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加一》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加一》经典影评10篇

2018-04-08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加一》经典影评10篇

  《加一》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蒋佳伊 / 范梓沐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一》影评(一):跳出留守怪圈

  在看完《加一》离开活动中心时候,15级的学弟和我谈起了他的疑惑:“本以为要买些纸巾拭泪,可是看完之后我并没有泪流满面啊。”我听完后笑笑感动,也许只是这部纪录片的一小部分作者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主题,也许用“思考”二字更为贴切些,也即作者想要“颠覆”的某些人对于留守儿童认知

  真实生活,是对这部纪录片最好的总结,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而生活最易让人折服。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内心满是压抑,一种来自“留守怪圈”的压抑。

  纪录片中加一的父母,因为知识所限,在城市艰难地打拼着,这种艰难,既是生存的沉重疲惫,也是心理的羁旅与漂泊,这种艰难,让他们对子女教育无暇顾及。加一的成绩很差,而为什么她的成绩会这么差,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是繁杂劳动占用了她的学习时间。这也许是理由之一,却不是最核心原因,我们分明看到了加一认真作业一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加一缺少来自家庭教育关怀,以及这种关怀所创造的学习氛围。加一常常坐在自家的石板凳写作业,父母回家过年的时候,带了许多玩具,却唯独缺少了加一最需要的一方书桌。除了做作业之外,鲜少有看到加一额外的学习时间,例如课外阅读、预习,在忙完了一天的劳动之后,她唯一的爱好,便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俨然成了一个“电视迷”。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既来源于她内心的无知,也来源于外部环境匮乏。首先,她缺乏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学习的益处、不知道为谁而学习、不知道学习所能带来的改变,仅仅把学习等同于作业和考试,等同于一个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其次,她缺乏学习的资源,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缺乏并非来自家庭贫困,而是同样来源于父母对于教育的无知,尤令我感到惋惜的是,影片中的加一对于舞蹈是那么地热爱,舞蹈基础也异于常人,然而,父母似乎从来没有给她买过舞蹈教程的光碟,取而代之的是粗制滥造毫无内涵动画片

  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贫穷富裕的距离,是一座真实存在时光机。这种时间的滞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仅体现物质上,更着重体现在精神上的影响。当城市里孩子为了升学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加一在看电视;当城市里的孩子在阅读《安徒生童话》的时候,加一在看电视;当城市里的孩子在陶冶艺术情操的时候,加一在看电视……如此循环,加一与他们的距离绝非一点半点。

  影片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一被爸爸要求跪着道歉。他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女儿,却用了最苍白无力的方法。在呵斥责备的时候,爸爸在想些什么呢?他也许想到了自己,想起了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青年仔,潇洒辍学只身一人来到广州,却被现实敲打得血肉模糊。他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重蹈覆辙:长大,辍学,结婚生子,打工,成为照顾留守儿童的留守老人,接着一代又一代地循环……这便是“留守怪圈”。

  不幸的是,这种怪圈似乎愈演愈烈,大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在我两次的支教经历中,不乏有留守儿童的存在,加一相较于他们而言,是幸运的,尽管她承受了这个年纪、这个时代所不应赋予她的苦难,但她天真快乐着眼神里满是童年的纯澈。我所看见的留守儿童,因憎恶学习而痛哭流涕、因缺乏管教而满口脏话,他们甚至在青春期还未到来之时,就懂得了相互分享黄色视频,懂得了成群结队到垃圾堆中翻找安全套、然后灌满水从楼顶砸下……

  在古代,贫寒绝不是影响一个人精神境界的主要障碍,因为即便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秀才,也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因为这种伟大的理想,匡衡凿壁偷光、孙敬与苏秦头悬梁而锥刺股、宋濂拜硕师与游、假借书于藏书之家……于是《名贤集》有云:白屋出公卿,寒门出贵子。而今,我们再讨论这句话时,主题竟是“寒门再难出贵子”,此种落差,难道不是精神信仰、理想信念缺失而造就的吗?

