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钢丝的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走钢丝的人》影评10篇

2018-03-10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钢丝的人》影评10篇

  《走钢丝的人》是一部由詹姆斯·马什执导,菲利普·帕特 / Jean François Heckel / Jean-Louis Blondea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钢丝的人》影评(一):《走钢丝的人》:成为“见证者”的另一条路

  导演聪明之处在于本片中他完全避除开今日的光景,然而从今日折射回三十四年前那辉煌的一幕又意义非常,这一幕包含着人类纯真、最美好东西,他让观众成为了一个虚假的见证者,这条通往一个虚假的“见证者”之路是经过各类影像资料巧妙的编排形式才能得以呈现出来。

  下面根据我甚少的纪录片行路经验,来大概说说这条路上有趣风景在哪里,以及如何有趣。

  http://www.mtime.com/my/dongmokong/blog/1569075/

  上面的这五张图,是截于影片中第一次使用分割构图手法同时也是整片中最精彩复杂的一处分割,在画面中分割两边代称左为A右为B来进行表述。这一场戏时间长度为68秒,A与B形成分状态后,A一直为动态影像,B则为静态照片,A共变换8次、B共变换7次,A的世贸大厦施工影像和B的菲利普早期成长照片的选择与切换都为精心安排,如施工影像组中多次挑选吊重物的镜头突出绳子这一物在其中反复出现也包括了B中的照片,A的几组切换也是为B中照片做出某些隐喻,如第三张图片与飞利浦持剑的一张照片。第四张图片是由A切换影像后接着B切换照片,但这次B不是切换照片而是从上往下移动照片,所造成出现三组分割形态,如截图上B正移动照片至一半时出现了画外音,当B移完新的一张照片时A又立马切换新的影像,这一场分割既精密又紧密且流畅,这里图不全截,也只大概简单说下,因为后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

  这个镜头是上段最后一张图的下一个镜头,注意上一个镜头中的A里面是一个工人在电焊,而紧接着是牙医在钻牙齿。这场回忆菲利普那个梦的起源中有着幽默的成份,当然这点与被采访的菲利普本人的讲述是必不可分的,他的生动描述在观者刚一听到后便立刻以影像展现了出来,这点也是本片一大亮点,以抛去原有的受访者沉闷单调描述当时情况方式,而精密插入和强有节奏感的剪辑使这个故事更好的展现出来。

  本片中第一个连续镜头,称为连续镜头是因为,第一张图片这个镜头是被采访者在复述当时自己做了什么动作,这个所做出的动作被观影者听到或看到他又做出后,紧接下一个还原当时动作的镜头,在全片中这样的镜头还有许多,都会以这种排图的方式贴出。这种连续镜头的选择是有一些规律的同时也是有意图的,关键紧张行为动作会进行还原使观者更能随着进入影片中去。

  一边是菲利普激动的讲述那个梦的发现与展现,另一边是目光呆滞老人,选用黑白影像和在画面四周暗而中亮的风格,这种幽默自然而生。

  注意这场菲利普从牙医诊所出来后的镜头,总切为两下,最初我们能看到远处人群之中的菲利普骑着独轮车,随后便切了下镜头,这时他离我们更近了,此时镜头并没有再切,而是因为人群挡住了菲利普一下,随后我们又看到了他,这时菲利普的脸庞占据了整个画面,这种从远到近的处理仿佛不光是菲利普本人还是观众都更加接近那个梦想了。

  又一个漂亮的连续镜头,当菲利普双手表现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间,接上电梯关上的镜头。

  注意此时采访菲利普的取景已经从上往下,这种高低关系是由电梯在上升而做出的选择。

  在紧张的偷运器材上楼的过程中,菲利普的采访与还原当时场景的镜头反复紧密插入其中,这个菲利普手指向上的镜头随后立马切到从电梯里朝上的画面去。而当到达了指定楼层后,此时切入的菲利普采访镜头而是从上往下摇摄影机,给观众一种从处于高处又回到地面感觉,就好似观众也在做电梯偷运器材上楼一般。

