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原之战》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关原之战》影评精选10篇

2018-03-30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原之战》影评精选10篇

  《关原之战》是一部由原田真人执导,冈田准一 / 役所广司 / 有村架纯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原之战》影评(一):《关原之战》:格局决定了终局

  原创 2018-02-28 R君 R君爱电影

  在电影中寻找曾经迷失的自我、忘却的美好和更广阔世界.....

  R君说

  谈起日本历史,“关原合战”是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一个战役,这场发生于1600年日本战国时代末期,以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为首的日本东西诸侯势力间的决战,一举消灭了反对德川的最大势力,被公认为是日后影响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江户幕府(德川幕府)成立的奠基型事件

  因为这场会战的重要历史意义波澜壮阔过程,所以自然成为历史剧作和影视作品特别青睐的题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搬上银幕。

  2017年的这部《关原之战》,改编自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

  这部小说,R君大概6-7年前看过,但是,除了故事背景之外,按R君自己记忆,无论是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除了真实史实的故事内容),还是当初小说原作中所描绘和表现立场人物,似乎这部同名改编的电影作品和原作之间还是有着相当的差异.......

  不过,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会以胜利者的角度去演绎当时的历史过程,而这部电影,却一反常态,以失败的一方主将:石田三成为电影的主要角色和条线,倒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是R君第一次对石田三成这个人物有了一些更直观的认识......

  电影拍的好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日本战国历史题材的电影,以《天与地》和黑泽明的几部经典作品《蜘蛛巢城》、《影武者》、《乱》为代表水平之高,剧本之好,的确已经很难超越,就算是大河剧的《武田信玄》《利家与松》,也都是口碑爆棚.......在这些前辈的珠玉面前,《关原之战》要想赢的自己的新地位,的确很难......

  到了乱世,其实所有的英雄都想着要终结纷争和回归一统,甚至,即便在隐藏的成为“天下人”的野心之外,无论正邪,也都是期望着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新环境。从这个角度,无论哪个阵营,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最终决定胜负差异的依然是每个人自己的性格脾性弱点........

  或者说:格局最终总是决定了结局......

  1、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石田三成当然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和丰臣秀吉著名的“三献茶”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当丰臣秀吉还是羽柴秀吉的时候,一天打猎出行,来到了长浜城外的一个寺庙中,当时年仅15的石田三成正是寺庙中的童子。 秀吉口渴问童子讨茶喝,三成第一碗给了秀吉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非常惬意,就问三成再要一碗。 第2碗茶上来的时候,却已经带了一些温度,但是量却只有了一半,秀吉心里奇怪,但仍然一饮而尽,然后要了第三碗。 过了一会,三成送上了第三碗茶,不但滚烫,而且只有很小一碗......

  秀吉非常奇怪,问小童,你为什么给我的三碗茶是这样的安排

  三成回答:“大人虽然要喝茶,但是刚进来的时候,口很渴,也没有心思品茶,所以小的先给大人一碗凉茶解渴用;等第2碗的时候,让大人习惯一些温度的上升,再减少一些口渴的欲望。到了第三碗,才是真正的茶,这时大人口也不渴了,可以慢慢真正的品尝这茶里的香味。” (日本人对喝茶是非讲究的)

  秀吉非常惊讶于这个小童有这样的思维才智,于是把三成收在身边,从此开启了三成成为秀吉心腹的旅途。而聪慧,善于察言观色,揣摩秀吉心思的三成,一路以来,作为内政后勤和收集情报的执行官(奉行),相当好的伴随了丰臣秀吉,在南征北战立下了大量功绩,到了1598年丰臣秀吉临死之前,年仅39岁,就成为了丰臣家“五奉行” 的首席,可见丰臣秀吉对石田三成的信任喜爱

  可惜少年得志,青云直上,就容易滋生骄傲之气。 石田三成主要承担的是内政管理工作,在战乱纷争的年代,文官要得到武将的尊重本来就是困难事情,偏偏三成还依赖着秀吉对他的宠爱,自己以真理正义原则处理事情,很多时候,还越级给各大名(诸侯)下达命令,甚至叱责,因此得罪了相当多的武将,甚至包括了很多丰臣家的旧臣,比如黑田长政、加藤清正、福岛正则、加藤嘉明这些名将(相当部分还是贱岳会战里面的“七本枪”大功臣)........

  而且,三成也相当不尊重其他大名的辈份和专业度。比如,最终在关原会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小早川秀秋,就因为丰臣秀次的谋反事件(石田三成负责调查此案,牵连了相当多的大名),被没收了十万石收入的领地;而在电影中(也是一种传闻),当西军中著名的萨摩军岛津丰久提出夜袭东军的计划,却被三成一口否决,之后也导致了关原大战时,岛津军不满石田三成的安排而彻底做壁上观。(事实上,最后西军全军惨败时,不过1500人的萨摩岛津军居然可以杀的东军阵脚大乱,突围而出.......)。 而占据所有地利和人数优势的西军,几乎有一半军力(包括总大将毛利辉元的军队)不是倒戈就是根本没有参战.......

