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阳总在左边》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太阳总在左边》的影评10篇

2018-01-03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阳总在左边》的影评10篇

  《太阳总在左边》是一部由松太加执导,益西兰周 / 罗后杰 / 尕藏仁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一):墙外

  文/茨仁夏加(Tsering Shakya)

  译/黄潇潇

  《老狗》(Khyi rgan),导演:万玛才旦

  《太阳总在左边》(Dbus lam gyi nyi ma),导演:松太加

  万玛才旦的《老狗》开场,一位英俊的藏人青年骑摩托车进城,带着一条拴在铁链上的狗。这只狗上了年纪,毛发蓬松。青年身材刚健,在屏幕上显得特别突出,但后来我们从电影中发现,他没有生育能力(让人想起陈冲在《天浴》中刻画的一位文革时期的藏人)。《老狗》讲述的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幌子下,对身体空间的阉割。这部电影探讨中国经济转型(而不是文化大革命)对西藏(或任何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蚀及其产生的不稳定影响。电影从当代历史中取材,故事背景是中国新富突然对西藏牧民养的藏獒表现出的狂热兴趣。就在不久前,一只名叫“轰动”的藏獒在中国以一千万元成交。

  这种狗给牧民看守帐篷和牲畜,它们在中国已成为心所向往的对象、庸俗的炫富手段。藏獒热刺激了社会力量与边缘牧民群体的首次接触;这利可观的贩狗生意,以及偷盗和诱拐,已经迫使藏人家庭作出抉择,要么在自己的狗被偷走以前把它卖掉,要么把狗留着,尽管知道它迟早还是可能被偷走。

  在电影的开头,由业余演员洛杰饰演的贡布去附近的乡里,打算把自己的狗卖给一个当地汉商。他的摩托车在泥泞的街道上轧轧响着前行。各种迹象显示,这是个正在建设中的边陲乡镇:土路上覆盖着厚厚的泥巴,造了一半的房屋排列在这几乎空无一人道路两旁。这些场景是从远处拍摄的,给予那里的生活以一种平凡感。万玛才旦并不将焦点聚集在镇里某一具体方面,也不用特写或细节镜头,那样的镜头可能会使我们感受到这个镇的特点而获得某种慰藉。电影不以特定主体为焦点,也不容许亲密感,使观者丧失参与的错觉,把他们限制在一段距离以外来观察:我们是真正的旁观者。我们从远处观察到的是荒凉的景象、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个家庭每日挣扎着面对全球化和都市中心带来的压力

  贡布把狗卖了,但我们得知他这样做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与其让狗被偷,不如换点钱。”父亲发现这事后,亲自去镇上找狗。他养这只狗已经12年,与狗的分离使他痛苦万分。这位父亲引述西藏的传统,该传统禁止将狗作为商品或坐视狗被买卖。“你长得不像你爸,你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他,”他对狗贩子说。这位狗贩子的父亲曾是猎人,因为养了12只藏獒而闻名。

  在电影《老狗》中,这只家养的藏獒成为家庭和社群之间紧张与冲突的来源;在处理这只动物时,人与人的关系开始瓦解。万玛才旦的脑海中可能想到了藏语词“Chag go”,意思是灾难、不幸、冲突等,因为这些似乎才是那只受人喜爱的家养藏獒所带来的,多少有些矛盾;倒不是因为狗着了魔或者不听话,而是因为他人的贪婪欲望。父子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干扰,现在必须时刻盯着藏獒,以免它被偷走。狗贩子不断出高价来骚扰这个家庭,而贡布在跟狗贩子打架之后也把自己送进了派出所。贡布曾决心把狗卖给这个狗贩子。

  电影《老狗》从藏人的视角看今日藏地图景,其中贫穷牧民在国家支持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当地家庭造成的边缘化影响之下面对日常生活。电影里没有发光的天空或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原,而是通过严酷和受损的风景,来表现西藏高原上当代牧民的生存现实。在那种斯巴达式的家园中,我们看到用铁丝网圈起来的土地,这里暗示最近出台的一项有争议的政策,旨在结束牧场公地的使用:电影中的围栏比喻监禁,以及国家对当地生活的侵入。在一场戏里,一只绵羊夹在围栏中,挣扎着要加入草地另一边的羊群,只有那些不了解围栏政治人才会把这看成是喜剧穿插。《老狗》中遍布着充分体现入侵的主旨:栅栏既象征私有化经济,又象征对土地和民众的剥夺;试图说服老人卖狗的贩子,他说狗到了城里的生活会更好(老人回应:“那城里人又在害怕什么?”);及因为贪婪和商业机会主义而遭窃的穷人的宝贵财产。

  电影戏剧性的结局让观众沉浸在思考而不是情感中,导演并不试图用特写或单个图像来刺激情绪。相反,观众的凝视被老人的脚步所吸引,他就那样走开,不回头检视自己行为结果。这镜头又延续了几分钟,只听到老人的呼吸声,看不到老人的脸,我们的注视因此无法聚焦在他身上,而只能集中在自己的思绪里。

