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07 20:4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经典观后感10篇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是一部由大卫·叶茨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 艾玛·沃森 / 鲁伯特·格林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一):终于看了

  第一,我看的是德语版。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部分话语我都没听懂,只能依靠我对这本书强大记忆力来跟着电影走,同时还要将一些场景人物出现解释给身边两个几乎完全没看过书的人听。

  第二,电影正片播放之前,在柏林跋涉了一天累得精疲力尽的我们还被迫坐在漆黑的影院里观看了四十五分钟的广告片。四十五分钟呐!柏林影院臭不要脸的名声真是大条了,就连在中国也没人敢这样播放广告吧!!

  第三,电影的节奏真是慢的惊人,完全按着书的情节发展走,是为了省改剧本的钱么?特效也没搞出什么东西,每次一到紧要关头就幻影移形,请问剧组是有多缺钱啊,还是说有多想压低成本呐。

  结合以上三点,我觉得我可以直接打一星算了。。。但闪电男孩和他的同伴曾是我最喜欢的读物,对他们追随的热度仅次于对我的偶像韩寒。初一的时候我爸一次性买回了前四本书,我于是三天之内一口气看完,不吃不睡,却觉得亢奋异常。后来,每出一本书,我都会在出版的第一天就买回来,然后彻夜读完,无论隔天是否要上课或有考试。我们有过这样深厚的情谊,所以我不能。

  我们曾经共渡美好或艰难的时光,只是如今早已分道扬镳。再见面,却只如最熟悉的陌生人,竟生出一丝尴尬紧张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期待7月

  To the muggles among the critics who carp about this or that, this isn't for you. It's for those of us invested in this saga, and for whom July 2011 cannot come soon enough.番茄网上的一句评语。简言之,就是:不是你的菜,那就只好不是你的菜;端远点,别影响我们吃。别人问我看完的感受,我说,推荐,仅次于我最喜欢的《火焰杯》。我不知道怎样还算不得一个不错的电影。对于那些对很多电影都挑挑拣拣的人,我开始怀疑他们到底是出于爱电影还是“看”电影。当然有很多细节不喜欢,但是谁在乎?我只在乎总体来讲我看得爽不爽。(小七的离开这件事之后我的脾气基本是简单粗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别跟我废话。)比如传说中的吻戏那段我就是觉得闪闪发光的肌肤只是橄榄油的广告毫无美感或妖孽;但是传说中的鸡肋甚至恶心的跳舞场面我觉得分外温馨温柔酸楚感觉很好。

  这一系列终于学习指环王走旅游风光路线了,在路上版的哈利波特就趁机把各色美景展示了个遍,从春到冬一饱人间美色还可以顺便展示四季男装女装。干得漂亮

  英国影视界圈子就是小你基本每部都要看到好多好多好多熟人,哈利波特更是走春晚路线,不过戏骨多多型男多多,多多益善。魔法部那段那三个老演员简直绝了。有人长残有人惊艳。罗恩很男子汉。多比那段我没哭。

  情节偶尔莫名其妙什么的,算了吧,生活本身都没有逻辑,你想让导演当数学家么?总体来说,我喜欢这种紧张和松弛的收放和伸展。尽管有些地方是可以压一压的,而某些细节照顾一下也不会少快肉。疯眼汉的死你就一句话带过实在是太铁石心肠了。开头的激烈很好,这种开头激烈紧凑中间舒缓偶尔拖沓偶尔冒个刺激最后一个大大的悬念高潮的模式倒是接受起来蛮舒服的,导致现在特别盼望明年7月。有人说没有高潮……好吧,按照上下部连起来说,凤头过了还没轮到猪肚呢,勉强猪胸吧?

