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06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经典观后感10篇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是一部由罗万·迪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一):To be , or not to be!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是BBC今年出品的一部纪录片,上映之后,在英国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英国大叔Simon,拥有世俗眼中的完美人生,家庭美满事业有成风趣乐观,却在57岁的时候,确诊得了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也叫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病还有个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渐冻症。没错,就是那个因冰桶挑战而被大众了解的渐冻症。发病后,患者肌肉会逐渐萎缩无力,最终瘫痪,呼吸吞咽逐渐困难,最终呼吸衰竭。而最残忍的是,由于感觉神经不会受到影响,这种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也就是说,患者将会全程清晰感受认知自己衰竭死亡的全过程

  医生说,Simon只能再活半年到两年。

  imon最终选择了去瑞士进行安乐死,从只是手脚不便到拄拐杖再到坐轮椅,从还能说话到吐字不清到只能用文字交流再到书写困难,从做决定到说服家人到家人意见反复再到最后提前了安乐死的时间,BBC跟拍了全过程。

  期间,英国以大比例投票,否决了安乐死合法的立法议题。

  影片拍得非常克制,几乎摈弃了一切哭泣的镜头。摄制组就像是Simon的一个朋友,在一旁安静记录他的生活变化,甚至没有给出任何立场

  最后的时刻,一切就绪,Simon的妻子孩子和几个好友陪在身边,他打开提前给妻子录好的遗言,听完,然后有些颤抖但坚定地将调节器推到最大,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是真的非常理解他的选择啊!换成是我,一样会选这条路的吧!

  但看到真实死亡的那一刻,还是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理解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心情,却因理解而更难受

  对于Simon而言,失去尊严,是比死更加难受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不能说话,不能做任何事,连擦屁股这样的事都需要别人代劳。生命于我,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死亡是终极宿命,那么还能选择告别之后,在亲人朋友陪伴之下,有尊严地离开,不也是一种幸运

  对于Simon的家人来说,更难的是,你可以选择死去,而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你死去。

  imon的妻子说:你让我拥有了这样特殊却残忍的经历

  在Simon过世后两周的采访里,她仍充满了自责和内疚:我为你做的一切,真的足够吗?

  执行安乐死的医生,她的职责不是救死护伤,而是为一个又一个的病人结束生命。她需要与病人谈话评估是否接受病人的请求,需要与病人家属谈话告诉他们这是病人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

  难以想象这背后的压力。她说:死亡不一定代表恐怖,死亡也可以是一场典礼

  看完此片后没多久,正好去看了莎翁戏剧专家Joseph Graves的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戏中,酗酒且神经质的校长终于说出那场造成儿子终身残疾的酒后车祸表达出盘桓在心底多年愧疚,然后醉倒在地不省人事

  此时,灯光暗下,角落里,那个终日坐在轮椅上,流着口水摇着头,从不说话的儿子,困难却清晰地背出了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To be ,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瞬间想起这部纪录片,有被击中的感觉,突然无比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人生无常

  抗争或毁灭,有时候就是一个必选题,无论如何选择,都需要勇气

  能尊重这样的选择,也需要勇气。

  imon的母亲说得真好:是的,他很勇敢,但不要忘了,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们,也同样勇敢。

  而那些尊重Simon的选择并陪他走到最后的人们,他的妻子、孩子、母亲、朋友、医生,他们,也同样勇敢!

  :最后说下我的态度。个人绝对支持安乐死合法化,人生来这个世界已经是身不由己,若连死亡也完全无法把控,实在觉得有些悲哀。但安乐死合法化必须建立在法制高度健全心理评估制度非常完备的基础之上,否则必然跑偏。

