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迈克尔·克莱顿》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迈克尔·克莱顿》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08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迈克尔·克莱顿》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迈克尔·克莱顿》是一部由托尼·吉尔罗伊执导,乔治·克鲁尼 / 汤姆·威尔金森 / 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一):中译名“全面反击”真是joke啊。。。

  一个30亿美金的大case,就因为一个看似很荒诞的,而实际上也很荒诞原因完全逆转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全面反击”。如果michael clayton没有被炸车的话,估计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干自己的看门人的活。不是合约都签了三年了么。

  那么,michael clayton为啥要把u north公司搞垮呢?

  是MC良心发现,所以要声张正义吗?显然不是。

  mc第一次发现那个红色封面的秘密材料时候,本来是要去

  找马蒂谈谈Athur的死因的,结果呢,8万美金到手,就啥也

  不说了。

  那是什么趋势mc去搞垮u north呢?

  真实的原因或许就如michael clayton在诱使凯伦·克劳德说出收买的证据时说过的,“8万美金他就把athur卖了,而她不来收买他反而要炸死他。”

  所以。。。

  这个剧情还真荒诞啊。。。-_-b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二):《迈克尔·克莱顿》的鸡贼人生

  在北京话里,“鸡贼”就是特能算计,心眼儿特多的人。但千万别以为这个词是对您思维能力的褒奖,恰恰相反,这个词充满了鄙夷和不屑,是对您精明的为人处世方式的蔑视和否定,完全是个贬义词。

  一个人的人生用“鸡贼”来修饰,就意味着这个人是工于心计,勤于算计,属于左右逢源却缺乏明确立场,自身利益高于一切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机灵、讨巧,但绝对不可爱,更不能信任现实中这种人物并不缺乏,但要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观众的认同感就一定会打折扣,尤其是这个人物从始至终没有转变,一以贯之的时候。而电影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layton)中的主人公迈克尔克莱顿恰恰如此。

  这位迈克尔克莱顿先生出场就是一位不能出庭的律师,拿手的是为大公司或者某些个人在法律上“擦屁股”,有点赌博的小嗜好(这个嗜好的安排在剧作中完全没看到发挥作用),经营餐馆不善还欠了黑社会屁股债。这就是克莱顿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处事鸡贼但好像现实状态不太妙。

  这是一个不算坏的开头,在题材类似的电影《永不妥协》中,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中年妇女也同样有一个糟糕开始离婚要养育孩子却没有工作,还遭遇车祸,人生的糟糕也莫过于此,罗伯茨扮演的埃琳·布罗克维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Loser)。

  但随着影片的进行,剧作要求影片的主人公必然不能再延续开始表现出来的表象,现实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当然很多,但在电影剧作上作为主人公就显得不合适,因为这样就会单调乏味。而让人物表现出与表象不同本质或者深度,不能仅仅凭借语言需要的是行动,尤其是在重大压力面前的两难选择

  迈克尔克莱顿先生面临的最大两难选择是一面是自己的伙伴被杀害,自己掌握证据,另一面是事务所合伙人身份解决债务的8万美金。克莱顿先生的选择显得相当现实与合理,后者的诱惑力显然更大,也更符合他的鸡贼本性。这是影片开始表象的延续,克莱顿解决了生活困境,依然过着他的鸡贼人生。后面克莱顿先生也曾经选择奋起反击,不过那是在差点被暗杀之后,此后反击决定的做出根本就说不上压力之下,也不存在两难的选择:要么甘愿被灭,要么揭露事实真相求生。因此,克莱顿先生的人生最终是鸡贼的铁板一块,不肯有着丝毫的转变。这个人物的塑造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同样在电影《永不妥协》中,埃琳·布罗克维奇意外发现了社区重大污染事件,一面是她维持生计的工作要求她不能揭露事件,另一面是污染受害者的悲惨人生,在这个压力之下,埃琳·布罗克维奇最终选择了站在后者一边。她的选择让她摆脱了失败者的表象,她善良坚毅实质开始闪闪发光。观众也由是为之感动,这个人物不但令剧作丰富,而且她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本身的风采也让观众动容。

  我想说的是,观众看电影并不一定会以道德标杆去要求电影主角,他必然拥有人类普遍美德才能够当上主人公,更多的时候观众看的是故事。而故事要曲折动人,主人公就必须在戏剧(故事)长度内表现出变化玩世不恭的要找到值得信赖的爱情或者真理刚正不阿的在某些事情上学会了通融,未经世事的要长大成人,道貌岸然的最终要身败名裂。《天才雷普利》之所以吸引人,就是最初一个没见过世面的穷小子,随着影片的进行,被揭示出是一个心思缜密、残忍冷血的杀手,这个巨大形象转变让观众吃惊不已,并在走出剧院后久久不能忘怀这个形象。

  事实上,本片的编剧兼导演托尼吉尔罗伊曾塑造过很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比如《魔鬼代言人》中基努里维斯扮演的罗麦斯,再比如《谍影重重》系列里面的詹姆斯波恩,这些形象之所以成功,正是吉尔罗伊让他们开始的表象和内在本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最终让这些人物身上的弧光闪现,让我们透过表面逐渐认识了人物的内心,从而爱上这些并不完美的人物。