  纪录片中村口的喇叭曾经报道过“精准扶贫”这一政策。既然要精准,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贫,尤其在如今不愁温饱年代里,精神上的扶贫工作更显得重中之重。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能不能不要再向他们输送一车车的旧衣服、能不能不要再送给他们那些淘汰的玩具甚至是赤裸裸的金钱。我并不是说,上面那些东西对于孩子而言不重要,我想它是重要的,然而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向孩子们传递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正确人生观丰富多彩世界观,让孩子们内心阳光、勤于思考、艰苦奋斗

  我们衷心地祝福加一,愿她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勇攀在命运高峰、奔跑于人生的道路上,跳出“留守怪圈”!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陈佳南

  《加一》影评(二):公益纪录片《加一》观后有感

  现在网上有关留守儿童的资料都是 可怜 弱视 群体 叛逆,但我知道这只是一小部分的情况,我也出生农村,身边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有些出生不到一岁父母就去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这部片子主人公加一,感觉她才是我印象中的留守儿童的形象,早上起床去上学,放学后要带弟弟,洗衣服,洗碗,干农活,做不好了还要被爷爷奶奶骂。

  平时从来不会关心她的作业是否做完,更加不会抽时间会辅导她的学习,但一旦考试没考好,那就是天大过错了,要挨骂,被从广东打工回来的爸爸抓去罚跪,还要被奶奶拿来跟同伴比较

  小小的孩子年仅9岁,看到后面越来越觉得加一的辛酸,她表面坚强懂事能干,5岁开始就会洗碗,照顾弟弟,但其实她也有她脆弱的一面,会对着相片想爸爸妈妈,回忆小时候爸妈带她出去玩的时光,过年时妈妈回来3天就要去广东打工了,加一却没有去送妈妈,因为她不舍得,只能躲在被子里哭泣流泪.............

  但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年后开学,她还是要去上学,放学后还是要带弟弟,还要帮奶奶做农活........

  《加一》影评(三):留守儿童:加一

  看完了《加一》,有许多反思感想。《加一》反映出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深入展示了中国农村的面貌。我想从一些角度聊一聊。

  第一个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怀、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虽然看似平时生活的很开心,但只要一和父母相处,那种疏远与不亲近就表现了出来。当加一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她窝在床上哭泣,心中所渴望的父母正即将远去。当父母不在的时候,她要自作坚强,照顾弟弟、学习做饭、帮奶奶做农活。这样的生活显然是不健康甚至是残缺的。

  第二个问题,是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当弟弟的东西丢了,加一会受到奶奶的责骂,弟弟拿了第一,加一拿了第六,加一也会受到责备。而平时生活的重心,也是围着弟弟在转。虽然加一是姐姐,理应照顾弟弟,但仍能瞥见男女平等的一些端倪。

  中年人都前往城市寻求发展,经历时代的动荡。即使他们的工资不高,但也没有别的出路。而农村里剩下的老人,只能做点农活,照顾小孩,等着时间流逝。这种强烈反差让我觉得很难受,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现在所过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而结尾的数据更让我震惊,全国有6102万留守儿童!如此庞大的群体,让这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有力的政策,保障这些留守儿童应有的权利

  《加一》影评(四):论《加一》的可看性

  当然是5题星了

  本人幸运的在片子公映前观看了本片,主人公加一从五岁开始就要洗碗,照顾弟弟还要帮奶奶做家务,对于我们80后的乡里孩子来讲她做的事情都是算多的了,更何况是在这个年代,在片子主人公身上看到我自己的童年,从小要照顾比我小两岁的妹妹,放学后也是要打猪草,烧火做饭,但我比她幸运的是我父母一直都陪伴着我们成长

  看到加一妈妈过年后去广东打工时,加一躲在被窝里哭泣,当时特别心疼她,那么小的孩子就要忍受跟父母离别滋味,每天在相思中度日。

  看完片子后,看到了加一的快乐,也看到她的辛苦酸......