  所以,基于现状,环顾四周,还是算了吧。。。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二):尊严

  是你的人生绚烂美好才对映出离别更加的伤感曾经事业成功的人有较强的执行力能全盘把握自己的人生,在最后一刻也能笑着离开。弹幕中有一句“一无所有的人和拥有美好的人对于死亡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没错。没有过类似经历无法真正理解安乐死之于他们的意义。面对身体各项下滑的机能,你不知道今天病痛会拿走什么,你会丢掉什么。从惶惶不可终日坦然接受,是一段漫长的过程。甚至谈不上艰难的选择,你能选择的何其有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命运引领自己坠到深不见底的深渊,你仍然不知道明天将失去什么。安乐死合法化——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在英国最终还是没能通过。除了根深蒂固宗教因素,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洞察人性,知道这种法案一旦开了先例,就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就我个人而言,是支持安乐死立法的,我希望终有一日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可以立法。那时至少说明我们的法律制度日臻完善社会文明开化,生活越来越好。但是目前国情不允许,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谨,无法严格操作的话只能是另一个噩梦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三):生死这种事情,还是留给上帝决定吧(写的很一般,纯粹有感而发)

  当纪录片的结尾,Simon离开两个星期后Simon的妻子纠结did I do enough,Simon的母亲说:he is brave ,but the others who hold on to the end ,they are brave as well .的时候,我第一次如此认真思考关于人生死的问题,生命的确是自己的,我们也有权利决定如何去结束生命,但这注定会激起层层涟漪。在面对是否选择安乐死这一问题上,家人,朋友能做的只有建议,虽然也许对他们来说,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接受你的离去。在那一刻,除了你自己,谁都没有选择,同样,除了你自己,谁也没有解脱。那么,你选择安乐死到底是真的减少了给家人的负累,还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你到底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这就是矛盾所在,正如人的本性善恶,它们都属于永远也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永远不要选择结束生命,无论你变得多么脆弱,因为,生死这种事情,还是留给上帝决定好。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四):如果死亡可选择

  如果死亡可选择

  你愿意尊严的死去还是苟活于世?

  昨天与陈老师及好友L一起观看了BBC纪录片《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imon,男,57岁,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上有80岁老母,下有牙牙学语的孙儿,周围有志同道合的好友,与爱妻一同历了2年前的丧子之痛,坚强并乐观的活着,直到被查出绝症。

  运动神经元症,患者首先会失去说话的能力,进而四肢不能动弹,饮食和排泄无法自主,最后死于呼吸衰竭。从患病到死亡1年半-2年,目前并无有效方法治疗或缓解病症。

  相信Simon及其家人内心绝望挣扎远比纪录片里呈现的更为痛苦,但是乐观和尊重依旧是一条主线,贯穿着Simon一家最后的10个月。

  内心的挣扎,意见不同的争吵不用多说,我想就算没看过纪录片的人仔细想一想也能体会

  但尽管医生提到运动神经元症并不会遭受太多疼痛,并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通过一些医药手段让患者没有痛苦的离开,Simon为什么依然执着的选择安乐死?

  我想在Simon已经无法说话之后,一字一句写下的话语足够解释了,其中有一句我印象特别深,他缓慢用力的写道“以后,我甚至无法自己擦屁股”,也许这就是尊严。

  我希望体面的离开,透支本就所剩无几的生命,在我还有力气的时候,把最后最好的时光献给你们,当那一天来临,请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因为我给了你们所有的爱,我将在你们心中永远的陪伴你。

  我想Simon一定是这样想的。

  有人说Simon自私、残忍,正如在瑞士的安乐死机构,医生说“你走了就解脱了,而你的妻子还要面对余生。”

  imon的妻子,一个伟大女人,她尊重了Simon的选择,并陪他走完了最后一程。如果她坚持反对,看着Simon最后变成一个需要靠呼吸机,永远卧床不起,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把他热爱自由灵魂拘禁在一具腐朽的身体里,也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残忍的自私。

  我想尊重,是一种伟大的爱。

  如果我是Simon或者她的妻子,在面对如此艰难的选择,也许会歇斯底里。但是我和陈老师都会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以及尊重对方的决定。

  imon的母亲,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故事的结尾说“Simon选择死亡是勇敢的,他妻子也是勇敢的,但那些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也是勇敢的。”

  所以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其实是错的,坚持到最后一刻不能笼统的归为“苟活“一类,该如何选择,只有自己能够决定。

  小山

  2016-4-11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有感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五):我应该什么时候思考死亡?

