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战》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龙之战》是一部由高峰执导,刘佩琦 / 曹云金 / 罗昱焜主演的一部动作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之战》观后感(一):我以前不看历史片,但被《龙之战》引燃
今天看了《龙之战》,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有血性的国产大片。我个人平时不是很喜欢历史题材以及战争片。但《龙之战》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可以接受这类片子了,中国的历史是十分震撼的。它根据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改编,表现了中国人的有血有肉的真性情。“虽胜算不大,但求决死!”抱着与法夷决死的信念,冯子材上了战场。影片将冯子材放置在一个年老、国力衰弱、面对强敌却少兵缺将的悲情世界中,使整个事件更有特殊新的故事性。
记载“镇南关大捷”发生时间为1885年。洋务运动已经在1861年开展,《龙之战》影片中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所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冯相贤受过西方教育的管带,遵循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这种思想。相贤这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片中说了两遍,回放了一遍。相贤开始给冯子材用洋火柴点火,冯子材是不接受的,后来冯子材接受了火柴,就代表可以接受和向西方学习,呼应了中体西用,以及历史上洋务运动的成功。
冯相贤的青梅竹马,一名女蛙,也是一名非常有胆量的女孩子。在去水里袭击敌人之前有一段戏,这位女主角把相贤叫到一个酒窖里,酒窖里竟然有张床,女主表示想把身子先给相贤,相贤说了一句“别说了”,下一个镜头就已经激情缠绵了。这里的处理过于简单了,不知道是不是丢了镜头,感觉两个人的情感应该有一种生死离别的激情才够味,遗憾遗憾。片子前面小场景有点慢,后半部分大场景急速扑面而来,也许是历史的交代,确实需要沉重的铺垫,我们也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在面临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到来时,那段时间,才是最压抑的。又回看了一下预告片,预告剪的真是很好。
这部片子看下来,特效不算特别多。整体影片色彩,充满战争带来的灰暗,片头的雄鹰在空中翱翔,其实是一种宏伟苍凉的感觉,但雄鹰并不能融入进背景里,估计后期特技资金有限。服装方面我觉得整部电影的衣服都挺好看的,中方这边的服饰都很有特色,就是法军穿的好像管乐队的,双排扣中间还连起来,戴个小小的帽子也挺像lobby boy。片尾的火山,好像零几年美国的素材下载下来直接用的。不过整部影片以绿色调为主,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烘托最后的中国火龙,很漂亮。
整部片子故事还是很连贯的,对于我这种不太懂历史的人也不会有看不懂的感觉。片子看下来的感受是不仅有震撼,还有感动和敬佩。演员们都非常尽心的演出,刘佩琦老师的表演精准到位,曹云金的表演也是非常细腻,在有逃兵想要回到军营的时候,为了顾全大局,但又不是狠心之人,背过身去,下了射杀的命令。曹云金表演出了冯相贤的那种铁血柔情的男儿性情。那名女翻译,不说她高耸入云的现代假鼻梁,这位翻译官说中文的时候也未免太僵硬了吧?尤其是到冯子材家里的那段戏,像是小学生在背诵课文。这是在我看来《龙之战》最大的吐槽点。
虽然我挑了点小毛病,但这部片子绝不是烂片。反而激起了我的兴趣,让我更想看关于史实的一些电影。电影看一遍没法真正看透,我要再去二刷。
《龙之战》观后感(二):差强人意的战
文/梦里诗书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镇南关大捷”的改编,使《龙之战》在先天上便占有了一腔热忱的家国情怀,而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更是将一位老将对国家民族的忠肝义胆演绎的淋漓尽致,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能与之相媲的大片气场,导演对整体的节奏叙事掌控亦是平庸的。
