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我的家》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回我的家》经典影评10篇

2018-05-27 21: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我的家》经典影评10篇

  《回我的家》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阿部宽 / 山口智子 / 宫崎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回我的家》影评(一):生活剪影

  很日常很是枝裕和呢!!

  不能很明确每个人性格 说出他们的选择 就和步履不停一个感觉

  感觉爷爷一出来就想哭 给听自己讲库纳故事的人钱 "谢谢你愿意听""谢谢你愿意相信"什么的

  还有爷爷对于死亡的态度 其实已经是不怕的了吧 才能笑着说 请你做我葬礼的素斋 反正我吃不到的 不用做太好吃 太好吃我会生气 才能跟儿子说买的那块地是想葬在那里..

  但是说回来怎么就闹得这么僵了呢之前和家人 感觉爷爷可能就是 离开久实之后在东京混出了名堂 然后就和差不多妈妈结婚了.. 大概也并不是因为多爱 于是后来就浪荡了 不过妈妈可能还挺喜欢爷爷的吧 还是说可能是更复杂的情感??毕竟最后说到"腿不方便走了真好 不用担心他在外边又惹了什么麻烦 最后 他终究还是要回到我身边"之类的 总之后来老了之后 过往遗憾发明晰 于是回到了家乡 但是儿子女儿怎么都不亲呢 嘛可能是受母亲态度的影响 每次出现那些风流韵事的时候反应什么的 不过最后儿子愿意试着去了解他 真的太好了

  最后怎么选择隐瞒妈妈和姐姐呢 库纳的事情.. 因为他们不信??还是只是不想他们知道久实的事情??..嘛嘛其实可能只是下意识的选择自己也说不清的啦嗯

  还有库纳 "因为相信所以存在""其实找不到也好 找不到的话 就可以一直找一直找了"

  最后儿子碰了一下爸爸的脸 无意中感受到了那个胡子 想起了之前想起的小时候飞的那个动作时 没有想起的 在身后扶着自己的手 所以说果然是 失去的瞬间往往并不难受 难受的是以后看到阳光下空空的藤椅和拐杖啊 (ಥ_ಥ)

  还有姐姐 其实真的不知道她到底有什么不满 嘛大概这种东西真的是冷暖自知知道自己到底开心还是不开心 ..嗯也亏得她丈夫一直迁就她了 真的宠的无法无天了好吧 看她任性的时候真的好怕下一秒他俩就掰了.. 噫也能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嗯也可能是因为爱(像做题一样知道答案可能有这个选项

  还有爸爸在公司里逐渐失去性格的事情啊 所以说管理层真的也挺不好做的 嘛 大概总是个人有个人的难处 他一直梦到了住在了自己床底下的库纳 ww 其实真的到头来反应的算是自己的心情状态吧 啊哈哈说那些库纳看起来很没用很无聊但是出奇的很可爱的时候 就和那个广告就和他本人一毛一样啊哈哈哈 嗯最后说"你的时代还没有过去" 嘛这大概是编剧温柔

  还有"你太太最近是不是不怎么问你公司的事了 就算问你什么时候回来 也不是真的在意 只是想知道要不要做你的饭" 还有还有 邻居送了白金之后说 "什么时候约一杯 好好谈谈吧 大概我们不会有这么一天吧" 这些 都很是枝裕和呀

  还有妈妈和萌江的相处 其实很多时候妈妈是不理解萌江的吧 但是就算一次次被老师叫去 也还是对萌江很耐心 没有逼她 没有说什么 让她一步一步的 按自己的步子成长呢 感觉她和萌江相处 有些对话看起来像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对话 而不是什么母女间的.. 相处很有爱噢 最开始萌江的封闭什么的 总是因为没有好好告别 所以才放不下吧 特别对方谈崩了之后还没来得及和好 对方就不在了.. 这种大概最最无法释怀了吧??

  还有沙江 即使专业也还是没能有妈妈的味道 最后发现了呢 总还是有的 "你的缺席也是一种出席" 而且也不只是妈妈的味道 还有了老公的味道 女儿的味道 徒弟的味道 嗯哼 所以大概是原谅母亲了吧 最后让她帮忙什么的

  还有最后 沙江道破的"父子什么的 说到底也是旁人 也会有对方不知道的一面的"

  絮絮叨叨 其实喜欢是枝裕和 喜欢他把生活完美的呈现 就像老师说的比喻 像把生活做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看 像把蛋糕切开完整的搬上舞台 所以喜欢现实主义啊.. 悲伤温暖 常常就是这么让人欲言又止的

  我好像真的就没有发现这部剧有什么不喜欢的!!