  这两张图分别为两场戏,同样之处在于都为楼梯间人走在动,不同之处则在于第一张图是南塔楼有人顶不住精神上的压力而临阵脱逃,注意这时的摄影机是从里往外拉,而第二张图是北塔楼另一批人继续着计划上楼去实施,而摄影机是从外往里拉。这两场戏并不是紧接着,而是中间有不少隔断,但在镜头上的处理仍是很精细,展现临阵怯场那位老兄的方式与以坚定不移信念要完成这计划的另一批人,虽取的是同一个景但镜头上的处理仍有着不同,这点不同已经说明。这样的安排其实还可以理解为,以世贸大厦为中心,逃跑的摄影机则推出去,而没逃跑的摄影机则是拉进来。

  当因保安巡逻缘故而被迫躲起来的菲利普无事可做,所以开始进行回忆,第一张图是先出现的世贸大厦竣工典礼上的讲话,这种大厅内的声音特性营造出一种梦境气氛开始展现这个梦,而第二张图片就是紧接着的下个镜头,当得知世贸大厦建成后的菲利普爬上自家屋顶宣布他要去美国了,本片中的一部分镜头是后来重拍,譬如在世贸大厦内实施过程的镜头,而另一部分影像则是菲利普平时街头杂耍表演记录资料,这里也包括他本人平时生活和这次世贸大厦计划的实施过程记录。注意在这一个镜头上的选择,导演选择的是菲利普爬上红绿灯的表演,而这个镜头又与上一个镜头也就是第一张图有着相似,世贸大厦竣工典礼上的讲话就是由一人讲而众人在一旁听在注视着这个讲话的人,没有菲利普当时爬到屋顶的影像资料就选用了他在街头爬上红绿灯的影像,来往的行人当然也就在注视这个莫名其妙爬上红绿灯的家伙。本片中诸多选择,以精妙的影像编排使得影片时时呈现出一种扣人心悬的观影体验

  在本片中插入的菲利普街头杂耍表演影像绝大部份里面,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画面中心为圈,隐藏圈四周的画面内容,这样处理方法造成观众会有一种窥视他、注视他做事情的感觉。这两张图片为一场戏,当菲利普从美国看过世贸大厦后回到法国找他的朋友协助他策划这件事情,一个镜头下来没有切,当这个镜头开始时,也就是第一张图,我们能看到那些人实际上是在观看菲利普的杂耍表演,但当你第一次看时你并不会立马意识到,你看到一群人都在注视着他,注视着这个为梦想而奔波四处的人,在这种圆圈构图处理手法不断出现下,每当出现一次和随着片子叙述越多,也就更加剧了一份“真实感”,这种所谓的“真实感”其实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观众,也就是你在看一件已经发生过了的事情,然而你却有了一种在这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后都时刻以及每个细节上注视、窥视的感觉,你仿佛回到了当时,成为了一个见证者。

  上面这四张图分别来自一场戏中,这是菲利普因对世贸大厦资料甚少而导致朋友拒绝帮助他后第二次来到美国更加细致观察、记录关于大厦的一切。要说这一场戏是因为,刚才我说到了关于本片所使用的各种影像资料,当然不管是后来重拍还是当时菲利普个人的记录影像外,还有一种就是关于世贸大厦的单独影像,上面这四张图没有用到一个圈处理方法而用又多了一个圈,我们好似看到一双眼睛或望远镜所看到的情形,这里没有用一个圈而用连个圈是和剧情有着很大关系,当菲利普第二次来到美国后他比第一次更加仔细,对于世贸大厦的一切他都要尽可能的去了解,他还必须知道一些准确的数据,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朋友的帮助,也是只有这样他才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展现这场戏,是在这四张图也就是四个单独的镜头切到他做的笔记所记录下的各类准确数据之间来回的切,我说到了用个一个圈是会使观众有一种“真实感”,而用两个圈这时是以菲利普本人的视角来展现的,这种处理更强调于本场戏的用意,而与一个圈对于整片的用意不同。再说一下关于这场的剪辑节凑,当这四个镜头出现时,前三个每个镜头时间为1秒后切至菲利普记录的各种数据以及路线图也为1秒,一上来的三次快切与这时的情节一样,菲利普在大量记录各类数据与观察时也很小心保安怀疑他的身份,这样快切的处理更好的与剧情气氛融合。

