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韦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韦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08 21: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韦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韦纳》是一部由乔希·克里格曼 / 埃莉丝·斯坦伯格执导,修玛·阿贝丁 / 阿米特·巴戈 / 亚当·S·鲍尔托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韦纳》观后感(一):韦纳太太-现实生活中的傲骨贤妻

  片子讲诉了在2011因为情色桃花新闻占据了头条的安森尼韦纳的故事。当时是美国国会议员的他不得不以辞职来暂时挽救自己政治前途。2013年,两年之后韦纳以改过自新态度,更加自信的站在大众面前。这一次,他要竞选的是纽约市市长职位,然而在竞选的这短短半年内,韦纳又再一次被翻出在辞职后还一直进行的桃花事件,这包括传色情图片给其他女性,和一位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工作粉丝进行电话行为等。安森尼韦纳的故事,如果是稍微关注美国政治的人应该都知道。2013年当他调情的女性站在媒体面前大谈他的性器官,当媒体把他保守政治的妻子图片和他全身赤裸的自拍照放在一起,当他又一次站在大众面前抱歉,韦纳一家带给了我们这些不懂政治的人愿意去跟随政治话题的一个切入点。

  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站在他身后,看似完美冷静在整场事件中支持他不离弃的他的妻子

  她,Huma Abedin是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最可能竞选的民主党竞选人希拉里的亲信。

  但在说Huma之前还是要谈一谈安森尼。安森尼是一个很容易让人看透的人。他自信,热情,他可以让对他一再失去信心的美国公民在听完他的演讲群体鼓掌,他的演讲有感染力,热情张扬。但热情仿佛也成为他的弊病。这样一个公众人物走到哪都有一堆支持者和粉丝围绕身边,这也成为他为何要通过种种桃花事件寻找自己价值的主要原因

  如果把安森尼和傲骨贤妻里的peter相对比,抛开他们各自坚持的政治立场不谈,两者为自己家庭带来的伤害,安森尼比起这个虚拟角色来,不分伯仲

  但Huma却不是Alice Florrick。Huma不是家庭主妇,她到现在都拥有美国政治界数一数二地位,从1996年19岁开始跟随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但现在2016年成为希拉里最亲信的顾问之一,她的头衔从实习生,变成秘书,从chief of staff变成2016年希拉里总统大选的副主席,Huma被媒体称为小希拉里,希拉里称之为“她的第二个女儿”。

  韦纳和Huma的结合简直是最难能可贵的政治生涯完美结晶,如果没有这天翻地覆的桃色新闻,估计现在韦纳一家会是民主党甚至全美政治史上数一数二的权利夫妻

  但因为韦纳的失误,Huma不得不扮演一个保守地原谅丈夫浪荡行为的妻子,她不仅要保住这个家庭,也成为能保住韦纳政治生涯那个的最后一颗稻草

  片子里她没有怨言的帮助韦纳拉资金,自己整理好的头号捐款人,然后一个一个电话的打,这个时候的她还是自信的,韦纳改过自新,纽约市长的预测选票遥遥领先,她可以不低头的直面面对他人对韦纳的质疑。在媒体前,在慈善会议上,在广告里,她温柔坚定的承认韦纳的错误,让自己丈夫仍然站在闪光灯下。

  当故事继续进行,韦纳传出第二次桃花新闻后,Huma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的情态都被纪录片拍摄了下来。全美都在报告的新闻,走到楼下就是挤进数百记者的发布会,她到底是否还应该继续站在韦纳身边去支持这个一而再再而三欺骗她和大众的男人

  这个记者发布会像极了傲骨贤妻第一季第一集时Alica站在Peter身边的剧情可笑的是真实事件发生在虚拟的故事后,是该感叹编剧写作能力,还是事实造化弄人。不同的故事,却拥有一模一样受害者

  片子最后,韦纳竞选失败后一场闹剧后回到家里,Huma坐在餐桌旁,吃着外卖的披萨,她妆容优雅,却不吭一声。站在她前面的,是这个不断失败却从不放弃的男人,他唠唠叨叨的看着电视报道里面的自己,纪录片的镜头从他的身上移开,全身心的集中在Huma身边。在她眼里,虽然还是平静如水却多了一份犹豫

