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體諸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解體諸因读后感10篇

2018-02-04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體諸因读后感10篇

  《解體諸因》是一本由西澤保彥著作,臺灣尖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00,页数:200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體諸因》读后感(一):推理前不喝一杯么少年

  听说这本书岛田老师很喜欢,所以看之前就猜到了无非是如此如此的谜面再这般这般的解答。看完第一因之后就更加有这种预感,看着看着再看着就想……呃……作者不是要玩那个吧?

  果不其然……

  西泽老师你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忘记拿了!怎么可以没有啤酒和威士忌来佐餐说这个故事

  可能是因为我弄错了阅读顺序,先读过羊羔们的圣诞夜,她死去的那一晚和苏格兰游戏再来读这个本应该是匠仔系列NO.1的东西,总觉得对人物各种无法适应。

  那个边见是谁啊!小漂的灵魂是留在东南亚了吗,还是留在了他读了八年的大学和租来和好朋友们一起喝酒的大房子里……(我知道作为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但是对不起我不适应……)

  匠仔已经变成大侦探千晓,那个永远需要自己灌得五迷三道才能口若悬河的少年已经不见了。(我知道作为主角要有主角的样子,但是对不起我不适应……)

  刚刚一口气看完的这本书坐在这里回想关于高千的内容居然没能一下想起来………(我知道作为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但是对不起我还是不适应……)

  两位景茶其实挺可爱,虽然那个案子实在是让人觉得没什么意思……

  按照作品里的时间来看大家大概是成长了吧(虽然真实原因或许是西泽先生还没有成型一个完整的四人组,抱歉我不记得作品写作先后了)推理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而再也不是那一罐罐在小漂家消耗的啤酒和加水威士忌。

  所以到头来带给我最多惆怅却是作者完全没有打算用来带给人反思的这本啊……

  说到具体案子,我本没有人名识记障碍。但是大概是最近被西泽先生的另外几本书照顾得太好,导致现在不看到外号就记不住人……所以就算料到了会[哔——]想着使劲记住……还是忘记了……

  几个案子都各有各的特色个人之见,谈不上有什么惊人的或者是特别厉害地方……

  最后一因看着看着睡着了……昨天熬太晚的错……

  如果下次还是这种类型,少年们你们推理前不来杯威士忌的话……只好换我看书前先来杯咖啡了!

  《解體諸因》读后感(二):《解体诸因》——1+1>2的组合式发明

  西泽保彦的出道作,也是我第二次看他的作品。这次不是科幻推理,反而专心致志地对分尸案做总结。总结是用短篇连作集的形式,而分尸则有各种各样理由。西泽保彦就像一个神奇设计师,设计了八个不同的分尸案,最后却妙手串联,构成颠覆性的真相

  故事秉承着8+1的结构,前面的八个短篇既有血腥的分尸案,也有普通的日常解谜,当然,案件都围绕着一个“分”字,动机自然也是千奇百怪。就我个人的观感来说,前面的那些短篇,很多时候表面上给出的线索太少,解谜的时候要靠着大量推测才能完成解答。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由于给出的线索太少,这些线索严格来说没有办法推出无懈可击结论。打个比方,要解一个线性方程组,如果系数矩阵行列式不等于零,这个方程组就有唯一解;而如果系数矩阵行列式等于零,方程的解则不唯一。解体中的很多短篇,感觉都不是唯一解答,意思就是说,给的条件太少,就算侦探们开足马力,能够得出的也只是可能性最大的结论。并非侦探们推理能力不强,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只看诡计,最强悍的无疑是第八因推理剧“轮回杀人案”和最终因解体路线。其中轮回杀人案是用剧本形式写成,这点很赞。新本格向来喜欢在plot这个层面推陈出新,轮回杀人案也算得上极有亮点的形式。窃以为写成剧本形式有亮点好处:第一,节省篇幅。从台版书的页数上来看,这个中篇有130多页,如果写成小说形式,页数还会更多,而对于一个短篇连作集来说,每个短篇不应该喧宾夺主,篇幅太长,部分就超过整体了。第二,迷惑读者。相信从大大小小的介绍中,读者都会明白《解体诸因》是短篇连作集而非短篇集,但是读到这个剧本,读者从之前的现实描述进入到剧本的虚拟描述,难免有不适应的感觉。如果最终因会把之前的短篇串联起来,那么串联的难度无疑是大大增加了。西泽保彦在这里巧妙地摆了读者一道,加强了最终结局的意外性。