  三兄弟那段抠出来做个独立动画吧,有前途啊。

  趁着死圣上映我又把火焰杯看了四遍……死圣等下片再看几遍吧。继续吃着看电影时没吃完的烤土豆,再看凤凰社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三):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长大了……

  初三那年,我向同学搜刮来了哈1到哈4的书……狂爱

  初三暑假,在我的勒索下,亲戚给我买了哈1电影的VCD,看得我入迷

  高二(还是高一),哈2电影,我买了张盗版DVD拿回家准备看。后来父亲告知,家里电脑的光驱是VCD的,即使你下了软件也看不了……后作罢

  哈3电影,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的了,应该也是高中……模糊了……

  后哈5出书,太厚,没有搜刮对象,搁置。

  大一寒假,终于搜刮到哈5的书,在开往北京的快速火车上,一个通宵看掉了……

  后又搜刮不到哈6继续搁置……一搁置就是数年……

  大学期间有一个室友爱及了哈利波特系列,抱着字典一样的英文版看了许多遍。当时我只能半不解半理解的说……爱哈利波特已成往事

  工作后一年,在电驴上拖到了哈6的有声书,听罢又复痴迷。JK罗琳果然还是会说故事的。遂将哈4——哈6的电影补全。

  今日,工作后一年零三个月,坐进异国的电影院,捧着巨咸的爆米花,喝着无可奈何肚子的700毫升可乐,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哈7上的电影。

  到终结将是明年暑假,毕业两年后。只得忆往昔峥嵘岁月,暮然回首,已非当初轻狂少年矣。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四):连续剧的电影

  这部电影也就能让些哈迷和伪哈迷共鸣。就我身为一个电影观众来看,这完全是一部不合格的电影。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在评价这部电影,而不是《哈利波特》。不然肯定有人会反驳,你一个非哈迷,就跳看了这一部,有什么资格来评价?

  一些细节的不知所云,比如那些人物关系,我承认是一个不合格的观众,这作为一个非哈迷在所难免。让我觉得要一吐为快的缘故,只是因为导演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按连续剧的方式拍。《魔戒》三部曲,或者那些续集电影,每部的模式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而《哈7》,就只有发展、发展、发展和发展。如果脱离出哈利波特原著设定的大背景,完全当做一部电影来看,其可看性和完整度比《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还不如。特别是最后,大反派伏地魔从邓布利多手中拿走接骨魔杖,我心理准备了一下,想,高潮来了高潮来了,镜头一转,完了。设置悬念也不能这么让人措手不及啊。

  这部电影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哈利波特交代了,死亡圣器呢?难道就只是让结尾的接骨魔杖一笔带过?导演在前面洋洋洒洒用两个小时交代了奸情三角的大逃亡,哈利波特甚至都没和伏地魔打个照面,两人就只是在各自的世界里躲猫猫,哈利波特跑到海角为小精灵哀伤,伏地魔来到天涯拿着接骨魔杖与天通电。难道只是为了预示下一部好精彩,快回来吗?

  一部电影,如果要拍续集,一般也会在电影里设置个让主角战胜的反派或者解决掉一些实质问题,这部电影既然没叫《哈利波特逃亡记》,那么就应该主题明确点。导演却拍成商业意识流,东逃西窜,东拉西扯,全部都是点到即止,你把贝拉特里克斯设置成本片反派也可以啊,前面没什么交代,后面乍现下只能算个插曲。没杀个目标人物,没解决一些问题,感情问题考虑到题材又不真人实裸,真让人看后怅然若失。其实细究下,电影有逃亡之惊险刺激,有感情的猜疑纠葛,有为友谊献身的纯真美好,也有《三个兄弟》的出色哲理动画短片,应有尽有,导演可谓在每个部分都用足了力,却没花点心思将其捏圆满

  因为这部电影最忠于原著?那么拍成上下两部分是否可理解为将书一掰为二,是否可理解为导演功力不够或丫太懒不愿动脑筋?你给人看一本缺了一半的书,在high处戛然而止,就缺在字幕后标上“see you later”了,这不让人纠结吗。

  我相信,哈利波特书没问题,问题就在于导演将书分成两部分拍。为什么不能像《魔戒》那样拍个三个多小时让人过完瘾呢?不然你删掉些戏份比如奸情什么的不是也能拍完吗?导演要么太爱哈利波特舍不得把它拍完,要么就是考虑到票房的缘故。从中我们也能获知到些线索,就是《哈7(下)》的剧情模式将是高潮、高潮、高潮和高潮。