镇南关大捷虽说是一场“大捷”,但其实却是一场惨胜,在双方武器装备极为悬殊的境况下,清军用十余倍的兵力,复出了一千多人的代价,才换来了对方几百人的伤亡,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龙之战》做的尤为称道的一点就是其并没有如同很多抗日神片一样把电影拍成一部抗法神作,纪实化的手法,其实在伊始很好的将清廷的昏庸衰落,以及那强敌入侵,满目疮痍的背景呼之欲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子材老将挂帅抗击外敌的故事由此展开,这部电影最为灵魂性的人物也就是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他的一板一眼俨然将一个在历史中铁骨铮铮的老将塑造的有血有肉,但另一面来说,除了刘佩琦的演技担当,在这部电影中很难再让人寻觅道其他人物的可圈可点之处,作为男二的曹云金给人的感觉仅只算是中规中矩,而那倍觉突兀没有意义的床戏其实也暴露了电影的另一个问题——叙事节奏。
电影预想用家国民族来燃情热血的主旋律无可厚非,但这股本当循序渐进的高昂情感,其实在电影中的表现并不巧妙,全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命题作文,特别是历经前篇过于冗长的铺垫后,在最后的结尾处理上又过于草率,这使得电影在没有一个合理的转承启合下,很难在最后真正如同《战狼2》那样去调动观众的情感,特别让我个人尤为反感的是作为一部历史正剧,电影最后的托梦和火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前篇那种出色的真实感,让人倍觉尴尬。
《龙之战》是一部颇具诚意的作品,它有着真实的奠基,也有着精湛的演技,可惜于碍于成本,也碍于电影在叙事手法和节奏掌控上的平庸,使得一场本可感人至深的悲情血战终仅是差强人意。
《龙之战》观后感(三):[微剧透]生不逢时的好电影,剧情细节很到位
【不想看我个人的事的话,可以跳至第三段看影评】
本人其实很少专门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除了陪男同学看《你的名字》以外还真没啥去,这部电影一开始我也不怎么察觉
上个月刚刚好在网上看了一部《镇海保卫战》清法近海防卫的电影,所以查了相关背景,知道了中法战争这回事且知道还有一部叫做《镇南关》的电影,便百度词条“镇南关 电影”就发现了这部当时即将上映的电影……《龙之战》
这部电影为什么打五星?我也不想的,四星够了,但是考虑到它的生不逢时和时代观念(说的就是你,天天满鞑子满鞑子的)还是给了五星,首先这部战争片对背景和战斗刻画地非常非常棒,各个方面虽然不是很好,但还是考究过的,重心是在剧情里,如今世界有时间静下来慢慢回味电影的细节的人太少了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析部分细节↓
本电影有镜头花时间不短不长的以画面搭配纯BGM和环境音效描绘了广西风情,据我的细观,我认为这些共分钟的镜头,
二是反衬出了清法战争法军的残酷
还有一些杂杂碎碎的镜头不讲了,接下来这个剧情细节贯彻电影和中法战争主线,非常非常重要
《洋火不用?洋火要用!》
第一处是在准备武器的时候,冯子材坐在竹椅上,叼着一个类似烟斗的东西,我不是很懂但一定是华夏人发明的,眼神稍微示意了一下,儿子递了个火柴盒过来(西方发明的)冯子材便摆了摆手,说道:“洋火不用……”女的马上拿一些民间烟火制法给冯子材的烟点了火,由此可见,冯子材不是一般得热爱华夏,甚至有点不像话,就像四十五十年代的老人们受够了倭寇的入侵只用国产一样
第二处是一场与法军激战过后,冯子材(抽根烟冷静一下
《龙之战》观后感(四):《龙之战》:朴实的镜头透出一股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娱乐码头/文
战争是暴力的,充满残酷和无情的,但它确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个人一直以来都十分偏爱,特别是对清朝的历史最为感兴趣。8月4日全国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战争史诗作品。在一个商业的时代里,被各种特效大片充斥的年代,《龙之战》显得格外的珍贵,影片用老电影的手法,用朴实的镜头语言透出一股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影片改编自中国近代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战役,讲述了萃帅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兵顽强抗击法军,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故事。镇南关战役,是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对战西方列强获得胜利的战争之一,然而我们对其并不是很了解,相比被一遍又一遍翻拍的甲午海战,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场战役,对于这个清朝大将冯子材更是少有耳闻,但是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场战争,更让我们知道了冯子材这个年近七旬的爱国英雄。