  本书还有一点值得单独提出来说。不同的短篇看似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但在最终因里,却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这种设计,与西村京太郎的某篇小说有类似的地方,但《解体诸因》的亮点在于,小说并没有完全颠覆之前的所有短篇,有的短篇被修正,而有的短篇仅仅只做了一个背景、一个引子。全部颠覆以往的推理难度实在太高了,西泽保彦恐怕不能也不想这么做,这样的交叉表述,短篇的交错引用、交错介入,最终构成的,是无限接近于真实情况的真相。

  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为了隐瞒死者身份而进行分尸,这样的诡计恐怕已经无法通行了。作品自然避开了这个问题,小说中被分尸的死者都没有隐瞒身份,或许作者根本就略去了这种情况,不想多费口舌。毕竟,已经过时了。

  《解體諸因》读后感(三):推理小说和论文,到底能有多相像?

  我不止一次的和身边的理工科PhD,或是推理小说爱好者,阐述我的观点,那就是,比起千人千面的正统文学,本格推理小说的结构和面貌反而比较像是一篇论文。不信我们就来比较看看。

  Introduction:就像是推理小说里的出场人物白描,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推理小说是不会中途添加人物的,这可以看作是公平性的一种保障,而开篇的人物背景介绍(尤其是大宅里的谋杀案),几乎就是作者要提供给读者的所有基本信息

  Experimental (details):这个部分在论文里负责提出本project的具体命题,而在推理小说里则是尸体出现、犯罪现场描述、指纹、脚印、密室、不在场证明调查等等,也是谜题的提出。这个部分可以没有任何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程序化、细节化,boring没关系,但不能作假。

  Analysis:完全一样的部分,推理小说里也是analysis,是论文的主体,也是推理小说的主体。这是侦探最忙乎,华生最头晕,警察最白痴,其他角色痛苦的时间。因为占掉文本最大块的篇幅,论文通常奉上大量表格图片,或者公式满天飞;而不同的推理小说家对待这个部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用猛写死人的方法吸引眼球,有的猛丢红鲱鱼,嫌疑人换了又换(阿婆的不少作品都在此列),有的让情节如水银泻地或一再逆转(比如卡尔),有的提前放出部分逻辑推理(这是最牛的),另外像一案多破的小说,提前给出错误解答,当然也有灌水的、跑题的、写得很失败让人想睡觉的,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分析的部分最见作家风格和功力,也是决定结论是否令人信服关键部分。当然推理小说和论文在这里还是有不同之处,就是论文不会误导读者,越直接越好。

  Conclusion:当然是谜题的解决文章的结论,就是侦探对这一屋子人揭发“凶手就是你!”的部分。结论的好坏直接关系这是杰作还是烂作,或者这篇论文该上Nature还是三流小杂志。当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绝对不能让读者像读了某些叙述性诡计作品的结尾一样,产生想抽作者的冲动,如果论文写成这样,要不你就红了,要不还是别干这一行了。

  好,推理小说没有References,部分炫学作品除外。

  论文和推理小说的核心都是谜题,同是都讲求在导出结论的过程中,严密逻辑和创意重要性。而在结构上,大部分的正统推理小说完全走以上的路子,非常模式化。它的坏处在于有时显得死板,不够有趣;而它的好处则是,对于熟悉这类文体的读者来说,进入角色非常快,能够很快的抓住重点同时高效地完成阅读。

  除去以上的部分,我想说一说西泽保彦的《解体诸因》,和学术论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相似之处。开始之前先说个著名的冷笑话(著名的Geek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都引用过):农场的鸡病了。农场主请来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来看一下鸡出了什么问题。生物学家对鸡做了一番检查,最后说,不知道鸡得的什么病。化学家作了一番试验和测量,最后也没查出什么个所以然。物理学家站在那儿,对着鸡看了一会,甚至都没去动一下那只鸡。然后,拿出笔记本开始写了起来,最后,经过一番可怕的计算,物理学家说,“搞定了,可是,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球形鸡。”

