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流法则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流法则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9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流法则读后感精选10篇

  《上流法则》是一本由[美] 埃默·托尔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流法则》读后感(一):轻奢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恬淡 悠然 波澜不惊 云淡风轻 阴雨天,,就着一壶红茶几枚巧克力 又是一口气[皱眉]过瘾 书里面的人都非常有趣生动,没有特别了不起、优秀完美英雄,也没有特别势利或卑鄙小人,每个人都在认真努力生活,有虚荣虚伪隐瞒自私,但没有那么不择手段、没有夸张的尔虞我诈利欲熏心,和不顾一切往上爬的拼命,呈现出更多的是 坦率、笃定、自立,醒悟。 没有很强烈的爱恨情仇,没有大起大落戏剧性,但故事的走向往往却又大大出人意料,……曲径通幽锋回路转,却用漫不经心的口吻道来, 所以读来特别引人入胜—— 比如 :你以为凯蒂是深爱廷克的,虽然亲眼目睹了廷克被“包养”的一刻,但之后廷克努力改过自新,混入人海中,从最底部开始,拓展自己的生命版图,但最终她还是有 介怀,她始终是没原谅他; 比如你以为花枝招展的伊芙是虚荣心极强的心机女,她貌似施展各种媚态引诱廷克,即便她知道廷克其实喜欢的是凯蒂,一场由廷克驾驶造成的车祸使她深受重伤并毁容,却让道德羞耻感极强、修养极好的廷克由于罪恶感和内疚而让伊芙的富贵梦达成而沾沾自喜?其实伊芙哪是那么肤浅的拜金女,她是最有个性的不羁女子,如果身边的人不爱我,就义无反顾离开,不稀罕,只身潇洒奔赴异地,或许去好莱坞当成了电影明星或制片厂的主管…,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愿意屈从于任何东西,就是不要受制于人。就像他们三个(廷克、伊芙、凯蒂)玩三人答题游戏,伊芙的回答总是最酷:你们想 要什么而父母一 直没有给? 凯蒂: 花钱, 廷克:一间树屋, 伊芙:一顿好揍

  《上流法则》读后感(二):华盛顿的自律准则是好的,但上流就是精英吗?

  多年前就已读过。但就算再过去许多年,这套“社交法则”和内里的困惑依然有效

  2011年美国图书界有一匹黑马:华尔街金融家埃默·托尔斯的处女作《上流法则》(旧译《社交礼仪守则》)。

  当年46岁的托尔斯是美国波士顿人,毕业于耶鲁,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硕士学位。专职任投资公司主管,但在青年时代写了不下50个短篇小说,其中一篇发表于1989年的《巴黎评论》。从30岁到40岁,他一直在打磨一部长篇小说背景是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农村,可最后放弃了。

  2006年1月1日他开始创作《上流法则》,先构思好情节人物规定自己365天后完稿,第一人称叙述,共分26章,因为一年有52个星期,可以每两周完成一章,包括草稿、修改和色。之后的三年里,他又大改了三次(主要是删减)。这部长篇处女作顺利出版,立刻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畅销书排行榜,2011年还获得菲茨杰拉德奖。

  书名《上流法则》源自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年轻时用于自律的行为规范,是平民向精英迈进的自修经典,被主人公廷克奉为圭臬。他一表人才,在华尔街银行拥有令人羡妒的工作,在曼哈顿有一套品味高雅公寓浑身上下都是价值不菲的名牌。1938年除夕夜,他在格林威治村的二流地下爵士乐吧偶遇凯蒂和伊芙——

  托尔斯曾在访谈中说,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一个人二十来岁时的偶遇和轻率的决定影响之后几十年的生活,这种动态性具有普遍意义

  凯蒂满腹诗书,伊芙金发撩人,她们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自食其力,虽然拮据,但不乏野心。对廷克来说,她们的魅力不可抵挡,因为她们带领他迈出拘谨的上流社会享受缤纷的纽约生活。但一次交通意外让廷克不得不克制对凯蒂的真爱,带着负疚感和伊芙在一起……

