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求上进的玉子》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求上进的玉子》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08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求上进的玉子》经典观后感10篇

  《不求上进的玉子》是一部由山下敦弘执导,前田敦子 / 康巢恩 / 铃木庆一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一):无所事事的玉子,无所事事的我

  失业的第四个月了,而且今天是16号,这该死的日子又过去了大半月。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敦子这部戏的影评,也不知是不是老天安排可能想给我最后一点激励吧!不过其实我蛮害怕打开这部电影的,这个感觉就像问自己会不会喜欢自己这样的人,会不会跟自己交往之类的,我太害怕丑态毕露的自己!和玉子一样,我也是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拥有过初入社会激情!现在失业的几个月下来,整天的无所事事不仅没有改善我的生活状态,反而精神肉体都越来越不好,当父亲怒斥我的时候,虽然有过短暂的懊恼,但很快这种感觉又被安逸掩盖过去;当母亲企图开导我时,我会恼羞成怒,甚至出口伤人。我知道那只是因为我仅有的生活费还能维持我的现状,我仅有的自尊还没有丢失干净,不过老天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两个月前,我还是可以随意挑选,维持自己现阶段工资水准,两个月后,我只是被人挑剩下的可怜虫!

  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太看高自己,而且没有具备进入社会的完整心态,22岁前生活无忧无虑衣食自主,没有责任的日子已经远离我了!这些日子,我太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整天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事上,我开始后悔为什么我没出去旅游,增加阅历锻炼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好好充电,补充自己的不足;为什么我没有帮助父母整理家务理解柴米油盐不易……今天出门面试的时候,我想穿上那条好看的条纹裤,却发现自己已经穿不进去了……嗯,也许我上班的时机到了吧(想哭,55555555555)

  抱怨永远没有止境的,默默许愿这次的面试可以顺利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玉子,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永远当玉子,就像不是每顿饭都会做好等你吃。

  希望和我一样的玉子们都尽快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二):The Determination out of Laziness

  电影课的一个小作业影评,献丑了。于2014香港电影节观看,那天正好是大专生放映会,有嘉宾在电影之后和大家讨论了一下。(已上传至turnitin...)

  The Determination out of Laziness

  Film Review of Tamako in Moratorium

  The comedy film Tamako in Moratorium is the latest production of the Japanese director Nobuhiro Yamashita, released in 2013. Starting filmmaking in the 90s, Yamashita is good at telling stories about “slacker” with a sense of humor. Atsuko Maeda, the former leader of the popular Japanese group AKB48, plays the protagonist Tamako in this film. Her acting creates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her idol image and her character.

  A jobless 23 years old girl, Tamako, who has just graduated from college, is staying at home with her father and doing nothing but sleeping and eating. Her father not only runs a sportswear store, but also takes charge of all the households’ chores. Everything seems to be the same for a long time, but life is always changing and unexpected. Tamako begins to look for a job and her father tends to date a single woman. Both of them are going to make up their

  As a whole, this film is peaceful and pleasurable. Instead of telling something special, it records the life of a young woman throughout a years’ time. The plots unfold just like water flows naturally, without too much waves. It is difficult to tell the exact reason or time that Tamako make her decision, because it goes through a gradual process rather than a sudden turning. This is a successful film constructed by lots of exquisite details and gentle humor. Sharing the similar experiences like wandering around at home and facing the ambivalent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this film strikes a sympathetic chord with me.

  My first impression is that many scenes in Tamako’s daily life are repeated in the film.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in details are what obviously stand out and grab my attention, while the repetitions effectively expose Tamako’s “slacker” status at home. Static shots frequently applied establish a sense of peacefulness with laziness (Caldwell, 71), and let the audience have a look at the setting. The scene, which Tamako’s father opens the sports store every morning and sets the light and the carpet, is repeated several times indicating several mornings. Once the camera focuses on the store entrance again, the audience knows that he is going out to put everything ready for the business. However, for the last time, it is Tamako who goes out and arranges everything. Within the same setting, the differences easily show up. The askew light box and carpet Tamako settles, which also makes the audience laugh, depict her unfamiliarity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moratorium.