  虽然石田三成使用的旗印是“大一大万大吉”,意思是“期望实现太平盛世”,手上也有岛左近、蒲生乡舍这样的名将,还有宇喜多秀家这样的厉害角色作为盟军,但是他得罪人实在太多,让整个西军内心疑虑重重,又不够权威,只能任由大家各自为战,最终只能败给了老谋深算经验丰富的德川家康。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明明关原会战是为了代表丰臣秀吉家的实力和德川争夺天下的管理权,冲的最猛的东军几只先锋部队都是丰臣秀吉的家将,而最后临阵叛变,最后彻底决定胜负的小早川、赤座、朽木、小川、胁坂,也全都是东军的将领和丰臣家的军队......

  所以再智慧的石田三成,即便期盼着天下一统和太平,仍然因为长期的失道寡助而被人遗弃。

  所以有时候,高速成长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修好必要内涵、德政,无论个人也好,组织也好,崩塌的速度也是令人惊异的,而且往往一旦溃败,就万劫不复.......

  2、格局决定了终局

  德川家康有个外号叫“老乌龟”,一方面来自他的个性相当沉着隐忍,另外一方面也是说他寿命很长(73岁,在当时算是相当的长寿)。

  日本的战国历史,有一种说法是:“织田信长种下了麦子,丰臣秀吉收了麦子,但最后是德川家康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并做成了饼吃了。” 形象的说明了,一代枭雄织田信长开创的天下一统事业,消灭了很多对手,但中途消亡,继任者丰臣秀吉虽然最终统一了日本,最后却被活的最长的德川家康经过关原会战和2次大阪会战最终攫取了天下,并开创了265的德川幕府。

  其实德川家康一路的岁月,从来都是在别人的光芒和威压下艰难生存。德川家的领地三河,夹在2个战国强大家族尾张的织田和骏河的今川家之间,历来无险可守,只能在夹缝里面求生存。他从小就被送到织田家做人质(当然也正因为当人质的这段岁月,织田信长也从小就把德川家康当弟弟一样看待,在今川被织田消灭后,织田德川同盟算是战国时代最牢固的同盟).......

  今川被消灭后,德川家康负责抵抗着东面强大的武田信玄和北条家,三方原会战中他被武田信玄大败而归,差点死在战场上.......自己的长子也被织田信长因为谋叛罪逼得切腹自尽......

  “本能寺之变”后,羽柴秀吉崛起,德川家康虽然在小牧.长久手会战中略得优势,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臣服秀吉,并把自己的儿子送给秀吉当养子......

  所有的这些历程,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是屈憋甚至被羞辱做法。但是,正是因为他的韬光养晦策略,德川家始终就在战国乱世中稳固不倒。

  在关原会战之前,有一个传闻的故事是:7大武将趁丰臣秀吉死去,直接要杀石田三成,三成只能逃到德川家求庇护,德川没有趁机下杀手,却派人斡旋调停了这场风波,保全了石田三成。

  历史记载:石田三成当时对德川非常傲慢,有一次在寺院,三成的手杖掉在地上,德川帮他捡了起来,交还给他,但三成居然连一句谢谢都没有,还面露傲慢之色离开。(电影中也提及了这段故事)。

  德川家康后来说:“是我在培养着三成的野心和傲慢,让他慢慢膨胀,让他觉得可以做我的对手.......”

  在关原会战之前,岛左近劝三成暗杀家康,三成却说:“这不是正义的做法。我们要让天下一分为2,然后一战定胜负。” 充满了书生的自负和幼稚

  作为内政首席的三成,不但没有因此跟丰臣家的大名们交好,反而得罪了很多人,连丰臣的淀夫人都不站在他一边。 相反,德川家康则被人形容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温暖谦和,除了三成的几个死党外,大部分的大名都站在了家康一边。明明是石田三成是为了丰臣家跟德川开战,结果偏偏都是丰臣家的军队先把三成击败了......

  懂得人性,隐忍,胸怀天下,不计较微小得失的德川最后把盛气凌人的石田逼到了主动发起决战的地步,虽然兵力、地形都不占优势,却最后利用天时和人和的优势赢得了大战的胜利。这就是格局的力量

  有人说:关原会战时,石田三成不过39岁,当时德川家康已经57岁了,如果石田三成懂得隐忍一些,再熬一些时间,他熬也把德川给熬死了,完全可以不战而胜。偏偏太多的时候,很多人就是喜欢过于自我膨胀,急于下结论,急于证明自己,急于行动,最后其实不是输给了对手的强大,而是输给了自己的错误

  当然,也可惜了岛左近,甚至之后的真田昌幸、真田幸村这些名将,虽然智武超群,但是站错了队,也只能在历史上留下悲壮事迹印记......