  万玛才旦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业余演员,正如在他多数作品中那样,这就给予电影一种自然感觉,避免了做作的情感。《老狗》中的父亲在镇上走动,与他的家人互动,几乎就像实时进行中一样,使得尽管他象征着“好人”的精髓,片中却没有延续民族电影中常见的那种“高贵野蛮人”的刻画。相反,我们看到电影以具有尊严方式描绘着一位正派的人处理侵入所带来的复杂影响。《老狗》是对藏地生活的有力描绘,但这部电影同时也是关于穷人和边缘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的普遍挣扎。它也关涉今日中国那些弱势的、住在经济繁荣圈边缘的人们,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民族。这是一个证据描述,是对当前状态的叙事记录,其中没有教训癖也不挑起争论,因此它将被视为对当代西藏现实的最好描述之一。

  松太加是《老狗》的摄影师,他曾与万玛才旦在多部电影中合作,使得他们两人成为第一代藏族独立电影人中的领军人物。现在松太加已经从摄影机旁退到导演席上,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这部电影已在今年获得大奖——温哥华电影节授予新锐导演的龙虎奖。《太阳总在左边》被描述为公路电影以及自我发现的旅程,跟《老狗》一样,这部电影也起用了业余演员,并且在位于西藏高原东北部的导演家乡拍摄。

  在电影的开头,年轻的主角尼玛将一辆摩托车推下悬崖。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的前后穿插讲述发生的事,让我们得知尼玛正在进行一段充满罪恶感的旅程。我们发现那辆摩托车就是这罪恶感的根源:尼玛开着一台拖拉机载母亲回村时,因为这辆摩托车,母亲在意外中丧生。尼玛对这场意外深感自责,他六神无主,无比困惑,身边的世界分崩离析。电影开场时,他已经结束了一场强加给自己的赎罪之旅,过程极度痛苦。他从家乡开始三步一个长头,直磕到一千多英里外的西藏首府拉萨。

  电影展现出他从拉萨返回时的最后几天旅程,他一路搭卡车和汽车,更多的时候只是步行,就这样再次靠近自己的家。影片里,他几乎一言不发,但我们从他脸上因日晒而变化的肤色中,看出他的迷惑和艰苦。我们能感觉到,尼玛不确定自己是否在道德上有资格回家,他甚至一度离开他刚刚坐上的汽车,只因为汽车开得太快。在路上,一位老者与他结识,老者感觉到这年青人正在苦恼中,但以为他是和妻子或者女朋友闹矛盾。尼玛最初拒绝老者的陪伴,但老者知道路上的艰难,也知道一个没有经验的旅行者可能会在阳光和土地的严酷中面临死亡,所以他并不灰心,反复劝说尼玛,希望尼玛明白,他的过犯已经得到足够的抵消。

  这部电影既是“善良陌生人”的故事,又是发现的故事。正如在《老狗》中那样,老者代表善良、过去的力量,以及用积累智慧来作为解决当前现实的手段。在《太阳总在左边》中,多数对话都是老者在向尼玛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此来劝告和安慰尼玛。男孩看上去没有在听,但我们最终发现,老人将尼玛带上了和解之途。

  《太阳总在左边》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不失深度的故事,因其采用业余演员,使全片拥有一种自然的风格。两部影片都不依靠对话叙事,而靠风景和远景,在屏幕上突出演员的同时,也将观众置于旁观者而非参与者的角色。整出戏在我们面前展开,却没有一个特别的视觉焦点,创造出万玛才旦曾描绘的那种卷轴画或壁画美学的电影版:这些画面呈现出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场戏或一个主体。

  在电影《老狗》和《太阳总在左边》里,雄伟的雪山或连绵的高山草原产生的浪漫画面,被冷酷无情的风景所取代,人们在其中挣扎生存,乡镇在其中显得突兀而不协调。这样的风景,就为西藏高原上正在发生的改变之现状提供了背景。两部电影讲述日常生存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藏族特有的,又触及有关挣扎和赎罪的普遍主题,同时回避了矫揉的情感和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

  【作者:茨仁夏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西藏历史学教授,历史学家,作家

  译者:黄潇潇,《一位藏族革命家: 巴塘人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一书译者。本篇译文在我博客上为首发。】

  图为藏人电影人万玛才旦(左)、松太加(中)在工作中。(来自网络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二):哲学总是忧伤

  第一次被一部电影震撼是很小的时候,午夜,睡不着,看电视,电影频道上的黑白电影,名字完全不记得了,印象中我是睡了又醒了,然后看到女主角穿着大花宽松的大裙子缓缓走上楼梯,像中午才睡醒的女人,惺忪颓废,有一张我不喜欢的短的方的脸,也许很像奥黛丽赫本,然后是长发,瀑布般浓密的长发,站在楼梯上和下面的男人说话,那个留着中长发的气质沉静忧伤的男人,然后看见玻璃窗外花园里年轻的男人,于是转身慌张上楼了,那个叫做哥哥的男人静静看着她离去,身后出现了一个肥胖的醉醺醺的中年妇女,冷嘲热讽,她是他们的母亲。

