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命拜访》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致命拜访》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07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命拜访》经典观后感集

  《致命拜访》是一部由奥利弗·西斯贝格 / 詹姆斯·麦克特格执导,妮可·基德曼 / 丹尼尔·克雷格 / 杰瑞米·诺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拜访》观后感(一):入侵还是救赎

  Don't show emotion, then they can't tell who's who.

  刚刚看完一部电影,Nicole Kidman的The Invasion.随便聊上2句。故事情实际上老套的可以,不过是外星人入侵地球,某个个人英雄主义人物挺身而出拯救世界典型的好莱坞式风格。看的时候让人联想到了Stephen King的Cell,都是通过脑电波传播病毒,后来百度了一下,原来这部电影的原著叫The Body Snatchers(人体入侵者),by Jack Finney,1955年的作品,汗颜。55年就能整出个这样的东西想象力值得称赞。

  影片中如何入侵,不谈;咱伟大主人公如何拯救世界,不谈。再怎么说,也要考虑到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大多数。谈的是原著作者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我来说,想象一个不是每项危机都会引发暴行、不是每份报纸都充斥着战争暴力的世界,就等于想象一个人类不再是人类的世界。”《西雅图邮报》对这部电影的影评也有类似的这么一句话:这是我记忆中的有关外星异形入侵的影片中,第一部让我无法支持人类,只想站在异形一方的科幻作品。影片虽然出自一名德国导演之手,但他对好莱坞的妥协着实非常透彻,透彻到连快餐文化的水准都没有做到。一味追逐华丽动作紧张情节,且华丽不到哪去,紧张不过10分钟;然而却完全失去了对影片精神的挖掘,看过就忘,豪不夸张。

  唯一剩下的残念,是电影中外星病毒带给我们的世界太美好。至少表面是的——没有阶级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南北朝重修旧好、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印巴边境恢复和平。每个人都是相同的。颇有点类似于阴霾的中世纪欧洲“盛景”。而主人公Carol为了保护自己儿子——也是人类唯一的救星,似乎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如果投降,抑或说是投诚,那世界可真是天下归一。当然从情感上,人类绝不允许异族,应该说是异种来统治自己的。“智慧的灵长,万物的精华”莎士比亚是这么形容人类的吗?哲学家们总想把世界想的太美好,权势就用这份美好去美化自己的恶行,而芸芸众生只得把自己想的很哲学,或者在追逐权势的道路上,再或者,啥都不想,过一天算一天。就像这部电影中被外星人入侵后的地球一样,每个人演绎着同样的表情,每个人做着同一件事。莫非这就是所谓的“无为乃大为”?显然这句话庄老先生不是对白丁们说的。可我等也只能在科幻电影中,聊以自慰那一份美好。

  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外星人这种招数,地球人早已用的出神入化。小日本在当年南京大屠杀时不忘就地取材拍点不错的东西用于他们的舆论宣传,用到21世纪学生课本上还接着用;美国人的电影从来都是上天入地已拯救世界为己任;中国人也不差,抗战电影里坏人形象永远是尖嘴猴腮目露凶光;或譬如本文的第一句话,也是电影中出现的一句台词:Don't show emotion, then they can't tell who's who. (隐藏你的情绪波动,他们就没办法分辨不出你到底是谁。)这不正是国人的中庸之道么?等等如此不胜枚举。而这样看来,异族异种用了个既快速又简单方式一统天下,还真说不上哪里差。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差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经典之所以经典,或许就是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乾坤而皆准吧!

  《致命拜访》观后感(二):刚刚看完回来

  还不错,先看了rush hour3,由于是排行榜第一的片子又是大哥主演,接着就看了这部,翻译的片名还真有意思,要是直译的话就是入侵吧。nicole在里面的演技真的不错。特别是装的好像已经成为和其他人一样的同类的时候的眼神表情甚至语气。甚至看人跳楼都能保持镇定,同时也在幻想如果自己是她的话不一定会蒙混的过去。我想支持她的精神力量主要是来自他的儿子oliver。插一句那个演她儿子的不光演技很不错还长得很可爱,长大一定是个帅哥眼睛超大。这部片子还有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男主角007 Daniel Craig真是个亦正亦邪都演的很好。要我是nicole我也下不了手。虽然最后nicole还是开枪了但毕竟保命了。(难道是想着将来人类有救的时候好给他留条后路。。呵呵)这部电影最恶心就是从嘴里喷出的不明液体。。。。真恶心。有的咖啡色,有的浅绿色。。。