  而这次《迈克尔克莱顿》这个人物,也许真实,但做为银幕形象却绝不可爱,不仅人物缺乏闪光点,而且人物深度和兰博在续集中的表现一样单薄。影片最后给克莱顿出租车司机50元钱,让他随便开时,本来这一场景承担的是前面饱受压抑后的释放过程,有通也有快,但由于人物内核的缺失,导致了这次更像是装腔作势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三):胡说八道

  本着对法律行业的无限热情,和对该片标题知己之感,把这部片子找来看了。看得很生气,如下:

  1. 编剧想模仿《Insider》和《Erin Brockovich》,却搞得一塌糊涂。我想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前两者是基于真实事件,而这部电影却是乱编的。而且很明显的是,这个编剧根本不了解美国律师和美国企业

  2. Michael Clayton是什么人?混了十七年不但没有混成合伙人,连房子车子都没有?连八万存款都拿不出来?笑话。在纽约当律师,去年的统计数据大学毕业平均起薪二十余万,更不要说具有十七年的工作经验,相当于资深合伙人级别精英人士。照Clayton兄在这个片子里的高度,他的年薪上百万我都是不奇怪的。就算开赔个酒吧,在中国城赌输点小钱,我都不知道,居然律师还可以过得这么惨。

  3. 好吧,我们退一步,就算他个性,他当了那么多年律师都没钱,他找老板借八万块钱,老板的表现明显说明:事态很严重,你得再给我卖身三年。我们来算一下,八万块钱到底是多大一回事。按照资深合伙人的经验值,Clayton同志的Hourly Rate可能是每小时两千。算一天工作10小时的billable hours,一天就给公司创造营业额两万。虽然Clayton同志的生活水平好像等于无产阶级,我们还是算在这一天的营业额中,律师行要花费一半的资金薪水等其他费用也就是说,公司净利润一天一万。所以,Clayton只要工作八天,这八万公司就赢回来了。电影中的律师行可以做UNorth那么大公司的法律代表,那就肯定不是小律师行。因此,公司肯定有很多很多花不掉的钱。像前几年高盛,赚钱赚高兴了,连接听电话的小秘书随心所欲的一赏就是十五万。签三年合约这种事情,在现实社会中不是没有,但一般都是针对刚刚毕业工作的小毛头。我有个经理打死不签,他们也没办法,照样给钱。签三年合约的意义,基本上只是为了保证你能够在公司待得久一点。而已经为公司效忠十几年的人,是根本不需要这种“证明”的。

  4. 我们来谈谈Clayton这个人物的职业价值。片子一直吹,他是多么神奇,他是多么能干。但是我看来看去,就是没看出来。事务所的职业一般只有两个性质:一个是专业咨询,一个是客户服务。说到专业咨询,这个神奇的资深的Clayton明显大半辈子都是在冬眠,因为他连地方法律的有效性仅仅局限于那个州这种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凡是大学拿过一门法律课的人都明白。Clayton好像还是帮地方政府做过诉讼律师的。真不知道,他那段日子是怎么混出来的。

  如果说Clayton的Niche是在于客户服务,比如像这个片子宣扬的处理那些比较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案子,那他对客户那么屌干什么?编剧可以能觉得律师都是很屌的,但他可能不明白,在律师的眼里,给钱的就是大爷,给钱的就是上帝。所以像Clayton这种,第一次跟重要客户见面,就不冷不热,不热情,不关心,不呵含温暖态度,应该是立马被骂得狗血淋头的。

  更不要说,Clayton无论是对客户,对同事,对老板,对所有人说的话,都是无比弱智,没有半分参考价值的。你可以不懂法律,但是你怎么能连一点睿智都没有?自己公司搞砸了客户的事,你跑去跟客户说那个人是心情不好,那个人忘了吃药。客户会关心么?连我都知道,客户唯一关心的就是解决方案,公司唯一关心的就是推卸责任。做律师又不是混江湖,一切只认利益,谁管你人情冷暖

  说到这里,我觉得这个编剧肯定很纯情。他竟然认为,那些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案子是需要私底下偷偷找专人解决的。对于当事人来讲,“专人”当然是需要的。这个“专人”就是律师,一大群的律师。因为优秀的律师,往往会把你认为非法的,有损道德的事情转化为合法事业。律师的正当职业就是钻空子,这有什么害羞的?自己内部还需要什么“特别人物”?我不认为律师会直接参与非法举动的实施,这种服务一般都是out of scope——我们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解决所以我们不承担风险这也不关我们的事。比如说如果需要杀人,律师会给你说:“只要这个人不存在,一切问题就解决了。”至于到底要不要杀这个人,那是你跟杀手之间的事。

  道德和正义,这是良心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作为律师的首要条件,就是应该泯灭良心,保持完全的,为客户服务的客观性。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认识一个朋友,他们亲自把一个被富豪抛弃的前妻逼到失去一切财产然后跑到律师行跪地痛哭的地步。这个女人走投无路,她也知道只有律师才能解决问题。她只认识这些她丈夫的律师,就来找他们,因为她一分钱也没有,请不起其他的律师。我的朋友不管多么于心不忍,也只有硬邦邦的走过去跟她说他们爱莫能助,因为他们是富翁的律师,他们要全心全意为富翁的利益服务。

