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口吃》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口吃》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09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口吃》经典观后感10篇

  《口吃》是一部由本杰明·克利里执导,马修·尼达姆 / 克洛伊·皮里 / 埃瑞克·理查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口吃》观后感(一):惊喜不大、爆点不足的反励志短片

  其实冲着奥斯卡最佳短片的名誉来看这片时,肯定会抱有极大期待,所以前面看着也就一点一点在积攒情绪,但是看到最后,我并没有得到满足

  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极力想让男主角回复、去见面,男主角终于去了。(但从犹豫不决决定去,转折不是很有力,并没有一个特别给力的催化事件。)

  终于去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见不到?见到了?是个正常人,还是个口吃的同类

  不,不是,只是一个耳聋的残疾人,会说话,会手语

  或许按照正常套路,主旋律的励志套路,如《国王演讲》,男主角最后终于突破自己,因为爱情成功顺畅的说出了话,爱情催化“奇迹”产生,歌颂爱情的伟大,赞扬人类是怎样突破自己的极限。这样或许会能满足前面的情绪一些。

  但是导演反其道而行之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结局

  男主角不用突破自己,不用勉强自己,因为他找到了一个能“懂”自己的人。这样一种反励志,是让人出其不意,是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部影片,但更多的是前面的情绪铺垫得不到满足。

  远远没有当年看奥斯卡提名短片《最后的农场》那个爆点来的爽!甚至不如动画短片《熊的故事》来的爽!短片嘛,短小有力,结尾的翻转很重要

  而这个片子的“爆点”真的没有爆起来,没有使得故事、情绪发挥到极致,只是一个很平常、工整的短片吧。

  那么,对于故事泛滥,影像成为生活中部分的当代来讲,除了这样的结局,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抚额苦笑。。。)

  《口吃》观后感(二):身为严重口吃患者的一些独白

  身为严重口吃患者的一些独白

  不幸的是,我与影片里的猪脚一样,口吃的厉害,无法正常地沟通。更不幸的是,我没他帅,没有疼爱自己家人,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爱情

  克服口吃,在很多正常人看来不是问题,只要慢慢说话呀,多读书,多交流等等就能好了。甚至有些人妄自非大的认为,连这点事情都克服不了,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仿佛口吃这个问题放在他们身上,他们分分钟就可以解决了。

  社会中没素质的人太多了,但也没得办法。其次,身边也有一些比较有爱的人,他们想用他们的方法来帮助我,可那些方法太过主观,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我愈发焦虑。如同患有抑郁症的人,你给他灌输心灵鸡汤之类的,只会让他更加的抑郁,更加地瞧不起自己。所以说,如果你身边有口吃的人。请不要主观的帮助,指导他之类的,只需要心地听他把话说完,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或许你这一点点的耐心,就可以让他重拾信心,不再这么的焦虑,口吃。如同片中的父亲那样,耐心地听,就可以了。也不要说些“不要着急呀,慢慢说”“口吃怕什么,我身边谁谁也是,现在早就没事了”等等,这只会让我这种口吃的人听完之后更加焦虑,自卑

  比起口吃更恐怖的是,别人会把你当成白痴,一个弱智。比口吃更悲哀的是,你不是真正的残疾。如果一个人歧视残疾人,那他一定会受到道德指责,(除了一些实在素质差的没招的人外)因此社会上还是很少会有人去歧视以及讨论一个残疾人。但我这类严重口吃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人们似乎更乐意的肆无忌惮的去拿这些开刷,例如去模仿,背后说笑甚至当面指责。

  记得有一次去面试工作老板直言不讳地说“要你这种人干啥?话都说不明白能干些什么?时间久了公司聚会都没人会邀请你!“总之这种人碰见的太多。

  所以口吃让我不爱与人吵架,因为即使自己有理,也说不过人家。惹急了,直接动手,打他一脸懵逼,因此吃亏的人也不少。

  但总的来说,口吃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得别人认为我是一个弱智。因为说话总是语无伦次,结结巴巴的,导致别人总感觉脑子似乎不好使,有点智障。唉,这才是最悲哀的。虽然我只有初中学历,我口吃,但我不是个弱智!有时候真的想当一个哑巴,这样也许会过的比现在还好些。毕竟人们不会当着哑巴的面学他,也不会有哑巴=弱智这样想法