  在介绍菲利普每个帮凶时并没有简单的进行处理,而是每个都精心设计。首先并不是采访他们然后在下面打行字幕,说这家伙是谁谁谁,而是单独把每个帮凶独立出来拍摄一小段“进场”画面,也就是上面这5张截图,这样的处理是考虑到帮凶众多,加上整体剧情进展较快,如果是采用最简单的采访谁就在下面打上这人的名字,很有可能会造成观众记不清楚谁是谁,导致观众记忆混乱影响整片观看的进程,这五位帮凶都为身后背景全黑,出现在画面位置各不相同远近也不相同,当出现一道光照在他脸上的同时,人物进行旋转方向也不相同,当“帮凶”的脸庞完全展现出来后光也就随之而消失。注意每个帮凶“进场”时的配乐也为不同,这点要与该出现时的情节气氛相同,这样的设计同时也是在为整片加份“小佐料”,它有时可以加剧紧张的气氛,有时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甚至造出点幽默来。

  《走钢丝的人》影评(二):这到底是谁的梦想

  这部电影获得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里面讲了一个法国年轻人Philippe,为了完成自己一个梦想和他的朋友们准备,策划,到最终成功的故事。Philippe想干的事,是在纽约世贸双子塔之间走钢丝。为此,他开始自学走钢丝,并且成功的尝试了私自违法在巴黎圣母院和悉尼大桥上搭建钢丝,并且无保护的在上面行走。在世贸双子塔之间走钢丝一事,随着他技术提高,渐渐地提到了日程。他的女友和他两个朋友和他一起反复讨论细节:如何进入世贸,如何将钢索运到楼顶,如何搭建钢索如何稳定。 Philippe还找到两个美国人帮助他,终于在1974年,他成功了。中间的具体实施有很多跌宕起伏的过程,差一点就功亏一篑。加上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这部纪录片的确值得一看。

  一个人要有梦想,而且还要去实现它,为此,他需要朋友-忠心耿耿的朋友-来帮助他。Philippe找到了两个,还加上他的女友给他精神上的支持。他的朋友将他的梦想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全心全力的去帮助他,其中一个甚至因为在世贸帮他走钢丝而被美国政府驱除出境后,还希望再次为Philippe实现下一个梦想而出力。

  没有下一次了,他的另外那个朋友说道,因为这个朋友看出了他们和Philippe 友谊结局。Philippe达成了他的梦想,全美国出名了,从这一天开始,这两个朋友对他已经无用。并且,他出名后有的是女人对他投怀送抱: Philippe 一出拘留所的当晚就和一个主动送上门来的女星在酒店开房。为他担心,为他骄傲,为他着迷的女友,也从此被他弃之于脑后。访谈中他没有露出任何对友谊破碎遗憾之情,对当时女友更是没有一句道歉,Philippe对这三个人没有一点愧色,他觉得不该有,因为成功只属于他一人,是他,在离地一百多米的地方走钢丝。反而,他的朋友在谈到此事的时候,两次激动落泪。他的女友眼睛闪烁着光芒说着这个结局算得上是很美(大意如此)。

  他的朋友们将他的梦想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当然,这些朋友都知道自己没资格享受成功,他们出于友谊才去帮助Philippe,Philippe利用了这点。我想,他的朋友们并没指望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友谊的决裂不是因为Philippe出名了,而是他们发现Philippe不再拿他们当朋友,这个被利用的事实太让人难以释怀。