影片讲述了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冯子材身先士卒,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率领人马伏击尼格里的炮弹运输车,生擒黑人上尉朗马克,并当众与其决斗振奋军心,与法军进行一场惨烈的白刃格斗,展现了冯子材高超的用兵艺术。
影片集中烘托了冯子材的英雄光环,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路线,一部历史战争史诗片却走起了好莱坞大片路线,以一个清朝民族英雄的故事为背景,完整的还原了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镇南关战役。影片对冯子材战术的展现最为精彩,主动出击、阵前伏击、近战歼敌、夜袭、包抄迂回、连续追击等灵活有效的战术一一展现,看了这部历史战争史诗,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鸣梁海战》。
纵观全片,服饰、背景模板精致到极点,台词和剧情结构很完美,每个角色都很丰满,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演员把这些个体的差异性演绎的很好很恰当。冯子材的饰演者刘佩琦,可谓是国宝级演员,六十多岁的他来饰演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这个民族英雄,除了有强大的号召力外,也很有说服力。不论是打戏,还是文戏,都表现的可圈可点,难得的是六十多的他拍打戏都不用替身,这种敬业精神和影片的艺术总监成龙有的一拼。
这个暑期档,最燃的最具票房竞争力的电影作品,当属《建军大业》、《战狼2》、《龙之战》这三部爱国题材影片。历史要永远被铭记,历史题材电影应该支持,冯子材这样的民族英雄,是值得我们崇拜的,也是值得我们推广的。不敢说人物刻画上与史实无差,但是不管戏说也好,史实也罢,起码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不得不说,影片的色彩偏冷非常有时代感,战争场面的真实还原了当时清朝的军事实力,历史的厚重感十足,非常值得推荐。
《龙之战》是一部相当传统的国产战争片,
演员,表演,故事结构都是如此。
虽说整体的制作在现在的观众看来,稍显平庸,
从外形,面貌,以及与冯子材交接部队,查克扣军饷,抓冯相贤的几场对手戏,
把一个夹在意见不一的李中堂与冯子材之间,而又要对残酷战事负责的前线统领的矛盾心态,
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看了《龙之战》的电影介绍时,没有将苏银奎以及饰演者修庆列上。
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国产电影的问题: 就是关于电影的整体制作团队,或者叫full cast.
很多大片,无论导演,编剧,主演,配角,配乐,特效团队等等等等,一概列出。
毕竟,电影是一个需要调动成百上千人,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业化生产。
而国产电影的介绍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龙之战》观后感(六):《龙之战》:有这样一段历史,我们不该遗忘!
自古以来、忠孝义皆不可全得;为国而忠、为亲而孝、为兄弟而义。到了战场,军令如山,为保军心,好多事情乃不得以而为之!《龙之战》为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导演高峰,艺术总监成龙。讲述了以清朝大将冯子材为主导带领士兵英勇抗击外敌,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胜利——镇南关大捷的传奇经历。
冯子材(刘佩琦饰)带着棺木上阵抵御外军,以表决死一战之决心。由如熊熊火焰燃起的爱国情怀,不禁让我想起《战狼》和《战狼2》里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有些伟大的民族,你永远不能低估”,以及同期上映电影《建军大业》的革命情怀。汹涌壮观的战场、军令如山的霸豪之气,何为男儿。暑期针对女性电影偏多,这才是属于真正豪情大男人的电影。男儿当自强!