  《回我的家》影评(二):寻找库纳

  在过了一定年龄,开始知道些过日子常识的时候,我开始超爱看是枝裕和的片子。他额外地关心柴米油盐,关心平庸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有纪录片工作者出身本能,却又保有能处理独到细节童心,让被生活重创的伤口以一种云淡风轻的方式愈合。如同这部剧,明明都是些家庭琐事,却将精力饶有兴致地围绕在寻找库纳的主题上,细节上超越着生活,极其动人。当你渐渐和阿部宽一样开始相信库纳的存在,生活也变得如此诱人神秘。而经历大起大落的槙原敬之对本剧贡献了非常出彩的主题曲,融为剧集的重要分子

  除了导演的御用班底依旧可见,十六年未演戏的智子姐姐一出场,就用小南那依然爽朗笑容让我折服。这部剧无论是运镜还是调度都饱有电影的高品质。时常遗憾地想,若能回到几年前,一定专心做是枝裕和的论文可惜人不能倒着生长,也只能期望不久的未来,是枝裕和能取得和小津一样的声望罢。

  《回我的家》影评(三):後悔,是曾經愛過的證據

  這部片不知道是看過的第幾次了。

  前20幾歲時是衝著寬叔去看的。

  現在的我,已經30而立了,已經不是再為了寬叔而看。

  是為了是枝裕和,整部片充滿了導演的風格。

  像最後一集的爸爸的鬍子那一幕,是在橫山家之味(步履不停)的原著小說出現過的場景。

  今年秋天我外婆過世了,相隔兩個月,11月底輪到我祖父去世了。

  那個感覺就像良多的感覺,生病的時候感覺沒甚麼好說的。

  但在開棺木想再看爸爸的遺容摸到夫親的鬍子想起兒時在家跟爸爸一起看電視

  模仿滑雪者,一邊往前傾斜,另外一邊,是他父親的雙手,緊緊抓住他的小腿

  才讓他得以不跌倒,並讓這美好畫面,永恆地留在記憶中才崩潰大哭的模樣。

  直到過世、入殮、火化、入塔才確確實實的感到人不在了。

  就像良多辦完喪事,回到自己家,一人坐在書桌感觸好像昨天才摸過爸爸的鬍子的手。

  對著說"已經不在了嗎"

  已經不在了嗎

  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是枝裕和給《Going My Home》的劇中的畫面。

  爸爸在病床講著庫納的故事,然後拿出錢包中的一千元給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

  就像良多所說的,爸爸一定希望有人聽聽這故事。

  我的眼淚不爭氣的就掉下來了。

  山口智子飾演的妻子給丈夫端上的一碗濃湯,湯裡有一片紅蘿蔔切成的三角小帽的形狀。

  戲中主角群為了找到這叫庫納的神祕生物貫穿了整部戲。

  直到這個最終畫面出現,我才頓然理解這個精靈族群所代表的某種含意。

  在每個人必然曾經有過一個家庭,就算現在單身的你我必然如此。

  必曾經有過父母,遠看似精靈,近看則毫無疑問的是我們那若即若離的家庭。

  感謝您 是枝裕和,帶給我無限的追思,還有那份人與人的溫暖。

  《回我的家》影评(四):是枝裕和的理想家园

  是枝裕和说,自己最擅长的还是家庭伦理剧,快要看完这部剧了,这话我信,他编故事写台词能力真的很强,功底深厚,每个人物照顾的很好,不会出现捡了西瓜,丢了芝麻,瞻前不顾后的毛病,我觉得编剧要是能够做到在一部长度拉到九集的电视剧,还能保持一贯的高水准,这就令人非常佩服了。

  像是快要被遗忘小镇,大家都移民去了东京或者其他更繁华便利都市,这里就像是是枝裕和的理想家园。

  虽然找库纳的故事很无聊,但还是津津有味地陪着导演无聊,他就是不点破,有还是没有呢,总感觉库纳应该像是李安少年派里头那座孤岛上的狐獴,猜想导演也是这么想象的吧,连他们活动叫声类似的。

  《回我的家》影评(五):是枝裕和拍的唯一这部电视剧说,后悔就是爱

  所以,后悔大概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几乎宿命般地无可避免,却比任何其他感受都能更有力提醒我们,自己在爱和被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MoviebleFeast