  我的体会是,不要把别人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就算自己没有什么出奇的梦想,也不要成为他人实现梦想的工具。在世贸双塔之间走钢丝的确很美,但这美丽不属于帮助这个人的朋友们。

  《走钢丝的人》影评(三):如果你身边有个天才朋友

  没看之前,以为是个天才追梦的纪录片,飞利浦在空中表演的那些片段,将会是整部影片感触最深的记忆。

  然而,恰恰相反。

  能做出世人认为不可能之事的人,俗称天才,如乔布斯、迈克杰克逊、牛顿之类,必定是上帝多花了些心思雕琢而成的苹果,具有独特天赋。有的经过努力,名流史策,有的在虚无的日子中浪费。

  看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一群围绕在天才身边的追梦者。他们没有飞利浦的天赋,却被飞利浦的梦想所吸引、所折服。

  飞利浦的女友,放弃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青春岁月鼓励他、支持他;他的好友为了帮助他被美国驱逐出境。

  像所有故事,天才客服种种困难,最后有个圆满的结局。

  当飞利浦最终实现在双子大楼间漫步,名利随之而来的时刻。可,朋友们呢,成功的那刻,女朋友安妮和他之间的爱情彻底崩塌,其中一位朋友被驱逐出境,再也不想再来一次了。

  在飞利浦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百感交集的眼泪,他们的掩面,他们的辛酸与痛苦...

  最后

  飞利浦独自一人练习空中行走的画面和那年夏天一起欢笑一起探索的画面成为鲜明的对比。

  飞利浦有后悔吗?

  天才的脑神经,和大众的情感、所规范的道德往往是不一样的。

  《走钢丝的人》影评(四):当缘分终结

  2010.4.5.

  林夕给陈慧娴写过一首歌,叫《把悲伤看透时》,里面有两句话叫我难忘:“能令我一生记得的往事,最后也不过平淡如此。”这话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各类别离,再合适不过。分手时的感伤总会痛断肝肠,但时光是魔术师,不断滤掉伤害,渐渐只留下平淡和美好。

  分手的理由有很多种,病痛和死亡是其中最不可避免的两样。杨宪益先生和他的洋夫人戴乃迭是绝配,两个人中西结合、相濡以沫几十年,贡献无数翻译经典。1999年戴乃迭因病去世,杨先生从此封笔,不再翻译任何作品,也几乎断了外界来往,此等深情,日月可鉴。

  更多的不是这样。它们往往发生在命运转弯以后: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人们在分手时常常会说:“那么艰难的岁月我们都一起走过来了,没想到会倒在这里。”这可能是人性最脆弱的一面。这样的例子,在娱乐圈里数不胜数。

  时隔一阵子就被爆出“人缘差”的周星驰,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他的黄金配角吴孟达,创造他最辉煌时代的导演杜琪峰、李力持、刘镇伟,甚至提携他出道的恩师李修贤……这些人都和他渐行渐远,很多更是连朋友都没得做,在媒体上指名道姓地说他忘恩负义。

  还有更复杂的分手,它甚至被当成一桩公案供后人研究,有性格的原因,也有时代和政治的际遇,这就是丁玲和沈从文之间的恩怨。

  丁玲最早和胡也频恋爱的时候,沈在其中扮演了和事佬和救火队员的角色;沈对丁的感情,似乎始终游离于朋友内外,当时还有上海的小报称丁、胡、沈三人在“三角恋爱”。胡也频被捕后,沈曾陪着丁多方游说营救,还护送丁玲回到湖南,为此还耽误工作丢了饭碗。

  但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80年代,丁玲复出后却写文章批评沈从文,说他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而沈也因此被激怒,在《沈从文文集》中故意不收入《记丁玲》和《记胡也频》以表不忿。

  其中缘由,必是由各种文字误会而起,两人对政治看法之差异(丁玲居左,沈从文则始终充满困惑,保持距离),恐怕也占到一定比重,所谓“文人相轻”,可见一斑。其实,像这样由相知到决裂的文人,在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难道还少吗?

