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证人》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证人》观后感10篇

2018-01-13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证人》观后感10篇

  《证人》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哈里森·福特 / 凯莉·麦吉利斯 / 约瑟夫·索默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证人》观后感(一):现代社会的古典选择

  Witness是彼得威尔拍摄于1985年的一部影片,也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后败给了走出非洲)。故事本身很老套,一个寡妇和他的正太儿子在车站候车时,小正太在厕所里目睹了一场谋杀案。一名叫布克的警察把正太带回了警局,希望他能指认罪犯。结果却发现犯人正是布克的顶头上司,而且牵出了警局内部的一场阴谋。布克遭到了偷袭,身负重伤的他不忘保护证人的使命 ,把母子俩送回了他们的家园。而他自己因为受伤也不得不在此休养。而渐渐地,他发现了当地人的朴实善良,自己的命运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其中。。。

  我们不用费丝毫力气就可以判断出导演的重心不在于惊险刺激的警察内部斗争。枪战打斗等场面被处理得相当敷衍。事实上,这整个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个框架,而蕴含在其中的内核是两种生活方式的碰撞。由警察为代表的现代人与母子俩代表的阿米什人之间的互动与摩擦,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阿米什人(Amish)是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他们是德裔瑞士移民后裔组成的传统、严密的宗教组织,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在汽车横行的美国现代社会里,阿米什人依然悠哉地驾着马车行使在马路上(这倒是名副其实的“马路”了),显得格格不入,放佛时空错乱了一样。此外,他们都过著简朴的生活并视之为美德。更加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信仰的虔诚。生性和平以至于有些软弱。由于他们特殊生活状态,很多人把阿米什人生活的社区当成了旅游景点,拍照喧哗甚至挑衅。在影片后半段,几个小混混仗着对方的不还手而肆无忌惮,最后还是来自来自现代文明的布克忍无可忍,狠狠揍了那几个挑事的家伙。(推荐阿米什人的内心世界这篇文章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amish-inner-world.html,里面对于阿米什人的现状历史介绍的更详细

  导演是带着褒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特殊的族群的。搭建谷仓的一场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阳光明媚的天气人们四面八方涌来,为他们的邻居——一对即将新婚的夫妇搭建粮仓,完全义务性质的,不计报酬。男人们合力把框架撑起,孩子们游戏边帮点小忙,妇女们在旁边编织,准备食物。整个劳作过程好像变成了一个大派对,人人都参与其中。与外界凶狠的警局阴谋相比,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朴素而纯洁的。他们没有现代科技物质享受,但是也远离了现代社会普遍焦躁迷惘

  从某些方面来说,美国是一个很分裂的国家。它可以把性解放做到极致,但是又有着相当庞大的保守势力,比如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意对16周岁以下儿童判处死刑的国家(何帆——《大法官说了算》)。这种分裂可以从民主共和两党每年都争论不休的同性恋,堕胎等议题上看出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分裂恰恰是美国的优势,它使任何的政治势力都有制衡的对立方,可以防止主流思潮走极端,一旦一个国家所有人都陷入同样一种狂热的情绪里,我们不难预见杯具的发生。而这种分裂对立的基础,就是社会的包容。正如经典的沃伦大法官关于阿米什人判词所说:”我们不可忘记,在中世纪,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价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远离世俗影响的宗教团体保存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假设今天的多数就是’正确’的,而阿米什和类似他们的人就是’错误’的。一种与众不同甚至于异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不同于他人就遭受谴责。”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所谓自由,不是说非要性解放,或是突破传统禁忌,而是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并且这种选择不被人干涉剥夺。自由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并包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在如何生活这件事上,不存在恒定的准则或者人为设置的标杆,Just to be yourself。

  写到这里,似乎脱离了影片本身。但是,我想,导演的目的,也正在于引发人们关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思考吧。