  《加一》影评(五):自己的一点想法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北上广,看到的是中国在准备建造太空站,看到的是中国在逐渐地富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们每一天都幸福的在学校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在那农村,还有将近一亿的留守儿童我们却没有看见,如果不是《加一》我想我也不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他们的生活。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加一那天真的笑声,她并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她也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她有的更多的是小孩子天性,在他的身上,我找不到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差异,但是有在奶奶爸爸的谈话中我又看到了她们身为弱势群体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限循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采访蒋加一的爸爸的镜头。身为家长的他们,他们向后背负着对父母的赡养,向前他们承担着子女的未来,然而,在挣钱方面他们并没有一点优势,相反的,他们是处在劣势的,就如蒋加一的父亲所说“我们没有知识,也没有什么能挣钱的手艺,在农村也没有什么可以干的,就只好出来大城市里打工。”一直以来,我们的想法都是让更多的人去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然后希望我们大家去给他们捐钱和捐物,但是不知道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能一直给他们捐吗?答案是不能的,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与其捐这笔钱去让他们暂时的过上一段时间好日子,现在国家的技工如此的稀缺,不如把这些钱化为一笔资金一家成人学校,让他们在其中选择自己喜欢技术学习。关于纪录片我想说的是一部纪录片本应该是能给人以一种感伤同情的,但是在看完纪录片之后,我听到的是一名观众淡淡的说了一句“拍的很一般”,我不知道为什么一部纪录片的评价电影院里我们看完之后的评价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会自我安慰的想,也许只是他冷漠罢了,但是我一直不相信这敷衍的评价是没有原因的。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是把留守儿童所看的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印出来了,也许这是导演特意让我们看到她们的娱乐方式单调,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很好,一部好的纪录片,它面向的不仅仅只是中国,在国外我们也有许许多多的外国友人关系着中国的慈善,把政治问题杂糅在一部公益性的纪录片,我想谁也不会喜欢看吧。

  《加一》影评(六):愿每一个人都是“加一”

  我不懂电影,纯粹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本片虽然是一个讲诉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煽情或者悲悯。几乎没有采访片段,极力淡化音乐背景,尽可能的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记录加一及其家人的生活。导演的态度是隐藏在电影之外的,而将思考完全交给观众。这样做或许没有一般电影的冲击力,但是它真实客观,它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却是细水长流的。

  一般谈到留守儿童,我们第一印象好像就是贫穷的农村、破烂房子肮脏的衣服、老旧的教室、哭泣的脸庞……

  而本片给我的感觉,虽然不可避免出现了贫穷的场景,但是导演却进行了淡化处理,着重点是人:加一的乖巧懂事,弟弟的调皮搞笑,父母的努力奋斗,爷爷奶奶的坚韧,以及全家人对于加一教育的关心于看重。

  如果不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单单一家人的相处,我想世上或许找不出比这更好的一个家庭了,家长努力,孩子乖巧!

  而恰恰的,没有了那些高人一等的悲悯,以及故作清高的煽情。电影或许一霎那的对我的冲击力不够大,但我却被一家人的乐观努力所打动,特别是加一像小草一样的坚强乐观。

  这满满的正能量是他们带给我的,她们一颗坚强的小草!

  从公益角度来讲,在所谓的主流横行的大背景下,煽情的电影有时候给人一种类似道德绑架的善良:我既然愿意看这类电影,我本来就想关心帮助她们,结果我被狠狠的“煽”了一巴掌了,我们带着高人一等的悲悯,去表达对于“加一”们的关心以及帮助,她离我很遥远,这是一次性的,主动变成了被动

  而《加一》,加一以及其家人的韧性,正能量。我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感受到一种阳光,我会想帮助这样一位小妹妹,她给我的感觉离我很近,看她就像看着乡下的小妹妹,或者童年的某个玩伴,这是主动的。