  最后说个不那么为人知的故事。他叫菲利普•佩蒂特,1949年生于法国。

  他天生反骨,小时候转学7次,15岁离家出走。十几岁时,他决定做个走钢丝的人,一年内就学会了当时流行的所有技巧,并深深地感到不屑,决心给自己立下新的挑战。

  70年代初,他在巴黎圣母院的两个塔尖之间成功完成了走钢丝表演;1973年,他又“凌驾”于悉尼海湾大桥的电缆塔上。他没满足,紧接着盯上了当时还在建的世贸双塔。19岁时,菲利普在牙医诊所里看到杂志上的双塔模型,就确定了这个愿望,并开始搜集资料。

  这个狂热而极度自信的理想主义者臣服了他身边所有的人。他的女友说:“我们没有选择,只能追随他。”他的铁杆朋友们跟着他四处流浪,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几次乔装打扮混进世贸中心工地,在黑夜中测量双塔的实地数据。因为他,还有个朋友被逐出美国。

  1974年8月6日晚上,他们想办法把超过一吨重的器材运进了工地,在顶层潜伏了一整夜。一开始用箭把细绳射到对面,再慢慢传递更粗的绳子。钢索一度坠落过半,很多人准备放弃,是他最好的朋友孤身一人在寒冷的104层高楼上,一点一点把超过200公斤的钢索拉回去。

  8月7日早晨7点15分,在417米高的世贸双塔间,在43米的钢索上,菲利普•佩蒂特走了8个来回,长达45分钟。他是空前绝后的,因为“9•11”之后再无世贸双塔。成功以后他随即被捕,但又很快被释放,连警察都说:“能看到如此场面,人生仅有一次。”

  菲利普获释的那个晚上,他抛下追随多年的朋友和女友,独自和一个女明星去偷欢。他和他的团队在完成梦想之后彻底分崩离析,缘分结束在最美好的时刻。当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完成时,友谊和爱情都自然而然地走到尽头。过程本身,就是最牛逼的回忆。他最好的朋友数十载后忆当年,两鬓斑白却仍热泪盈眶。

  我模模糊糊地能了解这种感觉。2008年,我和几个网上认识、素未谋面的朋友在梅里雪山碰头,结伴徒步雨崩。一起翻越海拔3700米的垭口,一起在神瀑下脱光了裸奔,一起在海拔4100米的冰川脚下煮功夫茶。

  从山里出来的那天,我们却不约而同地陷入无尽的沉默,在车里什么话都没说。到了目的地,各奔东西,从此不再联系。我至今记得那天在车里看见的雪山顶上的云彩,像假的一样贴在湛蓝的天空中,那些就像是回忆。

  《走钢丝的人》影评(五):问问自己,这辈子,要去哪里?

  一个广告词,“当你知道你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hilip知道他要在450米高的双子塔间走钢丝,于是,他做到了。

  人时不时需要看一看这种关于梦想的片子。让自己能从浑浑噩噩生活的泥沼里,浮出头来,吸一口新鲜空气,看一看漫天繁星……

  最让人觉得温暖的片段,就是Philip和支持他的朋友们,在阳光里的草地上,架起钢索演练。围坐一圈,画草图定计划。一个遥远的国度,两座高耸入云的巨塔;一个无稽的梦想,和一群被梦想沸腾的青春。

  不知道大厦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怎样偷头穿过警察避开保安,不知道能否在200英尺的双子塔间架起钢索,不知道能否在万仞之上踏上钢索的一端后,能否走到另一端……

  这是一场活生生情感和理智的搏斗。情感驱逐着人们走向脱俗,理智拉扯着人们回到安全的平庸。生活也就是在这一拉一扯中,摆动着向前或者退后。

  当Philip走到第一个定风绳的节点,他如武侠片中的小龙女,从容优雅地躺了下来!身下是万丈深渊上一条细细的钢索和无数普通并惊愕着的人们。那一刻,从下往上看,远远的蓝天里,那个小小的身影,竟然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神谕的味道……

  Life should have a purpose. It must have a purpose.

