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女贞德》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圣女贞德》影评10篇

2018-01-29 20:5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女贞德》影评10篇

  《圣女贞德》是一部由吕克·贝松执导,米拉·乔沃维奇 / 达斯汀·霍夫曼 / 费·唐纳薇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女贞德》影评(一):贞德——一个方式问题

  昨天晚上国际台正好在播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于是我就百无聊赖地看了。非常戏剧化,或者说琼(即贞德)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化效果,通过意象来洞悉事物似乎也只能交给女人。看完以后,我就拿出买了很久但是却一直没有看的布雷森的《圣女贞德的审判》,片头导演表明是完全按照当时的记录来重现的。整部电影最多的镜头除了审判席上,就是不停地开门关门。演员缺乏表情,当然这是布雷森的特色,或许还是标志性的。如果原记录真的如此枯燥,和隐讳,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话,那么布雷森就还算表达精确。当然在布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贞德更理性真诚并且仿佛真的在传达神的旨意(但是在现在看来总是显得有些幼稚和过于单纯),毕竟那个时候科学无法与今日相比。大概是16世纪事情吧。贝松的贞德多少在最后的结尾表现的还是有点脆弱,不是性情上的脆弱,而是一种在他看来的女性与身俱来的微妙的就像树叶微风扫过你从地上的树荫发现树叶的抖动的那种脆弱,与其说是脆弱,不如说是特质,但是过于戏剧化,不过戏剧化的好处在于有起伏,就像纳博科夫指出为什么汉姆雷特的剧目。当然我不是说贝松的贞德就好,而是说相比其布雷森的而言,在视觉上和桥段上它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纳博科夫认为即便是目前舞台上上演的断章取义的骇人的汉姆雷特版本,之所以吸引了鱼子酱吃食者和那些低俗的观众(我查了一下鱼子酱吃食者,好像是个广告语,大概跟后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是指的偏好某种事物的人)是有几个理由的:1),每个人喜欢舞台上出现幽灵;2)国王和皇后也很吸引人;3)各种各样致命事件安排总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也是最为让人喜欢的——a)错杀,b)毒药(说不出话来的表现),c)自杀,d)死于洗澡或者爬树,e)决斗,f)又是毒药——后台其他的吸引处。(大致的翻译)

  布雷森的影像总是内敛,甚至于是吝啬,他不愿意取悦观众,更多是从自己意志出发,来表达他的理解。因此布雷森的贞德没有贝松的那么面部表情丰富内心变化不会溢于言表,或者说布雷松不希望以这么一种外在表象来表达贞德圣女,但是不管如何,在这部还原审判的电影里布雷森过于言简意赅,观众如果要从细节之中找到某种传递暗示,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甚至于会出现误解,比如白衣教士在审判中对贞德打的暗示手势,一些镜头停落在一些静物上面,比如说地面,墙上的小洞,最后一只狗在站成左右两排观看焚烧贞德的人们中间怯懦的小跑。贝松的贞德是一个巾帼传奇,是一幅贞德的法兰西透视肖像画;而布雷森的贞德只是一个在深邃背景之下被审判的无法定论的圣女,一幅阿拉伯的细密画作而已,谁更接近贞德,或许只是方式问题。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布雷森拍摄的不过是一场审判,而非圣女贞德。

  贞德与传教士在审判里面的对峙其中当然不乏幽默地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上帝为谁而存在的问题。在贝松电影的结尾,特别强调了500年后,梵蒂冈的教会终于为贞德扶正。而布雷森的贞德只是对白衣教士说我不怕死,只是怕被火烧。扶正在贞德死后没有意义。贞德死了,上帝就不再为贞德而存在了。

  《圣女贞德》影评(二):庆幸

  我真的很庆幸,不是生在信仰上帝的国度,否则我非发疯不可,否则我一定没有自我的意志

  看电影里的那些人在假借上帝的名义,在议论自己的言行思想是不是符合上帝的喜好,各种谬论悖论………………我的神哪,都什么玩意儿!