冯子材不畏腐败朝廷相压,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不图名利、足智多谋。为壮军威、稳军心,独斗蛮壮黑人。戏里已近古稀之年,戏外也到花甲年纪。刘佩琦老戏骨武打戏不用替身,演技担当,全程在线。敬业就应如此。
冯相贤(曹云金饰)将帅冯子材之子,因义生同情之心,违反军令。特以自杀,以释军令如山。铁血刚强好男儿。曹云金突破自己,《龙之战》里颠覆昔日喜剧形象。在综艺《吐槽大会》上,虽为喜剧节目,但言语谈吐中也是体味到了他刚强的性格。在《龙之战》拍摄中亦如此,被刘佩琦真实鞭打,为这部电影付出不少。
当然还有一些被《龙之战》淹没的实力戏骨,罗昱焜(饰演依南)、李子雄(饰演彭玉麟)、修庆(饰演苏银奎)以及最高瘦美的慈禧范志博等。影片每个镜头、每句对白都不虚晃,深人肺腑,让人多次潸然泪下。并非我多愁善感,实乃直击人心,以国为荣而骄傲自豪。良心作品,一部真诚的情怀电影;属于中国的真正历史战争题材国产大片。
国难当头,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一往无前,生与死从不畏惧。当之不愧的龙之传人。狼性的战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龙的精神,不畏艰辛,民族发展所向披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扬我中华之气节,耀我中华之国威。先辈如此,我们亦如此。
国产电影正在寻找突破,《龙之战》就是这样一个作品,能够代表中国电影特色的;《龙之战》所彰显的是民族自信,如今的中国位列世界第二大国,真正拥有该有的大国风采;镇南关大捷里的英雄、战术、爱国情怀无疑不是当代人应该重点学习的。
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才知而今不易。《龙之战》是一部极容易被大家忽略的诚意电影,或许不够娱乐,但是整部电影表现出的坚韧、刚强却让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龙之战》观后感(七):被导演能力和影片时长限制了的史诗战役之作
其实早先听说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蛮感兴趣 特别是得知主演是刘佩琦和曹云金后 就更加想一窥究竟 毕竟刘佩琦的演技足以让所有人的拜服
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来得及去电影院里看 一直等到春节期间才下载下来仔细看了一遍
由于对晚清史不是非常了解 所以对影片中出现的军备道具和人物细节未做考究 所以也不做细表 仅从电影评论规则去考量这部电影
其实对于电影立意这回事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有人觉得过于主旋律不喜欢 有人觉得再现史诗 都可以 但是如何把一部主旋律的立意表现得让观众信服 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少这部《龙之战》是在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镇南关大捷 而非一部幻想题材的商业大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很值得赞赏了 毕竟现在国内大部分主旋律影视剧还还停留在手撕鬼子的幻想阶段 但从战狼2到龙之战 给人感觉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正在面临历史幻想到历史还原的阶段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因此 当看到《龙之战》里尽可能的展现当年法军和清军军备之间的真实差异时 感觉是欣喜的 至少在看到前三分之二剧情时 仍然以为这会是一部被低估了的高品质电影
毕竟刘佩琦作为一位演技高超的老艺术家 将冯子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不过说真的 按照刘佩琦的表演功底 如果只是表演得中规中矩那就真叫做失败了 所以当他凭借《龙之战》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男主角奖时 是一点都不令人意外的
不过让人比较意外的倒是曹云金 毕竟在这部电影里 除了刘佩琦之外 唯一让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曹云金了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系统表演训练的新人演员 曹云金的表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他的表演痕迹稍显明显 但我觉得 他在表演之前是吃透了这个角色的 再加上与刘佩琦的对戏 多少能让他更好的进入角色 除此之外 曹云金早年学习相声评书的经历多少对这个角色有些影响 举手投足都会有些传统戏曲的味道 对于一部偏正剧的电影来说 也不全是坏事