  5. 现在来评UNorth的法律女总监。一个足迹遍布世界62国的大公司,作为一个女性,能够爬到法律总监的地位应该是相当不容易的,应该是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并且因为法律出身的背景,更加铁石心肠的。而这个女人,就跟一个刚刚踏上社会的黄毛丫头似的,看到一屋子大便就吓得惊慌失措。而自己也终于要朝房子中间拉一坨大便时,几乎就没要哭出来。世界五百强的副总裁我还是见过好几个,就连四大的一个刚刚升值的合伙人,也从来不需要发言事先排练好几遍。而且这个人毫无见识,作为一个律师,她怎么可能不知道,撤销案件的出路从来不是杀掉对方的律师,而是消灭对方的证据,也就是那一纸文件。最后,我一直搞不清楚,这件事情,她为什么一直要对她老板隐瞒?这档子祸事又不是她捅出来的。她至少可以报告一下,搞定了她才有功啊。要不然费那么大周折干什么,一点个人好处都没有。

  6. 关于那个律师行要跟英国兼并,这件事情摆到电影中到底有什么用?而且,我严重怀疑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因为美国律师行必须按州的执照来运行公司,所以很难统一兼并。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虽然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律师,却没有像四大会计行,众投行这样部署各地的超级律师行。连分公司跨洲的律师行我都很少听说,更不要说跨国了。退一万步说,就算要兼并,事务所的运营模式又不是一般的企业,同一职位有了你就不能有我。事务所都是只要生意够,人员越多越好,互不影响。同一职位,有一万个也无所谓。要明白,对于事务所来说,人,就是货架上的商品库存。这个电影想点到公司兼并的人心惶惶,但他找错人了。

  7. 最后,我只是想从电影的形式发表一句评论:前一段故作花哨的剪辑实在是太没有必要了。装什么悬念,烂片就是烂片。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四):《迈克尔•克莱顿》:灰色人生的反击

  突然有一天,当你意识到你从事了多年的某件事情其实完全是个错误的时候,你将会如何面对?让这个错误继续证明你已经老了,弥补这个错误证明你的良心似乎发现了!但事实上,良心发现是不分年龄的,这就意味着你其实一直忽略的不是错误,而是良心!

  ―――韩兮

  我向来认为一个编剧成为导演的时候,他对影片的把握一般都是极具力度的,《迈克尔•克莱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影片讲述的无非是一名律师扳倒了非法大财团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但我们看到的却不是常规的律师的奋斗史,而是关于他的良心发现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显然没有打算塑造出一个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英雄,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虽然其职业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

  作为一个普通人,迈克尔•克莱顿的生活十分糟糕,不但离了婚而且由于投资失误而破了产,更重要的是,他是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内部调解人员,他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可以站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的辩护律师,这样的身份虽然令他接触到了许多大客户,但基本是属于处理后事的角色,没有一丝的成就感,对于一个中年男人来说,他的生命正在枯萎,即便公司里认为他是最好的调解员。

  影片开始于整个故事的中间部分,赌博输钱,然后为一名大客户处理交通逃逸事故的后续工作,终于摆脱了这些烦心的事情后,迈克尔在清晨没有人烟的地方意外的发现了三匹骏马,也正是由于下车查看这些马的原因,迈克尔逃过了汽车爆炸一劫。

  对于有着观影常识的人来说,这三匹马的出现是十分突兀的,但从情节上却救了迈克尔一命,那么很显然,这是导演喜欢的马匹,它们将传达着一种象征,也是这种象征令迈克尔终于活了下来。

  影片开始正序讲述,回到了四天前的时间。

  显然,故事是由两条线索分别进行的,第一条无疑是关于这个集体诉颂案的前后事件,而第二条则是迈克尔个人的生活。对于一个离婚的破产的中年男子来说,他唯一的情感便是与儿子的相互关系了,亲情在这里恐怕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影片特意将迈克尔与儿子之间的感情戏提炼了出来,通过几场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迈克尔努力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但事实上他的确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心不在蔫,但即便是这样,他也希望能够给儿子最大的帮助最大的关怀。儿子的成长对于迈克尔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影片中唯一具有的说教意义。虽然这仅仅是一条辅线,但作为观众却可以领略到迈克尔的普通。

  关于个人情感方面,迈克尔与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相同,一个兄弟作为执法人员不但是迈克尔的榜样其实也是他的压力,而另一个兄弟生活落泊事业一无是处,成为迈克尔厌恶痛恨的对象。

  但迈克尔却没有注意到,在与亲人的接触中,他其实根本没有用心地去沟通,他依旧以自我为中心,便在无意识中将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传染给这些情人从而加深了与亲人间的隔阂。一个律师事务所内部的调解员却无法与亲人们达成一种沟通,这无疑是一种嘲讽,从而更让人理解了迈克尔在接手同事阿瑟案件中的心态。