  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最后交合,将高潮迭起。各位观众准备好了吗?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五):金妮的背比不上赫敏的微笑

  剧情,大家都应该晓得了。

  所以就看导演 David 同学怎么拍,恩,

  很明显,David 是想拍感情戏的。

  自然的,大团圆那么昭昭的感情归宿,应该有个解释吧~

  可惜,都快只剩一集了,金妮和哈利的火花少的可怜。

  这集也一样。

  即使金妮裸了小部分脊背让哈利帮忙拉拉链。哈利同学,拜托,你给点眼神好吗?你们的吻戏简直平淡地,值得让乔治嘲笑。

  戏里的金妮确实也是个问题,从来不够漂亮。小时候看不出她对哈利多热切。长大了没有多貌美。生生地被越来越光芒四射的赫敏盖住。

  David 应该是不同意罗琳的选择的。

  你看他给赫敏同学和哈利安排的小暧昧。

  还有那段邪恶的假想,

  不过总是真真地拍出来的吧?

  绝对是导演同学的 YY.

  赫敏的衣服换装颇多,

  隔壁座的男生都注意到了。

  也许只是导演偏爱 艾玛。

  伏地魔彻底从神坛上走下了,或者是魔坛。

  如果一个魔鬼和一个正常人一样开会,说话,镜头太多,

  就越来越不恐怖了。

  期待结局吧~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六):最后一支舞

  不知不觉哈利,赫敏和罗恩他们已经长大了,走出了霍格沃兹,开始肩负起拯救魔法世界的责任,正如毕业歌中所唱的,同学们肩负起天下的兴亡。但是魔法世界的存亡置之于三名少年身上,不觉太过沉重了吗?幸好有邓不利多留下的三件线索他们才能依稀找到路的方向,要不然真不知道对抗伏地魔这场仗该怎么打。逃亡路上虽然也还是会有争吵,有矛盾,但终究抵不过他们之间的友谊,当罗恩出走,寻找魂器陷入困局时,哈利和赫敏坐在帐篷里,收音机里传来嘈杂的音乐,在昏暗的灯光下哈利向赫敏伸出了手,来吧,我的朋友,让我们跳一支舞,暂且忘掉前路艰难,暂且不想肩上重担,或许我们不再有明天,那就让我们再跳一支舞,最后一支舞…在音乐声中,在舞步摇曳中,他们笑了,真诚而又纯洁,是啊,前途艰难,幸好还有你在我身旁,如果没有你这一路走的该是多么寂寞。令我感动的还有精灵多比,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给了他自由,而现在多比用生命去偿还,知遇之恩,当以我命报之,多比虽然只是个精灵,但不是比那些懂得魔法的巫师更伟大吗?最后哈利没有用魔法,亲手埋葬了多比,多比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七):谈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里的动画短片

  对于我这个“非哈迷”而言(从没看过原著小说),整部片子质量还算不错,至少整体一气呵成,主线清晰,高潮迭起,算是整个系列里面质量上乘的一部(其他有两部是在电影院看的,其余网上看的)。但最令我感兴趣的倒是其中那短短几分钟的动画短片《三兄弟的故事》,绝对可以说是惊艳之作。回家后上网搜了搜影评和新闻,发现与我有同样感受的人还真不少,“超有风格”,“超炫”,“效果很赞”,“帅爆了”等等评价满眼皆是……对于我这个超喜欢动画片的影迷来说,这几分钟绝对有的可写。

  目前整个世界的动画片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向:一是以美国迪斯尼(含皮克斯)、梦工厂、蓝天工作室为代表的3D动画,如《飞屋》、《功夫熊猫》等等。二是以欧美等国漫画文化基础的二维动画系列,如超人、蝙蝠侠等等。三是植根于日本动漫文化之中的,覆盖到电影、电视书籍和杂志等整个网络的日系动画。四是以欧美为主的世界各国风格各异的独立性动画制作。其中,个人最感兴趣的是第四种类型,各国独立制作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动画片,尤其是其中的二维动画片。