  有时候真的很感谢文革,打倒孔家店,打倒佛像神像,打倒很多的封建的东西,。有次去城隍庙,看到里面的各种神像、阎王、小鬼,真的很令我既吃惊又害怕,甚至于愤怒。看到他们高高在上,看到他们俯视人间冷眼旁观,我有种难言的感受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真的是很实在一句话

  欧洲中世纪,宗教的迷雾中彷徨,人不是人,人是神的奴隶,要看神的眼色,要看神的意志。

  而我们早已走出,不必再与看不见摸不着、自己创造的东西纠缠不休。

  宗教,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修行,是一种道理

  《圣女贞德》影评(三):「Quotes」

  「France is going through the darkest period of its history. Only one thing can save it. A miracle.」

  「If we were to ask forgiveness all the time, we'd spend our whole life in church.」

  「Why is life so complicated? Sometimes I really wish I could be someone else.」

  「I need to see a priest. I didn't confess today.」

  「Better today than tomorrow.」

  「Sometimes, our intuitions are our best counselors.」

  「We would like to believe you, Jeanne, but we feel that if God wanted us to believe you, he would've sent a sign with you. So, can you do something? Show us someting? A sign to prove that you are sent by God.

  ↓

  I did not come here to perform tricks. I... You are all much cleverer than I am. I mean, me, I don't know "A" from "B." But this much I do know. While the people of France lie bleeding, you sit around in your fine clothes trying to deceive me, when you're only deceiving yourselves. You say you are men of God, yet you do not see His hand in having guided me through 500 leagues of enemy country to bring you His help. Is that not proof enough? Or do you still need more signs? Give me an army. Take me to Orléans. And there you will see the sign that I was sent to make.」

  「I know you are all tried and hungry but I swear to you that even if these English were hanging from the clouds by their fingertips, we would pull them down before nightfall. Now, let all those who love me... follow me! Follow me!」

  「She's nuts.」

  「Sooner is better than later.」

  「She was on her white horse alone facing the whole English army, and she drove them away, and now Orléans is free.」

  「Who are you to even think that you can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Are you God?

  ↓

  I'm just a messenger. He needs me.

  ↓

  How can you possibly imagine that God, the cre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source of all life could possibly need you?

  ↓

  I don't know.

  ↓

  You don't think He's big enough to deliver His own messages?

  ↓

  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

  othing. I'm here to set you free.」

  「Personally, I don't believe in God. I don't believe in the Devil either. That is why I am never disappointed.」

  「The sword. The sword lying in the field. That was a sign.

  ↓

  o. That was a sword in a field.

  ↓

  o. No. That was a sign.

  ↓

  o. That was a sword in a field.

  ↓

  It can just get there by itself. Huh? It can't. A sword just doesn't get there by itself. It can just get there by itself.

  ↓

  True. Every event has an infinite number of causes, so why pick one rather than another? There are many ways a sword might find itself in a field.

  Yet from an infinite number of possibilites, you had to pick this one. You didn't see what was, Jeanne. You saw what you wanted to see.」

  「What about all those dresses you were given? Silk dresses, weren't they?

  ↓

  Yes. Yes, I was given a few. But I never had time to war them.

  ↓

  till, pretty wealthy for a peasant girl, wouldn't you say?

  ↓

  You look pretty wealthy for a servant of God, wouldnt you say?」

  「I can't believe you can lie like that.

  ↓

  I'm not lying. I'm not lying. Leave me along. I can't remember. I never killed anyone. I can't remember.

  ↓

  Let me help your memory.

  ↓

  I don't want to hear any more. Leave me along. I didn't kill that man. Leave me along! Leave me a... Stop. Stop. I can't remember. The battles were so confusing. I was... I was only defending myself as best I could. There was so much dust, smoke and noise. I was being attacked on all sides. So maybe perhaps I fought back. But it was only to defend myself.

  ↓

  o your memory's coming back.

  ↓

  Yes.

  ↓

  Good.

  ↓

  Yes.

  ↓

  Good.

  ↓

  ow, you tell me why God let all those battles happen in the first place. He's so powerful. You said "He's the creator of heaver and Earth, the source of all life." He could easily have stopped all that blood and all that misery. Why... Why didn't He?

  ↓

  Is He the one spread all that blood and misery?

  ↓

  o.

  ↓

  Is He?

  ↓

  o. But He could havestopped it. What... what did He get pleasure... pleasure! pleasure from watching us killing each other in His name?

  ↓

  In His name?

  ↓

  Yes. In His name. We fought and killed in His name the king of Heaven.

  ↓

  Really? "Let all those who love me, follow me!" Where does God get mentioned? Come on, Jeanne. Be honest. You fought for yourself. In your name.

  ↓

  o! I was defending myself as best as I could. Everyone...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defend themselves, don't they? Yes, they do! Yes, they do! Should I have let myself get killed? Is that it?

