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伦敦一家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伦敦一家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02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伦敦一家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伦敦一家人》是一部由罗杰·梅因伍德执导,卢克·崔德威 / 吉姆·布劳德本特 / 布兰达·布莱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一):美丽故事傻瓜眼睛里睡觉

  美丽的故事在傻瓜眼睛里睡觉。

  看电影前浏览过一个短评,颇为深刻。大致是说他在看这个电影时,坐他左边的家伙感动地流泪不止,右边的却在酣然大睡。每个人欣赏的点不同,毫无关系。但对我而言,这部影片是我近半年来看的最感人心扉的电影。

  漫长一生不过九十分钟般的短暂,令我感叹万分,悲伤不已。一是感慨人生的缥缈,二是唏嘘爱情生命脆弱。一个普通人生活在人堆里好不扎眼的一个人,他和他爱人的一生不会有太大的戏剧性,纵使你现在看得颇为“戏剧”,转瞬年暮时,说不定早已忘记。可能豆瓣里的大神都是能人,个个人生都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所以不会有太大的感触。说句实在的,影片里的夫妇经历过二战,就这一点我们都比不过。

  这影片不是好莱坞大片,不是讲的什么屌丝拯救世界,黑木耳变成了白富美的套路。它真实细腻深情。如同钢琴曲和流行音乐般,前者听起来情感充沛,每个人都能听见每个人的故事,后者更多的是为了盈利而愉悦大众,当然也不能说孰好孰坏,各有所好与时俱进罢了。

  很多时候我也常常幻想自己会过上这样平凡美满的一生,但前题是有个相亲相爱的人。O(∩_∩)o ,不容乐观啊,估计要孤独终老了。(┬_┬)

  影片太细腻,直抵心扉地方太多,就不一一多说,只说两处。

  第一处是一家三口初次经过小餐厅时,看到里面比较高档,所以就没进去。后来夫妻年老了,路经餐厅时却发现早已关门。老头说“我们从来都没有进去过,对吧,亲爱的。”老婆子“是呀,那家店多漂亮啊。” 看到这里哭的行了,可能我泪点太低了。

  第二处比较感人的是作者年幼时留长发,后来剃了个平头,他妈妈恸哭了起来。“他们把它都剪掉了,他美丽的自来卷。”年幼的作者趴在门口看到了这一幕。作者青年开始蓄长发,也可能有人说两者没有联系,但我看来是有些联系的。

  影片还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纪念他的父母而画的,看到结尾时再回想起作者那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心痛至极,如一句诗所言“人生是一个影子所做的梦“;影片结尾时看到送奶车跟影片里神似的模样细致无比,更加伤心;夫妻二人都是同一年去世的,反而这种“戏剧性”令我有种莫名的伤感。不再多说了。

  里面有很多对政治的戏谑和讽刺,比如夫妻二人新婚不久就出了电视,等他二人都老了才用上了电视。两人平时的言论就不提了。同伊索寓言里的“青蛙与公牛之战”,强者游戏,总是波及无辜的弱者

  很多人的一生都是乏味无奇的,不过他们不愿承认罢了,不甘享受着平淡的生活,平凡的幸福。所以踟躇一生,郁郁而终,与其这样不如珍惜朴素的一生,爱身边的人,用点心。

  想起了一首诗,分享一下:

  “我们是这样的材料

  犹如构成梦的材料一样

  而我们渺小的一生,

  睡一大觉就圆满了“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抚慰着17年3月6日傍晚时分的我的心灵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二):埃塞尔与欧内斯特

  很偶然的机会看电波字幕组翻得一部电影,电波的选片总是很独到,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改自一本自传性质的绘本。

  片头出镜的就是作者,年事已高,通过巨大的放大镜用铅笔描绘他父母的故事。电影名埃塞尔与欧内斯特就是他父母的名字,从头讲述父母两人的相识相知直到最后阴阳两隔双双离世,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平实朴素。

  电影只讲了一件事。择一城,遇一人,终一生。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三):一首平民的史诗

  画风很漂亮,看着舒服,尤其是男主骑着单车穿行的画面,很有《美丽人生》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感觉

  将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时代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反映出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只是太忠于原著漫画,戏剧张力不够,如果能将男女主的爱情线做得曲折点,又加入男主上战场保家卫国(遭遇生死考验),让故事更荡气回肠一点,肯定会让片子的影响力更广。

  这片子定位非合家欢,那么加强剧情是必须的,成人观众也需要情节刺激的,如果只是看一本平淡隽美的书,那不如看原著漫画好了。动画片嘛,还得有点想象力,想象力不够,那就故事来补救,否则那就浪费了那么好的制作能力,有技术却无内容,太可惜了。

  对了美中不足的是女主的配音显得太老,不够味道

  看这片子就像黄昏时在夕阳下的阳台喝着咖啡看了一篇岁月悠长的散文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四):即使生活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你的理想/追求是什么?