  几年后,我还会记得加一,记得那个笑脸

  《加一》影评(七):看完《加一》后

  看完纪录片,果然心情仍如以往一样沉重。本以为自己会因为某个动情的画面细节而哭,但是并没有,尽管如此,却也笑不出来。

  从拍摄角度来看,《加一》应该是我看过角度最新颖独特的纪录片。说起留守儿童问题,不论是报刊杂志电影亦或是纪录片,人们便会不自觉想到“贫穷”,“可怜”,“孤独”等字眼,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特殊定义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仅仅是这四个字就已经看出它的不同所在。然而蒋能杰导演拍摄的《加一》却一改以往此类创作风格,以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朴素得在不过的留守儿童生活。

  蒋导通过围绕蒋加一和范梓沐姐弟俩的日常生活这一主题,记录了包括整个家庭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心理上的大大小小事情。在这个家庭里,有亲人互相关爱的幸福,农家生活的淳朴安宁,以及为工作忙碌奔波的疲惫,甚至是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八岁,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懵懂无知纯洁的年龄,而在加一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成熟懂事乖巧的小女孩身影。如此幼小的躯体,却承担了全家人的家务活,学习之余还要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照顾调皮捣蛋的弟弟,这是身为姐姐需要承担的责任。看到她拿着一个偌大的水瓢舀出煮滚了的热水给弟弟洗澡,我的心一下子很震撼,也很心酸,她是如此的幼小,万一不小心把水弄倒,烫着自己了该多危险,然而这却又是她不得不干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留守儿童总是比同龄孩子早熟的原因。

  留守孩童是无奈的,他们需要饱受与父母的离别之痛,不能接受完整的父母关怀与教育,不能在他们的保护下平安长大,与此同时,他们也不能理解大人们的这种取舍。久而久之,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远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仍然高高兴兴上学,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 ,放学后一起放牛,光着脚丫奔跑在漫山遍野的草丛里,玩耍之后也会因为作业而头疼,也会因为成绩差而被老师被父母责骂········这些都是属于他们的童年乐趣,多么天真多么灿烂。蒋导特写了许多蒋加一和范梓沐玩耍的镜头,几乎让人感受不到留守孩童的童年只是灰色阴冷的一面,除此之外,还有孩子们童真无邪的笑容和欢乐。快乐是难得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么一个优胜略汰的社会,许多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让他们接受超负荷的教育,而留守孩童们却有无尽的玩耍机会。可是他们大多数会输在起跑线上,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以及以身作则的榜样,没有过多的关爱甚至是宠爱,有的只是在已有的有限条件下自己成长,用脆弱的小心灵去抵抗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困难。

  坦白说,曾经自己很害怕甚至是选择逃避看到类似题材的纪录片,画面太真实总是能勾起类似的童年回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贫穷的小孩,只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迫在与众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同时也有自己的隐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制度也不可能惠及到每一个人,只是真心希望他们能以自己快乐幸福的方式平安健康成长,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

  《加一》影评(八):《加一》有感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海边的小镇,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以捕鱼为生。于是那里也有了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家里多多少少都能盖起一个几层楼的新房子,吃穿不愁,但是他们也大多性格怪僻,很难相处。当然也有性格开朗,乖巧听话的,但毕竟是少数。即使再调皮,从懂事起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自理,不仅要照顾自己,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这样的孩子,都应该被好好地呵护。《加一》只是一部简短的纪录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最真实最朴实的画面。而思想深度却是许多所谓抒情片所不及的。这部片子就像一条安静的小溪流,没有汹涌的浪花,只是静静地流淌,一低头便可以看见清澈的溪底有着细腻的白沙,有着圆润的鹅卵石。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平静地去思考片子想要表达的主题。没有泪点,却让我们眼眶发热。