然而 优点归优点 不代表就没有遗憾 准确来说 作为一部颇令人期待的历史题材电影 瑕疵还是不少 以至于让这部影片不仅不能被称为优秀 甚至几乎沦为平庸
抛开并不熟悉的历史细节和战争军备不谈 就影片的故事逻辑来说 是比较有问题的 就像前文中说到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算是颇为优秀的 从冯子材重新出山 到为战争的准备 影片都颇有史诗的味道 但到了这场战役决战的时候 除了看到清军被法军的全面压制外 很少看到冯子材对转败为胜的运筹帷幄 对于战争的转折点也着墨不多 给人感觉这场准备许久的战争 莫名其妙就打到了结束 结尾之草率令人惋惜
这个问题出在导演本身 原本一场史诗的镇南关大捷 导演试图只有100分钟就讲清楚这本就难度颇大 不管其因是拍摄资金问题还是导演对节奏的把握问题 总之在结尾是令人失望的
但之所以我会把原因推究给导演 是因为片尾的火龙片段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 既然这是一部标榜史诗的正剧改编电影 想要出现这样的火龙并非不可以 但是怎么就点燃就百年酒窖就引发了山火了呢?于情于理都不符合逻辑 特别是不符合电影中的逻辑 我能想到的原因也只有因为编剧功力不足写到这边不知道怎么扭转战局了 只好用一个最多算是意外的事件来改变结果 都是学编剧出身 这种手段都用过的
其实如果能够对火龙扭转战局的内容再进行合理化一些 相信会为影片再多积累一些口碑 甚至像当年《赛德克巴莱》在票房上做逆转也未可知
其二要说导演节奏问题的便是对时长的把握 如果细观影片 就会发现前面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几乎都是铺垫 进入决战之后虽然展现了清军的英勇作战 但还是缺少的更加细致的内容 比如老将的运筹帷幄和用兵之道 至少没有比较明确的表现出来 如果片长能够再多长30-50分钟 能够更加细致的将决战部分展开 或许会好很多 想想《赛德克巴莱》最终时长3个小时 不得已内地的删减版还长达153分钟 照样成为经典
尽管《龙之战》本身有着不少的瑕疵和缺点 但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影片的诚意 可以看出导演是想认真的拍出一部还原镇南关大捷的史诗电影 包括片尾成龙亲自献唱的片尾曲也可以说贴合了主旋律的大旗 虽然导演能力有限 但是能够较好的再现当年这一场战争 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哪怕单凭刘佩琦的演技和这段历史 也值得去看一下这部影片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 不少观众比较惋惜影片的排片和票房 但是对我而言 这部片子的排片之所以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毕竟影片的出品方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而发行方一九零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名字就可以判断他们的主要业务方向并不在影院发行 所以就算《龙之战》换个档期上映 估计也不太可能拿到比较高的排片 所以票房成绩不好也就成为必然了
但是幸好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电影主要收益并没有指望在院线 至少由他们主要出品的影片不会 因为他们的主要投放阵地还是在央视频道播出 《龙之战》这部电影的本质还是一部电视电影 虽然影片院线票房成绩令人失望 但好在我们时不时还会再央视频道再看到 所以倒也不会太过担心影院下档后看不到了 不过这倒是也能解释为什么《龙之战》不能拍成两个多小时的长篇史诗了
综上情况 虽说影片看不看在个人 但还是稍微推荐一下这部片子好了 还是那句话
哪怕单凭刘佩琦的演技和这段历史 也是值得去看一下这部影片的
《龙之战》观后感(八):热血不逊《战狼2》,《龙之战》再现广西狼兵抗法军
纳兰惊梦/文
八月份的电影档期,无疑是充满了热血和爱国情怀的:从《战狼2》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创造内地电影最高票房记录;到《建军大业》小鲜肉独挑大梁,忆昔日峥嵘岁月;再到《龙之战》以史为鉴,将镇南关大捷这场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再现银幕。三部电影,三个时期,一个命题:《战狼2》讲的是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建军大业》讲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之战》讲的则是中华儿女,誓死卫国。