  《证人》观后感(二):你可以不接受,但不要不尊重

  这部片子让很多从没听说过阿米什人的童鞋立马BAIDU知道去了,可喜可贺。至少人生观更开阔了。

  中学时候英语课上知道了地球上存在这类人。拒绝科技拒绝无机拒绝电拒绝“进步”。他们生活的与世无争,拒绝战斗拒绝武器。甚至生病了都会拒绝医院。有时候真的是走了极端,让人无法理解。尤其是我们这些已经被进步的童鞋们。

  还没理解电话工作原理的时候我们就被电脑了,之后被mac,被ipad,被航天飞机,被航母。然后我们这群比猴子高不了多少的工具使用者嘲笑着那些生活“原始”的“原始人”。

  这世界上生活着许多物种,可能亚马逊河流域还有猿人存在。也有可能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人类自然融为一体。你是科技新人类,是巴黎时装周的蹙拥,是数码狂,是苹果控,没问题,这世界接受你,尊重你。但是也请你尊重那些你不能理解的人们。

  没有奢求你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请求获得你的尊重。

  少数人不等于坏人。少数人的权利也是权利。这只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同而已,少数人没有穷凶极恶,没有为非作歹,他们也是人。

  这个片子不仅仅表达的是低成本枪战和俗套的剧情,我看到了一种文化融合,这世界上有各种族群,他们人数微弱,所以有时候你不经意间就忽略了,但是他们存在。请尊重他们的存在。

  《证人》观后感(三):【电影笔记】结尾给出两种猜想

  故事有些老套,本以为保护证人间的一段追逐与惊险+刺激,看完才知道,谋杀融合了阿米什人的生活习俗,并与都市人生活的冲突,如果没有中后段阿米什人生活的微观影像,影片会失色不少,并最终沦落为低级血案+指控路子。

  几个经典片段(个人以为):

  一,绿色麦浪起伏(象征着阿米什人的田园生活,恬淡、宁静

  二,小男孩在警局里,看到黑人警长相片,JOHN放下电话,走过来,两人一声不吭。小男孩手指了指照片,JOHN眼神示意,点头。整个指认的过程,没有语言背景音消失。

  三,建谷仓。阿米什村民,全部出动,男生敲钉子,砸木头,老少女生们,准备茶点、饮食,显出这是阿米什村民如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结尾处,小男孩赛缪尔,拉响铃绳,地里劳作的男人,从各个方向涌来,也是突显阿米什人,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

  四,当JOHN决定回到城里,找保罗报仇,蕾切尔知道后,把那顶白帽子放在了桌上,跑向JOHN,两人激吻。这个放帽子动作,不知有何喻义,是放下阿米什的的一些原则、习俗?

  五,影片结尾,JOHN向爷爷告别,爷爷说,小心城里的英国人。老阿米什人,已经把JOHN当成了自家人,而蕾切尔的微笑,不知是否意味着,两人的未来,接纳?否则,之前蕾切尔的迟疑、爱的痛苦就显得矛盾了。

  或者,另一种无以言明的结局。当JOHN的小车驶向乡间小路,远处走来一个阿米什男人,小车停下,男人擦肩而过,朝着蕾切尔的家走来,这个男人或许就是喜欢蕾切尔的那个阿米什男人。那么,当事情尘埃落定,JOHN终将离开这里,回到城市,而他——与蕾切尔同属于阿米什的男人,如愿以偿地“接手”蕾切尔?因为,JOHN,终究不属于这里。

  结尾,两种答案猜想。

  《证人》观后感(四):布局失当的《Witness》

  《Witness》,写的一个犯罪故事,凶杀情节,警局内部的腐败与争斗,本应该是一部快节奏商业犯罪片,在澳洲导演彼得威尔的手里却将其表现重点放在了保留传统简朴文明的门诺派教徒与现代文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多的在体现两种文明的接触与冲突,犯罪情节则被大大的弱化。

