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梦》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楼梦》影评10篇

2018-02-03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梦》影评10篇

  《红楼梦》是一部由李少红执导,杨洋 / 白冰 / 姚笛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影评(一):华丽的古典范儿

  古典是什么?

  是绿油漆么?是竹子壁纸么?是亮晃晃的百瓦灯泡么?是杂乱丰富的“撞色”么?

  还是男声大合唱版葬花吟,农村喜事版晴雯歌?

  还是做作狗血的表演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自编剧情?

  经历了有文革后遗的,“加强阶级斗争”(编剧语)的霸气版的“洗礼”之后,感谢新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古典,纵使这只是古典真身的一点皮毛。然而终于使文化断绝的我们,能够拼接起一点对故去的优雅文化的一点想象

  原汁原味语言不做改动(霸气版把所有的台词都改成了现代白话),有点隔膜,却使那个遥远年代离合悲欢真实幽微深妙的灯光,华丽的布景和道具,似乎让我们回到那个烛花将尽、微微黄昏的古宅子里。

  很多人说新红的配乐太过前卫,无法接受。然而我认为随着剧情的流动,相配的音乐是毫不突兀的。开辟鸿蒙的多情无奈,可叹的一咏三叹,一梦遥的魂梦无据,终曲的人间苍凉,都那么切合。葬花吟高潮部分引用了歌剧的高腔,看似突兀,实际上是黛玉的人声独白,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高问是暗合的。特別一提的是終身誤,真的是仙樂,完全演奏出了原著石頭大徹大悟後的美中不足今方信的無可奈何卻又勘破世情之感,渺渺飄飄不似凡塵。

  《红楼梦》影评(二):叹·红楼

  (这是我之前刚看完这部新剧之后在博客发表过的一篇。

  看到这里差评如潮。

  我想大胆一次放上来吧。)

  本来想起名《伤·红楼》的,提笔前却又觉得叹字更适合,前头吟诗作对,赏花邀月,繁华盛世,后面人去屋空,家业尽散,凄凉光景,这红楼一梦,着实可叹。

  出国之后都没有再拾起大部头的名著来读,忙着欣赏英文里字里行间的新奇热闹,很久不再摆弄做中学生时喜爱的古文及诗词歌赋。《红楼梦》自然是最爱的,只可惜很久都没有机会再拿来咀嚼。

  可喜的是新的《红楼梦》出品了,李少华导演也是我之前就很欣赏的。不管旁人如何批声如潮,我还是得空就开始啃书一般的一集一集看起来。细细品来,拍得甚合原著之意,不说所有演员都演得入戏,单是小宝玉与黛玉的扮相与演出,的确可圈可点依我看竟如从书中走下来般,就算是演员,两人也是好像生得就为了这角色的。看到黛玉亡故一段,自是哀叹了一番,心中憋闷,觉得还是写点东西疏散疏散的好。后面贾赦被抄,自先不必说。

  先说宝玉一角,成年宝玉戏份不是很多,但觉得论长相论表演都不如不换角色的好,失了许多先前的灵气,那为了女孩儿与林妹妹的痴狂劲也演得失了真,不像发自内心,倒觉得牵强的很。长相也不对,怎么长大了眉眼都可以变那么多的,单说此演员的确是长的极为标致好看的,但是实在合适宝玉这一角,比起小宝玉,实在好看的普通寻常,与柳湘莲、琪官、北静王等演员相貌气质差不多,实在不出挑。好在小宝玉的戏份比较足,真的足以被当做宝玉本人了,笑也笑得是宝玉的笑,哭也哭得是宝玉的哭,痴也痴得是宝玉的痴,疯也疯得是宝玉的疯。说话行事的疯癫劲儿,痴言痴语痴行,都扮得无可挑剔了。

  再说黛玉,看了40多集,很是赞同此角通篇不换人,蒋梦婕扮演林黛玉着实找不出第二个人更适合了吧。其实演黛玉是很有风险的,扮得不好不像了一定遭人责备,说毁了这主要的角色,扮得好了同样不会获得许多好评,林黛玉这种心性儿与生活态度必是遭我们现代的年轻人鄙视的。而此人却把黛玉演出了另一番味道,让人不得不心疼怜爱。作诗写诗念诗时那一身的才气与灵性,连那眼神儿都是清透清透的。每每潸潸落泪也都好似极为自然平常,好像所有人看了都能理解必是有可哭的理由。一低头一掩面都是黛玉的样子,她就是林黛玉。

