几百年和你对经济的看法是两个概念,你何不坚持一个月健身好过你讨论《白银资本》,理通百理通你觉得呢

  《白银帝国》观后感(五):高雅的衰败

  在没有看过原著《白银谷》和晋商通史的情况下,我觉得这部《白银帝国》是一部很好的电影,首先在画面布景和用色方面处理得当;其次是在取景方面,采用的是实地实景拍摄,比如天津城和北京城,不得不赞叹摄影人员技术水平;第三,虽然有人评论说电影将小说中的家族兴衰主线改成了康三爷的情感主线,减弱了“金融帝国”主题的表现力,然而它在表述方式上,对于行业历史全景和天成元家族本身的命运之间的联系,已经竭尽做到最好了。作为一个不到两个小时,并能让大家都看得懂的历史演义类商业电影,如果我们还要说它怎么言情怎么不真实,那我们只能家喝啤酒,看盗版纪录片了。

  或许大家的失望点在于“帝国”这两个字上,说实话,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没有看到所谓的“帝国面貌”在哪里,过于具象化的家族描写和情感描写确实让这部电影剧情价值减弱了不少。如果想要做到用一个家族去表现整个行业全貌的目的,最起码这个家族是这个行业的引领者,或者说是盟主、领袖,可是在电影情节中我看不到这个家族在整个行业中所发挥的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应该说从头到尾都是“天成元”自己在挣扎、在斗争。如果只是把这就当做“帝国”的话,那么情节真的就有点小气了。而电影花了大篇幅在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方面,在男主角的远走漠北方面,并且这种纠葛和历练却没有换来任何的关乎全局的收效,这或许是批评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所执原因之一。事实上,任何的中国电影,只要不改善叙事思维和表现手法,任人唾骂的软肋就会一直存在

  不论是小说也好,还是电影也好,都是给后人看的,它们永远表达的是后人对于前人的主观的理解。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确实看到了这种后人施加于古人身上完美愿望,那就是用高雅的姿态迎接自身的灭亡。当看到康三爷拿到先祖的“仁义”卷轴时,我们就可以预知,这部电影不会有实质性的结尾,清廷垂危,挤兑成风,银价暴跌,乱世中,原本脱离世界潮流的银本位金融机构根本不会长久自立,其结果大多比较凄惨。而文学作品却将这种凄惨加了一道仁义的光环,这虽可能是当年无数票号的个例,然而冠以“帝国”之名行此壮举,不得不说是一种神话式的构想。正如美国的一部灾难片《完美风暴》一样,在一切已经成为历史事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如就将它叙述得美丽而壮阔,这也能让我们这些在现实社会苟且偷安的人产生同率的心跳,在那一刻仿佛压抑的处境和即将到来的灭亡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心安理得的接受历史赋予的一切。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电影依然没有将这些感觉表达清楚,它零零碎碎的剪辑只能造就凌乱的思维,我们只能以这部影片作为参照物,去寻找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这些未能完善的画面了。

  《白银帝国》观后感(六):品《白银帝国》之德才兼备

  在前面我分析了一下康三,我说康三是一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而现在我想分析一下戴掌柜,我认为戴掌柜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先说戴掌柜的德。刘掌柜违反票号铁规,分驻外地期间与一妓女发生恋情,那妓女为留住刘掌柜不惜雇人绑架了四妹(康三四弟的老婆),且一不小心致使四妹惨死,从而东窗事发,刘掌柜畏罪上吊自杀。康老爷大为恼怒,因为在他看来刘掌柜是非常优秀的人而且也很踏实很可靠,他断然没有想到刘掌柜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如果他这次不严惩刘掌柜,那么西帮票号的规距将是一纸空文。但最主要的是这次事件致使康老爷失去两个儿子(二儿子为救四妹从马上摔下成为残疾,四儿子因失去心爱的人而疯了),可以说此时的康老爷对刘掌柜是恨之入骨。在为种情况下严惩刘掌柜在所难免,估计他的家人也很难幸免。此时的刘掌柜已是烫手红薯,大家都想和他分清关系划清界线,把自己扮成局外人。但戴掌柜没有这样做,他很同情刘掌柜的妻儿老小。在康三去天津接回老四时,他把一包东西给康三说:“刘掌柜有错,但罪不及家人。他有妻,有儿,有母,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帮我带给他们。”康三由此对他的人品深为折服,评价说:“戴掌柜宅心人厚。”

  在清廷发行的纸币成为废纸,民众深受其害时,他深表同情。在亲眼目睹有人因此而当众自焚时,他万分惭愧和自责。可以说戴掌柜的赞成票是康三最终决定用白银兑换存户手中纸币(此时纸币已成为废纸,只是一个存款的凭证)的关键因素,可见戴掌柜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戴掌柜尊重劳苦大众,同情劳苦大众,热爱劳苦大众,难道这还不“德”吗?