说起晚清抗击外敌的英雄人物,林则徐等人早已经是深入人心,但还有更多像冯子材这样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值得铭记。犹记得在高中历史课本书中,对于这场抗击外敌的重大胜利有着很高的评价:它是晚清近代史上诸多强弱悬殊战争中极少数获得胜利的战役,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也导致了当时法国内阁的倒台。
电影片名取名《龙之战》,想必是寓意当时的中国就是一头沉睡的巨龙,而不是待宰的羔羊。尽管在电影里对于中法交战双方的实力差距有着相当显著的刻画:一方是快枪大炮,一方是长矛大刀。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只是武器的差别,更在于对战争的理解和保家卫国的战斗意志。
所以在《龙之战》中,战争场面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场面,电影着重以严肃的态度写实再现惨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杜绝了以玄幻手法进行戏说。要知道在历史上,年近七旬的冯子材就曾在最危急的时候持刀大呼,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身先士卒冲向法军进行惨烈的白刃格斗。自以为深谙中国国情和政府的法国将领尼格里,正是输在了这一点上。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为了凸显冯子材抗击外敌的决心,以及军令如山的军纪,《龙之战》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一是为了表达冯子材誓死抗敌的信念,电影情节中有着一出临战前抬棺出征的设计,但实际上这个历史典故出自左宗棠血战英俄;二是为了丰满冯子材的角色形象,以及再现其对于狼军军法如山的要求,电影也设计了冯子材鞭刑惩罚单独行动的儿子冯相贤,乃至含泪大义灭亲心软放走自己属下的亲儿子。
而在实际历史上,冯子材的确也带着两个儿子上战场,以示合家赴难的决心。也曾在开战前传令各部将领:“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但并没有临阵大义灭亲以正军法这段故事。但得益于这段“虐心”的设计,将冯子材和儿子之间在家国忠孝之间的大义感情升华到新的高度,为冯子材这位老将形象有血有肉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抬棺出征还是大义灭亲,这种为电影效果所做的处理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感以及视觉效果,也使得影片在恢弘的场面之外,更不乏精彩的故事内核和超强感染力。这种形式的热血和爱国主义熏陶,无疑更加走心而非流于表面。
《龙之战》观后感(九):战必胜的重点
看这部电影,就想到之前的《冯梦龙传奇》。不过《冯梦龙传奇》名曰传奇,自然有大量的虚构和拔高。至于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对列强的胜利,所以只要是读过历史教材的,都记得这个人。
电影到底还原多少都不重要,关键的是这毕竟是真人真事为基础,何况镇南关大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电影应该说从内在外在因素详细地让我们理解了胜利来之不易,也可以看出冯子材这个老将的不凡之处,与《冯梦龙传奇》相应,一文一武,一虚一实,同样传递着政府官员的正能量。
而我看到的是一个问题,一个之前应该有人提过并且尝试回答的问题:清朝,外国列强入侵中华,来犯敌人毕竟是千里迢迢,人数有限。而中华怎么说也有几亿人口,即使武器装备再差,也是列强子弹炮弹耗光了也杀不绝的,何况还有山川地利。当年看《火烧圆明园》,看到僧格林沁的八旗军,只是凭着旗兵弓箭去对抗八国联军的火炮和枪弹,尽管没有一个后退逃跑,但是结果全军覆没,而且没有伤到八国联军分毫。那时候想到的是,为什么要到平原决战,为什么要一个劲地正面冲锋?似乎只是战术的问题而已。
然后看到《龙之战》就明白了。清王朝的军队不少,但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军队当作“基业”,不愿轻易送上战场,不舍得军队,更不要说官员自己的性命了?在临敌之时,依然想到的是“彼此”,对于冯子材的军队粮饷加以克扣,从中谋利。所以,从官员的问题出发,关键是缺少“无欲则刚”的根底。
