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恶之家》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罪恶之家》影评10篇

2018-04-26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恶之家》影评10篇

  《罪恶之家》是一部由艾斯林·沃什执导,大卫·休里斯 / 米兰达·理查森 / 苏菲·兰朵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恶之家》影评(一):人人皆有罪

  电影《罪恶之家》改编自英国作家J.B.Priestley的同名话剧,该剧与《捕鼠器》、《黑衣女人》一起,被誉为“去伦敦西区必看的三大名剧”。这部由BBC出品及发行的电影,延续了以往的经典风格——镜头语言朴素细腻人物性格光芒四射细节精致动人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12年的英国,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过后的半个多世纪——制造业的兴盛催生了国家繁荣,也让新兴的资本家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世界中心做着金光灿灿的不朽美梦。尽管经济发展迅猛,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巨大,上层贵族和资本家们过着奢迷的生活底层的工人们收入低微,生活艰辛工人要求改善处境,随之英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但绝大多数的罢工运动很快被平息。上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繁荣的表象下积累着重重矛盾文明秩序中弥漫着层层危机

  在一个清冷春天夜晚,资本家Birling的庄园灯光璀璨,弥漫着奢迷的气息。一位探长到访,揭露了Birling一家罪行,他们被告知,他们需要为一个叫Eva的女孩的死负责。女孩的死并非偶然,而是一连窜的事件将她推向绝境,Arthur家所有成员都是造成她悲惨境地的刽子手。

  Arthur的罪是威逼和利诱。他是英国北部工业城市著名资本家,管理庞大的纺织帝国同时担认着当地法院推事的职务。他加入过政党,做过市长,即将晋升为爵士,可谓风光无限。这是1912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催生的全新时代,资本家作为全新的阶层,掌握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他们控制着国家机构,操纵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不可避免地进入上流社会,成为全新的贵族。与此同时,社会群体出现反对声音,以及要求建立一个公平社会的愿望。Arthur对这一类舆论不以为然,他只关注资本垄断和家族自身的利益。在他的工厂,女孩们为了生活不得已罢工,要求提升薪水。他对工人们的遭遇不为所动,他通过收卖和威逼女工Eva以平息罢工事件。Eva不肯背叛同伴拒绝了提议,令他怀恨在心。这是一场毫无悬念战争,应了Arthur的话,那些因停工而饿得饥肠咕咕的姑娘们很快回到了工厂,尽管微薄的酬劳已无法应对上涨的物价和生活开支,她们还是妥协了。资本家垄断了社会资源,政府却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工人的权利。他们的抗争在这些强势的资本家面前,无疑是鸡蛋石头。Eva尽管妥协,却因为私愤而被辞退。

  heila的罪是嫉妒和污蔑。Eva被工厂解雇之后,举目无亲,只能寄居在狭小的旅店里,过着忍饥挨饿日子。她好容易得到一份商店销售员的职位结果因为Sheila的污蔑再次被辞退。这位年轻富有小姐当然无法体会失去工作对于一个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归根结底,是Eva的美貌令她嫉妒,才萌生恶意,拿她泄愤。

  Gerald的罪是虚伪和背弃。他一早便知道,自己不能给予Eva承诺未来。他用金钱虚假温情收买她,以爱的名义占有她。他知道她不可能是他长久爱人,并有可能成为自己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于是在激情退却之后便抛弃了她。他需要的是Sheila这样门当户对的女孩,是能促进家族利益的连姻。他在得知Eva的死后,并未流露出悲伤,只是有些吃惊而已。面对Sheila的指责,他并未觉得有错,还强辩说男人都会如此,即自私又虚伪。

  irling夫人的罪是冷漠傲慢。社会福利机构本应救助困境中的人,但以Birling夫人为首的成员们,行事完全依靠直觉个人喜好。因为心怀偏见,她草率地拒绝了Eva。在得知Eva不久后自杀身亡,她并没有觉得羞愧,认为这是她咎由自取。如此轻易判定一个人的品质,轻视一个人的生死人性冷漠至此,傲慢如是,令人心寒。