  没有沟通,迈克尔根本无法相信阿瑟所说的一切,一个人难道真的会良心发现吗?那件集体诉颂案对迈克尔没有丝毫的吸引力,阿瑟的转变也令迈克尔感到难以接受,他所能做的就是希望按照自己重复了无数遍的常规程序来完成这项工作,将大事化小,将小事化了。但是,事态却向着罪恶更近一步地发展了,阿瑟死了,这个能够与迈克尔儿子沟通的律师被人杀死了,迈克尔才真正地意识到他的错误,不是失职而是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思维。

  在告知儿子做一个真正自己的同时,迈克尔终于决定插手阿瑟没有完成的事情,不但了解的财团的罪恶,更了解了阿瑟的真实死因,但诱惑再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还债,令迈克尔最终还是妥协了,他摆脱了个人的困境却将自己完全地出卖,于是,回到了影片开始,迈克尔一如既往地处理着那些灰色的事情,经验老道却没有任何激情。

  三匹骏马的出现带有象征意义,预示着迈克尔内心的激情,在审视自己的同时,他也拯救了自己。于是在两位兄弟的帮助下,他终于完成了阿瑟没有完成的事情。影片结尾一举解决了迈克尔的两条线索,与家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财团案件。

  很显然,迈克尔绝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英雄,整个故事与其说是他良心发现,莫若说是他试图改变自我的成功。一个从事着灰色事业的人有着灰色的心态以及灰色的人际关系,他是孤立的个体,是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未来可言的,良心绝对不能解决迈克尔个人的问题,迈克尔最终的反击不是由于良心,而是这种灰色的困境已经令他无法忍受,这令本片更具有了一种现实意义,是社会中许多人的真实境遇。

  韩兮

  2008-2-17于通州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五):clooney的魅力

  前两天去香港一口气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色戒,另一部就是这个michael clayton,香港的译名好象叫与敌同眠,与影片的内容相比较,不算很贴切,但是若直接翻译,则更会让人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为这只是影片里男主人公的名字。比起片名来,倒是电影的海报让人印象深刻,clooney深邃的眼神向斜上方注视着,仿佛要穿过图片,穿过相机,直达你的心底。

  电影的主题不新鲜,让人想起罗素-克洛的《惊爆内幕》(“The Insider”),还有大嘴罗伯茨姐姐的《永不妥协》(Erin Brockovich),片名翻译路数象后者,美国人的片名似乎总是没什么想象力,实在没辙,就干脆用个主人公人名,哈哈。但内容更接近前者,不过,影片的整体成就我觉得在《惊爆内幕》(“The Insider”)之下,一方面与罗素-克洛对手戏的可是帕西诺爷爷,另一方面罗素-克洛的演技真是好,角色的隐忍,彷徨,让人难忘,clooney想凭这个片子拿奥斯卡,不乐观。

  但绝不是说这个片子不好看,两个小时的片长,节奏把握的相当好,虽然大体猜的到故事的走向,但是还是让人感觉紧张,担心角色的命运。刚刚看过色戒,两个一比,觉得这一部好点。色戒嘛,也还好,但是不喜欢电影的内涵,觉得不太健康,看了心里面不舒服,也许李安同学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表现人性的复杂,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他的断背,道理简单,但是仍然深刻。

  clooney从十来年前的ER到今天,演技真是越来越好,当年的ER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招牌电眼,其他演技什么的就没觉得有什么,什么十几罗汉、和尚的也不过尔尔。可现在他眼睛里的内容好象多了好多,含蓄,欲说还休,片尾的那个长镜头,看了真是无法忘怀。这部电影要是没有clooney,恐怕我对片子的评价要下调一档。clooney是我的疑似偶像吧,看来我以后眼睛也得瞪大一点,越老越大的那种,呵呵。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六):律师的道德抉择和中年男人的扬眉吐气

  说实话,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被提名了去年的奥斯卡,但我却因为“迈克尔·克莱顿”这个片名将本片误认为是一个人物传记片。众所周知,去年年尾,去世的著名科幻电影编剧、《侏罗纪公园》系列的作者也叫:迈克尔·克莱顿。

  而当我在一个很空闲的下午,通过MP4来看这片子的时候,才知道并非我起初认为的那样,此迈克尔,非彼迈克尔。严格的说,这是一部以法律诉讼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故事,只是在故事的结尾,设定了一个积极的富有戏剧性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手法,比如大嘴美人朱丽娅·罗伯茨的《永不妥协》。

  本片的导演托尼·吉尔罗伊原是著名编剧,代表作是《魔鬼代言人》和《谍影重重》系列,跌宕起伏、紧凑精巧的戏剧性是其一贯的风格。因此本片的叙事结构和故事编排都很到位,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法律内容,但其实并不会直接影响观影,不过要想看懂每一个环节设置,似乎只看一遍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的。