  直到一百页后,读者才能确定真正的主人公是凯蒂。廷克和伊芙的交往,让她接触到真正的上流社会,也慨叹他们无法自足的精神世界。这一切犹如催化剂,让她意识到,人生应该有突破,不该再满足于当一个籍籍无名的女秘书,于是,她在获得升职后毅然辞职,换了一份工资只有原先一半的新工作——这就是传说的跳板,让她很快得到更有价值、更有未来事业

  我们看到了曼哈顿的上层核心地带,也看到凯蒂等低薪职业女性交际场所:爱尔兰酒吧(前门牌子写着:淡啤酒,生洋葱女士勿进),乌克兰裔犹太人开的地下酒吧(不仅俄罗斯黑帮喜欢在那里聚会,俄罗斯另一派的政治流亡者也常常云集于此),有趣的是,凯蒂还发现,在出版社里欣然拿低薪的女职员们恰恰是不缺钱的富二代,上班无需竞争,下班吃喝玩乐。当然,她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新女性,自强自立,勇于喂养自己的野心——这决定了故事的走向是出人意料的:廷克放弃一切,带着心爱的《瓦尔登湖》退到了城市的最底层。他每天都能看到曼哈顿,但再也不需要上流社会礼仪了。

  最大的野心,莫过于成就真正的自我,因而,也是最大的良知

  《上流法则》让很多人联想到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同是经典的美国大都市背景,频繁出现上流交际圈及各色人等,必备的是爵士乐、时装、珠宝和名车,年轻富人们的消遣方式包括派对,赛马、打猎,射击,酒会,舞会,以及,和金钱身份利益紧紧捆绑的男欢女爱。

  然而,两者的不同也很明显。托尔斯不像菲茨杰拉德那样慨叹“美国梦”在贪欲中破灭,也没有菲茨杰拉德那样欲罢不能婚姻,在他的小说里也看不到放纵声色的场景,相反,他为我们缔造了一个冷静、克制的纽约1938,其中的人物——从富豪世家弟子,到薪水微薄的职业女性——都有各自的节制、伪饰和野心。

  纽约是背景,也是本书的隐形主题。书中的安妮说,“苹果战胜了数百种和它竞争相同资源的其他物种……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是苹果的胜利。”纽约的别称就是“大苹果”,在纽约打拼的人都要经历自身的进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正是——进化的代价

  音乐摄影文学,都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因为托尔斯一直喜爱二十世纪初的绘画、五十年代的爵士乐、七十年代的犯罪题材电视剧……作为一个专职金融家、兼职文学创作者,他的知识储备也极具都市特色

  小说开头的灵感就来自于著名美国摄影家Walker Evans的地铁肖像展,托尔斯非常赞赏摄影师对大萧条时代的人物刻划,三十年代纽约的冷硬印象扑面而来,他特别留意到有两张肖像酷似是同一人,当他构思这部小说时,就挪用到了开场戏:大都会画廊里的摄影展上,廷克的两幅肖像勾起了凯蒂的回忆。就像爵士乐,摄影在这部小说里犹如暗线缀联,作为阶层情绪内涵寓意的载体。

  T=托尔斯

  Q:书中人物是否有原型?

  T:我的祖母很有气质,充满活力,她非常享受生活拒绝了不少求婚者,直到三十岁才安定下来。就像本书的叙述者,她逼着一位穿裘皮大衣对手请她喝酒,最后才接受祖父的求婚。在一定程度上,我和祖母的聊天坚定了我的想法,那就是,她那一代比我父母那一代离维多利亚时代更远。我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放与五十年代的顺从是相对立的。

  Q:菲兹杰拉德的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梦幻灭的最佳诠释,你如何看待1930年代和21世纪的“美国梦”?

  T:我心目中的“美国梦”根植于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决定论。确保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的美国宪法、自由市场体系决定的精英化管理、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缔造的历史合力创建了这样一个社会:对于个体的未来,集体过往影响力并不能发挥到最大。美国梦所承诺的是: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血统如何,只要凭借勤奋工作、智慧技艺坚持,谁都有机会决定自己的立场、身份和志向

  当然,在社会经济层面力争上游也是美国梦的一部分;这种梦想,在当今的美国和菲兹杰拉德时代的美国,面临同等压力。但是,自我决定论的精神在当今美国仍是十分活跃的。

  Q:小说展现了你对1938年和当时的艺术形态十分了解,这是为什么?

