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谍影》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柏林谍影》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9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谍影》经典影评10篇

  《柏林谍影》是一部由马丁·里特执导,理查德·伯顿 / 克莱尔·布鲁姆 / 奥斯卡·威内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谍影》影评(一):在生和死的边缘英雄选择自己良心道德

  无意间从家门口的碟片店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DVD,马上被它凝重阴冷的封套设计所吸引,高高的柏林围墙和探照灯光下泛白的金属铁丝网,Criterion Collection 的Logo 一个大写的C字母犹如一弯冷月,冷战气氛的萧瑟和诡异寓意十足。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的中文翻译为《柏林谍影》,也有译为《冷战谍魂》。这两种翻译后者显然更能体现英文原名的含义,然而看过本片以后,又觉两者都不能很好地体现片名“cold”的丰富内涵。电影所描述的是冷战时期英国谍报机构柏林团队负责人Alec Leamas (Richard Burton饰演),一个对主义理想保持着距离(cold), 对工作服务的机构充满着鄙视(cold),对社会未来失却了热情(cold)的职业间谍如何成为东西阵营暗中角力的牺牲品。似乎用简短的几个中文字实在也是很难去精确地描述这样一个Spy from the cold.

  文字的魅力不同文化显然各有其无可替代美丽. 正所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吧。

  该片导演Martin Ritt刻意制造的近两个小时的阴冷和凝重没有让观众感觉沉闷,而是震撼。当然,那种震撼也带给了你沉重,沉重到了你想要问自己: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电影中主人公Alec Leamas /Richard Burton的爱尔兰式对白对他所处的社会充满了玩世不恭反感,一句句诙谐又一针见血的冷嘲热讽是电影吸引人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如果好莱坞和西方传统的间谍电影如007吸引的是观众感官的刺激,这部毫无打斗场面的几乎灰暗的间谍电影吸引的是观众没有暝灭的良心。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出品于1965年,正好是007詹姆斯邦德的黄金时代。该片的主人公Alec Leamans的世界里没有丁点詹姆斯邦德的肤浅,007里充斥的是毫无爱情的性,就连间谍世界的复杂险恶也是浪漫化的从容简单。在Alec Leamas的世界,爱情是真实情感,而真实的情感也许会给每个人带来实际灾难同时,在Alec Leamas的世界,正义未必能够胜利更何况Alec Leamas几乎是一个失败主义的英雄被所谓的西方世界的价值和道德的维护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导演Martin Ritt能够一反好莱坞的传统,用一种近乎在事业上自我毁灭的方式挑战当时西方的所有价值观,那种对自己理想的忠诚勇气不能不让40年后今天的我泪眼朦胧

  电影的音乐影片的基调一样寒冷和内敛,片头的钢琴优美动听却暗藏着一种不安。也许在这里可以引用某人的话:凡是好的东西都会令人不安。有一段Alec Leamas和东德间谍密会的脱衣舞酒吧场景音乐非常有趣,那时烟雾缭绕的酒馆各色人等聚精会神于脱衣舞女郎扭动着的浪荡身姿,而穿着风衣的主人公拎着半瓶威士忌,面貌冷峻地消失,只剩镜头中脱衣女郎的裸体马赛克,此时的音乐几乎是007主题音乐的翻版,如果说翻版太过武断的话,那么和007音乐非常的相似绝对不为过分。我看到那一幕的时候,心想一定是导演Martin Ritt 对他自身所处的世界的有声的嘲讽吧。

  感人的一幕是当Alec Leamas在影片结束就要翻越柏林墙的时候,看到他的恋人被他所服务的英国间谍机构枪杀于自己的眼皮底下的时候,当他的眼神凝聚在和他共事却又背叛了自己的伙伴身上的时候,他毅然拒绝了背叛他个人良知和道德的世界,选择了死亡,和他相爱的女人一起在凌乱的枪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导演对他所处世界的无声的控诉吗?

  这种嘲讽和控诉是真正的英雄的表白,英雄有可能是个默默的looser,被社会体制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是英雄绝对不是屈膝的coward,更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利而出卖自己灵魂的奴才!