  最后有一点有点不真实,就是被放了火的车子还能开那么久。(唉,这种主题的片子就不计较这么多了。)还有,要我是那帮追上顶楼的“人”,我就仗着人多扑向直升飞机,说到底,这种病毒还是不厉害,比丧尸们有脑子。万一将来有法子治呢,还是保命的好。。。要说一句,结局来的太快,草草就收尾了,像赶着收工一样。不过这种片子和2004年那部由Julianne Moore演的The Forgotten相似,也是外星人,也是为了个儿子,也是匆匆就收尾了。不过像外星人入侵或拿人类做实验这种主题本身就没有什么结果。如果不结束的话就像Resident Evil一样要出续集了。那就没完没了和外星人搏斗了。

  再插一句,看完片子回来的路上,我和朋友打趣说如果也碰到这种境况,会躲在那里。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便利店。有吃的有喝的起码不会饿死,再想办法嘛。28 Days Later里面也有教嘛。对吧。

  《致命拜访》观后感(三):尴尬的境地

  看Preview的时候本来以为是部寻常恐怖片,但因为是Nicole Kidman与Daniel Craig这样的演员阵容,又恰逢好莱坞夏秋交替青黄不接之时,于是欣然前往。看过感觉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有惊喜,也有很大的失望

  惊喜之处是没想到这片子竟然走的反乌托邦路子,否则早就毫不犹豫的看了。Nicole饰演一位心理医生Carol,通过药物治疗病人解脱苦痛抑郁等情绪。离婚丈夫Tucker是个政客,在秘密视察爆炸的卫星碎片过程中不小心被外太空的病毒孢子所感染,成为了异类。说是异类,思维功能正常的人并无显著区别不同的是,被病毒感染之后,人就失去了情感的震荡,只剩下理性思维:爱、冲动恐惧欣喜这样的感情被彻底剥离,人类分化成两个阵营——理性人与感性人,双方陷入战争。

  作为心理医生的Carol在世界陷入战争之前曾经与男朋友Ben (Daniel Craig)的朋友人性产生过辩论,Carol曾经骄傲的认为,人类是可“进化”的,人类可以通过药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控制感情,抑制原始冲动,从而实现一个完全理性的和谐社会。但在这个和谐的“完美新世界”到来的时候Carol自己却退缩了,她不能放弃母子亲情,不愿选择被这个不带个人情感的“完美世界”同化。在这种挣扎中,究竟什么是“人”的真正定义,永久的和平与战乱纷扰的世界你会选择哪个,永恒的“完美”是否就是真实的完美,人的理性与感性两方与基本人性的关系…… 这样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作为大部分反乌托邦作品的核心,通过心理医生Carol的个人心历程被展现出来,应该说,本是非精彩的一笔。与电影的原型,1956年的电影《人体异形》(The Invasion of Body Snatchers)相比,《致命拜访》采用了原来的反乌托邦哲学理念,但抛弃了冷战与苏联入侵的背景,转而用现代心理医生的自我否定,辅以母子亲情作为Carol心理转变的强有力支撑,本是一个可具有高度说服力的精彩故事可惜,电影编剧与导演在情节安排细节处理上均出现重大失误,致使电影处在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界进退两难

  首先,电影的定位是恐怖片,但导演Oliver Hirschbiegel的风格路数显然与好莱坞恐怖片的套路不能一致。从恐怖片的角度来看,人物心理刻画过多,视觉效果的震感力与情节转变的节奏感都不够强劲;而在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过程中,也没有采取日韩恐怖片缓慢心理刻画与恐怖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完全是剧情片的叙事手法,这导致了影片定位的错乱。

  其次,抛开电影的定位不谈,故事的叙事重点主要放在了外星病毒入侵前后两种世界转变的过程中,花了不少时间来刻画世界动乱的细节,可相对的在心理医生Carol的内心挣扎表现上却严重笔墨不足。这样安排的原因我想大概是想走好莱坞的大场面套路,不过导演似乎忘记了一点,好莱坞的大场面电影一般都要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激烈动作场面相结合才能吸引票房,这部片子的第一主角是心理医生Carol,扮演者Nicole Kidman尽管展示了不错的演技,但并没有太多动作场景。抛弃挖深主题的心理刻画细节转而追求宏大视觉场景,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绝对舍本逐末

  综合来说,《致命入侵》一片选择了Indie film的主题,却没在主题上深挖;定位在恐怖片,却没按恐怖片牌理出牌,并没多少视觉恐怖的元素;采取了好莱坞的投资制作手法,却没有足够激烈的大场面来吸引票房。最后的结果是影片刚好卡在了中间,思想内涵挖得不够深,恐怖效果做得不够悚,场面特技拍得不够“炫”,哪一边都不上不下,没能完成任务