  我家里人比电影里的父亲要差远了,有时候他们都没得耐心听我说话,我讲到一半他们早就打断了我,或者讨论其他的去了。唉,悲哀。

  口吃也有好处,让我天天瞎想,时常内省,更加敏锐,也更懂会体谅别人,有同理心,同情心爱心。总之,我比身边的人都善良的多,不是自夸,是真的。

  用《素媛》里的台词讲“最孤独的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的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其他人遭受同样的痛苦。”

  影片的结局是好的,也是我这种严重口吃屌丝所希冀的,“一个结巴碰见了一个美丽的聋子公主”这是我的童话,你们只管嘲笑好了。

  听着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写完的这则影评,以后再来看看吧。让我在海底睡一会。

  《口吃》观后感(三):《口吃》声音设计分析

  几个朋友说《口吃》的声音做的好,闲来无事,我就试着简单的分析了一下,以下分析纯属个人揣测,供大家交流分析。

  lt;图片1>

  开篇未出正片画面,就给出了打电话的音效,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角的口吃上。而声音略大的话务员的声音,和后面对方挂电话后有些刺耳的嘟嘟声,都让观众带入了主角的主观听感。

  而嘟声跨越了3个镜头,将近20秒的时间。开篇便点出了主角的痛苦之处。同时呼应了主题

  lt;图片2>

  出过片名后,主角继续打电话。导演用音效,非常简单,而又切题的展示了主角当下的生活状态,为引出女网友做铺垫。

  lt;图片3>

  lt;图片4>

  第二个很引人注意的音效,就是facebook的消息提示声。在主角收到女网友发来的同意见面的信息前,消息提示声已经给观众听了大概二十几声了。那么在接下来的这场戏

  lt;图片5>

  lt;图片6>

  导演仅仅用了两个镜头,一个消息提示音,就说明了一切(女网友同意与其见面)。而无需直白而又无聊的去拍屏幕了。同时因为前面音效的铺垫,观众又能很好的get到导演要传达的意思

  lt;图片7>

  主角去见女网友前的内心联系的声音,不断的重合,反复,持续了大概1分钟,直到见到女网友!大量的时间,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高兴紧张、害怕的情绪。而见到女网友后,所有的这一切都杂念都停止了。这种处理比快切更有新意,效果也更好,快切也难以做到连续切一分钟。

  lt;图片8>

  远远见到女主后,男主开始默念英文字母,小心翼翼,同事又与前面一分钟杂乱无章的声音形成对比。即表明了男主此时的心境,同时又稳住了节奏

  lt;图片9>

  仔细听,11分40秒开始有几声敲击的声音,正是女主看向男主的时候,意在男主此时心里小鹿乱撞!这一处的音效结合音乐,让我觉得回到了初恋季节

  lt;图片10>

  回过头来听7分26秒-7分33秒的声音,有类似地铁穿过的低频轰鸣的声音。通过声音,把观众带到了男主的主观世界里。大家都能听到男主纠结的内心,如同呼啸的地铁穿过,夹杂着犹豫不决,然后做出了决定。镜头慢慢推上去,伴着此处音效,非常的贴切。

  MeZy 2016/3/8

  《口吃》观后感(四):《口吃》影评

  总有人觉得为了爱的人去改变自己才是真挚的爱,但真正的缘分是遇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人,不用改变不用突破,这部短片可以说是一个反励志短片,一开始还以为男主会为了女主苦练口语然后改掉口吃,而实际上并没有。