  物理学家做的很多事只适用于极端情况下,比如量子力学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接近光速,而我们的工作也常常上天入地的一会儿把温度升到1500C,一会儿又降到接近绝对零度,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至少现在还不会出现。我们依旧乐此不疲研究它,把它写成论文发表,一方面兴趣好奇心使然,另一方面这些极端条件下的研究成果,或许能够成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研究的某些基础

  那么再来看这本《解体诸因》,它包括的九个中短篇小说,犯罪场景奇怪不得了:什么尸体抱着自家柱子,手脚铐上手铐再被分尸啦;什么尸体被分成几大块,唯独手指被一截一截地切开啦;什么少了一个头、一支胳膊一条腿的尸体自己坐电梯下楼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简直和真空中的球形鸡有得一拼。西泽保彦自己都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说,凶手不到逼不得已才不会分尸,明明是又耗费时间、又有技术含量、还容易被发现的处理方法,正常人都不会去做啦。现实生活中的分尸案已经少之又少,而这么奇怪的场景更是只可能在“这本”小说里出现。然而对于日常生活并没什么立竿见影作用的问题,作者抱了非常严肃的学术态度去研究他,给出了一系列非常合乎逻辑的解答。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经觉得最难写出新意的诡计就是分尸,特别是无面尸题材,通常除了掩藏和混淆身份之外几乎没有合乎情理的解释,东野在《名侦探的守则》里给过一个恶搞的答案,我反而觉得还很信服。这样难以发挥的题材,其实就意味着,如果你真的想发挥,必须往奇奇怪怪的地方去,就跟我们做实验,大家把室温的情况都研究完了,那么就去开发高温低温是一个道理。作者在后记里自己也说,有些谜题太无厘头,我倒觉得,其实反映的是他只想要认真研究分尸的各种可能性的科研态度。

  这本小说并不血腥和恐怖,甚至可以说相当搞笑。主人公在分析案情的时候,并不添加个人情绪进去,这一点也像极了学术论文。这一切都让这几篇小说游戏化的风格明显,而科学诞生伊始不也是有钱人的游戏吗?

  我还记得PhD第一年,老板就很认真地对我说过,paper也要写得好看易读才行。至今我的paper写得也不怎么好看,不过这本在我看来最像paper的推理小说,倒是相当好看,文笔简洁、人物可爱、悬念迭出。既有内在又有外在,如果它真是一篇paper,绝对是上Nature的料啦!

  《解體諸因》读后感(四):殺人者,何須解體?

  請問諸君

  「殺人者,何須解體?」

  這句話作何解?

  我想這句話推理謎老鳥大概都會這樣理解 殺人者之所以要肢解屍體,一定有不得已的理由在,否則誰要那麽麻煩的去血淋淋得分屍?

  也就是說,推理小説中的分尸一定是有邏輯上必須存在的正當理由在(變態殺人狂除外)。

  當然,這句話大概還可以引申一下,這樣理解 殺人者是殺人者,分屍者是分屍者,二者未必相關。我想,綜合這兩部分,才構成了《解體諸因》的全部精神

  有一點必須明確,全書中的解體絕對不會存在分屍是爲了隱藏死者身份或者便於屍體運輸那麽老套的動機,排除了肢解最常見的理由后,肢解看起來對掩藏罪行毫無幫助,肢解也就擁有了非常之因,合理得解釋這樣非常之因的作品往往是一部神作。

  如果說島田莊司的《佔星朮殺人》與行人的《肢解屍體之謎》是兩部偉作,那麽《解體諸因》

  中九個短小的肢解之謎擁有同樣的非常可愛。

  全書九樁肢解案件(其中有兩件分別是肢解玩具熊與損毀肖像圖畫)的重點都落在爲什麽必須要肢解,這九個短篇風格詼諧幽默,雖血腥卻不噁心,因爲西澤的解體事件並非是爲了追求獵奇的扭曲美感,而是重邏輯推演的解謎遊戲(作品后西澤自己的後記中也有所提到)。