  《致命拜访》观后感(四):异类

  又看到尼可的片子了,以为会是故事片,看下来,惊喜大过了想像。

  美国,太空梭计划出现问题,飞船在降落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带来了地外生物,生物以细菌的形式出现,具有智能的实体,体积只有几个细胞大小,它们侵入人体将其DNA与人类的结合,被感染的人类个体会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下被转化,并被重写基因程式。当卡萝(尼可饰)意识到周围的人发生变化时,情况已经变得不可控制,被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它们没有感情,没有情绪波动,冷漠,却异常团结。而这时,卡萝的儿子奥利弗已经被她送至前夫住处,其前夫却是最早一批被感染的人。

  在与变异者的接触以及冲突中,本(丹尼尔-克雷格饰)与卡萝发现患过ADEM(脑炎的一种)人具有免疫力,而奥利弗恰恰具有这种免疫力。卡萝在被前夫感染后,强打精神力图营救被前夫软禁的儿子。卡萝极其镇定的伪装成变异者进入前夫母亲家,并带着儿子夺路而逃,当她们到达一个药店等待许久后,本终于赶来,只是,他已经被感染成为变异者,并伙同几个变异者试图抓住卡萝与奥利弗,卡萝开枪打伤本后与儿子驾车一路狂飚,并最终逃至一幢大厦的楼顶,被赶来的史提芬搭救,乘直升机离开。影片末段,世界似乎恢复了平静,被采访的医师意味深长道:至少我们现在是人类了。而卡萝则在家里望着看报纸的本回想着宴会上一位俄国人说的话,如果没有战争和犯罪,人类也就不再是人类了。

  尼可似乎没有被奥斯卡影后注定背运的论调影响,姑且不论其择片的眼光(何况她的眼光一直还是蛮毒的),至少从表演来讲,尼可献上了很精彩的答卷。

  尼可所饰演的母亲,至情至真,当她在药店里准备好注射器的时候,与奥利弗对话鼓励他学着勇敢应对,这一段让人印像深刻。尤其在被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无所畏惧让人佩服,没有女儿态,像是母兽一般凶蛮,在卧室里拎起那个叫做金的孩子狠狠撞向床柱。

  卡萝在被感染的城市里,镇静的伪装,不露声色,沉着应对种种情况,当看到有人从楼顶坠落时,面无表情的离开,尼可把那种表面若无其事,而心里已经翻江倒海的情绪拿捏的很到位。而且,尼可在片接近片尾时的飚车戏也很亮堂。可以说,整部影片,完全是由尼可儿-基德曼一个人支撑起来的,当然小演员的表演也相当不错,而丹尼尔也许因为戏份以及剧情需要,没有太多可以表现的地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基本完成任务。

  影片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在卡萝与儿子藏身在一处仓库处,前夫追来,他念念有辞,说卡萝只在意儿子和事业,而第三位才是他。如果说变异者是无情绪生物,那他的妒意和埋怨由何而来?

  二是卡萝在街道上伪装变异者,一个黑人警察走到她身边,说她在出汗,变异者会认出她,叫她马上离开。当时的情况是全城的警察都已经成为变异者,而这个黑大个可能也是个免疫者,或者他的演技更加高超,伪装得更像吧,应该考虑去好莱坞发展一下。

  三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段话:没有战争,没有贫穷,没有伤害,没有。。。大概是想说,没有异类吧,不知道那是怎样的状况,只有想像了。还有那个俄国老头儿与卡萝那段精彩的辩论,也许在申明导演或者编剧想说的,宿命论?

  《致命拜访》观后感(五):Enjoy it

  情节上来说,这当是一个再俗套不过的剧本了。外星生物入侵地球故事等等,好莱坞类似的片子比比皆是。这部电影仍然值得一看的地方首先当然是妮可基德曼的演技,一个职业的心理医生,一个爱子的母亲,或惊恐或坚强或伪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这虽说是一部科幻片,电影中表现的恐怖气氛让我想起了生化危机和异形,但与它们不同的地方在于,这种变化是围绕人物心理展开的,由浅入深的层层揭开。尽管开始的飞船坠落、异星生物等等,早就揭示了整个电影的背景,但撇开这些,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看着这些情节的发展便是不错的享受。

  电影所标述的主题,我想至少在两个情节说明了。一是俄罗斯大使在宴会上的长篇大论:a world where human beings cease to be human,同样在结束的时候,Ben在念报纸也正好念了这段话。而电影想揭示的是战争、丑闻从来都是人类的本性,什么才能改变这些呢?而这次外形生物入侵或许只是一次比较极端的改变而已。另外,导演是Oliver Hirschbiegel,不知道和Carlo的儿子叫Oliver有什么关系,呵。