  韦纳。和他这常常被嘲笑的姓一样,他这个”老二“的设定,没有这个女人,真的一文不值。

  -- 纪录片韦纳在2016年的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了美国的大众评论奖。

  《韦纳》观后感(二):The prima donna life, the rise and fall

  Weiner最近一次因性丑闻被FBI调查而搜查家庭电脑,导致妻子Huma为Hilary处理过的秘密邮件成为“邮件门”的证据,重启调查,蝴蝶效应带动了一连串的政治崩塌。今天Trump第一天就职,写影评抒发一记。

  纪录片最后的访谈节目里,主持人说,政治人物以后或许免不了在各种各样网络平台直播自己的人生。Weiner马上自黑,博了个满堂彩。他的机智幽默热情洋溢的政治明星气场每回都将他从声誉扫地的谷底拉起,在性丑闻这个坑里跌倒两次,连Obama都说,我要是他就辞职不干了。不论是大咖还是熟食店里的路人,都可以公开指责、嘲弄他——Weiner,或者说几乎每个在媒体和大众监督下赢得选举的候选人,都能在或大或小的废墟里昂着头继续闪闪发光,Weiner的这滩废墟特别大就是了。

  但现在已经当上总统的Trump,废墟就小过吗?Trump有不少媒体经验,早年闯纽约的时候就显示出对媒体名流的追捧,商人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更是开了一个创业类电视真人秀。不懂媒体的候选人没有机会赢得选举。Weiner同意纪录片团队跟拍他,记录丑闻的发酵、政治生涯的陨落,但纪录片仍然发行了。他的表演人格,对镜头及镜头背后运作规律熟悉,恰恰是他曾经取得职业成就重要因素。这个纪录片在开拍签约前,或许有很多人预感这会拍成一个被重大丑闻缠身、但又大翻牌的传奇经历呢?事实上,它却记录了一连串的闹剧、悲情和乌龙。然而,谁规定政治家要用何种规则运用媒体?

  即使作为一个故事来看,这部片的情节就有足够多的反转起伏,节奏的缓急,恰到好处的配乐,和很多漂亮的机位都能让这个故事足够“好看”。纪录片的几次高潮都在Weiner上街拉票的活动现场,他极富激情魅力和感染力,Huma那时看着他的眼神其实很有欣赏喜悦成分。她自己就是一个潜力十足的政治明星:Hilary说,如果自己有第二个女儿,就是Huma了。她和这个男人在智力、能力、事业抱负上应该都是很契合,才会走到一起。

  不过,纪录片后来拍了很多次Huma的眼神特写,年纪轻轻职业水平就这么高的一个聪明女性,眼神里全是委屈。The Good Wife剧集里的Alicia,编剧几乎给了她一模一样的戏码,在丑闻频发且需要为家庭观念背书的美国政治界,这样的隐忍并不少见。家庭成员互相支持,这种观念确实是社会之光,但从性别角色上看,作为女性、作为一个被背叛的受害者,Huma还在尽力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饮下各种不悦。她在整部纪录片里完全没有发怒过。或许是19岁起就在白宫,一路走上要职岗位锻炼出的政治智慧,但我作为观众却挺希望她能正面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夫妻俩的合作策略应该就是放下分歧,共同拿下政治目标。可是,这对于女性选民而言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信号?为了丈夫而放弃自己表达的权利?在女权视角下,女性不管在工作场合还是家庭角色中,是不是都应该捍卫表达自己的权利?

  Weiner在纪录片里承认了自己性格方面缺陷,他已经发现了自己无法正常地维持好两性关系。我虽说不懂太多心理学,但感觉他这个情况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治疗康复后再去竞选重要岗位。直面问题、有病治病,才是真正的支持;纵容隐忍,也许适得其反。也许他们去心理治疗过只是纪录片没拍。可是……

  如果我有一张选票,我会投给知错就改、坚韧不拔的候选人吗?会。

  我会投给只关心职业目标、不关心家庭成员快乐与否的候选人吗?不会。

  搞不定婚姻、事业,都算不得最大的失败。最大的失败是,错了又错,改不过来。

  女性政治家同样是重要的公众人物,担负的传达家庭观念的公众角色尤其重要。或许这些年,政治舞台上不少女性在面对丈夫性丑闻时都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忍,或许正是当下女性家庭角色的侧面写照。不知道这是不是Hilary让部分女性选民失望的原因。