  ↓

  o. You did fine. I'd even say well done. As a matter of fact, most of the ones you killed probably deserced it, don't you think?

  ↓

  o. No. I never thought killing each other would bring about any peace.

  ↓

  I agree. "Peace will only be got from the English at the end of a lance." I don't agree. Why do you keep changing your mind all the time?

  ↓

  You! Why... why are you doing this to me? Do you get pleasure from hurting me?

  ↓

  Ah! Pleasure. That's a difficult word to define. When does pain end and pleasure begin? When did your pleasure begin with that sword in your hand?

  ↓

  I never took pleasure in hurting anyone.

  ↓

  Really?

  ↓

  et me free. Set me free.

  ↓

  You will be, Jeanne. You will be.」

  「I want to be confessed.」

  《圣女贞德》影评(四):<圣女贞德>对善恶关系的再现和表现

  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是我最近看过的一部探讨人和神谁在主宰结局的史诗传记影片,借用的故事是英法百年战争,讲述受神指派的平凡少女贞德率军抗击法军节节胜利,最后被英法教会以异教徒的身份烧死的悲惨故事。虽说,故事探讨的是人性和神性的博弈,但更展现出导演对贞德内心善恶的转化后,对自身的怀疑迷惘造成的人性悲剧,所以我希望从人性善恶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一、埋下恶的种子 不同视角的结合表现

  恶在贞德心中埋下种子的关键情节,便是贞德童年亲眼目睹姐姐被英军杀死,导演选择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二者的结合来展现战争恶的一面——对无辜百姓的虐杀,以躲在姐姐身后暗室中贞德的窥探视角,给眼睛的大特写,表现童年贞德在面对恶的暴行恐惧又无能为力的神情。为了加强这种恶的表达,为引发今后贞德潜意识中的复仇动机,导演又加入了一对施暴者的同僚旁观者,吃着肉的士兵甲和乙,他们从开始的漠视到后来露出惊讶的神情足以看出,就连恶者的同类也是被这种极其残忍的虐杀方式给吓到,战争阴霾笼罩下士兵们的嗜血冲动被极大限度激发放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姐姐死去时加入了十字架掉落的特写镜头,从这里便开始了对神的怀疑,也为之后被上帝放弃的贞德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

  此段童年的阴影,作为贞德的梦魇也出现在其他地方,在贞德身受箭伤昏迷时,就曾梦到长大后的他被关在暗室,再一次目睹施暴的法军虐杀姐姐的场景,此刻贞德没有像儿时一样害怕的不敢做声,而是愤怒的大叫撞门想要冲出去救姐姐。由此推断,这仇恨的恶果已经开始在英法的战场上正在被贞德付诸实践,这场神眷顾的正义之战,也开始混进了人性仇恨的恶。

  二、战争下人性善恶的较量

  导演旨在探讨战争的正义性,所以在表现几场关键性战役中手法考究老练,更体现战争下人性的善恶较量。在第一场战争中法国出于自卫想要夺回国土奥尔良,电影中的法国处于一个弱者位置,从国王的胆小懦弱便可见的,所以我们便不由开始将胜利的希望寄于贞德所带领的法军一方。战争中善恶的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贞德的形象,在拍摄法军收复奥尔良一场戏中,贞德作为上帝代言人出场,高举旗帜、身披铠甲、身骑白马,俨然是一种精神领袖的设定,镜头给足了大仰拍,大逆光,具有一种神圣的美感。其次是战争的外景环境,外景在强烈日光下拍摄战争场面,传达出一种正义似的,被上帝眷顾的一种意味。然后就是在交战双方的设定上,也表明了导演对这次战役的态度,英军配有多种大型的战斗武器,相反法军什么都没有,这种靠人强攻的战术自然传达出有一种悲壮的情感,所以观众自然会同情并更希望法军获胜。最后是叙事之外,贞德个人的反应镜头的加入,攻城进行到高潮,贞德亲自上阵不料被守城士兵一箭射中心脏,此刻一直摇晃快切的战争场面切换到俯视贞德的升格镜头,捕捉到贞德面部的一种疑惑的难以相

  信或者说是濒死的表情。此时的上帝视角也可以算是一种嘲讽,因为此时的贞德已经开始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她人的意识逐渐被唤醒,因为作为被上帝选中的使者,是不会轻易死去的,从这里导演便采用这种升格的处理,试图带领我们同贞德一起思考战争的正义及非正义了。