  然后换镜头,在集中营,三个人女孩,两个男孩,一个男孩拉开弓箭对着另外一个男孩,眼神里是深深的厌恶和恨。

  然后是长大后的女孩,要出嫁了,前夜,镜子前,那个叫做哥哥的男人站在她的身后,帮她戴上珍珠链,未婚夫敲门,哥哥打开门,说,我们的风俗是结婚前夜是不能见面的,不等门外那个纤弱的男人反应,便把门重重关上了。

  哥哥对妹妹说:“我们走吧,离得远远的,去欧洲,我都计划好了。”

  那个颓废的不纯洁的女主角眼中却是害怕和忧伤。门外,又是母亲的咒骂声,用“婊子”称呼那个叫做女儿的女人。

  哥哥离开了,时间流逝的时间充斥着赌博,妓女,酒,拥挤的人群,桥,漫无边际黑夜,年轻的未婚夫死亡了,警察通告,调查,母亲站在哥哥身后,说,我知道凶手就在这栋房子里。可是证据呢?

  无边无际孤独

  女孩终于出逃了,带着她的箱子和帽子,大衣,走进一趟火车,用警醒的脆弱的眼神打量着过往的男人和女人。

  还是黑夜,无边无际的孤独,然后女人脸上少了颓废,驿站,女人终于走下火车,酒馆,一样拥挤和香烟,笑声,露乳的女人,骰子,桥牌,女人说,我要一杯茶。给钱。我没有钱

  然后是淹没的拥挤,嬉笑怒骂,调情。

  倒数第二个镜头是女人在电话亭里拨通了哥哥的电话,那个因为她的失踪而杀死母亲的年轻男人听到她的声音如得到全世界至宝一般松了一口气,紧张问你在哪里。

  女人说我没有钱,我在车站。男人说我马上来。

  男人来了,二楼,打破了玻璃,把那些调戏女人的醉汉杀死了,然后是亲吻,铁轨车轮的声音,这是无望的轮回

  看完后我失眠了,为剧中的女人深深地悲伤,在她登上火车的时候,我以为新生活会对她展开,最后她说我没有钱,于是回到他身边。

  第二部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第三部是《疯女胡安娜》

  第四部是《钢琴别恋》中随着钢琴坠入深海的女人,巨大的裙子撑开,深海,一望无际宁静,如果我是她,将不会挣脱缰绳。

  然后便是长时间的断层,再无法被任何电影打动。

  直到2007年金基德的《时间》,那是我概念中定义的商业电影。

  然后是2009年金基德的《悲梦》,欣赏和理解其中虚实的比如男人的梦由女人实现,比如男人通过梦境接近离去的爱人,女人不愿记起旧爱却因为男人的梦和他频频接触甚至肉体接触,伤害的真谛因为你理解。此外是因为小田切让,是我认为的完美的男人。

  2009年《生人勿近》,多年未有的惊艳之作,冷掉,北国冰封的沉静,所有饱满的情感由细腻的低层次肢体泄露。喜欢爱丽丝在窗外看着老男人死去的眼神,还有结尾,非常理想化,小男孩奥斯卡带着箱子出行了,轻轻敲三次,表示我爱你。爱丽丝气质相当高贵。

  然后就是独立电影《太阳总在左边》,2011年6月11日观看。

  忧伤的哲学

  影片的音乐非常少,而且在我听来是一段,重复的一段,每次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内心便充满了深深的忧伤。

  枯草啊,淡蓝色的天空,直线的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

  在我的概念中,最伟大和高贵的东西,叫做哲学。因为我们,也许用我更加精确,凡夫俗子,爱恨情仇,七情六欲,久而久之,唯一能够化解的便是仰望哲学,那种清冷的,沉稳的,如宇宙,时间,无情无欲的冷静的理智的,是我向往的世界。

  《太阳总在左边》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哲学电影。当然我看电影其实非常自我,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故事本身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我的感受。因此所有东西都是被二次创造过的,只代表个人意见。我看到的是冷静啊忧伤啊如天上的星星啊月亮啊,就算在男人对女人说,我家里在筹备我们的婚礼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忧伤,命运之轮不断转动着,那些人啊,那些生命总将一些微小的东西,既定的伦理,人尽皆服的道理质疑化,那些自我的生命啊,那些坚定的眼神,那些雷打不动的信念和信仰啊。青春啊路途啊。

  旅途之中,有一个年长的同性不断从车上下来,作陪,已经是理想化的生活。

  男人最后微笑的时候,是顿悟。人生有时候绕一个大圈,最后貌似还是回到原点,那个原点,是社会和时间沉淀下来的真理,告知给所有平庸的遵循着的生命,因此他们的生活貌似少了去多苦头和弯路,然而那些有勇气怀疑真理的,那些固执的,信念不容动摇的生命啊,是否所有经历都是一种过程,正如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走,每个人的结都要自己解。