  会看此片是因为在课上,老师曾放了那段经典的指认凶手的视听段落,不动用一句台词却将指认过程精彩的呈现,而可爱的正太也是促使我观摩此片的重要原因。这部片子在单个段落的表现都是非常精彩的,节奏拿捏到位张弛有度,包括指认凶手、厕所谋杀以及结尾的追杀,从剪辑安排摄影表现都完成的非常到位,这是导演在单场戏所表现出来的卓越功力,但是对于整体情节的把握上则显得有些布局失当,片子大部分时间在写门诺派教徒们的生活,我本人也对这部分描绘更感兴趣,但这部分的描绘并没有深入下去,非常像一个边缘文明的简单科普与表面生活的素描。其实如果去掉凶杀元素单写门诺派教徒与现代人的爱情也是能找到不少冲突元素与可看性的。现在硬把凶杀元素塞进来,想通过此片更多的去思考这样一个边缘文明与主流文明的接触问题的观众觉得描绘的过于浅白,而想看犯罪追求刺激的观众又觉得不过瘾,反而不能更好的定位受众,片子也成了个四不像。

  片子里的一些细节逻辑也很欠考虑,比如三个警察是如何找到约翰的藏身之处,前面还特意写到约翰直接给警长打电话使他无法定位追踪他,接着立马就写到警长带着人过来追杀他,看的我很是费解。包括搭档的突然死亡也拍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警长之前找搭档的谈话给观众的感觉更像是搭档被收买成功。另外小正太与枪的伏笔也没有在最后显现,小正太第一次摸枪后,爷爷与他在楼下的那段谈话,包括追杀过程中正太提醒约翰没有枪,以及中途返回都像是为了回来扣动扳机终结罪恶做铺垫,但最后警长却在约翰的义正言辞下悔过,前后的伏笔铺垫也都全部不疾而终。

  这个片并不是一个温吞烂片,因为你可以感受到导演并不像流于一般好莱坞拍摄犯罪题材的类型片套路来拍摄,他想讲一些比犯罪更深入的东西,但却忽略了这种做法引起片子在布局上的失当,有观众觉得温吞是因为抱着看犯罪题材的心理却发现绝大部分篇幅并不在于此,于是失望而归,其实若此片做的更加纯粹一些,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上的剧作文本上多下一些功夫,把细节都做的精致一些,兴许会给人留下一个更深的印象,现在,这个片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个可爱的正太了。

  《证人》观后感(五):滚油与凉水

  如果我们将警匪片比喻成滚热的油,那么乡村电影就是平静的水。把水放入滚热的油中会有什么后果呢,一定是不堪设想的,可见滚热的油和水是不可调和的。伟大文艺作品恰恰来自于勇敢的尝试,哈里森福特主演的警匪电影《目击者》就是这样一部融合冰与火的电影。从内容上说,《目击者》讲述了一个正直的警察对抗腐败的同事、保护目击证人的故事。从内容上来说,情节稍显老套,但片中的阿米什人却让人眼前一亮。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阿米什人的克制与坚守给这个世界带来一抹温情

  阿米什人的状态不禁让人想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蓝天之下,草原之上,阿米什人辛勤劳作,诗意地栖居,这几乎像一曲“田园牧歌”,撩拨着我们“现代人”的某种难以实现的心愿。然而,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走进阿米什人的生活世界,可能会发现他们也一直在经历着严峻现实的考验,而那份诗意多少是在我们的想象和期许中被营造出来的。阿米什人虽然经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但对简朴生活的坚守,以及对物质欲望的克制还是让现代人汗颜。回想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物质生活的好坏成为了人们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知识被物质化,生活被物质化,情感被物质化,当物质和精神都无法保持一种纯真时,我们甚至感觉到一种无奈的身不由己。因此,阿米什人这种诗意的生活才显得那么珍贵

  当今的医院,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医患之间存在着种种误解, 我们尽力辩白但又显得苍白无力,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一下阿米什人的生活态度,克制与坚守,不要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指指点点,只要我们内心平静就好。