  T:我一向对1900到1940年间的历史很感兴趣,那个骚动的时代不可思议富有创造力。在短短几十年里,出现了詹姆斯·乔伊斯、尼金斯基、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爵士乐、亨利·福特、西格蒙·弗洛伊德、俄国革命、电影、飞机、摩天大厦,在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里,种种成规几乎都遭到了颠覆。几十年来,我听那个时代的音乐,看电影,读书,读种种宣言,倘佯在那些绘画前,所以,我并没有真正为这本书做什么实地调研,我只利用我对那个时代间接的了解来激发自己的想象

  Q:身为金融领域的专家,坚持写作数十年,你认为两种职业身份有何异同、甚或冲突

  T:至今为止我还没找到两者间的相似点,这实在是太棒了!两者之迥异,恰好让我的生活完美平衡。如果我一边写作一边教创意写作课、或给文学期刊当编辑我会觉得更困难。职业和爱好太接近时,才会有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把两者严格区分开,运用不同的技艺,锻炼大脑的不同部分,就会带来不同的满足感,并提供双向的动力

  Q:这部处女作是基于想象和文学构思的,在未来的创作中,你是否有兴趣描写当下的华尔街——你最熟悉的题材?

  T:对当代华尔街这个主题我不是很感兴趣。像契弗(John Cheever)和卡佛(Raymond Carver)那样的作者擅长在对自身经验分析中萃取艺术能量。但我更倾向于置身在遥远境地,借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无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阶层和我有何不同。我认为,该有一点移置感,那会使我更敏锐的去观察

  《上流法则》读后感(三):书摘

  一

  “对心高气傲年轻人来说,目标坚定,追求永恒真理的行为有着毋庸置疑的魅力。然而,一个人若是失去了享受世俗乐趣能力,她也许会将自己置于毫无必要危险境地。”

  “人必须准备好为简单的快乐而战,要抵御优雅学识形形色色迷人诱惑保护这种快乐。”

  只要人生中还有一些事情是因为快乐和喜爱而存在的,生活就能继续下去。

  二

  她愿意把最后的积蓄花在吃一顿优雅的法餐上,另一个她也许愿意买一个名牌手袋。总有一些事情是能让一无所有女孩子忘掉所有的烦恼的。

  三

  书里写到廷克要去买鞋子,英国的窄小却极受欢迎店铺。想起五六年前,跟一位尊敬的先生聊天,说起西装,他说可以介绍一间很不错的定做西装的店铺给我。

  在哪呢?我问。

  在伦敦。

  一套多少钱呀?

  几万块吧。

  但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能在一套西装上花那么多钱的经济实力,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从小到大的家庭条件和金钱观让我觉得这样是不好的,无论我的存款有多少,我都会在某些方面过度节俭,介意金钱的往来。

  四

  我还没看完整本书,只看到女主辞职去了出版社。透过换工作,她把身边的人从勤奋工作的普通姑娘变成了家境富裕小姐们。

  希望一直到最后这本书都不会让我失望

  《上流法则》读后感(四):生活就是一道选择

  “把人生比作随时可以改变行进路线的漫游之旅似乎是陈词滥调——智者说,我们只要轻轻打一下方向盘,就会影响事件进程,进而以新的同伴、新的环境和新的发现来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并非如此。相反,我们只有短暂的几个阶段才拥有少许零星的选择,我选择这份工作还是那份工作?是待在芝加哥还是待在纽约?是加入这个朋友圈还是那个朋友圈?夜深了,我跟谁一起回家?现在是时候要小孩了吗?晚一点儿?还是再晚一点儿?

  这样看来,生活不像是旅行,倒更像是打蜜月桥牌。二十岁时,我们的日子还很长,你尽可以有一百次犹豫不决,一百次异想天开,一百次重新选择——我们拿起一张牌,当时就得决定是保留这一张丢掉另一张,还是丢掉第一张保留第二张。还没等我们弄清楚,牌已经打完,而我们刚才所做的决定将影响到我们未来几十年的生活。”