  最近半个月两度被人问起这个问题,自己因为工作陷入某种重复,也几次三番这样问过自己。

  每次我都回答,我人生的理想是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和一个喜欢的人,我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全部理想。

  说出这个略带“羞耻”的答案时,我是真的这么认为,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是常忍不住问自己,人生若在20岁时就能实现全部理想,之后的人生就剩无限重复,这是幸还是不幸

  过去我总害怕自己成为一个平庸无趣的大人,如果我的人生再没有新的追求,我是不是迟早会落入那个境地?

  《Ethel and Ernest》给了我答案。

  看《Ethel and Ernest》的时候,我觉得那对夫妇像极了我的外公外婆,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幸运地“自由恋爱”,可终其一生,两人说起话来似乎总是“劈了叉”。外公喜欢看书报新闻,尤其是时政类、军事类的新闻,吃饭时也离不开中央台的背景声,外婆懂得不多,最常感叹的是“哎呀,那个坏人”“这种人抓住了枪毙算了。”

  就好像Ernest给Ethel读报,Ethel怎么也理解不了Hitler为什么要侵略别人,Ernest说Germany与Russia是同盟,她会说“真希望他们能打起来”,结果一语成谶;Ernest说the Labour Party上了台,终于有人替他们说话,Ethel会说“可Churchill帮我们打赢了战争”;Ernest感叹肉补和奶酪供应又减少了,Ethel又笑他“打仗时都比你们Labour Party上台后吃得好”……

  他们好像一辈子频道也没对过,Ethel喜欢找邻居聊些家长里短儿子考上了文法学校就大肆宣扬,犯了错被警车送回来还会为了面子撒个小谎;就像我外婆每天最大的乐趣是分享自己买到了什么便宜的菜,外公嫌弃她心中没有“诗与远方”,她也不甘示弱地反击“你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生气时,外婆会感叹外公太懒,整天看书不干活,也赚不来钱,要不是那个年代离婚可耻,一定同他离了婚;可生病的时候,悲伤的时候,Ernest还是会把Ethel抱在怀里,发生危险的时候,他还是护着她。

  三观不一致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相互关注,要紧的是彼此尊重

  故事的最后,Ernest推着轮椅路过公园,Ethel说过去他们曾在这里推着婴儿车,而现在自己坐进了“婴儿车”里,她说,那家下午茶馆,我们还一次也没有去过,就没有了。

  我想起了战前的那个午后,Ethel穿着得体的连衣裙,被橱窗里的三层塔吸引,Ernest说下次带她来吃,可转眼,伦敦遭遇了全城轰炸,他们能活下来,已是万幸。

  一个细碎的愿望白发苍苍时被重新提起,我坐在屏幕泣不成声

  一部只有90分钟的动画片,演尽了两个老人40多年相伴的岁月,全片不知高潮在哪,但这流水账般绵长的一生,却温暖得让人频频想哭。

  =====

  我啊,我过去总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总希望这糟糕的世界能因为我的存在而显得美好一点,哪怕程度微薄;但新闻看多了,难免无力,不是因为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改变事实上我做新闻也不是为了改变什么),而是觉得这世上的故事太多了,多一个少一个,似乎并没有大的差别

  那这世界上,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是不是也没有差别?

  我常是这样想着想着,就弃生活于无赖循环而不顾。

  可是,即便是平凡的大人,普通的大人,无聊的大人,活完一生,也总能留下些故事吧。看完《Ethel and Ernest》时,我是豆瓣上第1800个标记“已看”的人,这么说,在国内,至少的至少,已经有1799个人与我一样感受过这份温情

  《Ethel and Ernest》让我想起了自己想起了做新闻的初心,我喜欢记录者的初心,不就是为了记下这些不起眼的故事吗?即使只是两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凑合”着过日子,日复一日,相依相伴,不也能汇成一段了不起的“传说”吗?

