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唇上之歌》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唇上之歌》观后感10篇

2018-04-27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唇上之歌》观后感10篇

  《唇上之歌》是一部由三木孝浩执导,新垣结衣 / 木村文乃 / 桐谷健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唇上之歌》观后感(一):唇上之歌

  为了一首歌而看一部电影。其实最初是为了看新垣结衣,在b站上下载的,还没下载完结果b站日剧全部下架,也就没有看。

  最近在b站上看到了 手纸 ~拝启 十五の君へ~的视频,是《唇上之歌》结尾部分的合唱,很触动。整部电影并没把重点放在gakki身上,反而对仲村和桑原比较关注

  剧情发展结构是几个人物克服困难,最后成功参加全国合唱比赛影片中一个情节是桑原给十五岁的自己写信,信中,桑原找到了他存在意义照顾残障哥哥,虽然有些对他感到惋惜,但是善良的桑原情愿去做,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他也会这么想吧。

  对于这首歌的歌词,分为15岁的自己写给未来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的回信。很浪漫啊,如果我给三十岁的自己写封信,把自己现在的迷茫倾诉,那时的自己会是怎么想呢,到那时看完这封信,会给这时的自己回什么话呢?

  这算不算是一种仪式感呢?哈哈

  《唇上之歌》观后感(二):纵使千难万险,还是要迎风直上

  电影一开始空旷的轮船上那一个小小的身影突然心里的躁动就已经平静了一大半。这是一部让人得静下心来的电影。小岛,纯净到找不出任何瑕疵的海,天,蓝,和平和。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苦痛,可是在歌声的治愈中,每个人都勇敢的按下前进的钢琴键,勇敢的继续向前,keep on believing.不论演技,不说梗老,电影有时候就是一种共鸣而已。尤其像现在的我们,读过纯净无忧的学生生涯,即将进入这个社会的时候,那些迷茫,无措,困惑沮丧,那些愁云,足以吞噬任何一个曾经纯净的灵魂。而即使这样,勇敢的人还是迎风而上,继续知难而行。生活不会等你,没人会将就你。而人生选择,那些不同总会克服。学生们站到舞台上,开始唱歌的那一刻,眼泪就默默来了。很久没哭,再难过忧愁,曾经也只不过买一堆高热量,那么没心没肺的塞进自己的嘴里。很多时候觉得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心里曾经那个充满干劲不服输的自己已经就那么老去,可是心仍有不甘。象牙塔待久了,或许就真的不敢面对现实了。曾经觉得未来、人身有那么多可能,而如今,却只有这一份摆在眼前待找的工作。可是,美好的未来总是从残酷中一步步实现的不是吗?

  我想,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曾经激励我的Morning Glory一样,让你心中充满勇气,迈出第一步,抬起头,拍拍尘土,继续上路。电影里说:“我相信音乐是能够治愈的,它能让人感到幸福”。 电影、音乐,心灵力量总是大到难以估计。

  继续奔跑吧。千难万险在前方,哪怕再多挫折、再多失败,也要鼓起勇气,唇上留歌,继续前进。

  《唇上之歌》观后感(三):他们青春平平淡淡,却和我的一样。

  睡前电影,打算看困了就睡觉,中间没控制住,蒙进被子里好几次。看到最后被子湿了一大片

  从镜头对准桑原开始,就把睡觉这事放下了,想好好看这个片子,因为瘦小的他让我想到那时候的自己,果然故事慢慢展开,我看到了我父母,看到了初恋,也看到现在一个人在北京的自己。

  学生们表演不错细节用心,比如桑原跟别人说话眼神总是在左右的躲闪,欲言又止,收到同学帮拿回的作业纸时,那句谢谢看上去是憋出来的,好多内向的人自己才理解到的那种分量体育老师叫错名字却还对他大喊大叫,而他当时心里怎么想,看体育老师楞在那的几秒不得而知,在听到妈妈支持他去合唱训练而不用他去接哥哥,他对妈妈说抱歉,,,,很多很多情节把我的记忆全都演了出来。