  这是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在他的处女小说《上流法则》最后一页留下的问题。刚听到书名,我下意识地以为这大概是和美剧《绯闻女孩类似,讲述纽约曼哈顿一堆名人的故事,要不然就是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可能是说某个女孩怎么不择手段想要挤进美国上流社会,结果梦碎帝国大厦之类的都市小说。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你可就真的被书名骗了。是,故事的确是与美国纽约的一群公子哥、小姐们有关,也的确有一些纸醉金迷的舞会和party。不过,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在寻找生活的意义的路上暂时迷失了方向。

  比如,女主人公凯瑟琳遇到的第二个黄金单身汉华莱士。他从小衣食无忧,含着金钥匙长大,名门名校,继承家业,壮大家产,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然而获得一切的华莱士为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跑到了西班牙报名参加内战,最后战死,不知道当他参军的时候,内心到底有什么想法。他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另一个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就是出身富豪之家,但在长大成人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的廷克,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是为了重新获得上流生活,廷克来到曼哈顿,引诱了富有的中年富婆安妮,通过与其发生肉体关系,获得了他想要的一切。然而这一切就犹如一做玻璃城堡那般脆弱。当他在1938年新年之际遇到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她的闺蜜伊芙之后,玻璃城堡开始崩塌。先是伊芙因为遇到一场车祸脸上留下疤痕,左腿也瘸了,身为司机的廷克不得已负起责任,照顾起伊芙。就在两人似乎就要上演以身相许的狗血剧情时,伊芙拒绝了廷克的求婚。回到纽约社交场的廷克再次遇到了凯瑟琳,就在两人似乎要发生点那个什么的时候,凯瑟琳撞见了廷克与安妮的暧昧,发现了真相。几番冲击和交谈之后,廷克“大彻大悟”一般,离开了安妮,抛下了一切华而不实的头衔,踏上了寻找自己的路。

  所以,也许这从头到尾都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成长小说,一部写给社会人看的成长小说。说起来搞笑,但我想或许偏偏是我们这群“看似长大”的成人,才最需要这样的成长小说,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怎么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所以,面对刚开头那个亘古不变的问题,凯瑟琳站在公寓的阳台上,回顾自己在美国纽约30多年的生活,终于意识到,生活其实既残酷又仁慈。它在给予你一些正确的选择的同时,也会在无形中拿走你一些东西。经济学上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嘛。

  所以,不论你做出什么选择,只要记得你都有付出过代价就行了,别怨叹,别回头,直往前看!Be Yourself!

  《上流法则》读后感(五):通往上流社会的必看法则

  文 | 沈筼筜

  合上《上流法则》,脑海里飞速闪过书中的一些画面,五光十色的社交场合,虚与委蛇的面部表情,清冷孤寂的深夜街道,摄影家Walker Evans的地铁肖像展等。花了几天时间在读此书,期间穿插了一些琐事要去做。这间断的过程中,书里的情节和语句仍牢牢的驻扎在脑海里,不禁分心去回味和细想。耐人寻味的小细节在这本书里俯拾皆是,比如人物对话,环境,心理描述这些等等。每个人物的行为选择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如书名所传达的一样,这是一本写年轻人在面临物质欲望和阶层差距中,为了握住自己想要的未来,一步一步去抵达的书。抵达的这一路,复现了上流社会的人物群像,和纸醉金迷、奢靡浮华、权利为王的上流形态。读完甚感畅然,虽情节不算独特新颖,但语言的力道恰到好处,不刻意,不矫揉,如刻度精准的齿轮,贴合官能度。

  有些意外的是,作者是男性,当然这无关任何的性别成见,只是在得知这一事实后,试图去揣摩男性视角下的故事发展,或者是笔触在重力摹写哪方面的表现。作者用冷静克制的笔力描述凯蒂的成长经历,不夹杂任何私人情绪,只是尽可能地全方位去呈现。我们每个人在书里都可以看见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也可以看见这个女孩她用自己的方式在上流生活里阅尽人情。

  故事背景粘贴在30年代末的纽约 ,经济大萧条进入尾声,尚无战争威胁,正处一片祥和。一群正值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开始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女主是满腹诗书、冷静睿智的平民姑娘凯蒂•康腾,她的室友伊芙家境较好,她们在爵士酒吧里邂逅了一位高贵又迷人的年轻银行家廷克。凯蒂渐渐爱上了廷克 ,伊芙也爱廷克,这两份同方向的爱因为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方向。受伤的伊芙住进了廷克家里,一次机缘下,让凯蒂从此进入到曼哈顿上层社会,看到光怪陆离和奢靡表象。