  首战告捷的法军相信了贞德是上帝派给法国的精神领袖因此士气大振,在全力冲击敌军大门时,战争的正义性已经开始向非正义转化,善恶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在表现第二场战争时,从拍摄的角度到主观镜头的选择都与第一场战争大有不同。首先在贞德形象的再现上,这一场戏,贞德不再身骑白马而是在士兵中间,似乎是导演有意为之要把她从神的代言人的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人间,去体会战争的残酷,贞德也从开始的理智果断渐渐开始眼神飘忽不定,露出惊恐不知所措的神情。尤其是在士兵撞开大门前进的一场戏中,贞德对战争正义性的困惑达到了高潮。士兵们簇拥中的贞德怅然若失、不知所措,远远异于第一场战争中那个骁勇的精神领袖,人物的高度反差也将人性与神的较量提升至高点。然后是在外景环境的选择上,第二场战争所处的环境环境已经不再是阳光普照的大晴天,而是阴天和雨天。

  随着天气的逐渐的恶化递进,也愈加展现出,战争已经向罪恶的深渊滑落,上帝不再眷顾法军一方,也预示着贞德终究会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接着是在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上,法军簇拥的攻城车给人一种压迫之感,像极了第二场战争中英军的大型武器,此刻双方的实力对比已十分明显。另外此段对比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把法军欢呼的气势和英军手忙脚乱的防御,已经预示了法军势必以压倒之势攻下城池的结局。在镜头的切换上,英军守城士兵被箭刺穿身体紧接着从英军一方射过来的箭也让一排法国士兵倒下,表现战争双方都会在战争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也再一次阐明导演对正义战争的怀疑和否定。最后是贞德主观镜头的加入,战争胜利之时,贞德再一次看到了上帝站在她的面前抚摸她的脸庞,接着上帝开始流血,喻示着不再相信贞德,此刻将贞德的怀疑推向高潮,如果不是神的庇佑,战争的胜利难道真的是胜利的一方激发心中的恶念,拼死一搏的结果吗?重新占领城池后,一位法军想要杀掉战俘获得他的牙齿,贞德极力阻止却也说不清不杀战俘的理由,只希望通过忏悔以求得心里的安慰。被卷入战争中的人们已被鲜血模糊了双眼,除了求生、杀戮,善恶的界限已不明,就连以上帝之名的圣女贞德也开始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因仇恨杀戮还是受上帝派遣以正义之名。贞德内心的矛盾和动摇,也为后面与撒旦对话做足了铺垫。

  三、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采用大特写,尤其是突出眼睛的特写,配合着光影,展现人物两面性(善和恶),预示结局。

  贞德拜见法国国王,向他讲述自己接受神指那天的情景,从人物开始对话,镜头就直接切两个人脸部的大特写,这样处理会使我们更加认真的关注贞德说话的内容,透过主角的眼睛也意图带领观众一起去感受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在光影塑造方面,这场戏的人物采用一半脸有光,一半脸无光的处理方式,这样处理是为了展现人性的复杂,贞德如光一般为法王和整个法国带去了胜利的希望,法王一方面是支持贞德的,另一方面则怀有对国王宝座的私欲。贞德身上光明阴暗也同时存在,作为上帝的指派者她是善的化身,但悲惨的童年经历造成了她对英军的愤恨,可解读为私欲(恶的一种)。导演在故事的开头就意图向我们展现人物的两面性,也为故事接下来的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

  影片展现了贞德与撒旦的多次对话场景。在交谈博弈中,贞德开始渐渐杀死自己心中的上帝,对战争的渴望也更倾向于复仇,人物在善恶之间的徘徊也助推着贞德人性之欲的觉醒。对话的处理也是采用大特写,尤其是人物眼部的特写,让观众更注意谈话内容,进入人物内心。不同的是,此时的打光已不是半明半暗了,撒旦的采用顶光源打光方式,略仰拍采用大广角呈现,给人一种神圣的不可僭越之势,并且略带恐怖诡异之感。而贞德的脸上已没有明显的光影变化,整个人几乎处于黑暗之中,除了表现渺小无力之感,还能预示她最终的悲惨结局。

  贞德最后虽逐渐发现了自己潜藏心底的人性,直视自己复仇的罪恶动机,但她依旧虔诚的相信着上帝,希望通过忏悔得到原谅和宽恕,她用行动践行者她对上帝忠心不二的信条,她的死也表明了贞德本人还是倾向善的一方,可谓以死明志。她是宗教的牺牲品。