  短片主要讲了一位患有口吃的男人,因为这一点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服务电话都听不完他的话,想见义勇为却因为口吃而让自己遍体鳞伤,直到他在网上遇见一个女孩,在网络里的他很健谈,渐渐的他和女孩产生了特殊感情,女孩突然想要见面,由于内心的自卑,他陷入了苦苦的挣扎,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直面自己,勇敢赴约。

  影片的开始只有接线员和男主的声音,让观众一下子就了解了主角所存在缺点,第一个画面是男主的嘴的特写,他艰难地吐出一个个音节,嘴唇动的很吃力,可以看出他口吃的严重,继而是刺耳的电话挂断的声音,镜头切向男主脸部的特写,男主脸上充满了无奈,同时声音也是一个主观的角度,可以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男主此刻难过的心情

  全片都贯穿着一个男声独白,这是男主的心里独白,这个独白并不是口吃的,是男主很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和他现实中的口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男主其实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但他说不出来。最精彩的部分,是在男主和女网友见面前的片段背景声里男主的内心独白重叠出现,加快了整个节奏,配上男主有些慌乱动作,可以看出男主的紧张,他有一肚子的话想和她说,但他不能。跟拍的手法,也让观众的情感和男主保持同步,也让观众为他捏了一把汗,也让观众忍不住的期待他和女网友见面时的情景

  短片的主要色调是暖色的,给人一种生活气息,同时又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在里面。其中最亮眼的镜头是男主和女孩隔着马路看见彼此,男主心里默念着字母表,把整个节奏又慢了下来,就像是一个倒计时器一样,两人的面部特写交替出现,时间仿佛都静止了,两人的眼睛里都有独特光彩,他们隔着马路,所以无需交流,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眼万年”。短片在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放出二人过了马路后会发生什么,这给观众留下了幻想空间,也对影片中的他们充满了深深祝福

  人生完美,但你无需刻意改变,因为总有一个人,他能够包容你的一切。

  《口吃》观后感(五):爱你心口难开

  在当今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变得越来越少,许多人依赖网络去沟通,虽然便利了生活,但这其实也是阻碍了我们真实情感的一个隔膜。

  影片讲述了一个带有口吃的男生和他在网上聊了半年的女孩见面的故事。影片的开始只有服务员和男主的声音,服务员干练官方语言与男主艰难的吐出一个个音节、用力的去拼凑一句句完整的话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们一下子就清楚了主角的缺点所在,看得出男主口吃很严重。当服务员主动挂断电话之后,男主无奈的表情也看得出他对正常沟通、交流的渴望

  男主虽然是个有交流障碍的人,但是并不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评头论足。他会在心里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就像导演所呈现给我们的一样,全片始终贯穿着一个男声独白,这些都是男主想说却说不出的话,和他表面默默无闻形成对比。他的一次被问路以手语装作残障人士回避、一次情侣吵架想劝架还没开口就被打了。

  就是这样一个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着极其严重缺陷的人,书和网络成为了他的生活必需品。他其实是一个内心很活跃的人,虽然他的生活封闭且孤独。他非常喜欢看书,书是在他房间里始终存在的一个道具,书就像一个能给他暂时避一避外界语言风暴的家一样,他在生活中只能和书交流,他在那里可以找到自我、找到答案。同时他也很依赖网络,他可以在深夜里因为一条推送而从床上爬起来去回复消息,以及他敲键盘速度,非常快非常精确。网络和书对他来说就是能找到真实自我的地方。他在Facebook上认识了一个女孩,他们彼此之间都有好感,于是通过文字聊天交往了半年。但是当女孩子主动提出见面的时候,他却害怕了,他不能直视有缺陷的自己,他害怕被嫌弃,他不想让最好的人给他最坏的结果。