  上流社会里腼腆的百万富翁约会,开朗的上东区公子哥,精明的女巨贾,专横的上司等,他们不断刷新凯蒂的认知,解构她的初识。直到她亲眼看到,廷克的“教母”把手伸进他的大腿,凯蒂才恍然大悟,“上流法则”,不仅是他行为处事的准绳,更是他的剧本。他靠这个来扮演家族显赫、名校毕业、叱咤华尔街的银行家。而这和少年乔治•华盛顿的《社交及谈话礼仪守则》无任何关系,眼前这些才是上流规则,才是赤裸裸的真实的欲望、虚荣、诱惑交织的上流生活。那刻,凯蒂抵达了,也就此停住了。

  这不禁想到前些年大火的《绯闻女孩》,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的欲望,同样的社会形态,镜头极尽在描摹那个被欲望充斥膨胀的环境,和那些女孩的情路发展。还有,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经典的美国大都市背景,频繁出现上流交际圈及各色人等,必备的是爵士乐、时装、珠宝和名车,年轻富人们的消遣方式包括派对,赛马、打猎,射击,酒会,舞会,以及,和金钱身份利益紧紧捆绑的男欢女爱。但《上流法则》和它们有所不同,主体仅仅是凯蒂,客体是凯蒂的成长。故事发生的年代虽离现在有些远,书里所传达的一切却离我们很近,像是身边的人事,或者曾听闻到的人事。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这样或那样相同的坎坷或感悟。

  凯蒂后来释怀了那个她以前那份对上流社会渴求的感情,是因为看到它的另一面,浮夸、虚伪,以矫揉造作的条条框框要求着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可这一切,其实不过是确立“他们”存在的唯一手段。追逐上流,大多数时候却只看见它“抛却了真实”,并以此为路径,以为如法炮制,便坐此享受典雅与浮华。可实际上,上流社会的所谓门槛,即便存在,也需要依靠实实在在的奋斗才能迈过。小丑那涂满颜料的面庞,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过尔尔的笑柄。在上流法则里,同样也敬告人们,要“努力让胸中那称为良知的小小圣火长明不熄。”

  这也是,凯蒂想要告诉我们的。

  《上流法则》读后感(六):一些想法,关于上流法则

  以三角恋作为开场,以破碎消亡为结局。书中时代的格局到后面慢慢展开,最后三十年代,美国,纽约,曼哈顿,随着追逐者眼中的四季慢慢展开,不断擦肩而过的男男女女,给这座城市注入热血,他们随着时间改变,“但在纽约,这一类的改变是免费的”,纽约总能给人带来一些变化,而这些是自然而然,并且不得不的,这个“免费”让我感受到城市漂泊者们肩膀上的重量,和光泽会变化的眼睛,用他们最初的热血作为代价去换取成长。

  我心疼伊芙琳的戏剧人生,感慨康腾抗争翻转人生在纸醉金迷的曼哈顿变得伤痕累累却强大。我们都爱人生不是吗,不管是人生已经阵亡过一次的伊芙琳,还是不断积累伤痕专情的康腾;不管是三十代的美国,还是快速的现代。 人的心理和成长向来不分时代的吧,人们在不同时代下,追逐着同一个目标,只是新的时代会出现新的代替品而已。追逐富裕,珠宝,宴会,还有不愿意回去的,小小的故土。也许大多数的我们并没有康腾的坚强满腹诗书,但我们有伊芙琳的莽撞和期许。但当我们都到达最后到达以为的安定的时候,我们望回去,“过去的时光,如果你不小心,它会如收拾一条鱼一般,掏空你的肚肠”。 但愿你最终找到最终所爱的人的时候,不再回忆冬日的纽约,不会在别人身旁醒来时,嘴里念着另一个人的名字。 看了很多时评,私自认为,这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两种心境,一种会带来怜悯,一种会带来翻腾。两者都有抓不住的,“美丽时代”。

  《上流法则》读后感(七):给曼哈顿的一封情书

  这确实是本给上世纪三十年代纽约曼哈顿的一封情书。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半部分整个世界都在风雨飘摇前的诡异平静中,后半部分曼哈顿独善其身在全世界风雨飘摇中继续纸醉金迷。