  其实,人性本来就是一种多样的存在,至善之人只是小心潜藏起心中的恶,让更多光明的部分流露,极恶之人也只是由于某种温暖情感的缺失而更多的暴露恶的本性罢了,至善和极恶之人都不是完整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而电影就有这样的魅力,让我们透过银幕感受那些在情感上不够完整的人的经历,这足以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悟,也更容易去辩证的看待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圣女贞德》影评(五):在魔鬼与上帝之间

  尼采说,众神是被创造出来替人的生活辩护的。因为“只有在神灵的明丽阳光下,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其实对人来说,不只是上帝是必需的,魔鬼亦是必需的,都是认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辩护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从少女贞德所看到和听见的上帝形象可便可看出,幻象有时候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开始是白衣少年,然后是成了白衣中年人,后来是黑衣上帝,或者说是魔鬼,似乎上帝的形象也会随着贞德的年龄和情绪而变化。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因此上帝形象是温婉可爱的少年郎。后来亲眼目睹英军的暴行,老觉得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姐姐的惨死,进而怨恨天道不公,产生报仇的念头,所以此时看见的是具有王者之风的威严中年人。再后来在战场上死伤惨重,血流成河,内心逐渐怀疑自己抗英的合法性,直到最后承认一切其实都源自自己的怨恨和绝望,这是上帝截然一副撒旦的模样。

  其实不管上帝或者魔鬼都只是贞德内心愿望的幻象,是为她的行为辩护的,即使后来对她灵魂进行拷问的魔鬼,只不过是内心的合法化危机的体现。

  正如片中所说,对于每一件事都可能会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只不过我们习惯选择上帝、魔鬼、马克思、佛洛伊德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罢了。但不管怎么说,你总要进行选择才行,大概只有这样人才能活下去吧。

  《圣女贞德》影评(六):圣女怎么被烤死的。

  我记得王小波在其一篇小说里面写到圣女的死。大约是穿着内衣裤了。下面铺的燃料,行刑人使坏铺了一层松针,这火一燎,一层燎泡起来了,最后变成烤乳猪的成色了。还说到了日心说作者的OVER,一米六被拉成2米7,很震撼的写法,我喜欢。

  还有圣女贞德,被捕后,只消承认与魔鬼同谋,就可先吊死再烧。但她不认,选择了被活着烧。年轻姑娘的皮嫩,烧起来最难煞。根据史籍记载,那一天贞德身着亵衣,腰束草绳,被引到火刑柱旁,铁链拦腰束定。这时她发现,柴堆上面还铺了一层油松松针。这种搞法缺德得很。贞德见此,只微微皱眉,对刽子手说:愿上帝宽恕你。这贞德真是个好样的娘们!一点火时,松针上火苗猛窜上去,把头发眉毛亵衣一燎而光。还烧了一身燎浆大泡!把个挺漂亮的姑娘烧得像癞蛤蟆,还要忍受慢火的烘烤。人家在她对面放了镜子,让她看着自己发泡。只见那泡泡一个个烤到迸裂,浆水飞溅,而贞德在火焰中,双手合十,口中只颂圣母之名,直到烤成北京烤鸭的模样,一句脏话也没骂。”

  《圣女贞德》影评(七):英雄影片只是一个障眼法

  03年写的东西翻出来晒晒

  初看片子的时候觉得是一部典型的英雄主义影片--描写英雄的故事,这种影片很难摆脱《勇敢的心》的影子,这部片前1/4和《勇敢的心》如出一辙,少年时代的贞德目睹英国人的残暴,祖国被侵略,亲人被杀害,寄养在亲戚家里(国恨家仇)。其间穿插了一些比较具有梦幻色彩的镜头,根据后面的交代,贞德称之为“神喻”(根据我的了解就是上帝专门找她谈话,还不明白告诉她自己的意图)。

  成年的贞德在民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如何产生的就无从查考了),贞德来到皇宫,要求面见法国太子(还没登基不叫皇帝,看来法国的传统和我国的大不一样)。在这时间还发生了一件比较神奇的事情---从未见过太子的贞德(估计法国太子在民众中的知名度不如我们的毛主席和朝鲜的金太阳)识破了太子副将假装的太子,在人群中找到了真正的太子。之后就是向太子描述自己过去的奇怪经历,然后宣布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估计是法国人民的上帝),要求太子授予她部队,她要拯救法国。并且舌战群牧师(好多和尚啊!),取得大家(宫廷里的贵族)的信任,最不可思议的是取得信任的最终过程是由专业人士鉴定贞德是处女!!