  2000年之前,此种二维风格动画片多为十几分钟左右的短片。但近十年来,此类长片剧增,并涌现出不少绝赞之作,如《疯狂约会美丽都》、《与巴什尔跳华尔兹》、《凯尔斯福音书的秘密》、《阿祖尔和阿斯玛尔》等等,这无疑代表着动画发展另一种可能性,而且还是最符合中国动画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关於这点,我在前面的博客里已经谈过,在此不再详述。在此只想八卦一下,据传,执导《哈7》这段动画的瑞士导演本·希本(Ben Hibon,1977年生,汗啊!跟我同岁……)即将正式进军好莱坞,这位之前原本只是制作过一些动画短片的青年导演即将拍摄一部基于小飞侠彼得潘的奇幻动作长片,从此迈入好莱坞的主流圈子。这说明了什么?……先让我们期待吧!

  实际上,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片段并非罕见,最著名的当然就是《罗拉快跑》里多次出现的手绘风格动画,跃动的画面与整部影片的快节奏风格相得益彰。此外,《杀死比尔》中出现的几段动画对于烘托影片气氛也起了关键作用,昆丁把自己对日系漫画中血腥暴力等恶趣味的由衷喜爱直接导入电影中,血腥气逼人的动画在这里已经成了整部影片的组成部分。《哈7》的情形则有很大不同,与前两部结构零散、剪辑快捷、以乱取胜的后现代叙事风格电影不同,《哈7》的叙事仍然是传统的直线性叙事方式,在中间插入一段动画,若处理得稍微失当,必然影响整部片子的魔幻气氛与叙事节奏,其实比较保险的做法是真人演绎,最多是用3D动画。而本片的导演显然大胆的多,在动画的开头部分,强烈的绘画效果令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段黑白剪影式的动画,甚至还有点担心平面风格会与哈利波特系列所营造的真实感强烈的魔幻世界有所脱节。没想到看了几眼,导演本·希本就打消了我的疑虑。这竟然是一部三维的动画!梦幻般的人物造型身边似乎总是笼罩着朦朦胧胧的烟雾,但那却又是有血有肉的立体影像,再结合烟熏般的暗黑色调与赫敏娓娓道来的画外音,眼前的影像竟与影片的整体意境达成了微妙的契合。现在回想,这段插入式动画与电影整片无缝契合的例子在《功夫熊猫》的片头也出现过,只是那本来就是一部动画片,处理起来的难度显然要小得多了。

  关于这几分钟短片,我发现网上还有很多网友用“中国水墨画风格”、“中国元素”、“像中国皮影戏”来描述这部影片。不可否认,该片的黑白剪影效果多少有些皮影戏的效果,但我只想强调一点,不要再用这些所谓的“中国元素”来自我YY啦!黑白剪影又不是只有中国才有!欧洲很多国家的剪影艺术如今发展的水平与规模不知要比中国好上多少!10年前的《王子与公主》就是剪影风格动画长片的经典,5年前的动画短片《加斯帕·莫雷罗神秘探险记》(导演Anthony Lucas,曾获法国安锡动画影展最佳动画水晶奖)则更为接近此次《三兄弟》短片的风格。只是,如今哈7这段动画的水准显然又大大超过了前者,其自由游走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风范一方面是拜电脑技术发展所赐,另一方面也是导演寻求的一种突破。而这与本片的插入式动画的限制其实是相关的,相信本·希本在今后执导动画长片时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反过头来看,如果我们国人看了本片后,仅仅沾沾自喜于《哈7》里面出现了中国水墨元素(沾点边而已),甚至将其理解为哈系列是在向中国影迷示好的话,这就已经不是可悲,而是可笑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上