  在生和死的边缘,英雄只选择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柏林谍影》影评(二):棋子有棋子的生命,炮灰有炮灰的选择

  此文首发在微信公共账号【小众电影咖】(minimovies)

  ---

  那是冰冷的时代,那是热血的时代。那是分治的时代,那是盲从的时代。那是理想无限大,选择无限小的时代。那是你们和我们的时代,却从不是你和我的时代。

  站在后冷战时代回看,那个时代既远且近。它远成了一个符号,是二元对立,是非黑即白,可以被现在的我们轻易解构掉。而它却又似乎从未离去,消亡的只是肉身,而魂灵仍然随处附依。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柏林谍影》的可贵。那样一个时代,即使站在今天看,也诸多禁忌。而早在1965年,这部改编自英国前特工作家同名小说的电影,在奥斯卡提名影帝的演绎下,便直指意识形态之争的遮羞布。

  电影英文名是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张爱玲翻译成《(冷战中)进来取暖的间谍》,“我太外行,也不过看个气氛。里面的心理描写很深刻主角上级首脑虽是正面人物,也口蜜腹剑,牺牲个把老下属不算什么。”她一句话把这电影剧透个底儿掉。

  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 饰演利玛斯(Alec Leamas),一个英国一线情报人员,负责西方在东德的情报网。随着他的线人被枪杀,他被上级召回伦敦,明面上停职弃用,而私下里却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务

  上级谆谆告诫,说若想赢得这场不道德的战争,必须比你的敌人更不道德。经验丰富的特工虽然有些不忿这样的安排,却还是选择了服从。没想到的是,在卧薪尝胆间,他恋爱了。而恋爱对象恰是自由世界的一名天真的共产主义者。

  他或许想过这样一场恋爱,会给他和姑娘带来不同程度影响甚至灾难,却从未想过他们的关系会被算计、被利用。谜底揭晓之时,他还奢求可以和爱人一起离开是非之地,却终于目睹爱人死在敌人(亦是自己人)的枪下。

  利玛斯自知是间谍世界的一颗棋子,是冷战双方脚下的炮灰,他的命运不曾为自己掌控,存在也只是为别人服务。所以自始至终,他都是冷静的:从被纳入那场秘密行动开始,到最终谜题的揭晓。当他打开那扇逃生之门时,他或许惊诧,却绝不意外。

  可结果却令人出离愤怒。他终于明白这场比烂的较量中,双方都早已失去道德的底线。当一方是同僚的呼唤,一方是爱人的尸体时,镜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特写。

  “跳呀!”柏林墙的那边在呼唤,呼唤他回到西方世界。

  可他却做了相反的选择。在生与自由面前,他选择了死和解脱。与其说是殉情,不如说是殉道。

  他选择了赴死。他当然还是棋子,还是炮灰,可是,他仍然做出了选择。他无法挣脱自己的命运,却可以亲手结束这段命运。他用最原始最无声的方式,控诉着这场冰冷的无底线的较量。

  也提醒着后来人,铁幕之下,谁都不比谁更高尚

  《柏林谍影》影评(三):让一切为冷战让路!

  冷峻而又锐利的黑白影像,时常使人物处于渺小状态的广角长镜头,带着英式冷幽默,又暗藏政治机锋的台词。这些都使观众完全沉浸到当年冷战的环境中去。

  )Richard Burton扮演的人物Leamas酗酒,易怒,玩世不恭。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作为一个双面间谍,他见过太多无辜人的惨死(像电影开头那位逃向西方阵营,却被西方阵营士兵射杀的骑车人)太多的背叛,太多的同僚被当作政客玩弄的棋子。(就像他自己后来的故事)所以他必须收起自己的七情六欲,或者说尽力使自己冷酷无情(他没有办到,最终还是爱上了一个女人)。

  这次他的任务是在英国情报局的安排下,作为反间计的一个重要棋子,使苏联方面相信,一个叛逃到苏联去的英国间谍是英国情报局安插在苏联内部的一个棋子。(在这期间,电影的一些细节很值得玩味,苏联方面间谍份子和Leamas谈话时,无不口若悬河趾高气扬,但一碰到自己的上级都又变得唯唯诺诺,低声下气。苏联方面的情报头子Fiedler原来竟然是法西斯份子!英国方面的情报头子和Leamas谈话时,言必谈钱,说话语气冷冰冰,好像是一群没感情的人。这些情节应该多多少少都说明了导演对东西两方阵营的看法