  Eric的罪是软弱和退缩。Eva怀了他的孩子,他惊慌之余,只想挪用公司的帐目来解决问题,不敢承担父亲责任,将难题推给了女人。Eva并非贪慕虚荣,她有自己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于是果断了拒绝了。她曾以离开保全了Gerald的生活和前程,她这次用自己的方式保全了Eric的人生。她去协会寻求帮助,就算被羞辱,也坚决不说出孩子的身世,她深知那个懦弱少年无力承担一切,但她选择维护他的名誉尊严。而Eric只知一味地逃避和退却。

  尽管Birling一家的行为不是直接犯罪,因而无法受到法律的审判,但他们理应受到良心的谴责。并非只有犯罪才是罪恶,罪恶的行径还有威逼、污蔑、背弃、冷漠和退缩,人性中隐匿的黑暗,都是恶的原罪。诚如Goole所言,世间千千万万个Eva,她们的生存和毁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探长最后的话像是警告,又像预言:没有人可以独立于世,若任意妄为,灾难必将来临。

  探长走后,Arthur最先担心是他们会被传唤出庭,影响声誉和即将晋升的机会。除了Eric感觉到罪恶,Sheila怀有一丝愧疚,余下的人都在考虑如何掩盖事实,为自己开脱。在意识到他们认识的Eva可能不是同一个人时,他们庆幸的不是没有人自杀,而是不必遭受谴责。在复杂丑陋人性中,还有一种是——心存侥幸。由于心存侥幸,人们便不去控制和抵抗人性中的恶,让它恣意发挥;也因心存侥幸,人们便不去反思,永不悔改。

  在城市的另一边,Eva悲伤地站在窗台,这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春天的夜清冷而迷人,这位美丽的姑娘轻轻地合上了日记,和自己的人生永远地告别。她一个人来到教堂外,喝下那瓶早已准备好的“毒药”,最终绝望地死去。曾有人问她是否相信上帝?她说相信。她并不知道, 从她决心离开人世,到喝下毒药,最后躺在医院冷冰冰的病床上,有个人一直在她的身边,用悲悯的目光望着她,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他便是那位不知是上帝还是幽灵的Goole先生。他一定是上帝吧,只有上帝会如此公正慈悲,警醒世人的罪恶,安抚受伤的灵魂。愿Eva安息,她生前的一切痛苦,并非无人知晓,上帝知道。世界并非没有公义,上帝早已到访,警示了一切。可惜,Birling一家并无悔过之心,他们拥有的黑暗人性,就算上帝也无能为力; Eva到死也不曾怨恨,她的灵魂纯洁美好,上帝都为之动容

  另一边的庄园里,Eric终于醒悟,决心去找Eva,这或许是黑暗人性中残留的一点温暖、一点善意良知。然而,如同Goole所言,一切都太晚了。这时,他们接到电话,得知一位姑娘自杀了,有个探长即将来访。世间没有侥幸,人们自制的恶果,将自己承担。人们犯下的错,必将赎罪。人类的恶行,必将接受惩罚

  在影片故事发生的两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浩劫令自认为永生不灭的帝国大厦倾斜,让金光灿灿的美梦坍塌。几年后,“大流感”横扫世界,千万人丧生于可怕的瘟疫中。这究竟是上帝的惩罚?还是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人可以独立于世,互相伤害的结果必将导致共同的毁灭。Arthur一家的罪恶,便是世人的罪恶。他们身上的阴暗人性,也是人类共同的原罪。人人皆有罪,终究,人性中的阴暗丑恶不可避免,但人们理应认清原罪,才能反思和自省;人类理应互相关爱包容,才有可能创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罪恶之家》影评(二):bruceber

  翻了很多影评,有人指责女主不作就不会死,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一家人所作所为,我也不想来讨论这种在无数电影里存在情节。我看到的是一家人在知道自己间接酿成悲剧后的自责羞愧,到后来自以为这个悲剧并未发生满脸侥幸的笑容后,只有两个涉世未深的儿女仍然满脸愁容,是他们涉世未深所以单纯?还是他们过于单纯而不知人情世故?电影戏剧性的在结尾又把这个悲剧变成真的,那么这一家人还敢直视自己的内心吗?(说实话不喜欢看这种剖析人性弱点的电影,世界上几十亿人,有几亿个坏人奇怪吗?没有坏人哪有好人之分?就像你觉得你的观点正常,你必须让别人也来认同你吗?不不不,不存在的,你知道就好,别说行吗?别去说人家三观不正,因为就凭你说别人三观不正这种行为,你也是个有问题的人。)

  《罪恶之家》影评(三):拷问,你的心呢?