  电影的故事虽然透着悲情,但是都是充满希望的,包括整体暖色的基调,给人淡淡的伤感又有生活的气息。他不是没有想过改变,他在见父亲的路上心里反复不停的去默念一个词,只为了确保到时候能够准确且顺利的表达出来。他看到情侣吵架会想去尝试劝架、买了花又丢掉、系的板板整整的领带又拽下来、穿上的西装又换成了T恤。这些都是在尝试改变的他。最精彩的部分则在男女主见面前,背景声音里男主内心独白重叠出现,这无疑加快了影片节奏、刻画了男主的内心矛盾,同时配上男主不知所措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紧张的,他想和他喜欢的女孩子说一肚子的话,但他却不能。

  终于,在他决定去见自己心仪的女孩子时,男主面对镜子中的自己进行了第1226次的评头论足,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去面对自己、面对她。当男主隔着马路看到她时,闪闪发亮的眼睛非常动人。男主在心里默念着字母表,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同时也带慢了整个节奏。等男主念到Z时,有几声敲击的声音,就如同男主小鹿乱撞的心情一样,同时两个人相见,摄影机的摇晃,背景音乐加重,暖色调的画面加强,都渲染了当时温暖的氛围。现在男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口吃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男主改变了自我,迈出了这一步,战胜了自己。最后男女二人隔着马路认出彼此相笑时,胜过千言万语。

  故事的结局,女主角是聋哑人的事也是情理之中,影片之前做了男主想和她语音被拒绝的铺垫,想一想这种结局也是一种善意、温暖的可能,导演安排的巧妙而美好。

  语言障碍、无法正常沟通,并不能说明什么。至少对于内心丰富的人来说,这些都不会怎样一个人去表达自己的爱意。

  《口吃》观后感(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析短片《口吃》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说过:“光不仅给予画面上的形象以物质生命,而且赋予了他们艺术的生命。”而本杰明·克利里导演的《口吃》对光线的熟稔运用,巧妙地修饰了影片用“无声胜有声”以刻画的人物,使得难以开口的主人公即便一言不发也能倾诉出千言万语,反映了社会一类障碍者自我封闭的自卑懦弱以及希求逃避的纠结无奈。 光线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发挥着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命运的重要作用。在与女孩儿聊天后,科林苦恼地坐在电脑前,在近景镜头下,桌上的台灯作为人工光源,充当底光,使得主人公的脸部一片光明,亦将电脑前科林满脸的忧虑和苦涩展露无遗,令这层光亮被赋予一种更加耐人寻味的含义,而在科林背后,黑暗勾勒出他的身影,仿佛在呐喊着科林“见不得光”的现实,画面主人公流露出的落寞颓丧可见一斑。而与此画面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处则是印刷工科林独自一人拼摆文字模具的场景。中景镜头下的他面无表情地整理着手底的模具,眼前的油灯发出亮光,照亮了科林和模具,但身后的黑暗实则已是科林内心和现状的一种反映和暗喻:他独自工作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背后却是自己不敢只身面对的外界。导演虽未运用极端镜头对主人公的神情进行特写展示,但却运用无声的空间光影布置加以呈现,他与整体环境被置于一画时的自我封闭和躲藏,让他由外到内地“裸露”于观众眼前。其实,身外的黑暗不只是科林对于未知社会的懦弱和胆怯,还是他内心因口吃自卑所致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光线不仅能刻画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还能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在科林内心第1225次对路人评头论足时,他仍旧站在一堵大面积阴影的红墙之下,仅有的光线也正好自他头顶被分割开来,使中景镜头下的他完全被笼罩于阴影之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对照和冲击,体现出他内心中有别于在外的阴郁和灰暗。而他在面对路人问路时,极其自然地用手语表示自己听不见以逃避开口说话,掩饰口吃,这一行为也与他所处环境相互照应,表明他的主动逃避和自我躲藏将使他无法冲破头顶的阴影,更无法照到阳光的消极现状。这一场景不仅展现出他逃避世事的方式,更是深刻刻画出了他在真正面对世事时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的卑微性格和逃避心境。 光线不仅是烘托人物命运,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它还能体现出画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性,从而赋予影片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父亲家中一次看电视的场景里,沙发上的父亲和科林被一同置于全景镜头中,父亲随意自然地吃东西看电视,他身旁的壁灯也发出柔和的光,很是平常。但处于略暗环境中的科林则看向父亲一侧,神情尽是无法遮掩的羡慕渴望和失落哀伤。他面对左侧的目光朝向,是身处暗处对于灯光的渴求,是对父亲健康形态且能自如面世的羡慕,更是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身处光明且正常生活的向往!而他的千思万绪也在这一复杂难辨的神情中渐渐销声匿迹,最终在他回头之际被深埋心底。这一简单的动作设计被安置在光影失衡的画面中,令科林的内心世界被更加深入地探寻,使他逃避时的纠结和无法了却心愿的无奈再次被观众所窥探。 影片最末,科林虽然终于跨越心障,勇敢面对,但纵观全片,大篇幅对于他释怀前的心理呈现着实叩击人心,令观众通过大量无声的光影布置的画面深刻了解和感触到科林身为残障者无法言表又难以排遣的复杂心绪,而以他为代表的社会一类残障者面世的困难和内心的煎熬也透过科林所表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口吃》观后感(七):不错

