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摩天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摩天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31 21: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摩天轮》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摩天轮》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凯特·温丝莱特 / 贾斯汀·汀布莱克 / 詹姆斯·贝鲁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天轮》观后感(一):《摩天轮》:成年人生活就是驴拉磨

  熟悉著名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人都知道,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差不多每年都会奉献出一部品质不错的“文艺电影”,在这些电影中,主角们似乎都是话痨,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台词,而这些絮叨的话语,几乎都是导演伍迪艾伦对生活的思考,因此他也被冠上了“知识分子导演”的称号

  2017年12月15日,伍迪艾伦的最新作品《摩天轮》上映,这部电影秉承了导演一贯的话痨特色,再一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却又话痨的故事,而在这普通故事的背后,依旧延续了其对于生活的思考。

  我们总听说“七年之痒”,说的是人们爱情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会逐渐变得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乏味,到达倦怠期,从而要经历一次危机考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对于婚姻来说,当初期的那种激情消退之后,生活便成为了两个人共同的规律行为,定时起床、定时工作、定时家庭聚会、定时做爱等等,在日复一日重复中,变得平淡而普通,不再有什么刺激,但总有人心有不甘,想要在这重复的平淡生活中,找点不一样的刺激。

  金妮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找寻着刺激的女人作为一个过气的前演员,她却有着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每当生活变得平淡时,这颗躁动不安的心便会疯狂跳动,催促她去寻找刺激。第一次是和一个比自己还要没名气的演员,第二次则是跟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海滩救护员,她的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出轨中得到了满足,可当这些刺激过后,却又是一次比一次更让她绝望冲击

  整部《摩天轮》都是围绕着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金妮”所展开,这个曾经以《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角色惊艳全世界美女演员,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虽然发福变胖,却仍难掩其傲人的姿色,成为一个风韵犹存的美熟女,而这一点,正好也与片中金妮这个角色相吻合。金妮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有理想有抱负,却因为寻求刺激出轨而导致生活跌至低谷,如今只能在餐馆里端盘子,这对于仍有些姿色仍有戏剧理想的她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自己平庸无能老公和行为怪异儿子,出于不甘和逃避,她再次出轨,妄图用一次刺激而畅快外遇帮自己解脱出这种困境,然而结果只能是更糟糕

  这就是这部电影为什么叫做《摩天轮》的原因,当我们坐上摩天轮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是厌倦地面上平庸的风景,想要超脱出来,去高空中寻求更大的刺激。当它启动后,我们随着摩天轮的转动而不断上升,眼界内能够看到的风景越来越远,心理上也越来越刺激,然而,摩天轮不会永远停在最高处,这种刺激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我们就重新回到了地面,继续与那些平庸的风景为伍。

  其实不光是金妮一个人,片中的其他几个角色也都是如此,想要逃离黑帮老公的卡罗丽娜、想要成为著名作家的米奇等等,这些人都各有各的烦恼他们的理想和现实生活都无法并行到同一条线上,于是他们都想通过一次刺激来逃避,却发现转了一个大圈后,谁也没能逃离得了自己的生活

  片中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那就是人们都在互相羡慕,金妮羡慕米奇的生活和阅历、米奇羡慕卡罗丽娜的生活和经历,在本身就错综复杂三角情感关系中,又多出了一层“羡慕链”,这让我想起了伍迪艾伦当初的那部《午夜巴黎》,其实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你羡慕曾经的时代,还是你羡慕他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精神逃避,想通过“羡慕”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上的逃离,而一旦精神上逃避了,那么肉体上的逃避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本片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种逃避是毫无用处的,成年人的生活就是驴拉磨,一圈一圈的走下去是生活的本质和常态,如果你想要通过某种刺激的方式快速逃避,那也只能是如同作摩天轮一样,在短暂快感后再一次回到地面。

  我认为,其实这部《摩天轮》可以和伍迪艾伦之前的《怎样都好》和《午夜巴黎》串起来看,看完了你就会发现,“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狱”,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你就是你自己,投机取巧和寻找刺激不可能让你永远活成别人那样,也不可能让你脱离这种重复而平淡的生活,只有遵循自己的内心,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断努力,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让自己成为一头拖着磨盘一直向前进的驴,而不是一头拖着磨盘永远转圈的驴。就像片中那个纵火的小男孩一样,他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和纵火,所以他也一直坚持自己的内心,偷钱逃课跑去看电影,看心理医生间隙都能抓紧时间放一把火,他,才是自己生命的导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白羊先生

  《摩天轮》观后感(二):江郎才尽!(影评,Wonder Wheel)

  The talent for being happy is appreciating and liking what you have, instead of what you don't have.

  (欣赏喜欢你拥有东西,而不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才能快乐

  ——Woody Allen

  对于老牌导演伍迪·艾伦而言,拍自己喜爱的电影,讲自己喜爱的故事,就是自己作品的全部,至于媒体如何评说,观众如何议论,皆与其无关,特立独行、气宇轩昂!