  偶然发现,是枝裕和竟然还拍过一部电视剧,叫《回我的家》。

  依旧是家庭生活的细碎与庸常,由于不受制于篇幅,他把故事讲得更加细腻从容清水无痕,甚而令人耐不住性子。真看下去,你就发现这部剧里有他几乎所有的电影。只是在这一次,是枝裕和把它们提炼地更为通俗。他确定无疑又满怀温柔地对观众指出:别挣扎了,人生,是注定要后悔的。

  一

  《回我的家》开始于窝囊的中年男良多(阿部宽饰)接到父亲病倒的消息。他赶回老家,发现向来与自己沟通极少的父亲有一段秘密往事。父亲少时曾和青梅竹马恋人还有好哥们一起到森林里去找戴帽子精灵小人“库那”,相信他们是可以联通生死神仙。良多讶异于父亲对这个天真得近乎可笑传说如此执念同时却不由自主、半信半疑地加入了寻觅之旅。

  是枝裕和对“死亡”有多执念,对活着的描绘就有多生机盎然。森林小人儿“库那”的设置,以其“联通生死”的魔力,承载了这两个互相定义概念,它像一把细小锋利手术刀,剖析着登场的每一个人物。

  良多的父亲因为没能与初恋情人相守,终生心有不甘;他的老哥们当年横刀夺爱总觉有愧于兄弟,又因在妻子病重时表现软弱而一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还有良多的小女儿,对溺亡的小伙伴难以忘怀,想了许多古灵精怪的法子避免老师撤掉好友在班上的座位

  “库那”的存在就是对无可挽回的挽回,对不能回头的短暂回眸。这些戴着红色尖顶小帽子、只有手指那么大的小人儿们,牵动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后悔”。

  医院里,良多面对着病床上昏迷的那具干枯而苍老身体,感觉陌生而无措。大喇喇的护士小姐提议家属讲些什么来“唤醒”病人,任性泼辣的姐姐和神神叨叨的母亲都张口就来,连不靠谱姐夫都能跟着起哄,只有良多尴尬地讲不出什么。这种失语跟他面对妻子要求他和女儿谈心的时候表现得如出一辙

  看清原来自己就是想要逃离的东西本身,残忍又令人踏实。它终于不再是一个不可名状怪物,变得如影随形。换言之,当你看不清自己真正要摆脱的是什么的时候,断无自由的可能。

  因而对于良多,“库那”成为了联结他与父亲、他与女儿的桥梁。他开始频繁梦见沙发底下藏着的红帽子小人儿,在半梦半醒之间不自觉去努力了解父亲——这个他一生没有亲近和懂得过的男人。又不自知地去为女儿圆梦,竭力保护她对库那的希冀

  二

  是枝裕和从不讳言,他与自己父亲的“十分有距离感”。甚至曾说,如果没有交流,那么所谓亲人,也不过是有血缘陌生人。这就不奇怪他的每一部作品里,几乎都有一个“缺席”的父亲。他们有时压根全程不会登场(《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有时威严而不可亲(《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有时吊儿郎当缺乏责任心(《奇迹》),甚至有时干脆只是以一个概念而存在(《无人知晓》)。

  缺席之所以值得被书写,因为它是一种持续的匮乏,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退,只会越扎越深。这种父子关系,是终其一生的大规模相爱相杀。而表面上,人往往抵死表现得毫不在意,甚而针锋相对,用全副武装来抵抗那种无法剥落的“被遗弃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被自己身上的不安全感所定义的。

  良多认为作为公司社长的父亲看不上做俗气巧克力广告的自己,从未以他为荣。所以成年以后选择主动远离父亲,似乎这样就逃离了他的评价体系。这个木讷的“傻大个儿”(剧中一直被姐姐如此吐槽)在职场和家庭中都不爱做决策,磨叽又窝囊。被女儿吐槽,听到下属背后不敬的议论,也能安之若素。 从得到父亲病倒的消息到父亲短暂清醒以至最终离世,良多都没有太多情绪的起伏,他似乎在一切画面里都是笨拙的、格格不入的。而正是他想让自己呈现出“毫不在意”的努力过了头,才显出一种好笑拙劣。对于父亲往事的追寻,彻底出卖了他不自知的心绪:不管你长到身高几何年岁多大,是不是自己都做了父母,内心都还是住着一个渴望得到父亲肯定小孩子。在经年累月的“武装”中,你试图忽视那小孩的存在,选择以遗弃来对待遗弃,以疏远来医治疏远。而这一切都不过是越描越黑地确认着那个小孩的存在。