  Did you have one? Do you have one? Or will you have one...

  《走钢丝的人》影评(六):矛盾的文化

  昨天晚上同学聚会 一桌子人里 百分之八十都去法国留学或者工作过 现在 要不就是在北京直接或间接的为法国人打工 就是不久即将再次踏上赴法求学的征程 于是大家很容易就聊到自己眼中的法国人 这个话题还很有趣!

  同学1说:法国人和中国人很神似

  几人都表示非常赞同 法国精神中有种固执 有时还会流露出某种事不关己的冷漠 很熟悉的那种疏离感

  工作上来讲 在法国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企业管理模式 是和中国有共同之处的 以至于 同学1说他的老板巨像他爸爸!

  同学2说:法国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差

  大家又表赞同 尤其学艺术的同学 甚至没有去法国继续深造的欲望 只是打算尽早去英国

  是法国人没有艺术天分么?毛姆曾说过 法国文学 尤其是散文 是欧洲文学的典范 既理智又擅于思考 难道擅于思考的民族在接受所谓新事物时会经常有所抵触么?又或者说 文学是艺术中比较传统甚至有些没落的一块 而法国人还停留在原地 深深的思考ing?

  我说:似乎什么样的人 在法国都更能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 不会有“异类”的感觉

  大家虽表赞同 但似乎觉得和上面几种观点有些违背 众说纷纭中 我想到前两天看的这部讲一个法国的冒险家的纪录片-《走钢丝的人》

  纪录片很难用评论一般的电影的手法去分析 只能说 如果所记录的事情 让观众有所触动 对所记录的事物有所了解 就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纪录片 当然 不能不说 人人天生都有猎奇和八卦心理 有时候 越阴暗越有争议的东西 会更容易抓住观众的心

  谁又能抵抗八卦和揭秘带来的兴奋呢? 这部记录片最吸引我的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下架钢丝的技术问题 以及近距离在银幕中观察现实中已经消失的世贸大厦 我想这也是这部片子的一个卖点吧

  回到这个法国人本身 这个走钢丝的人其实也只是一个小人物 那种疯狂和偏执其实并不陌生 你看 他不是一直有个小圈子围绕着他么 有道理么?没有 这是所谓的梦想家么?我看也不像 走完世贸以后 他们就散伙了 也没有继续把这个所谓的信念继续坚持下去 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冒险家 这也是我给这部电影三星的原因之一 就是所记录的人 更像一典型的偏执狂 一个孩子

  回到话题开始 其实这种建立在文化差异上讨论本身就有些盲人摸象 只是历来有关可能性的探讨总是比较吸引人 没有答案和定论本身就是一座无边的森林 各种言语也就是一阵轻风吹过罢了

  《走钢丝的人》影评(七):生死一线 逐梦人生

  没有字幕,采访当中的法语部分没能听懂。但是整部纪录片和Phillip一行几人耗时近6年来准备这一行走。从1968年在牙医诊所的报纸上看到在纽约世贸中心动工的消息,到1974年他站在世贸104层的大楼顶层,他逐梦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曾经执导 Wisconsin Death Trip 的导演James Marsh,也凭借此片获得了一尊2008年的奥斯卡小金人以及2009年的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主人公的故事足够震撼,片子的节奏控制得如行走在钢丝上的人一样优美,其中配乐和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的剪辑功不可没。

  Wikipedia 中的 "Man on Wire" 词条将片中的音乐做了一个整理,引用如下:

  1. Fish Beach - Michael Nyman (from Drowning by Numbers)

  2. History Of The Insipid - Michael Nyman (from The Libertine)

  3. Albatross - Fleetwood Mac

  4. Dreams Of A Journey - Michael Nyman (from The Piano)

  5. Time Lapse - Michael Nyman (from A Zed & Two Noughts)

  6. The Disposition Of Linen - Michael Nyman (from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7. A Fifth of Beethoven - Walter Murphy