  最后,石田三成的墓依然屹立在今天的京都大德寺的三玄院之前,刻着这样的离世文:

  石田三成——悲剧的结尾

  筑摩江や 芦间に灯す かがり火と ともに消えゆく 我が身なりけり

  随筑摩江畔芦间篝火之消逝,吾身也随之消逝。

  海浪拍过,谁还会记得卡帕莱的雷雨中屋下的海龟呼吸之声? 至少,历史还是记得那些曾经为了梦想和大义而震动天下的人。

  R君,2018年2月27日,于加拿大

  《关原之战》影评(二):一场电影节奏上的灾难

  看了狠多评论,看似说了很多,实则离题万里。

  这里不是天涯煮酒,我们要讨论的就不是历史本身,也不是要借机表达我力挺西军还是死忠东军。

  我们应该把目光遥远虚空收回到影片本身,就事论事,评论这部电影。

  我想说,这部电影的节奏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耐心看完片尾字幕,我发现,本片的导演同时兼任脚本。

  实际看片时,明显感觉到,导演对于自己的孩子真是舍不得删改,不顾一切的要加入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导致电影节奏的崩溃。尤其是在占全片多半的文戏方面。

  演员台词的速度在我看过的所有日本电影里还没见过比这更快的。

  例如直江兼续,出场之后和石田高速飙一段贯口后退场,简直像春晚导演在台下举着计时板让他别耽误零点敲钟。

  导演似乎还嫌节奏不快,还特意加入了一些快进镜头,让人更加焦躁

  想塞的东西太多,时间又有限,直接导致了大量角色的龙套化。

  比如哥儿七个除了福岛正则基本上集体酱油,五奉行都在告诉快进,除去德川之外五大佬里只有前田还有点戏份。

  整个东军,只有德川家康的戏比较有彩,这么乱的节奏下还能出彩真是难为役所广司了。

  井伊不光戏份是大众脸,脸蛋更是大众脸……

  西军方面也好不了多少。大谷跑龙套,宇喜多一帮人哭晕在厕所,岛津一直在念经,原作中岛左近的聪明才智基本没什么表现,光体现勇武了。

  当然导演可能有话说,时间太紧,我也没办法啊。

  可是这么紧的时间,却能拿出大把来给某村刷脸,给战神洗白白,你时间到底是紧不紧啊?

  大部头名著改编电影本来就是一门学问,如何取舍更是关键

  战国影视剧方面。

  《葵三代》里面那才叫政治斗争,表面慢条斯理,下面黑脚频出,而不是本剧里比赛谁说话说得溜。

  《清州会议》役所广司也有出演,演柴田胜家,那部片子的节奏比这部好多了,役所广司得以大飙演技,和老同事诀别一幕没什么台词,反而入木三分

  不知道何时还能看到《天与地》那样精彩的日本战国电影,现在看来,还是只能指望那些老导演吧。

  《关原之战》影评(三):这真的不是农村打群架吗?

  虽然是站在石田三成角度拍,感觉他依然不是正面人物,打着正义的旗帜演着标准的小人。

  日本的战争戏可以这么儿戏吗?不是说是史上最大的战役吗?咋整的跟农村打群架一样?

  那个忍者的感情戏是个啥玩意?突如其来的表白已经很懵逼了,这边说我最爱你,但立马大转折,说老子有妻子和五个孩子,跟你在一起就是背叛他们,所以咱俩世界漫游去吧?世界漫游是驴友就不是背叛了?这是什么逻辑???

  最后是吐槽高潮,岛左近让石田三成跑了,自己英勇赴义,那个有病的盟友也死的很英勇,就主角非常坦然地跑了~为什么?

  那个女忍者又回来了和要去服刑的石田三成见了一面,我以为得劫杀场,结果就是相视...这是有隐喻吗?

  《关原之战》影评(四):了解过一些关于战国的历史才能看的明白的电影

  刚看了半个小时,差点看不下去,并不是看不懂,而是对这段时间的历史太过了解了。司马辽太郎的这部小说我也看完过,剧情很紧凑,但也不是这2个多小时能够讲清楚的,毕竟这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多时间节点、事件原委都是需要表现出来的,这样观众才能看的明白。

  这部电影的开始,导演是用简单倒叙的手法,用关原之战前石田三成的回忆,讲述了石田三成成为丰臣秀吉秘书的经历。顺带回忆了这部分时间的战国历史,尤其是丰臣秀吉外甥丰臣秀次的谋反。但看着有种节奏过快的感觉,各位演员们仿佛在着急忙慌的去演完交工一样,节奏、剧情、剪辑,都是跳跃式的推进。尤其在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矛盾上,压根没有真正的激化出来。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应当在几个关键节点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在丰臣秀吉面前故作忠诚,比如本多正信如何与德川家康密谋天下,比如德川家康如何利用和激化丰臣家文官和武将的矛盾,而在这部电影,似乎就像看大事年表一样,一二三四的就这样念出来的一样,仓促,也缺少核心点。