  戴掌柜是有才的,那么戴掌柜的才能体现在那里呢?刘掌柜事发,其所辖的天津分号随即乱作一团,存户纷纷挤兑。戴掌柜临危受命,兼辖天津分号(戴掌柜原本付责北京分号)。由于挤兑严重,库存白银入不敷出,如果拿不出白银承兑,挤兑将更加严重,极有可能波及“天成元”(康票号的名称)的其它分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局面将很难控制,“天成元”由此倒闭都很有可能,所以当时情况万分危急。康三在临走之时,不无担心地问戴掌柜是否有应对之策。戴掌柜微微一笑说:“绝处出智勇。”他委拖镖局从北京分号运来白银五万两却慌称白银三十万两。存户因此恢复了对“天成元”的信任,又纷纷把取出的钱存进去,这场危机总算平安渡过。也许大家会说这件事其实很简单,只需向天津的其它票号借一点白银来缓解一下不就行了。但这是下下策,因为这样做不仅借款的利息甚高更要命的是“天成元”由此失去客户的信任从此很难在天津发展。而戴掌柜这么做不仅化险为夷而且向天津的客户们展现了“天成元”的实力,打响了“天成元”在天津的旗号,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一场危机能如此化解,真可谓干得漂亮,而这一切全赖戴掌柜,由此戴掌柜之才可见一斑啊!

  清朝晚期,政局动荡,各地起义不断,康老爷想把北方的银子移往南方。但从北方到南方路途遥远,强盗横行,很不安全,雇用镖局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难保万无一失,康老爷因此很是为难。亲往北京与戴掌柜商量,戴掌柜说:“可以官税汇款。让福建总督奏请朝廷,我们将银子送入户部,而福建则留下相同数额的税款。如此不仅花费少时间短而且可保万无一失。”康老爷听后大为惊喜,不禁拍桌而起,随后他感慨说:“戴掌柜,你要是我儿子该多好啊!”这个难题让康老爷苦苦找不到好的办法,请教戴掌柜他立刻就说出化解之法而且非常漂亮,康老爷不能不惊奇。但我认为这个办法不是康老爷问戴掌柜时戴掌柜立刻想出来的,而是之前就已经想好的。因为以戴掌柜之才应该会意识到北方的白银移往南方是迟早的事,因为当时北方很乱南方则对相对稳定。北方动荡不安(时值义和团与洋人双方相互杀害,最终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除掉义和团结束)北方库存大量白银是很不安全的,很可能不是被抢就是被收。所以他早就想到康老爷会来与自己商量这件事,他只是在等这一天的到来,可以说是未雨绸缪

  戴掌柜之“德”让人钦佩,戴掌柜之“才”让人叹服,所以我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白银帝国》观后感(七):细节很不错,但是总体还是缺乏震撼

  母亲,保重!

  继母继子的情节,其实不算是非常有新意,可能没有在这重身份上的偷情是值得称道的?

  没有看过小说,但是对于为何要嫁给老爷又不愿生育,直至割掉子宫的情节一直非常疑问,那老爷为什么要娶她?我甚至要以为是爱了,但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却后来说没必要为了一个女人淡了情分?!!!

  这是啥情节,中国式YY吗?父子的女人???!!!

  其中夫人的衣服饰品非常不错,细节很迷人。晋商的一些细节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由于整个立意是在一个得不到的爱情的基调以及我不要作我父亲的挣扎中,变成了莫民奇妙的仁义。

  整个其实称不上白银帝国,尼玛你家里挖出来几个地窖的银子就能叫帝国吗,仁义体现在你给汇兑了吗?丫的也就结尾啊。

  其实我宁愿夫人死在那次意外中,也好过这种儿女情长。

  《白银帝国》观后感(八):仁义是不是经商之道?感情会决定实业,即使是古代

  “天地之大,人之小,人该如何自居...”(大意,应该没背准确)

  “九窖银子,祖宗基业换一个儿子的心...罢了,罢了...”

  一头一尾父子两人对人生的态度,何其动人!

