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施耐德对决巴克斯》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经典影评10篇

2018-01-11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经典影评10篇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是一部由亚历斯·冯·华麦丹执导,汤姆·德威斯布莱尔 / 亚历斯·冯·华麦丹 / 玛丽亚·卡拉克曼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影评(一):止杀戮,惟人性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 Schneider vs. Bax 2015)这部电影到底是讲述什么的,奇遇电影字幕组公众号cinematik上已有文章作了详细推介,这里就不再赘述。似乎有不少观众对本片最后一幕,即杀手施耐德对裸身端坐的弗兰西斯卡放下了手中的枪,兴趣异常,惊呼神来之笔!我也有同感。由此,我认为本片有展示“杀戮”主题之意图,至少从“杀戮与人性”视角来解读它会让我们在通篇“对杀”情节之外为本片寻找到某种不那么令人绝望社会价值意义。虽然,我们不会承认“杀戮”是我们世界的主题,但是,杀戮似乎是根植人性的,因为杀戮事件的确与我们人类是相伴始终的。如何阻止杀戮,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给出全部解决方案,但在这部电影里,编导通过将杀戮所有相关因素极简地压缩在一起,展示给我们看,它就为我们“问题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思考基础:杀戮缘何存在?它有没有被制止的可能?如果有此可能,那会是什么?在我看来,如同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杀戮是根植人性的,那么,也惟有人性才能制止杀戮。接下来,我们不妨结合本片的某些细节来对我的这一观感稍作论证。

  有网友提到本片具有西部片的风格。无论“西部片”如何定义,有一点似乎是大家共同的感觉,就是所有西部片里的人的性命都不是那么尊贵的,杀死一个人如同碾死一只蝼蚁;片中人物行为似乎在所有规则之外,无论是法律的,还是宗教的,抑或伦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能说某个人的行为是违法的,那个人的行为是缺德的。那么,在社会规则之外,人们将遵循什么来行为处事呢?丛林法则。在丛林法则下,人性第一需要就是自保——消灭危险因素保全自己性命。然而,人毕竟不能等同野兽,丛林法则下的人的自保已不只保全他自己的性命,还有与他性命密切相关的其他利益,比如亲人的生命财产、所属群体或集团的利益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看看本片狙击对决双方是如何拿起武器,又是如何放下武器的,他们行为背后的人性原因又是如何解释的。

  本片两个主角都是为了钱财而拿起武器的,然而,他们虽干的是杀人的营生,但与那些只问价码不问缘由职业杀手不同的是,他们都需要杀人的理由,无论是施耐德还是巴克斯,他们虽都得到同一客户老板梅尔滕斯的相同理由,即任务对象是个儿童杀手,但这就可以说明,他们有别于那些职业杀手,他们是有人性的。如果觉得这样解释还有点牵强,那么我们还可以看看以下的解释。

  杀人行为都不是他们俩的最高需要。当巴克斯拿起枪,正需要聚精会神观察瞄准的时候,他女儿弗兰西斯卡的呼救声立刻让他收起了手中的枪;当施耐德观察瞄准发现目标之外还有其他人时,他也暂时收起枪,想办法先让无辜之人离开。同样,巴克斯也在开杀行为之前放走其他闯入家中的不速之客,而施耐德发现误伤那位妓女时也是先想到收枪救助。显然,他俩并非冰冷的杀人机器,而且,总有其他人性需要可以让他们放下武器,比如巴克斯的亲情需要,而他们不想伤及无辜的行为明显表现出他们的道德本能在他们人性需要中占了优先位序。

  虽然他俩都是为了钱而拿起枪,但杀人行为并非总是为了钱财,这点从施耐德的身上明显可以看出。在施耐德想拒绝梅尔滕斯的要求之初,他就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接受杀人任务的,因为他接受任务是在梅尔滕斯说了“任务非常重要,它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防止事态恶化”之后,可以想见,这里的“事态恶化”极可能事关“安全”。当施耐德发现自己被出卖后,他不可能再得到杀人酬劳了,但他没有停止继续射杀巴克斯的任务,同时他必须将出卖他的人也解决掉才能保证自身安全。除了自身安全外,他还必须保证自己家人的安全,所以,他要继续杀了目击证人弗兰西斯卡。可见,安全的需要是他继续杀人主要原因。然而,当他继续追杀弗兰西斯卡时,当他发现放下武器裸身端坐在椅子上的弗兰西斯卡时,他放下了武器,显然,弗兰西斯卡的行为无非是向他表明,她是个手无寸铁对他毫无威胁的女人,显然,她理解了自己被追杀的原因,她解除了他的安全顾虑才是让他放下枪的理由。从施耐德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安全问题是他拿起枪的原因也是他放下枪的理由。当然,这是从弗兰西斯卡的女性认知角度来分析的,如果从施耐德的男性视角来看,我们未尝不能将施耐德的行为理解成他的道德感的复苏,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虽然仍可以保护家人为理由扣动扳机,但绝对称不上很男人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是他的人性中道德感让他停止了杀人。