  8. Chasing Sheep Is Best Left To Shepherds - Michael Nyman (from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9. An Eye For Optical Theory - Michael Nyman (from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10. The Lark Ascending - English Northern Philharmonia (composed by Ralph Vaughan Williams)

  11. A Ramble In St. James's Park - Michael Nyman (from The Libertine)

  12. Passage de L'Egalité - Michael Nyman (from La Traversée de Paris)

  13.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 Philadelphia Orchestra (composed by Edvard Grieg)

  14. Drowning By Number 2 - Michael Nyman (from Drowning by Numbers)

  15. Trysting Fields/Sheep 'n' Tides - Michael Nyman (from Drowning by Numbers)

  16. Memorial - Michael Nyman

  17. Leaving Home (Opening Titles) - Josh Ralph

  18. Leaving Home Sunday Exploration (End Credits) - Josh Ralph

  19. Gnossienne No. 1 - Gheorghe Constantinescu (composed by Erik Satie)

  20. Gymnopédie No.1 - Anne Queffélec (composed by Erik Satie)

  《走钢丝的人》影评(八):站在梦想之巅的人

  很少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也并不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精彩仅仅一个“好”字就能全然概括,只能说,这部电影感动了我,尽管它是一部纪录片,尽管它只是讲述了一个走钢丝的人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电影传达出的更为让人难以忘却的,不是主人公菲利普在钢丝上的俯视地下,而是他那对于他的疯狂的梦想的坚持。今年一共看了四部纪录片,一部是反映关塔那摩虐囚事件的记录片《标准流程》,一部是加拿大的《我的温尼伯湖》,还有一部《好莱坞情色电影揭秘》,而最为让我感动难忘的,就是这部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记录长片的《走钢丝的人》。作为记录电影,它有着记录片的典型特色,通过11位当事见证人的回忆,将菲利普的传奇经历展现于我们面前,法国人菲利普自学走钢丝表演,不是梦想征服宇宙,而是梦想着成为一位征服美妙高度的诗人,吸引着他的,就是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所遇到的挑战,任何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逃避现实,信念的代价和梦想的实现也将终无归期。

  《走钢丝的人》采用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交相呼应的模式,黑白和彩色相继交叉,画面的分分合合,将34年前的故事平面铺来,照片与人物的访谈再现了当时的点点滴滴,时间上的交叉叙事,再现了菲利普征服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海湾大桥和纽约的世贸中心顶空的过程,尽管困难重重,尽管有朋友中途放弃,任何的艰难也阻止不了菲利普想成为在世界之巅跳舞的那个人,对他来说,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抱有遗憾。忘不了菲利普夜晚在世贸中心的顶空赤身感触细线,忘不了他在世贸中心的顶空的钢丝上俯看地面,他对现实,对死亡的挑衅终归成就着自己的梦想。影片的内容充实,菲利普的感情,生活,友谊平衡着电影作为纪录片的枯燥,依然将菲利普平凡话,儿时的梦想坚守到实现,很多人都会用理性的观点来充斥自己的生活,这种可怕的理性会让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味,就像菲利普征服世贸大厦的高空的时候,很多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梦想难道还需要科学的解答么?就象《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蒂尔达.斯文顿所饰演的那个角色,在自己62岁的时候征服了海洋,尽管她在年轻的时候有着差之毫厘的阴影,坚持梦想,就是这样的简单。

  记录电影有着最为本质的特色,就是写实,没有商业片的华丽,也不会有文艺片的矫揉造作,它时刻都在记录着真相,很多人会认为这类电影空洞,乏味,其实不然,在震撼着心灵的同时,也弥补着我们对梦想的那一层坚守,电影中的配乐也很精彩,主要以钢琴和弦乐为主,并通过实景再现了当年的事件,他们为梦想所做的每一步准备,所经历的每一个困难,在坚持的面前全部迎刃而解,情景再现的过程似乎和标准的记录片风格上有些出入,其实也填补了影片着重叙事的空白,这样整体的节奏紧凑,新颖而不乏真实性。《走钢丝的人》切切实实的会让很多人潸然泪下,面对菲利普在世贸中心的舞蹈,也与我们会将那一刻的菲利普想成自己,在他向地面俯视——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的时候,我会报以欣然的微笑。