  美国电影《Wonder Wheel》(摩天轮)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Kate Winslet(饰演Ginny)、Justin Timberlake(饰演Mickey)、Juno Temple(饰演Carolina)、Jim Belushi(饰演Humpty)

  故事概述:Ginny的情感摩天轮

  上映时间:2017年12月15日

  这是一部纯正的“Woody Allen”式影片,“悲观主义”的人生论调,“反传统体制”的爱情观念,“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都在这部作品中很好的呈现了出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荧幕,认真品味一番。

  I,导演篇

  Woody Allen

  好莱坞知名导演,屡获奥斯卡殊荣,其作品中散发出的独特文学气息令其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就笔者来看,可以用三段文字归纳这位影坛巨匠

  a,“文青”型电影大师

  ,“深邃”型知识分子

  c,“幽默”型片场老顽童

  本片中,Allen独有的特质再次完美展现,风味不减,气场惊人

  II,演员篇

  Kate Winslet

  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Kate演绎的Ginny(一位生活失意感情随意母亲),居功至伟。毫无夸张的说,正是这位40出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小金人获得者的杰出演绎(凭借这个角色,顺利拿下第21届好莱坞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使得原本低沉内敛说白了,就是“枯燥、乏味”)的故事情节,显出了异样光华

  至于其他角色,Timberlake饰演的Mickey,Jim Belushi饰演的Humpty都算中上水准情绪把握、内心活动相当入戏。但是Juno Temple饰演的Carolina,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尤其是与Kate演绎对手戏时,完全处于下风,气场太弱,演戏痕迹过于明显

  III,剧情篇

  四个主要人物

  Ginny:时而焦虑、时而放松,经常沉迷于幻想美好爱情中的小男孩母亲

  Humpty:外表粗燥、内心脆弱的大男人

  Carolina:Humpty与前妻女儿,嫁给了瘾君子,出逃后,被前夫派人追杀

  Mickey:海滩救生员(业余剧作家),Ginny的小情人

  一条主要叙事线

  1,Ginny的爱情、生活线。(连续出轨->享受偷情->回归现实)

  首先,Ginny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①不忠。由于自己出轨,与第一任丈夫分手,带着孩子嫁给了Humpty。然而,改嫁后的她继续出轨小情人Mickey,Ginny对于爱情的忠诚度几乎为零。

  ②焦虑。担心自己儿子的成长问题,担心小情人Mickey对自己三心二意,担心Carolina会将Mickey夺走,典型的”思想意识过剩”。

  其次,是什么原因导致Ginny的连续出轨?

  ①对于虚妄爱情的渴望。这里所说的爱情,不是“平平淡淡一生”,而是“轰轰烈烈爱一次”。

  ②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Ginny与Humpty走在一起,纯粹“凑合”(失落的人相互取暖),不是什么“你情我愿”、“情投意合”,这样的爱情能走多远?

  最后,在出轨后,Ginny为什么又在最后选择回归?

  ①无奈的回归。因为Mickey已经离她而去,所以Ginny选择回归现实生活。

  ②苦涩的回归。回归意味着什么?

  a,Ginny必须重新忍受与自己不爱的Humpty一起生活。

  ,Ginny必须直面现实生活,走出空虚的幻想。

  这一切,都不是Ginny想要的!

  IV,内涵

  文字游戏+深层思考

  文字隐意

  ①片名《摩天轮》,一语双关。

  a,指代主角Ginny的居住所在

  ,指代故事中四名主角所走过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坐了一趟摩天轮一般,忽高忽低

  ②Mickey,救生员,一语双关。

  a,字面上的意思,营救海滩落水的救援人员

  ,内在的影射,解救Ginny脱离无聊生活的爱情使者

  内涵思考

  ①What is love?(什么是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圣经》哥林多前书13:4-8

  ②逃避还是面对?

  或许每个人遇见困难”时,都会下意识的选择逃避,正如影片中的几个成年人一样,试图逃避、决心离开、试着忘记...但是做出这些动作后的结果又是如何?还是要回归,还是要面对,还是要继续生活。在世间,人们注定无处可逃。

  ③人性真实

  Ginny因为在婚内得不到爱情的滋养,所以选择出轨。

  Mickey因为沉醉于幻想的爱情世界,所以与Ginny走在了一起。

  Humpty因为内心的失落,所以不希望Ginny离开他。

  Carolina因为害怕前夫Frank的追杀,所以选择逃离。

  Richie(Ginny的儿子)因为憎恨现实,所以选择纵火。

  这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更是人性的真实面,Woody Allen将这一切展现出来,不是让观众长吁短叹,而是让我们用心思考。

  终!

  导演★★★☆☆(Woody Allen过于自信、过于自我、过于远离尘世

  演员★★★★☆(Kate的表现无容置疑,拔高了整体演员水准)

  剧情★☆☆☆☆(内容很散,毫无优势可言,内涵方面可以加一星)

  视效★★★☆☆(影片的色调光线十分微妙,喜欢这一套的,褒奖有加;无感这一类的,口诛笔伐

  音效★☆☆☆☆(亮点不多,几乎没有)

  推荐度★★★☆☆(推荐三星的理由,主要是因为Kate的华丽演技,至于大爷Allen的指导水准,太自我、太任性,完全无感)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摩天轮》观后感(三):口碑重要名誉不重要活着继续拍片才重要

  忘记哪里看来的, 说WA的拥趸一年等他一部电影,性质就像北美过哥伦布日(Columbus Day) ,都是一小拨人热烈谨慎的狂欢,并且随着“政治正确”之风越吹越劲,狂欢也越见争议。

