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摩登时代》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摩登时代》影评10篇

2018-02-06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摩登时代》影评10篇

  《摩登时代》是一部由查理·卓别林执导,查理·卓别林 / 宝莲·高黛 / 亨利·伯格曼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登时代》影评(一):简单的快乐复杂无奈

  摩登时代

  ——查理 卓别林

  本来想电脑打字的,怕被室友看见,影响自己,最后还是拿着手机趴床上懒洋洋地要开始码字了,

  写影评之前一定不能看别人写的,不然自己的想法就会受到影响,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原创的了,没有个性文字就算自己写了一百个也比不上自己推敲出十个字来的爽。

  摩登时代是一部黑白片,查理 卓别林主演,讲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一个工厂人物的悲喜故事。叙述故事实在不是我强项,可是这也是个锻炼,我就试着写一下吧。

  卓别林一开始在一个压榨工人的工厂里干活,因为工厂节奏太快,自己精神崩溃,从医院康复出院以后工厂也倒闭了,在街上巧遇游行群众被误认为是共产党人,警察把他抓进监狱,在监狱里误嗑药帮助狱警制服犯人,被释放出狱,然后卓别林说,“我能多待几天吗?我在这里挺开心的。”

  ——影片开始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萧条工厂倒闭,大多数人没有工作人们生活艰难,在监狱里生活都比在外面开心

  狱长给了他一封推荐信,让他去找工作,他在一个造船厂开始工作,不小取走固定楔木,一艘半成品船就这样送去大海自然的,他就丢了工作,在茫茫人海孤独飘着,知道他遇见了一个偷面包姑娘,卓别林替她担罪,两个人在一起快乐幻想以后的生活。

  ——在日子最难的时候能有个陪着你的人是多难得的幸福简单的快乐就是这样,我们都会憧憬,可是在去往未来道路上不是每一个人都与你不离不弃。

  卓别林第二次出狱后进入了一家商城当守夜人,他带她进商城玩,人生第一次睡到舒服的大床,可是遇到了劫匪,第二天早晨被警察关进派出所拘留十天,出来之后,她找到一个河边的家,破落却温暖,两个人终于有个着落。

  《摩登时代》影评(二):在21世纪摩登时代 我们应向卓别林所学习

  一开始由一群羊剪辑到拥挤人群的隐喻蒙太奇就极富象征意义,接下来工厂的流水线拧螺丝钉、机器吞人、自动喂饭机器,尤其是把女人屁股上纽扣也幻想作螺丝下意识的拧的情节,让人捧腹大笑同时表现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榨和机器时代对人的异化。

  卓别林电影中常用巧合、误会的手段让我们的主人公莫名其妙转入一场风波:如流浪汉捡到一把旗子,正好遇上街上游行示威队伍结果被警察当作头领带走关进监狱。又如后来的监狱中的白糖与毒粉(《城市之夜》中的奶酪和肥皂),大战越狱犯(《城市之夜》中的拳击之战)、守夜遇上旧同事等。卓别林又善于制造一些有惊无险的情境勾起观众的紧张情绪,如百货商场滑冰(《城市之夜》中看裸体雕塑时背后升降台)。再加上信手拈来的夸张动作,卓别林总是能有这种天才和奇思妙想让你沉浸在他的喜剧世界

  《摩登时代》中我们看到到机器时代导致的人的异化,但同时我们仍感受到贫苦生活中爱情的温暖。卓别林是乐观的,温情的,在《城市之光》中流浪汉对盲女的无私的爱和《摩登时代》中流浪汉与流浪女对抗社会的牵手都表现了人性美好。他们为了对“家”的美好憧憬,一次一次找工作却一次一次失败,虽然最终他们还是失败了,他们依旧不为社会所容,但他们依然保持微笑,互相鼓励走向未来。