  哈利、伏地魔的魔杖杖芯相同,两根是一对,可以伤害对方,但杀不死对方。用卢修斯魔杖。

  比尔.韦斯莱、芙蓉。蒙顿格斯.弗莱彻。。。所有人都喝复方汤剂变成波特,护送波特离开去韦斯莱夫人家。。。

  有人叛变泄露了信息,食死徒追杀,海德薇牺牲。乔治重伤。疯眼汉穆迪牺牲。。。蒙顿格斯逃跑。。。。。。。埃菲亚斯.多吉《追忆邓布利多》

  比尔和芙蓉婚礼。。。新魔法部长来了,邓布利多遗嘱:熄灯器给罗恩、故事集给赫敏、第一次比赛的金色飞贼给哈利,格兰芬多宝剑也给哈利,但是失踪了。。。

  谢诺菲留斯,卢娜的爸爸。。。。和多吉交谈,邓布利多有个弟弟、、、巴希尔达.巴沙特魔法史学家,向丽塔记者爆料邓布利多一切《邓黑暗面》、、都住在戈德里克山谷

  魔法部垮台,魔法部长死了,食死徒来到婚礼,3人逃了出来,来到凤凰社总部。小天狼星弟弟是RAB。。。

  rab死前让克利切毁掉魂器挂坠盒,但是毁不掉,被蒙顿格斯拿走了。。。

  伏地魔手下皮尔斯成为魔法部长,招揽了傻逼乌姆里奇,种族主义。。。

  多比、克利切抓来了蒙顿格斯。蒙顿格斯是个没有执照的古董商,挂坠盒魂器被乌姆里奇拿走了。。。

  喝复方汤剂去魔法部抢回了魂器,逃跑移形换影失败,罗恩分体。。下了保护咒,先住下来。。。魂器还是摧毁不了。。。

  伏地魔找到了格里戈维奇(做魔杖的人),要一个东西(魔杖),一个男孩偷走了魔杖,

  斯内普成为霍格沃兹校长,,,

  格兰芬多宝剑能吸收使自己变强的东西,蛇怪毒牙摧毁日记魂器,宝剑杀蛇怪,所以宝剑能毁魂器!!!

  罗恩天天听广播受害名单有没有家人+吃醋+没进展=和哈利矛盾,离开。。。

  金色飞贼有肉体记忆,抓住它时差点吞掉,用嘴触碰,显示:我在结束时打开。。。。赫敏故事集上有个符号(卢娜爸爸也有)

  去戈德里克山谷,波特出生地、父母死亡地、格兰芬多创始人出生地。

  看到父母墓地,找到巴希尔达.巴沙特。巴希尔达已死,巨蟒变的。家里照片上的人就是偷魔杖的人--格林德瓦。

  哈利的魔杖不小心被赫敏的魔咒击中坏了。用赫敏的。

  看见一只召唤鹿,带哈利来到结冰的河,格兰芬多剑,魂器抵抗,罗恩来了(听从熄灯器召唤),救了哈利,拿到宝剑,魂器诱惑罗恩吃醋,被罗恩毁了!

  罗恩偷了一个魔杖给哈利。。。故事集、戈德里克山谷的佩弗利尔家族墓碑、做魔杖的人都有符号标记,决定去找卢娜爸爸谢诺菲留斯。

  死亡圣器标志,三兄弟故事:最强魔杖、复活石、隐身斗篷。合在一起成为死亡圣器,死神的主人。戈德里克山谷的佩弗利尔家族就是3圣器最初拥有者。

  伏地魔抓走卢娜用波特交换。被食死徒追杀,赫敏击倒波特给他破相整容(疤也没了),思想又和伏地魔连接,最强魔杖和邓布利多埋在地下。

  捉住赫敏罗恩,哈利破相说自己叫达力。带回去让马尔福辨认,莱斯特兰奇看到格兰芬多剑,应该在古灵阁金库,罗恩哈利被和卢娜、奥利凡德(魔杖制作人)、银行精灵关一起

  莱斯特兰奇审问赫敏、银行小妖。。。多比来去自如,救了奥利凡德、卢娜出去,,,哈利罗恩与莱斯特兰奇一伙打架,以赫敏要挟,哈利罗恩放下魔杖,哈利相貌恢复。

  多比救了3人和银行小妖,移形换影,但中刀牺牲。。。

  伏地魔打开邓布利多坟墓,取得最强魔杖。。。

  凤凰社(rab、克利切、蒙顿格斯、乌姆里奇)---

  魔法部---

  罗恩受伤出走---

  戈德里克山谷:佩弗利尔墓碑符号、巴希尔达蛇(格林德瓦)、魔杖损坏

  迪恩森林:宝剑毁了魂器

  卢娜爸爸:

  被抓:卢娜、奥利凡德、银行精灵

  最强魔杖:格里戈维奇、奥利凡德、格林德瓦、邓墓里

  格兰芬多宝剑:摧毁魂器、古灵阁金库???