  這九個短篇,並非完全類型一致,有令人嘆服的奇妙想象力,有畢工筆正的古典風格解謎也有輕鬆的日常解謎,但殊無二緻的是,這九個短篇無論何種類型,都有嚴謹的邏輯作支撐,並非作者突發奇想所書就,在新本格的作品中,屬於很返古的另類,我想西澤在後記中幽默的對於有些讀者大概會嗤之以鼻的擔憂是不會成真的。

  如果說《死了七次的男人》與《人格轉移殺人》是設定奇妙,邏輯隨行,那麽西澤的首作《解體諸因》在設定上並沒有出那兩部作品的別出心裁,從這個角度來説,一個作者的與衆不同之処往往是會奠定其地位的,那麽《解體諸因》這樣並不能算有多麽另類有多麽划時代的作品,並不算是可以為西澤冠上某种標簽的作品,出現在《最終因,解體路綫》中的將之前《第一因解體迅速》、《第四因解體讓渡》、《第七因解體肖像》《第八因解體照應》串聯在一起的設置雖説是比較震驚的,但是一來不少連作短篇集都會在最後一篇中有這樣的集成,二來就作者自己的作品《完美無缺的名偵探》中,採取這樣不同事件中的角色或其關係人經一條暗藏綫索聯結起來構成更龐大的故事的寫法,體現的更爲不凡,(雖然在解謎性上,《完美無缺的名偵探》可說是重猜測而非邏輯的作品)。

  不過,我還是要說,《解體諸因》在不能完全體現西澤與衆不同的價值,但是因爲這是十分純正的重邏輯的嚴謹解謎(也許在解答上有些部分多少有點匪夷所思,但步步爲營的推進讓人無從找到瑕疵),在一眾過於主觀認斷的新本格推理小説中,西澤這樣的初出道作品是十足當得起令人驚艷四字並足堪回味的。

  所有短篇的謎團 分爲殺人動機(如果有殺人的話) 與解體原因

  在解題的原因解謎中 基本都遵循古典解謎的方式,嚴謹細密

  在殺人動機上則顯得十足無釐頭,一張一弛構成了通篇風格

  注意 解體之因 與 兇手之謎 均非常重要 並不僅僅是因爲

  第一因 解體迅速(標題半涉底)

  擁有嚴密的邏輯與奇妙的動機。

  解體原因並不難,兇手較爲顯白(這是我唯一猜得到兇手的一篇),殺人動機搞怪好玩卻不易猜。

  第二因 解體信條(標題半涉底)

  又是一篇有點滑稽的短篇,解題原因猜不到,因爲有來源於一個猜測(可能公平性稍遜,當然這個猜測如果作爲證物出現在短篇中,那麽誰都知道切割的緣由了),當然也許有聰明的讀者看這個標題就會聯想到。

  第三因 解體升降(標題不涉底)

  入電梯時是活人,出電梯時變成了被肢解的屍體。

  不可能犯罪的詭計

  這一因的兇手比第一因更加離綫

  第四因 解體讓渡(不明白讓渡為何意,故不知是否涉底)

  雖然是肢解殺人案

  重頭卻在解答女子將色情雜誌一掃而空 席捲而去 的日常之謎

  想得到其中關聯的大概也就明白這篇的手法

  當然 這一因在後來還會再次提及

  第五因 解體守護(標題半涉底)

  玩具熊被肢解之謎

  份屬日常解謎

  不可能猜到也用不着去猜

  標題起的好,光看標題想不到,看完之後囘看標題覺得頗有趣

  第六因 解體出處(標題涉底)

  這一篇的解體之因較爲常見 老鳥看至一半便會知曉 新手看標題也就明瞭

  第七因 解體肖像(標題不涉底)

  肖像畫被損毀之謎

  日常解謎

  第八因 解體照應 推理劇「輪遞殺人事件」(標題不涉底)