  老人最后终于走了,也许是失望。他认为他再也无法领悟?他其实想去帮他捡起被风吹跑的帽子,这个沉默的古怪的迟钝的男人啊,感激啊爱啊是从行动发出的,然而人生总有遗憾,谢谢也来不及说去。

  只能最后把帽子留在路旁。

  顿悟了回归了的人便懂得放下,舍。

  固执的生命坚守着某种信念的,端着满满地忧伤和悲哀。

  太阳总从西边升起,灼伤的总是左边的脸,勇敢的生命尝试挑战啊抵御啊那些亘古转动的宇宙之轮,信念是好的,但是作为同辈,因为理解所以懂得,所以变着法子地鼓励安慰劝慰,总之希望你过得开心,最好不必为此困扰。

  不知者总是最幸福的。

  悲伤在时间和小孩面前,是无力的?

  生命中总需要一些说服力,小孩非常好,初生的新生的充满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单纯的好奇的不自知的,但是为何你的眼中有隐约溢出的泪水?

  创作者啊创作者,是否你的内心依然是深深的无望和忧伤,你那么努力救赎,是否因为世事世人本就无法救赎。

  说到底是阿Q的温柔的自我打气的给自己和所有被困扰着的人群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只有那么柔弱的生命和眼睛,不自知的来自宇宙的单纯的生命,才能看穿生命的本质,并为世人悲悯?

  不可继续探讨。

  声音

  我喜欢呼呼的风声,水流在壶里的声音,水溢出的声音,鞋子踩在沙砾上的声音,非常动听,非常非常。

  看电影的时候我想也许我要专门刻一张类似的盘,不断重复播放。

  内心平静。

  芳香的肮脏

  去看电影前,受邀去和一个朋友吃饭,车转过一条小道又一条,沿途可以看到树,地上是沙砾,有别于城市水泥路面的,有红色的整理的房子,有墙,有古旧的气息。突然内心被深深打动,那种古旧的东西,我想起窄小的游泳池,木门,斑驳的干净的那些具体说不出的。

  我非常害怕肮脏,我喜欢香气,洗手间必须一尘不染,每一个角落,是五星级酒店刚打扫完地标准,否则便是无尽的忧伤。

  然而有些东西,是泛着香气的肮脏,足以让我迷恋的,比如上面所提的游泳池,木门,有风的阳台,死去的鲜花,小时候画的画,爸爸送的钢笔等等等等。

  比如电影中老人捡来取暖的掉在地上发出石头一般声音的牛粪,皱巴巴的用来煮酥油茶的锅,真美。

  审美情趣真到位。

  片中男主角和喇嘛模样的老人有种我看过的所有近现代中国电影人物都没有的高贵气质,木讷迟钝乏味肮脏皱巴巴,异常高贵。

  但我不会爱。

  结论是,我对我的言论负责,截止2011年6月11日,《太阳总在左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林蜜雪 2011.6.12 凌晨于北京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三):我看到的,是镜头背后的态度。

  我能看到你。看到你们的故事。89分钟,我一直屏住呼吸。

  去百老汇的路上,呼吸着北京呛人的空气,第一次看到夜里的百老汇,太阳总在左边,是我不知道的一个故事。

  许许多多的长长的固定镜头,背景里只有风声,和尼玛的脚步声,马路上的车声。导演让我们安静地在一旁静静观看,看他们的故事,不会离得太近,不会去干涉,也不会被打扰。我觉得,这就是镜头里透出的态度,这是我所能感受到的。其实看完之后,走出影院,当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一句话也不想说……

  藏族帅小伙的笑容爽朗又迷人,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他还是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动人。然后在一分钟后,两分钟后,所有的情绪都戛然而止。在悲剧发生,屏幕闪黑的那一瞬间,我的情绪确实受到了许久以来都没有过的触动。而之后我看到了最真实的画面,以及最值得理解的情绪,恐惧。因为在那一秒,我也怔住了,换做是我,我也会逃跑,我也会躲起来,我也会混乱我也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也会不敢去看……我也会后知后觉,缓过来之后偷偷躲在墙角下。此时此刻,哭声,鸟叫声,狗吠声,还有可恶的拖拉机的声音,全部回荡在周围。这是我注意到的细节,是这部电影最不安静的时刻,是最多声音响起来的时刻。我想,那声音虽然是有声源,但是却反映的是尼玛当时的情绪。从此看出,导演真的很有心。让我感受到了那份真真诚诚的态度。

  我很喜欢那个可爱老爷爷的笑声,还有他说的一句句嵌入我脑海中的话。

  “孩子小的时候,盼望他们长大,长大之后,盼望他们成家。”

  成家之后,盼望抱孙子。

  “那抱完孙子呢,还能盼望什么?”