  线索:金色飞贼、故事集符号(墓碑、卢娜爸爸、格里戈维奇门前都有、邓给格林德瓦信有)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九):逝去了精彩,迎来了悲壮

  说好不写影评的,还是忍不住~

  首先第一担心的就是上座率的问题,还好我那个放映厅是客满的,欣慰了。

  罗琳是一个喜欢刻画细节的作家,这也是她的小说畅销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想要把整部剧都原汁原味搬上大荧幕是不可能的事(搬上去也不一定会好看),所以这就需要导演、制片人和编剧的协商与契合,找出他们自己的理解与观念。值得庆幸的是,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用的是一个制片人,这使整个系列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保持了连贯性。各导演对书的理解不会有大偏差。

  叶茨是电视电影导演出身,第一次执导哈五时细节扣住了,但忽视了电影相较于电视最明显的优势——大场面。影片细腻,但没有震撼的气势,所以并不成功。

  经历了两部电影的跌打滚爬,叶茨终于在与哈四导演的合作下完成了算是整个系列中出色的一部。他很好的把握了完结篇应有的基调与气势,逐渐过渡到结局。哈四是系列中我欣赏的几部之一,欣赏他的拍摄手法与张力。这在第七部中也有所体现。电影没有过多的运用摇臂和轨道,除去了僵硬的视觉效果制造技巧,选择了更天然的人工摄像,这也是叶茨回归自然的理念的一个体现吧~(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哈和罗吵架时直接肉搏而没有用魔杖)

  情感线一直是叶茨电影的特征,很容易发现主角大段台词的时间很多。他讲究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没有在电影——这个集特效演技配乐等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事物——上花大功夫。回归自然固然好,但你不是拍文艺片,是拍给全球上亿大众看的,特效及大场面肯定会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当然,这部电影很好的控制了观众的神经(叶茨的长项),一会这里突然跳出来一条蛇(我弟吓得直接跳到我身上。。。),又一会主角遭遇不可预见的危险。看过书的我,第一次看电影也会跟着一惊一乍的,放映厅里充斥着紧张的气氛,看完仍觉没有逃出这样一个情绪被控制的境地。。。

  全影最炫的就是那部小动画,太给力了!!

  技术方面最后来讲讲配乐。令我欣慰的是这次没有像第六部那样沿用第五部的音乐,而是全新的。主题乐不再频繁的出现,也除去了变调这样一种低级做法(在我看来是这样)。音乐真的不错,很切合实际,也富有感染力,只是少了熟悉的旋律,不是很适应。或许正是因为是结局篇所以特意改动的,我们无从得知。

  讲完技术,最后讲讲软件部分。演员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魔法部时的两位新演员也都出色。编剧也给这黑暗的时代增加了点小配料。恰到好处,符合麻瓜现代感(本身第七部也没有什么魔法可言)。

  电影伊始,就有人被无情的杀害,奠定了本电影的基调。护送哈利的途中,有人失去了耳朵,有人/动物失去了生命,令我不满的是“妈妈,这下你能分清我们俩了吧”这句沧桑的幽默被删掉了,实在不知为何。接着更多的人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铁三角走在荒野,画外音播报的是失踪人员名单。一个个名字敲打在主人公们的心头,无奈而悲怆。人死了不能复活,不能与之交流心灵。铁三角给多比盖墓时我心头闷闷的,泪盈于睫。“哈利波特是我的好朋友,有哈利波特在身边我很开心。”心痛,苦涩。他是光荣的,他被哈利尊重,亲手盖墓。是友情?我相信不是卑贱的主仆情,更不是人情,而是一个物种的感激之情。多比是纯洁善良的,他见过的世道比这黑暗,却仍像哈利那番善良,他们的性格是如此相似呵~所以他死了,哈利才会如此的伤心。不,身边的人为他而死,他心存感激与爱。