  其中的剧情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独立制作人中的电影来说,这部确实看出导演在其中穿插的书籍画报等等,都在时刻体现着主角是口吃无法正常的说话和沟通,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至少对于内心丰富的人来说这些都不会怎样一个人去表达自己的爱意,后来经过一些思考和纠结下定勇气去见女主角,没有想到的是女主角竟然也是口吃,见面后那双眼挣的好大,我看的心里笑的无法自已,可见导演的安排确实非常巧妙而美好。

  小制作的短片,其中体会出很大的智慧,运用不同的技术细节来表现主角和女主角的相遇,结果遇到后的安排更是非常微妙的心理变化。

  《口吃》观后感(八):并不想靠追的,只想遇到对的~

  或许最大的障碍还不是挑战我们自己,而是,遇到一个能让你走出,和你一样的,对的人

  由于口吃,短片中的男主消极避世,不敢走出自己的世界,默默地在人海之中坠入黯淡,他精神的唯一寄托,就是那个与他无话不谈又不会发现他缺陷的女网友,在这里他任何的不安都可以得到安放~

  而终于,这一天到了,大洋彼岸的两人走入了伦敦一隅,女生想要见面,他却因为因为自己的缺陷犹豫彷徨,踌躇不前,几经挣扎,他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心房,勇敢地走到了那个人的面前,殊不知,她也是同自己一样,为着同样的缺陷经历着同样的的挣扎,好在,他们都走出了自己的阴影,找到了那个,虽不完美,但对的人~ 谁都难免为自己的缺陷恐惧,但那并不应是我们不去尝试的理由,世界那么大,为何不去寻找那个知音~也许机会渺茫,可我们都不曾想要放弃希望~

  《口吃》观后感(九):视听之中展现人道主义关怀

  ——浅析短片《口吃》

  短短13分钟,影片便讲述了一位口吃的印刷匠人因为自己的口吃而纠结于是否要去见自己的心上人。13分钟内便向观众展示了一位患有口吃并且社交技能较弱的生活状态,即害怕去沟通,害怕被忽视,但面对自己想见的人,努力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去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导演展现了对男主人公努力克服自己的障碍的鼓励,赞许。也表达对这类社交障碍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

  色彩的出现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而编导为了表现对这类群体的关注,以暖色调为主,从而给全篇定下了温暖,舒适的气氛,传递出人物的心理,以及编导的态度。影片的开头,人物的出场特写出了人物的嘴部,同时赋予画面的是暖暖的黄光,黄色的出现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同时又会给观众产生对他们的同情与关注,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紧接着慢慢变为近景,而近景之中主人公用力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感受,传递出主人公的无奈,自卑。在暖色调的铺垫下完全展露出来,黄色光不会让人产生不耐烦而是更多的产生出对着这类群体的同情和关注。在主人公鼓起勇气告诉女主人公愿意见面,但女主人公还没有回复的时候,整个色调就慢慢冷下来了,包括男主人公开始身穿蓝色T恤,而这些颜色的转变恰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不确定,害怕女生不同意,和自身的自卑。色彩的转变展现了这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同时让观众产生对这类群体的关注。