  Another impressive issue the film portrays is 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amako, in her 20s, ought to be independent, but she still relies on her family, acting like a child in front of her father. Several scenes put Tamako and her father quite symmetrically in medium shots. It signifies the harmony between them (Wallis, 82), but implies they are drifting apart simultaneously. When they are having dinners, medium close-up shots with reverse shots magnify the father’s complicated emotional undercurrents—love, tolerance, helplessness and expectation. It is also interesting that some key information is not given directly. Knowing Tamako is hunting a job, her father buys her a present. It remains unseen to the audience for a while so that I become increasingly curious and wonder why. Later in spring, Tamako’s father gets to know a single woman who works as a teacher in handwork class. Again, she is kept unseen, until Tamako goes to her class herself. It reveals Tamako can only get to know her “possible step mother” in person. The present represents the father’s expect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he single woman hints that her father is going to achieve his own happiness. The significances of both the present and single woman for 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re emphasized by the lack of counter shots.

  The slacker’s daily life and the conflicting connection with the family both echo to the young generations’ situations today. The minimal camera movements, the dim yellow light and Tamako’s loose clothing all reflect the relaxing and lazy status of staying at home, which I can identify with. Tamako’s father expects her to leave home for her independent life while he also likes her being aside. People who become parents would understand that complicated emotion, especially single parents. On the other side, similar with my own experience, Tamako needs time to sort out her mind to decide the direction for her future career, though she seems doing nothing. Since the emotional dependence on family probably contradicts with the ambition for a future career, this a period of time and process that most young people, including the director, have to go through.

  Overall, I recommend this warm and exquisite film to young people in struggling and parents who may not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三):Tamako in Moratorium

  兼Repo

  等了一年她又回到了鹿特丹电影节。去年的黑百合公寓来的时候下了大雪,今年下了大雨。刷完第三次Seventh code接着就是タマ子,还在门口排起了长队。后来知道原来是山下监督悄无声息地来了。

  原本是M-ON!的短剧加长成了短篇电影,秋冬春夏四个段落。是一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电影所以也不怕剧透,只是来看这位前偶像的首次丑角。可以看到敦子各种狼吞虎咽,各种懒散不修边幅,这也是诸位尼特在家时的真实写照让人膝盖略痛。毕业之后不工作回到老家和父亲住,吃吃喝喝这样有点微妙的单亲父女关系。秋冬篇就尽情展现了这种生活在暖炉边的懒散生活状态,以及父亲对这样不求上进的タマ子的愠怒。

  进入春夏之后两人都开始改变,タマ子偷偷地拍照写简历,父亲也不再唠叨她找工作顺其自然。杂志取材和电影之后的问答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晚春》。两方都想维护这样的关系,年轻的不走,年老的不再婚。不过タマ子并不像《晚春》的结尾嫁女儿那样伤感给了父亲孤独的镜头,而是结束在了恰到好处让人舒服的地方。父亲终于说出了“请你从家里搬出去”,也让人很乐意去想象第二年秋天以此为动力的タマ子会是怎样的样子。

  在山下监督喜爱的面部特写中,敦子总能精确地缓慢变化表情,从眼神到嘴型,都很自然贴切。随着她表情的变化,剧场里的荷兰人时常不自觉地笑起来。片中对白大部分发生在餐桌上,山下导演在放映结束后的问答里表示,这个场景在日本家庭中通常是一天中父女之间唯一面对面的机会,因此很重要。有个老爷爷发言说,这个孩子和他家孙女一模一样,吃睡打游戏其他什么也不干,在这一点上全世界是共通的。山下监督听后笑了,把这部电影的主旨稍稍拉高到了国际社会层次w

  很希望敦子能借助这样其他女演员并不太愿意演的邋遢角色,把人们心中偶像的头衔摘掉。片尾过后的making完全展现了这位女優桑在哪儿都能睡着的特性,也没有什么人会讨厌这个如此随性可爱的角色吧。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四):再见吧