  在我私心看,2016算是WA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大年了:大师Vittorio Storaro掌镜为他拍了Cafe Society,美术置景一流,大片级的投资预算,更重要的是这是WA第一次用数码拍摄(在大师Vittorio Storaro的劝说下,不然老头很可能用菲林拍到死),虽然故事情节还是三角恋四角恋最后大家都不要恋的那一套,但是技术层面来说简直可以称为wa的阿凡达;除此之外还猝不及防在亚马逊上了一部六集短剧,虽然自称签完约就后悔了,但是毕竟赶了趟时髦,用亚马逊的钱拍了部毛主席语录满天飞的电影,然后分拆成六集,美其名曰《六场危事》,最重要的是老头子终于出镜了,演的还是自己最擅长的怕死的知识分子,这类角色可以说是wa和观众长年达成的默契,只要他一开始结巴,我们就知道闹剧要发生。

  但是到2017年,运气就不是那么好了。 imdb上显示《摩天轮》两千五百万投资,净赚才一百多万,评分倒是和近几年的《无理之人》《魔力月光》持平都是六分多一点(低于前几年的热门《午夜巴黎》和《蓝色茉莉》)。票房和口碑其实都不是wa本人在意的,但电影上映时正好遇到轰轰烈烈的#METOO,没想到肥温此刻非常适时的蹦出来说自己后悔拍了这部电影,ellen page称自己2012参演wa的《爱在罗马》是“职业生涯最错误的选择”,就连90年代 的《非强力春药》女演员Mira Sorvino在揭发了weinsten之后也停不下来的亲自写信表示再也不会和wa合作。然后亚马逊取消新片《纽约的一个下雨天》在院线的上映,据说只会放在网络上播映。一下子WA好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weinsten第二,名流们为了政治正确都要表个“后悔”“遗憾”“愤怒”的态。

  用“墙倒众人推”来形容这场讨伐可能有点过激,但势利眼真是好莱坞的第一症候。2017年并没有任何新的证据confirm wa确实性侵了养女dylan farrow,但是乘着#METOO的顺风车,这条1992年离婚夺子战中爆发出来、2014年得到更新的养父性侵养女的指控就又被炒了一遍。2014年dylan亲笔写信到《纽约时报》控诉wa时,也质问了当时在拍《蓝色茉莉》的Cate Blanchett “怎么能对这样的行径视而不见”, guess what, Cate还真的就视而不见了。但是Boom, 2017 出了Harvey Weinstein,出了Kevin Spacey, Dylan Farrow又上了电视接受采访,质问Why has the #MeToo revolution spared Woody Allen, 舆论就突然转了个头,好像“正义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似的,2016年与wa合作的肥温,在经过了 #MeToo和Timesup运动的洗礼后,在2017年末坚定了站在了wa的反面,完全不顾自己主演的《摩天轮》正在上映,以及影片拍摄的时候她可是口口声声说wa是一个“内心住着个女人”的男导演。

  我本人是无法去除粉丝滤镜来看《摩天轮》,只能拿这部片和wa的同系列作品做比较:心怀艺术梦的半老徐娘企图通过婚外恋改变命运却落空,做到最精彩的应该是80年代的《开罗紫玫瑰》,彼时wa的缪思米娅法罗饰演大饥荒年代一个痴迷电影的主妇,与从电影院银幕里跳出来(literally跳出来)的探险家男主角拍起拖,却又被饰演该男主角的现实生活中的演员截了胡,一下子陷入魂穿肉穿同时穿的三角恋,最后男演员却抛下她回到好莱坞继续拍片,而男主角也跳回到了银幕里继续自己的探险故事,只剩米娅法罗继续在影院痴傻做梦。《开罗紫玫瑰》应该是wa作品里最受评论界欢迎的一部,毕竟八十年代戏里戏外穿来穿去的梗在当时还算很新奇(现在看也完全不落俗套!),而米娅法罗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演出也确实在所有wa的失心疯女主角里独树一帜。和米娅法罗一比,肥温在《摩天轮》里的表现就少了一些令人心碎的气质。同是主妇梦碎,wa的顶尖女主角标配是瘦而突出的颧骨(参见戴安基顿、米娅法罗以及最新的Blanchett ),而肥温比较厚实的躯体和肉感的脸蛋让她更富有地母色彩,却难以表现wa电影里女主角常见的小动物的仓皇和神经质,那饱含欲望的眼与唇与胸与臀让她更接近《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然而荷尔蒙并不是wa的名片,怕死才是。虽然肥温已经竭尽所能的演出了一个心有不甘的中年女人在情爱中挣扎的全过程(甚至有评论说她一人撑起来了整部戏),但不得不说最后一场她面对爱人离去重新回归庸常主妇生活时,我心里涌起的不是“梦碎了无痕”而是“反正她死不了”。