  与其说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政治乌龙和家庭悲剧,不如说它更能激发关于媒体与政治生态、家庭与女性地位的思考全民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在塑造舆论并成为潮流的一部分,不论是支持别人还是自我发声,我们都不应该沉默

  《韦纳》观后感(三):中国市长和纽约议员——电影《韦纳》(Weiner)

  在说这部电影之前,先说说另一部纪录片:《大同》。《大同》是一部讲述中国大同市长耿彦波故事的纪录片,有人说它是真人秀,有人说它是中国良心纪录片,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艺术作品形式直击党干部乃至一座城市的一把手。

  第一次听到耿彦波的名字,恰好是我去山西大同旅游时。开着小桑塔纳,坐在后座有考据癖的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说着耿彦波的故事。开车在极度拥挤的魏都大道愤怒的我,只听见了“拆迁”、“城建”、“拆除古建筑”、修路等几个关键词

  直到看了这部纪录片,旅游时朋友的碎碎念又回到脑海。那些标签,在纪录片的曝光下,显得非常的廉价。那些标签,把一个服务多年的共产党员,变成了一个平面化的人。当耿彦波的妻子追到耿彦波开会的酒店,在电梯破口大骂他加班不回家,并且说:

  “耿彦波,我跟你说,都不活了!这日子没法过了!”

  你就会发现,正厅级干部的日子也不过如此,一样是哭笑怒骂,一样是艰难地过活,从很多种意义上来说,他活得确实不如打麻将喝普洱溜溜狗下下棋的小区大爷

  说回这部美国的新片:《韦纳》(Weiner)。它讲述了纽约众议院议员安东尼·韦纳的故事。

  这个韦纳是何许人也?首先,在很多年前,他是一个政治红人,靠着众议院会议上激烈地抨击共和党的行为而走红Youtube。自己混好了,对于一名政客来说还不够,就像纸牌屋里的下树总统需要一起半夜抽烟的老婆一样,韦纳也需要一个背后的支持。幸运的他,得到了希拉里团队里的一名阿拉伯美女。在克林顿的主持下,两人结为连理。

  由于韦纳服务于纽约众议院,对他竞选纽约市长的支持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就在他事业的最高峰时,关于他的花边新闻出来了——韦纳给一名女子发过的自己内裤自拍传到了互联网上。

  男人最需要管住的就是裤裆,这个道理可谓是为数不多的普世价值了,政客韦纳更需要懂得这一点。一张小小的照片,就让他被迫辞职,过上了带孩子生活

  又过了那么几年,韦纳开始渐渐恢复了活跃度。这里面他的妻子功不可没。在一场电视采访中,他的妻子首次公开露面,无条件支持丈夫,并且声称原谅他,给他第二次机会。

  美国人最爱干的事情之一,就是原谅政客,当然,目前来看,仅限于男性政客。比如说克林顿吧,办公室绯闻这么不专业的事情,美国人民依然原谅了他。片子里,纪录片导演问一个路人甲,说你为什么这么讨厌韦纳的桃色新闻,路人说一名政客应该管好自己的私事。导演又问,诶那你怎么还支持克林顿,路人说他不一样。

  这个不一样,其实就是给公众时间,吸收负面新闻的冲击,并且观察个几年当事人表现经过这些以后,韦纳也成功地成为了克林顿,重返政坛。这一次,他选择了直接竞选纽约市长。

  这枚炸弹确实厉害。韦纳在大选前七周遥遥领先所有的候选人。他的游街部队简直就是纽约的大party。宣传完以后他直接走进了地铁站,而地铁里每个看报纸的人都把报纸放下,悄悄地对着镜头,指着韦纳,竖起大拇指

  但可惜的是,一名拉斯维加斯的特殊服务女人,毁了这美好的一切。她在大选前几周,在互联网上投下重磅炸弹:韦纳的全裸照。当然,也不能怪这个女人,狗改不了吃屎,偷腥的男人一般也还会回去扒几口。韦纳在辞职以后,在向妻子和社会道歉以后,还跟8或9名女性进行性爱电话、短信和图片的交流