  《加一》影评(九):为关爱留守儿童《加一》

  《加一》是80后新晋导演蒋能杰的又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电影。

  电影的开头是以朗朗的读书声为开始。教室里的孩子欢快地读着课文,天真无邪。放学后,一个小女孩背着大大的书包一个人走在绿油油的稻田间回家。走到家门口,便蹲在门口的石墩下,把作业放在石墩上埋头写字。刚写了几笔,屋里便传来奶奶的声音,“加一啊,加一啊,做起作业去放牛啊!”写作业的小女孩乖巧的“嗯”了一下,便拉开了电影的序幕。电影是以湘西南山区农村儿童加一的留守生活为背景,把中国南方山区农村生活通过电影一幕幕真实的镜头慢慢向观众展示。

  电影人物都是使用湖南邵阳新宁县一渡水地区方言。电影里主要人物是加一和弟弟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一、梓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常年在广东打工。电影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了中国南方农村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整部电影里爷爷奶奶从来没有过问小加一的作业做得怎样,那道题不会做之类的情况。大部分是爷爷奶奶要加一做着忙不完的事,放牛、洗碗、给弟弟喂饭、给弟弟洗澡、插秧、打禾、打豆子……奶奶只会关心加一和梓沐是否吃饱饭。有个情节,很有意思。弟弟说自己的鞋子太挤脚了,姐姐要弟弟穿上鞋踩几下,小梓沐跑去和爷爷奶奶撒娇,爷爷奶奶要小梓沐别穿鞋,打赤脚算了。梓沐满脸呆萌。冬日里,加一自己说穿了棉袄还冷,奶奶直接回一句,你走到教室里就不会冷了……其实爷爷奶奶这样回答他们,并不是不关心他们,这只是一种农村里简单的生活习惯。若是孙子的鞋子真穿不得,奶奶会再买一双。若奶奶真觉得加一穿得很少,也绝不不会让加一去教室的。这种简单放养式的农村生活,也不就是我们童年里出现过的场景么?

  电影里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我们经过的。有一个片段,因为加一考试没考好,爸爸罚加一跪神龛,特别经典。在中国农村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我记得我读初一时,英语考了8分,父亲勃然大怒,把我拖到供奉列祖列宗的神龛前反省罚跪。我跪在神龛前泪流满面,羞愧难当,并当着列祖列宗发誓一定好好学习,英语再也不考8分了,并跪着写了保证书念给列祖列宗和父亲听了,父亲才作罢。导演坚持用了这个用手机拍摄不太清晰的画面,更像是在强调和讲述,在中国农村里还广泛保留着这种非常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家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的方式好与不好我不置与否,但无疑这种教育方式是严厉而稍显落后的。

  电影里还由加一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湘西南农村的各个节气的日子。春耕、夏种、秋收、冬雪。还有春节、中元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南方农村生活和祭祀的场景。电影里纪录了一场加一姑姑的婚嫁。这场婚嫁,中西结合。新娘穿着西式白色的婚纱,婚礼却全部遵从中国南方传统的方式。奶奶哭着埋怨女儿的远嫁,颇有趣味。电影里反应的中国农村文化还不单是婚礼和节日。像范梓沐姓范不随爸爸姓蒋的情况,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山区农村文化特征。电影通过加一的讲述解释,范梓沐有两个爸爸,一个爸爸,一个亲爸爸。在中国南方山区农村小孩出生后,一般都会认一个八字相合的人做干爹,叫亲爸爸,然后亲爸爸会帮干儿子取个跟自己姓的名字。家长认为小孩认了八字相合的亲爸爸后,能够顺利的成长,而且长大以后会更有出息一些。虽然这里面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但更多的是父母亲对孩子未来更美好的期盼。