  这就不知道了。

  痛苦在遇到时间和孩子之后,都会消逝。

  即使悲伤,也要充满希望。

  回到家,同一条马路,同样的亲人。虽然路边的旗子已经破烂不堪,过去明朗的青年看似也狼狈不堪,但是他沐浴了时间,遇见了孩子。所以即使悲伤,也会充满希望。

  因为太阳总在左边,太阳会打败痛苦。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四):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黯然失色

  看到有人评价说这是西藏朝圣伪青年的做作!对于他这样的评价,我是一点都不在乎的,根本看不上。他根本就没好好的看看这部电影,根本没尝试着去接受导演所想表达的。

  我是汉族人。国庆去川西的那一趟我印象深刻。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四个字:敬畏生命。藏区的风景美得最符合“和谐”二字了。牛,马,狗,草,花,山,连为一体,没有一点做作。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只需要静静地用眼睛去观察、去感受。耳朵里听到的更多的是雨声,高原的风声。

  当最后那一场白雪下来,我也感受到了,尼玛是该回家了。当他上车,我却看到他哥哥抱着儿子在那等他的时候,原来,几年过去了。不禁佩服起藏族同胞那种亲情。导演没有做作,我们只需要将镜头固定,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老爷爷说: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黯然失色,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事。按照我们的说法(应该就是藏族人的生命观),人生是无常的,但再怎么无常我们还要继续生活,我们会出生,会长大,会恋爱,会结婚,会生儿育女,然后就是死亡。虽然这样说有点悲观,但我觉得这也就够了。

  那个等你的女孩怪可怜的,是啊,怪可怜的,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太阳总在左边,当它照着我们右边时,那也是生活,满怀希望的生活。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五):一出地獄,既光明

  一出地獄,即光明——但丁

  痛不欲生的人總會輕易的堅信,死亡是自我救贖的最好方式,用自己的生命來洗刷自己的罪惡,是最痛快淋漓的門道。影片一開頭就展示了(尼瑪)的這種心態,他閉眼把摩托車急駛向懸崖。當這種嘗試被哥哥阻止而失敗之後,他便把造成母親死亡的摩托車推向懸崖,象徵性地完成了未完的動作。其實影片開始的不到2分鐘的鏡頭,就徹底的交代了整部影片的基調,那就是痛苦和救贖。自我了斷之路行不通之後,(尼瑪)嘗試了另外一種辦法——去派出所投案自首,希望能夠藉助外來的力量減輕自己的痛苦。然而對這種意外造成的交通事故從法理上來說也不具有嚴重懲戒的理由,因此第二條之路也在派出所大門口嘎然而止。當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救贖之路都無法實踐時,(尼瑪)最終選擇了本民族自古以來就選擇的一條救贖之路——磕長頭去拉薩,希望借此能減去心中痛苦,減去自身罪惡。然而這樣放逐般的救贖之旅最終能洗去自己心中的罪惡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很多救贖影片都會閃現著一個偉大的字眼,那就是友誼,本片也不例外,尼瑪在歸途中遇到了一位參加自己女兒婚禮而歸來的老人,兩人從拉薩歸來的途中正好同坐一輛車,在河卡短暫的停留發生了兩件影響整部電影走向的小事,一是(尼瑪)在河卡車站買票的時候,發現一対母女使他睹物傷情,決定徒步回行。令一件小事就是老人接到了(尼瑪)未婚妻的電話,下定決心使其走出悲痛,回歸故里。因此影片大部份的鏡頭都輾轉于兩人的歸途,而這歸途最終也成了(尼瑪)的救贖之路。

  影片用無窮的荒漠來隱喻苦難的強大和對痛苦的我執下的人的心境,唯一不多的人物對話是主人公點滴的救贖,而導演認為救贖的最終之路是要回歸生活、“要遇到孩子和時間”,這也不同于一般的藏人電影,表現出作者的人本主義,但影片最終孩子的眼淚又充滿著對人世的悲憫。其實對痛苦來說,歸根結底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對痛苦的執著。比如影片中的(尼瑪),當他把母親的死當做自己的罪惡而埋在心底時,任何贖罪行為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放下對痛苦的執著是救贖的唯一之路,但這談何容易!更何況是自己背負“弑母”的罪孽,是罪惡之首。然而老人對自己的關心和“苦口婆心”最終使(尼瑪)放下對痛苦的執著,漸漸的把目光從自己身上轉到身邊的人,而當(尼瑪)蹣跚著去追逐被風吹走的老人的帽子時,老人也到了可以離開的時候了:當一個身處痛苦的人開始去關心他人的時候,也是到了他放下痛苦的階段了。

  其實無常的人生,苦難就像太阳一样,它总会在那裡、在你朝聖之路的左邊,但過於執著于痛苦、執著于歡樂,就會失去生活本身的意義,但不管怎麼樣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不去生活。當你心系痛苦或歡樂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是换个方向,就能释怀;當你深陷我執的泥塘時,要做的不是毀滅我執,而是心生愛憫,這愛憫不管是大愛小愛都是愛,只有愛才能去掉痛苦或歡樂的我執,生命才會自在、圓滿。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六):你被什么救赎