  还是这件事,韦纳曾经说过,这件事一定会再次以某种方式出现在公众眼中。只可惜,他以为这是同一件事情,以为已经是过去式了。但对于公众来说,原谅简单,但再相信很难。韦纳竞选市长失败,仅以近4%的得票率垫底出局。

  这部电影大概就讲了这么个听上去非常滑稽的故事。整件事情,从八卦角度来说,就没离开韦纳的裤裆。他的执政能力、魅力和言辞都毫无意义,只有这一件花边新闻被人们所铭记。

  这无疑是一部极佳的纪录片,无论从拍摄方式还是剪辑还是音乐,都做到既幽默又沉重,在你想要唏嘘时,它总能让你笑一笑。但当你开始微笑时,它又让你感同身受韦纳的委屈和后悔。

  与《大同》一样,镜头瞄准了政客这个相对来说较为神秘的职业群体。哪怕在美国,政客对公众来说,也只能通过社交网络或者官方活动进行了解。当然,这也是职业性质决定的。他们无疑是公众人物,但因为工作的内容要么十分琐碎枯燥,要么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他们的生活的门槛是较为高的。普通群众对于他们的生活,虽然好奇,但更多的是猎奇。

  大家只想知道耿彦波做了什么,只看结果,并不在乎他如何协调施工队、拆迁办、钉子户、文物局甚至中央的关系。大家只想知道韦纳的私生活能否反应他是一个称职的领袖,而不在乎他想要如何改造纽约,让布朗克斯和皇后区向曼哈顿靠拢。

  但这是无奈的结果。知沟,或者说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群众对政客的期待只能如此。但这两部纪录片,都极大地填补了这一区域。公众首先享有对政客生活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对于选民来说可以更好地做出选择。而对于政客而言,从长远来看,多一点不论正负的曝光率永远不是坏事。

  当然,要说拍摄手法和电影性,《大同》完败于《韦纳》,两者不在一个水准上。《大同》停留在猎奇层面,很多耿彦波的私生活第一次暴露在公众之下,很多地方还需要字幕来串联,无法做到流畅地讲故事。在《大同》这部电影里,甚至没有所谓的故事。基本上就是耿彦波的真人秀,只是这真人秀确实好看,有泪水,有争吵,有温度。

  这边的《韦纳》,不仅更加有趣,很多地方仅仅靠镜头就交代了一切。例如,韦纳的妻子问他,你要我去接受采访,我该说什么。韦纳说1怎么怎么,2怎么怎么,3……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妻子转向摄影师的镜头,做了个不可思议的表情。就这一个细节,就把夫妻的关系交代的再清楚不过,也再真实不过,就像每一对情侣一样。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两部电影在接近结尾时,导演都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允许我拍。这个问题是每一个看这两部电影的观众都会问的问题。政客,搞好本职工作就好,为什么要拍一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耿彦波尚且说的过去,也许是出于政治遗产的考虑,但韦纳就不知道了。就像片头一样,他说:“妈的,这就尴尬了。这是一部关于我的破事的纪录片。”

  两个导演的处理也不一样,仁者见仁。中国导演周浩给了较长的篇幅,让耿彦波解释为什么拍这部纪录片。回答并不是非常官方,但也谈不上有趣。总结一下,就是让大家知道中国市长都在做什么事,有多不容易。这种答案可以满足很多人,但从电影的角度,无疑是灾难性的。就好比你问卡梅隆为什么拍《泰坦尼克号》,他说我想展示给大家沉船的经过,还有美妙的爱情。

  这不是废话么。

  《韦纳》导演Josh Kriegman 和 Elyse Steinberg则让这个问题,停留在了刚问出口的那一秒。观众仅仅能够看到回头的韦纳,正准备回答这个问题,导演就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

  这种处理无疑是负责任的。导演把每个人观众心里的问题都问了出来,但没有给答案。可能因为这答案根本就不重要——一名政客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不要相信,又何谈答案。但这个操作也是不讨巧的。像我一样的观众会认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cool的处理,但既然这是部纪录片,他的答案信不信是观众的事情,但放不放出来,就是导演的责任了。既然一则事实被导演生硬地剪掉了,对于想要知道那一刻真实的观众来说,就像是受到了欺骗。