  当个体杀人扩大为群体杀戮时,我们是否也可适用以上分析思路?如果可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基于安全的人性需要可成为杀戮行为的籍口,安全获得保障是停止杀戮的理由。此外,无论是安全需要还是道德感,都是人性,所以,我们也可这样表达:杀戮始于人性而止于人性。(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的译校人员:@肥美菠萝鸡 @烹鱼宴 ,校对:@paradox帕拉多克斯 ,二校:@wrenvan。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影评(二):差点错过这部浓黑的好片

  给电影起名,是个技术活,又含金十足。

  甚至可以说,片名就是全部。

  片名好坏,能决定一个电影的票房,以及世俗功名。

  比如,最近上映的《八月》,导演原名《昙花》。

  但片方觉得昙花太具体了,没有想象空间,遂决定改名《八月》。

  这一改,后面的事大伙都知道了,一部成本几十万的作品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譬如说,《无间道》的名字,就取自《涅盘经》第十九卷“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说白了就是十八层地狱中最底层。

  但你要叫十八层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是不是就有点low,且没内涵

  “无间”呢,一听就高大上文化气也足。

  比如一些杀手类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没有假期》,这些名字听了之后,容易有感,进而愿意去看。

  但有些电影,起名就像开玩笑一样

  这部《施耐德对决巴克斯》,英文原名叫“Schneider vs. Bax”。

  中译直接音译过来,特么省事。

  这么没有特色的名字,很容易被人认为是烂片,被漏过去。

  如果不是番叔看到了导演是荷兰人亚历斯·冯·华麦丹,就极可能和这个片子失之交臂了。

  此人的标准照,长着一张艺术范的鬼才脸。

  电影如其人,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总让观众抓狂烧脑。

  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很奇葩的影片《博格曼》(人名就是片名,就是这么个性,就是这么不功利),就是他的作品。

  影片中的主人公博格曼是一个住在地下洞穴的流浪汉,被人追杀。

  他跑到了一对夫妻的别墅里,一系列奇葩怪异惊悚的事情陆续发生了……

  晚上,博格曼趁夫妻二人睡着时,全裸地趴在玛丽娜身上……

  他在理查德家砍树,挖池塘,控制保姆,给孩子们灌药,纹身,让玛丽娜做怪梦……

  影片朝着越来越奇葩的方向前进,结尾更是让人目瞪口呆

  影片在当年没有获奖,却让全世界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导演印象深刻

  在中国,网易娱乐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树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世界的电影空间,这是属于欧洲电影的贵族气质原创精神

  豆瓣的评价则是一片凌乱。

  之所以说上部电影的评论,是为了给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下面我们将坐上心灵过山车。

  番叔开扒。

  施耐德一名公司职员,但真实身份是杀手。

  老板梅尔斯滕是个杀手中间人,他让施耐德去杀一个叫巴克斯的作家

  每个人都有家庭

  施耐德有个幸福的家庭,漂亮妻子,两个可爱的女儿,宽敞的公寓。

  在众人眼中,他就是个很成功中产阶级

  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如果不是一个杀手的话,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