  然后就到了片子比较火爆的部分,贞德带领太子授予的部队支援围困中的城市,城市里的指挥官们只对贞德带来的部队和补给品感兴趣(换了我去守城也一样),对贞德声称的上帝的意志不屑一顾。贞德力排众议带领部队取得了一次胜利,取得了部分指挥官的信任(所谓的带领部队就是在阵前大呼小叫,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这里往远处扯一点,说一说《圣女贞德》中的战斗场面。本人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极有兴趣,电影中描写最好的当推《勇敢的心》、《角斗士》还有就是这部了,勇敢的心的长处是场面宏大突出了中世纪欧洲战士对砍的局面,华莱士手中的宽刃剑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勇》据很好的解释了用长枪克制重甲骑兵集团冲锋的战术;角斗士的战斗发生在罗马时期,是正规而且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对阵勇敢而狂热野蛮部族的单向屠杀,其中弓箭手与步兵的配合(演化到现在就是步炮协同)、骑兵的战术和罗马方阵步兵的战术刻画比较到位(败笔出现在方阵步兵的标枪不知到那里去了);反观《圣女贞德》,此剧在攻城战的描写方面可圈可点,尤其是对防守方的表现,非常值得冷兵器爱好者一看。

  书接上回,接着谈贞德。贞德带队取得奥尔良保卫的胜利之后,法国的王子顺利即位。随即开始和英国人谈判,出卖了贞德。贞德在战场上开始失利,当然这是必然的,国王减少了她的兵力。后贞德被俘,接受宗教审判。这一段在电影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同时我也认为这是全剧的最高潮:审判中贞德不断在意识中见到一个黑袍子的中年男士,不断的对话之中黑袍男士引导着贞德理解了她认为那些“上帝的旨意”原来是来自她的内心,也间接的戳穿了“圣女”的谎言,撕掉了贞德神圣的外衣。最终贞德被判处火刑,心慈的主教试图拯救她,最终还是迫于英国人的压力放弃努力,片尾中贞德葬身熊熊烈火,高举的十字架在烈火的衬托中若隐若现,意味深长。一切宗教的、信仰的力量终于战胜不了政治和国家意志,上帝无法带来胜利,胜利属于充足的资源、强大的军队和合理的战术,上帝只能指引胜利,像贞德在一开始经历的一样,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口诵上帝之名和高呼共产主义本没有区别,只是哪一个能吸引更多的人充实自己的力量不同。

  总体感觉这是一部构思精巧悬念迭出的心理分析片,前面的英雄主义壮举都是烟雾,最后烟消云散之后留下的是赤裸裸的无能上帝,一扫看前面部分积累起来的不满情绪,对导演的手段肃然起敬。好片!好片!!

  写了这么多,忽然想到了两个人。王小波和布鲁诺

  小波在他的文章中说人分两种,亡命徒和傻X,很多人一心想当亡命徒可是最后成立一个傻X,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贞德和布鲁诺都是被宗教法庭烧死的,他们一开始都想做个亡命徒,前者是为国家后者是为智慧,可惜结局不同:贞德一心信仰上帝,最后才发现上帝终抵不过世俗的力量,在自己的最后时刻发现自己是一个傻X,这也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布鲁诺信仰了智慧,有功世道人心,无奈世态若斯也算死得其所,做了一个真真正正的亡命徒,快哉快哉

  《圣女贞德》影评(八):五百年,桑田沧海

  公元1431年,贞德被施以火刑;1920年,贞德被梵蒂冈封为圣女。漫漫五百年的时光,沧海桑田。

  她死去的时候,地理大发现还尚未开始;她入圣的时候,人类已经造出了飞机,一次大战的硝烟都已散尽。她死去的时候,中国还在大明王朝的帝国气象里,目送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起锚出海,她死去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和孙先生的时代。从异端到圣女,漫长的时光流过,那个出生在法国乡村的少女却渐渐容颜模糊。原来,历史从来都是吊诡的,天真的只是我们而已。

  金庸先生《碧血剑》里最后一章的题目写得意味深长:嗟乎兴圣主,亦复苦生民。英法百年战争中打来打去,估计连“圣主”的概念都不曾有过。土地和人民只是某些人的私产和私欲,却用无辜的鲜血来确定归属。须知当时的欧洲,是没有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无论为英国而战或者为法国而战,都是一个模糊的语句。乡下姑娘贞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不过寄托着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感:这里是我们生活的土地,多少年劳作丰收,生息繁衍,你要来烧杀掠夺,我自然奋起反击。异端还是圣女,其实不是那个姑娘想要的,我们只知道曾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烈火里消逝了,以庄严的裁判的名义,多少年后这个名字被涂上光彩,成为象征,世代传颂,超凡入圣。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历史的公平、华丽的正义?