  计划失败,Leamas的女友Perry突然出现,打乱了全部计划,那个相信他的苏联情报头子Fiedler反而和他一起进了监狱。但最后,真相大白,原来这是英国方面的“反间计中之反间计”,那个叛逃到苏联去的英国间谍确实是英国情报局安插在苏联内部的一个棋子,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苏联方面不再怀疑这个叛逃者,顺带把苏联情报头子Fiedler关进监狱。情节安排堪称绝妙!(应该归功于原著小说)

  电影的结局悲惨的,Leamas的女友Perry在翻越柏林墙时,不幸被苏联方面的士兵击中,Leamas,这个本以失去生活目标,却不想被丘比特之箭击中的人此时以万念俱灰,他翻回柏林墙的苏联一面,和自己的爱人死在一起,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是啊!在关乎世界格局和走向的冷战面前,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牺牲的,不管他是一个间谍还是一个无辜平民。

  《柏林谍影》影评(四):灵魂级别伟大表演无可取代

  《柏林谍影》这个片子撸过两遍仍然感觉可以再撸第三遍,但是肯定还是第一遍看(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结局)的时候最有那种紧张压抑忧惧到凝神窒息的地步。尤其是伯顿带着布鲁姆摸黑钻过铁丝网,准备攀爬柏林墙的那一刻。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因为这种肃杀阴森的气氛我不信他们真的顺利逃回西方,肯定有事发生。何况他开车带着女主逃命这一路太顺利,不可思议,那个穆特一看就是老谋深算血腥残酷的人,怎么可能放他带着已经知道东边情况的女主走?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圈套,所以当女主穿着高跟鞋去攀爬柏林墙时我就觉得她不可能爬得过去,果然……

  《柏林谍影》影评(五):压死利马斯的最后一根稻草

  发现一个关于《柏林谍影》的主角利马斯为什么翻回墙的东边找死的这个行为的新解读——因为墙西边来接应他的英国圆场的同事史迈利问他女主哪里去了。

  他当时正处于一面是刚刚死去的爱人,一面是生的希望的徘徊犹豫当中,结果史迈利的这句话彻底消灭了他对生的最后一丝渴望,一时冲动爬回去殉情了。

  我有种悚然的感觉。如果史迈利是真心想接已经知道关于穆特这个巨大秘密的利马斯活着回去的话,那么他在明明听到枪响了好几声时很明显已经猜到女主被打死了。

  何况当他看到利马斯那张震惊和绝望交错的脸,怎么可能猜不到结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关心已经成为炮灰的一个姑娘的生死呢?

  那么他是故意问这个话来刺激已经深陷情网的利马斯,让他万念俱灰而选择自杀,一句话害死一个人,其精明狠毒思路倒也符合一个成功的间谍的身份(注意,他后来是勒卡雷的续作《史迈利三部曲》的主角)。

  《柏林谍影》影评(六):女主角克莱尔布鲁姆曾经是伯顿的真爱

  说说伯顿的初恋,英国女演员克莱尔布鲁姆。

  《柏林谍影》原著里女主叫丽兹,到了电影版里却改成了南希,这是一件很有意思事情。即使不说原因,也很容易猜得出来,因为伊丽莎白泰勒的昵称就是丽兹啊,如果女主继续叫丽兹,那么观众很容易联想到她。

  《柏林谍影》影评(七):萧杀

  导:衡量一个导演就看他的作品是否浑然一体。“萧杀”,是我们形容这类经典影片经常用到的词汇,我经常在想,到底一部片子是怎么被一个导演驾驭到了“萧杀”的程度。是黑白的画面,是考究的构图,也许是演员到位的表现。。。。。。有多少手法你看着都那么眼熟,一想,合着在60年代人家都玩剩下了。

  编:与其说这是个间谍电影,我觉得倒不如说是个爱情电影。它让你看到了007们真实的一面,我甚至觉得这要比任何一部Love Story更加的浪漫,纯情。经典畅销小说的本子。常看到无数佳片是由畅销文学或卡通改编的,不知道我们自己有多少畅销的小说值得搬上银幕,这简直就是个耻辱。

  演:啊,那些一个一个的角色啊,伯顿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孑然一身的行进在寒冷的街道潮湿阴暗的战区边境……直到在结尾处,灯光一点一点熄灭!