  两个月前,我在敦煌到西宁的长途汽车上,那段路和影片中的高原公路很像,暴烈的阳光毫无遮拦的打下来,道路两旁是戈壁荒漠,矮矮的骆驼刺是唯一的植被,过往车辆不多,货运卡车和客运大巴车在绕山爬坡时缓慢而吃力的移动,偶尔有越野车驰骋经过绝尘而去,带着不被稀薄空气附着的轻快。风呼啸而过,带起阵阵黄沙,远山的顶端隐藏在遥远的云雾中,像苍凉的禁区。我当时想,高原的公路真的好孤寂,在这样荒芜寂静的路途行走,如若不是心怀信仰往目的地前行,岂不是迷惘混沌的自我放逐?

  《太阳总在左边》的主人公尼玛就是在用身体和被放空的灵魂自我放逐。误杀母亲后的痛苦,自责,绝望,苦难像巨大沉重的石头碾压了他年轻的灵魂,他磕长头到了拉萨,原宥却没有降临,惟有借不停的行走来对抗回忆的撕扯,沿路的卡车司机都认识了这个怪人,时不时施予他粮食,这具沾满尘土风餐露宿昼夜暴走饱经风雨的肉身也存活下来了,只是灵魂,在路途开始前就变得空空茫茫,仪式和苦行也无法救赎。

  那么,他被什么救赎?

  只剩最后一颗牙齿的老人从一开始就不被尼玛的沉默不语击退,老人腿脚不利索,裹着藏袍追赶的身影就像一只倔强滑稽的企鹅,尼玛终于开口给出一句解释“坐车,太快,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老人会是让尼玛走出迷茫踏上归路的恩者吗?但他自己也有苍老的困惑,“儿女小时候盼着他们长大,等到他们长大了又盼着他们结婚,现在他们都结婚了,不知道接下来要盼什么”,这段质朴的话语与他在影片中的偶尔出现的感怀一样,简单却直指人心,如果苦难是不会移动的太阳,不管你逃到何处它总在那里,如果时间是我们岁月流逝之外的行走坐标,不顾你的沧桑它总在前行,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实实在在被其包裹而飘摇无常的人生......

  老人和尼玛,相伴走一段世间最苍凉孤独的路。从原本一意孤行的抛下老人独自出发,到后来一声“儿子”,一切改变都是绵长而悄无声息的发生,又如烙印一般写在灵魂上。公路只有一条,所以谁先走,谁又搭上卡车,愿意停留等待也总是会重逢,重遇时老人带着路遇人家的小男孩,男孩提了一壶热奶茶,给尼玛喝了热气四溢的满满一碗。短暂歇息后再度上路,尼玛终于拗不过老人的坚持同行,男孩还是提着那支旧旧的绿色保温壶,挥手告别两个怪人,老人说“再深重的苦难在时间和小孩面前都会被冲淡啊”。

  最后一天的同行,老人的最后一颗牙也掉了。他开始给尼玛讲多年以前还是孩童的他掉第一颗牙的故事,尼玛面无表情的听着,影院的观众却笑了,这绝对不是一部会让人看了感到轻松的电影,偶有两支能让人欢笑的桥段也都是由老人质朴的诙谐带来。换牙的故事最后一句“那么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母亲的笑容依然那么美好”,这时有一个尼玛的眼睛的镜头特写,改变来得缓慢,救赎也是,绵长而悄无声息的发生了。

  长镜头的频繁运用,自然的录音,极简的配乐是忧伤的吉他,没记错的话整部电影只出现了三次,这真的是缓慢安静的电影,再加上写实的摄影不会带来震撼的美景,叙事结构是直叙和闪回结合,那么这样沉闷的节奏运行了一个半小时,究竟是什么把我深深打动了,老人回到自己儿女身边时是否还在困惑,而尼玛是怎样释然的面对生活,我也说不清楚。

  老人坐上往拉萨的汽车,那锅没煮开的热茶和被风吹起帽子留在身后,他凝视尼玛追赶帽子的背影,须臾后又在尼玛转身前离开了。尼玛回到火前,将袋装牛奶加入锅内,和着老人刚洒下不久的茶叶,这么冷的天气里,能喝到一碗热茶也是一种享受啊。这也是他流浪的最后一天,天亮后睡在天地之间的尼玛张开眼睛,白雪覆盖了大地,远方的雪山是那么美丽,太阳能灼伤人的脸庞,却无法阻止美好留在他的视网膜上,他被救赎了。

  如果苦难是不会移动的太阳,不管你逃到何处它总在那里,如果时间是我们岁月流逝之外的行走坐标,不顾你的沧桑它总在前行,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实实在在被其包裹而飘摇无常的人生?