  《证人》观后感(六):Identity

  Rachel Lapp and John Book are two people that fall in love but are from separate worlds. Rachel has no understanding of the violent world that is part of John Book’s daily life as a policeman. Rachel is used to the quiet farming life of her Amish community. She would find it hard to live in John Book’s big city, just as Book would find it hard to live in Rachel’s world. Book would have to pretend that he loved the quiet life on the farm when we can see that he loves the rough and tumble life of being a homicide detective. As Rachel says he likes “whacking” people. He could not be happy on the farm as he would be pretending to be someone he is not. Similarly, Rachel would not be happy in the big city. We can see this in the way she acts at the railway station and in the back of the police car. She does not approve of the way that John Book behaves. If she moved to the city she would have to try to change into a modern city living person when inside she is an Amish women who cannot live in the big city. If Book stayed on the farm he would also be trying to be someone he is not. If Rachel moved to the city she would miss the Amish community and her life. They would both be pretending to be someone they are not and will be unhappy because they will not be able to find out who they really are.

  《证人》观后感(七):有点分裂

  Witness:

  导演似乎认为虽然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得以进步,并且现代社会拥有看似比较完备的法制系统,但却更易滋生出人类的恶行;相反,Amish以保守、落后为代价,生活在一个更为单纯的世界里。在影片结尾,女主角不会离开,john也没有留下,但他已然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amish,回到现代社会中。这应该就是导演所提倡的。

  不过,这是一部分裂的电影,它的分裂一方面体现了它恰想表达的传统与现代法制间的冲突,但同时也成为了它最明显的缺点。

  法制片还是伦理片

  电影把一群社会的少数派Amish与腐败警察案件联系在一起。其实以amish为对象实为明智之举,因为他们是一群真实存在与美国社会上的人。然而现实手笔的开遍(amish的葬礼),与随即而来的凶杀,使得全片不断地在美国好莱坞式的法制片与关于伦理道德的沉闷思考上游走。这样的分割的确成功的使观众们能够把内外两个世界区分开来,但是对等的分配却都弱化了这两方面。

  虽然全片时不时的把rules挂在嘴边,但并没有揭示出什么深层次的意义。Dirty cops 仅仅是小团体内的敛财,事发后出于本能的欲盖弥彰;而男主角的正义之途被描写成了步入桃花源,还被安置上了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

  除此以外,因为缺少了对故事反派的刻画,使得逻辑也略显牵强。近尾处,john与上司通完话后(通话时,导演还表现了上司家庭聚会的场景),上司甚至其妻莫名的慌张似乎体现了导演妄图使反面角色脱离单一化的努力。其实纵观全片,反面人物仍保留在心狠手辣的态度(同事们悲惨的遭遇),这与结尾时john一番言论就夺下了上司的枪,极为不符。

  哲学性还是戏剧性

  该片有许多具有象征性的道具、画面,使它看上去哲学味十足。但个中十分美国化的处理使其戏剧性又太浓。例如高潮部分开始时,三位警察持枪走向村庄的镜头,以及一些慢镜头、全景镜头的运用,在现在看来是有点可笑的。

  《证人》观后感(八):2011年夏CCTV6上比短评略长的两部电影的思绪

  昨晚在电影频道看完。

  片头一对母子出现在火车站,他们来自拒绝现代文明的阿米什部落。孩子目睹了一件了一件警察内部的谋杀案。

  然而影片初始就交代了凶手,那就不可能是悬疑片了。调查此案的BOOK警官受到追杀,被迫与这对母子来到绿茵遍地的阿米什人住的乡下。这是一个拒绝枪支,汽车,电话乃至电灯的村落,用的是马车,油灯。

  影片到此节奏放慢,BOOK养伤期间挤奶牛,与淳朴善良容忍的阿米什人一同建造谷仓——一幅和谐温馨恬然的乡村劳作图。BOOK与失偶的孩子母亲那微妙的感情,刻画时尤显细腻悠长。