  最近一直沉浸在MASSIVE ATTACK的Black milk里不能自拔,恰好观看这部电影时觉得气氛很搭调,于是乎擅作主张把标准公司修复的视频七剪八剪,搭配上Black milk,做了个”间谍版”的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dpfrKLH-iA

  # # # # #

  《柏林谍影》影评(八):“你以为间谍是干什么的?”

  65年拍《柏林谍影》期间,伯顿认为自己的台词不够劲儿,于是导演把原著作者约翰勒卡雷接来都柏林,和伯顿一起研究修改了剧本里主角利马斯的台词。

  对比一下这一段原著和电影台词,电影版的缩略了不少,令人意外地是增加了“同性恋”和“出轨的丈夫”这两个名词,难道这是伯顿自己的意思?这两个身份不正是他自己所拥有的吗?他这是在故意映射和批判他自己? 泰勒当时听得不耐烦,屡次按铃催促伯顿进她的卧室陪她。伯顿和勒卡雷研究得入迷不理会,她冲出来冲着伯顿尖叫,结果俩人互掴耳光,伯顿甚至还把她的衣服撕得七零八落的。勒卡雷在旁边看她的身材看直了眼,女主角克莱尔布鲁姆(伯顿曾经的初恋情人)赶紧把他拉走了。过后他还对别人说,泰勒的屁股好丰满…… 言归正传,放原著里的这段话和剧情截图里的台词。 “这场游戏里只有一个法则,”利玛斯反驳道,“蒙特是他们的人,他给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样说,你就能明白了吧?列宁主义里就有和恶魔临时结盟的教导。你以为间谍都是些什么好人吗?以为他们是牧师、圣徒或者是烈士?他们实际上就是一些手段卑鄙的傻瓜,一群叛徒,是啊,还有酒鬼、恶棍和变态狂,是些滥杀无辜充英雄的人。你认为他们会像和尚一样坐在伦敦衡量什么是对与错吗?如果可能的话,我也想杀了蒙特,我非常讨厌他那种人。可现在还没到时候。遗憾的是他们现在还需要他。他们需要他是为了保护你重视的那些不起眼的老百姓,让平常人晚上能安心睡觉。需要他是为了保护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

  《柏林谍影》影评(九):断崖下的残羽

  本片上映于1965年,四年前的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转过年来便是加勒比海炮仗危机。两大帮派彼此间明枪暗箭,已经接近临界点。

  这一年,007电影拍到第四部。

  偶同意这样的观点:这部寒意十足的电影是在跟邦德同学对着干。片中理查德-伯顿同学的一句台词,可以用来揭示那位上山下海杀人放火四处猎艳扔帽奇准的绅士先生的原型:在家被人骑在外被人欺的小把戏。

  就故事情节来说,看过《控方证人》(查尔斯-劳顿+玛琳-黛德丽,1957)的亲们都会发觉似曾相识,借一句前辈豆友极为精炼的评述:看似蓄意感染病毒,其实是在打补丁。

  但是,如果把故事放在其时代背景里加以考虑,这两部有着类似情节的影片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线人进来取取暖》如阴霾一般弥漫着天际,迟迟不肯散去,而《控方证人》,从本质上说依旧是小清新。

  以下的几千字是个人对于整部影片的理解,仅供诸君一笑耳。鉴于洋人姓名比较繁琐,权且借用《笑傲江湖》中的部分人物进行指代,此文纯属戏言,请勿对号入座。

  故事发生在五岳剑派和日月神教(为免误解,下文用黑木崖来代称)对峙时期,这个时期在历史上大约持续了40年。五岳剑派的盟主自然是左冷禅,不过嵩山派的本据跟黑木崖之间隔着个超级大池塘,所以有时很需要其他剑派帮点忙——比方说已经日渐衰落的华山派。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地点都在松林村,这个村子原属于一个叫做万字帮的团伙,因其过于胡作非为,被五岳剑派和黑木崖协同剿灭,但两大帮派随即翻脸,将松林村一分为二,各占一边。村子的正中垒了一堵墙,作为双方长期角力的象征。东松林承担守护工作的两员悍将为杨莲亭和向问天;在西松林负责刺探东边风声的是华山派的令狐冲。