  希望那些心里一直装着善良的人能够幸运一点,这些人不会让浮躁碎片化的生活所改变,那经历痛苦挣扎,是最牢固深刻成长

  《唇上之歌》观后感(四):如果你没有有看唇上之歌,那么你其实没有看懂你喜欢的新垣结衣

  很多人最爱的就是gakki smile, 一口一口gakki酱叫着,喜欢她《恋空》中演的高中生,喜欢她在时尚杂志中的清流一样无忧无虑比如说,我大学室友

  但是看了很多她的综艺的人,其实知道她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无趣的,胆子很大,也很干练女生。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以很专业方法去在写真和映画里面笑得很开心,给看得人带来好心情。我也见过有喜欢她笑容的人对我说其实本人没有他想的有趣,比如说,我的大学室友。

  其实他并不是个例。这是每一个喜欢她的笑容的人的必然反应,被什么所吸引,也会对相反的事物厌恶。

  而我喜欢的是近两年的演员新垣结衣,特别具体点说,《唇上之歌》里面这个扳着脸的新垣结衣。

  《唇上之歌》观后感(五):电影之外的一些情绪:歌声所温暖孤独

  很王道很温情干净的一部青春片,配合歌曲画面也很干净,虽然剧情可能略拖沓,但最后整部看下来还是觉得收到了满满的诚意

  电影里的一部分情节非常触动我,很明显我的打分是很个人因素的,尤其是阿哲由于哥哥明夫是自闭症患者,很多时候帮忙家里的事情成为第一位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在给十五年后自己的信中写道:我还会在哥哥身边吧……我很感谢哥哥,我知道我是为了哥哥出生的孩子。而阿哲平时也是性格温软不敢有更多的要求,自己不是最能把握自己生活的人。电影里没有直接显示阿哲的父母真的真么想,虽然侧面有描述爸爸很看重阿哲有没有看住哥哥明夫,且比较传统式的父亲角色比较不知道怎么聆听孩子的想法以自己的注意为主。妈妈还是很敏感的,“这是阿哲第一次主动提出要求”也是妈妈有默默地看着阿哲的心里变化,即便阿哲的出生理由是因为自闭症的哥哥,但是父母也是有爱的。

  这个桥段真是让我非常难受,因为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例子:我曾在一个自闭症儿童中心帮忙,接待过一对兄妹,虽然妹妹不怎么说话但我很快发现妹妹并没有自闭症而是陪哥哥来一起上课的。这个妹妹是这个没有再生育的家庭为了自闭症的哥哥收养回来的,妹妹明明差了哥哥好多岁,小小的一只暑假却天天陪着哥哥来中心上课,哥哥有时候脾气不好一跑一乱妹妹抓都抓不住他,甚至也被哥哥伤到过。但是妹妹太小了,而且她的家就只有这个哥哥的家了,所以妹妹非常听话,上课时做什么事情都会用眼神来征询我“可不可以”。后来跟妹妹熟了她也才稍微敢跟我多说两句,聊天中我才知道她没有亲生的爸爸妈妈,现在这个不时跟来中心的女人是哥哥的亲生妈妈。我偶尔私下悄悄跟妹妹打听她的生活状况,似乎除了上学,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在陪伴哥哥,我问她你有没有自己喜欢干的东西,她想了很久摇摇头说不知道。所以看着阿哲我完全看到了当时那个妹妹的影子,或许在我理解下,妹妹的情况有可能会更艰难一些。