  加一的奶奶是整部电影里最具喜感的人。他一边埋怨梓沐好吃喜欢讨东西吃,一边埋怨梓沐爷爷不买好吃的回来;一会不许加一看电视,一会又要加一带弟弟看电视;当别人面夸加一读书不错,在家里就骂加一读书不努力,并罚她不许吃早饭。奶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他们身上充斥着严厉与慈祥,看上去很矛盾,生活里却毫无违和感。电影里的山区农村并不是十分贫穷,但是精神生活非常贫乏。奶奶对加一参加儿童节跳舞不止一次的抱怨,每天干完农活后就带领加一和梓沐看抗日电视剧,并时不时的和爷爷骂几句日本鬼子。加一很认真的看着,但我不能确定她是否能看懂抗日剧。但爷爷奶奶骂日本鬼子的时候,而加一却一脸茫然。加一更多的娱乐是与弟弟打闹和与家里的小狗、小猫、小牛戏耍。加一很多时候也会想念爸爸妈妈,她会拿出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照片和弟弟一起分享,或许对于加一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放暑假去广东爸爸妈妈那里和爸爸妈妈从广东回家过年家人团聚的日子。只是这样每次幸福短暂相聚后又要分离。每一次分离,加一都会哭一次。小孩的喜怒哀乐是藏不住的,表达的情感也是最真实的。纵然加一多么开朗活泼,但是和爸爸妈妈分别是她最苦,最无法逾越的痛吧!

  日子在平凡和安静里悄然无息地逝去。加一做着家务,带着弟弟,又迎来了一年的开学季。在他们的世界里爸爸妈妈是非常近,却又那么远。村里的喇叭不知道多少次得响起了国家的各种新闻与政策,却没有一条是关于留守儿童的,而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继续悄然的长大着。春夏秋冬,他们的年龄加一,他们读书的年级加一,而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什么时候能够加一呢?

  《加一》影评(十):《加一》观后感

  “加一,你躲在被子里干什么?你妈妈和你外婆要出去打工了,你还不去欢送她们?”然而加一依旧捂在被子里嚎啕大哭,不愿出来,因为她知道,倘若她出去送行,她会更加舍不得妈妈的离开。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是团圆的,即便是整年在外打工的人,也会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赶回家,与家人欢快的度过一个完整的年。但就如纪录片中所说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家庭),他们和小加一一样,长期见不到父母,就连举国同欢的春节,也只能短短的与父母见上一面,于是又要含泪看着父母的背影逐渐远去,逐渐消失。这也导致了加一爸爸所说的“有时候回来,孩子都不认识我了,还哭着不愿意我抱”的情况出现。看到这,我的内心感到一阵寒酸。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仿佛没有一段回忆不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和父母一起游玩、一起逛街、一起放鞭炮,但这些对于加一这样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奢侈的,即便加一也曾与父母一起出去游玩过,但那也只是曾经,也只能通过翻看照片来回忆当时游玩的情景。生活在迫于生存的家庭中,想要再一次与父母出去游玩,甚至是春节放一次鞭炮,那都是这个家庭难以达成的事情,更何况近年的行情不景气,各大工厂都在裁员减少支出,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身无技艺,难以保住工作,难以支撑起这个家庭。 家庭贫穷、生活困难,让他们成为了留守儿童,让他们缺少了儿童所应该拥有的美丽的梦幻的童年,让他们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即便如此,我们社会这个大集体,虽不能改变他们家庭的现状,但仍旧可以凭借我们每个个体的一小份力去弥补他们所缺失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感受到生活仍旧充满着希望。 与他们相比,我们都是幸福的,我们拥有着欢快而又完整的童年,拥有着丰富的关爱。他们生活艰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配拥有童年,不配获得关爱。在他们看来,我们都是富有的。不错,我们确实是富有的,我们拥有太多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以致于我们并不去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倘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切,我们又是否会珍惜所拥有的?又是否会愿意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每一个留守儿童,去多给他们多一点照顾,多一点关爱?对于看完纪录片的我来说,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同样也是。在我们有着优越条件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有义务的要去帮助他们,去让他们如我们一样茁壮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去多给予留守儿童一份照顾,一份关爱,让他们的世界也充满暖阳。 最后想说的是,愿世界温暖永存,愿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