  影片开场,一个细雨纷飞的寒夜,在东西松林交界处徘徊良久的令狐同学亲眼目睹了噩耗:他在村东头联系的最后一个重要线人陆大友,被杨莲亭的手下用乱枪给打成了筛子,这样令狐同学就成了个光杆小组长,灰头土脸地被岳不群叫回了华山。岳不群说为师酝酿了一个反间计,可以借向问天这把刀来除掉那个杨莲亭(此二人之间结过梁子:向问天的祖上是经商奇才,得罪了万字帮,结果惨遭灭门,而杨莲亭年轻时曾是万字帮成员)。不过,你只怕免不了要受些委屈。

  于是令狐同学就开始在华山的地界上放浪形骸,极尽穷困潦倒之能事:购杂货但求赊账,买浊酒只得半瓶。或许是劣质酒精的刺激,或许是典型的爱尔兰式冲动,他痛殴了杂货铺的老板,并因此蹲了班房。所幸的是出狱那天居然还有个女生在外守候——虽谈不上情深似海,起码也可以相依为命。她叫任灵珊,原是黑木崖的受众,参加过一些旨在促进各门派间和睦、减少热兵器在江湖上泛滥之类的活动,不过她并非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江湖人士,只是个在小图书馆整理目录的单纯善良的穷苦姑娘,

  令狐冲在华山失宠的消息,很快引起了黑木崖的注意。一来二去,欲拒还迎,双方顺理成章地搭上了头。令狐同学随即向岳不群汇报了情况、听取了师命(地点:友邻部门专员劳德诺在切尔西区的住宅)、又告别了在单身公寓惨淡度日的任灵珊,随同黑木崖的线人,偷偷摸摸地横渡三门海峡,来到了盛产郁金香和木头鞋的何兰镇。

  黑木崖派来的特使,早已在某个海边别墅等待着他。令狐同学顺势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套说辞向其兜售:华山派薄情寡义,卸磨杀驴,弄得俺身无分文,沦落到睡马路的窘境,此次承蒙黑木崖好意,愿将自己知晓的一星半点献上,只求换点碎银沽酒喝。

  令狐同学提供的几块拼板大致如下:在就任西松林听风组小组长的前后,阿冲都在西岳钱庄工作,用假名向分驻各地的华山派眼线划拨款项。当然,阿冲是不知道对方真实名姓的,但在经手的事务中,有一个项目显得有些特别:数目巨大、日期富有规律、帐户分属哥本哈根和赫尔辛基两地,岳不群还专门为其取名“滚石”。令狐冲曾以“独孤冲”的名义在哥本哈根的甲钱庄聚拢银两,又以“司马冲”的名义在乙钱庄开设共同帐户,该帐户的另一持有人名叫“扬连停”。

  按原先的计画,该说的话到此为止,至于如何组装这些拼板,与令狐冲无关,接下来便是拿钱回家。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信使送来一份《西岳邸报》,上面说令狐冲突然蒸发,现在全华山都在搜寻此人。这记闷棍把令狐同学砸了个眼冒火星:居然在背后捅刀子,这也太不厚道了。按理说两大帮派斗了这些年,哪个都不是青春期的小孩,对待反水这种事都比较谨慎,一般会给一点小钱,再让对方回归本队,看能不能提供些更高档次的货品,哪有第一次交货就直接断对方退路的做法?