  影片的叙事被分为两节,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变化,正因为这样,影片一开始的没有由头的独白、莫名的情节和艰涩的法律问题足以让人一头雾水。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肯纳、巴赫和里迪恩律师事务所为一家号称拥有75000雇员、分布在全球62个国家的多元化公司U-north提供综合的法律服务,双方拥有一单三万小时的法律服务协议。而影片前后涉及的五天时间里,律所500名各色律师组成的团队已经为U-north一场标的额超过30亿美元的长期侵权诉讼提供了超过六年的服务。律师团的首席法律顾问阿瑟长期患有躁狂抑郁症,在诉讼的过程中发现了U-north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其中记载着其主要产品除草剂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面对内心的煎熬他决定倒戈并将事实公之于众。与此同时,U-north公司的新任法律总顾问凯伦指使商业间谍暗杀阿瑟灭口。而片中的主人公——迈克尔·克莱顿则是在肯纳律所供职12年的“看门人”,事业不如意、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夫妻离异并失去孩子抚养权、家庭不睦的“倒霉蛋”,几乎面临所有的“中年危机”。在阿瑟死后,他渐渐发现了事件的内幕,并在临时妥协和死里逃生之后,以侦探片似的结尾揭穿事实、惩戒真凶。

  从故事来看,有两条主线,涉及到相互对立各处危机的几个主要任务,角色的设置充满了张力,这样保证了剧情的紧凑性和戏剧性。主要的三个角色:迈克尔(乔治·克鲁尼饰)、阿瑟(汤姆·威尔金森)、凯伦(蒂尔达·斯文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抉择。其中对这些矛盾的表达最精彩的是片头阿瑟在警察局对迈克尔的独白还有凯伦在做电视专访的时候前景与幕后之间的情节切换,前一部分阿瑟以冗长并且充满愤恨的独白,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现实抉择;后者则是以台前幕后的状态差异表现凯伦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紧张。而克鲁尼对迈克尔这一角色的塑造也较为成功,从一开始的一脸无奈、面对事件时的沉稳、到最后的扬眉吐气自然而流畅,他并非是要严以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而是在表现一个中年男人面临现实危机时的各种状态。

  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细致入微,其中包括间谍暗杀阿瑟的那个片断:凶手将阿瑟击晕,然后把致命的毒剂从脚趾间注射进去,并制造服药过量的自杀现场,整个过程快捷流畅、天衣无缝。而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很专业:这样的巨额长期诉讼的律师团队超过500人,传唤走访过400多个证人,修改过100多项提议,更换过5个审判地点,调阅过超过85000份卷宗,耗时超过六年,原告方的赔偿金要求高达30亿美金。最后,凯伦向U-north董事会提出的一项基于诉讼情势变化而作的一揽子庭外和解方案。除了这一主线外,片中还涉及了房屋租约的优先权、律所合并的法律程序、律所的“看门人(Nurse)”的相关业务、交通肇事的刑事辩护等细枝末节的法律问题。而有前任法律总顾问签名的内部备忘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证据,足以证明除草剂的致命性,这会让U-north公司输掉整场官司,并且结果不只是30亿美元的赔偿金,相关的责任人还会受到刑事指控。

  其中,迈克尔早熟的儿子分别向麦克尔和阿瑟叙述了一本小说(国王与召唤)中的情节也很重要,那本小说的内容暗含了一个紧张的命运议题:接受或反抗。而阿瑟正式将那份备忘录的复印服务单据夹在了这本小说里,当迈克尔无意中发现这个单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本藏小锤的“圣经”,这本小说在影片中的意义就像《肖》里的那本圣经,既是藏匿重要物品的道具,也是指示精神意义的载体。在《肖》中,藏匿小锤的那一页正是“出埃及记”,这预示着成功越狱。而在本片中,小说的议题预示着阿瑟和迈克尔的道德抉择。另外,影片中还有一句我很看重的话,律所的合伙人马蒂提醒迈克尔:忘记它吧,上帝不会让你像回忆中的那样好了!事实上,在片中无论是迈克尔还是阿瑟,在回忆过去的几年时光的时候,都是在做一种反思,当认识到问题所在之后,分别作出了人生的抉择。

  同样,片中冗长细腻的对白很精彩,尤其是阿瑟面对迈克尔的独白,精彩之极:“…Because it’s years!It’s lives! And the numbers are making me dizzy and,you know,now,instead of trying not to come, I’m trying not to think,and I can’t stop.I msen,is this me? Am I this freak organism that has sent here to sleep and eat and defend this one horrific chain of carcinogenic moleculess? Is that my destiny?Is that my fate?...”这是基于个人体验和道德诉求而生的内心挣扎,也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基调,即讨论律师的伦理道德内涵,是借用法律帮助无良雇主逃脱责任赚取丰厚佣金,还是不屈从于利益维护正义?

  影片中呈现了一个极端的社会现实——一个法治国家社会图景之下的肮脏现实、如《魔鬼代言人》、《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中揭示的那种社会现实: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服务机构,与那些摈弃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无良雇主实际上是狼狈为奸的关系。仅合乎法律还是更合乎正义?这是伴随律师业出现而出现的伦理争议,而在本片中,将这样一个基本争议极端化,即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事实上在伦理诉求上,普通人对于这一选择并没有太多的争议,作为观众,是不希望片中的律师恪守雇主利益,而违反实体正义的。而在实际的律师业务中,恪守雇主利益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原则。从理论上来讲,律师仅需要在合法性这一层面做出努力即可,至于实体正义,在理论上也应该是体现在合法性之中的,当然,这是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完美状态,现实往往与此背道而驰。影片中所设定的律政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刻板偏见,在普通人的意识中,也多半认为这样的情况与现实相符。因此,人们期望有一种积极的道德抉择出现,并能够战胜“邪恶”——其实,全世界的“主旋律”都差不多。影片最终的积极性选择落实到了阿瑟的继承者迈克尔身上。当迈克尔发现了阿瑟复印的备忘录之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先是与律所续约偿还债务,然后又戏剧性的躲过了间谍的暗杀,最终协助警方获取直接证据,让案情水落石出,然后一个人坐进出租车上,甩手50美金,让司机随便开,一副自信慢慢、扬眉吐气的表情。