  在公众号推文中看到的,下载下来后在火车上边看边哭。BBC的纪录片确实平淡中更显力量。你很难真正想象Simon和他身边的人所经历的一切:渐冻症、安乐死、十分成功而又庞大的事业以及风趣幽默备受瞩目的“那位”朋友所经历的爱与绝望。

  大家普遍接受到的“死亡”教育很少,那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课本箴言很难真正让我们对号入座地去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离去,往往只有日渐年长的人才主动或被迫地开始思考死亡。

  Debbie在丈夫Simon 选择assisted dying两周后,也会思考Did I do enough to make his (Simon’s ) life worthwhile?

  除了那些可以回忆温情感动,他的一生会因为妻子而变得更加值得吗?这也是生者会想的问题。一生漫长,陪伴到最后的多是爱人谨慎地生活,好好地爱人,坚持到最后或者安乐死都可以是勇敢的选择。

  imon对妻子说还好我不是因为车祸之类的突然离去,我们有长达十个多月的时间可以好好探讨死亡,多么幸运。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还有很久很久很久地时间可以好好选择自己的生活,好好思考自己的死亡。虽然人生不是只做有意义的事,但希望我们都能有意义地活着。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六):从生至死,人不能丧失的,是自己爱人的能力。

  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也就是说:

  当人步入40、50、60时,是心智最完善、最知自身天命所归的年纪

  可偏偏,手和臂开始僵硬,明明人在消瘦,腿却自觉越来越重

  同样的事情,做起来需要更长时间、而且总是力有不逮

  其实将生而为人的独立自信一寸寸消磨殆尽的是,相较大脑细胞更为简单的四肢和肌肉。

  就像影片中的Simon一样,

  首先是自己的声音,他说这并非最可怕

  而后是自己的四肢,一步步地离自己而去,

  在这个阶段,恰恰是Simon认为自己可以“选择死亡”的时候。

  只是,世上选择安乐死的,Simon已非特例,他的特别之处在于:

  imon选择离弃生命,却未离弃自己的爱与责任:毕竟他可以以一死“一了百了”,可余下的人在剩余的生命中都要背负罪恶的十字架生活。

  因此,Simon在自己的生死之日前,都尽其所能,让所爱的人心灵,最终可以和自己一样,获得安宁

  常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我总认为:人总有选择死亡的权力

  可这样的选择,不免显得任性

  生命的句点,仍需拥有爱与责任,才足够完满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七):生命如此短暂而脆弱

  非常好的纪录片,记录了simon从生病到实行安乐死的过程,让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脆弱。曾经那么开朗活泼、爱交际、永远是社交中心的simon,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逐渐失去说话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需要请护工帮忙照顾自己,行走需要别人搀扶。这对于曾经那么有能力的一个人是多么沉重打击。可以想象,他一定经历的一段十分煎熬的时期,不愿意相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不愿意接受曾经那么优秀的自己开始变得越来越weak,不愿意接受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死去。正如simon所说,死亡让我感到很可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可爱的儿女逐渐长大,而我作为一个父亲却不能够见证他们的成长,多么令人沮丧。但短短几个月以后,他身体状况便开始剧烈恶化,某天醒来他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了,再过了几天,他好像不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胳膊,甚至开始行动不便。这才是对一个人自信心最大的打击,每天清楚的感受着自己的身体不断恶化,像是一个老化的机器不能被修复,这是何等的沮丧。simon和医生原本商定了在11月2日自己生日这一天结束生命,但到了10月份却迫不及待的联系医生,希望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难以想象他是经历的多大的痛苦才会如此大的决心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连一天都不能等待。

  生命如此短暂而脆弱,还有什么理由浪费生命呢?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关心身边所有爱自己的人,认真对待生命吧!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八):有些词从来没有定义

  数次泪目。

  “我会四种语言啊,可以后我却不能再说”。

  一个总会在人群中心的,最终失去了他最后能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书写。

  那只狗在那天早晨扑来却撞到了他,它感觉它做错了什么。

  “请提前这个日期,拜托了”

  这一趟飞往瑞士的飞机,真的是单程票。

  我爱你。我们彼此相爱。

  quot;Thank you for being my mother."