  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令狐冲的青筋都快爆出来了:他就象个被推过海峡的卒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一路往东,令狐冲和黑木崖特使的木牛流马驶入了东松林郊外的一片营地,向问天要见他。

  向问天看上去象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儿,对于令狐冲提供的线索,他干脆地定性为“边角料”;向同学似乎也是个立场稳固的人,对于令狐同学表现出的唯利是图颇为不屑——你这种墙头草就是个渣,没资格跟偶讨价还价;向先生可能还是个讲点江湖道义的哥们,虽说心肠硬了一点,手段狠了一点,但总算守信——在华山散布消息断你后路的人不是偶。

  更重要的一点是,向问天或许把信仰这个东东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比如他反复讯问令狐冲选择这条路的动机:不信圣诞老人、不信鬼神、不信生产关系决定论,你什么都不信,晚上怎么睡得着觉?虽说你们五岳之地的普罗民众大多自由散漫,品位低下,格调庸俗,但象你这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主儿,总得有个靠谱的信条吧?难道真如你所说,无知无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终极力量?

  由此看来,向问天在杨莲亭的问题上表现出的种种偏执,似乎并非完全出于私人恩怨。

  哲学讨论暂且放在一旁。为了验证这些边角料的真实性,向问天让令狐冲分别给哥本哈根村和赫尔辛基屯的钱庄去信,询问共同帐户最近一次的提款情况。哥本哈根钱庄很快有了回复:一个决定性的取款日期,与杨莲亭在丹麦镇出差的行程表重合。假使这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便是华山那边对杨莲亭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如果两者都不是,剩下的解释就只有一个:杨莲亭是华山的人。

  眼见向问天终于上钩,令狐冲从心底里佩服师兄弟们圆谎的本事,自己也不能落后,得赶快在火上浇点油:你的意思是岳不群绕过俺这个华山大弟子,直接操控东松林的某个重要线人?想想就知道,这怎么可能?事情怎么可能会是这个样子的呢?你该不会真的认为事情可能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吧?

  事情似乎有点成功的样子了,至少向问天已经深深地陷了进去。

  可有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精确地把握风的脾气和走向。怀着满腔的激动,向问天带着令狐冲返回了营地,刚下木牛流马,便被几个灰风衣给扣了起来——杨莲亭抢先出手了。

  这回令狐冲就没那么好运了,一顿皮肉之苦自是难免。两个侍卫拖着他来见杨莲亭。

  杨莲亭此人不苟言笑,一看就是那种比较阴险的家伙,问的问题也让人不明觉厉:你认不认识一个叫做劳德诺的人?你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你有没有去过劳德诺在切尔西区的住宅?

  令狐冲感觉不妙,但也只能谎话说到底:偶只听说过这个人,从没见过。

  正在此时,向问天带着个穿灰大衣的特使闯了进来——世间的人脉关系,不熬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深浅。向问天的头上也有人罩着。

  双方各执一词,真伪难辨,最后只得劳烦几个元老出马,弄个三堂会审,以定生死。

  向问天以控方身份先发制人,象火箭炮一样甩出了一大堆疑点,证明对方其实是个家贼:1)杨莲亭在清查内鬼时动不动就拔枪,完全无视行业惯例——答疑解惑优先于杀人放火;2)杨莲亭当年出访华山时,因行刺童百熊一事,被华山派全城搜捕,最终竟会乘坐孔明灯飘离险境,着实令人生疑;3)前次被清除的那个陆大友,从一个外来小头目一路晋升到护法之职,一路上对其提携最多关照最多的不是旁人,正是坐在被告席上的那一个——杨莲亭。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猜测、算不得什么证据的话,感谢上苍在一个恰当的时刻、送来了一个恰当的证人:华山派的令狐冲。他提供的材料,加上他本人的证词,足以给杨莲亭的棺材敲进最后一颗钉。

  坐在证人席上的令狐同学算是整明白自己的实际价值了:敢情他不是来送边角料的。在向问天思考了许久的拼图长卷里,他是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拼板。

  一切不利证据的矛头全都指向杨莲亭。如果不出现奇迹的话,这个家伙看来注定要成为岳不群棋盘上的牺牲品。

  奇迹居然还真就发生了。

  杨莲亭确实是个人物。他平心静气地听完了向问天的所有指控,并不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他让他的状师来回答。

  状师先生语出不凡,一上来便把令狐同学的真实意图给兜了个底儿掉:这是华山派借刀杀人的诡计,向问天同学是在公报私仇,令狐冲的证言和证物均不可信。

  至于被告这边的依据,请传唤证人:华山居民、黑木崖受众、图书管理员任灵珊。

  对令狐冲而言,任灵珊的出现无异于晴空霹雳:他不怕死,但身边一旦有了个她,他便不可以死。某种意义上说,他被剥夺了选择的余地。

  任灵珊是被忽悠到东松林来的。她在三元老面前所做的证言,可以预期有两种解释:要么她是戛纳威尼斯双料影后外带金球奖学院奖金鸡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要么她说的是实话。

  状师:你在图书馆工作,收入微薄,积蓄能有多少?