  吐槽结束------------------------------------------------------------------

  期待下一部,却发现下一部到来后就会完结,失落。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十):这货不是哈利波特

  首先,我不得已且很负责任地说,哈利波特的原著本人全都看过。所以请同学们不要再质疑类似的事情了。另外,我是尽量从电影制作的角度去评论这个电影的。并不是因为电影中还原了小说中的各个地点情节而让我心生感动而去做出好评。文中可能会让广大喜爱本电影的原作FANS不爽,在此先道歉了。

  哈利波特的电影系列,数数已经走过了十年。这十年里,除了每一部都爆炸式的票房之外,还带着时不时出现的极端恶评——毕竟原著粉丝对于删减改剧情这种事情还是多少有点愤慨的==#…

  几部电影一一看过,印象中感觉拍的非常成功的是第二部〖密室〗和第六部〖混血王子〗。两部电影无愧于它们夸张的票房。不论是电影的剪辑和画面的美感和震撼度,还是剧情的完美衔接和画面独特的色调处理,都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密室〗中绿色的黏呼呼的恐怖气息时不时地就攥紧了观众的喉咙,而〖混血王子〗中灰暗的金铜色调则把整个电影镀上了浓郁的古旧气息,英式的怀旧色彩和古老魔法的时光印记表现无疑。邓不利多的去世也把整个电影的悲伤气息渲染到极点。

  当然失败的时候也是有的。比如【阿兹卡班囚徒】历史新低的票房(虽然导演拍得很有味道,剧情和还原度极高,难以忘怀的哈利成长的过程等等。但是画面上总觉得少了什么…并不意味着它是失败的~),比如【火焰杯】中克鲁姆刚一出场就被掐掉的魁地奇大赛(这个天理难容!!!),比如比如…前几作有许多地方,足以让原著的FANS们义愤填膺。

  于是大家急切等待着下一部的上映,早已忘穿秋水。

  然后呢,亲爱的大卫叶茨大人就用了那么久的时间给我们鼓捣出了这么个超长,超长的预告片。

  当伏地魔拿着邓不利多的魔杖往天上一戳,戳出了演职员表时,我的心冷了,彻底冷了。我知道我还得等上半年去等下一部的正片…幸好我没有一时冲动跑去看IMAX…

  电影的缺点较多,有些甚至致命。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致命的是哈利波特魔法气息的尽失。我们知道,死亡圣器这一部的前半部分是哈利在搜寻魂器的过程。没有了对角巷,没有了霍格沃茨。导演更应该在魔法氛围的营造上下更大的功夫。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一上来莫名其妙的扯淡追车戏,哈利三人满世界乱窜寻找魂器,一群人讲不清楚的感情纠葛,几场乱七八糟的追逐。曾经最吸引人的魔法场面也变成了追逐战中放烟花一样的乱丢魔杖。曾经浓郁的魔法的氛围完全消失不见。

  之后就是剧情的过分缓慢和衔接断层。虽然原著中的前半部分本身的剧情就比较冗长,导演也有意在此方面做了处理,但是结果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导演把太多的手笔放在了自然景色和场景的营造上。喂喂~我们是来看哈利的,不要把那么多的镜头扔在英国的大好河山上!而搜索魂器的过程被过度的拉长。感情戏一个接一个,中间几乎未曾加入快节奏的剧情。除非非得算上潜入魔法部这一段剧情。但是实际上,潜入应有的紧张感却完全被过分渲染的喜剧感完全掩盖了。节奏也并没有多快。整个电影被一个沉缓,悲伤的氛围所笼罩。而这次空前加入的大量英式冷幽默虽然很搞笑,但是回想起来却显得有些突兀。