  《致命拜访》观后感(六):政治、恐懼與科幻片

  天外奪命花 (Invasion of Body Snatchers)有四個版本,分別是1956年、1978年、1993年(Body Snatchers)和2007年,2007年的就是「無恐不入(The Invasion)」。

  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政治背景:

  1956年版 - 政治背景是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

  1956年版是麥卡鍚主義年代,美國人對於共產黨滲透的恐懼,造就了麥卡錫委員會迫害懷疑共諜的白色恐怖。那些冒充人類的外星豆莢人,引發觀眾對共產黨的恐懼;可是,那些迫害正常人的假人類,又影射了麥卡錫主義的白色恐怖。

  1978年版 - 水門事件引發不信任

  1978 年版的背景不再是麥卡錫主義,而是越戰和水門事件後的美國。那時候美國整個國家因為水門事件陷入分裂和不信任。那些豆莢人製造不信任,受騙的人類遭殃,沒受騙的人則發現自己身處一個誰也不能信任的世界。(順道一提,1978年版的結局,是電影史上其中一個著名的意想不到結局)

  1993年版 - 票房不理想,時為太平盛世的美國

  1993年版上畫的時候,可說是美國最太平,最無風無浪的年代。那時候,蘇聯已經解體,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打敗了伊拉克。電影沒有什麼政治訊息可言,頂多是指出軍隊強調服從,跟豆莢人世界其實很相似。這個版本完全不賣座,被視為接近B級片的作品。

  2007年版 (The Invasion) - 沒有恐懼,不再引起共嗚

  2007年版上映的時候,也是沒有重大政治和軍事危機。

  當豆莢人入侵地球的故事沒有政治背景支持的時候,便難以得到觀眾共嗚,也註定不會賣座。這個年代美國人心目中的恐懼,是伊斯蘭教的恐怖份子,可是他們的阿拉伯人樣子很易辨認,不符合外星人滲透的故事。

  今次的版本不是沒有政治訊息的--人類會自相殘殺(片中例子是美國入侵伊拉克、印巴衝突等),如果被外星生物同化了,便會得到和平。不過,這種和平,犧牲了人類的自由意志。

  不過,這個政治訊息跟外星人滲透風馬牛不相及,無力得很,令這個經典故事淪為一齣平凡的科幻片。

  《致命拜访》观后感(七):《致命拜访》:缺失的真相

  水至清则无鱼,人类便是从混浊的水中爬到了陆地上,但到了陆地上之后,许多人以为自己不再是鱼了,所以也便回不到水里了,即便那水看起来十分地清彻。

  ―――韩兮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睡醒一觉后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世界与昨天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这种拷问与哲学无关,而是一种病毒在作祟,至少影片中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所以主人公卡萝尔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因为哪怕睡觉这种与世界短暂的隔离都会令自己身处另外一个世界,也许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世界是需要参差多彩的,人也是这样,但参差多彩的世界却充满了罪恶,大同的概念令所有人即向往又感到恐惧。影片的科幻性便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但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包括罪恶也包括美好是不是也同样是假设出来的呢?当太空舱携带着外星细菌传染着世界上最富有胜名的都市华盛顿的时候,政府采用了隐藏真相的报道方式,假设出来的流感终于成为现实中真实的影像。

  《致命拜访》是根据1955年的小说《人体入侵者》改编的,其实笔者更喜欢小说的名字,所谓的人体其实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相比起以往的许多科幻灾难性的影片,此片的外星生物从对人类的肉体伤害直接转嫁到了精神伤害,这个立意显然要高明一些的,而影片的主线人物也并没有标榜着自己的救世理念,相反,卡萝尔只是一个十分正常的母亲,她所要做的事情也是极具普通意识的,这一点与《世界大战》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事的情节发展与本片的创意几乎达到了生理上的同步,卡萝尔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的一个心理病人与那从外太空掉下来的残骸有什么关系,但所有的变化就是在这种不经意间悄然进行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身边朋友身体上的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精神实质的改变,而卡萝尔却慢慢地发现了这个世界所有人精神方面的变化,呆板,同一。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命题,说到每一个人的变化主要谈及的便是这个人心理上的改变,似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人了,但这种体验只是个人的,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其反讽的意义在于人们对自我感官的过份依赖,于是影片中被外星生物侵入的人们外貌并没有任何变化,符合人们感官上的常识,但其精神领域已如行尸走肉一般,这却需要正常人用心灵却辨别。