  前面的热闹与繁盛的年月,实在令人无法不羡慕眼红,我也曾痴想,若是可以生在这种年代时节,就投胎在这种人家的好,做一个普通的小姐,每天念书写字,作诗赏花,不必担心衣食住行,不必担忧世人如何,只活了自己自在,岂不逍遥。瞧那些红阁金瓦,里面住着一个个如画中仙女一般的小姐丫头们,青纱红袄,金簪玉佩,婷婷袅袅,美丽非凡。看那元春省亲时的豪华盛况,几十里上百里的灯火辉煌烟花四起,欢声不断。再看过年过节贾府上上下下多少主子下人的喜庆忙活劲,大设筵宴,戏台高设,热闹非常。还有大观园鼎盛时节,院内处处亭台水榭,鸟语花香,奇珍异草,迎春惜春探春李纨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各自各占一馆,生活的好不自在,又起海棠诗社,得空便一起赏花作诗,实在是一大乐事。印象最深便是一回众人一齐在园中赏桂吃蟹,惊叹这古时的官宦世家果真是如此奢侈华贵的。

  后来便渐渐暴出诸多事端来,虽然仗势力凭财力都一概摆平,却埋下了许多祸根。再到后来,做大事之人也都时常糊涂,如贾赦,凤姐,从此百年家业渐渐不支,又闹起来很多的内部矛盾,贾琏偷娶了贤良的尤二姐,偏被骗入府里生生被凤姐与秋桐折磨至死,还有赵姨娘与不争气的环哥儿,整日间正经事不做一件,只会挑弄事端,再有薛蟠这恶棍偏娶了金桂那混账心狠的女人可怜了我们的香菱,从小便被拐子拐走,偏到了薛蟠这东西手里,又遇见这种女主子(看到金桂欲毒害香菱却阴差阳错自己喝下毒汤我着实欢喜了一阵,可见老天有眼,若如此毒死了香菱,让那金桂得了逞,才实在是天理难容)。探春自是有远见之人,说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家业倒塌自是内部自相残杀而起。尤三姐,晴雯,司棋先后死去。待到贾母要为宝玉宝钗做姻缘,宝玉失了他那宝玉,黛玉一病不起,薛蟠惹了官司,元春又薨了,贾赦被抄家,凤姐也病倒......千秋家业终散尽。

  最最可叹的是宝黛钗三人的爱恨情仇,看得人心中憋闷的很,可怜宝玉与黛玉那般的情投意合,也抵不过祖辈父辈的一句言语,可惜宝玉痴痴呆呆被骗去成亲,最终还是落了个空欢喜,可惜了宝钗一个心性儿脾气行事言语都极为懂事明理之人,偏偏因为所谓金玉良缘就强被参与进宝玉黛玉之间,即便是嫁了,也是个没有心的宝玉了,可怜可惜可悲可叹那黛玉心病成疾,可着劲儿地糟蹋自己的柔弱病体,烧了旧日书稿诗文,一心向死。虽然仔细研究各人的脾气心智,的确宝钗与宝玉更适合些。可偏偏那青埂峰上的顽石只钟情于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金玉之缘哪比木石之盟呢。憋闷的是贾母王夫人等明明看的出此情景,却不知两人都是没了对方偏活不下去的,只是一时急切要亲上加亲许了宝姑娘与宝玉。还有那凤姐儿素日是最聪敏机灵的,怎么就使出瞒骗宝玉娶宝钗的招数来,看的人实在是不舒服

  此刻突然闻得滴滴答答的声音,拨开窗帘发现窗外竟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了,或许天上管雷电雨雪的神仙最近也在观红楼,也是随我一同哀叹起这浮生一梦来。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影评(三):写在《新红楼梦》开播之际