  然后就是配角们无比悲剧的戏份。整篇电影把四分之三的剧情全部聚焦在哈利三人身上,其他人的戏份实在是太少,少得可怜。尽管几个极其有性格的配角有着出色的表现,如马尔福的父亲陡然间性情大变,卢平在篇首的冷峻和贝拉特里克斯的癫狂等,但是昙花一现的过短戏份和角色本身的没有突破性并没有给电影起到烘托整体剧情的效果。把镜头长时间聚焦在哈利三人,或者是哈利和赫敏身上的情节安排终究让我产生了疲劳感。期间如果能够移开镜头,把镜头聚焦在其他配角身上再和主角戏份加以衔接的话或许观影的效果会更好些。而尤其最后多比的战亡,并没有渲染出应有的刻骨铭心。原坐上来说,多比是哈利解放的精灵,对哈利等三人的感情绝不仅是朋友那么简单。哈利和多比意味着彼此的拯救,彼此的患难,两个人互相拯救,共获新生,共同成长。是彼此蜕变的见证!他不应该被导演安排了个几近乱入一般的场景(虽然我知道是大致符合原著的,但是观影过程中并未交待清楚,感觉多比出现得很突兀),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战死,顺理成章地被埋葬。他的死,不应该像上一部电影中邓布利多的死一样,原本痛彻心扉的画面却被拍摄得云淡风轻…原作中多比死去时哈利众人的极端无力感和悲伤,埋葬多比时应有的沉重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表现。而且用这样一段并不高明的悲情戏作为第一部的结尾,怎么看来都是导演拘泥于电影的情节模式,想让电影在最后达到一个小高潮的刻意安排。无法令人满意。

  观影时我总在问自己,这还是哈利波特吗?这还是记忆中陪伴了自己十年的伙伴们应有的模样吗?…

  啊~最后还有恶心得要命的扯淡翻译。各个地方翻译的词不达意,破坏语境和氛围我忍了,但有人可以告诉我“爆爆炸”究竟是他妹的神马魔咒咩?没看过官方翻译你丫就敢来揽哈利波特这么大的活儿?!回家玩儿蛋去吧!!~(原谅我英语专业职业病式的愤慨==)另外,本人是在天津河东的万达影院看的。是正规的院线。枪版神马的我向来无从容忍。

  当然,电影中亮点也是不少的。片首卢平验证哈利身份时的可怕脸色,让人难以忘记。主线剧情渲染的迷茫与疲惫的氛围还是很到位的。几个感情戏的插入,比如哈利和赫敏的舞蹈,罗恩的吃醋等等都富于美感且令人感动。片中空前加入的N多冷幽默还是非常成功的。罗恩的楞头楞脑,赫敏夸张得和哆拉A梦四次元口袋一样的小挎包等等,都非常成功地让观众集体笑场。然后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主角服装们貌似潮了不少。至今还是难忘赫敏那个飒爽的红色礼服和毛尼小风衣,还有哈利的挺拔西服。当然恐怕这也是许多影迷诟病的地方所在吧。毁誉参半~~还有介绍死亡圣器时插入的动画,素质很高,也相当有风格。成功地给电影设下了悬念。

  至于传说中的神马裸戏…我只能说炒作的力量是无限的。这种所谓的裸戏不过就是俩人隐隐约约裸了半身再隐隐约约KISS了一下而已,而且那云雾笼罩的渲染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后期的处理…至于这么大惊小怪么= =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不是推荐这个电影了。不管它有多少缺点,它都是陪伴了我们童年乃至少年青年时代的朋友。十年的时间,无从抹除。单单来说电影的素质的话,还是中偏上的水准。但是因为它的名字是哈利波特,这一部它实在实在是亵渎了这个名字。所以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我只能遗憾地给它打5.5~6.5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魔法世界。我从12岁接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几乎可以说,和哈利,罗恩和赫敏在同一个年纪成长起来。原著一到四部每部算起来一共看了五遍,五六七则少了一些。而七也只看了一遍而已…所以可能文中会出现一些漏洞,欢迎大家的指正和交流。但是和谐,一定要使用和谐用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