  就连我自己心里都怪责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另一个小孩生命是不应该随便依附在孩子身上的。但自闭症的问题最困难最辛苦的也正是父母,自闭症是无法在出生前识别的,而是在两三岁开始有细微的问题出现,尤其是部分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孩子可能最为明显,很多父母会难以接受甚至不知道这意境显露问题了,这样一路成长下来,父母会非常有挫败感,因为自闭症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办法以“常规”的方式和人交流,从来不看你的眼睛答非所问甚至不说话,这样很难建立起明显的情感连接。我看过太多的父母因为孩子没办法做出互动做出回应深深地感到挫败感;别说父母了,昨天我在一个小聚会上遇到了一个在医疗服务机构实习的女生,她跟我说她做过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关照服务,之后决定再也不做自闭症孩子了,因为她觉得太难了,说什么怎么努力似乎对方都听不见不懂得也没有任何反应和互动,不知道对方到底在想什么,这让她难以下手难以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所以经历过那个孩子之后她决定再也不接手自闭症孩子的个案了。然而如果你是父母,你要怎么办?你是唯一能照养这个孩子的人了,你不能脱手,但是作为父母没办法活得比孩子更长久,孩子以后要怎么办?可如果就因为这样把自闭症的孩子就依附在另一个孩子身上对另一个孩子也是不公平的,但还是有部分父母在渐渐接受了自己孩子确实是有自闭症甚至一辈子都需要别人的照料下生活的后,会考虑需不需要再要一个孩子去照顾“病童”。

  另外一个点就是明明家人已经带了明夫去看阿哲的演出,但是却因为担心明夫干扰别人而没有进入会场。这也是在自闭症者家庭非常常见无奈的事情,毕竟这类孩子很多并没有办法遵守“一般社会规则”,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避免出现在“较多要求”的公共场合。我在帮忙听来的一件事:一个自闭症男生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因为唯一的亲人已经非常年迈自己就在养老院了难以照顾他,很多时候他要自己坐车外出;虽然他身上挂了牌子,但是被误会被欺负的事情也没有少见。尤其是因为他从小是被女性带大的,他比较害怕男性容易对女生靠近。可他已经是一个三十岁男性的外表了,如果他才十岁靠近女生应该不至于出现什么太大问题,但当他在公车笑着盯着旁边的女生看,甚至尝试去握对方手的时候就会出很多问题,甚至被狠揍过。但他真的不是什么坏心思纯粹是觉得对方亲切,在人多的时候他会害怕,他想寻求“让他安心的人”。明夫或许确实不应该进去礼堂听表演,这样会影响他人;但如果能多理解一下他,知道他也想听也愿意唱给他听,他会非常开心感激的,正如电影中的场景一样。

  自闭症并不是等于智障,自闭症非常特殊几乎没有一例相同的“病例”每个人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确实就是连带着智能障碍,有的则是正常水平智商,有些甚至脑部会出现“功能弥补”的现象而成为“天才”。歧视大家都是有感觉的,只是他没办法做出我们这样的沟通而已。很多时候或许没办法帮他们做什么,但至少可以稍稍多了解一下自闭症而不是投去歧视的目光,电影里是美好的歌声,或许我们可以出一个微笑

  《唇上之歌》观后感(六):你值得全世界的爱 给阿悟。

  周末的傍晚 我才点开了这部很早就缓存好的片。在看之前 看到封面笑逐颜开的新垣结衣 也没有思考很多,就想着看吧。

  我没有想过之后的新垣结衣 会黑着一张脸出现。

  看到结尾的时候 外面的天已经黑了。阿悟的哥哥对荠菜说 有你在真是太好了,嘴巴里发出汽笛的声音,他说 前进,前进。荠菜,有你在真是太好了。学生们给阿悟的哥哥唱歌 开始有一层一层男孩女孩也加入进来,有不同的声部,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制服。

  我看着阿悟的哥哥张着嘴巴满足的笑 就着歌声一边哭 这时窗外刚好一针风抚了进来。

  现在的深圳气候是最舒服的时候,虽然这里并没有很明显的秋天。但是在这种季节 我一个人待在房间里 遇到好的电影 就很容易被治愈了。

  阿悟的眼睛明明是很机灵的。但是他背上的包袱沉重了,

  ——

  他说:我应该感谢哥哥,如果他没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就不会希望有人能在他们老去之后能继续照顾哥哥,这样也不会有我。但是,偶尔,真的只有偶尔,我希望没有哥哥。

  他说:我会一直在哥哥身边。

  就看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小孩儿,卷卷的头发,圆溜溜的眼镜,小小的嘴巴。肩膀因为自己的小心翼翼一直耸着。

  他一笔一划的 把自己的内心剖出来,推给老师看。

  除了心疼 还能说什么呢。

  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一定是有的。并且不少。但不是每个弟弟妹妹 都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

  但是阿悟真的很可爱

  《唇上之歌》观后感(七):俗套?