  地球人都知道,《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导演是不是地球人这就不知道了,从声势浩大的“选秀”,到“铜钱髻”的造型,再到今天关机以五万元卖给地方电视台,无一不以喧闹和滑稽伴以始终。一部电视剧把银子花的像水淌似的,骂来骂去我等小民到了最后还是只有搬小凳子的份了。一部《新红楼梦》摆明了就是脱了裤子让你骂,你越骂他越得以,因为他就是有钱,就是喜欢拿纳税人的钱花的像水淌一般,就像我原来坚持不看的,到了最后却也想在那风月情浓之处留眼一二。这不正说明了我等的悲哀吗?当恶心成了一种习惯后,你不但不会觉得麻木,而且还会把肉麻当有趣更何况还有几个所谓的红学家,就像《水浒传》里的何道士一般,偏偏只有他能识得那块大石头上的蝌蚪文字,也只有他们能领略就中的滋味和妙处。虽然有五十两蒜头金,人人都可以成为何道士,人人都可以成为红学家,但是你的名字放在那儿就是没有他们放在那儿蹦脆。我终于相信,在同一本《红楼梦》面前,导演和红学家都是一些聪明人,作者读者都是一样的笨蛋。

  《红楼梦》影评(四):跟着新红楼读原著

  从15年10月到现在利用工作之外空闲时间对红楼梦进行了简单了解。(李少红版电视剧看了2次,87版电视剧结尾看了1次。另外听完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欧丽娟的台大红楼梦公开课听到人物篇)由于人生经验及理解能力所限,暂作稚嫩的回顾和感受

  最大的感受是《新红楼》之前被黑的太严重,其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珍藏。敬佩李少红和曾念平怀着严谨的职业态度,抱着对原著的敬畏之情,花一个多亿打造这部电影级别作品。配乐镜头、园林景致、妆容服饰、饮食器具、礼仪排场、动画特效、镜头运用都唯美精致梦幻。这种“图解红楼”,旁白、对白与小说一致表现形式,让我产生浓厚兴趣,特意买了原著再次欣赏和阅读。虽然众多90后演员演技有些稚嫩,但可贵的是年龄符合原著。没有太多雕饰的青春是87版的“演技”所不能达到的。

  谈到红楼梦首先可能注意到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角的感情纠葛,但原著远不止步于谈情。这一部古典百科全书,从富裕阶层奢华生活中探知中国人情世故、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上下阶级、父母关系,甚至还涵盖管理、理财、饮食、医药等。书中几百个角色都是命、运的产物,不带有情绪好恶去评价,而只是观照他们的悲剧。

  虽然红楼梦的真正结局现在还未知,但早在第五回就通过诗谶对金陵十二钗的结局进行预言,但“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一路走来我们看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可是遇到一些具体现状,明明知道后果,还是会义无反顾

  林黛玉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刻薄、爱黑色幽默的宠儿。因为得到最高权力者贾母的喜爱,获得了任性放纵的权力。只有生活在大观园这样的理想世界,她才得能通过文学艺术抒发展现自我。所以她将花儿比喻自己的命运永远埋在大观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岁污淖陷渠沟”。

  薛宝钗为人处事得体大方,擅长经营入世的关系。相比林黛玉更适合作婚姻对象,因为恋爱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与在架空的社会环境性格习性下自由恋爱相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能是最保险做法。可悲的是无论她在现实的世界如何成功,最后嫁给了宝玉,但宝玉内心始终惦念的是黛玉。

  值得玩味的是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首合一的,我宁愿相信她们的原形是曹雪芹生前最爱慕的一个完美女性的分身。出世与入世、感性理性、恋爱与结婚等的矛盾统一