  採用舞臺劇劇本 的方式演繹了一長串肢解殺人案

  第一具出現的屍體的頭顱 出現在第二具屍體身邊

  第二具出現的屍體的頭顱 出現在第三具屍體身邊

  依次類推 共出現八位被殺者

  該篇應該算是中篇,奇妙的思路 有點像對克莉絲蒂某名篇的致敬

  解體之因想到得並不稀奇 但要理出兇手著實不易

  就邏輯與迷題設置而言,該篇應算是本作中最強的一篇了,更何況採用劇本的模式,新穎好看

  最終因 解體路綫(標題半涉底)

  這一篇將之前四個短篇中的事件與其中人物集結起來,對其中兩個重新詮釋,又以第八因的劇本為藍本。

  公平性匱乏 但結構帶來的趣味感極強。

  《解體諸因》读后感(五):多种解体--西泽保彦《解体诸因》读后(不泄底)

  我的推理阅读就像每天必定搭乘的地铁一样从未间断过,最近翻了基本短篇集,其中之一就是这本《解体诸因》。

  --------------

  解体标题

  --------------

  不知道该书标题日文原文是什么风格,中文标题似乎散发着讲义式的正襟之态,瞥掠过该标题的中文读者很难不把该书与传统本格相联系。诚然,每个短篇都有着至少表面上恪守逻辑理性的解体之因作为磐基,不过作为夯实其岿然之本的推理之土似乎有些松散而浮乱地缀置其周。引发案件讨论的可能只是酒后八卦,而所谓的推理过程似乎只是随着可能并未涉足现场的安乐椅侦探的安乐椅前后摇摆而随意挥掷出的猜测。

  ------------------

  解体厚重

  ------------------

  之前看了爱德华.霍克的《不可能犯罪诊断书》、《西蒙.亚克的使命》以及大阪圭吉的《银座幽灵》,古典本格所崇尚的严谨理性构建起来的娱乐性厚重似乎反射性地在我脑中与短篇推理集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当看到西泽保彦的这本《解体诸因》时,这种娱乐性的严肃厚重似乎轻而易举地被类似东野圭吾《名侦探守则》中关于解体的某篇的抽离性调侃和赤川次郎性质的轻推理所瓦解。其实未必前三本短篇集的推理有多么严谨,只是作者或者是侦探的态度,是煞有介事的理性逻辑代言人,还是日常闲聊式的窥欲性推测。

  -------------

  解体期待

  ------------

  之前看过西泽保彦的《死了七次的男人》,又目染了岛田大神的推介,不过刚娩出匠千巧的西泽保彦似乎还没有妊娠SF,带有阴性气质的八卦流言与带有阳性气质的酒后醉言也用日常生活的琐碎排挤掉了岛田流诡计的天马行空性,而濒临闹剧边缘的彪悍动机似乎也进一步轻小说化地解体了某些古典本格的偏执阅读期待。

  《解體諸因》读后感(六):游戏小说,虚虚实实

  在大巴窑NLB借到一本被揉得破破烂烂的本书,挺心疼的。我更喜欢红色带小熊的那个封面,拿着这个封面的书在地铁上看,有被人当成变态的嫌疑。

  最近可能用脑过度,比起长篇更喜欢看短篇集。长篇的书如果写得水了,能把你急死,md怎么还在讲废话,谁看你的破分析啊我早发现了会不会,快推进情节再死几个人吧亲。看短篇就不必了,反正再翻几页就到结局了,叙事也必然精简。应该是短篇比长篇更考验作家的写作功力(非文科出身,瞎说的,个人观点)。

  第一篇很久之前看的,已经差不多忘了;直接从第二篇看起。最赞的是“解体升降”,就是有电梯的那一篇;还有倒数第二篇,是叫“解体让渡”吧,就是断头接力的那个。其他的,我觉得分析的挺符合逻辑,但是还是只能算一般般。

  西泽保彦喜欢搞怪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说了。果然名不虚传。从解体的理由,到人物的设置,主角居然是死尼特族……而且是一本正经、条理分明的搞怪,让人蛮喜欢,想骂他一句“真调皮”。虽然是关于肢解,可是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没有血腥恐怖的描写,很有新意。说实话已经被绫辻行人大叔这种故作的恐怖腻着了,再不想看见什么大宅啊鲜血啊之类的,在阳光明媚的都市里杀杀人不是挺哈皮的吗。

  本身的G点在于最后一个故事。之前出现的人物交错登场,有如九把刀的情节设置,令人击节赞叹。所以,请最好按照顺序读哦。

  对西泽保彦充满期待。打算看《神的逻辑,人的魔法》了。

  《解體諸因》读后感(七):過濾現實的<解體諸因>

  分屍案明明是極度可怕的事。很現實地想,殺人已經夠恐怖了,還要事後把那身軀切割,單是想一想便覺得受不了!