  可爱的老人回答,“人生是无常的啊,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不去生活”。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七):阳光下一场圣洁的救赎

  十一月的夜晚,北京,大风裹挟着点儿小雨,百老汇前的池水微皱。每当妈妈在电话那头问:“你以后要干什么呢?”我总是对以大片的沉默,眼前一片空旷。当尼玛眼神死死地走在我眼前那片空旷之中时,我双眼含了含泪。

  “坐车,太快了,我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这是《太阳总在左边》中沉默的男主角尼玛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像是突然点破了人类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个人,一片天地相接的广袤荒漠,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双脚与行走的关系不能破裂,即使阳光刺中了眼睛,也没关系,不用看,前面是无限延伸的路。这是影片预设的无国度无民族直击人心的基调,它无心说教,也不着急倾诉,只通过人物沉默坚硬的身影、干净简洁的背景画面和恰如其分的情绪音乐,让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迷惘感自然呈现,撕扯人的内心。我不知道要去哪里干什么,妈妈,没有了妈妈的尼玛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干什么。他生在藏族,我生在汉族,这并不妨碍我们共同的迷惘与悲伤,不妨碍我们相通的隐秘痛苦,也不妨碍我们对于救赎的相似渴求与寻觅。它们显然不是任何一种符号化的民族特色。他不停地行走,他磕长头上拉萨,不过是用着他与生俱来熟悉着的表达方式。

  “只有不停地走,才能忘记过去。”

  尼玛沉浸在误杀母亲的悲痛与自责中不停地行走于安多到拉萨的路上,太阳总照在他的左脸上。在那些往复于此路无数遍的卡车司机看来,他已经一路磕长头去过了拉萨,他已赎了他应赎的罪。可是电影用一种闪回的平行叙事手法昭示,时间在旁观者那儿是线性的不断流逝的,误杀母亲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早已过去。然而在尼玛那儿,时间却是主观的与现时并行的,误杀母亲的事一直亲在于内心此在于当下。一旦停下脚步,属于他人“过去”的时间却是他此时此刻真实的时间。因此,每当路旁有车辆经过,每当片中帮助救赎尼玛的老人形象出现,那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不可为外人理解的悲恸就骤然轰鸣。

  “人的痛苦在孩子面前,是黯然无力的。”

  影片老人形象的设置是很有意思的,已过了青年时期历经种种的老人,总能知道青年冲破迷惘的出口吧。然而老人却有他自己的迷惘,儿女小的时候盼他们长大,长大了盼他们结婚,结了婚盼孙子……然后呢?实在不知道盼什么。反而是孩子,他们涉世未深,他们天真无知,他们稚嫩脆弱,却保有人最完善的本初,具有令人自惭形秽的力量。所以老人也不禁感慨:“人的痛苦在孩子面前,是黯然无力的。”在圣洁的孩子面前,痛苦仿佛不值一提。而尼玛正是在一场圣洁的雪后如孩子般苏醒,睁眼看到的世界一片洁白,前方,牦牛如音符滑动,那么静谧,安宁;背后,汽车疾驰而过,载着他人的生活。尼玛一直死死的眼睛这才突然活了,睫毛开始起伏,眼珠开始转动,他开始走上回家的路,开始让阳光照在右脸上。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八):导演的话&剧情【剧透慎入

  导演的话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黑黝黝的柏油马路伸向天际,刺眼的马路上有两个人影在晃动,这是我开始写剧本阶段就会想到的一个画面,也是我每次上拉萨时面对格尔木周围那块处女地的影像联想。几年前就有想要为这块戈壁滩写一个剧本的冲动,后来偶然从家乡听到一个真实事件引发的悲剧,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后大为震惊,很多个问题缠绕着我:假如这样的事件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兄弟俩怎么样面对今后的生活?他们有没有再次面对生活的勇气,他的动力是什么?是宗教还是其他什么力量?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至上的民族,宗教信仰占据着一切,所以开始我试着从宗教来救赎他们,但后来慢慢发现这样的救赎方式非常老套而苍白无力。我觉得还是生活本身来救赎他们更加有力量,这样的救赎方式非常符合东方人的生命感悟或文化特性,更符合藏族人对于生活或生命本质的理解和体验。

  剧情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的电影。母亲去城里看望女儿刚刚回来,即将结婚的尼玛和哥哥嘉布去路口迎接。嘉布带着母亲走在前面,尼玛驾驶一台崭新的手扶拖拉机紧跟在后。三个人在回家的路上快乐的奔驰,不料路上母亲的藏袍腰带掉落下来,缠住了摩托车的后轮,哥哥没能把住摩托车,母亲摔了下来。土路上尘土飞扬,而尼玛驾驶技术并不熟练,慌乱中手扶拖拉机从母亲身上碾过去…… 尼玛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愧疚,更无法原谅自己。他前去派出所自首,要让派出所的人对自己定罪判刑,但派出所的警察认为这是意外事故,无法定罪。沉浸在悲痛之河的尼玛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抛下即将和他结婚的恋人秀措,只身磕着等身长头去了拉萨。