  红楼梦的叙事结构如天平两端,一端是谈情,另一端是以王熙凤为代表的处事管理,是与钗黛、宝玉情感关系并驾齐驱的现实主轴。王熙凤拥有“杀伐决断的威严、穿心透肺的识力、不留后路的决绝、出奇制胜的谐谑。”(引自欧丽娟台大公开课)她善于明察别人的内心,知人善用。贾家早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为这个女强人掌权才苟延残喘。其中权责分工,杀鸡儆猴,投其所好,见风使舵等等活脱脱的现代管理政治学的古代版。最喜欢是87版凤姐的扮演者邓婕,比较符合我心目中凤姐的形象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当职场中个人能力相差无异时,能脱颖而出的就是软实力——情商屁股决定脑袋,如何自我认知顾全大局、管理情绪、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各种关系。我觉得要学习平儿、袭人、宝钗。平儿在现代就是非常好的秘书助理,而且心地善良,能不违背原则执行。执行力是除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外,即使在上级吩咐的指令错误时,还能够做出正确结果。袭人如何赢得王夫人的信赖,成为最受肯定的丫头,宝钗如何理智理性,上上下下拥有极好的口碑,都是非常值得思考学习的。反面例子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没有看清自己,恃宠而骄。最后终落得“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新红楼里两位“母神”角色也选的非常好。一是贾母。眼睛灵活透出大智慧,是整个贾府金字塔尖的核心人物,无为而治。“水至清则无鱼”,很多事情睁只眼闭只眼。并非她老糊涂,她是信任王熙凤管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二是刘姥姥。接地气,与贾府、大观园虚幻短暂的繁华形成对比。她充满民间的智慧,懂得迎合别人,并且知恩图报。贾母虽然拥有富贵荣华,可是吃到茄子都丢失了茄子本身的味道。每个人都有他的地狱,两个人的形成强烈对比,彼此羡慕对方所有。

  难以接受新红楼38集后,也就是高鹗续写的后40回结局。一心只是想把林黛玉弄死,人物性格都改显得非常突兀了,特别是“掉包计"实在是离谱,但这不是新版电视剧的问题。

  最终引用欧丽娟台大公开课的介绍:“《红楼梦》是一阕宏大的悲剧交响曲,所有的美好人事物都注定是要幻灭的,乐园的命运就是崩坏。它的主旋律也就是对青春生命、尘世人生的挽歌,以及贵族世家之挽歌。” 纵然金玉良姻、木石前盟再风月情浓,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如何富贵繁华,到头来也只是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红楼梦》影评(五):为什么一定要忠实原著?

  为什么一定要忠实原著?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前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是剧中人物的扮相。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的评价最有喜感:把红楼梦拍成了苏三起解(参见7月5日《北京晨报》);而网友在这一问题上穷追猛打的态势充分展现了中国草根阶层的智慧程度。

  然而,如一切改编自古典文学的影视作品一般,随着新版《红楼梦》的开播,两个问题必然会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其一,电视剧有没有“忠实原著”;其二:新版有没有超过旧版。

  关于第二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无法讨论,这个需要拭目以待。至于有无“忠实原著”的问题,倒是可以拿来说一下。对于一切试图将经典文学搬上银幕的影视工作者而言,与原著的关系始终是贯穿创作始终第一头痛的问题。完全忠实原著吧,那还要编剧和导演干嘛?不忠实原著吧,红迷、西游迷和三国迷们(这些电视剧最主要的观众)的口水定将惊涛骇浪般袭来。真是两难!以我本人来说,我是地地道道的西游迷和封神迷,所以《西游记续集》和新版《封神榜》播出之后我颇过了一段痛不欲生的日子,那种感觉就仿佛看到自己无比珍爱的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被一个生疏的粉刷工匠涂成花瓜模样,所以我深深理解红迷的情绪。对中国观众而言,这种情绪的宣泄是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中进行的,新版首先被拿来与旧版比较,得出诸如陈晓旭的黛玉如何风华绝代、新版黛玉如何像风尘女子,等等。配合“今不如昔”、“斯人已逝”的流行情趣,一切旨在为经典赋予新的内涵的影视作品都被批得体无完肤了。

  只是,把电视剧完全拍成文学作品的模样,真的是一件聪明的事么?这恐怕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首先,必须肯定的一点是,影视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终结古典文学的生命──恰恰相反,古典文学借助电影和电视的力量重新焕发青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没有电视的时代里,红学是读书人的禁脔,可一部87版电视剧《红楼梦》让宝黛钗的悲剧成了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段子。正因为有了“全民追红”的壮观场面,所谓的“红学家”们才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不夸张地说,是电视让红学成了显学、让“红学家”们成了“红”学家,如今再来污蔑电视玷污了文学,岂不是很没良心?