米娅法罗在《开罗紫玫瑰》《摩天轮》里的温斯莱特简直是在致敬《欲望号街车》里的费雯丽

  《摩天轮》的故事结构虽不俗(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商业片相比),但也是wa把自己的心声喋喋不休反复吐露的典型之一。就连本片值得称道的背景设置(amusementpark in Coney island during 1950s ),也是wa屡用不鲜的怀旧招,毕竟30年代的布鲁克林、70年代的曼哈顿都被老头当成主题拍过,而 Coney island正是最受欢迎的《安妮霍尔》(annie hall)男主角alvy singer的出生地,当初在给《安妮霍尔》堪景的时候,wa看到了 Coney island 游乐园里的Thunderbolt(就是现在叫“谷木游龙”之类的过山车),于是决定把alvy singer的童年设定于此。这样看来,要说《摩天轮》里到处放火滋事的女主角之子,长大了就是70年代和甜心安妮霍尔谈恋爱的alvy singer也是可以的。

  你看,一个名导演片子拍多了就难免相互有勾连,日子活长了就肯定有传闻。wa在这两点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就连一贯在影评界认真严肃的《村声》<village voice>也在揣测《摩天轮》是wa在拿自己和米娅法罗的一段关系做文章(男文青先与母亲相恋,却最终情定女儿),而让人头疼的纵火犯儿子则可能是在影射将weinsten推下神坛的Ronan Farrow(wa与米娅法罗之子,用几个月的时间报道weinsten多年性侵女演员的丑闻,最终引发好莱坞的一场大清算和社交媒体的#metoo运动。Ronan Farrow多年来一直坚定的站在母亲米娅法罗和妹妹Dylan Farrow一边,视父亲wa为仇人。但也有传闻说Ronan并非wa亲生子,而是米亚与前爱人Frank Sinatra所生—— 看Ronan本人照片就懂,wa能生出这么俊俏的男孩,确实有点难)

  以83岁高龄还能让评论界对自己的情爱生活表现出如此浓厚兴趣,wa应该算是好莱坞第一人了,然而他自己在意吗?以他半个世纪每年有一部电影上映的工作效率来看,应该是无暇顾及世人眼光的,毕竟还要去俱乐部吹黑管,还要去看尼克斯的球赛,还要跑步,还要用打字机哼哧哼哧把从不枯竭的idea写出来再粘贴成剧本,以及最重要的,要永远怕死,永远怀着这份恐惧问他的观众,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活着没什么意思我却这么怕死。毕竟,在他与伟大之间隔着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名誉口碑与性丑闻。

  《摩天轮》观后感(四):Catcher Of The Sea

  今天晚上去了Wonder Wheel的special screening。我很意外的今天这场人很少,在42街AMC的大放映厅只有寥寥二十多人。这是Woody Allen新作,又有Kate Winslet和Justin Timberlake。但…联想近期推特上的号召抵制Woody Allen的campaign(传他性侵女儿/养女,不是新闻,只是一直没有追究和结果),朋友说大概the tide is turning.

  说回电影!

  这片子在Coney Island摄制,又是一部关于夏天的,戴玫瑰色眼镜的悲剧。Kate Winslet演一个餐厅女服务员,曾经是戏剧演员,后来因为出轨和婚姻失败因此不在演出,带孩改嫁给胖丑的游乐园旋转木马售票员。售票员丧偶,和前妻生的女儿已经二十六岁,在学校时辍学嫁给了黑帮老大,因此断交。这女的突然现身,请求爸爸的原谅和保护,住进了这个位于游乐园内的小家——indeed a “homeless shelter” for the three adults and one kid.

  Justin Timberlake演一个救生员。他是NYU的研究生,写剧本,暑假在Coney Island打零工。之前是NYU文学系本科生,然后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成了水手。听起来像是deja vu?我感觉这个角色是受J. D. Salinger启发。Salinger的青年时代和电影设定是同一时期,先上写作班,被迫入伍,返回后写了Catcher In The Rye. 海滩上的救生员难道不就是catcher of the sea?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试图发现和救助溺水的人。

  他抓住的溺水之人,就是Kate Winslet,然后就是黑帮老大的年轻妻子。但她们下沉的生活远不是他所能承担的。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是set up to fail, and they did fail. 所以越看越叹息。尤其他们开心的每一秒,都是悲剧的一个逗号。悲剧,或者说是他们的命运,在一个夏天的篇幅里,开头空了两个,中间几次放过(轻轻的逗号),但还是要在结尾有个最终判定的句号。这个判定是,每个人都deserve彼此,而没有人deserve希望。

  Kate Winslet在戏中的小儿子非常有意思。A red head,逃课、偷钱、爱看电影,爱纵火恶作剧。他是母亲情绪化和疯狂的具象表现,他纵火正是母亲的自毁。

  看得流畅(光影、摄制、表演都很棒),看完非常不是滋味。这片子被影评人打爆低分,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每年都等他一部电影,也是应该看的。The characters deserve each other, and we deserve this movie.

  《摩天轮》观后感(五):演技崩盘的婷婷怎么解救沉船的露丝?

  林肯中心从下午起就处于沸腾状态。至少有四个我身边走过的人在念叨:I heard Woody is here. 语气都跟老头子是街旁邻居似的。虽然这热度跟豆瓣短评区一众“总觉得2017少了什么” “如果伍迪艾伦死了我该怎么活”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临时紧急加场三倍也能场场爆满,似乎每个纽约人都急于通过老头子了解在纽约发生了什么,大概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不是真纽约。

  Coney Island 就在那。两块七毛五Q线坐到底。海边救生员、旋转本马售票的、比萨店等桌子的也都在那。大麻劣质威士忌一样都不少。但大家还是因为达芬奇调的色而高潮,几句讽刺CUNY和NYU的话而大叫funny.