  英雄总是出众的,出众的人总是被包装、被解释、被纪念、被定义、成为代表和象征。英雄的面目是常常改变的,仿佛历史是一出漫长的戏剧。

  看完这部片子,除了被米拉·乔沃维奇的美丽所俘虏,就是被这种挥之不去的心情包围。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看到神迹也罢,听到上帝也罢,千军万马攻城掠地的生活,不是谁说承受就可以承受的,以有知觉的躯体接受火焰,更不是谁说承受就可以承受。即使如贞德一般杰出和坚毅,也无法改变心灵的诘问,更无法逃脱历史的无常。吕克·贝松只表现出了前者,就使得电影有了不同庸常的高度,而后者,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角落,选择遗忘。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五百年足以扭转一切,不止是桑田沧海,还有异端与圣人。

  所以,青史留名是一种彻底的妄想。五百年后,当桑田变成沧海,当所谓的沉冤得到昭雪,当价值的轨道一百八十度转向,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上帝疲惫的面容。所幸,这一个五百年里,英雄还是英雄,没有被忘却,还在银幕上仗剑披甲、指点山河,还能够被吕克·贝松讲成故事,被米拉这样的超级美女直观成形象。故而隔代的观者,何妨潸然泪下,为了那个止于十九岁的美好年华,为了那奥尔良城下的明眸皓齿,尽管没有时间对着我们嫣然一笑。

  《圣女贞德》影评(九):迷失的自我

  似乎很容易就陷入了一种情境之中。最近经朋友介绍,有幸看了新拍的圣女贞德一片。对于贞德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那个擎着一面大旗,半裸着双肩的女子的形象。对她的印象一直就是这么肤浅地定格在为了法兰西的解放而与英军英勇战斗的画面中。在当时的我看来,她就像一面旗帜,一面高举着民族大义,为了人民的自由而战的一个斗士,甚至有时会淡淡地想到她,特别是在如今反日情绪有所高涨的时候。而看完了新拍的圣女贞德这部电影以后,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

  影片一开始似乎就给我们揭露了一个有些略带神经质的小贞德的形象。贞德每天必上教堂找牧师忏悔,有时甚至达到一天三四次的地步。只要她一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不妥,便立刻找到牧师进行忏悔,以期通过牧师的原谅,求得上帝的原谅或是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性格特质似乎就注定了将来的她必然的结局:时刻追求内心安宁的人只有死亡一途方能摆脱内心所有的苦痛。所以在影片的结尾,她内心的上帝说:贞德,我原谅你了。所以被烈火焚烧的贞德死得如此从容。

  影片的内容从贞德小时候在田地里拾到一把剑说起,中间的过程无需太多描述,那修女的死让贞德发出了第一声询问:上帝在哪?当他的子民需要他的时候,上帝在哪儿?正是这种询问找不到一个出口,最终贞德选择了内心的自我对话,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上帝,我的行为我来主宰!可是从小到大受到的那种信仰却一直挥之不去,你不能做自己的上帝,你本是上帝的子民。于是内心的激烈交锋从战争打响那一天起就一直不断地折磨着贞德,也一直在折磨着认为自己有着信仰或信仰早已缺失的我。

  当贞德以上帝的信使的名义无畏地投入保卫自由的法兰西的战斗中时,那悲剧早就拉开了帷幕。看见英勇战斗后的满地鲜血和尸横遍野,贞德在内心不断地反省:上帝或说是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是这种杀戮的快乐?还是流血的痛楚?这就是你要的结果?血流满面的上帝(贞德之内心)不停拷问着贞德,实则也在不停地拷问着今天的我们,我们不停地向上向上,不停地攀登,我们要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贞德找不到答案,查理国王却已加冕成王。而贞德仍借上帝之名,不停地在征战,那种内心的恶始终在不断地要求得到释放。我姑且把这认为是一种求得心灵最终解放的恶,而那不停闪现的上帝正是我们常期教育下的善吧?此时的脑子也随着贞德一起混乱了。影片结尾,贞德被俘,人们认为她是异端分子,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可怕力量,于是人们要烧死她。她内心那种追求自由,渴望脱离束缚的恶被人们不断地压制,压制。到最后,贞德发现原来所有的所谓上帝的信使,只不过是借了上帝的名行了自己的恶。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象。正如内心的另一种声音说:在田地里捡到的那把剑,你为什么不做其它的解释呢?一定要把它看成是上帝的一种暗示?实则能不能称之为你内心的一种愿望?