  虽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但似乎大都市的人事物总能跨越时代和国别给你会心一击。在每页故事的细节中你似乎总能发现自己身边的故事,仿佛这样的故事从没在都市里停止一样。即使是现在都市职业女性也依然碰到同样的问题: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对待一段关系?金钱是不是能购买一切?等等。

  整个故事情节让我想起我二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小说,作者似乎是亦舒,是写一个女留学生在加州留学时与4、5位男性的感情纠葛,当这位女性孑然一身在若干年后成长起来,作为记者(或者主持人?)采访嘉宾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前男友们各有各的成就。(哪位看到这条评论的能帮忙提提这本小说的名字我不胜感谢。)当然,亦舒的小说更侧重于爱情,而这本《上流法则》则更侧重于女性的成长。

  开篇故事在年底狂欢时的邂逅以及其后展开的若有似乎的三角恋情实在太像一本通俗言情小说的开头了。看得我想起了被《S》挂着悬疑卖言情的套路恶心到的不良记忆,几乎弃书。但好在女主角还是个勇于成长的姑娘,果断地从律所辞职之后,不仅女主的人生似乎开始脱轨,整个故事情节也似乎就那么峰回路转了,跟着女主我一路看到了纽约各处的酒吧,各个阶级的聚会,各阶层的各色人物,看到各个社会阶层在生活中的不同选择,面对现实沉沦,或是奋起反击哪怕撞得头破血流,或是永远处于矛盾之中无法与自己和解,或是永远活得潇洒自在随时能转身离开。

  然而曼哈顿还是那个曼哈顿,人来来来去去,留下自己的悲欢离合,汇入城市的灯海中,又在恰当或不恰当的时候离开,让自己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故事戛然而止。女主角的故事是关于寻找方向、成长、爱、相遇和送别,我们自己的故事呢?

  《上流法则》读后感(八):无产阶级小女孩省钱派对窍门

  早晨八点半开往香街的地铁上常能见到那种年轻男士:西装革履也不能遮住脸上稚气,短头发还是半湿的(或者是涂了太多的发胶),仿佛十分钟前刚从淋浴间里跳出来。

  或者是周五晚上七点半,站在地铁里去约会路途上的男女:女生妆容一丝不苟,脚踏红色高跟鞋,头发像丝绸一样闪亮,穿着明显太冷的无袖连衣裙,连衣裙外面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地在不到十度的气温下只套了一件米色风衣;男生也恰到好处地喷了古龙水。两人的眼睛里闪着光,把幸福的狗粮撒满车厢。

  读《上流法则》的过程中,在我脑海中和眼前出现的,就是这样的人。

  不过尽管一样衣冠楚楚,二十一世纪初巴黎地铁车厢里的男女与《上流法则》里三十年代曼哈顿的年轻人却很是不同。他们都有研究生文凭,家中父母是中产阶级:经理、工程师、医生或老师。小富为安,有个安身之处就好,没人想挣大钱,就算暗地里这么想也绝不敢说出来。和不是下地狱就是上天堂的纽约相反,社会阶层流动的大门随着光辉三十年的落下帷幕而关闭,住在市郊的移民后裔要突破绕城公路的物理屏障,恐怕需要付出比书中的年轻人更多的代价。

  不过我这是离题了。相比杜拉拉升职记,上流法则更像是时代背景比疯狂广告人还要早三十年的欲望都市。故事开始的新年夜,两个家庭背景迥异——一个是印第安纳州来的瘦高金发女郎伊芙,一个是叙事者,在布鲁克林长大的第二代俄罗斯后裔凯蒂亚——但是一样身无分文的闺蜜,在格林威治的小酒吧里一不小心太过快速地用掉了当晚的酒精预算(三美元)。正当她们一筹莫展,打算就此收场的时候,男主角,帅得让人流鼻血的廷克穿着至少价值五百美元的羊绒大衣登场了。伊芙一下就看上了廷克,不过凯蒂暗自觉得廷克其实更喜欢自己。