  好像主题应该是父子之间经营理念的不同,对银号处理的不同,

  康三爷历练不够,他父亲给他安排了好几步,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偏偏三爷喜欢的她,被老爷看上了,娶了做继母,想要继续生儿子,而受过西洋教育的她,不屈服于命运,仍然爱着三爷,也不愿意和老爷同房,看的我心里很难受,感觉他们3个人的感情非常扭曲,有老爷的霸道,老爷的良苦用心,也有三爷的苦闷,还有女子不能掌握自己的感情的可怜,只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郝蕾用蚊帐还是白布条把自己全身都绑紧了,不让老爷碰,老爷子用剪刀剪掉了布条,霸王上弓硬来

  为啥郝蕾永远都扮演这样被虐的女人?颐和园(全裸和郭晓东出演,被大陆官方禁演),顺溜的姐姐(被日本鬼子强奸),还有少年天子中的阿娇(被当时德男朋友邓超饰演的汉武帝冷落,预示了后来被抛弃?)

  2条线,看得人心里都有些难受

  感情会决定实业,即使是清朝,我还想起来乔家大院,也是感情戏和票号经营2条线同时进行,感情也严重影响了票号发展.......包括生命

  《白银帝国》观后感(九):莫信仁义可救世

  如果说宣扬仁义是本片的主题的话,在当下的和谐世界里,仁义已经过时,它不过是某种规则下的附属品或者牺牲者。如果说坚贞不屈的爱情是本片的主题的话,那么它在仁义的夹击之下,又显得无处施展,往往受制于剧情其他部分的发展。正是这种掣肘,导演既不能割舍爱情,又不可能为爱情而对原著小说重要的关于清末民初的票号业战争作出牺牲,因此,某些表现爱情的部分有点拖沓,有些讲述康家变故的处理又稍稍仓促,让本片离经典仅一步之遥。

  有些人看到我说仁义的主题过时,必然会有反对的声音。仁义的意义在今天被普遍扩大化,尤其为迎合国家总体的道德规范作出了很多新的改变。作为国家文化部门,自然非常喜欢这种以“如何做人”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改革这么多年,我们已经不记得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财富。这与电影中祖宗的卷轴被埋在银窖里有种呼应,我们民族的仁义被压在了钞票的底下。在民众们纷纷反对垄断行业的暴利行为时,“如何行商、如何做人”,更是媒体以及民众对垄断行业企业的要求。因此,看完《白银帝国》以后,我有了以下感觉,这部片子要不就是为垄断行业歌功颂德,要不就是拍给这些企业作教育用途看的,真正有点纠结有点不甘的是男女主角的一段无法结合的爱情。 但这个片子也不是完全过时的,它深深地触痛了民众们在经济大起落之下的疾痛。这也是我看完《窃听风云》之后的感受。估计股民朋友和基民朋友对《窃听风云》中关于股票买卖中的段落都深有同感。晋商票号不过是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前身,对于金融的操作其实自古至今都没有差别,不过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出现更多的不同的金融产品。《白银帝国》里所揭示的中国家族金融产业,很自然让人联想到了俄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虽然电影说的是社会主义中国之前的旧事,但那个一直从片头就出现的老者的画外音暗示了这个家族现在必然是枝叶繁茂,更胜民初。

  类似这种电影的吸引之处,就是我们平民百姓爱看这些大贵族大旺氏出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或者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潜意识中,我们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正常的平民家里,得以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深受这种种刺激所吸引,虽然同种题材的类型影视剧已经拍了不少,但还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观看时,尝试着短暂的代入,体验着贵族的生活。然而,一旦看到电影开篇穷苦的老百姓穷的只能接受大户人家的施舍的时候,21世纪的平民自然感同深受,能力和机会的欠缺导致不能积累大量的财富,整天只能看着上面的脸色做事。康三少爷看似仁义的对小户人家开设金融服务与今天股市中的散户小户的投资行为如出一辙,美其名曰,就是广泛招揽资金,让大家一起来分一杯羹。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钱的还是这么有钱,因为有老祖宗的训导,真的是靠仁义么?如果没有那么多白银留下来,不依靠它们能重新打开江山吗?还是片中说得好,“在商言商”,商人是不能混淆自己的身份的。商人不是慈善家,可能表明上施恩很多,但骨子里必须积累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下一波的投资。当然,原著小说着重的是一个故事,是复杂的关系、精心的性格刻画还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发展。电影在不到两个小时很难体现原著小说的精华,历史感还原的很好,人物也算有血有肉,但是对于主题的把握就有点拿捏不住。让玩资本的人来说仁义,说如何做人,对于在股市风浪被甩得找不着北的朋友们来说,有点不可信。