  很多男人喜爱新垣结衣喜欢的要命,作为同性别怎么也喜欢不起来,美则美矣,没觉得多特别的美。这部电影颇有中国现在很多爱情文艺片的风范,老套到能猜得到的剧情,插播一些美丽自然风景片,再加上女主不能过度的表情演技几乎靠眼睛。但是最后的片尾曲响起来,让人感动。故事故复杂的讲了三个人的故事,凑齐了130多分钟。很多情节安排的刻意又没有意义,有网友微博说看到这部电影很感动很好看。但到我这里,三星的评分两分是给剧情很枯燥表演很用力的小演员们,一星给片尾曲,比剧中的合唱版好听好多倍。

  再一次确定,深知套路模式的日本青春片里,精品少,好看的挺多,无趣的拼凑版也很多啊。

  《唇上之歌》观后感(八):写给15岁的自己

  看过电影《唇上之歌》,想想15岁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感慨不已

  电影故事发生在日本长崎县的一个小岛,低矮朴素的民居,延海岸和山势蜿蜒的街道,夏日明媚的阳光,被海风吹动的女生的长裙,一切都不同于东京那横流的物欲

  15岁的初三女生荠菜,在小小的教堂里,和曾经是钢琴演奏家的代课女教师柏木相遇了。荠菜是学校合唱部的部长,幼年丧母,父亲抛弃她,和别的女人跑了,荠菜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柏木因为青梅竹马的男友意外身亡而深深自责,从此放弃了钢琴演奏,受修产假的松山老师之托而回到母校担任代课教师。15岁的女生和30岁的教师,一段因音乐而起的关于痛苦和救赎的故事开始了。

  合唱部的梦想是参加全国大赛,而她们选定的曲目是《写给15岁自己的信》。从30岁回望15岁,也许那些天真烂漫的学生们还不能理解吧,而经历过生死离别的柏木老师应是感慨颇深。深陷痛苦中的柏木总是对学生们的热情冷水相泼:“以你们的水平,别说参加全国大赛,就是县大赛也难以出线。”

  柏木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写一封给15年后自己的信。只有桑原君认真完成了。桑原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哥哥,桑原在信中写道,父母生下他,就是为了在父母死后还有人能够照顾哥哥。小小的桑原过早的承担了生活的苦难,以致他的性格过于内敛,总是不敢抬头看人、不敢大声说话。而加入合唱部后,音乐给了桑原一丝不易觉察的变化,多了一点点自信、一点点坚定,这就是希望。

  柏木老师翻开了尘封已久的笔记本,那正是自己15岁时的毕业文集。“我将来的梦想是,用琴声为全世界的人带来幸福,因为我认为音乐能够让人得到救赎。将来的我,会为谁而弹琴呢?你的琴声,会给谁带去幸福吗?”也许没有答案,也许答案自在心中。

  终于到了县合唱大赛的日子,柏木老师战胜了心魔亲自给学生们伴奏,学生们深情演唱了《写给15岁自己的信》。伴随歌声,一幕幕镜头闪回,那是青春的酸甜苦辣。

  遗憾的是,合唱部没有拿到冠军,但他们收获的是自己生命的精彩。

  幼年的荠菜在教堂里向母亲哭泣,母亲按下琴键鼓励她,“哆,就是汽笛的长鸣,代表前进、前进。”

  柏木老师结束代课,乘船离开小岛了,伴随着汽笛的长鸣,“前进、前进。”