  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部很精细的法律题材的故事片,只是由于叙事结构的变化和繁琐的细节会让人产生理解障碍,而为了写这篇文章,有些情节我看了不下五遍。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七):律师的精神病 观《全面反击》

  律师的精神病 观《全面反击》

  所谓“全面反击”便是克莱顿在影片结束时的突然出现,他之所以敢在大难不死后出现在女强人面前就像其所说的:我从来就是个敲诈家。相比亚瑟和凯伦,克莱顿才是身心健全的律师,虽没有他们那样的高地位,但作为一平凡人,他却能随时稳住气去分析别人的想法,这才是完美律师所应具的智慧。

  ——题记

  1

  总算在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全面反击》里享受了回电影盛宴,看完影片后我即向朋友表示:这是近期最完美的电影。除开克鲁尼和斯维坦的精彩表演,导演优秀的叙事技巧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本片导演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曾为《异形》、《谍影重重》等多部好莱坞卖座影片撰写剧本,是个擅于铺设情节和讲故事的老手。此次在《全面反击》中他便把酣畅的写作能力发挥到了影像世界。

  《全面反击》的故事结构采取了“环状倒叙”,一开始克鲁尼扮演的律师克莱顿从赌场出来驾车离开,当其下车观赏山岗上的两匹马时,山下的轿车爆炸了。很明显轿车被人事先安了炸药,但镜头对这一时段的叙述嘎然而止。很快镜头切到了4天前,这之后的情节回答了轿车为何会被人安装炸药。当原因阐明后,影片在片尾又回到了克莱顿汽车被炸的现场,这时他的汽车为何被炸已经很清楚了:原来是在为老友亚瑟寻找死因时被北联公司的法律顾问凯伦(蒂尔达•斯维坦Tilda Swinton饰)“误杀”。

  从叙事上看,影片的起因来自凯伦,这个心狠手辣的“女强人”为了自身的事业不顾杀害所有知道公司丑闻的人。克莱顿从一开始便陷进了这个女人所设下的包围圈(赌场出来所上的轿车已经被不远处的杀手安上炸药),本来在领了老板8万美金后的克莱顿不再想卷进亚瑟之死,但他的“不想”并不表示消除了凯伦的忐忑,毕竟知道北联丑闻和亚瑟命案真因的就只有他了。

  凯伦的怀疑和暗杀使克莱顿这个一贯“半支眼“办事的律师十分郁闷,片尾当克莱顿拿着凯伦买凶杀害亚瑟的证据和北联公司的商业丑闻卷案来到这位桀骜的女顾问面前时,他这样说道:你瞎到这地步,连我是谁都看不清,这里头数我最好打发 你居然想杀我? 我不该被杀掉,我应该被收买。

  2

  托尼吉尔罗伊的编剧才华和导演能力不相上下,甚至导演能力还剩过写剧本的才华。《全面反击》在采用倒叙结构的同时很注意影片前后链接,使观众很少感到故事脱节。虽然律师忏悔这类情节在不少影片里都有,甚至几年前托尼也写过《魔鬼代言人》的剧本,同样是部讲述律师良心的电影。这回轮到他自己当导演了,与写剧本不同,电影需要通过镜头来展示人物心理和情节过渡。托尼在情节过渡上采取了与索德伯格这类导演同样的快节奏,使影片焕发出强烈的现代气息。

  在渲染人物内心及性格方面,影片开始的一个歇斯底里的声音在总体上展示了律师行业所存在的肮脏交易和律师们的心灵挣扎(后来一个镜头表明此声音来源于亚瑟对克莱顿的倾述)。随后电影又从小角度来描述律师生活:克莱顿出现在地下赌场,体面律师出入赌场和其走出赌场后所面对的阴霾夜色展示了其的穷困。

  克莱顿是个缺钱的律师,而且不久前入股的餐馆也面临倒闭,负债8万的他如果是可以出庭的诉讼律师,或许就不用混迹赌场了。在其为何不是诉讼律师的解释上,影片回答的很暧昧,一方面似乎是老板不愿意提拔他,但另一方面因为克莱顿在行业里的知名度,很多人都称其为:解决问题的奇迹。北联的案子是上司考验他的战场,可一切都被老友亚瑟(原北联公司的法律顾问)捣乱了。