  珊:11贯。

  状师:你住的公寓租金多少?

  珊:3贯100文。

  状师:黑木崖在华山的耳目关注你也有一段时间了。你为什么不用付房租?

  珊(不知所措):因为有个慈善机构通过西岳钱庄买下了这个套间送给我住。

  状师(轻蔑):天上掉馅儿饼,你看都不看就捡起来吃掉?

  珊(难以启齿):我以为是令狐冲送给我的……

  状师(步步紧逼):令狐冲穷得叮当响,怎会买得起房?

  珊(犹豫):来的那个人说他是令狐冲的朋友……

  状师(穷追猛打):那个人是不是留大胡子戴瓶子底眼镜?他说他叫什么?

  珊:他只给了张名片……

  状师:总不会是张空白名片吧?他叫什么!

  珊:……劳德诺。

  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绝地大反击。

  此时此刻,一直坐在底下倾听的令狐同学所面对的棋盘变得非常微妙。他必须准确判断出整张画卷的布局,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

  个人以为,令狐冲其实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杨莲亭里通华山,此次任务的真正矛头对准的是向问天(虽然在稍后的场景里,令狐同学在杨莲亭自揭身份时表现出了一些诧异,但偶以为那只是在照顾观众的情绪——黑咖啡里加块糖而已)。最关键的线索是:当初令狐冲在切尔西区劳德诺住处向岳不群汇报情况时,师傅曾问过徒弟:“你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是否需要我们为你的那个女朋友做点什么?”令狐冲回答:“什么都不用做。只求别把她卷进来。”岳不群点了点头,轻声细语地说:“的确。现在这个时候,凡事还是谨慎些好。”退一万步讲,即使任灵珊殴打老板痛扁房东被苏格兰场满城追捕,岳不群不得不指示手下去帮点忙,也完全应该使用假名——当然,东松林的元老院可以理解为华山派一时大意,没有料到黑木崖安插在华山的耳目如此灵通,但令狐冲是知道的,他之前在西岳钱庄干的就是这个:帮中的兄弟不可能如此办事。

  所以结论就是:在令狐冲过河后立马放火烧桥的,其实是他的师傅;把令狐冲的蛛丝马迹打包扔给黑木崖的,其实是他的师傅;任灵珊在东松林的出现,表面上是黑木崖所为,在背后助推的还是他的师傅。岳不群之所以这么干,只能理解为逆向操作:向问天的调查已经接近八成真相,让令狐冲过去把真相推到九成,再借任灵珊的证言把令狐冲的证据砸个粉碎,所有的人就会掉转方向去拥抱谎言。至于为何没跟自己的徒弟说实话,或许是因为师傅担心他知道太多演不好,或许是因为师傅怀疑他跟小组全军覆没有什么干系。不过追根溯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在事实的层面上,他已是断崖上的一枚弃子。

  走任灵珊这步棋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从根本上断绝了令狐冲弄假成真投奔黑木崖的可能性——意识到被自己人在背后捅刀子,再忠贞的人都会闪过上梁山的念头,但令狐冲不会,因为他不可以反咬自己的女友。不管任灵珊看到了多少、想到了多少、悟到了多少,留在东松林只会凶多吉少——必须带她回华山。

  所以令狐冲决然起身,主动上前爆料:辩方状师说得没错,偶提供的那些证据都是伪物。

  个人以为,令狐同学如此下注是经过考量的——局面确实已经逆转,但也只是三七开,向问天这边尚未山穷水尽,还没到破罐破摔的地步。换句话说,令狐冲选择把榔头交给杨莲亭(冲兄当年颇想一枪崩了这货),让其在向问天的棺材上敲钉子,的确是在完成任务,但同时也是一笔交易:放偶们两个回华山。