  最后想说的是,两部电影都会受到同一个质疑:政客的生活,有几分可以相信。在《大同》里,耿彦波就住在政府大院里,几乎所有的镜头都交代在他的工作场景中。当然,这些场景竟然包括酒席上的觥筹交错,车后座的两行清泪,甚至一对一面对上访群众。在《韦纳》里,虽然导演几乎就驻扎在韦纳的家中,但对韦纳生活细节的交代,还是浮于表面,工作镜头的缺失更像是导演推波助澜,让观众以为韦纳就是无所事事不怎么工作天天发色情短信。

  最好玩的是,两者都有同一个镜头:耿彦波走进电梯,韦纳走进电梯,对导演说:

  “我要去谈点私事。你就别跟着上来了。”

  有人会觉得,且不说导演被拒绝也是某种操控,至少说明纪录片的完整性值得质疑。

  但我却觉得,尤其是《大同》,这一幕给观众一个极其真实的感觉。如果我是主角,我的平凡生活中唯一能对导演说不的时候,恐怕就是我蹲坑和做爱时了。而服务普罗大众的他们,理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上。

  上电梯谈私事,我姑且认为他们是去为人民服务了。

  《韦纳》观后感(四):美国基层政治家的一场闹剧

  看之前不知道是纪录片,头20分钟还在琢磨,这主角演的太好了啊……

  后来发现,真的就是纪录片,居然有政治家可以允许纪录片导演全程跟拍自己的竞选过程……和失败丑闻,甚至最后逃离妓女堵门的过程。不愧是曾经的网红政治家,百折不挠,却也脸皮够厚。

  管不住自己的弟弟,是2011年引咎辞职的原因,当时各种政论节目就是各种调侃,2013竞选前夕,本已大幅度领先,却又爆出来,不得不说,可惜又可怜。

  要说感染力,确实不错。你看他最后竞选前两天安排去个社区,他出来基本快没人鼓掌,别人问了个尖锐问题,他回答的很有感染力“只因为我关心这座城市”最后竟赢得了满堂掌声。

  通篇没仔细提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各种“为中产阶级带盐”的广告和煽动,却在每次游行时候像狂欢一样,而其他候选人冷冷清清。

  Huma,也是希拉里的得力助手,面对屡屡扶不上墙的丈夫,一开始大度表现,后边也只能无奈叹息,甚至投票当天都没有陪同出席(当然也有希拉里的因素,媒体一直说Huma二选一)。

  结果片子最后,哥们又东山再起,说起纪录片,政论节目自黑一道,引得嘉宾大笑。一人一票的米国政治版图,果然适合表演者生存。

  《韦纳》观后感(五):你说你是不是有病

  会去看《Weiner》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看完之后唏嘘不已,觉得票钱值了。所以这是一篇观影感,充满了个人感情色彩,绝不是一篇中肯的影评。

  作为一个常年与世隔绝的死宅,除了现任美国总统是谁,政治相关的事知之甚少。进场前担心自己抓瞎,先查了点背景,知道主角是个11年因为性丑闻下台的国会议员,13年竞选纽约市长失败的人。当时感觉他的人物介绍里恨不得直接打上“loser”的标签。

  片子是记录他13年竞选纽约市长的过程。

  故事一开始交代了人物背景,让我以为是个欲扬先抑的格局。任国会议员期间,Weiner因为自己耿直和火爆的风格颇受喜爱。媒体评价:”终于出了个这么有种的民主党议员”。他还娶到了希拉里的得力干将Huma。看起来一派蒸蒸日上的政治生涯,却在11年的时候因为手残在twitter上发了自己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的照片结束了。当然,内裤还是穿了的。可惜,只穿了内裤。不雅配图引起轩然大波,一开始Weiner也是抗争了,托词就是常规的“账号被黑了”,结果没兜住,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引咎辞职了。大概Huma当时弄死他的心都有了。夫妻感情是小,毁人政治前途基本就是不共戴天之仇了。