  影片看到这里,仿佛有一种暗示,是的,我仿佛得到了一种暗示:过去人生之种种,你眼中所看到的自以为应该如此的世界,自以为人们都是如此的世界,是不是就真的是这样的世界?实则这个世界不全是你内心的一种幻象吗?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的所做所为,实际是借了对自己眼中的世界的看法而行事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真的就如你所看到的如此之正确吗?还是其实世界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正如“上帝”对贞德所说:上帝需要你来拯救了吗?上帝说他需要你了吗?

  每一个人从知道思考那一天起,像贞德儿时,就开始不断地在是与非中不断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贞德如此,我们也如此。贞德最后的结局是坚持自己凭了自己的幻象世界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最终,当然仅限于影片赋予她的。认为她最终是忏悔了,上帝最终将手搁至她的头顶:我原谅了你。是否意味着她究竟是没能坚守住自己最终的理想?可对于上帝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圣女,因为她最终脱离了仅从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呢?也就得到了救赎?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圣女?

  我不知道,看到结尾,我还是得不到任何结论。或者从一开始结论就早已给出了。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不断地迷失自我。一方面肯定它,一方面否定它。我们总是这样矛盾地生活着。而贞德之圣就在于她走向的一种极端性,而这种力量是可怕的。极其可怕。这种力量也一直疯狂地撕咬着贞德,最终让贞德回归本心,我们在世界面前能做到这样吗?能不迷失自我吗?能在幻象世界找到自我吗?自我何在?

  《圣女贞德》影评(十):神性人性魔性,这才是人。

  这部片是必须有争议的。不说历史上的贞德是什么样的,就说这部电影。这样的表达方式,讲述这样的故事,争议是必然的。

  究竟是崇高的信仰还是偏执的妄想,是少女的复仇还是圣女的拯救,是利用还是被利用?真的很难界定,也许本来就是两者并存的吧。

  故事似乎是这样的。一个衷心信仰上帝的善良纯真的女孩,却遭受了她所无法承受的打击,这打击不仅仅是因为亲眼所见姐姐的遭遇,更多的是对自己和上帝吧。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如此严重的伤害,却没有宣泄口,于是她自己来寻找出口。从她找的这么个理由来看,显然是在自欺欺人。

  是启示么?几阵妖风,吹来了奇迹的使者。突然发现古今中外都有关于妖风的奇迹,这确实让人称奇。因为风的飘忽不定?因为可以空穴来风?总之风的神奇再一次被印证了。

  是妄想么?看来比较合理。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甚至真的看到与否都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认为自己看到了,那就行了。

  然后把一切变成神话,这需要强权和力量配合,于是找到了皇太子,一个需要神权的支持,一个需要实权,双方各取所需,互帮互助。当权者多了个神的使者,虽说有些风险,但真没什么不好,而这次运气也真是不错,使者确实带来了奇迹般的胜利。而自认为是在拯救所有人的纯真少女突然发现一切并不是她所想要的,突然善良的本性又一次显露了,她茫然了。但之前的疯狂好战纯粹只是被复仇所吞噬么?也不尽然吧。而之后的沦陷真是完全迷失了么?似乎也不是。所以当她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自我救赎的时候,我突然有些释然了。

  突然觉得这样的形象很真实,神性和人性甚至魔性的结合,一面想着救赎所有人,一面又不断地以暴制暴。最后被人背叛也是合情合理。这似乎有种人的劣根性在里头。

  贞德是真正纯良的,无论是信仰还是妄想,复仇还是救赎,那都是真的。她是纯洁的少女,也是伟大的圣女,但从另一群人的角度来说,她还是邪恶的魔女。所以以少女的姿态活着,以魔女的身份死去,最后又以圣女的称号被后世所传诵,又何尝不是完美的呢?

  :演技是败笔,虽然挺喜欢这演员,但这里头实在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