  影片之中色彩的变化展示了人物心理,那么声音的运用则更能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人物性格。也是在开头,在没有出现画面之前,带着吞吞吐吐,吐词不清的男声便出现了,使人直观的了解到这是一个严重口吃,并且影响到生活的人物。若仅仅是台词人声的话还不够展现人物的个性,内心独白的使用,则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想法,展现了性格特征,在主人公吐词清晰,细腻的内心独白里观众可以了解到他其实是一个思维活跃,善于观察但对自己认识不够的自己的人物,观众能够通过人物独白了解到作为口吃者所顾虑的事,顾虑的人,以及此刻的心情,从而流露出对这类的人的关注之多,了解深入和细致。同时,背景音乐的运用给全片赐予了一股柔柔的,舒缓的氛围,表达编导主观感受。影片时候男女主在马路两旁,当二人相互对望的时候,音乐的响起,缓慢的音调放慢了叙事的节奏,使人们为男主人的勇气而开心,传递出编导对这一场景的喜爱,展现了一篇十分羞涩的爱恋。

  主题的选取恰当,视听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得此片给予观众及深的印象。它淡淡的叙事,柔和的色彩光线,赋予了对主人公勇于克服自身的问题赞美,和对这类社交障碍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注

  《口吃》观后感(十):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与塞林格

  2016年第88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的获奖影片《口吃》,虽然片长只有短短的13分钟左右,但构思精巧,情感细腻,形式与主题的搭配也非常好,既有感染力,又具思想性,实在是难得的佳片,得奖实至名归。

  影片主角格林伍德,是个有着严重口吃的小伙。口吃让他无法进行正常的口语表达。他无法完成电话账单查询,劝不了架……除了他的父亲大概没有人有耐心听他讲话。于是他只得放弃。在父亲面前他还努力地说话,但除此之外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聋哑人(还认真地学习手语)。说他逃避其实有点过分,毕竟是他被“拒绝”在先的。无法交流让他有了一个对陌生人“评头论足”的习惯,通过观察并加以想象,是一种变相的信息接收,也是一个孤独者的一种娱乐。

  另外,格林伍德也没有完全放弃和世界的沟通。他还可以通过文字与人交流,而不至于完全孤单(父亲爱他理解他但终究只是“父亲”,而无法成为“伴侣”)。通过网络他认识了一个女生,相谈甚欢。文字聊天了6个月之后,女生提出了见面的建议。这让格林伍德很为难。

  而对方毕竟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生,不是一个随便问路的陌生人。错过的遗憾,恐怕也要比被人在鼻子上揍一拳要痛得多。格林伍德拾起勇气决定赴约。能够下决心,也意味着他能够重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他对着镜子第一次给自己作“评鉴”。认识自我真诚以对,不逃避不抱怨,之后形式上的东西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当然,在赴约前格林伍德还是非常紧张,除了对预想的对话不断练习之外,还对穿着、礼物等举棋不定。后来他选了塞林格的一本小说《弗兰妮与祖伊》(Franny and Zooey)当见面礼,这是个有趣且醒目的细节。

  “弗兰妮与祖伊”是一对“妹兄”。小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弗兰妮”,主要讲妹妹弗兰妮和男朋友约会,但从一见面开始她就觉得很假、不享受,最后痛苦地晕倒了。男朋友或许有些夸夸其谈、名不副实,但其实就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普通的年轻人。弗兰妮看他不顺眼,甚至看整个世界都不顺眼,但她也无力去辩驳去改变,因为她其实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不特殊。她和这世界产生隔阂,越来越无法正常沟通。她孤独而痛苦。世界如此不堪,我何必去配合;而我如果真情真诚付出,于这世界又有何用?从虚无走向神秘;但依然没有答案,只有逃避。