  可是閱讀推理小說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能夠抽離,不但不會因為事件的血腥而覺得厭惡,反而能夠著重於解謎。也許這都是推理小說家的功勞,他們(不似記者般)總能夠利用不誇張渲染的文字去描述明明是兇殘的案件,甚至加入幽默荒誕的情節,令劇情更脫離真實,讀者才能夠專注於解謎而不是血腥的細節。

  我讀<解體諸因>的時候深切的體會到作者西澤保彥在這方面的功力。尤其是當我嘗試把故事告訴他的時候,說著那些頭啊手啊腳啊怎樣被割掉,連自己都覺得惡心!可是文字就有著過濾現實的能力,很奇妙!

  書的名字令我狐疑,後來網上讀到說是「解剖屍體的諸多原因」,恍然大悟。

  本書有九章,最初以為均有關連,讀著才發現一至七章均是短篇,都是圍繞學生偵探匠千曉「匹仔」身邊的殺人事件,而且每件案件都與分屍解體有關。試想想要是這發生在我的生活中,到底要怎樣面對啊,接二連三的分屍案!但西澤明顯不是走肥皂劇路線,重點一直保留在「為什麼要分屍」,因為人都死了,切割又費時,除非極度痛恨死者或者方便棄屍,否則還是逃之夭夭好了。不過這七篇都有點短,有少許耳猶未盡的感覺。

  第八章有點令我意外,因為全章均是以舞台劇劇本形式寫成,和匹仔無關,案件當然非常異想天開,幸好劇裡警官們的對話很風趣,平衡一下。

  到此為止貌似獨立而且已經完結的短篇,以及那誇張的推理舞台劇,在最終章竟然靠作者的巧手連在一起!讀到這裡不得不驚嘆啊!不愧是我近來最喜歡的推理作家,連處女作也是那麼震撼!

  http://olibe.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6.html

  《解體諸因》读后感(八):《解体诸因》——惊艳的处女作

  西泽保彦,一个神奇的作家。

  从他早期的经历看来,跟折原一颇有类似之处。折原一以《五口棺材》出道,以五篇向不同作家致敬的幽默作品,尽显他在处理不可能犯罪方面的功力;但是随后,他马上转入“倒错”系列等以叙述性诡计为主之作品的创作中去,黑星警部系列的幽默古典推理仅仅偶尔才冒个泡。而西泽保彦呢,处女出版的《解体诸因》是一部完全建立在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中的解谜作品,而随后从《完美无缺的名侦探》开始则以SF舞台上的事件为主。然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从《解体诸因》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后期其SF推理作品的构架建设所必备的惊人想象力。

  说起来,其实在看本作之前,我只看过《死了七次的男人》,尽管佩服于他的想象力,阅读的过程也很愉悦,但解答让我感到有点不完善,而且书中的推理气氛并不浓厚;因此这次面对这本匠千晓系列的原点之作,我并未十分期待,结果降低了期望度带来的是无上的阅读体验。

  这是一部连作集,由8个短篇+1个中篇构成,围绕“凶手为什么要分尸”的主题,挑战9个奇妙的分尸案件。说起分尸,恐怕读者马上就会想起《占星术杀人魔法》中的惊人诡计,但《解体诸因》的舞台是我们生活的当代世界,作者也很快借书中人物之口道出“与其花时间肢解尸体,还不如快点逃跑”这种合乎常理的疑惑,那么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去分尸?从作者给出的不同解释中,惊人的想象力不断呈现在我们眼前,可以说是古典本格和新本格的完美联袂演出。