  在这个看似相当肤浅的青春爱情故事背后,藏着一个其实比表面狗血得多却又有趣得多的内核。开篇影射的勾心斗角的三角恋远比你意外收场得远比你想象的要早(hint:真的有一场交通事故)。随后,真正的故事开始上演,blingbling的人物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酷(青春版欲望都市嘛)。故事的女主角凯蒂是个动不动就引用狄更斯和契科夫的书虫,而男主角廷克则像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一样,有一套要求自己遵守的社交法则,而且还是乔治华盛顿写的。

  大概也就只有在这里,本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之间的相似有一点太字面了。也许是刻意的,企鹅出版社的版本居然用了与2000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同的封面照片。上流法则中的人物中并没有盖茨比那样的暴发户,无产阶级小女孩的省钱派对小窍门层出不穷,甚至有一点可爱。穿过觥筹交错的浮华表面,背地里,作者与菲茨杰拉德有相同的野心:刻画天真又复杂、纯洁又高尚的人性。从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的确是成功了。

  作为一本由功成名就的华尔街投资经理写作的小说,《上流法则》描绘了一种很典型的美国梦。在摩天大楼遮住天际的城市里,年轻的女孩有些轻佻、随意地穿过充满爵士乐、马提尼酒的一年。然后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拼图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随机的像素变成了美丽的图案。无意中做出的选择,决定了日后三十年的人生,而且回头看来,这似乎就是我们天生应该去做的事。

  不过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如果真能相信这一点,就好了。

  《上流法则》读后感(九):这是谁的生活?

  看了推荐,所以才买来看。可能因为期待太高,所以并没有被惊艳到也没有觉得特别出彩。

  主角凯蒂是一个不清不楚的传奇女子。应该是个漂亮的姑娘吧。

  一路主角光环的偶遇了廷克,然后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或许这是我不知道的社会的另一面,或者这是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真实现状。

  但是这种开挂的人生,总感觉这么不切实际。

  如何在上班的时候还去赌马?

  如何下班了之后去泡了大半夜的吧还可以第二天神采奕奕的上班?

  如何可以在几个男人中来来回回的却又不失去任何喜爱?

  所以我并没有特别喜欢凯蒂这个人物。总感觉虚假的让我觉得舒服。

  到时廷克反而真实一些。

  开始为了虚荣,或者是当时的追求,用身体换取了女富翁的钱财。

  后来因为凯蒂的影响,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然后回归到正常快乐的生活。

  所以看完这本书最大的take away就是--inner peace.

  你可以不富有,但是可以很充实快乐。而充实快乐的基础 ,就是内心的平和。

  《上流法则》读后感(十):以性换来的,甘愿为爱舍弃

  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1938年的纽约,对凯瑟琳·康腾来说,是绝妙的开场。作为出身平凡的普通打字员,她和室友伊芙在迎接新年的酒吧,邂逅了英俊富有的银行家廷克·格雷。

  好消息是,他对凯蒂很有兴趣;坏消息是,伊芙对他也很有兴趣。

  这种恶俗的三角恋纠葛,足够撑起一部80集肥皂剧。但如果是这样狗血的剧情,哪里值得我为它心碎难眠呢?

  以结识廷克为契机,凯蒂一只手领着低廉的薪水,一只脚踏进了纽约上流社交圈。为了迎接光怪陆离的夜生活,下班后凯蒂在卫生间匆匆换上行头,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眼界:

  出身优越的年轻男女,看起来很不起眼,然而只需要几年,他们就可以利用家族资源,将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远远甩在身后。年过古稀的富翁,即将迎娶30岁的未婚妻,鬼知道她是如何过关斩将大杀四方,又将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保住地位。中年女强人不知道有没有丈夫,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男女关系极度精彩。

  最重要的是,凯蒂见识到了贵公子廷克的“上流法则”——他母亲送给他的《社交及谈话礼仪守则》。那是乔治·华盛顿总统在青少年时期,总结的110条礼仪规范:

1、与人相处,言谈举止须尊重在场的人。2、与人相处,手不可乱放,不可指手画脚。3、勿向朋友展示任何可能让他受惊吓之物。……

  廷克无懈可击的优雅、渊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无不令凯蒂怦然心动。他们聊文学,聊爱好,聊过去,也聊将来。尤其是经历了廷克与伊芙不得已的分分合合,凯蒂更加珍惜这种情投意合的灵魂相吸。她想当然的以为,廷克的绅士风度,都得益于这本“上流法则”。