  不由得想起老早的一部《关之原》连续剧,那些大和剧老戏骨们,真的把德川家康的大奸似忠,和石田三成对丰臣秀吉知遇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或许是有导演的个人思想在里面,这部电影在对石田三成为首的西军描述的比较多,比如岛左近、大谷吉继,而东军方面也就是德川家康戏份多一些。而这样的结果那就是角色失衡,观众也就只对除了剧情以外的内容感兴趣。

  其实,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平定战国乱世,织田信长靠狠,丰臣秀吉靠仁,德川家康靠忍,然而,如果说玩政治,德川家康当之无愧是时之豪杰。如何低三下四,如何暗渡陈仓,如何挑拨离间,如何摆弄人心,石田三成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在剧情上,更多的应该描述德川家康的手段,和石田三成的反制手段较量(虽然玩不过人家,但是三成的手段设计性是很理想的)。而这部电影,显然让这俩对手有点无缘无故又有点牵强附会的杠在一起。

  当然,这部电影叫《关原之战》,在战争上也应该多加泼墨,从战争前西军各自为战、貌合神离,石田三成的威望问题,东军丰臣系武将齐心协力表现自己。到战争时的拉锯战,再到小早川秀秋的背叛,以及毛利秀元的作壁上观,包括老古董岛津义弘的死要面子按兵不动。最终西军战败,各将领的结局。对于战场上将领百态的刻画,是一部历史战争片应当有的,而这位导演显然火候还是欠缺了许多。

  还有的是关于初芽和石田三成的暧昧感觉,其实也是来的稀里糊涂,为什么一个刺客忍者不杀三成,反而因为一句话而被收买,为什么前面让称自己为狗,后面却奢求起了关心,为什么只是收取一些情报,就让两个人就产生了情愫?当然,或许有更多的篇幅,才能把那种感觉表达清楚,但是如今这么简短的时间,显然无法服众。

  而在对历史节点的挖掘上,导演也无法将前因后果讲的清楚,这也因此有了标题那句话,只有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看的明白的电影。(只在日本和台湾上映了,唉~为啥有台湾呢)。这里,也给各位想要看这段历史的朋友,推荐区胜写的《话说日本战国》,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成长的更多。

  或许有人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一部演义,半真半假看的开心就行了,而在本人感觉上,历史题材的电影,要么是符合历史,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都能看懂。要么是让人浅显易懂,即便没看过历史,但也能很短时间内明白节点和内容。显然,这部电影,选择了第三者,和历史有出乎,也没讲清楚为啥会这样。所以,给这部电影,只打了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日本电影的置景和配乐,还是一级棒的。

  附:以下给大家从历史的角度简单讲解下这段历史(有部分剧透)

  早年,石田三成和大谷吉继(就那个脸上有病的)被丰臣秀吉发现其才华,收为贴身秘书。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由于自己无子,便收了外甥丰臣秀次为养子准备继承家业,然而小妾淀姬突然给他生了个孩子是为丰臣秀赖。由于有了亲儿子,丰臣秀吉想让丰臣秀次挪窝,而不识相的秀次不但不挪窝,还口出狂言说以后给秀赖点地方过日子就行了。

  于是丰臣秀吉起了杀心,在秀次一次作死事件上大做文章(秀次向天皇进贡,被污蔑有谋反的意思),逼死了秀次,然后杀了外甥秀次全家,包括刚远道而来,一脸懵逼啥都不知道,只是按照早些年的约定,要和秀次成亲的最上义光女儿驹姬(就是电影里石田三成惋惜的那个)。

  秀次被杀后,丰臣家的血脉只剩下丰臣秀赖这一根,十分薄弱,丰臣秀吉还不停的让各个大名们写忠于他和秀赖的保证书,扬言要带到棺材里去,这让位高权重的二把手德川家康暗暗的乐的肚子疼,战国乱世,人质都能杀,保证书顶个屁用。

  不久后,丰臣秀吉去世,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官接管了一切事务,他们为了不影响当时参加文禄之役(明朝称:朝鲜征伐)诸将的士气,以及日本国内其他人(你懂得)节外生枝,就秘不发丧。直到外征人员全部撤回后,才正式公布死讯,丰臣秀吉原配宁宁出家,淀姬和秀赖去大阪,前田利家是孩子监护人,德川家康继续在伏见主政。

  由于丰臣秀吉在世时重文轻武,这使得在文禄之役时,文官和武官势同水火,加上一部分武官是和丰臣秀吉一起从尾张开始打天下的,而文官却是秀吉在近江事业有成时招募的,所以,丰臣秀吉一死,压制不住的矛盾就爆发了。而德川家康也正是看重了这点,他首先讨好出家的丰臣秀吉原配宁宁,通过宁宁是原配的身份并且出身也是尾张的特点,拉近了和丰臣武将的距离,然后违反丰臣秀吉不准拉帮结派的规定,私下将德川家臣的儿女和丰臣武将结婚。

  纸包不住火,文官看到德川家康的拉拢阴谋后,也很清楚二把手想篡位的心思,就向同样资格老的前田利家告状,想让前田利家来压制德川家康和武将派,结果还真压制住了,德川家康不得不回去闭门思过,结果才回去,前田利家病死了~