  其次,不能因为电视是面向芸芸众生的、文学是面向“知识阶层”的,就断然认定前者比后者低劣。优秀的电视剧创作不但要遵循一切艺术创作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守则,更要直面永远无法完全取悦的、众口难调的大众。前者服务的对象更广泛、更复杂,因此在某个意义上说,反而比后者更高级。电视剧本改编自古典文学,是用视觉媒介的叙事语言对文字媒介的补充与提升,因此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部电视剧是完全“忠于原著”的。从印刷的纸张到立体的影像,发生变化的并不仅仅是一些情节、若干人物,而是整个作品的性质:从精英自我把赏的玩物变成了大众化的审美对象,《红楼梦》从此属于人民。

  最后,仍然要聚焦于国人的心态问题。在我看来,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过度挑剔折射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创造力”这个事物持有一种普遍的嘲弄态度。相反,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谁也不得罪的事物反而比较受欢迎,比如从好莱坞进口的电影。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我很难做出比较科学的界定。仿佛是枪打出头鸟,每个人都见不得别人做出一丁点出格的举动;出格了,就是炒作,就是低俗,就是哗众取宠,就是“不忠实原著”。我相信李少红导演最后做出“忠实原著”的决定,心中也是饱含着遗憾与不甘的,毕竟对于一个优秀的影视导演而言,“照本宣科”实在是再痛苦不过的事。可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先锋艺术起初都是作为对古典艺术的反叛而出现的;可当先锋艺术终于占领了艺术殿堂,它就开始像古典艺术当初迫害自己一样,去迫害更加先锋的艺术了。中庸最是无害,但中庸的后果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创造力日渐衰竭,最终变成一群既无观点又无口德,只知一味自娱自乐的滑稽戏舞台上的小丑。

  建议一切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都在开场时加上这样一段字幕:本剧绝不忠于原著,如有与原著雷同之处,纯属巧合。或者,以毕加索的那句名言结尾:一切艺术都是不贞洁的,因为艺术不是神学。

  《红楼梦》影评(六):我看《红楼梦》的那些年

  闲来无事,随便看看《红楼梦》。对于《红楼梦》的接触,最早是87版的电视剧,那也是二十好几年的事情了。我还小,看不懂。更看不出贾宝玉,欧阳奋强演的是男是女。反正那是候,家里姐姐们,或周围的姐姐们,爱看这个电视剧。我是男的,更认为这是给女人看的电视剧。当然现在的话,男人更应该看《红楼梦》,这书里面美女如云,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书你不看,你要看什么书?这是后话。

  到后来,上了初三。我们语文课本有一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说过,《红楼梦》太长,太复杂,她没能全部看完。老师是外省人,她还说,当年很流行那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们是广东的,而且还是个小孩,哪里听过江南地区的越剧,当然,我现在知道当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是个经典。

  再后来,再长大一点,自己喜欢看书,看小说,总得看点文学性高一点的作品。特别,我个人对古典名著还是有点兴趣,所以,就是四大名著了。我先把《三国演义》看完,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120回啊,不是追电视剧,而是看书啊,有时在书桌看,有时躺在床上看,有时还坐在马桶上看。当然,我们都知道,中国最著名的小说,正是《红楼梦》。我第一本红楼梦,是朋友不要的破书,就是那种地摊上卖的盗版,十块钱一本的,字很小,而且书纸质量不行,我拿到那本书的时候,一本散成七本,就是书册的左边胶没粘好,质量不行,书久了,或是朋友没有保护好。所以就散成七本,然后,怕那书再散成多几本,我就自己用装订机,装订好,没事,七本就七本,慢慢地看。

  记得老师以前说过,《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所以,我自己还有拿一个本子,边看,边记录人物关系,自己写一下,就不会那么容易忘记。另外,我还双管齐下,自己去影碟铺租一套87版的《红楼梦》。以前在想,是不是看过电视剧,就不用看小说了?当然不是,差远了!