冯子材,不满法军屠戮百姓(法军的意思就是要杀鸡儆猴,通过杀戮,打击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要把我们打怕了),上书朝廷,表明心志,不求功名,一心求决死。当然,冯子材作为老将,不是个鲁莽的傻子。他不只是牺牲儿子,牺牲功名,更是耗尽体力心志。首先,他懂得军心,虽然年老但是凭借一身好武艺,他亲手杀了法军的黑人上尉,让百姓和军队知道洋人不是钢筋铁骨无法伤害,告诉大家洋人也是人,能伤能杀;其次,他懂得官场,他一开始就将破敌的功劳送给上司,换的上司的支持;再次,他懂得战略,不搞孤军作战,而是与黑虎军互为犄角,让敌人腹背受敌;复次,他懂得裁决,官员贪墨军队的粮饷,他立马斩杀,不留情面,同样地儿子纵容兄弟当逃兵被发现,他当场就让儿子自杀谢罪;最后他懂得战术,利用地理和轻兵,毁坏敌人弹药和粮食,运用游击战术,对敌人搞突袭,更利用近身优势,先避敌锋芒,待敌人近前才与之搏杀。
所以,冯子材的胜利不仅鲜明而且清晰。虽然,现在我们的军事实力当年可比,但是作为软实力,尤其是战将官员的品质才能,才是战之必胜的重点。18.2.21
《龙之战》观后感(十):李鸿章卖国行径可耻可恨
深夜观看此局,对此我想说说我的感受:
历史上,中法战争期间,正是李鸿章为首的淮军系统最强盛的时期,各地大小总督巡抚基本上都是李鸿章这一系统,而李鸿章的淮军在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内乱,平定捻军,平定国内大小造反势力后,已经不是当年那支纪律严明敢于亮剑的淮军了,他们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腐败,战斗力早已不如当年。可尽管如此,淮军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仍然不容小觑。
我查阅了当时的历史资料,重点查阅了1885年淮军的装备,当时的淮军,列装的是德国的毛瑟步枪,比同时期法军的武器装备整整先进了一代,重武器也主要采购美国的加特林重机枪和德国的克虏伯后膛炮,比法军的射程远,威力大,即便是本国兵工厂制造的兵器,也是历经大小实战检验的精良装备,所以武器不如人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
而我深刻揣摩一线淮军将领的思想变化,并非他们不想打,也不是他们打不过,而是不敢打,因为李鸿章一心求和,淮军是李鸿章的根据地,李鸿章如果铁了心要打,也许根本不需要冯子材出山了,镇南关大捷和后续的抗法胜利全部属于淮军,而战争的结局肯定是将整个越南法军彻底驱逐。要知道,后期在深入越南追击法军残兵败将的战斗中淮军可是主力部队。
再说冯子材,一个不被官场待见的67岁老翁,抬着棺材收复镇南关驱逐法国侵略者。
可是,中法战争结束后,冯子材奉旨督办广东钦廉(今属广西)防务。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以备调遣。
甲午战争爆发后,冯子材请缨北上抗日,获准赴江南办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事起,冯子材奉命赴云南提督任,争回片马,稳定了云南局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建议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次年,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统领全省防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又想到了冯子材。年已86岁的冯子材又起身田间,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
冯老将军这是用生命守护着大清王朝的西南边陲啊,清史稿中,写到:言及国梁,辄涔涔泪下!末代王朝的忠臣良将总是让人心痛,回顾这段历史,我不恨法国人入侵,只恨李鸿章软弱!西南抗法,因为李鸿章的卖国行径,使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左宗棠对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左公在几年前的1881年,率6万楚军收复新疆已经给李鸿章做出了表率,可是当时的中国官场选择的是李鸿章之流,李鸿章死后,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什么概念,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幅对联不是空穴来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