  剧本全是十年前的老调子。面对老梗,确实有捧场观众笑了,但他们孤零零笑声之后的尴尬好像更为可感。

  贾婷婷这演技去演个歌手可能还不错。

  《摩天轮》观后感(六):摩天轮之小感

  旋转不定的摩天轮的背后,是小人物表面似乎正常的生活,一开始主妇就说我讨厌这虚假的欢乐,其实也是在讨厌现在这般无能的自己,不难想会为了一些太过美丽的事儿赴汤蹈火。也许在逃难女主没有到来之时,他们可以这般的撑下去,但是女主一来,借助一个救生员的外力,让主妇性格之中的劣势尽显无疑。

  一个始终在放火的孩子,也许继承了妈妈属性对电影执迷不悟,和家庭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几分让人无奈

  一个不满足于眼下的家庭主妇,时不时充满了歇斯底里,其实一次出轨就会有下一次,充满了梦想的心灵不安生于眼下,但是又能做出什么改变呢,在看到黑帮来人的时候,抓起电话的手又放下了,始终是一个过分自我的存在,当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而父亲,也有着软弱的属性,和主妇的婚姻其实也就是一种搭伙过日子,划船钓鱼之类的爱好,大家一样也不搭,某种程度就像俗和雅,他需要有人陪伴,也许大家都是缺爱患者。

  影片的最后,父亲又问了一次是否去钓鱼,女主依然否认,我以为她会同意,也就暗示着她终于接受了眼前的生活,那么她到底要的是什么呢,理解和满足她幻想的那些甜言蜜语,这和生活的本质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这就是渣男总是吃香的本质?

  一开始看的时候朋友说这有几分双向障碍的影子,药物依赖性,酒精成瘾,和时不时发作的情绪,还是这只是她的性格特点?到了最后经历一切的女主疲惫的坐着,说要为孩子准备晚饭,感觉勾勒出了生活的缩影,不免有些回味悠长。

  end

  《摩天轮》观后感(七):凯特 never let me down

  算是伍迪艾伦的遗作?本来出了那事儿以后我以为没机会看到了,看到国外的同学发了影评就一直很想看。不过对我来说,凯特的吸引力更大,和大数多人不同,我不是因为沉船爱情故事而成凯特的迷妹,是因为《革命之路》,里面凯特内敛而压抑和咆哮外放的小李子相比真的精彩太多,影后级的表演。

  摩天轮里的凯特升级了苦闷压抑,虽然隔着荧幕,我都好想死。大段的台词,绝望的眼神,在最后一段和贾老板的对话中,完美诠释什么是一个女演员的素养。A marvellous bad drama.

  The end.

  疯狂,绝望,无休无止,日复一日。That is the fucking life.

  《摩天轮》观后感(八):焦虑是因为无法自我认同

  象征、符号和人物(symbol & personnage)

  三星半,半颗给肥温的超焦虑神演技,焦虑地我都在电影院里坐不住了~这个角色简直太适合她了!一个对自我身份不能认同的、在内心总是要依赖外界才能完成自我认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生活困难的不断增多而遭遇越来越多的纠结,她们总是想“逃离”,逃离遇到的困难、逃离自己不断逝去的青春、逃离自己离当初设定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的遗憾,她们以为离开此地、开始新生活就可以摆脱一切困难,其实恰巧是她们内心无法自我认同、力量又不够强大去改变,所以才将视线转移到外界,以为所谓的“爱情”、一个“完美的情人”,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带自己逃离眼前这个“烂摊子”。其实她们也并不是爱这个人,而是渴望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从女主第一次和男主在海滩边偷情时叙述自己的过去就可以看出,男主突然从镜头旁闪进画面拥吻她、打断她,而她本应该是看着对方说话,这个镜头揭露了她其实并不在意和谁说,她只是想说给某个人听。再看电影海报,女主身后窗外的巨大摩天轮象征一个童话般美好的想象世界,可是她却被关在如铁笼里一般动弹不得。然而关住她的并不是她的婚姻,而是她自己。而男主的身份设定也非常用心,海滩就需要有救生员,他坐的高、看得多,每当海滩发生险情,他就前去救援,可是救生员也只能救人水火,却无法陪生还者回家继续生活。

  灯光

  全片的打光都带着魔幻的色彩,处在幻想中的肥温,背后总是顶着一个温和到不真实的桔色光,连发丝都散发着圣母的光泽,然而一回到现实、面对她老公,灯光就变得黯淡无光,甚至在后半段和女二对话时会突然变成深蓝色异域的灯光气氛,二次加深人物此刻的内心感受。

  叙述 & 对话 (narration & dialogue)

  从《安妮霍尔》开始,伍迪艾伦的片子就执着于主角突然出境开始对镜头直接叙述,仿佛是带观众采访剧中人的评论记者。而这次干脆从一开始男主就大大方方以旁白的身份对观众讲起他遇到的故事。(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男主多少映衬出伍迪艾伦自己的性格特征:一个深谙如何勾引这些在现有生活中不尽如意的女人们,只要说她们没有听过的旅行、和她们聊她们幻想过的梦想,并且给她们一个仿佛可以拯救于现实困境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该“甩锅”的时候发一张“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却愿意如此真诚地告知你我的真实感受”的好人牌......看到这真的是很气愤)。