  即使耳边一直响着街道上火警的声音,依然只专注于眼前捧着的漫画书,拒绝关心那个想要抽离的世界。

  就像活在贝加尔湖最深处的淡水鱼,体会着和所有淡水鱼类一样的“无言”,却承受着和大海深处一样的黑暗,身上没有龙涎香,却有无人应答的52赫兹。

  初秋的阳光欢愉地在脸上跳跃,桌上还是一片狼藉,阳光舔得人发痒,却好想忍着到黄昏的降临。至少出于礼貌,装作睡着了,就可以避免交谈了。

  在走不出迷宫的时候,伊卡洛斯的翅膀可以带我去海,去天空,可是那些都是投机取巧的办法,只要一回头,迷宫的恐惧还是会在的。不到哪一天,都是被迷宫支配着的。

  去年墙上的挂历还是崭新的,几乎没人去翻动过它,因为没有重要的日子需要记住,没有未来的计划需要标记。

  可是在新年还是要把它们都统统换掉,换上喜欢的少女风,挂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而把性感女郎封面的挂历挂在了书桌左边的墙上。可能那是以后大胆的模样。

  在街的转角,恰巧看见别人的爱情拥抱在一起,会忍不住偷偷地取笑,像是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一步一回头地看,好像对每一帧的画面都很珍惜。

  走出了一段路之后,面朝冬日的夕阳,不由自主地攥紧了两手满满的便利袋。安慰自己不是没有人值得拥抱,而是还没出现帮忙拎便利袋的人。

  春天,樱花开了。

  周遭的事物还是一如既往的充满善意,但却发觉,现在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想要开始收拾自己,却又毫无头绪。不是日本太糟了,是我太糟了。大概父亲的话是对的。

  剪去了成熟的长发,没有达到和杂志上偶像一样的发型,但还是嘴里说着“嗯,可以了”,偶像报名表特长一栏里涂涂改改,最终还是写上了“观察人类”。好像跌得满身是泥巴的小孩,也热爱那群星闪耀的天台。

  不喜欢成为别人目光里的焦点,可还是顶着“自然风”,硬着头皮去做了,内心开始做起离开的打算,试着一个人生活,成为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可却还是舍不下心头灼灼发热的人。

  在月台,刚见过面的同学带着夏天灼热的眼泪离开了,不知道她为什么哭,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淡然。只是远远的以她听不见的声音说了声简单的“再见咯”。却下足了勇气,要像喝味增汤一样自然地接受所有人的离开。

  赖以依靠的父亲也将开始自己的生活,默默地祝福,好像能做的也只有这样。借着父亲的话,下定决心,抹去嘴角的雪糕渍,结束的抑或即将开始的都一口气地在这个夏天重新启程吧。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五):单亲家庭如何影响下一代的因果关系。

  玉子内心是抵触爸爸的,爸妈很早就离开,没有母爱,爸爸的角色在她的眼里应该要有男人气概,可是爸爸很爱她就算没有妈妈在身边也像妈妈一样照顾她,替她洗衣服,打扫房间,爸爸的爱是单一且有代沟的。

  她很想妈妈,过年的时候期待妈妈的电话,爸爸要再找伴侣这个事实的时候打电话告诉妈妈说爸爸有人了,妈妈说和爸爸分开很久了,姐姐也结婚了,要过自己的生活接受事实,可在她内心里只能接受亲妈,玉子不是不求上进,只是不愿长大。

  这部电影只是反映出单亲家庭影响孩子的普遍现象。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六):让人有食欲的温柔的电影

  在B站的弹幕陪伴之下看的,有几个弹幕真是深得我心:“怎么不知不觉就看了四十分钟了?”“拍完这个片妹子要胖多少?”“真是低成本电影”“这就结束了?”

  流水账,而且还是废柴的流水账,却还能让人有滋有味地看下去,这可真是挺奇妙的电影啊。

  没有光鲜的场景,故事发生在电线乱搭、房屋低矮的日本小镇,以及逼仄的小店和家中;没有漂亮的衣服,都是汗衫、短裤、连帽衫、拖鞋;人物对话也不多。经常就是嗯一声,啊一声,正如那种不善沟通的家庭的普通的画面。确实是够低成本。

  然而大概是因为里面有大量做菜和吃饭的家庭场景,让人觉得特别烟火气又特别亲切。(那盘黄瓜炒蛋上面放几片柴鱼花,看起来好好吃!看完立刻下单柴鱼花。)

  用春夏秋冬的四季转换来标志故事的自然进程,非常古典和风,舒缓的节奏里,又隐隐有种紧迫感:废柴啊,你可这样就废了一年了!