  然而,凯蒂是很聪明,聪明到不甘当一个打字员,要去职场拼杀历练;但她还不够聪明,否则她就会发现,那些真正家世优越的年轻人,连5条《社交及谈话礼仪守则》都做不到。

  因为没有必要。

  直到凯蒂亲眼看到,廷克的“教母”把手伸进他的大腿,凯蒂才恍然大悟:廷克的“上流法则”,不仅是他行为处事的准绳,更是他的剧本。他靠这个来扮演家族显赫、名校毕业、叱咤华尔街的银行家。

  廷克所拥有的这一切资本,足够令姑娘们闪着星星眼、做一段霸道总裁与娇妻的美梦。殊不知,都是他以身体交换来的。即便对方的年龄足以做他的母亲,即便他与女友同居期间,都是随叫随到。

  无耻吗?是。卑鄙吗?是。

  可是,为什么他挨了凯蒂耳光后,会露出这种肝肠寸断的表情?又为什么会彻底消失,连“教母”的利诱威逼都无济于事?

  我想,大概是因为《瓦尔登湖》。

  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时候,凯蒂说,如果被困在孤岛,她会带上《瓦尔登湖》。

  于是,这本沉闷的散文集,廷克常放在手边翻阅,成了他心灵的避处,得以暂时远离纽约的纸醉金迷,在澄净的湖水和浓翠的山林中,获得一丝慰藉。

  《瓦尔登湖》里,梭罗有一段忠告是:找到我们自己的北极星,然后像水手和逃亡的奴隶一般坚定不移地追随它。

  显然,凯蒂曾经的“北极星”,是廷克。这给了她力量,向绅士过了头的廷克,主动发起爱的冲锋。而对廷克来说,他的“北极星”,既是凯蒂,更是凯蒂直面生活的勇气。

  他最爱的凯蒂,是这样的凯蒂。就我所知,她拒绝了三次诱惑:

  第一次,是对她有好感的富二代,即便双方都不那么爱对方,她也可以一举拿下,让自己翻身做阔太。但她拒绝了。

  第二次,是手握钱权的中年美妇人,看她住得简陋寒酸,愿意送她一套高档公寓,只要她付出“一点”代价。但她拒绝了。

  第三次,是交往几个月的有钱小男友,他问凯蒂:“你还爱廷克吗?”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是起身吻一吻小男友,并且保证他以后都不再提这个人,因为她早已撕下廷克的假面。

  但她回答:“是。”

  她已经知道,廷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家族,父亲连他的学费都挥霍掉,毕业后成为一个低级职员,并且主动引诱了能为自己带来资源的“教母”。不是家族显赫、不是名校毕业。她亲历过这座黄金之城的浮华与诱惑,理解他的苦楚和野心,明白他心中名为“良知”的圣火尚未熄灭,并为此爱他、悲悯他。

  出乎意料的是,廷克抛下一切荣华,成了一名码头工人,再也不需要用上《社交及谈话礼仪守则》的条条款款。他隐没在曼哈顿的人流中,再也没来找过凯蒂。直到多年后凯蒂看到他的照片:胡子拉碴,衣衫破旧,却充满活力,双眼明亮如星辰。

  爱之所以令人心醉神迷,正因为它的神秘莫测和法力无边。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对黛西的爱,令盖茨比拼了老命钻营投机,实现了一穷二白到腰缠万贯的奇迹。而《上流法则》,对凯蒂的爱,让廷克寻回赤子之心,完成了不义富贵挥手洒的涅槃重生。

  我始终认为,凯蒂是令人敬佩的女性,她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靠美貌抓住晋身的捷径,而是拒绝了诱惑,坚定地投身职场,一砖一瓦都来得心安理得。她曾经观看赛马,看到一位年老的富豪和他年轻的妻子。那个时候,她就隐隐有个感觉,想靠聪明才智,站到那个富豪的位置,而非他妻子的位置。

  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她与廷克终究无法成为同路人,他们各自做出了选择,得到了一些东西,也永远舍弃了另一些。

  不过,在呼唤对方名字中迎来每一个清晨,直到死亡,何尝不是一种绵长隽永的浪漫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