  站在杨莲亭的角度看,这出逆袭战打得漂亮,不过对令狐冲和任灵珊,依然有一个善后工作需要处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显赫,岳不群既然让他们过来,摆明了不在乎这两条命——但这两个人知道的确实太多。选项有三个:1)囚禁;2)灭口;3)放生。其一因夜长梦多之故最不可取,其二亦会引来怀疑。因此,尽管要冒一点风险,杨莲亭多会选择网开一面。

  冲兄是个聪明人,但似乎少算了一条:杨这样的人可以接受令狐冲回到村西头,因为那边依然有华山的人收着他,但任灵珊就不一样,她信黑木崖的教意。杨莲亭和岳不群都不能冒这个险。

  当然,事到如今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溺水之人,哪怕是一把剃刀,也会伸手握上去。

  退庭时跟令狐冲大眼瞪小眼了好一会儿的杨莲亭果然在深夜悄然出现,提供了一架木牛流马,告知了出逃线路,最后关照说在运河边上的旧仓库那边,偶安排了一个叫林平之的后生帮你们翻过那堵墙。

  在等待那个后生出现的时间里,令狐冲说了一段颇为愤中的话:你以为江湖上都是些什么人?象苏格拉底那样整日纠缠于正义与道德的腐儒么?错。他们都是些下等货:被人操控的提线木偶、酒鬼、伪娘、妻管炎,衙门里大大小小的老爷们,玩玩印第安人和牛仔的游戏,好给自己锈迹斑斑的生活涂上些许亮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普罗民众可以四处逛夜店全天洗桑拿打老虎机,或者整晚守着电视看五音不全的选秀节目和罗里罗嗦的高丽国肥皂剧。害了个向问天又怎样?五岳剑派和日月神教斗了这么多年,就如同两头巨兽在森林里打架,被踩扁的小动物根本不计其数。

  穿一身黑衣的林平之终于现身,他领着冲和珊来到松林墙附近,向他们指明了爬墙的具体路线。

  在令狐冲爬上高墙返身想接一把任灵珊的时候,几个大喇叭突然开始大声鸣叫,与此同时,林平之在背后朝任灵珊开了枪。

  失魂落魄的令狐冲坐在松林墙上,西边是来接他的劳德诺,东边是黑洞洞的枪口,墙角是任灵珊的遗体。令狐同学做出了完全丧失理性的决定,他选择向东慢慢爬下高墙,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永远在一起。

  在和向问天探讨哲学问题的时候,令狐冲反复强调自己什么都不信。从他的行为来看,这应该不是事实。令狐冲还是有信仰的,不过他相信的是比圣诞老人或者彼得潘更加虚无缥缈的东西,他相信世间有爱。

  《柏林谍影》影评(十):间谍故事

  我很喜欢雷马克的《凯旋门》,喜欢它那种冷冷的调子。《柏林谍影》也有这种细腻的暗淡笔触。

  冷战背景的间谍故事曾经在上世纪某个特定年代风靡一时,这部电影在当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不清楚,我只知道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曾经因为这部电影拿了一个奥斯卡影帝。理查德·伯顿,英国演员,伊丽莎白·泰勒诸多老公中的一个,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悲伤的英国间谍。

  这是一部黑白片,镜头极端沉稳,非常符合一个充满了厌倦和无奈情绪的老派间谍的心境。如果你看电影偶尔也会喜欢那种冷冷的舒缓节奏,接着看下去吧,我保证你不会失望。理查德·伯顿特面无表情的脸,总让我想起《惊爆内幕》里刻意增肥的拉塞尔·克劳,就是那种味道,善于审时度势,遇事沉着、反应灵敏,但终归却把握不了一切。相比之下我突然觉得,多数中国武侠片里喜欢反复渲染的那所谓“人在江湖”,都显得有些炫耀以至自欺欺人了。

  我不能详细讲这个故事,它稍微有点复杂,开始时是舒缓的,后来越来越紧张,你也会越来越投入——这是老电影的优势——再后面还有一系列精彩的悬念和一个略显唐突的结尾。略显唐突,但足够令你心潮起伏、若有所思……

  http://220.249.96.6:8080/oblog/more.asp?name=sixdoors&id=160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