  废柴玉子的人生里,有爸爸的溺爱,也有她自己的微妙的挣扎和期盼。因为爸爸可以依赖,所以大学毕业后,才会不就业,继续依赖。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也不是不想改变,可是工作不好找,梦想在天边。虽然观众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但是,她说到底也没有什么了大错,不是吗?

  终于,废柴的改变就要来临,爸爸给她下了“过完夏天就搬走”的最后通牒。

  在夏天的一抹夕阳里,和忘年交初中生小朋友一起吃完一支雪糕,起身离开。

  改变不是在这一刻发生,而是在一整年里积聚着能量。日本是一个处处有规矩的社会,连初一的男孩都知道“穿篮球鞋不可以穿比初二学生更贵的”,她这样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很丧的生活,本来就是要被规矩纠正的。

  整部电影都蒙着一种温柔的感觉,许多地方让人莫名会心。所以我身为观众,看到最后,心里会默默祝福玉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七):平淡的剧情,丰富的思考层面。

  今日看了《不求上进的玉子》,一部很棒的电影。 电影当中没有任何情绪,完全就是在表现生活的日常。 他并没有去作为一个引路人去引导读者的情绪。没有好人,没有坏人。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常见的情节高潮。 我喜欢这样的表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会得出不一样的东西。 无论是从一个现代社会年轻人的角度,还是从一个慈爱的父亲角度,或者是从生活习惯角度,或者是从心理学角度,都能看到不一个层面的东西。 有人去批评女主,冠以废柴的称号。但是,这是表层且不公平的。 这不仅仅是当前时代的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更是是一种对于未来的一种灰暗的无声的呐喊。 这不仅是是一种放任的人生态度,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女主的人格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却时常伴随着很多人。可以说是一种爱的缺失,或者安全感的匮乏。或者是从心理角度层面的人类本能的对于不确定因素的自然逃避。 这是一种无言的而又深沉的父爱。用不作为,用放任在努力的拯救自己的女儿。 而电影的结局是什么呢?正如前面论述的方式一样,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它不像是讲述一个剧本里的故事,更像是截取了一段生活前段,结局是什么呢?女主会就此改变吗?亦或是在等待时间的大手将人的命运进行调试吗? 我以为,没有答案。 我看到了被生活压垮的无奈。看到了一种声嘶力竭的呐喊,可是这呐喊却被消了音,变得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不过,生活总是好的,不可否认的悲观和灰暗背后,依然有人在无尽的爱你,用一种沉默而又低调,或者说是一种委屈的乞求的方式去爱你。 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低谷期,我们总会有些东西无法言说,深陷泥潭,想出却出不来。但是生活和时间总会给你答案。总有人在背后给你温暖。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八):总会有个人推着你向前

  与其说这是一部影评,不如说这是感慨万千的观后感。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15年的春末初夏,连续几天天气预报说了,我们这个地区都有强对流天气,时不时就会来一场说下就下的大雨。这样的天气,我常常哪里都不想去,喜欢躲在房间里,拿被子裹住自己一动不动大半天,阅读或者听歌。

  记得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平淡至死的日子,在和大学认识的各种同学朋友老师依依惜别(其实就是吃喝玩乐)了长达一、两个月之后,7月份从学校滚蛋,我怀疑这会不会是很多人曾经有过的轨迹?从北方撤退回到在南方的家,还不曾用一段额外的时间去重新适应南方的潮湿天气,就被父亲告知,9月份你就去学校里报道吧。当老师。

  这中间的时间眼看就要成为一段喘息期。我不知道不同的人对于自己的每个不同阶段的看法。我似乎不曾多花一点点时间适应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变,因为父母的安排,我好像不需要。

  两个月的时间,我至今没留下一点印象,现在硬要回想的话,不外乎就是大同小异的聚会、赖床和生理活动。看了《不求上进的玉子》忽然让我想开始回忆这段日子。

  下载这部电影是因为被片名吸引了,并且觉得剧情应该也会很不求上进。果然电影的台词很少(据说导演山下敦弘性格也很寡言少语),也没有多少响应剧情的配乐,女主角出来就是个平凡至极的“女屌丝”,刚大学毕业,没有工作,也没有找工作的欲望,每天素颜,宽松上衣,宽松裤子,要么不出门,出门大多穿拖鞋,啃老,喜欢看少女漫画。

  可想象一下自己真实的生活,有时候啃着啃着漫画,一般不都会斜刺里出来一个严重嫌弃孩子闲散在家从而产生一种想帮她撕掉漫画冲动的老爸么?