  对话多而深向来是伍迪艾伦的优势,往常他擅长赋予对话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本片的配乐又重现了这种小资情调、vintage的风格),而这次他却将一个离婚、再婚、穷困到偷老公床下的小金库去给情人买生日礼物的社会底层中年妇女的内心世界通过叨逼叨的对话淋漓尽致地塑造出来;相反的,对话一多,镜头语言再运用不佳,又很容易被人吐槽成戏剧腔,这也是伍迪艾伦每次剧本游走边缘的境地,对话要么给电影锦上添花,要么拖镜头和情节节奏的后腿。

  总结来说,本片对女主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肥温的神经质表演极其到位,让人抠爪挠心。但老伍迪的片子向来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故事(小情节)多于外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大情节),所以如果你不好探究精神世界这口,可能会觉得本片神烦而又些许平淡。

  最后,想对剧中的女主说几句:其实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要寄希望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外部世界,不要幻想有人来救自己,无论多难,勇敢地面对自己,学会泰然自若,哪怕是失败的、悔恨的、无法再成功的自己,就接受她现在的样子!哪怕用一整年的时间只是学会不再评判自己......自我认同后,你会发现你有力量去处理外部的纷繁困难了。

  《摩天轮》观后感(九):翻版毕业生的套路

  看到卡罗莱娜和米奇初见的场景,我就想到了《毕业生》这部电影。果不其然,一切朝着这个套路发展,无所事事的大学生先爱上了母亲,然后是女儿。不断的冲突把电影推向了高潮,。

  在情节的推动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沉沦的故事。在开始阶段,金妮在一家餐馆里打工做着服务生的职业,过着普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心情郁闷到海边散步,认识了年轻帅气的救生员米奇。俩个人擦出了火花,一个是不甘疲惫生活,仍旧有着英雄梦想的中年女人,一个是渴望体验生活,搜集灵感的作家(剧作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金妮在之前对自己是类似自暴自弃的态度,因为她在上一段感情中对前夫抱有愧疚,在这种愧疚中,断送掉了演员的生涯,最后不得已嫁给了乐园里负责旋转木马的管理员霍普提,在餐厅里打工,过着旋转木马一样的生活,每天一遍一遍的旋转,却总是逃不出这个圈子。这里丈夫的职业是最好的隐喻。金妮这个名字应该是她自己编的,她本来有原名,也有演员时的艺名。而金妮是她自己在扮演服务员这个角色时的名字,对于操蛋的生活,唯一可以慰聊内心的就是假装自己在生活的舞台上不过暂时的演一个服务员的角色。人生如戏,切勿入戏太深。

  在这个圈子中,丈夫的不理解,三观不合还有一个喜欢纵火的儿子,让金妮疲于奔命。米奇的出现就如同一束光,打亮了她的生活。对于男人来说,一个女人开始注意打扮自己时,通常需要注意了。只是金妮陷得太深,米奇只是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感情,对他来说,这一切可能都是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所以这段感情也注定不会有个好的结果。

  这时候我们会同情金妮,恋爱中的女人很具有奉献精神。她自己也说过,悲剧的原因很多是因为自己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可惜她自己还是没有做到。只是如果苛责她,设身处地的站在她所生活下的环境来看,米奇是唯一的阿司匹林,可以暂时的治疗一下她的头疼,但是这片刻的缓解对于她来说,这太需要了,否则如果哪天在海边没有遇到米奇,有可能金妮真的会去投海自杀。这就应了米奇的观点,有的时候悲剧的原因是命运,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这个时候另一个曾经走过错路的女孩,卡罗莱娜走进她的生活。聪明,貌美,本来可以拥有美好前程的小卡,在二十岁时也选错了路。看似和自己命运相同,但是小卡却还有选择的时间。白天打工,晚上攻读夜校,打算做个教师谋生。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去发展。这个现实中活生生的镜子,让金妮时刻的感受到压力和悔恨。尤其是当得知米奇对小卡的好感,这更加重了她的歇斯底里。最终在本有机会挽救小卡的时候,她迟疑了,造成了另一个悲剧。这个就足以悔恨了终生了。

  而自己的儿子,喜欢纵火的孩子,心理需要辅导的时候,自己却在忙于和小鲜肉厮混。在熊熊烈火中,我看到的是对过去生活的愤怒,不能压抑,无法根治,反而却造成了四处起火的困境。

  反过来我再想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只是金妮的错误么?似乎命运在其中的作用更大一些。比如为何那天是金妮心情郁闷,在空无一人的海滩遇到米奇?为何大雨天小卡遇到了开车的米奇?又为何是金妮看到了黑帮的人又来寻找小卡?这其中只要有一个偶然不成立,这场悲剧就不会诞生。但是却恰恰是这些偶然连在了一起,看似无意的组合。类似命运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着我们的行为结果。在那些特定的情况下,人们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空间。

  而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开始,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就充斥在学界。有些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你只能认命。看破生活的本质是件多么悲剧的事情。