  故事已经说了70年,如今依然拷问人心。 在故事里,除了小儿子真正触犯了法律,其他的行为被归为犯罪似乎都带了一个问号。 首先不妨来以行为的伤害指数来做一个罪恶评级。 儿子,罪恶指数,5星⭐️⭐️⭐️⭐️⭐️ 强奸女主,用偷窃他人钱财的方式逃避本该自己负的责任。 女儿,罪恶指数,4星⭐️⭐️⭐️⭐️ 迁怒他人,过度投诉,道歉的机会也没给,运用特权直接摘了他人的工作。 女婿,罪恶指数,3星⭐️⭐️⭐️ 恋爱劈腿,包养情妇,背叛爱情。 父亲,罪恶指数,2星⭐️⭐️ 压榨女工,雇佣童工。 母亲,罪恶指数,1星⭐️ 身为妇联主席没有积极救助她人。 以上评级是针对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纳入这个行为可能产生后果。因为后果的可能性太多,有时候现实生活里你怎么摧残一个人那人可能都很坚强,一个小小的伤害却有可能让人想不开,其中没有绝对因果关系。 不过,故事要拷问的并非因果关系。 当你所做的事没有触犯法律,只是袖手旁观,或是正当工作流程,或是婚前出轨,或是潜规则刁难他人…这些事单独来看确实稀松平常,在一个复杂的社会有太多的人这样做或默认这些事并不算什么罪恶。 但如果,所有罪恶都板上钉钉,法律就可以制裁,那这个故事也失去了意义,我们思考罪恶的时候看卷宗就可以了,不用来想这些模糊的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个故事其实在拷问人心。 当你看完这个故事,是觉得这家人恶,觉得那女孩可怜?还是觉得这家人行为正常,那女孩自找苦吃?还是看看剧中人如何看待她的吧。 人心罪恶指数评级。 小儿子,罪恶指数,1星⭐️ 小儿子强奸了女主,清醒后流下了眼泪,说明他很后悔,而后他立刻吻了女主,想要爱她,果然之后和她谈起了恋爱。在知道女主怀孕后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处境而是想方法照顾她(虽然方法是另一种自私)。最最重要是当他知道女主并没有死,就准备去找她,这是他善良的直接证明。 女儿,罪恶指数,2星⭐️⭐️ 女儿的行为其实蛮讨厌,一时自卑心作祟,脾气发到旁人身上(当然这也是因为女主服务态度太差成了导火索)。她也不需要任何道歉,就是希望可以有个人拿来出气。不过当她知道女主死掉以后非常非常内疚,这种内疚贯穿之后每一次警探审问时她的态度,她很倾向于承认自己的罪恶,所以某种程度上她也有善良的一面。 女婿,罪恶指数,3星⭐️⭐️⭐️ 女婿承认了自己包养情妇的事实,但因为有恩于别人就利用别人满足自己的情欲,最后玩够了提出分手,可谓始乱终弃。故事全程他都在思考这个女孩的自杀怎样才能跟自己撇清关系,他是最先提出可疑点的人,之后在知道女孩并没有自杀后他和岳父岳母举杯庆祝,完全没有要跟未婚妻和解等举动,在他看来他的行为只是伤害到了岳父岳母,伤害到了自己未来的利益。他的结婚目的一目了然。 父亲,罪恶指数,4星⭐️⭐️⭐️⭐️ 父亲没有善良的一面在于,他为达利益不择手段,雇佣童工,压榨劳动力。同时,他也没有做好一个父亲,利用女儿的婚姻收买对手,对自己的儿子疏于管教,养出了一个迷惘的犯罪少年。最重要的也是他在知道女主自杀后,首先担心自己的爵位,知道女主没有自杀以后,又欢呼自己的爵位。他从头到尾只关心自己,即使他对女主做的事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但他也并未正视儿子所犯下的过错,第一反应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欢呼,他内心除了对权力执念,什么都没有。 母亲,罪恶指数,5星⭐️⭐️⭐️⭐️⭐️ 母亲可能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可恰恰许多恶就是在母亲这类人不知不觉的的影响下滋养的。在百货商店母亲对女主呼来唤去拿女主做衣架,完全没有一丝尊重,这肯定从小就影响了女儿的行为模式。在知道女主自杀之后母亲没有一丝同情,完全没有后悔自己没有帮助女主(要知道妇联是女主的最后一丝希望),她大声声讨那个让女主怀孕的人,没有一点反省自己如果伸出援手女主就不会走上绝路,可想她的组织只是个彰显身份摆设。在知道那个罪人是自己的儿子以后立刻又哑口无言,之前说的狠话恨不得全部收回,别人犯罪就要示众,自己儿子犯罪又是另一个回事。母亲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没有心的人,她没有任何的忏悔,周围一切都是她的物品,她沉迷在虚荣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两种罪恶评级对比起来,看起来做了很罪恶的事情的人,内心不一定是真恶,而什么都不做的人,却因为心的罪恶,滋养了别的罪恶。 罪恶从来都不是一瞬间,有受了天大的冤屈绝望到只好自己去杀人的,还有造就了许许多多罪恶却从未犯罪的人,法律只能审判一个行为。 拷问人心的是上帝。 故事里的来访者就是上帝,这是最妙的地方。一名警探只能依靠法律来审判我们,而上帝就是来看人心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人心的善恶关系到那个错误的走向。 所以,你看清自己折射出来的内心了吗?