  三

  葬礼期间,守夜的良多发现棺木中的父亲嘴巴张开了,于是想拿东西抵住他的下巴使之合拢。他的手碰触到父亲的刹那,如遭电击。

  父亲刮过的脸颊又生出了新的胡茬,仿佛他的身体还未接受到死亡的讯号。指尖胡茬的触感,骤然间激活了一个多年前的画面:孩童的他被父亲抱在膝盖上,电视里正放滑雪比赛。他嬉笑着,高举双手摩挲着父亲的脸颊。父亲也不恼,任由他揉搓自己胡子丛生的下巴,还用双手扶住他嫩而胖的小腿……

  毫无预兆地,这个仿佛从没悲喜的傻大个儿忽然蹲下身子,失声痛哭。将近2米的身高似乎要缩回那个小男孩的身体,渴望着父亲的亲昵。

  他扶着棺材说,要是多跟你聊聊就好了,后悔啊。

  这个轰然崩溃的情节据说出自导演真实的人生体验。对于“遥远”的父亲,为什么会记得那样一个瞬间?我想大概是因为,那是一生隔着千山万水的父子间距离最近的一刻。尽管自己也未必知道,但那个瞬间定义了“父亲”二字。这样痛心的发现,对父子二人都是始料不及的吧。

  是枝裕和不厌其烦讲同一个故事,又不尽然。故事的边界每次都有所变化,在探讨家庭、亲情关系的时候,最终都指向一个所谓成年人在不同阶段的自我认知。世间许多事情,因为有父母“挡”在前面,往往不那么切近或真实。比如死亡,比如教育,又如为人父母。人往往不是“过了”日子,而总是被“日子”过了之后,才幡然醒悟。

  导演早期的电影《下一站,天国》,正是设定在“死后的记忆”这样一个极致概念下:往生的人们来到中转站选择一段活着的记忆,然后只带着这段记忆去天堂。结果,有人义无反顾,有人左右为难,有人选择止步,有人绝尘而去。你望向一个人的背影,或也承载着另一个人深情的目光。这种隐喻在他其他影片中一次次被具象化。

  所以,后悔大概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几乎宿命般地无可避免,却比任何其他感受都能更有力地提醒我们,自己在爱和被爱。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真的爱着另一个人,不管他的表达如何拙劣和吝啬,早早晚晚会被感知的。只是相较于逻辑和理性,人心自有其道。你永远无法把控或预知对方如何感知你的心,即便你们共同走过一生,回忆还是不尽相同。人心自会去选择他愿意记住的东西,这是终极罗生门。

  因为寻找库那,良多和女儿的关系不易察觉地亲近了许多。祖父葬礼结束后的夜晚,小女孩对爸爸说,我看到了库那。爸爸说,是呢。穿上外套,回家咯。

  你很难再去区分三代之间的关系,已经离去的父亲似乎是无法弥补的后悔,他却以兜兜转转的方式拉近了儿子和孙女的关系。 或者这样说,能够产生后悔的关系,是可以在其中一方缺席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和改善的。你可以坐下来,直视那个无助的儿时自己,甚至伸出手,轻拍他的肩膀。和那桩无可挽回的“后悔”,达成某种跨越时空的默契。

  故事的结尾,良多半夜着凉,太太(山口智子饰)给他做了一碗暖身浓汤,浓汤之上飘着一片小小的红色三角,就像库那的帽子那样。良多愣了一下,什么都没说,开始不顾烫嘴地大口喝汤。

  人生无非就是在试图看清自己、解开纠结的路上,伴随命定的伤痛、缺憾和不安全感,无可奈何地走着。如果我们能足够笨地坚持下去,也没准可以带着后悔,遇见不接受辩驳的明朗和美好,然后,被治愈。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