  果不其然,父亲(男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离异,和女儿两个人住在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守着唯一的产业——运动装备店,女儿每天精神萎靡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于是他只好振作起来做饭洗衣买菜叠被,电影开始的第三分钟就已经有父亲坂井晾全家(就俩人)的衣服的场景,看到父亲拿起玉子的内裤的时候,我心头一颤,总觉得这样的场景有那么几分似曾相识,忽然就找到了自己想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回忆23岁的自己——想看看同样是23岁毕业不多时的自己,也曾经有过父亲帮我洗贴身衣物经历的自己,有过仿徨的自己,对理想有过的很丰满想象的自己,对未来有过的很细致描绘的自己。

  随着剧情的发展,玉子的真实性格开始丰满起来——她并非真的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并非完全没有心中所想,所以在父亲唠叨着让她去找工作的时候,她双眼睁圆倔强地说出“没到时候”;所以在想当演员的小心思被发现后,父亲鼓励她勇敢前进的时候,她窘迫得跳脚而后发飙离去;所以在父亲偷偷地找到她想要找工作的零星证据时,他开心地大笑了出来。山下敦弘后期的的电影都存在着一种共性,贴近平凡人物的生活,再现平凡人物的想法,在一片混沌中给看的人点起一盏明灯,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父亲在电影中担任着推动情节发展的角色,在希望子女早日自力更生的观点上,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能达到惊人的一致,离异的坂井一直没有再婚,和很多离异家庭一样,他们放不下子女,因此不会也不敢随意再婚,但平凡家庭的平凡生活里,父女俩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不外乎是父亲希望女儿赶紧出去找工作,女儿则希望能再多当天和尚多敲天钟。山下敦弘的摄像机把父亲坂井拍得嘴角上扬,对女儿提出要求的他实则非常温柔,总是愿意做背后默默支持女儿的那个人。可是之于玉子,他永远不得不做那个推动她向前的人。我又看到了自己。

  观影过程中,其实我数度想关机了之,电影抛弃了一切的起承转合,用大量的镜头安静的记录着坂井父女每天的相似的日升日落,女儿的懒散,父亲的恨铁不成钢,却几乎没有理会作为观影者的我的感受,甚至我认为里边最漂亮的几个镜头竟然只是作者记录时间流逝的“春”“夏”“秋”“冬”几张图——可就是这部“平凡”之极的电影,莫名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不知道是否出于巧合,在现在这样“青春”被各种三流“导演”偷换概念成性、拜金和玛丽苏的年代,《不求上进的玉子》记录的仅仅是她23岁时的事,看着在电视机前面瘫软睡着的她,我却禁不住开始怀想青春,现在26岁的我还能想的起来16岁的自己,17岁的自己,18、19岁的自己。

  时光流逝,那时候体会不到的岁月匆匆过如今伴随着日渐稳定的生活日益明显,翻出来的日记本里记录的是一个纯真的少女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对一切美好的感知,连熬夜写作业、下课冲饭堂的零星记忆都显得弥足珍贵,那时候的自己,把改变世界作为己任,把行侠仗义当做高尚的品德,向往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根本不知道世界有黑暗……

  23岁的玉子在大多数人看来也算是走到了青春的尽头,是啊,青春,就像它的长度一样短,随着十几年寒窗苦读,就这样葬送在点燃的书页当中。大多数我们活在父母的羽翼保护之下,基本都是22、23岁才开始真真正正地踏入社会,体味人生。

  玉子却是一个不太敢面对现实的人,父母的离异让她的性格古怪难懂,一直呆在父亲的身边让她难以自立,多像一只正在挣扎着羽化的毛虫,离开缱绻许久的茧子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有躲避这种阵痛的特权。