  听说利家挂了,而且石田三成还告了黑状,于是武将派以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就电影里那个二愣子似的家伙)、浅野幸长为首,提着刀跑去找三成算账,也就有了电影里石田三成跑路,跑到德川家康那里的一出。(提醒,电影里是前田利家压制了武将派的暴动,而历史上,这时候的利家已经死了)。

  家康这时肯定不会杀三成,因为这水还不够浑,他拉了偏架,让三成自证清白没有告黑状,代价是辞职回家,而此时的三成无兵无外援,于是就回到了老家佐和山城蛰伏。到这里,电影有一段没讲到,家康用一个莫须有的暗杀计划,使得前田利家之子前田利长吃了哑巴亏,从而在关原之战中没有露脸。而电影里讲到的是三成与上杉家臣直江兼续的密谋,其实是在处理丰臣秀吉后事时,比电影里的节点要早。

  三成与直江兼续的密谋就是三成在西,上杉在东,共同起兵夹击德川,而密谋后回到老窝的直江兼续正式开始起兵计划,还用直江状激怒了德川家康,愤怒的家康带着丰臣系武将,以讨伐谋反的名义,离开伏见来打上杉。此刻,伏见和大阪兵力空虚,后方的三成便联络一些被德川欺压过的大名,以为丰臣家讨逆的名义,起兵夹击德川。

  这里插一句,岛左近是最早跟着筒井家的,因为老大不行,就成了浪人,三成得知他的名气后,用自己的一半薪水来聘请到的他。

  三成起兵第一站就是攻占大阪城,目的是抓住跟着家康一起去讨伐上杉的大名的家眷当人质,结果做事不密,家眷们跑的跑,死的死,让跟着家康一起的武将们对他恨上加恨。之后就是攻打伏见城,镇守的德川家元老鸟居元忠战死,拿到伏见城后,就坐等德川家康回师了。(其实伏见城之战这段能拍到电影里就很好了,会很壮烈)

  这里再插一次,三成号召讨逆时,岛津义弘也来了,但是三成看他带的人少,特瞧不起他,这是他俩的第一个梁子。(估计三成不知道当时的萨摩岛津兵团的无敌实力)

  三成停下时,布了个局,政治上,让毛利家家主毛利辉元当盟主,目的明确,除了毛利家本身声望有号召力外,事后有功的话是他三成的主意,有祸的话反正他三成不是盟主,麻烦也找不到他身上。军事上,用大垣城和岐阜城作为桥头堡阻击德川回师。织田信长亲孙子织田信秀就是负责岐阜城防御的。自此,东军和西军的界限就画出来了,三成方来自京都以西的大名居多,而德川方是京都以东的大名居多。

  东军得知夹击消息后,在小山(地名)开了战略会,其实就是明确本次战争的意义,与会者公然提出丰臣家的秀赖公子就是被这些文官给忽悠到了,我们要以二把手德川家康为中心,把这些忽悠人的家伙干死。战略会后,丰臣系武将负责先行回师,德川系负责回到大本营江户招募战斗人员,留德川家二公子结成秀康与上杉家对阵,只守不攻。

  丰臣系武将很快杀到了西军的桥头堡,便停止进攻等着德川系人马过来,可德川家康磨叽着就是不动,直到德川系武将本多忠胜来当监军,丰臣系武将才明白,这是要投名状来了,如果真的效忠家康,就先杀几个丰臣系同僚看看,表表忠心,于是一通组合拳,加上织田信秀是个草包,岐阜城沦陷,大垣城也近在咫尺。

  由于岐阜城沦陷,西军不得不调整军事,将兵力集中在大垣城,然而调整却没跟岛津义弘打招呼,结果差点让他陷入东军的包围圈,这是他和三成的第二个梁子。

  家康在江户也没闲着,首先写信给上杉四周的几个盟友,让他们一起攻打上杉,这就绊住了上杉进攻的步伐。其次,毛利辉元的堂兄吉川广家向德川家康去信,表达了毛利家打算中立的意思,毛利辉元政治觉悟就是没他堂兄高,明显是三成给毛利家挖的坑他愣是没看出来,这也是毛利家富二代娇生惯养的结果,以前有问题还能有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两个叔父给出主意,现在先辈们都去世了,这个富二代就成了没主意的人,还好堂兄广家看到了危险,于是软磨硬泡、陈清利害后,毛利辉元便派吉川广家代替毛利家与德川家康商议保持中立,不会出战,这是西军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被策反了。

  最后,受领地转移事件和宁宁影响(电影里有讲述),小早川秀秋也去信表示要做内应。安排好了这些后,德川军兵分两路,一路德川家康带队走南路,一路德川秀忠(家康三子,德川家接班人)走北路。结果是德川秀忠点背,因为被上田城的真田幸村绊住,关原之战结束了,他还没走到关原,这是题外话不表。反正结果就是东军兵力就这样有落差了。