  临近结尾,节奏加快些,BOOK挫败计划来干掉他的三名警察。影片最后,BOOK凝视了会那淳朴善良的阿米什妇女,开着车消失于两旁是一望无际青草的泥路尽头。

  不免觉得,所谓凶杀案仅是个框架而已,想必导演更多地想表现这幅阿米什部落田园般与现代社会相异的生活场景吧,而我则偏爱于此。

  2011年6月21日于余姚

  2013年4月11日抄录于宁波

  前晚在CCTV6看的,中国香港抑或台湾的一部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

  我呆呆地看故事叙述下来,有些神经质地担心或期待那个连名字都忘了的少年到同学家走入歧途,吃了楼下老婆婆的香菇出意外,与找他的赵老师或者他表姐或者在团契中认识的女孩发生感情,但什么也没有,影片略显琐碎,估计是导演刻意为之,如记录楼下老婆婆买菜做饭吃饭的琐事,显得沉闷。整部影片也没有什么背景音乐。到母子俩与楼下老婆婆一起在狭窄的房间中(有别于一般电视剧中豪华别墅或者公寓)过中秋节时,我就好奇导演该怎么收尾,镜头一过就毫无征兆地出现演员字幕了,我回想起影片的英文名时,哦。

  2011年7月1日于余姚

  2013年4月12日于宁波

  《证人》观后感(九):所谓天堂般的生活,也不过是苍白的。

  本片其实想用阿米什这一群体来劝阻以暴制暴。

  阿米什人,杜绝武器,不从军,不入高等学校,以抵抗现代社会的侵蚀。一切如同19世纪的阿米什社区的生活恭谨而怡然,如同天堂般美妙,似乎讽刺现代社会的争端与浮躁。

  然而所谓天堂般的生活,也不过是苍白的。宗教,这一被本片导演大书特书的精神力量,实际上却是以极端古板和旧思维来约束和统治居民,其方式究竟比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何实质性优势?

  据报:若干新近出现的高曝光率案件引发了对阿米什社区儿童性侵犯问题的关注,这个问题被称为“某些社区的瘟疫”。旧信条社区的主教和牧师们解决了争端,并且发出惩罪令(通常只是“闪避”,一种社区内部处罚,类似闭门思过),所以性侵犯从未向司法机构报案。受害人很难讨回公道,而向外求助可能会被本族人闪避。玛丽·拜勒在8到14岁期间被自己的兄弟们强奸了上百次,由于报了案她被逐出教会并离开阿米什社区。而乱伦实施者,得到的惩罚仅仅是90天的闪避。还曾有一个阿米什女子被自己的姐(或妹)夫经常强奸,而施暴者最终仅被处以两个半月的闪避。一些社区也曾被指责过于宽容对儿童身体侵犯的行为。对于儿童身体侵害或性侵犯在阿米什社区发生的比例并不比在普遍社会高,但与外界社会的隔绝使受害者很难寻求帮助。

  这只是强奸一罪,对于其他类型的非致命类犯罪,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所谓上帝的宽恕,只能平和被基督精神统治长久的欧美人的思维,而对于亚洲文化的观影者来说,英雄以牙还牙,以血偿血,才是维持和谐的正道。

  《证人》观后感(十):在美国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和信仰

  第一次接触异教徒是在福尔摩斯的小说血字的研究这一部里,摩门教徒的一些故事。

  而此电影拍摄于1985年,美国已经很发达的时代,当然,那是还没有手机和facebook互联网像现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

  因为我是从半截儿开始看的此片,所以当时我就很纳闷,难道这个女人穿越了吗,装束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宗教的信仰造成的,那种古典的朴素,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穿越的!

  原始的生活,没有电话,没有冰箱,没有汽车,木制的房子,连用水都是靠水泵,无论在哪个时代,那种远离浮躁的生活,都是稀少的。

  如果有机会去美国,真应该去看看!阿米什社区!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缺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证人》观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