  《罪恶之家》影评(四):督查是谁?

  看了很多评论,讨论的是督查是谁,督查为什么不救女孩。有人说督查是上帝,或许吧,或许作者是个信仰上帝的人,所以督查便被设定为上帝。但就我这个无神论者,我更倾向于把督查看做是良知,人们心中的良知,罪恶一家心中的良知。

  在女儿和女婿的订婚庆祝仪式上,一家人本来很开心很愉快的谈论着戒指什么的。可儿子酒喝多了,说话总是不合时宜,破坏气氛,为此母亲说了他了。但儿子认为自己没醉。在督查与父亲提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儿子便想看照片,那是由于心中有愧,儿子本着自己仅存的良知,总觉的那女孩和自己有关。而督查既然是良知,那么我们可以暂且忽略他。那照片当然也是不存在的了。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为,在父亲与女婿讨论工人罢工与开除了一个女工人的时候,儿子由于心中不安,很想知道这个女工人长什么样,所以质问父亲,但起先父亲并不想说。所以一开始这个女工人长什么样只有父亲知道。而之后女儿加入了讨论,因心中的良知,谈及到了一个因为她而被开除的百货女工。在讨论中,父女二人惊觉他们讨论的人竟然如此相似。巧的是,这个时候,女婿也发现他们谈论的女工和他的情妇如此相似,于是出于良知(督查)与女儿的逼迫,说出了他和这女工的经历。再之后加入讨论的便是母亲和儿子了。

  其实整部剧就是一家子人坐在一起聊天,无意中聊到了一位被父亲开除的女工,后来大家发现,这位女工竟然都和他们有关系。但由于女工的在不同场合名字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只能凭借自己的记忆中的长相去核对这女孩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督查每次只让一个人看照片的缘故。因为根本就没有照片,只是大家心中自己的记忆罢了。所有便有了最后大家开始怀疑他们各自所说的那个女孩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的情节了。

  整个事情的真相,督查都没有说,他只是引导,让罪恶一家的成员自己叙述。这也再一次让我觉的,督查其实只是每一个心中的良知,或多或少的良知促使他们愿意或者勉强愿意,或者想说又不敢说的说出了整个事情的真相。