  《回我的家》影评(六):也许家庭是压力的源头

  这部电视剧的主题的“回家”,可以延展为回归自我的内心。有时候会想,惶恐的不安是来源于生活的不安定,那为什么要安定的生活呢?可靠的收入是维持安定生活的重要因素,可靠的收入来源于工作,工作自然有风险,因为担心风险随时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一旦作为顶梁柱的遇到巨大的风险,家庭随时就有可能撑不下去。那么,如果没有家庭可以承担,比如年轻的时候,所有的钱都是一个人花的时候,是不是很怀念那种“自由”的感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家才是人最后的归属,要结婚的,要组建家庭的。同时我又看到太多的人扯着一张“家”的嘴脸做着各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总结起来说就是,如果家不能成为精神上的支柱,家庭成员的心不是在一块,家只不过是同居生活而已,这样的家,只会让人痛苦。

  真有亲切感,家长里短,老爸给钱买房,托关系找工作。只不过是我们习惯扯着嗓门争家产,说话分贝高低不同而已。家庭怎么一定会和谐,工作上怎么能当hero,年纪大了就会越来越同质化。这些小细节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啊。不过就算如此,看了这个电视剧,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有改变。

  只有国民精神世界强大的国家才敢以拍艺术电影的手法来拍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所谓大师就是这种写剧本像流水,看下来却会哼赞这就是生活啊的存在吧。不过这种电视剧,就和这收视一样的四平八稳,这年头不搞出些像AKB之类的能让人指手画脚的东西出来,这平淡如纯净水的东西确实不会让人在下班之后还提起劲追着看,可以理解收视率。

  《回我的家》影评(七):。

  因为大于个人的东西的存在,生死不会是戏剧性的,所以第10集父亲死后是枝裕和还会继续拍其余人的生活,或者像其他日本导演的作品,直接以葬礼开场。这是因为时间不会中断,每集结尾那些小物件的特写都是时间的痕迹。

  如果把这个大于个人的东西姑且称为“传统”,到处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生命力:从人物安排和影像空间上看,有一种对称性来体现其稳定,比如良多和女儿萌江前后造访库纳事务所那段,比如上野菜穗一家和东京良多一家的生活,比如生者和亡者的世界,比如真实和虚幻。导演不用多说一句话,就可以展现一个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因为剧中的人物正是作为彼此的“注解”存在的。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活在一处的,把自己放在一种对自然、世界、上一辈的记忆的信仰、敬畏里,如此整全的宇宙观才是对现代人的破碎生活最有冲击力或者说治愈力的。

  是枝裕和如何拍“对话”:

  随着库纳这条线的展开,前几集里对称或者说对立的世界之间开始交流——父子、父女、母女、生者和死者、过去和现在。人物互相说着从对方那里听到的话。最重要的一句台词“世界不是光由眼睛看到的东西组成的”前后反复被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说出,并且被交待起源:死者在厕所的日历本上收集的芬兰的谚语。(世界大同^_^)传统不是僵死的,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现在同样在努力创造/捍卫它:为了让库纳的传说继续流传,剧良多和大叔“伪造”库纳的脚印,并且不希望库纳变成广告。

  《回我的家》影评(八):观剧笔记:日常影像的含心藏真

  最近一阵没怎么关注日剧,在认真看日剧的小清单上陆续打好了勾和叉,觉得该罢下手好好总结回想一下。向来对戏剧性比较强(狗血),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夸张),卡司比较全明星(主看脸)的剧不感兴趣,也不太看职场和言情,有时空下来,就在是枝裕和的《归乡》,木皿泉的《西瓜》和《昨夜的咖喱》里随意挑着回看一集,也会琢磨《最高离婚》的故事展开。除了发现自己对家庭日常题材有着不可救药的偏好和迷恋,也愈发觉得这些精良的脚本实在值得推敲和学习——我们如何把平淡的日常生活写出有趣然而不变形的情节,还原蚂蚁人努力然而不励志的真实状态,提炼并提出值得讨论然而不由冠冕堂皇的大话可以搪塞回答的问题。

  其实平和淡用的都不准确,还是日常更好。如同我们自己一般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味道怎么可能是不浓重的。即便是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渐入佳境或是每况愈下,浮动的每一分钟都包含着习惯和变化,何况要掺杂着一个念头,一阵窃喜、狂喜或失落,一场争吵或僵持,短暂的情绪波动,面临选择的犹豫,长久的心结,与周遭世界互动时生发的困惑,又有哪一部分会是淡的。若说“寡淡”,可能是一些心气太高的人,容易把生活的形状设置成理想生活的形状,于是觉得自己“站在真正的生活之外发愣,两眼却又死死地盯着里面”。这时候如果抖一抖腿,抠一抠脚,也许能从消磨时间和好情绪的呆滞眼光中蓦地回过神来,去顾及当下的感官了。