  父亲的姐姐给他介绍了一个知书达理、娴淑动人,教授装饰品制作的离异女教师,玉子的阵痛在这时被推向了高潮,本来属于挣扎着要不要离开的她的平静生活已经有了该结束的苗头。

  故事以父亲向玉子下达最后的通知令其夏天结束后离开家里,玉子不得不辗转到东京去和母亲在一起工作生活为结尾。平凡的单亲家庭似乎迎来了一个转折,又或者是,另一个平凡生活的开始……

  我们的青春,曾经短暂的为我们停留过,在我们以为我们脸上的红润和长时间的睡眠会永远为我们留驻的时候,你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个人,用自己来推动你的向前,不论好坏。

  总之,我们的青春,结束了。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九):自然消亡什么的

  公众号原文

  如何形容废柴的一天呢?

  就像是一个阴气沉沉的深秋下午,天地都被塞进了茶渍色的滤镜里。这里的每件物品都散发着浓郁的土腥味,即使偶有阳光折射过来,也会因空气里的粉尘颗粒慌了神。

  我们的主人公 —— 玉子,就窝在这样的深秋里,又睡过了她废柴的一天。

  提及以分明的四季作为叙事线的日式电影,你可能会想起森淳一的《小森林》。森淳一用“春夏秋冬”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自然之网,洞幽烛微地捕捉着日本村落的恬静气质。

  如果说《小森林》能够让那些生活在现代化城市里的热血小青年们认真审视一次自己步履踉跄的生活节奏,那么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则将镜头对准了这些蜗居在乡县小城里,游手好闲饱食终日的废柴后辈们身上。

  不同于《小森林》中赫斯提亚式的女主角市子,“不求上进的玉子”虽然也在日本小县城里过着四季分明的归隐生活,但是在她眼里,生活是最不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故事发生在甲府一座平凡小镇里,坂井玉子出身在一个单亲家庭,完成了东京的大学学业后便返回故乡,终日懒散度日。玉子的父亲经营着一家体育用品店,而玉子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打游戏和看漫画。如同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低欲望日本》中所描绘的那样,女主人公玉子不修边幅,无所事事,丧失基本物欲和成功欲,也是所谓“丧逼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秋

  电影开场是一个俯视镜头,玉子蓬头垢面地躺在自己凌乱不堪的卧室里,她的父亲在门口敲门等待着她的回应,但她嗤之以鼻。玉子不想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任何骚扰,伸了个懒腰便继续昏睡过去,此时电影名称“不求上进的玉子”渐渐显现在屏幕的正中心,一个巨婴女废柴的调性算是基本确立了。

  这部片子有种说不出的颓废气质,台词甚少,色彩昏黄,鲜有BGM,导演喜欢用大量苍白的真实时间来还原玉子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们知道荧幕时间和真实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黑客帝国》中著名的子弹时间,短短几秒却可以被延长到数分钟。剪辑可以改变时间的感觉,去掉繁琐且不重要的常识动作。比如导演想拍“一个人倒了一杯水”,那么他的分镜只需要两个:1,一个人提着一壶水。2,空茶杯被倒满。中间剪去了这个人摆好茶杯、打开水壶盖、把水壶盖放置在一旁、提起水壶、倒水等等一系列乏味无聊的动作和时间。

  但是当然也有故意使用冗长的镜头、单调的节奏以达到让观众能和剧中角色一样产生疲倦之感的技法,例如安东尼奥尼,他的角色通常都是非常疲累的人,缓慢剪辑是为了配合影片的主题概念。)

  回到《玉子》的开场。

  导演拍玉子吃饭睡觉,拍父亲晾衣打扫,这几个交代人物日常的镜头本可以被剪到三十秒之内,或者搭之律动的背景音乐。导演却硬是苍白无声地拖了七分钟之久。

  (不过冗长的剪辑只是一种技法和导演风格,同样是聚焦女废柴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导演武正晴开篇就用摇拍,特写,游戏音效,密集的台词等一系列娱乐性较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日式女废柴形象。)

  当然除了剪辑,场面调度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个镜头里,我们可以明确地区分出前景(剩饭),中景(玉子)和背景(父亲)。