  最最后,督查看着女孩自杀了,却没有去救。其实这用意很深,因为督查就是良知,在女孩自杀后,良知如何直面这个惨剧,发人深思。

  看了这个剧,特别是戏剧性的结尾,或许我们该反思的是:在我们的良知(心中的督查)告知我们哪一件事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去弥补,去挽救,只要我们愿意,总是来得及的。不然等我们的便是真正的督查,便是督查走时说的那些话,是鲜血,是…………。

  《罪恶之家》影评(五):本性难移才是最大的悲哀

  电影里面的每一个人对这个女孩似乎都没有绝对的恶意,但出于各自种种自私的理由,恰好它们又都连贯地发生在同一个女孩身上,最终将女孩推向了死亡。

  自私、贪婪、嫉妒、冷漠、无知、自大…… 这些人类的劣根性单看似乎对他人造不成太大的杀伤力,但电影把它们戏剧化地串联在一起,让它们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使这个从头至尾都无比坚强的女孩毫无还击之力,即使心之向阳,奈何他人之凉薄,只能一步步感叹命运的多舛。

  什么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想并不是女孩最后得知自己怀孕而让她怀孕的男人却无力照管,也不是怕自己食不果腹更无力抚育孩子,而是她对人的信任屡遭挫败,最终对世界彻底失去信仰。

  电影一开始有人问她:“你相信什么?” “我什么都不相信,但人总要有一个让自己相信的事物,所以我相信上帝。”这信仰是出于现实的无奈还是对上帝的坚贞?尚不知晓。我想里面的探长应该是上帝,但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很诡异的名字—GOOLE,音同GHOUL,有鬼魂的意思。电影中多次出现里面的主人公刻意读探长名字的画面,从那时似乎就在暗示观众他的由来不一般。

  探长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提前来到他们家让他们回忆起自己当初的种种罪行,并不是真的要以警察逮捕罪犯人的方式处罚他们,而是想让他们能发自内心的忏悔。但很可惜,这里面除了姐姐从始至终面带悔意,和弟弟的焦灼亏欠,并没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最后得知女孩没死,一家人忙于庆祝狂欢,在母亲刺耳的笑声的背景下,愈发显得整个家庭的悲哀。倘若从探长离开他们家后,父亲打电话去医院核实当天有无女孩死亡后,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而及时找寻到女孩给以弥补,结局也许会被改写。因为探长给了他们补救的机会。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不可行而行之,行之告诫而不改。本性难移才是最大的悲哀。

  《罪恶之家》影评(六):上帝

  电影一开始的画风就跟唐顿庄园很像,讲究、细致,华美,很贵族,主角们表现得都很端庄、优雅、绅士,整个氛围就是和谐,一切都很完满。这时候突然来了个探长,调查一个女子的自杀事件。随着剧情推进,发现这家人每个人都与这个女子有关系。

  剧中每个人都没有直接杀死这个女人,但是他们的行为都将她一步步推向绝路。

  回到现实社会,每一天也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被公司解雇,也有很多服务业人员被投诉,也有很多人抛弃自己的爱人,各种。我们以为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对别人的人生产生着或深或浅的影响。

  关于探长,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上帝或者上帝的使者,电影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上帝,还有他的名字可能是God呢,剧中主角也讨论了他到底叫什么名字。探长最后说得这段话特别好:

  “记住这一点,还有成千上万个伊娃史密斯、约翰史密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期冀和恐惧,他们的痛苦遭遇,获得幸福的机会,都与我们的人生交织在一起。一言,一行,我们的所思所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非独自生活,而是对彼此都负有责任,如果人类学不会这一点,那么很快,能教给他这些的,就有只有烈火、鲜血和痛苦。”

  希望我们都能善良正直光明,环抱一颗同理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多点耐心、善意和信任。

  《罪恶之家》影评(七):Sorry,I don't believe in God

  冲着悬疑去看的这部电影,可很奇怪的是影片播了半个小时基本就知道后面的故事了。好在结尾处对于探长身份设置了一个转折,为这部剧情很不像电影的电影挽回了一点分数。

  看完后浏览豆瓣评论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其实是70年前的旧剧改编,难怪看上去这么有舞台剧的感觉。剧作诞生于那个社会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原剧首演是在苏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部剧的精神内核与那个年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多么的一致。