  石田三成在大垣城看到东军象征主帅的标志后,明白该来的德川家康还是来了,岛左近不把东军放在眼里,在杭濑川设伏诱敌,给西军来了个开门红(这就是电影里那一段家康吃着饭团先说好后骂娘的那段)。晚上西军军事会议,鉴于白天打了胜仗士气旺,岛津义弘提议夜袭最好,其他几个人也符合同意,然而石田三成却当着那么多人面,驳回了岛津义弘的提议,这是第三个梁子。

  作为文禄之役能征善战,连朝鲜和明朝都头疼的战国名将岛津义弘,带着一帮当时日本最凶悍的萨摩兵,连续三次被一个小辈文官驳面子,难怪关原之战时他说出那番话了。

  身在大垣城,敌人在城外,西军军事会议开的莫衷一是,探马和忍者告知情报,东军打算绕过大垣城,直接攻打石田三成的佐和山城。西军兵力占优,而且又能及时抢占有利地形,虽说德川家康擅长打野战,但石田三成还是打算利用这两大优势截击东军,且全部包围吃掉。(下为关原之战布局图)

关原之战布局图

  看了这图,恐怕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都能看的出来,东军基本就是进入了包围圈,必死无疑,西军军事会议结束后,各个将领立刻按照部署,进行各就各位,而察觉到西军动向的东军,也立刻行动追赶,就这样,不占兵力优势的东军进入了包围圈。

  之后的事情就和电影里差别不大,井伊直政和松平忠吉撩骚的打开了关原之战的序幕,对阵双方你来我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西军由于后续兵力不足,始终无法在击退东军部队后追击,只能是撤回防线,而东军却能够利用后退进行反杀。开战不久后西军岛左近不幸饮弹,历史上是下落不明,使得石田三成无法应对对阵的东军黑田长政攻势,于是石田三成亲自去岛津义弘处,让其攻击黑田长政侧翼,结果岛津义弘扔下了一句:此战我们是各自为战。之后就继续不听石田三成的号令了。

  此刻,即便岛津不参战,如果毛利秀元和小早川秀秋部进攻,一样可以包围全灭东军(看上面的布局图就清楚了),石田三成放出进攻信号,可得到的却是两路人马不听号令、无动于衷的结果。当然,德川家康也看到了石田三成的信号,两路人马的表现顿时让他明白了与毛利、小早川约好的潜规则生效了,于是将本阵继续向前推进,给东军前线更多的支援,也给西军更大的军事压力,东军也彻底进入了包围圈中。

  此时,石田三成还在不停的放信号让两个未投入战斗的部队开打,可这两边,一个毛利秀元说饿了开始吃便当,都开始打仗了,哪有做饭的道理,饭盒都是空的(日本课本里的“宰相的空便当”就是由此而来,比喻言不由衷的人),一个小早川秀秋纠结的犯了选择综合症,直到德川家康也忍不住喊他下山开打,让本多忠胜在山下用枪声警告他,他才下定决心:全军下山,进攻大谷刑部(大谷吉继)营地。(也有传说,小早川也是被逼上梁山的,身边早埋伏好了德川的杀手,如果不叛变,就要被杀掉,由亲德川的家臣接管军队。)

  关原之战这一刻,胜负已分~小早川叛变首当其冲是大谷吉继军的压力,祸不单行,大谷吉继前军四个小诸侯见风使舵也叛变了,于是大谷军被叛军包了饺子,大谷吉继自杀,尸首下落不明。然后再往前就是宇喜多军侧翼被斩断,宇喜多秀家被家臣明石全登拉走,最后就是小西行长和石田三成军,叛军和东军联合反包围,将西军合围全部歼灭,石田三成等主将在合围之前已经逃走。

  直到最后,岛津军才回过神,也不愧是战国最凶猛的一只军队,用声东击西加埋伏的方式,冲破了东军的合围,扬长而去,虽然岛津义弘侄子岛津忠桓战死,但东军也没讨到便宜,德川四天王的井伊直政受伤,不久后伤发身亡。德川家康最喜欢的小儿子松平忠吉也受了伤,还好没有井伊直政严重。而毛利秀元则下山直接回到了大阪城,没有参与到任何战斗中。

  石田三成还没回到老窝佐和山城,老窝就已经被端了,而他在村子里也被投靠了德川的旧友田中吉政找到,之后与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和尚,一同被斩于三河原,关原之战正式结束。

  关原之战的其他额外战役还有长谷堂合战(最上军、上杉军、伊达军)、第二次上田城之战(德川军、真田军),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区胜的小说来看,另外游戏《战国无双》系列,也会有对应的历史故事的。