  场面调度把此景一分为二,以书房和客厅的墙为分界线。玉子控制了画面右下方绝大部分的空间,任性地打着游戏,暗示了她在家中的主导地位,父亲则无可奈何地坐在后方的书房里记账,任凭自己的子女颓废下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冬

  就这样,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循环和玉子吃喝拉撒睡的废柴循环一样,毫无新意地,冬天来了。

  新年伊始,玉子换掉了墙上的旧日历。过去的一年对玉子来说和昨天前天大前天一样,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她目光呆滞,没有任何期许地挂上了新的日历。

  这时,玉子无意间翻出了一个印有裸体女星的日历。

  相信大家对过肩镜头不会感到陌生,在这个景框中,玉子背对着镜头,身处于靠近景框外的边缘部分,观众们的视线则被画面中这个对比度浓烈的裸体女星所吸引。导演用这样的场面调度让观众很好的移情于玉子,观众得以从玉子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看到她眼中的海报。虽然依旧是在拍无聊琐碎的日常,但观众们可以想象到,此时的玉子和他们一样,目光不再是呆滞的。

  一定有什么想法在玉子心里悸动了起来。

  不过即便是新年之夜,依然只有玉子和父亲独处一室。

  玉子在饭桌前发着新年祝福的短信,这应该是她一年中仅有的一次社交活动。她就像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和父亲用猜拳的方式决定谁去换煤气罐,怀念着早就离开了她的母亲。

  春

  转眼来到了春天,新的轮回又开始了。那一张性感女郎的海报也在玉子心中发了芽,她突然决定做出一些小改变。

  她写了一份新简历,剪了一头新发型,让隔壁家的小男孩帮自己拍写真,求父亲给她买一件新衣服。

  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报名某经纪公司的选秀比赛。

  如果她只是一个没皮没脸的废柴那也就罢了,但她偏偏是一个有点自尊心的小婊柴。在路上偶遇到刚刚回乡的老同学也不敢上前打招呼,就更羞于启齿自己的明星梦了。

  也许在玉子的内心深处,她对自己是废柴这件事情心知肚明并且也欣然接受。二十几岁,和父亲住,没有工作,白天与黑夜连城一片,连朝九晚五的零工都不愿找一份,更别说什么可笑的选秀了。

  在我眼里,她内向的行为动机并不是因为害怕失败,毕竟她早就接受了自己是废柴的设定。她只是单纯不想让别人亲眼目睹她的失败罢了。她担心自己成为同学们八卦的话题,或是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她害怕别人的优越感建立在自己的失败之上。

  所以在计划败露后,即使父亲表示了支持和鼓励,玉子依旧大发雷霆并且决定继续自暴自弃。

  这大概就是

  可怕的

  碍事的

  不知如何是好的

  自尊心吧。

  夏

  春天就这样过去了,玉子的这些小改变也全都无疾而终。除了那一头披肩的短发和小男孩为他拍的艺术照,便再也无迹可寻。

  一个夏夜,玉子和父亲去街坊家做客时,听说父亲有了新的交往对象 —— 开手工室的曜子老师。

  玉子立刻紧张起来,她对这个准后妈有着强烈的敌意。她派领家的小男孩故意接近曜子老师打探敌情,并在父亲耳边煽风点火,刻意诋毁。玉子的父亲似乎对玉子的态度并不在乎,于是玉子决定亲自去会会这个未来的准后妈。

  没想到曜子老师立刻识破了玉子的诡计,但是她也并非玉子想象的那样强势。

  在这次谈话之后,玉子算是正式地接纳了曜子老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却坦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再婚的意愿,并希望玉子夏天结束后可以搬出家独立生活。

  被抛弃的玉子打电话向母亲求助,并诉说了曜子老师和父亲的事情。

  本来玉子是想以此引起母亲的注意,但是母亲对这件事表现得十分淡然。毕竟他们是已经分开生活的离异夫妇,再加上姐姐也早已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好像从始至终唯一关心父亲和曜子老师八卦的人只有玉子一个。

  玉子挂了电话,十分失落,身边的亲人们合情合理又残忍地走出了她的生活中心。大家都在精心经营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她一个人被遗弃在原地。