  我想起了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和姜维。两个人都知道没有办法去改变大局,但是还是执着的一次又一次的杀向北方。诸葛亮最终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能量,殒命于五丈原。而姜维在蜀国投降之后,依旧不死心,还想着策反钟会,光复蜀汉的基业。在姜维写给后主的迷信中,“臣请陛下忍数日之辱,臣定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每每读到此处,不由得内心翻澜,一个六十岁的老将,在最不利的局面下,还盘算着光复祖国的大业,恐怕他自己也知道即使成功策反钟会,蜀国终究会灭亡。天下大势已定,三分归一就是命,就是势。这一点姜维这么聪明肯定想得到。只是他没有选择,只有一条走下去,哪怕前方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又想起了诸葛亮出山前,意气风发,嘱咐自己的家童,好好耕种,待我功成名就之时,回来告老还乡。只是这误入尘网中,一去再无回头之时。

  《摩天轮》观后感(十):出轨让婚姻变成旋转的摩天轮,美妙着上升,死亡着下坠

  我是爱伍迪艾伦的,虽然他是整个好莱坞最可恨的老流氓,臭知识分子,猥琐糟老头。

  但,每年看他的新作是雷打不动,深入骨髓,刺入潜意识的习惯。

  在一片流言蜚语中,他的新作《摩天轮》还是启动了。

  从影20多年的凯特·温丝莱特第一次与伍迪艾伦合作,我在《摩天轮》中看到了她在《革命之路》和《身为人母》里影子,

  情绪化,随时排山倒海而来的焦虑,与生活始终无法妥协,对自我身份和存在价值的质疑。

  有了凯特·温丝莱特,伍迪艾伦开始在剧本冲突和台词上大力剥削,恨不得让观众砸碎荧幕,冲进荧幕,安抚其令人揪心的抓狂行为。

  卡司中,最令人好奇的当属贾老板,贾斯汀·汀布莱克饰演的男主角,风流情人,高级书生。

  无疑,他又是伍迪艾伦自身的一个投影分身,看似为爱飞蛾扑火,实则自私且懦弱。

  《摩天轮》依然、再次、无疑又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出轨故事。

  还是伍迪艾伦最擅长的叙事结构,剧情冲突层层升级逼迫角色作出来自内心的最终选择,以闭合主题,完成人物的塑形与人物弧光的转折。

  再婚中年妇女金妮感激中年渔夫、现任丈夫哈姆蒂给予她的婚姻和安稳的生活,

  可有着演员梦想,幻想爱情的她始终无法与生活妥协,时刻伴随着的偏头痛是她心病的表征。

  无法沟通的丈夫,加上放火成瘾,厌学的儿子,撕裂着她的生活,

  在餐厅端盘子的现在,与她当演员梦想未来让她陷入分裂和绝望。

  海滩救生员米奇如她死水般生活中一块落石,溅起的浪花光亮夺目,引发的旋涡令她陷入欲望的眩晕。

  一场婚外恋,唤醒了她对生活的憧憬,但她希望获得更多时,意外降临。

  哈姆蒂远嫁他方的亲生女儿卡罗莱纳不堪忍受婚内暴力前来投靠,哈姆蒂宠爱女儿,更可怕的是,连米奇也被卡罗莱纳吸引。

  四位人物关系交错复杂,纠葛难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足以影响一生的抉择。

  《摩天轮》的故事是俗套的,但老辣的伍迪艾伦给这个普通的故事加入了各种五光十色的炫目装饰,靠着风格化明显的电影语言和元素令《摩天轮》看上去依然足够吸引人。

  告别了室外场景的转移,《摩天轮》有着舞台剧的影子。

  影片有着大量的室内戏,摩天轮后,位于二楼的小阁楼,金妮一家人生活的地方是全片出现最多的场景之一。

  每一幕的重头戏都放在了这个室内场景,狭小的空间让角色无处可藏,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戏剧互动中。

  角色所处的位置,移动的方向,行为动作在舞台布景设置下被不断放大,并且具有了符号性的意指功能。

  站位的前后,决定了当时人物之间的重属关系,家庭地位;

  伍迪艾伦台词上的长篇大论在此语境下显得更为合适,摒弃了外景,观众更容易花心思品味他台词的内涵隐喻。

  另外,《摩天轮》最为惊艳的地方就在于室内场景的光影运用,

  色彩具有了象征意义,凸显着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

  大面积的蓝色和红色调,有时几乎达到了曝光过度的程度,画面被浓重的油墨画色调包裹,显得复古又特别。

  蓝色对应着失落和无力;

  那么突然杀入的大片红色则带来生机和希望,

  在金妮无比期待与米奇的感情瓜熟蒂落时,缓慢背景充斥着残阳如血的红,那是金妮正在燃烧的一片赤子之心。

  不光用室内色调的转变提醒观众人物内心的波澜,极具想象力的打光再次强调了角色当时的状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室内的人物发生对话时,伍迪艾伦没有使用常规的正反打,而是用了中景别的长镜头将人物都放置在景框中,具于主体地位角色往往被一束从上而下的“上帝之光”笼罩,