  无论是古典本格还是新本格,作者对诡计的呈现都分为明现和暗现两种。打个比方,作者给出了一个密室,最后解答的时候也只围绕这个诡计本身进行推理,那么就是前者;如果破解密室之后,导出使用此手法的凶手还有个不在场证明的新谜题,而这个谜题在解决篇之前没有被作者明显的提出,除非读者也抱着同样的思路才会发现这个诡计,在这种情形下可以称为暗现。只要给出足够的线索,无论哪种谜题都是作者和读者的公平对决,但暗现的谜题由于来得比较隐蔽,读者不易察觉,一方面增加了小说的迷惑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缺乏思考的时间而浪费了作者的心血,所以说将一个诡计(尤其是不可能犯罪的诡计)暗现化有可能是比较浪费的。在《解体诸因》中呢,作者除了明刀明枪地对读者刺出“喂,你懂我干嘛要那个人被砍成十八段么”的招式之外,偶尔也会偷偷在读者身上按个掌印,教读者半小时后才发现自己怎么内息有停窒之像,手段不可谓不高明了。

  最初的惊艳是将尸体分解成34块的案件,可以说诡计也不是什么独具原创性的手法了,但偏偏被作者组合得那么巧妙那么无痕;加上侦探对真相步步进逼,用逻辑将层层包裹的真相慢慢剥出来,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诡计的明现和暗现,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直让我惊叹作者功底之厚实。接下来的几篇,既有充分利用暗现改变整个诡计构架的“狡猾”作,也有宛如岛田庄司《天衣无缝》那般让人几乎找不着北,更有洋溢着温馨的“完完全全”的日常之谜(肢解玩具)……眼花缭乱之余,也让我开始感觉到非凡的想象力跟严密的逻辑之间,并不见得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关键还是在于作家自身对情节的驾驭能力,而西泽保彦无疑给出了一份令人惊异的样板。

  自然,因为每一篇都要构思出一个不同的分尸动机,所以有一两篇会显得比较勉强,可能会令读者大骂“鬼扯”。但,即使你不满意他的解释,也无法不战栗于他那种奇想天外的想象力;但有时又让人如面镜花水月,无法捕捉这个痕迹。这本想象力大爆发的作品,加上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局,毫无疑问的五星作品。

  如果你喜欢欧美的古典本格,你可以在这部作品中回味线索的细致;如果你喜欢多样化的新本格,你可以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到惊人的想象力、作者惊鸿一撇的“狡猾”、还有某些算得上宏大的构思……不论如何,《解体诸因》都值得一品再品。

  《解體諸因》读后感(九):原来只是为了把尸块合上向阿索德致敬

  起初被西泽的《死了七次的男人》给惊艳到,华丽丽的七次重复,却让我每次都不舍得错过,一遍遍咒骂又要从头再来,却小心的盯着每个重来,尽管如此小心,还是在最后被摆了一道。基于某种变态心理,又挑出了这本《解体诸因》,话说这本书名字如此血腥,在书店搜索时,硬是被服务生用诡异的视线看了个底儿掉。

  前面废话半天,回归正题,或许我该是表扬一下西泽,他的成长从我看过的这两本书中,能够清晰的看出来,于是你能懂的。《解体诸因》作为西泽保彦的出道之作,算是一份很好的成绩,作为一个新人,要求他完全的创新也是苛责,可是,实在不能不吐槽一下,西泽看似环环相扣的最后一因,实在是有够不“给力”的。

  明明已经干净利落的准备好了满汉全席所有食材,明明食客们都巴巴的想象着端出来的一道道大餐,然后厨房门一关,又一开,桌上的食材没了,应该做成大餐了吧?食客们坐正等吃,等了半天,大厨西泽拿了口大锅过来。

  众人:“满汉全席呢?”

  西泽:“啥满汉全席?”

  众人:“刚才不都准备好八道菜了吗?”

  西泽:“……”打开锅盖。

  众人:“……”

  西泽:“其实大锅炖也挺好的……”

  或许让我们这样想吧,西泽只是解体了最好的尸块制作了阿索德向岛田致敬罢了,只不过这个阿索德岛田已经解密了,她并不存在,所以这最终的尸块成果,也就只能如此了。

  最最后,西泽……以后别再向这种分总格式的八股文靠近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解體諸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