  再看作家巴克斯(饰演者是导演本人,真正的自编自导自演)。

  巴克斯年过六旬,是一个瘾君子,每天沉浸在酒精、毒品,滥用药品。

  也少不了女人。情人娜丁和他女儿弗兰西斯卡的年龄相仿。

  弗兰西斯卡成人多年,却一事无成,有严重自卑心理和精神抑郁

  巴克斯却向她推荐印度大麻,各种治疗睡眠的精神类药物,让她睡觉。

  导演怪咖,不按常理出牌。他把重点,放在了“人性”上。

  哪怕是杀手,也不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也会有家庭,也会因为家庭的琐事苦恼

  而家庭戏,就代表着居家过日子的写实风格。

  因此,本片的风格,真是——

  迥异靓丽的风格。

  阅片过千的老司机,提起警匪题材,或者杀手电影的类型片,一定会涌出很多画面

  譬如说《枪火》,夜色中五个人摆出的pose。

  《无间道》天台上的对峙。

  杀手形象或者是《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憨厚霸气的大叔。

  或者是《机械师2》这样的冷酷硬汉。

  如果你用这种经验看这部电影,就大错特错了。

  不光杀手形象不同,连画面风格上,都是迥异的。

  你看,施耐德整洁的,充满了温馨的家,整个中产阶级的既视感。

  白色基调,配上浅色的家具,好像进错了宜家商场。

  梅尔斯滕的办公室,米黄色的墙色,还种着仙人掌。

  再看外景,水天一色,巴克斯的湖边度假屋。

  芳草萋萋,茂密的湖边芦苇。

  每一帧画面,都没有类型片那种阴郁,而是天人合一的环保画风。

  看这些剧照,告诉你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你也会信。

  《博格曼》中,导演不用音效,不用特效,靠写实的手法,创造了寓言体的魔幻故事

  这次,依然是没有特效,用大量的风景画般质感的画面,来反衬出杀手的血腥故事。

  而故事的复杂程度,超乎了你的想象,让你被迫不断说脏话。

  奇葩错落的关系

  作家巴克斯是个儿童杀手。

  施耐德到了湖边,撞见了巴克斯的女儿弗兰西斯卡,开始面对一系列的难题。

  难题1:杀手“心地好”,怎么让弗兰西斯卡离开。

  难题2:这里是保护地区,护林员出现了,把施耐德赶走了。施耐德因为被发现,只能再回去易容。

  难题3:皮条客带着老妓女吉娜到了这个城市。因纠纷,吉娜逃跑到施耐德易容的地方。施耐德救了她,打昏了皮条客,又易容成皮条客的样子,还借用了他们的车。麻烦事是得带着这两个倒霉蛋去执行任务。

  难题4:弗兰西斯卡出走,又回家,巴克斯家陆陆续续又来了很多人。

  难题5:老板把他卖了,原来这次任务是要杀他……

  在剧情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会发现,巴克斯也是杀手,作家是掩饰的身份。

  原本的计划是这样的,梅尔斯滕把施耐德调到度假屋附近,然后通知巴克斯狙杀对方

  理由是,施耐德是个罪大恶极的儿童杀手。

  可巴克斯被酒精、毒品给烧坏了脑袋,却忘记了这项工作

  女儿的事情够他操心了。女儿抑郁,自卑,快发展到精神病状态了,他却只能给她推荐毒品。

  他接到梅尔斯滕的电话结果,他也有了一堆难题。

  难题1:女儿处于危险之中。

  难题2:他的爸爸老巴克斯带着小蜜来了。

  难题3:女儿一生气,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难题4:他早晨赶走的情人,带着个小白脸回来报仇。

  难题5:傻老板把发给他的短信发给了对方,已经不存在“伏击”的可能性了。

  难题6:他的脑子被酒精,毒品,药品烧出了问题。

  和施耐德的难题一样,巴克斯也需要一个个的解决。

  这么多人物碰撞在一起,却毫不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个都是自然而然的加入,又集体性的搅局。

  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作用,像蝴蝶效应一样,用无意中的小概率事件来改变剧情。

  这样类型的电影番叔顺嘴清点一下,像盖·里奇1988年的《两杆大烟枪》、科恩兄弟2008年的《阅后即焚》、罗伯·明可夫2011年的《捕蝇纸》、以及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无人区》都是此类。

  此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跌沓起伏的反转。

  像前面介绍的这些,每一个出场角色,都在推动着影片的逆转。

  剧情不是常规性的用主人公的行动来推动,而是给主人公加上了一系列的枷锁性难题,让这个局越来越难。

  一些突如其来的细节,既很搞笑,又让剧情逆转。

  梅尔斯滕用电话指挥着双方,无意中把本来发给巴克斯的短信,发给了施耐德,让施耐德知道自己被骗了。

  在这紧要关头,巴克斯崩溃了。

  每一处的逆转,都把剧情带到了不可思议的方向。

  如果你觉得《惊天大逆转》这样的电影已经是很逆转的话,那本片就是N倍的逆转。

  与那种烧脑剧不同的是,本片一点也不烧脑,都是合情合理,又完全在意料之外的转折。

  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讲一个很惊悚的故事,在故事的千折百转中又加了一堆糗百的段子。