  那种舞台灯的聚光效果突出了影片的叙事性和建构本质,

  其目的就是让观众知道,一切正在发生的故事来自影片中,是人为建构的,他者叙述的。

  影片在一开始,借由人物米奇的口就说出了影片的“他者性”,戏中戏套娃文本模式。

  整个故事,是由米奇来叙述的,

  “接下来,我会在故事中运用大量的象征”,

  “我喜欢戏剧冲突”,

  在片中,米奇是就读戏剧专业的研究生,在他的口述之下,这个发生在摩天轮下的狗血故事自然带有几分文学性。

  而金妮,这个失意的演员,太希望重回舞台,享受引人瞩目的“明星光环”。

  金妮靠着想象抵御生活的乏味,她说自己“只是在扮演餐厅服务员的角色而已”,同理,不如意的母亲、妻子的身份也可以作为一场戏,

  她始终在扮演着他人,唯独找不到自己,因为令她满意的生活并没有出现,她无法在不如意中回归自我。

  片中最后一场戏,在灯光布景,以及凯特温斯莱特影后级的演绎下,张力十足,荡气回肠。

  金妮与前来质问、摊牌的米奇对峙。

  米奇知道是她故意将卡罗莱纳的踪迹暴露给黑帮丈夫,导致她被绑架,下落不明,嫉妒的烈火吞噬了她的理性和善良。

  她穿着最美丽的衣裳等待米奇,以为他会回心转意,结果只是一地鸡毛。

  为了挽回尊严,守住谎言,她第一次在生活中扮演了强势的一方。

  她据理力争,训斥了米奇,然后安抚了暴怒的丈夫。

  那一刻,灯光直射金妮,她终于成为了舞台的主角,操控着他人。

  可当米奇离开时,灯光立刻熄灭,色调暗淡下来。

  没有对手的舞台,寂寞的舞台,表演便失去了意义。

  就这样,伍迪艾伦在《摩天轮》中构建了多重舞台结构和文本层次,为这个原本简单的故事赋予了迷人的影像色彩。

  经典的爵士乐,颇有玄机的灯光和镜头语言都是《摩天轮》好看的外因,其是影片故事的肌理,

  故事的内里还在于人物之间和人物内心的冲突设计。

  《摩天轮》讲述的是生活,而且是普通人的生活。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冲突的生活方式中指出,人类天生的自卑感将导致过度补偿,那种不适应的表达优越感的方法需求。

  而优越感的主要驱动力是人性的共同目标,其为一种天生要求完美的冲动,它拥有假想观念的结束点,但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达到的目标。

  影片中,金妮在生活中无疑是自卑的,这种自卑导致她在爱情上需要得到更多的回报和认同。于是她和年轻人米奇陷入了热恋。

  当金妮陷在自卑和缺乏感的斗争中时,她充满优越感的梦就会鼓励她去做伟大的事情——那就是一场证明自己还有魅力,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的一次出轨。

  心理学家阿德勒将冲突归纳为四种模式,

  统治形态,接受形态,逃避形态,对社会有益形态。

  四种形态即可运用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现角色自我认同时的状态。

  影片一开始,

  金妮无疑处于接受形态,感激丈夫给予的一切,同时默默承受一切。

  在与米奇发生关系后,她一直陷入自责的逃避状态,希望越轨但没有下决心。

  到影片的最后,金妮给米奇买了名贵的手表,期望和丈夫摊牌,携手爱人远走他乡。

  可在对社会有益的形态即将达成时,影片给出的是一个急速下落的结局,对社会有益的状态是回到从前。

  引发不安的x因子卡罗莱纳消失,

  米奇大怒离开,

  丈夫从新开始依赖金妮,

  只有金妮成长了,她冷漠的回应着丈夫的要求,彻底冰封起了自己的心。

  喜欢纵火的儿子,在海边燃起了大火。

  一切照旧,一场幻灭。

  一场梦。

  对照金妮状态的改变,丈夫也从一开始的统治形态变为了最后的接受形态;

  米奇陷入了逃避形态,

  卡罗莱纳干脆直接消失。

  从一开始,卡罗莱纳就是米奇口中的象征物,用来增加戏剧冲突的功能性存在,她搅动了其他角色的内心冲突,为人物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制造着更大的危机。

  按照阿德勒的同胞竞争冲突关系模型,金妮和卡罗莱纳分别同时扮演了坏孩子和好孩子的对立角色。

  丈夫对于女儿卡罗莱纳的偏袒导致两人的关系越加紧张,米奇的态度是两人斗争的最高级冲突,

  冲突的高涨,让卡罗莱纳从坏孩子变成了好孩子,可最后却不得善终;

  而母亲妻子金妮从好孩子堕落为坏孩子,两人在爱情的争夺中分出了胜负,却同时输给了现实生活。

  同胞竞争冲突关系的根本是获得认同,金妮和卡罗莱纳在情人米奇和丈夫和父亲那里分别希望得到爱情和生活的认可,

  爱情只是分支,改变生活才是正在的目的。

  一个希望通过爱情重拾演员梦;

  一个希望通过爱情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

  可最终,命运把他们引回到了起点。

  生活就像摩天轮,上升的同时意味着下坠即将到来,

  残忍的是,

  总是在摩天轮处于最低处时,我们才能离开它的旋转轨道,脱离控制,重回陆地。

  就像片中把出轨变成了婚姻最后的续命药和催情剂一样,

  讽刺,却无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