  第二部分“祖伊”,是妹妹精神崩溃回到家中之后的故事。母亲想让哥哥祖伊关心帮助一下妹妹。祖伊和弗兰妮是这家七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两个。他们七个曾一起作广播节目,是有名的“小神童”。如今大哥已经自杀身亡,其他的都分散各地,家里还剩他们两个。祖伊成了演员,弗兰妮在读大学。

  祖伊跟弗兰妮很像,但也有差别。比如说,别人介绍剧本给祖伊,祖伊会把剧本、这个人如果必要还有其他的一切都数落一番,但最后他会收下剧本。跟弗兰妮比,祖伊年龄大一点,经历的事要多一点早一点,说他更成熟一点也是没错的。而他选择成为演员而非学者、作家之类的“思想者”,或许对他也有很大的好处。总之,要帮助拯救弗兰妮,祖伊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但他愿意做吗?他能够做到吗?他适合去安慰别人吗?他能够帮助到别人吗?他愿意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妹妹而先坦诚的面对自己吗?坦诚的面对现在、过去以及那可能是被隐藏的黑暗的部分吗?他能够为了妹妹而放弃“自我”吗?他能坚强地坚持下去而不半途而废吗?他能够成功吗?

  尽管痛苦、曲折,祖伊还是坚持下来了。支撑他的力量,说穿了其实也很简单明了——那就是爱。父母对他的爱,哥哥们对他的爱,父母对弗兰妮的爱,哥哥们对弗兰妮的爱,他对父母的爱,他对哥哥们的爱,他对弗兰妮的爱……爱穿越了时空,冲破了牢笼,战胜了恐惧,克服了软弱,让祖伊拾起勇气,努力将他的感受、那些爱传递给弗兰妮。爱才是她最需要的,爱能让人恢复理智,然后接收真理或达成妥协,而不是倒过来。人是情感动物,并被记忆占有。

  人活着就像是在演戏。不能把观众的意见当作标准,艺术家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但也不能把生活演成“独角戏”,世界舞台独一人。能独善其身当然好,但这个太难,人总是要相处并互相影响。世界如此不堪,我更应积极面对;而我的真情真诚付出,总有人会获得安慰。凡人即耶稣即神子,人人平凡,人人伟大。互相关爱,互通交流,彼此安慰,才能共同生存下去。

  《弗兰妮与祖伊》作为礼物在影片中出现,作为一本小说可以被看成是两人文字以及精神交流的一种延续,而小说中有约会的场景也跟影片产生呼应,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小说隐藏着——标示了——影片的主题。影片用“口吃”这一具体而且容易被观众理解、感受的“障碍”作为切入点,来表现人的一个面向:人的自处及相处。人因为沟通不畅而倍感孤独。孤独是痛苦的,但必须面对。小说中弗兰妮是消极的。她将错都归于外界归于他人,而让自己逃避实际问题去寻求一种虚无的精神安慰,只能越陷越深越来越痛。影片中的格林伍德呢,有时无奈甚至也会痛苦,但总的还是积极的,他的处境只是“处处受限”而并没有自我放弃。因为有网络以及电脑手机等,他可以更容易的使用文字来沟通。另外他还学习手语,虽然他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省一些麻烦而伪装自己,但这终究也是一种具体的沟通手段。最后他发现对方姑娘是个聋哑人,于是手语有了用武之地,他也“因祸得福”了。

  有人或许会对结尾的这种“巧合”有异议。不过在我看来,结尾并不取巧,是契合主题一脉相承且深刻的。像上面说的,格林伍德是积极的,积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然后就有了收获。另外,这是两个互有好感的男女真诚的约见。格林伍德鼓起了勇气,并反复练习;女生呢,更是没有要一直躲在屏幕后面,主动邀约。这是爱的力量。人是孤独的,但至少还有爱。这大概就是《口吃》以及《弗兰妮与祖伊》要说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