  影片希望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可是,我看电影的时候就非常的纳闷,这一家子的行为我没觉得很罪恶啊。如果要说罪恶,只是发生在影片的最后,即当这些人发现其实女孩没有死,且探长也是假的的时候,那种弹冠相庆的确很是丑陋。但抛开影片最后的部分不讲,单说前面这些人对于女孩的行为而言,我的确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过分的。即使是那些对他们批判最为强烈的人,你们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为了说明以下我的观点,我觉得有必要先亮明我的价值观基础。我知道很多人之后会在评论区用各种难听或是不难听,有理或是自作聪明的方式反对我。为避免之后的反对找不到核心点,我决定直接把核心点放在这里,有意见直接冲着这核心点来吧:我不信仰基督,我不相信世人都是兄弟姐妹,我相信人类只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动物,自然界并没有必要让所有动物等同的生活,人类社会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个体等同的生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好的生活要自己去争取,期待他人好心是最为可笑的行为。

  好了,下面我来一一从我的视角解读一下这个故事。

  1. 女主你在工厂里面煽动罢工,我是支持的。正如我刚才所说:想要好的生活自己去争取。女主做到了。女主有能力领导全厂女工罢工,并且在和资本家单独谈判时,资本家给予了她一个选项:她个人成为小工头,领导10个女工,拿到每周25先令的工资。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女主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是的,这次罢工失败了。但是,这么强能力的女主,我就不信你去别的地方找不到工作。我完全不相信。

  2. 你要是觉得资本家罪恶,那么劳动者同样罪恶。女主自己拒绝了资本家给她单独涨薪的提议,为的是所有工人都能涨薪。可是当其他工人看到女主被开除后,所有人都假装自己没有看见,没有人挺身为女主做什么事情。请问问,这些劳动者的罪恶又该怎么说呢?

  3. 女主煽动罢工,理由是工资太低,房租要付不起了,别的工厂都给到25先令了。话说,如果真的是这样,你完全可以去别的工厂工作啊。毕竟你是在工厂工作,不是奴隶主庄园当奴隶。你有人身自由。厂里的几百号女工都在周一选择复工,为什么?说明这些人无法在别的地方找到更高的薪水,那么你就没有谈判筹码啊。各位看官们,你要是不信,你以后可以跟自己老板谈谈加薪,看是不是这个理。

  4.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一个基础是人类的劳动是无差别的。就是说你当工人也好,当工厂管理者也好,演员也好,农民也好,你们的劳动是无差别的,所以所获得的报酬也应该没有差别,或至少是相差不大。这正是我国在几十年前实行的政策方针。那会,一个画家画一幅画挣的钱,可能和农民劳动一天挣的钱差不多。这就是那些指责资本主义罪恶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么?

  5. 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工人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收获工资。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产出产品卖给客户。既然劳动力也是商品,其价格,也就是工人的平均工资,应当符合商品价格的基本原则,即供需平衡。具体而言,资本家的工厂需要100个女工,但是现在有200个女工来应聘,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的工资被压的很低。但如果应聘的女工只有50个,你就会发现资本家自然就会提升工资以吸引更多的工人,增幅只要确保资本家不会赔钱,他就会这么干。这种理论几百年来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行,但就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们相信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理论,拒绝把劳动力视为商品。

  6. 好了,关于一开始的罢工,我们说了很多了,下面说第二个故事,服装店被投诉。人都不是圣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还在妒忌心起来的时候,做出一点出格的事情,实在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大家想一想,你下馆子吃饭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能够听到“服务员,我们的菜怎么还没上,不要了”这样的咆哮?有些时候犯错的并不一定是被咆哮的对象,可咆哮者并不在乎,因为他们心情不好。很多这样的咆哮者并不是什么资本家或是高阶层认识,社会底层人士一样会这么干。这是性格问题,不能上升到阶级斗争。

  7.然后我们说第三个故事,女主被第一次包养的故事。就算女主没有推荐信,实在找不到工作,沦为风尘女子。可以,我们现在接受这样的设定。女主自己走投无路,选择去风尘场所,就意味着她自己明白,这种交易就是用肉体换金钱。然而,她在这个错误的地点碰到了她所以为的白马王子,动了情就不能怪别人了。这种故事放到今天,就类似于一个女孩自己选择去陌陌上约炮,结果碰到了一个人她特别的喜欢,动了情,最后这个男人未来和他分手,她却开始说她再也不相信男人了。你们觉得这靠谱么?