  卓别林的题材关注底层普通人民失业贫穷问题,揭露资本社会贫富差距,讽刺资本主义贪婪虚伪,在插科打诨中却又不失严肃,悲中带喜喜中带悲,保证商业性同时兼具艺术性。我们中国在30年代经典喜剧片如《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都有这种特点,也深受广大民众喜欢。在今天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不能一昧追求票房商业,只看到短期利益疯狂生产一些低俗的陈词滥调,百年前的这位喜剧大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在这个商业泛滥的时代我们有所妥协的同时也应有所坚持

  《摩登时代》影评(三):好与坏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摩登时代》可以说是卓别林的代表作,正向片语说的那样“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人类追求幸福冲突”。即使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在看影片时,同样产生了很多共鸣。 男主人公夏尔洛是个摩登时代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最后由于不堪重负,夏尔洛精神失常,被工厂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可是在大街上,他却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暴动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又误食海洛因导致兴奋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 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之后,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影片,丝毫也没感到时间流逝,今天,就在我的身边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电影里的故事呢。也许我的周围就有许许多多的夏尔洛,也许根本我就是夏尔洛,谁知道呢。 写到这里,想起影片一开始的一个片段,第一个镜头是许多羊群争先恐后的挤出羊圈,随后紧接着切入了一个许多工人下班拥挤的走出工厂的镜头。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时的地铁站口,我随着成千上万的人群进进出出的场景。我认为摩登时代一开始的那两个镜头完全理由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经典的蒙太奇。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摩登时代》影评(四):The Real World of Technology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摩登时代》影评(五):I ♥ BD

  第一次看卓别林的电影,被深深的震撼了,这样的表演,真的太棒了!

  对比他本人的形象说不上难看。想象不出这样的人怎么会抛弃自己的脸庞,而创造出千古垂名的经典形象。戴一顶黑帽,是为了在每一个即使很尴尬时刻,还能抖抖帽檐,以示绅士。上下眼线,一缕浓密的小胡子,这在黑白电影里面是非常讨巧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印象,很有辨析度。手杖,其实还好,就我看的两部影片,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大师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或许手杖是一种身份标志。独创的八字脚走路方式,是不是在演绎大部分小人物的时候会用这样的定式,以突显喜感。

  那个年代有视频监控吗?工厂主和工人已经可以通过大屏幕直接对话。包括举旗那一段,不依然是现在很多影片的蓝本吗?这些都让我觉得卓别林是想象力和前瞻性并存的。或许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没有想象力,不能大胆构思,社会无法进步;没有前瞻性,想象力就只能是想,而不能达到象的高度,无法付诸实践,空欢喜一场。

  他的表演是一种串联,摩登时代的配角演技更好,城市之光略显生硬。能活用手边的人和物,信手拈来,制作出笑料,回头看有一些刻意,但是更多的是自然的衔接。城市之光中水边解救富翁的一段即是最好的演绎;但我觉得机械师助手那一段更棒,漏斗的使用,夸张却又无可奈何。正好像这部影片,荒诞喜剧却又那么真实

  虽然是默片,但是更让人感觉语言重要性。很多的过渡还是需要文字说明,其实个中重点是形容词,有的定义内涵需要用语言进一步强化和点明。有没有一部完全依赖演员的表演平滑转换的影片?摩登时代后段大师的歌声真是让人激动,第二天脑海中还一直回荡着原样的旋律,配以他轻盈舞蹈,太美了。卓别林的影片成功之处还在于音乐的运用,交响乐,大气富有轻柔的节奏感,无缝配接他的思维和演绎的跳跃;时而紧张时而嘻戏。号称史上最经典的表演——拳击比赛,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恐怕效果要大打折扣。