  看书比看电视剧更辛苦一点,别说是名著,就算金庸的作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这两本我是看过,我看过原著,比他们看过好几遍电视剧,而没看过原著小说的强很多。

  我会看《红楼梦》,可能跟《百家讲坛》的刘心武有点关系,比如秦可卿那一段,我看电视剧是,秦可卿跟贾珍有私情,羞愧自杀,所谓“淫丧天香楼”,可是小说没有,得从那个丧礼,贾珍的态度,从这里推断出贾珍和秦可卿的私情。我当时还不知道《红楼梦》,要这么读,原来读《红楼梦》,120回读完还不够,还得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好在后来可以用手机下载。我最先跟朋友要来一本《红楼梦》,那本质量很差的书,一本变七本。后来在外地工作,没事在路边摊花十块钱买了一本,再后来在家里的书店买了一本正版的,二十七块钱。再后来,自己有电脑了,可以网上下载了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另外,手机也进入智能时代了,手机也下一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最怀念的是,那本,”一本变七本“的《红楼梦》,那里面有很多字,我都有去查字典,标音,释义。后来给弄丢了。

  我觉得,自己能把《红楼梦》看完,至少比初中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厉害。当然, 这也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看一本《红楼梦》算得了什么?于我而言,不过偶尔拿来装装样子,附庸风雅而已。(逼格高一点,不想用这个词的,但忍不住还是)

  本来是想写个影评的,怎么就跑题了,不好意思。

  (其实电影欣赏,我也是很大的爱好。)电视剧我不太喜欢,87那一版,我花钱租碟(VCD)看过,(暴露年龄了)记得那时,特别让老板那个黑袋子,让人看了不好意思,一个大老爷们看《红楼梦》,我们这里小镇,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红楼梦不太了解,甚至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是女人看的。俗话”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红楼梦》尽是闺阁琐事,《西厢记》是不守礼数,《三国演义》多是计谋,老人看费脑子;《水浒传》尽是贼寇,造反之事。当然这些都是不读书的人,或是不看这些书的人,也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嘛。

  好吧,现在社会,不看书,可以看电视剧,有声有色演给我们,我们只要坐好,看着就行。

  《红楼梦》影评(七):浅谈10版《红楼梦》

  七年了,回过头看这版红楼梦,真心觉得当时大家的一些评论太偏激了。我是第一次在B站上看10版红楼梦,感觉它很有味道,处处都是导演自己的匠心。首先,是被大家吐槽最多的背景音乐,而我却被背景音乐圈粉。背景音乐中融合了多种元素,并根据剧情的不同或者不同人物的出现进行变化,这是一种接近舞台戏剧的处理手法。也能让观众产生这是在看戏的感觉,突出“梦”这一主题,至于旁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有点像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处理手法,使观众更能从中产生思考十分地多且十分突出,而不是同情。还有全剧前半部分的笑十分多,有的部分甚至是有点夸张的,但这恰与后面的哭形成对比,这种手法也是十分新颖。这是创新,是对红楼梦的不同理解,没有照搬87版的,拥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说说演员,演员的演技虽说不上十分,但八分也有了,特别是一些老戏骨,比如贾母和贾政,邢、王夫人等,看他们飙戏很过瘾。特别是王夫人的非标准普通话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吴侬软语的感觉,塑造出了一个心狠表面上又很温和,甚至有点软萌的王夫人。年轻演员相比于老演员来说是要稚嫩一些,但是也没有硬伤。总得来说,每个人物在被塑造过程中都加入了一些演员们自己的理解,特别是细微处更加显得人物丰满,这是原著里也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

  全剧的布景也算是有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家看过就会知道。有些戏份由于无法过审必须要进行删减的,也尽量用其他方法进行补救。

  总之,大家在看10版红楼梦时把它更多地当成一场戏来看,就会发现它的文学处理之美。从这点上来说,我是很服李少红导演的!