  8. 再说女主第二次被包养的故事。女主拿着一笔比较可观的分手费,女主自己跑到海边散心。哎,你以为你是文艺女青年吗?当下重要的难道不是生计吗?抓紧时间找个工作不行么?直到晃荡到把这笔钱花完,然后又去卖身。你说能怪谁?女主一天碰到了小公子,把醉酒小公子带回家,然后剧情介绍说女主此时不愿意了,但小公子强奸了她。天啊,不带这么玩的。你在风尘场所认识了一个人,还把他带到自己家里,然后你说你不愿意了?这次不开心的经历后,你还是多次和这个小公子发生了关系,你到底想做什么啊?这压根就不是阶级问题。是个男人都这样的好么!

  9. 最后,我来吐槽一下她去求助的过程。一个基金会,总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来一个人都给钱,总是要审核一番的。今天全世界的慈善机构也都是这么做的。那么既然是求助,难道你不该提供真实信息吗?你上来拿着一个假的身份去欺骗审核委员会,然后又不肯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好吧,也许是女主太善良了),我觉得放到任何一个审核委员看来,都无法接受这样的求助。所以,你被逐出门外并不能怪罪谁啊。诚然,资本家夫人的态度是有傲慢,但你敢说你坐在那个位子上,没有傲慢么?

  吐槽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完全无法认同这部剧中隐隐呈现的煽动阶级对立的观点。当然,如果从宗教的观点来看,妒忌、贪婪、傲慢、淫欲等等,都是罪恶不假。但这和社会主义无关。和资本主义比起来,社会主义更延续了基督教的价值观。

  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如果20岁时没有信仰过社会主义,这个人就是没有良心;而一个人如果到了30岁时还信仰社会主义,这个人就是没有头脑。当然,这里说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轻时你可能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理应享有同等的生活。可当你成长一点你就会问自己:为什么大家都是一样的呢?在动物界,为了争夺交配权,雄性动物会大打出手,身体弱的雄性自然落败丢掉交配权从而被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为什么我们无视个体的差异,要强调人人支配的资源必须相同呢?

  这部剧是经典不假。这样的价值观放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合理的。那个年代很多情况和我们今天都不一样。比如也许女主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许社会总体不接受女性工作,也许贵族与平民的分界过于清晰,最后导致了女主的悲剧人生。这我都可以接受。可是放到今天21世纪,放到中国,很多事情都不一样。这个时候还拿着70年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用在今天,多少都有点不合理了吧。

  最后,如果某些朋友看完以后义愤填膺,觉得要痛斥我的冷血。我十分欢迎。我每个月会从我并不多的收入(不到3000)中拿出1%左右捐给慈善项目(就在微信里面,很方便)。所以如果你觉得你比我更高尚,欢迎你用行动证明这一点。谢谢!我会替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感谢你崇高的人性。

  《罪恶之家》影评(八):对罪恶之家的一些看法

  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让我觉得探长或许是来自地狱或者是天堂的使者,因为在女孩即将死去的时候看到了他,而且他会预知事情的未来。

  那至于为何他不去救服毒自杀的女孩,我感觉或许是对那一家人或者说整个社会资产阶级的惩罚。有人说凭借那家人的实力或许很容易摆平这件事,也许会,也许不会,但至少这会给他们制造一些麻烦。

  至于他提前告知那家人即将发生的事,或许是寄希望于他们的改变。当他们得知女孩没有死的时候,或许那家人当中的儿子应该第一时间去找那个女孩,或许她就会得救。然而,他们却是沉浸于失而复得的欢乐之中,而当那家的儿子终于想到要去找女孩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这是否可以解释为应该及时去做人生中你想做的事情呢?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需要质疑的地方。比如,那家的女儿和女婿以及儿子为何会有这么深的内疚感,难道他们还没有融入自己所处的那个阶级?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他们的灵魂还没有被完全蒙蔽。而身为父母的两个人——尤其是母亲——的灵魂则被一些别的东西蒙蔽了,所以他们麻木、残忍。