  其实我不太喜欢摩登时代中角色的设定,完全就是废材一枚嘛,做什么事都会做砸。对比城市之光中,虽然莫名被富翁牵着鼻子走,但是起码是有思想灵魂的一个人。我在想,为什么叫做城市之光,打动人的又是什么。就像YIDA的微光,最后那一盏光火照亮了那个最坏的时代,资本家横行剥削。即使贫困即使卑微即使无能,但是他有一颗纯洁的心,解救富翁,帮助穷家女。如果结尾卖花女残忍的拒绝了他,我想我更爱这样的结局,因为很现实。但是这是电影,我们需要这一曙微光,让我们相信,即使这样,也是最好的时代。

  资本主义下,只要机器运转就要开工;只要一到时间说停就停,置人于不顾。片中自动喂饭机失效后,完全没有人顾及到他的感受,工厂主只对机器做出了评价:不要。城市之光里面麻痹的无情的工厂主,没有过多的演绎,那副嘴脸已经一览无余。卓别林端着巨大的盘子,被人群拥挤着转来转去,盘子始终没有歪斜或落地,与其说是情节设计,不如说是对经过长期训练的高素质劳动作者的致敬,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大量工人失业的当时,饭店依然歌舞升平,牵着狗的妇人,吃着烤鸭的富人。也是,每个人能力一样,每个人起点不一样,不是说富人就应当被仇视,而是这样强烈的反差对比,昭示出社会的不公政府的无能。而我们现在,好像也处于这样的时代,现在是好的时代吗?是坏的时代吗?起码都冠不上一个最字。

  两部片子都有一个相似的情节,往后一步就是危险。摩登时代中他被提醒发现的时候,腿都软了;而城市之光里面他最终是平滑的下去了。很多人在讨论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什么,也可能只是单纯有趣。就像莫言说的,能让人揣摩误读作者原意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伟大。因为有更深刻的寓意。我理解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顺应了体制,你幸福吗?谈不上不幸福。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受到剥削和压迫的,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后方的坑所以自觉满足,等到我们真正发现的时候,除了冷汗,更多的是无能为力;要么继续在前台舞蹈,要么退避三舍放弃我们从中获得的欲望的满足。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危险的设计,社会才能更好的运转。就像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大齿轮,人被吞进去,人被吐出来,是机械在控制,是体制在控制,身不由己。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不可能无休止的后退,享有更大的舞台。有的时候看着那些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很卖命的工作会油然敬佩感;有的时候也会想我们这么努力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可能因为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这个小小的角落世界生存、生活、生趣。

  整部影片不停的转换转换,有希望又绝望,但是结尾两个人手挽手迎向朝阳,盲女的一句:你?还是让人觉得放下心来,他们终究会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的生活,幸亏美丽的女主角们都没有嫌弃他,那个为了她们而愿意蹲监狱的普通、穷苦的男人。

  我以前很不喜欢大黄鸭,觉得就一个鸭子,一点都不可爱。后来看到一段话,设计者说想念小时候陪伴我们在浴缸里面的那只小鸭子,所以设计出了大黄鸭。再是因为小厚子穿着大黄鸭的衣服那样的天真可爱,深深地感染了我。渐渐的,我也爱上这个虎头虎脑的小鸭子。卓别林也是这样,无论我多么嘲笑他角色的弱点,但是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善良,他们单纯,他们给我们一种温暖感,他们给我们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注入了正能量。这或许就是大师内在的力量。我没有笑,也没有哭,但是内心终究会心疼,会鼓掌,既是为这部影片,为卓别林的才华,也是为这个人物的设计。

  卓别林集主演、导演、编剧于一体,这样的才华真是不易,难怪他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类型的标杆。看了他的简介,妻子、妻子、妻子、妻子、女友、女友、女友、女友……更难把他们联想起来。他们说他有抑郁症,说做喜剧的人都有抑郁症。是呀,悲剧易造喜剧难做。各类虐心剧,往荒唐的地方编就好。但喜剧就不一样了,同样的道路,重复用会腻;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欢喜的方式也是类似的;所以才会灵感枯竭,才会抑郁。他是缺乏安全感的,才会需要那么多女人来慰籍,有些女人就像一盏灯,会照亮男人的前程,而更多的女人只是路,是灯的根基;缺少了灯的照明就摸不清方向,只是这样存在着。我需要一顶灯提点我,但我更希望能成为你的那盏灯。就像大黄鸭一样,不仅仅是一只普通的鸭子,打动我的永远是内涵,哪怕是那样简单的单纯。