  《关原之战》影评(五):其实他没有失败,他的思想被初芽传承下去

  昨晚,家康的亲信问我,

  为什么不自杀

  我说,只有点燃我心中之火的人才明白

  说实话,我还想在苟活一下

  确认我在乎的人是否还活着

  其实他没有失败,他的思想被初芽传承下去

  《关原之战》影评(六):过于仓促的电影

  看了去年的电影《关原》发现自21世纪以来日本的导演能力已经退化到不知道该如何拍摄大成本的商业电影了,先说文戏,樋口真嗣在经历了进击的巨人真人版的惨败之后,上次拉上庵野秀明拍哥斯拉挽回局面,这次拉上一贯拍文艺片的原田真人拍关原,但从结果来看却是双输,不但自己一直追求的战争电影效果没拍出来,原田真人擅长的文戏也是一塌糊涂。

  文戏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仓促,人物性格都没有建立起来,人物关系更是交代的跟一团乱麻一样,让根本对历史毫无了解的观众一头雾水,观众没有建立起跟主角得感情。而且文戏的大部分情况都用来交代几位忍者,想用忍者来串联人物的想法是好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完全多余,为了商业考虑加进去的两位女忍者对推动剧情毫无作用,删掉她们对影片一点用都没有。

  再说战争戏,战争场面混乱不堪,作为大集团军作战,战场上的足轻阵,铁炮阵,骑兵队都应该是集体出阵,阵型绝对不能散乱,结果影片里足轻阵完全就是在个人单打,毫无秩序感,虽然出现了以前大河剧中从来没有出现的阵型和佛郎机炮,但通通没有给影片带来惊喜感,而且影片还犯了致命的历史错误,母衣众事不能随便出阵的,他们是将领得亲兵负责保卫,可片中母衣居然跟普通骑兵一样出阵杀敌,第二个明显的历史错误就是足轻得枪完全是拍敌人,导演的历史功课不知道是不是只做了一半,足轻阵是第一排拍后两排刺,关是拍怎么可能在8个小时里就造成3000多人的伤亡,枪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刺,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我只想知道本片的杀阵指导是那位居然把杀阵做的这么差。

  吐完槽,我还是想问问为何樋口真嗣这种导演还能接这种大制作,日本电影界可从来不缺人才,却得恐怕是能够提拔人才的人,从90年代就坐在日本电影界高位上得老家伙们是时候滚下来了。

  《关原之战》影评(七):不合期待

  并非原著党所以就事论事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专就战争戏来看并不成功 两军的对垒完全是重要人物的特写 不知不觉就开战 不知不觉就一边倒 不知不觉就结束。完全以时间顺序的叙事,而不是对垒的经过,倒不如用个俯视棋盘图交代一下战场形势更好。文戏上人物的塑造还不错 尤其是德川的隐忍和霸道 我很喜欢;三成的刻板正义在剧里面一直在反复交代,中规中矩;小早川心理戏有点多 我并不觉得他的倒戈需要这么多交代;忍者组织戏很多 却基本没有推动剧情 整个关原合战打酱油 不太理解;岛津大和尚。。不说了。道具上真的很不错了,就打的还是太少了;还想多看看母衣众和井伊的赤备啊啊啊啊;最后感觉通篇是站在三成的角度写故事 结局却无法对这个人物有同情 是我自己的问题么

  《关原之战》影评(八):这真的不是农村打群架吗?

  虽然是站在石田三成角度拍,感觉他依然不是正面人物,打着正义的旗帜演着标准的小人。

  日本的战争戏可以这么儿戏吗?不是说是史上最大的战役吗?咋整的跟农村打群架一样?

  那个忍者的感情戏是个啥玩意?突如其来的表白已经很懵逼了,这边说我最爱你,但立马大转折,说老子有妻子和五个孩子,跟你在一起就是背叛他们,所以咱俩世界漫游去吧?世界漫游是驴友就不是背叛了?这是什么逻辑???

  最后是吐槽高潮,岛左近让石田三成跑了,自己英勇赴义,那个有病的盟友也死的很英勇,就主角非常坦然地跑了~为什么?

  那个女忍者又回来了和要去服刑的石田三成见了一面,我以为得劫杀场,结果就是相视...这是有隐喻吗?

  《关原之战》影评(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不对,是俗话,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石田三成就是这种“熊将”。

  先声明一下,既然我写的是影评,那咱就只就电影谈电影。

  如果您自认为是历史大神,考据狂人之类的存在,

  那请您还是现在就关了这篇影评,出门左拐去图书馆看正史吧。

  戏永远是戏,喜欢一边看戏一边跟旁人显摆自己的历史知识的人,都和这部电影里的石田三成一样傻缺。

  ————————————————————正文分割线————————————————————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的感觉是,

  石田三成始终心心念念的不是什么理想、不是什么信念更不是什么正义,

  而是那个被他从法场上救下来的女忍者初芽。

  就冲这一点,最后的败北就是注定的。

  看看对面的主帅德川家康,为了笼络人心,给自己手下的女忍者蛇白起了一个自己以前老婆的名字阿茶,

  结果骗得人家姑娘甘愿为自己两肋,哦,不对,是一肋插刀。

  话说德川这狗贼也挺狠,人家姑娘在自己被挟持的紧要关头对他“客气”了一下说:“不要管我,连我一起杀掉!”