  与克莱顿的穷困潦倒不同,亚瑟是个成功的律师,在其担任公司法律顾问期间解决了无数难题,为此也知道了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美名其曰:商业机密)。可正当他的事业达到巅峰时,却反常的和东家唱起了反调。全片的戏剧性也就发生在这里,当看到受北联公司产品侵害的人们后,沉寂多年的良心在亚瑟心中重燃,瞬间功夫他就成为了倾向原告的法律顾问,用装疯的假象来掩饰欲揭穿“北联丑闻”的计划。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亚瑟是真疯,就像他自己所说:难道我奋斗的一切就是为了被东家请去寻欢作乐?通常一个人在达到事业巅峰的同时也面临着最深层的反省,铁石心肠的人可以平稳度过这个阶段,可亚瑟显然是个脆弱的老头,观众从他疯癫的举止上(当着原告脱衣服)很费解:为何这么一个“经不起事情”的家伙会当律师,而且还一路顺风。

  和亚瑟在顶峰时期的良心发现不同,克莱顿始终是睁只眼闭只眼的律师,也许他的觉悟不会达到亚瑟的程度,但他永远不会被任何势力所利用。有时稳重中“糊涂处事”是身在敏感行业里的最好选择。亚瑟虽然良心发现,却造成了生活上的惶恐和神经质,尤其在知道有人窃听自己后,他的举止更是与神经病患者无异(把北联公司宣传片的声音录下反复播放)。、在蜕变以后,亚瑟承担的不仅是生存压力,更多的是精神的重担。虽然从克莱顿那里我们早已知道其有狂躁症,但真正引发亚瑟神经质的还是其常年为公司洗清罪恶所积留在心灵的疮疤导致。

  接替亚瑟的凯伦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但她也是个精神病患者,通过在洗手间“痛不欲生”的镜头,我们可以得知其精神上同样饱受折磨,甚至在病的程度上比亚瑟还重。使观众忍俊不禁的是这样一位表面上的女强人每次成功的演讲前都得在家把稿子背诵几遍,她的歇斯底里也许正是因为太急功近利,造成了性格上的强迫症。但作为影片里的反角,蒂尔达斯维坦的外表太优雅了点,导演仿佛特意营造了一个冷艳的女坏蛋。

  3

  《全面反击》是部以男人为中心的戏,虽然有现成的男女配(克莱顿和凯伦),可紧凑的情节却总也腾不出机会发展他们一下。眼看电影在克莱顿的脚步声中快要结束,观众等待的情感戏还未上场,凯伦的成功瞬间倒是被克莱顿的来到给搅毁了。

  在塑造凯伦这个角色上,剧本写的过于天真,既然是心狠手辣的角色,就不会在公共场合被一个没杀掉的人吓破胆,更别说与其媾和了。俗不知机密事情最忌讳于公共场合讨论,当观众微笑着看到凯伦在克莱顿的铁证面前被逼无奈的和其讨价还价时,这个女强人算是走到了尽头。或许她不能“坚强到底”的原因是来自于其精神顽症上,换句话说是急功近利的晋升欲望和多疑寡断的强迫症害了她。

  所谓“全面反击”便是克莱顿在影片结束时的突然出现,他之所以敢在大难不死后出现在女强人面前就像其所说的:我从来就是个敲诈家。相比亚瑟和凯伦,克莱顿才是身心健全的律师,虽没有他们那样的高地位,但作为一平凡人,他却能随时稳住气去分析别人的想法,这才是完美律师所应具的智慧。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八):且看且想,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从买洋奶粉说开去……

  《迈克尔·克莱顿》,第80届奥斯卡七项提名,电影频道也时常会来一两段花絮,影片很有深度的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忍不住要说一句“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只是三聚氰胺毒奶粉的一个翻版。

  影片讲的美国一家化学农药公司,所生产的农药对人体有致癌成份,大部分受害的是儿童,影片中农药公司的律师自我反省的在拘留所中的一番咆哮足以让人震惊,“六年来一直都在帮人做着脏事,帮人处理400多个药物所,修改了一百个提议,换了五次集会地,处理85000件档案……我这个怪异的生物体就是被派来吃喝拉撒,来保护这些致癌分子,这就是命运?”

  就这样,还要进行巨额诉讼才能获得索赔,而且是基本上赢不了的官司,如果不是主角迈克尔·克莱顿(也不是个好人)阴差阳错的揭露了真相,扳倒了大公司(大公司正准备脱壳而去),也许也就不了了之了。我当时看得很郁闷,相对于,三鹿毒奶粉导致6244个婴幼儿患上肾结石,其中有158人发生过急性肾功能衰竭,另有三例死亡病例,中国的解决就相当利索了……

  没有任何诉讼,中共河北省一纸令下,就免去了中共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冀纯堂、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副市长张发旺、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任虎、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毅、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志国、三鹿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田文华的职务。田文华也被石家庄警方刑事拘留。

  当年,从最初知道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的时候,我头脑里就已经有了一个轮廓,回去就给女儿换了进口奶粉,当时家里人还有些不相信,没想到几天后,电视上就有了关于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等的三聚氰胺的消息。

  三鹿奶粉出现问题时,网上已有部分文章指出3月份相关部门就接到举报并开始调查,却没有引起重视,这一环节很好理解,对于一个地方政府,它的政绩在于地方经济,地方经济的关键在于好的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免税,免检,大量优惠政策,压制负面信息,更何况三鹿是国家重点扶持单位。