  《红楼梦》影评(八):轰隆隆兮梦一场

  最喜欢10版的红楼梦,虽然这版电视剧被贬的一文不值,但就我个人而言,这版电视剧最符合我心中的红楼梦。 于我而言,红楼梦不像其他小说一样有明显的主配角,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物、场景都只是整个故事的载体。犹记初读红楼梦时,最喜欢看宝玉、黛玉的部分,所以经常拿起红楼梦跳读有他们俩的片段,然而事实上,有他们俩的片段只是占整本书的小部分,整篇小说娓娓细述了很多人物,即便是一些小角色也描绘的细致入微,但是读来却并不觉得喧宾夺主。书中记述了很多现实场景,亦记述了很多虚幻场景,如太虚幻境,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诅咒等等。87版的红楼梦更为突出现实一面,表现的更为世俗化,里面的场景表现的是古代富贵人家的布置,富丽堂皇,金光闪闪。但是10版的红楼梦中,大观园很有仙气亦不乏大气,亦真亦幻。既像是在现实世界,也像是在虚幻世界。像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葬花等场景,10版红楼梦拍的美轮美奂,漫天粉色的花瓣扑簌簌的落了满地,满眼的翠绿,美轮美奂,亦如仙境一般。演员的头饰,也是被广大观众所诟病的一方面,但是我却喜欢这种头饰,这种头饰的确不会突出演员的美,让人乍得一看像是戏剧,而这也正是它的妙处,整部红楼梦就一场梦一场戏,像红楼梦开始的诗句“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古代宫廷电视剧,演员的服装一般都是色彩斑斓,印着各种花朵、鸟儿,材质就是闪着光的绫罗绸缎,以来表现大户人家的富贵,就连87版红楼梦也不能免俗。但是10版红楼梦,里面的衣服很少是光鲜亮丽的绸缎,相反却是柔软的纱质,淡淡的纯色。远远看去,不像是人间世俗女子的穿戴。 再说这配乐,我并不懂这些配乐所属类型,只是在网上查了一下是昆曲。配乐里经常有或吟或叹或唱的女声,这在电视剧中很少有,而这也正是让有些观众觉得该片有些鬼魅的原因。我却喜欢这配乐,配乐细腻轻柔,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思想,通过配乐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极为精巧。总之,也许跟别的观众不太一样,我并不过分关注演员的相貌,我更关注该剧表现的整体意境,所以我喜欢这版红楼梦,它最入我心。

  《红楼梦》影评(九):也说新红楼

  从初中开始读《红楼梦》原著,读了不知道多少遍。三十岁前喜欢前半部分的热闹、红火,三十岁后开始认真读后半部分的萧条、落败。

  87版的电视剧也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影、戏曲,都千方百计地找来看了。包括徐玉兰、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香港邵氏林青霞、张艾嘉的金玉良缘红楼梦,89年谢铁骊导演、全是明星脸的六部电影红楼梦,等等。

  其中87版的电视剧最被观众认可,即便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不是那么精美,依然是大家心目中的经典,原因无他 – 演员与角色的贴合。每出来一个人物,就是想象中的样子,就连剧中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都表演得很到位。三年时间用来挑选演员、进行培训,果然是慢工出细活。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红楼梦中人选秀也多少关注了,虽然没有几张一看就很红楼的脸,但是对新版红楼梦还是很期待,二十多年过去了,条件、技术与之前相比天壤之别了,也许会有一部精品诞生。

  当终于看到了新版,我的心呀,就像进了杂货铺,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制作精美,布景华丽,服装雍容,道具逼真,色彩醒目,可,就是少了最主要的 – 人物出彩儿。美女不是没有,有些演得也还不错,可就是不像呀。满口的古文却配上现代的腔调,大段的台词一听就是在背书,还背得没有任何抑扬顿挫,听来听去都像在念经。这些我都忍了,直到林妹妹的亮相。

  书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女子呀,“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她一落泪连鸟雀都“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宝黛初会,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juan四声)眼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新版中扮演林黛玉的演员有哪一点是符合的呢?东施效颦也不过如此了吧。这位演员卸了妆扮也许是一个漂亮女孩,但一眼看过去她实在不是林黛玉呀,就算演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何况演技又很青涩。不知道导演有什么难言之隐一定要启用这位演员,可是这个体型圆润、脸色红润、脸蛋儿圆乎乎、嘴唇又厚厚的,酷似《我爱我家》中贾媛媛的女生,凭什么让观众接受她与林黛玉合二为一呢?据说87版红楼的王扶林导演还嫌陈晓旭的林黛玉不够漂亮呢,不知道新版红楼选角的负责人怎么就对“漂亮”有着这么独特的品味?看着剧中宝玉一口一个林妹妹、魂牵梦萦、失魂落魄的样子,我在想,如果林黛玉真的如此尊容,那可怜的宝玉啊,你是看不见,还是被种了什么蛊不成?又难道真的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的力量啊,太 - 伟 – 大 – 了...