  他还真就上去一刀来了个串糖葫芦╮(╯3╰)╭

  诚所谓“人不狠,站不稳”啊!

  反观男主角石田三成,你妹的,人家初芽妹子一开始挺守主仆之道的,

  (虽然总是称自己为“狗”让人听了总归有点不舒服,但总归是封建社会嘛,要理解)

  可这傻缺百般调戏人家妹子,就差跪地求婚了,

  把妹子恪守多年的忍者信条打破了,变得感情丰富了,变得愿意主动帮助路人老婆婆了,

  结果半道遭人暗算。

  可笑那石田三成还给人妹子开空头支票,

  说什么自己已经有妻子儿女,再娶你就是不忠,

  等我一统江湖以后咱俩再浪迹天涯,做一对神仙眷侣可好?

  (此处《让子弹飞》葛大爷台词乱入)

  恶心,太恶心啦!

  恶心,太恶心啦!

  恶心,太恶心啦!

  就你这样的还配谈“忠”?

  你是不是认为,只要没把小三娶进门,随便怎么在自己脑子里YY,就还是忠于原配的?

  敢情你丫还是柏拉图的粉丝,喜欢玩“精神出轨”???

  说实话本来电影结束初芽妹子看着被押赴刑场的石田三成,摘下草帽的一瞬间,

  我以为导演要让妹子来一个“美女救英雄”的罗曼蒂克桥段,

  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心中一阵暗爽,

  赶紧让男主角狗带吧!出门右拐领便当不谢!

  再说战斗本身,

  双方计划投入战斗的部队,都不是完全隶属于自身的,

  也就是说,双方都拉了盟军参战。

  结果呢,两边的阵营里各自都出现了叛徒,

  战斗打到最激烈、最白热化的时候,

  盟军的主帅们一个个作壁上观。

  那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我始终弄不懂一点,连初芽妹子都知道“德川手下的部队擅长平原作战”、“攻城的兵力起码得是守城兵力的三倍”,

  这些基本的军事常识,石田三成全都不知道?

  战前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有人提出据守城郭的方案,

  石田三成力(固)排(执)众(己)议(见),非要弃城而出,

  不但放弃了自己原本拥有的优势,跑去关原和敌军寻求决战,还得罪了盟军主帅谁谁谁(差点要写麦克阿瑟了,唉,我这知识啊,太丰富了,都学杂了⁽⁽ଘ( ˊᵕˋ )ଓ⁾⁾*),

  这里又要说了,连初芽妹子都能看出来,关原那地方是德川家康最趁手的战场,

  石田三成个大傻缺还主动往里冲,结果正中下怀!

  还有一个细节,瞎子提醒石田三成说这会儿德川家康的军队应该已经动身了,

  可石田三成又一次的充满(耳)自(不)信(闻)。

  咱都是成年人了,敞开天窗说亮话吧:你不败谁败?

  最后说说电影除情节以外的要素吧,

  服装做得不错,日本古装电影一贯在这方面非常注重细节。

  文戏也挺不错,人物的台词,讲话的口吻、动作、表情等等都挺有张力。

  武戏差强人意,没有表现出战斗的残酷和惨烈,阵形什么的基本不存在,有点像俩流氓团伙的大规模械斗现场。

  最后的最后,

  导演和编剧的一大失误:开篇就出现的“三碗茶”的梗,到电影结束也没有解释一下究竟啥意思???

  (别跟我说什么“那是让观众自己体会”这种和稀泥的话,如果按这种思路,那任何一部有头无尾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籍此理由成为神作了,观众花钱进电影院看戏不是为了参禅悟道的,付出一张票钱,你至少得让大家看个明白。)

  《关原之战》影评(十):很费解为什么会上7分

  说实话,看到海报的时候,稍有激动,因为日本很少很少能出史诗级的古代战争片,可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没得历史可拍,但就是拍不出大气势,现在好像更是把电影重心聚焦在了情感片……

  这个关原合战,是决定天下走向的战争,双方动员的兵力加起来也接近有20万了,虽然真正交战的不到一半,但是整个战争场面简直太太太小了,这像什么?两个村头之间的械斗么……

  好歹也拍几个航拍的部队列阵画面出来啊,看来日本电影届是真缺钱啊。从始至终给我感觉就那么两三百个人在打,这个打的过程还比不上《十三刺客》那么刺激,《十三刺客》倒真是只有两三百人的混战,但比起观赏性,比《关原之战》好看太多了。

  还有为什么要穿插一段暧昧的男女之情,这不应该是纯爷们的片子么,都要争夺天下了,石田三成你心里还惦记着那个女忍者,你是真该死。

  查看了一下百度,发现片子漏掉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是满失望的,没有看到比较恢宏的战争场面,整部电影搞了好多感情戏出来,小早川秀秋叛变也要和手下演一遍哭戏,按理说不应该是内心戏么~~~

  不知道什么时候美国人还有兴趣再拍一次日本战争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