  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非常时期会使用非常手段。当三鹿问题曝光后,却没有一家奶制品企业站出来说,我们的奶制品没有三聚氰胺,于是我就意识到中国奶业集体沦陷了。

  超速、超承载力、罔顾安全的扩张,岂止存在于中国乳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监管缺失的领域,总是不断爆发安全事故或行业丑闻。其中,市场经营者集体性无意识的贪婪,官员监管迟钝,认为能“捂住”事实的侥幸心理,以及官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都是问题难以遏制的主要原因。政府对媒体的管制,显然也是为失职官员提供了保护伞,助长侥幸心理。

  这一点国内国外一个样。

  美国的民主人权讲证据,带来了亘长的诉讼,中国的快速果断也许也会掩盖一些根源和真相(如果不是给媒体捅了出来的话,也不知道要吃到猴年马月)。

  如果说《迈克尔·克莱顿》只是个虚构的故事,那么美国好几年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永不妥协》和《惊爆内幕》放到今天的中国,就更具教育意义了,商业利益操纵社会各个环节,信息不能透明,媒体不能监督,维权困难重重,监管麻木不仁……

  电影《永不妥协》中,朱莉娅·罗伯茨意外发现了社区重大污染事件,电力公司排放一种含铬的废水,对人体健康有害,一面是她维持生计的工作要求她不能揭露事件,另一面是污染受害者的悲惨人生,在这个压力之下,最终选择了站在后者一边。为辛克利的居民赢得了3亿3千万3百万的巨额赔偿。以弱胜强,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惊爆内幕》讲的是克劳素饰演的某大烟草公司的副总裁与烟草公司之间是签署过保密协议的,他不能泄露公司的内部秘密,否则他将失去相当重要的医疗保险、车贷、房贷,商业机密背后也有不可告人的密秘。帕西诺饰演的制片人想发一个揭露的新闻并不容易,他独自一人站在整个NBC的对立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新闻素材给了竞争同行。他是为了伸张正义吗?也许有,但更多的是为了一个说法。

  走出电影看如今的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者都拥有了权力,层层压榨下,最底层的人不旦受不到尊重,利益也最低(想想奶农也不容易),高高在上的企业轻而易举赚取暴利,顺便贿赂监管人员,政府要政绩,要高税收,要扩大就业……想着办法拔苗助长,后果是显然易见的,美国十几年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中国也许会出现的越来越多显现。

  巴菲特有句名言:“厨房里绝对不止你看到的那一只蟑螂”。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九):感觉本片重在演技,全靠实力派演员们将“忐忑不安、迷茫焦躁、无奈彷徨”的心理状态进行细致地刻画……

  还是先聊聊 乔治·克鲁尼 ,这位帅老男人,着实为本片增彩不少,也确实是位实力派演将,第7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

  据说使他登顶的《辛瑞那》不错,过会看看。

  回来再说本片,本片的开头和结尾还是挺引人入胜的,中间嘛,不适合我这个菜鸟,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很长的繁冗剧情,很压抑的风格……当然这与故事本身有关。一个并不含有太多悬疑和惊悚元素的故事:一个农药企业,面临巨额官司和领导接班,找到律师团队替他们解决麻烦,可其中有正义感的阿瑟反戈一击,遭到暗杀,阿瑟的朋友、同事,本片的猪脚深陷创业危机,本身所在的事务所也面临巨大机遇或危机,男猪脚在正义、友情、事业的纠结下,疲于应付,越陷越深,不知所措……随着“繁冗”的剧情和各种缘分的感悟,男猪脚,迈克尔克莱顿 选择了放弃诱人的“事业”,毅然跟随朋友阿瑟,决定向万恶的农药公司和暗杀朋友和自己的恶人宣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虽然力荐本片,但是实在不适应本片的节奏,但是很多网友分析得深入浅出,很是喜欢,我不敢妄评,还是给五星,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朋友观看此片,盼望有新的见解和感悟。

  谢谢。

  《迈克尔·克莱顿》影评(十):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不是你不好,只是咱们不适合。爱情中常常听到的句子,用在电影上亦然。

  我很确定是我的欣赏水平有限,但我还是要说,这片子我不喜欢。

  我所理解的剧情大致是一个大型的律师事务所为无良商人辩护的律师突然良心发现,然后被做掉,他的好友替他拨开迷雾,揭露真相的故事。

  然后首先我对各种各样的法律术语和商业运作一头雾水,这就使我难以投入到貌似紧张激烈的情境中。而枯燥的数字和逻辑关系也让人难以牢牢记住以便在后续剧情中举一反三的豁然开朗。

  我的理解力顶多也就受得了你结尾留给我个思考,让我看完后自己慢慢消化的程度。而像这样随时随地的让大脑处于高速运转,遗漏一点就可能造成理解障碍的高难度电影,还真是不适合我。所以我天生不是当律师的料。

  George Clooney近年的电影中这种深层思考的片子很多,看来老帅哥是个很有思想的人。Tilda Swinton生就一副狡猾的样子,另一个我不喜欢这片子的罪证,白女巫只穿胸罩在房间里背台词的时候,我只注意到臃肿的小腹。罪过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