  我似乎很喜欢用灯来作比喻,可能因为我本身也缺乏温暖。文字的标题好像不太搭边(原名: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而且我上一篇影评叫做:黄金时代,重了。但是用灯或者光,貌似重得更厉害。总不能叫无名吧。好吧,我真是技穷了~最近迷上大黄鸭,就叫做I ♥ BD吧,给同样的他们。

  《摩登时代》影评(六):笑着 带点泪吧?

  我也想在自己无比落魄的时候,有一位穿着白色连衣裙的花季少女,带着一抹无论如何落魄都不会被磨掉一丝光彩的笑容,一直不愿放弃我,不离不弃。

  《Modern Times》是1936年拍摄的作品,获大奖举足轻重,我觉得很天才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监制、编剧和主演都是Charles Chaplin,这样还能做出杰出的电影,可以说Charles Chaplin在电影方面真的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了。“Only Charles Chaplin could have created the great comic character of ‘the Tramp’”。其实确实是,这部电影光是让Charles Chaplin来演一下就亮点十足了,简直是无法回避他极逗的表情和滑稽的动作啊…那小屁股扭的,走起路来左蹦右跳,表情面瘫系,做起什么傻事几乎都是一脸面瘫,只有在和女主角在一起的时候,咳咳,突然怎么就笑得那么猥琐呢……

  个人魅力极大的一个人啊……能那么深刻地影响到一代人,果然自身就是带着不凡的色彩呢。

  那个年代的工厂实在是给人一种很恶心的富士康的感觉,把人当作一种机器来使用,Charles Chaplin只负责一件事,机械式地重复地在工厂线上拎螺丝,即使离开生产线,他的双手也不停做着拎呀拎螺丝的动作。当看见迎面走来的大妈胸部前挂着想螺母的装饰品时,他双眼拿着两个扳手冲了过去……Charles Chaplin大闹工厂那一段,在我看来是对工业革命后,把人当做生产力机器最叛逆的狂欢。

  想想电影里某公司推销的自动进食机,感觉就有些可怕啊,把人类当成什么了,连好好享用一顿美食的权利都要剥夺。太残忍了吧。

  Charles Chaplin典型的专业监狱户,时不时就得进一次监狱,工厂狂欢那次进了监狱,被误以为是游行领导者时进了监狱,把购物中心闹翻了也进了监狱,后来工厂暴动后也进了监狱……多少事有些不讲理智的,这里其中很多罪和Charles Chaplin也无关,只是误会而已,但警方懒得去调查。反倒是Charles Chaplin在一次误打误撞压制了一次监狱暴动后被获准出狱时,他很淡定了说了一声:“我能不出去吗……我在这挺开心的。”

  怎样混乱的世界,比监狱还不适合生存?

  不过Charles Chaplin还幸福的一点,有个女生一直都陪着Charles Chaplin一起走过。她的命运也坎坷着,自幼贫寒,父亲死于一次群众运动……为了生存上街偷窃面包,被人抓住后,是(渴望入狱)的Charles Chaplin为她出面替罪,在如此低谷的时候,还有一位先生愿意为自己做这么多,心里得是有多感动呢?