  再说宝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这八个字概括了宝钗从外到内的全部特点,读起来眼前出现的人物应该体型修长丰腴、冰肌玉骨、端庄稳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一派大家闺秀风范。说实在话,新版中宝钗的扮演者演得还算到位,可新版红楼中的那出“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宝姐姐袖子一笼,露出那么纤细单薄的小胳膊,无语... 看来,87版红楼梦张莉的薛宝钗想要超越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还有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新版中的琏二奶奶,漂亮是够漂亮了,可就是没有那股子气势,压不住场。就像有人评价刘晓庆的王熙凤,演技是够好了,可怎么看还是西太后的架势呀。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多经典的一场戏,87版邓婕的王熙凤这段表演无疑是剧中的亮点之一。可新版呢,愣是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看完的 – 替她使劲呀... 真不是吼两嗓子、声色俱厉、傻笑几声就能演出王熙凤的味道的,又一个败笔。

  新版中的宝玉,长相确实可爱,可怎么也说服不了我去接受他是书中的宝哥哥,那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混世魔王”。看到都在说不要脂粉气太浓的贾宝玉,可脂粉气浓不浓并不在长相,而是行为举止。87版欧阳奋强的贾宝玉除了一张娃娃脸,表演上哪里有丝毫的脂粉气呢。而新版的宝玉呢,看来看去都只是一个小毛孩子,这样的宝玉不管是跟黛玉木石前盟、还是同宝钗金玉良缘,都太风马牛不相及了吧。

  其他的,贾琏不够贵气、薛蟠不够有趣、妙玉不够灵逸、李纨不够沉闷、湘云不够爽朗、元春不够秀丽... 相比之下似乎都不算什么了。

  真的不想挑毛病,也真的不是在挑毛病,只是读了这么多年的红楼梦,爱屋及乌,对与红楼有关的影视剧格外关注。虽然有经典的87版,还是觉得新版即便在角色选择方面超越不了,可怎么说有五十集呢,总会有一些新的看头吧。可是新版播出后,看着那些形不似、神更不似的一个个角色,那叫一个闹心。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新版红楼的文章,贬大于褒,此文并非落井下石,只是说出来心里略微舒服些。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对新版有期望,观后才会有失望,怪不得别人。而且新版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普及了《红楼梦》这本书 - 旁白加上台词,跟书上几乎没什么出入,懒得自己捧着书看的,就支楞着耳朵,听啦。。。

  《红楼梦》影评(十):如今不知痴愁苦 却道别离泪满襟

  10年的电视剧,网上诟病颇多,全都说陈晓旭版黛玉经典,可评论的人恐怕老版红楼上映时他还在怀里吃奶不懂世事呢。可怜李少红尽心把这凄美故事细细道来,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布景讲究我想任何一个电视剧都比不上这个版本的红楼梦,人物服装质地耐看,黛玉喜青宝钗喜白,茶盅碗盏皆有出处讲究,窗棂灯影,月光绰绰,别人不知道,反正看的我好像能看见古人诗中描绘场景,我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苦命的官宦小姐,红颜薄命,公子多情。

  背景解说也恰到好处,只不过这个配乐我的确是觉得有点吵,音调让人听了脑袋瓜子直嗡嗡,录制方式有些戏曲节奏,举手投足皆具韵味。

  黛玉轻声细语,皮肤白皙吹弹可破,虽然眉眼不是极为精致,但镜头拉近,细细端详也越来越耐看,老版红楼妆容实在是太浓太老,毕竟年头在那里,实在也没什么可比的,黛玉死时,青灯影绰,手臂垂下来,发丝散落,这样凄美,却有人说黛玉裸死胡编乱造,嘴里净是污言秽语,让我看了实在是生气。

  两个宝玉我更喜欢小宝玉,多灵气,大宝玉多多少少有点痴痴傻傻了,也怨不得演员。

  渺渺茫茫兮 归彼大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红楼梦》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