  本来一切周而复始,然而周而复始当中形势似乎在不断恶化。

  在这次微妙的家庭事件中,玉子好像明白了什么。

  我个人认为,发生在夏天的这个小插曲与村上春树的小说《家庭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小说《家庭事件》中,男主人公,一个赫尔墨斯式的愚者,他称不上废柴,有自己的工作和爱好,与妹妹在东京同租一间公寓,游刃于无数女友之间。但是在得知妹妹即将嫁为人妻之后,他和玉子一样对此充满了不安并产生了抵抗的情绪。在小说中,从男主对妹夫的言语攻击,再到他三番五次拒绝去妹夫家登门拜访等等,这一系列逃避的行为都说明他害怕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改变。他也不敢承认,除了他的每一个人都在认真地对待生活。

  他在妹夫的面前感觉到了自惭形秽,他看到周围的人都活的那么认真,严肃,规矩,而自己的生活确是如此的糜烂不堪,他知道这样不对,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他也痛恨这样的自己,但对于无法改变的习性感到宿命般的无奈。

  夏末

  夏天就要过去了,玉子也终于真正明白了成长的意义。面对要求她搬出家独立生活的父亲,玉子这次非但没有发小孩子脾气,反而由衷的认为这样的要求是合格的。

  这声合格不知道是在认同终于不再溺爱自己的父亲,还是对不再逃避成长的自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总之,玉子终于从一个不求上进的生活状态进阶到了一个相对高级的生活状态—— 独立

  第二天早晨,玉子起床后亲自洗衣服,亲自准备店铺开门,这里和开头独自做杂事的父亲相得益彰。

  至此,我们的主角玉子终于经历了自己的角色冲突,完成了自己的“变形记”。Metamorphosis—— 生物从生命一个阶段的形态转化成另一个阶段的形态,说白了这是一个蝌蚪变青蛙的故事。从电影的开头到结尾,我们见证了一废柴的成长过程和性格弧线,感受着每件事带给她的冲击,并移情于她的心理转变。

  这部电影的叙事十分简单,没有多余的辅线和夸张的戏剧矛盾,人物的动作动机都是基于日常琐事,这也使得整个故事更贴近生活,令人信服。

  影片的结尾更是相当随意——一个夏天的午后,玉子和隔壁家的小男孩百无聊赖地葛优瘫在椅子上吃着快要融化的雪糕,玉子问小男孩他和女朋友为什么分手了。小男孩舔了舔雪糕,怅然若失地回答“就是自然消亡了”。

  自然消亡什么的,没错了!

  这是一个关于废柴自然消亡的故事。

  《不求上进的玉子》观后感(十):人生总会有迷茫

  电影还没看,只看着预告片里的镜头,就再次回想起自己刚毕业时的那段日子。

  那时的自己刚刚从大学毕业,上学期间总是在节假日出去打工,自认为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看着周围同学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自己还会嘲笑他们,觉得他们根本无法融入社会。

  可参加一场场招聘会,到无数个公司去面试,才发现无法融入的是自己。要求并不高,不要求专业对口,只求做个销售或者文员,可即使这样的要求,还是会被要求工作经验的条款挡在门外。

  渐渐的,心里虚了,也害怕了,更不愿意出去再受挫折。每天窝在爸爸在北京租的小房子里。看电视、上网、看书,一天一天过去。晚上睡不着,觉得自己是世上最没用的人,白天不愿醒,因为知道即使醒了也是荒废过去。

  北京是自己梦想着要干一番事业的城市,可那时候,待在北京却没心情去看它的繁华,它的车水马龙。它带给我的唯一安慰,是可以远离相熟的同学和朋友,让自己有个躲开外界的地方。

  每次向爸爸要零花钱,心里都像刀绞一样,更别提同学聚会什么的,躲在角落里,不愿让任何人看见。

  直到找到第一份工作,薪水不高,但却干的很起劲,因为知道机会来的太不容易。

  向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种日子的朋友共勉,人生总会有迷茫,在迷茫时,多充实自己,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那段时间没多读些想读的书,现在想看也得挤时间。不过话又说回来,那时即使看了,恐怕也看不到心里去,恐慌早已将心里占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