  13年的市长竞选,Weiner是旨在打个翻身仗的。Huma也是指望这个身能翻成,竞选的时候作为妻子的形象站到了Weiner身边。一开始简直就是所向披靡,广大群众对于“男子风流、浪子回头”这种剧情还是很买账的。Bill de Blasio(现任纽约市长)作为竞选对手简直是凄凉的。正所谓好景不长,你想浪子回头,只好让你回头无岸。网上井喷式地爆出了之前Weiner跟多个姑娘的文爱聊天记录,还有Weiner的网名“Carlos Danger“。一夜哗然。搞笑艺人已经把他的聊天记录情景再现了。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一位聊天的女主直接走到了幕前。丰满的身材和艳丽的妆容不用说话就是最好的陈述,何况她还挺敢说。这位Lisa小姐趁机火了一把,电视杂志报纸,可以想象外快肯定赚的盆满钵满。一开始我以为她是个走无脑路线的,然,小姑娘用行动证明自己是要勇往直前的。她甚至计划在竞选当夜把Weiner堵在入口,来个狭路相逢的面基。不幸被躲过去了。懊丧不已。

  话分两头,我们的男主毫不意外地成为了千夫所指的渣男、色魔、骗子。在那一刻,片子里刚好是一段他的电视采访。主持人问出了我的心声:“你是不是有病?” 多好的一条康庄大道,生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还是绊在了同一块石头上。然而,事情有先后。这些都是过去时,但是爆出来的是现在时。即使强调过去了,解释当时夫妻感情出现了问题,但是没人相信了。他成功的被定型了,我心想着:他完了。他确实完了,一败涂地。媒体采访没有人关心他在说什么,都只在问:到底有多少个女人,辞去议员职位之后是不是还有继续、Lisa说的是不是真的……一开始有多少人觉得他改邪归正,这时就有翻倍的人觉得他是无耻之徒。他很惨,惨的让人心生同情。走到这一步,他连资助人都丢了,但他别无选择。他不能以一个性丑闻的角色再一次退出,只能走下去,至少要撑完全场。在社区见面会上,没有人欢迎他。这场会也只是因为是拟定的行程才进行的过场。他在没有人欢迎的见面会上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你们从没有像了解我一样了解任何一个其他的政客,甚至你们自己。我在你们面前是如此的透明。之所以到了这般境地我还站在这里就是因为我关心这座城市,在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你们。我跟我爱人之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我们两人之间的事情,与旁人无关。我在这里是因为我爱着这个城市,希望它好,我不愿意在此放弃。” 在我看来,他已经体无完肤了,但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立场,赢得了掌声。这是值得尊敬的。

  竞选结果惨不忍睹,全程狼狈尴尬,原来是个先扬后抑的落魄故事。结束的时候导演问了个好问题:你为什么会同意让我们拍这个片子。也对,他的漏洞那么大,应该会预计到对手不会放过他,只是没想到会这么惨。片尾他说:其实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认真地想过。我想,我大概是想让别人至少知道一个更真实的我是什么样的。

  这是个跌宕起伏的滑稽剧,笑出了声、湿了眼眶。故事里那个Weiner像个平常的中层阶级一样,住在一个还算不错的公寓里,有个三口之家,没有豪华的家饰,出门坐地铁或者骑公用自行车,为了自己的梦想拼的一无所有。他因为选民质疑了自己的妻子而不顾形象地与人大吵一架。甚至爆了粗口,毁了一个原本不错的直播。他在活动现场热情洋溢,坐进车里疲惫不堪。他冷静下来会说:大家都是政客,他们这么做我觉得无可厚非。也会说:其实我觉得挺对不起Huma的,她不该承担这些,但这些事情现在就是发生了。这样的Weiner让我觉得赤诚和坚韧。我推翻了那句“你是不是有病”,心想着“其实是个一般人”。赤诚二字按理来说不适用于政客身上。一个“赤诚”的政客大概是失败的。他的政治生涯或许已经结束了,毕竟他比大多数同行有名,可是Anthoy Weiner这个名字却成了个贬义词。但我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个片子,会觉得这是个真实存在的人,即使是反感也许会是个更丰富和复杂的反感。片子场次很少,放映厅很小,沙发却很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