  有些词,从来没有定义。比如,

  生命

  死亡

  尊严

  伦理

  尊重

  勇敢

  纪录片拍的隐忍克制,透露着乐观而绝望。然而每一个人物的出现叙述,都拉扯着感情和“道德”。

  你不想成为其中任何一个人,可你又不自觉的代入自己成为其中每一个人。Simon,他的爱人,他的母亲,他的女儿,他的朋友,他的治疗医生,他的护理,他的安乐死医生,甚至他的狗。

  最后引用他母亲的话-“I am not brave. I don't have option of being brave or not. Yes, he is brave, but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these other people were brave that have stuck it out, as well."

  我没有选择是否勇敢。

  那些选择直面死亡的,和直击病魔的人同样勇敢。

  我不知道是谁可以决定“我”的生死,上帝,“我”,还是“爱我的人”。但至少在活着的时候,让我可以选择体面地活着,因为这是我对生命起码的敬意。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九):悲咒念完后,但求没人念我旧。

  一个人离去,生者总拿着一些迟来的东西以作祭奠。我也没想到,有一天这部片也会是。

  成年之后,听到那些同龄人自杀跳楼的故事好像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以前会觉得那终究是他们脆弱的抗压力在作祟,扛不住那么一丁点人生的风浪,后来也体验着各种一个人咬着牙以为过不去的坎,尝过几把绝望的滋味,回头虽也笑自己幼稚,可亦深知那一刻死生恐怕也只是一瞬执念。开始有点理解这样的想法,开始学着去「感同身受」。但也只是学着,毕竟不是当事人,怎么表达都不是那个感觉。最后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想念和感谢着TA曾存在的世界。

  然而第二次听着一个死讯,才发现有另一种不得已。也许真的就是命运一说,天生的疾病,从一开始就要比其他人更早地接受这个结局。我可以尝试体会前者的心情,却从未设想过这后者。一开始就知道终点的生命旅途,要怎样才能过得阔达而坦然。遇到这部片的时候,我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虽然全片可能就完完整整的看过一次,但是很多片段都零零散散地看了很多次。而最后完整看完的那次,在结尾无语凝噎。其实也是恐慌,拍下过的愉快片段,有一天也许总要有人含着泪看完。越快乐越难忘,欢喜过往也是在抗拒当下。也许导演就是把握着人的这种感情,这样去安排剪辑片子。以致最后故事留下句号,同样的画面早已意义不同。

  若说最后真的从这个片子里探索到什么答案,大概就是恐慌。所有表面的欢声笑语,其实永远隐藏不了心里最真实的感情,最真实的恐慌。但又深知这就是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结局,尘埃落土,最终便只有劝说自己试图接受结局。他以为自己可以选择结局,最后发现还不就是如此的无力。仔细想想,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终殊途同归。

  盖棺与怀念,终究是留给别人的。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观后感(十):看完影片的一点絮絮叨叨

  一点一点地失去说话、写字、活动、呼吸的能力,看着自己的灵魂渐渐被困在躯体中失去和外界交流的渠道真的很残酷。这不仅仅是肉体上,更痛苦的是应该是精神上的折磨让人崩溃。

  选择安乐死,对于Simon和他的家人都不是个容易的决定。

  如果有人说选择安乐死的人自私,试问一个人如果不是到了无路可走又怎会在深思熟虑后选择死亡?反过来看,如果是强行以感情绑架痛苦的病人,责问他/她为何选择死亡而不顾家人朋友,那如此进行感情绑架的人何尝又不自私?

  支持抑或反对安乐死的人都有各自立场,各自的担忧,很难断然说谁对谁错。即便是如Simon这样最终是自己打开点滴的开关,我相信医生仍然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而他的家人也需要在他走后慢慢地走出悲伤

  于我而言,我认为当病痛带来的折磨远超我的肉体与精神所能承受之上限,而其他可以寻求的帮助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时,自己能选择死亡,未尝也是一种幸福。但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没有决定他们生死的权利。

  没有谁能不和别人说再见,一场场的道别,终究是要独自上路。

  那就珍惜一起的时光。

  死亡,就当作最后一次道别吧。

  跟影片没什么关系的一点看法:安乐死的合法化,在理上我选择支持,但是在中国能否变成现实,那是非常严肃而谨慎的事情,至少目前的环境与条件下,我会打个问号吧。但愿不要连选择死亡都变成一种奢侈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