  长路漫漫,尼玛历经苦难到了拉萨,但内心却一如既往的无法释怀,更不忍心将那包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留在那里,他只能木讷的走上回家的路。坐在车上,尼玛无法忍受归来时对于内心来说极度反差的速度,半路下车步行,每走一步,距离家乡越来越近,可心却越来越遥远,充满了抗拒。

  一位老人去拉萨参加女儿的婚礼,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沉默寡言、行径孤僻的尼玛。老人眼看着儿子和女儿都成家了,自己一生盼望的事情都慢慢的实现了,这些本来都是高兴的事儿,可这时老人觉得自己忽然间没有了盼头,内心充满了空虚和失落感,也不知道人生接下来该盼望什么,也许最后盼望的也只能是死亡了。

  对人生的意义带有疑问的老人和想求得内心安宁的尼玛就在一辆长途客车上相识,但尼玛始终不开口,拒绝与人交流。老人无意间从尼玛拒绝接听的电话中了解了尼玛极度痛苦的原因,使得老人放弃坐车,一直跟着尼玛,两人步行穿越茫茫的戈壁滩。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尼玛几乎没有跟老人说话,老人始终不舍不弃的跟着他。老人的执着和坦然面对人生的姿态,平淡中富有人生最真实的话语渐渐地影响着尼玛。尼玛一开始总是试图逃避,躲着老人,两个人由一开始的撕扯、逃离,到后来平静的走在一起,尼玛最后会在一个路口默默地等待老人。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一颗牙从嘴里掉落,尼玛也在旅途中喝到了自己烧的第一杯热热的甜茶…… 在一个三叉路口,两个人到了分别的时刻,老人独自走上了回家的路,尼玛望着老人的客车收拾行李重新上路。

  天色已黑,他在一个山凹睡下,一夜长眠,第二天醒来,群山已经被大雪覆盖,金灿灿的充满生命的力量,尼玛在雪山面前留下了一滴眼泪,静静的下山了。在回家的客车上,他从玻璃的倒影中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终于有勇气去面对,看到车里一个抱着玩具酣睡的胖子,脸上第一次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尼玛回到家乡,嘉布在村子的路口抱着儿子默默地等待。最后,尼玛将母亲的那把黄土撒在了家乡原来发生惨祸的地方。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九):留了太多的时间供观众思考

  好的导演不会拍无聊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设定非常好,无意的杀害了母亲的少年决定离家独自踏上旅程,路途中一位陌生大爷无意间接到了少年心仪姑娘的电话而决定帮助他醒悟并原谅自己然后回到家乡。故事的大部分情景都发生在通往拉萨的公路上,空无一人只有尼玛,大爷还有过往车辆,但是导演你真的需要这样使用长镜头吗?

  影片中很多没有任何道理的长镜头都体现出一种原始感,但这种原始感并没有帮助到故事情节的深化以及人物的塑造。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就是导演希望留出大分量的时间供观众进行思考。整部片子实际就是尼玛的思考历程(虽然从中并没能感受到他思考的过程),因此如果说是想让观众体会到那种空无一人孤独前行的冥想式历程的话我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如此也留白太多。整部片子看下来可以感受到导演是有很深的表达功力的,但是大量的留白却给人一种业余导演试图达到艺术片效果的感觉。在许多留白的过程中,观众并没有被激发去思考,而是单纯的在观赏影响,但很明显本片又并不是希望以视觉取胜。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导演是不会拍出无聊的电影的,并不是说情节一定要曲折离奇,视觉刺激一定要一波接一波,而是需要将观众带入影片产生共情。尼玛和大爷在影片中冲突过于单方面,也因此而根本感受不到尼玛的改变。观赏影片时我很希望能够和尼玛产生共情而感受到到那种深入骨髓的自责,但却始终没有。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十):生命的意义(有剧透)

  不同反响的开篇。

  大特写,忧伤的脸。然后是一个静静远观的长镜头:悬崖上,骑摩托的人想冲下悬崖,想死,另一个人劝阻他,两个人撕打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出画外……

  接着,出片名:太阳总在左边。

  整个电影在旷野上展开,不多的场景,很少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看着却并不沉闷、单调,从人物的表情、内心、环境以及摄影镜头的画幅仿佛都透过来一种情感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因为摄影机背后像是有一颗慈悲、诚挚的心在跳动。

  台词少但也精准、意涵深邃,比如:

  “小的时候盼着他们长大

  长大后又盼着他们成家

  成了家不知道再该盼什么

  该盼着抱孙子呀

  那抱完孙子以后该盼什么呢

  呵呵 这就不知道了”

  还有,电影里哪怕一个小配角的塑造也很精彩;比如那个宾馆里漂亮的女服务员。从镜头的后面走廊上走过来,一个开着的门里的什么人对她搭讪,她嗔怪地拒绝了。然后她从后面赶上男主角的时候,仔细看了男主角一眼。然后有了这一眼,她再来向男主角求个帮忙,就很自然了。老者说,我年轻时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大喜事哩。——而男主角依然沉默和无动于衷。烘托出男主角枯寂伤感的内心。而这些都是在极简省的几个镜头里自然完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