  好的电影承认人生的痛苦,但会给人以希望。电影中反复出现教堂,这就是基督教的意义吧。

  写了这么多,再写写自己。《写给15岁自己的信》这首歌刘若英曾经翻唱过,那时我25岁。而15岁时的我,却是因为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而喜欢的刘若英。25岁的我听这首歌,感触还不是很多,而如今即将30岁,再听时,好像只五年间便已沧海桑田。

  15的少年,人生充满了多种可能,那时天天幻想,但做梦也想不到30岁的自己会是如此。曾经也想去北京这种大都市实现人生的抱负,而如今还是在邢台这种小城归于平淡。曾经也追寻春风般如诗的爱情,而如今还是孤身一人独立寒秋。30岁的我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也对人生多了一份思考。就像电影中的隐喻,合唱部最终没有拿到冠军,但他们为桑原哥哥演唱的一曲,却温暖了一家的人心。也温暖了如我的观众。

  正如刘若英的歌声:“我们要相信自己 永远都相信 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意义 我们做过的事情 都会留在人心里 会被回忆而珍惜”。

  《唇上之歌》观后感(九):前进,前进

  我想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感性的人看电影不会那么在意所谓的艺术手法,追求多精美的剧情结构,这一类的人想要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能够激起心中涟漪的那些“小石子”,而不是大投资大宣传大阵容的“巨石”,当然,这样的小石子的电影太多而不免落入俗套,但往往是那样的小石头才能更加反映真实得生活从而直达人心。

  说起看这部剧的初衷,当然也是因为gakki,第一个喜欢的日本女星,喜欢她笑起来温暖的样子,莫名的给人幸福感,这个被称为治愈系第一人的她,居然一改往日形象而出演了一个高冷的教师,愈发让人期待。

  剧中的gakki依然美越发成熟,只是从当年的学生变成了教师,看自己,时间带给我们的一切总是期待满满,却又常常让人惊慌失措。

  虽然这是一部在大家看来剧情俗套的青春片,由于痛苦的过去而难以释怀渐渐变的冷面不愿面对生活的老师,为帮助自闭症哥哥而勇敢生活着的小小少年,还有那个失去父爱但仍满怀爱与信心的倔强少女,这样的三个人交织在一起的温暖故事。但是我想说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像当代热火的青春片男女主角,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无一例外的都逃不开堕胎,打架,醉酒,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头上并没有那一顶主角的光环,我们的青春也不是那些数不清的叛逆,我们的青春只是栽在书堆里心里默念加油是的坚定,和喜欢的人说上话时的不安羞涩,和朋友争吵后的懊恼与悔恨,我想我们很多人的青春就是这样是安静的默默的成长着。

  看了很多短评,大家都被阿哲这个少年感动了,这样的15岁的他,照顾着自闭症的哥哥,即使分不清爱还是责任,也用他瘦弱的肩膀担起了这份重担。

  说起,写这份影评,最大的原因则是七砂这个角色,和阿哲一样因为家庭原因承受更多的压力,但还好是个坚强的孩子,被父亲抛弃好几次,即使每次愤怒的挂掉父亲的话,见到他仍然期待着父女该有的生活,当父亲承诺她一起去教堂时,小小的脸上充满着喜悦,又再一次燃起希望,他会回来吧,他会好好的和我一起生活吧,然而第二天的父亲还是偷了钱跑了,奶奶只是木木的看着钱盒,七砂顾不上换衣服着急的骑单车到了教堂,她还是相信的,昨天的承诺,他还是不在,而她,再一次的被抛弃。

  之所以这么在意七砂,我想也是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那时也是这个年龄,15岁的我家里发生了很多糟糕的事,如今也只想这样轻描淡写的说了,我爸说,会好起来的,家人总是这样,愿意一次次无条件的相信他,但是还是无数次失望,现在的我21岁,无论何时终究还是爸爸,不过,这些糟糕的事也让自己慢慢成长了吧。