  可在这密集的段子中,又有着人文气息和情感戏。

  因为责任,因为爱。

  施耐德急于完成任务,想早点回家和妻子女儿一起庆祝生日。

  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节操,有道德的杀手。他不想杀害无辜的弗兰西斯卡。

  巴克斯也是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这可以从影片中的一些留白处理看出来。

  巴克斯的老爹,年过80了还酗酒,吸毒,泡小女孩。

  甚至对自己的亲孙女下手。

  巴克斯想要从颓废和绝望中醒过来。

  他不能让女儿死在这里,所以他要绝地反击。

  两个有“道德”的杀手,凑一块相杀是啥结果?

  他们拿起枪,仅仅是为了“工作”,或者涉及自身安全的人。

  影片就是在这种赋予了“杀手”多面性和道德感上,徐徐展开。

  应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反杀手”电影。

  黑色幽默,反杀手类型,反氛围,这些本来不搭边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精彩纷呈,难以归类的电影。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倒霉的下午,两个杀手只能活一个。

  被卷进事件的其他人,弗兰西斯卡、妓女吉娜和皮条客、老巴克斯和小蜜、娜丁和小白脸、以及老板梅尔斯滕,大家都性命堪忧。

  你来猜猜,在这一锅粥的乱局之下,最后谁死了,谁活了下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I0MjA3NQ==&tempkey=8SOXHkmXEVpJ3Ah9g5XrG0sew4SQWw4hs8Do%2F9brtBlHf6I2DAOksNpjQV79iRTubjFZyna9QrDGcjFc3VPkLqZVqvBh%2B9JQlJ%2FvtFVBcAhatp0ziv2J%2BaLzOk%2F%2F2XevZXfn1v5%2BotiHxsguB%2BXarQ%3D%3D&chksm=0c8f567c3bf8df6ac66f90c121479f4772724556624a8b95e14bc994f02ce548b19b1ddc0b9f#rd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影评(三):51

  片名已经表明一切:Schneider vs. Bax ;这部电影模拟了一场实战真人秀。电子游戏玩家通过观察屏幕(视觉)操控全局,电影中的老板通过电话(声音)指挥两方行动。

  ①游戏的规则:想尽一切办法杀死对方即获胜利。

  ②游戏终结:一方的死亡。

  ③游戏场景:一间被水草与水域所包围的四方屋子,内于外、攻与守、开放性与隐蔽性共存。

  ④死/不死是摆在所有角色面前的仅有的两种可能。

  ⑤老板因为一个发错的短信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致命错误将其拖入游戏之中:先是被Schneider所俘虏,进而被Bax所枪杀。

  ⑥游戏过程中不断加入的人物,一方面不断搅乱简单的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获胜难度。Bax:情人、女儿、父亲、情人的情人;Schneider:胖女人、老板。

  ⑦女儿杀死祖父,暴露出组织内部的黑暗现实;可以看成是消灭反势力举动,为了可以同心共气一同御敌。

  ⑧胖女人与老板如何成为Schneider进攻的筹码:让她去借水,试探敌情;让他行周水上,推测敌军方位。

  女儿以赤身裸体保全了生命,是否是因为Bax是有家室的人(生日),也许是Bax的死亡早已终结了游戏。

  《施耐德对决巴克斯》影评(四):很冷的故事

  很冷的故事,透漏着残忍!

  男主亚历斯·冯·华麦丹有些才华,导演作品

  1986年《阿宝》

  1992年《北方小镇奇谈》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3年《梦幻格林》

  2006年《服务生之死》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2013年《伯格曼》

  演员作品

  1980年《蛛丝》

  1986年《阿宝》

  1992年《北方小镇奇谈》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6年《服务生之死》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2012年《Black Out》

  2013年《伯格曼》

  编剧作品

  1986年《阿宝》

  1992年《北方小镇奇谈》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3年《梦幻格林》

  2006年《服务生之死》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2013年《伯格曼》

  制作作品

  1996年《夺命裙》

  1998年《妙在大门后》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原创音乐

  2009年《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