  任何一个人如果发现身边所有人都变化了,那么他一定是极其恐慌的,换句话说,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只有清醒的人才会感到恐慌,这是古往今来的惯例,而卡萝尔恰恰是这个清醒的人,更重要的是,她发现那些变化后的人却希望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她,于是冲突在这里产生了。此时我们回到小说产生的年代,1955年,这是处于后二战时期的年代,信仰在战争的阴影中崩溃,而强权体现在整个西方国家,(当然东方的强权更为残酷)于是对有着古老的人权理念的西方人来说,这种精神上的强权无疑是一种无耻的酷刑与压迫,而反抗与暗讽便直接体现到了作品当中。

  小说分别于1956年与1978年被改编过电影,《致命拜访》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由于处于当时的敏感时期,所以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政治与社会的暗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绝对是一部在科幻的外壳包装下的政治影片,而故事中卡萝尔寻找孩子只是作为讲述的线索,与影片的主旨关系并不是很大,但客观地说,这种亲情的牢固感恰恰与同一的思潮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卡萝尔的个人行为也与整个世界的改变形成了对比。以个人生活为故事,反衬政治大背景的荒谬与苦难,这是许多影片采用的手法。之所以这样地讲述故事,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个体的承认与尊重,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性的直接体现。

  其实影片在讲述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极其真诚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个体的消亡将会令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没有罪恶,达到真正的“和谐”。相信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这种选择,是“和谐”而没有罪恶,还是让这个世界继续呈现出多重性呢?这个问题看似尖锐,全人类的答案与个体的答案也许并不相同,而这种不同感恰恰反映了世界的荒谬。尤其在影片中,当这群异化后的人们要杀死卡萝尔儿子奥立佛的时候,这种荒谬感便更为突出了,所谓的大同是建立在排除异己之上的,那么这种排除异己的行为本身又怎么可能是“和谐”的呢?

  没有“和谐”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生存的世界法则,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韩兮

  2007-12-22于通州

  《致命拜访》观后感(八):和谐是大同,光谐不和怎么行?

  quot;Don't show emotion,then they can't tell who's who."

  那么其实就是忽略individual的特点,强调collective的共性。

  这不就是中共吗?

  虚假的百花齐放?是为了引蛇出洞,然后斩草除根!

  各种“反”“文革”“武斗”只要有不同的声音,就是整死!

  都叫唤什么,听中央的,听党的!

  人家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有长远的眼光,你们这帮利欲熏心的平民百姓,鼠目寸光,知道什么?

  你们尽管做天朝的愚民,知道多了不行,发泄情绪不行,记住了,我们伟大的党可是人民的党,专门镇压敌人的。谁是敌人?看你表现!

  我们党是“三个代表”,无比先进。

  我只是老百姓

  我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你从这里面看到什么了,那是你思想复杂,跟我木有关系。

  《致命拜访》观后感(九):当一觉醒来你不再是你...

  病毒片,这次的病毒还有点特殊,不同于以往看的人类患病毒病发后将残暴无比 嗜血腥 无恶不作~这个病毒只会让人麻木,让人没有情感,彼此之间没有了争执 邪恶 利用 背叛,但微笑 拥抱却都是那么生冷,然你觉得,“我的丈夫不是我丈夫”“我的儿子不是我儿子”好像,人人都变成了不会笑不会闹不会哭不会愤怒的机器人,游荡在街上,一种僵硬表情,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所有非免疫的人变成同类,免疫的人视为己患,定要除去。

  表面上看,真所谓那个班说的:这样的世界将会无比和谐美好,世界大同,人类和平共处,但是,如果真没有任何情感,没有了喜怒哀乐,那我们还称之为人类么?那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深层分析,这也正是外星侵占地球的途径之一,相当于给人类洗脑,全人类洗脑,没有通过任何武力用精神上的侵入,那才是最致命的。

  :那孩子真可爱,妮可表演的也很出色~、

  《致命拜访》观后感(十):Nicole Kidman + Daniel Craig

  icole Kidman,我喜欢

  Daniel Craig,我喜欢

  icole Kidman + Daniel Craig,我更喜欢

  哈哈哈!

  kidman演的不错!也很强悍!女超人~

  craig有些囧,居然被感染了,还不如个女的牛!

  剧情很简单,没什么可深究的!

  不过病毒对人们的影响,在全球战争、恐怖、暴力这个背景下,仅仅从电视上杂乱的报道了全球各地的局势,完全不够深入。

  如果通过更实在一点的,病毒真的改变了人类,起到实质上的变化,虽然人类好像变的麻木,但都能和平相处,那才能表现出病毒的优越性,才更有戏剧感!不过这种病毒太极端。

  片中病毒的立意并没有表现出所要表现的深刻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