  最后在比赛的大厅,七砂看到了父亲,满脸疑惑,但是那个时候心里该是闪过了一丝喜悦吧,他是不是来看我比赛的呢,但是编剧在这里终究是现实了一把,父亲早已组建了新的家庭,他时来看另一个女儿比赛的,失落难过,但是突然一下多了一分释怀,七砂轻轻的按了一下琴键,“船的汽笛声就是哆,前进,前进”

  听大合唱的时候,鸡皮疙瘩突然起来了,听着听着也哭的不像话,总觉得听歌听哭的自己有点羞耻,15岁的我有着同样的烦恼与不安,15岁的我有点着急着长大,现在的我成长为自己满意的样子了吗?

  已经很晚了,请收下我这碗浓浓的鸡汤

  歌词很美好:

  你好 现在看着这封信的你啊

  在什么地方,又在做什么呢

  十五岁的我啊,有着无法对他人说出的烦恼

  但是如写成信给未来的自己

  或许就能诚实的说出吧

  现在,感觉会失败,就要哭出来,没有存在感的我啊

  要相信谁的话去做才好呢?

  只能在无数次心碎中

  痛苦的继续生活

  活在当下

  你好啊 十分感谢,我有些事情要对十五岁的你说啊

  自己要走向何处,这样的问题只要走下去就会知道答案

  无所适从的青春就像是从海上乘风破浪

  要乘着梦想之船向着明天的彼岸进发

  现在,到了要认输、哭泣、消失的时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声音一直向前就可以了

  即使是长大的我也会因为心碎彻夜无眠

  苦尽甘来的活在当下

  人生肯定有自己的意义,要小心的呵护你的梦想

  Keep on believing

  感觉会失败,就要哭出来,没有存在感的我啊

  要相信谁的话去做才好呢?