  所以说,我也想在自己无比落魄的时候,有一位穿着白色连衣裙的花季少女,带着一抹无论如何落魄都不会被磨掉一丝光彩的笑容,一直不愿放弃我,不离不弃。不过看来前提是,我也有像Charles Chaplin那样纯的好心肠和情感,傻子只有傻子会有的福分,甚至现在,感觉做一只猪远比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有意义得多。

  《摩登时代》影评(七):人类历史总有其巧妙的共同性

  90年年代的中国有点像20年代的美国,机器生产带来便捷同时,人也成为机器的表面操控者,实际的奴隶,我们何尝不是,工厂兴起,工人在流水线上一天一天滴重复着某个动作。卓因动作重复导致动作病,午餐受控机器的滑稽场面令人难忘!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到90年代也就十几年,而美国19世纪6070年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50年时间去进步,如果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我还对一个问题比较困惑,专业化生产一定会伴随机械化的重复工作吗?

  接着开头的一群羊奔跑挤入一个小门的画面立马切换到一群人进入一个小门,很有冲击力的启发,当人看到人群时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当主角换了,我们成观众看到羊群时,我们会把这滑稽的场面看得更清晰!过了快一个世纪的今天,人还是会往稀缺资源处拥挤,难道这也是必然规律吗?有点残酷,但也许就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狭路相逢勇者胜。

  《摩登时代》影评(八):这个摩登时代

  影片开始的那个镜头,真是深有感触啊,去年寒假在江苏 的一个工厂打寒假工,就是那样的,必须得跟上流水线的速度,稍微不注意或是稍微慢一点就跟不上,就会导致整个线条停止,然后迎来的是工友的抱怨,管理者的训斥。如果想上厕所,得要人来顶替,专门顶替的人俗称“帮线”,这时得看帮线的心情,不高兴的时候,憋死你!一天十二个小时,白班夜班交替着上。所以说,现在也是摩登时代嘛。

  里面描写的失业的情景,让我想到现在我们这些大群大群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和那个时候相比也没有什么两样嘛,呵呵,这就是现实时代,很久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以后又会是怎样、、、、、、

  《摩登时代》影评(九):人生——从苦难中匍匐前进

  这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笑得最多,也最纯朴的励志电影。

  不知道是否应该将这部电影定义为喜剧。因为其活生生地就是以荒诞的黑色幽默形式,讲述着一个悲剧人生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最底层,受尽剥削的劳动工人。被资本家当作机器般劳役,连偷闲片刻到厕所里抽一根烟的自由都没有。他被当作小白鼠似的试用喂食机,备受煎熬却得不到丝毫的安慰,他被逼疯在工作台前把其他人的鼻子当螺丝似的扭动,最终被送往精神病院。好不容易从医院病愈出来,片刻又被误当作工人运动领袖抓到警察局。他在监狱里受人欺负,误打误撞阻止了一起逃狱事件而获得赦免,并且得到一份可帮助他获得工作的推荐信,可惜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无数次的失业,被送往警察局。刚找到一份商场守夜员的工作,能饱餐一顿,有个安稳的地方睡觉,就遇上的打劫;刚被聘用为餐厅的演员,可获得一份长期的工作,却因协助女主角逃离追捕而再次面临失业。

  励志不一定非要像当下的电影,如《与时尚同居》《极速天使》那样,非要瞎掰一下根本连自己都无法信服的大团圆结局来骗观众生活是多么美好的。电影落幕的时候,我看着主人公双双手拉着手走向远方。忽然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人生本来就是从苦难中匍匐前进。

  《摩登时代》影评(十):经典

  有人说《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但我依然认为这部《摩登时代》才是卓别林默片时代最后的收尾之作。现在回顾《摩登时代》的拍摄年代,我们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强大。此部影片摄制于1935年,这时好莱坞已经是有声电影的天下,无声电影已经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局部彩色片也在这一年诞生,这是一个电影摄制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人总是固守着一些东西不肯放弃,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古板!正如音乐届的恩雅一般,卓别林就用他的《摩登时代》向我们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伟大。卓别林始终认为肢体语言的表现才是电影艺术的真正的精髓,而这一理念在现今电影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在卓别林的坚持下《摩登时代》正如传统无声电影一样屏蔽了对白,只留下少许音响和背景人声,而它也证明,经典不会因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