  可是地球上毕竟有太多的人,谁不是二十四小时经历着日常的习性和变动,和周遭生发的联系和互动。因此日常剧如同做一次切片实验,要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去呈现一个看似随机的样本。之所以是“看似”,在于讲故事终归不是纪实录,这个样本是精心制造出来的,随后又要把制造的痕迹抹去,营造出最接近“纪实”的效果。这一点是枝裕和的“生活流”脚本堪称典范。在《归乡》里,极度稀释情节,努力控制成多条隐藏线索的齐头并进,淡化每一组人物情感备受关注从而成为主线的可能。

  拎出一群人,放入一个环境,如果不能挖掘出细微处的新鲜和有趣,遵照常理和人情,自然流畅地再现出来,很容易就越出了日常生活的大容器。木皿泉真的厉害,他们有一种能把现实的空气编织进剧本故事里的本领,细致的观察,灵光的脑洞,让每一幅日常景象闪着趣味感,人物手里尽管握着菜刀和鱼肉,也不妨头脑里发着飞行英雄的大梦,一边奇幻,一边接地。

  日常剧不论是影像还是内涵,都渴求着一种“含”和“藏”,先放入戏剧性,再把它抽离出来,京派小说讲究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大概就是这么个原理。而从主题上来看,含着某种逼“真”的元素,还得颇废心思地把它隐匿起来,不然故事就会“满则溢”。很多日剧借人物之口频频出金句,就犯了讲道理的忌讳。

  当然了,严肃地去扯日常美学的话,从小津,成濑,侯孝贤,再扯到是枝裕和,恐怕要给做电影研究的人去大书特书了。幸而是枝裕和也拍电视剧,给了我们这些小观众把影像线头扯回电视机的可能。我还记得他的镜头里放了很多让我激动的细节,吃完的薯片包装袋,冷饮融化掉下来的水,脏的球鞋,路边的熟人脸,他们似乎不起眼,却有好玩的东西能从里面钻出来。

  《回我的家》影评(九):我们常说的原点

  最近这样慢节奏的日剧看的比较多,感觉是和最近的心境比较贴合吧。看这类描写家庭、工作和人生的作品对我来说总是需要一些勇气,因为会下意识地拿来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有种自省的效果,会看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还没有意识到的地方。

  阿部宽这些剧中人物在这部治愈清淡的作品中的表现该怎么形容呢?就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么合适各自的角色。你要说喜欢的话我觉得里面并没有我很喜欢的人物,每个都是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陷,都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生,通过库纳这个传说中的小生物串联在了一起。

  从头至尾我觉得都没有通常会有的高潮剧情,唯一让我动容的就是父亲过世后在触摸到父亲的胡茬时回忆起童年时两人像是玩伴的场景,大叔痛哭流涕。我觉得将来某一天也许我也会经历相似的心境,可我不喜欢这样的后悔之情,已经太晚了。

  原点这个词我在日本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当某人陷入迷茫中是常常会选择回归到原点的心态,重新体味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当爸爸习惯了阿谀奉承客户而忘了当初做广告的目标,当妈妈作为知名料理师沉醉于工作而无形中已疏远了和女儿的交流,随着父亲的住院和库纳的出现慢慢浮现在爸爸和妈妈的心中。所以说片名叫做GOING MY HOME,意思就是回到每个人各自的原点吧。

  《回我的家》影评(十):视死如归——死,就是回家。

  今天终于把《回我的家》看完了,从一开始要分好几次好多天才看完一集,到后来一口气全部看完。最初觉得“平淡得有些无聊”的想法简直是大错特错!是枝裕和不愧是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尽可能保留原样地记录下来,好比不加多余调料的菜肴,虽然平淡,却是素材原本的味道。喜欢山口智子扮演的妈妈和妻子,尽可能地为家人付出,但也不忘自己的追求。宫崎葵与大西利空扮演的这对单亲母子也特别惹人怜爱,尤其是当大地说出“只要有妈妈在就足够了。”的时候,不由得心头一紧。而阿部宽扮演的男主良多,始终游离在状况之外,既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也不是一个好儿子、好员工,却在父亲离世之际似乎突然找到了自我,这中间自然包含了是枝裕和自己的记忆与情感,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其中的理性思考转化为作品表达出来——人是在悲伤中成长的。

  值得一看再看的剧,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