  电影中也没有将一个已过去30多年的历史事件空洞的以菲利普一人来展现,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爱人,他的朋友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来填补以一人之力实现梦想的不可能性,在梦想的决然之下,他们努力,他们追求,温情得白开水一般。尽管影片的结尾有点苍凉,爱情的结束,朋友的远去,也让菲利普神伤,30年后,他们依然对菲利普难以忘怀,不单是这个走钢丝的人,也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拒绝生活处于危险的边缘,必须反抗,不循规蹈矩,永不止步,不断的将生活和梦想视为挑战,就会成为走钢丝的人。

  《走钢丝的人》影评(九):独处的时候我在审视自己

  我一向没什么信心可言,喜欢做的事情也都是些的鸡零狗碎的事。别人问起我的理想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不想,也没有勇气看你那副【不可理喻】的表情。菲利普在被记者问到的为什么时候会说,没有原因,我就是喜欢这么做。

  当别人问起我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也这么回答的话,我就没有底气。因为大家很自然就想到一个问题:你经费哪里来?片中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略了这个问题,一根钢索几千美元,没有钱拿什么支撑梦想?

  我到处问该怎么脱离现在迷茫的境况,过来人告诉我叫我沉住气,厚积薄发。于是我怀着一种依法办事的心情心安理得地发展我的兴趣爱好——我发现我很流于表面,再往下深入的话,我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我很难深入,这种情况多了,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我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失败。愈演愈烈,我成了一个悲观的人。

  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很早,但是我就是想赖着,因为没有什么非我不可的事情等我去做。练车也是下午才叫我去。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觉得我漂浮在整个世界之上,与人群疏离,与现实脱节,自以为是却一文不名。我逃避,不想起床。

  早先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甚至还有过万念俱灰把泪都哭干的时候,我实在找不到任何使我有希望的事情帮助我站起来。然后我没有任何理由地又站起来继续生活。现在我的心情又跌落到了谷底,而我真的不想循环往复,我想成为一个精神充沛的人,即使做不到,做个机器人也可以,不过怎样都比现在这么懒散地混着强。

  但是我总还会站起来继续生活,压住自己的羞耻之心做该做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的途中我会有新的发现,或让我改变从前对某人某事的想法,或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比如说,我一直以为我讨厌纪录片这种枯燥乏味的电影,所以一直排斥;看了这部很励志电影之后(没看之前并不知道是这种题材),让我对纪录片的想法大为改观,以后会多涉猎这一方面;一边看电影一边织围巾,我的围巾又织了一小段,我总会织完的——即使再小的成就感我也不轻易放弃;我该去练车了,到点了。

  《走钢丝的人》影评(十):看来我不喜欢突兀的人

  我现在对电影的评价完全基于我对里面角色/人物的喜好。Philippe实在太恶心了!自私劈腿什么的。不喜欢这种花里胡哨装腔作势的人。

  反观他的好基友Jean-Louis et Jean Françoise, 诚恳忠实善良。

  这电影一开始就不喜欢philippe, 没想到结尾他居然真的变丑恶。从面相上看,philippe三停不均,山根凹陷,看着就让人不爽。Jean-Louis et Jean Françoise则均衡很多,尤其Jean Françoise,鼻子和耳朵都很棒。

  由于对philippe深深的厌恶,很讨厌这个故事。虽然在钢丝上的场景很美,但我更多是被这个行为震撼,而不欣赏这个人。

  也许有这样疯狂想法的人就是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不会理解爱情友情忠贞这些东西的吧。也许是aristocracy morality. so disturbin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