  呐,现在到了要认输、哭泣、消失的时候

  只要相信自己的声音一直向前就可以了

  无论到了何时,悲伤都是无法绕过的

  微笑吧,面对目前的生活

  活在当下

  你好 希望看到这封信的你啊

  能够得到幸福

  《唇上之歌》观后感(十):救赎的勇气来自彼此

  漫长的暑假中总不乏午后的雷阵雨与浅浅的焦虑。我钟情于在此时插上耳机,开始播放《Yellow》,在旋律中缓缓躺下,任由情绪渐渐地自然地翻滚、然后不甘地停下。 青春电影的功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令心中业已变得十分微小的那个点被唤醒、被联结,从共鸣中我们回想起往事、甚至回忆起那首一直喜欢唱给自己听的歌,还有背后只属于我们自身的辽远而又隐秘的情感。 日本、台湾与香港可谓这类型电影中的佼佼者。细想可以发现,「岛」及「海」的意象,总是与这些青春故事紧紧相连。无论是作为大环境的「岛」对其中环境与文化的影响,还是作为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仿似一个社区的「岛」,在「岛屿文化」的影响下,岛内是最为淳朴的人情文化保护区,人们彼此的联系充满着故事,绝不虚伪或令人反感;同时,也因其逼仄与隔绝,人们为了世俗的发展注定会离开之而选择寻求更大的空间。 而当人们到了这个阶段要离开岛屿时,情感就如「岛」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海」,表面上风平浪静,接受着不得不发生的变化;底下却波涛汹涌,埋着对回忆的依赖、不舍与隐隐感伤。正因有着如此明晰的「成长」的阶段之分,对青春岁月与少年感情感悟最深也最怀念的,也正应是他们;在「岛」和「海」之中发生的故事,也最打动人。 而除了情感属性之外,「岛」与「海」蔚蓝、宁静与纯粹的视觉感受也真切地「治愈」着不少在都市见惯繁急步履与闪烁霓虹的上班族。当所见被洗涤后,所想自然而然也随之飘回到那些青涩、动人而又独特的少年记忆中去。 而冷门佳片《唇上之歌》(くちびるに歌を)的故事,就发生在日本长崎县五岛列岛的福江岛——又是一个发生在岛上的故事,引起我的联想并扯了以上这么多。 Gakki 扮演着一位代课的音乐老师柏木百合,美得不可方物却一副高冷惹嫌的姿态,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与男学生的好色)。而在指导学校合唱部参加县合唱比赛的过程中,百合老师逐渐与学生们互相了解,彼此鼓励与启发,最终一同成长。电影的主要情节是由两位小演员的角色撑起来的——一个是合唱部部长中学三年级女生荠菜(ナズナ),另一个是有着脑瘫哥哥的中学三年级男生桑原(くわはら)。 看似位列一番的gakki,实际上却有着三人中最弱的故事线。影片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铺垫百合老师的隐情,成功地渲染出一种无奈与困惑,后半段的剧本篇幅却有很大改变,人物的重心从「救赎」唐突地转向「被救赎」,使百合老师的故事线戛然而止、显得索然无味。这里人物弧光的部分缺失,令高潮一幕的独白显得些许无力。(但我噶的颜值无可比拟,且舍掉以往招牌灿烂笑容的她显得更真实、与角色更契合,角色完成度很高。) 也许这本就是青春群像电影吧,不论主角不主角。而它的感染力就在于源源不断的「共鸣」,人们总能在情感上对号入座。像每一个平凡的中学女生一样,荠菜有着自己的密友,也有默默守护自己的男孩;她会早上上学之前急急忙忙才蹬车出门,在海岸边和风一起元气满满地飞驰而过;有时她也会被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困扰,父亲对她和家庭的一次次欺骗与抛弃,不啻于犹大对耶稣的背叛。而桑原则纯粹洁净得会被我们忽略;他虽然表面内向害羞,但双瞳里却满是对被接纳的渴望与想要尝试的热枕,对算是负担的哥哥他也没有丝毫怨言,并对每一次可能来临的幸福都视为最大的恩惠,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天使」。当我们看到桑原获得快乐时,我们都会加倍地感受到欣慰与愉悦。 其实跨越整个故事,他们两人的内在联系是最令人触动的。桑原的患病哥哥,正是对桑原来说存在于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意义;哥哥开心时喜欢模仿船笛之鸣,他也爱听。而象征着勇气同温暖的船笛声,也正是荠菜眺望与前进的力量之源。而一切其实源于一个下午,桑原的哥哥和荠菜同时被船笛声鼓舞与安慰。这彼此命运的微妙链接,本质上传达出这么一个观念:他们彼此的生活——或者说,人在此间的生活——其实就是在相互抚慰与关怀中前行,绝不孤独也绝不放弃。船笛声与歌声,是这种温暖动人的观念的美好具象化。 影片末尾众人围绕着桑原的哥哥放声歌唱的那个场景,其实便是对其最点睛的注解——我们唇上有歌,吟放着活力、追逐着梦想,并一直、一直地关爱着他人,或被他人如此关爱着。 比起传递热血沸腾的青春价值观,本片却更像是在讨论这么一个过程——对孤独、心结、家庭的注解与救赎。我一直在找三个人之间的联系,找到不同脸庞之下大家的共同点:无论如何封锁自我,总有人想要解开百合老师的心锁;无论多么不起眼,总会有人拍着桑原的肩膀予以接纳;无论看似多么坚强,也会有人替荠菜守护着心中最柔软易碎的部分。只要我们勇气不失,唇上有歌,心中有光,我们便永久地站在孤独的对立面。 这是对人生意义的拷问。面对同样的问题(桑原在电影里问出过那个问题,但也只是点到即止不作延伸),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给出的答案是更现实的、西西弗斯般的永恒悲剧:人始终无法同世界和解。但在这部影片里,答案是多么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得到了东方式的、更加含蓄而令人安心的抚慰:救赎的勇气来自彼此。 如果让我给十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也许我会愿我如桑原这个角色的本质一样:一直美好,而又对生活满怀期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