  《知日》最近出了一期是枝裕和的特辑,作为我最喜欢的导演(可能没有之一),我时常会分不清,究竟是是枝裕和没有“攻击点”的片子塑造了我,还是因为我本身认可和尊重每一个人存在形式,才在看到是枝裕和的电影时像是遇到了知己

  是枝裕和谈起自己拍《花之武者》时说,“立川谈志的《落语论》一书中提到日本人如何喜欢《忠臣藏》,电影和舞台剧中反复讴歌复仇的47位英雄,而忘却了他们背后还有由于各种理由而未能参加的250名家臣。在他看来,落语就应该讲述那250位家臣的故事,真是一针见血。”

  “我自身也更愿意拍那250人的故事,这一点在我的作品里毫不掩饰地表露了出来。”

  “电影也是落语的世界。”是枝说。

  文字之于我,作用与初心大抵相同

  “关注脚下,虽然道路狭窄,但只要坚定不移地前行,不需要极力表达诸如对当世想法抑或是对仇恨不满思想,电影中表达的东西自然会传达到它应该传达的人的。”

  这也是是枝裕和说过的话。

  我想,《Ethel and Ernest》中表达的东西已经传达给我了。

  多希望,将来我写的东西,也能传达给一小部分人。

  只要一小小部分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过去我总害怕成为那样的人,可如今我的想法或许起了一点点变化——如果有了一份喜欢的工作和一个喜欢的人,为什么还要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如果待在comfort zone不会感到不开心不甘心,那为什么不“心甘情愿”地待在里面?记住过往的初心,把握当下的感情,在喜欢的路上步履不停地走下去就是,纵然从今往后,我的生活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只要尚能提笔记录些琐碎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样的人生就很足够了。

  就像Ethel与Ernest的一生,平淡而幸福。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五):比起轰轰烈烈,我更喜欢岁月静好

  在刚开学那几天看的。

  看完之后很感动

  有了两个冲动

  想去找一个能那样对我好而且过一辈子的人的冲动。

  还有一种去英国买一个那种小院子养老的冲动。

  还未成年已经开始想养老,眼光放的也是长远。

  电影里男女主角的相遇很平淡也很巧合。 一份恰到好处缘分

  男主角无处不有着英国特产绅士风度

  各种小细节的把握,非常打动人

  电影里的背景是一个纷乱的年代,但男女主角在那样的时代中缔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平淡幸福确实感人。

  整部电影平淡,温暖,男女主角随着科技发展慢慢变老。

  男主角用自己的幽默温柔包容着有时会小任性妻子

  在二战到来时,和自己的孩子分别,只靠信件联络。

  与孩子意见同时的妥协。

  电影里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很细微的事情

  像男主角每天雷打不动的听广播看报纸

  和儿子在田野里唱歌,节奏欢快

  女主角跟隔壁邻居炫耀自己儿子考上文学院。

  坚持要给儿子梳子。

  一家人的感情悄然流露,没有什么大起大伏,慢慢的給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

  看完之后感动的不可思议

  比起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好像这样真实平淡的生活更打动人更让我喜欢。

  也许剧中的人物性格与故事不完美,但他们曾是活生生的人,这是真实的故事,我们真正体会到的都是真实的爱情和生活。

  里面还能了解到好多东西。防空洞原来是一个铁笼子,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战争影响都送到乡下去,男主在的送奶厂是阿森纳的!

  我们阿森纳是不可战胜的~~(我最喜欢拜仁,写阿森纳为了应景,嘿嘿)

  电影非常好看

  特别好看。

  想去买一本手绘的书,

  但没找到。

  希望以后可以。

  看的时候阿森纳怪让人跳戏的嘞!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六):电影堪比画册 每一帧都很漂亮

  电影当中的故事情节温馨而又不失幽默,将那份平淡娓娓道来。

  故事讲述了Raymond Briggs的父母,一对普通英国夫妇从1928年初遇相爱到1971年相继离世的故事,日子随男主人的发际线一起消逝,一生平淡无奇但相守终生温情动人,同时也是一部英国编年史。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没有对战争有什么宏大的画面描绘,而是从一个简单平凡的家庭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件件琐碎的小事揭露当时的社会生活。这当中有过一起狂欢时的欢笑,也有过战争带来痛苦时的悲伤,更多的是感动。

  看的时候不知道看着屏幕傻笑了几回,也不知道哭了几回,仅仅94分钟的电影又那么让人意犹未尽。可能剧情太过真实,不由自主的臆想了自己的一生,如果到了晚年,我也有了老年痴呆,会不会也把自己的丈夫说成是一个帅气逼人或者才华横溢的人,一个满头银丝的我会不会一脸少女的看着花儿唤其美丽。来的时候带着全家人的爱赤裸裸的来,走的时候也带着全家人的爱赤裸裸的走,虽然伤感,但又温暖。

  另外我觉得画面真的是极美的。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七):有点小平淡,需要耐心看完。