  《罪恶之家》影评(九):罪恶之家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想起了彗星来的那一夜。

  如何在一个场景内通过人物对话上演出扣人心弦的电影,对于演员本身的要求极高,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道具,那么配乐也成为电影的一个道具,暗示剧情的走向。罪恶之家从配乐到台词却也做的特别紧凑,让人无法得到丝毫的喘息,一秒钟也不能够出来,下一刻是谁,下一刻会是什么事,上一刻的表情会延续多久,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对白和眼神交流,甚至是内心又是如何的,这一切让我们一个人也不能放过,一个细节也舍不得错过,一直让我们跟着镜头看紧他们的眼睛。而在听他们对话的时候,音乐时起时落,就像是我们的心一样,一会儿觉得舒缓,一会儿觉得紧张,从第一个人坦白开始,每次以为到哪里就是结局,结果每次都在往下传递,但是我已经预感谁也逃不掉问责。在整个供认中,感觉他们都在克制自己的感情,在一个外人面前保持住自己,这种压制让人觉得有些不痛快,好像他们确实也都在自责。而电影的高潮就在探长走后,在一家人关起门以后,他们之前的压抑通通都释放出来,我们才得以看到真正的他们,从面具里面走出来。这也是最戏剧性的扭转,原来陈述时表现的痛苦和自责在这时候除了小儿子和姐姐以外,他们都露出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侥幸和逃避责任的心理和行为。如果这之前发生的只是个心理测试,那么现实真实逼近的时候,恐怕重新上演他们的原来的那种表情不会是身处回忆之中,而是对于报纸内容的担心,我想人性上再来一次幻灭也不会做出多大的改变。

  如果说这是一个罪恶之家,那么我们便也生活在罪恶的世界之中,我们对别人的一个行为确实会如蝴蝶效应,在某一处达到毁灭性的作用。于是我们常在事后用如果和懊悔来安慰自己,所以我们才难以和上帝靠近。

  原声音乐确实也感人,重新听一遍,都是那个自杀女孩的眼神,背影,回头,没有一丝笑容。

  《罪恶之家》影评(十):突然跳出了思维怪圈

  仔细想想,我们都在说谁对谁错,谁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所有评论各持观点,互相口诛笔伐。我是个文艺左派,但是突然批判来批判去,发现我们不过都是井底之蛙。这部电影牛逼之处就在于他不是阶级视角,他是上帝视角。所有人根本没有对与错,你是什么阶级,你就会站在哪个角度,批判是非对错。为资本家辩护的是某个阶级,痛斥资本家罪恶的又是某个阶级,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明白了?没明白。。。好吧,这是我自己想表达的。这个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人都不能独立活着,你可能活的养尊处优,你可能活的艰难困苦,是即得利益还是非既得利益,总得获得利益,你觉得你活的好,你就的保持,然后为这种你生活的方式造出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大概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这都是我应得的,坑了那不赖我,赖你自己。好吧,反过来,你过的不如意,你就得反抗,就得说他妈这不公平,凭啥呀,然后为反抗制造理由。没办法,蛋糕就那么大,有人吃饭就得有人吃屎,有人得利就有人倒霉,无论你找什么借口说这就该是这样,都会有人说,不该是这样。对错道德根本没多大意义,人首先得活着,生存下去了才难研究对与错,生存在死亡线上的人很难有闲心上豆瓣。那么上帝视角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客观,无论你怎么墨迹你对他不对,你应该这样活,那样活,反正活不下去谁也别活。如果既得利益者不合计怎么损失一部分自己所谓应得的利益来维持基本平衡,那么,战争的火焰就会烧光一切,重新洗牌。人与人的联系无法割裂,你觉得我没错她活该,她弄不好就是你儿媳妇,一人犯罪,一家犯罪,众生皆罪,所有人都是帮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