  可以珍惜的却是片中难得的爱情。也许正是在家族复杂的关系下所仅有的纯洁爱情,才会让人觉得弥足珍贵。女主角杜筠清虽贵为康老爷的夫人,但实际上并没有介入家族事务,她对康三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导致了面有杀气的康三后来与康老爷决裂。虽欠缺周详的理由,但也未失去逻辑。四少爷的夫人死的时候也是躺在水中,杜筠清以假死摆脱康老爷纠缠时也是仰躺在水面之上。一位原本幸福美满却最终死于家族复杂的伦理关系之下,另一个刚好情形相反,反而得到了新生。尤其是在回忆康三和杜筠清的过去情事时,祥和温柔的情调以金黄色的光影散发着爱情的魔力,这和片子主色调的阴暗的深蓝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电影的爱情戏不多,但基本上起到了缓解节奏的作用,尤其是回忆部分,不过之后杜筠清就这样离去后,不再交待,总让人心有戚戚。 电影只是电影,笔者的一番讨论也可能是无病呻吟,又可能是内心的潜台词,有心的朋友不必过于纠结。

  《白银帝国》观后感(十):此情可待

  这几年我鲜少看华语电影,不单是大陆,连香港曾经那样辉煌过的影视业如今似乎也走向了末路,乏善可陈,所以《白银帝国》上映的时候我没看,但影影绰绰地在电视上看过几个镜头,觉得似乎还过得去。

  看过之后,没觉得好也没觉得不好,我对故事本身不太感兴趣,男人间的恩恩怨怨,商场间的名利得失,我真是懒得懂,可是那个叫杜筠清的女子却令人过目不忘,不是她美,诚然她很美——但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完全展现出郝蕾的美,而是她那么犟,她本是个可以预知下场的女子,我以为她会死,或许会疯,或许会真的认命,可是她没有。

  她那样不幸,被最亲的人出卖,千般宠爱只是为了最后把你卖个好价钱,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有人在背后捅了你一刀,而是当你回过头看却发现捅你的竟是你最亲的人;这世上最苦的不是与心爱的人再不相见,而是你看得到他,他就在你身边,而你,却不过是他的继母,那一句“他不过是我的继子”,那一句“你不过是我的继母”,像一柄穿透胸膛的剑,带着血腥的寒。

  她爱的那样彻底,全身心的交托,可以不做他的妻,可以只做他的妾,可是连这样都不能如愿,噩梦醒来,她和他成了一家人,却是母与子,他不解,心怀怨恨,用谨言慎行的疏远来伤她的心。他向她辞行,她有千言万语,却在他起身告别时只是说“多保重”,又说“再保重”,他说“我们认命吧”,他说“于你于我有不同吗”,是呀,还能怎么样,我实在看不到她还能怎么样。

  康老爷娶她尽管可能也含着喜爱,可是说到底还是为了传宗接代,她看透了他,决然地切掉了子宫,她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和命运抗争,她要换回自由之身,尽管她知道,她还是不能和爱的人在一起,可是,哪怕只能在心里爱他,至少心是自由的。

  他以为她死了,终于可以放声地为她大哭,原来所有的恨都抵不上她还活着,她活着,他就有个恨的念想,那是爱的另一种释放,说到底,是他辜负了她,毕竟他未能退婚,娶了妻,他恨她,恨得无法理直气壮,就像他爱她,也没有爱得理直气壮,或者,他也清楚,他不恨她,他恨的,其实是他自己。

  康老爷终于还是放了她,他不是坏,只是冷酷罢了,商人重利,对这样一个传统的中国大男人来说,任你国色天香,若不能生养,也不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在家里徒惹些灰尘,没有价值,弃了也罢,当然,他未尝不是怕了她,她对自己下得了这样的狠手,留在家里终究会是个祸害。

  最后一次相见,他质问她为什么不走,她说“因为我在这里可以看见你”,他说“我害你一辈子,我还恨你”,她连丁点儿的怨恨都没有,他说“我跟你走”,可是她知道他不能,她知道他迟早会后悔,然后就会怨恨她,她爱的这样没有自我却一点儿也不盲目,她知道女人可以只为了爱情活着,可男人却不能,这个男人可以为她生为她死,可以为她轻富贵弃荣华,却唯独不能为她放弃承担责任。他说“要让我知道你在哪”,她说好,他说“你要好好活着”,她说好,她贴着他的后背,和这个她用掉整个生命和人生去爱的男人做最后的诀别,他对父亲说“要是有一天我能够再见到她,我要在她面前抬得起头来”,她倾其所有,要的,无非就是这句话,她说“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

  这一生,谁辜负了谁?她没有怨恨,也没有认命,此一去,世事两茫茫,可是爱情在她的心里,如炉火般温暖着她,或许真会如他所言那样,要是有一天能够再相见,若有那一天,不管她或他的身边有谁,是否还爱,她永远配得起是那个最爱过他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