  电影中的主角是作者的父母,他们的收入仿佛比工人阶层还要低一些,是的,他们是看电影的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缩影。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他们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他们过着平凡的日子,电影始终用报刊、广播、电视的背景音以及电话、汽车,燃气灶,这些带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在告诉我们大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是怎么经过了二战前后那些岁月的-20世纪的30年代到60年代

  。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电影的重点还是在讲述一对普通口子,可能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同,他们关注的东西不一样,可是他们仍然在一起度过了勤恳的善良的不算富足的却很快乐的日子。他们有了作者这样一个好儿子,写下了他们的故事并呈现给了观众。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八):最美的时光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大雅。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几率,并且变成伟大人物的几率更低。这注定了,我们大多数的人生与爱情都将是微不足道的平凡日常。但日常的一生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如此珍贵,即使平淡如水,即使不值一提,都是我们终有的一生。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出生、恋爱、结婚、生子,直至死亡这一连串的人生变化无法在历史上留下任何一笔。 我们承认我们的人生不够独特,但当我们将它拍成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在漫长短暂的一生里,其实我们一直是岁月的主角。   我们的故事没有千回百转的曲折,没有光彩照人的惊艳,却自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平实之美。   当我们穷尽一生的时候,会看到生活即使如此平淡,我们也没有得过且过。   而是用珍惜温馨希望与热情将它雕琢成了璀璨的钻石,照亮了属于我们的渺小的历史空间。   让我们过完这一生,还想要相约来世。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九):人生如此美好

  爱情是什么和幸福在哪里是人们永远都无法精确定义的两大难题,毕竟谁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经历、心得,说出一套完整而毫无破绽的理论。这是谁说谁有理的事情,其中滋味只要是满足的幸福的都是值得的。 《埃塞尔与欧内斯特》讲的是一对夫妻每一天的日常,一天一天的累加之后凑成一生,然后故事至此完。即使经历了二战、战后恢复重建、国家政治动乱……这些看似能够把平凡的故事变得荡气回肠的曲折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普通日常。 他们……就只是如我们所有渺小得不值一提的普通公民一般,在流水似的生活里,结婚生子变老,没有传奇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真的就只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然而看完后竟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些琐碎这些日常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近,原来时光带给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原来我们真的只是随着时代潮流自然而然消亡的有机体,原来认真经营好一生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情,原来接受细水长流的日子,安心生活下去是如此伟大的一件事情。 就是这般美好。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十):愿你喜乐安康

  老一辈的爱情。也是我们最为之向往的爱情。

  从小我们听妈妈讲,长大后你会遇到那么一个人,这个人会有点不一样,每每想到时,总是会让你有点不好意思的咧嘴傻笑。然后,两个人慢慢变成三个人,血脉相连的感动或许会让你突然泪流满面。生活中会有各种琐碎,没那么多大喜大悲,日子就像调了蜜的温水。

  商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小说和电影运用夸张的艺术描写手法。的确,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很好看,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日子才是普通人的日子。我记得有次朋友跟我吐槽,现在的故事整的,怎么,正常家庭的普通人都没有爱情了是吧,顺带了一个白眼。是啊,就像那些青春疼痛故事,好看,但是不好意思,我以及我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高中都是做着五三这么过来的。抓紧时间看看电影,看看动漫,打打游戏,朋友聚会大都围绕这些,或者私底下的小八卦,其余的全部献给补课。这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Ethel和Ernest,即使他们也处于那样的时期,却并没有二战片那样惊心动魄。二战片不少,每次都能哭的稀里哗啦,但是这次哭的却不一样,另一个角度去看战争,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生,真正了解平淡是福。他们并没有过的多么穷困潦倒,也并没有腰缠万贯,就是很普通很普通的日子。他们很认真,很用心的在过日子,所以生活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们。

  提两点电影里很触动的地方。Raymond的婚姻。这样在中国几乎不现实,即使不算太喜欢Jean,Ethel并没有多说什么,就算想要他们在教堂里结婚,最后还是孩子说的算,Jean有精神疾病无法孕育下一代,Ethel的第一反应是,噢Jean那可怜的孩子和看来我没法当祖母了。Raymond告诉母亲实情时,我就猜完了要虐,结果没想到Ethel居然是这样的反应。错误的步骤走多了竟然以为是正确的步骤,这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啊。Ethel和Ernest这对父母简直就是正确的示范,他们爱你,养你,管你,但是你是自由的。

  还有一处是196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对同性恋开始“除罪化”时,Ethel问Ernest什么是同性恋,下图是Ernest的解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