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教典》经典观后感10篇
《恶之教典》是一部由三池崇史执导,伊藤英明 / 二阶堂富美 / 染谷将太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之教典》观后感(一):恶之教典
一刷后看了原著回来二刷,原著的描写着实很精妙,很多细节从莲实的角度去描写让形象更生动,看着也非常酸爽。
但是电影有几个地方非常值得称赞。一个是伊藤英明的演技,应该说对角色诠释得很到位,最出彩就是最后一幕吹着口哨打响指跳着舞,感觉是莲实形象的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要做比较的意思,但是的确这一幕给我的震撼多于原著,也深深为演员演技折服。
另一个是对楼顶学生的屠杀一段,无论是一刷还是二刷,我对这一段都印象深刻,穿着雨衣、拿着猎枪,在嘉年华彩灯的映衬下,伴随《尖刀麦基》有韵律的曲子和学生绝望的尖叫,强烈的对比带给人的震撼是无穷的,也能衬托莲实的形象,甚至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愉悦,即使这并不是他事先设定的情节,他也依然乐在其中。
电影限于时长的原因,剪辑上有点跳跃,对于看过原著的来说连贯性还是欠缺的,一些情节和配角人物性格的诠释仍然不够细致,然而,经典画面,音乐的衔接还是非常赞,建议原著配合电影一起食用。
《恶之教典》观后感(二):两小时太短,结合原著帮三池老怪合理一下( ^_^ )
莲实天生缺失感受力和同理心,所以从小到大都在演戏,普通人在社交活动中很自然的喜怒哀乐,在他这儿只得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揣摩演出来,片子里提到的熊谷老师和没提到的女孩忧实在这方面教会他很多。
莲实在哈佛遇到了同样杀人如麻的搭档,本以为是知己,没想这货只是个肤浅的快乐杀人犯,遂宰了。
美帝金融巨鳄VS东洋杀人魔。将莲实赶出美国并限制入境的老头是摩根斯坦的BOSS,他拒绝了莲实加入他们敛财小集团的要求,还一眼看穿了莲实怪物的本质(我觉得他们是同类人)。这招很损,回国后的莲实因为限制入美的身份很难在金融业发展了。不得不说莲实是灰头土脸离开美国的。
莲实投身教育完全出于偶然。帮表妹的学校代课,轻松俘获了学生并破格拿到教师资格。莲实也很喜欢学校,因为相比于摩根斯坦的虎狼,学校这个环境到处小兔子乖乖,到处都是他的饵食,这是他的王国。
制造美弥的自杀,被发现后只得再杀一个,美弥的尸体在计划内,但第二具尸体就撇不清了。莲实坐在椅子上思考了一会就着手落实屠杀计划了,由于片中没有独白,很多的朋友看到这里大呼不合理,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若想藏起尸体,就只能堆起一座尸山”。虽然规模惊人,道理却一样。不备份,一键还原!
被逮捕后,莲实那些神神叨叨的话当然都是假的。他没疯(他才不会听从雷神他爹的引导呢=_=),由于先天的缺陷(或优势),就算全世界都疯了他也不会疯。这样大规模反常的反社会的罪行反而加重了他生还的砝码,只要逃过死刑,无论是监狱还是精神病院,他都有能力逃出来。所以怜花说的没错,他已经开始着手下一个游戏了。
————————————
= =感慨一下,是剪掉了还是根本没拍呢?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圭介和保健室人妻女教师的动作戏。。。那一段写的相当官能。。。确认圭介死透后,我顿时泪流满面。。。T^T所以是剪掉了还是根本没拍呢?
《恶之教典》观后感(三):NEVER THINK ABOUT IT!!!!!!!
跪求原作党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一定是改编尺度的错对不对,一定是导演是变态杀手黑警察黑对不对!本来我以为前传那几集电视剧不好看是为了给正片反衬啊麻麻,这= =搞什么啊【泪奔
伊藤英明长着一张海龟的脸为毛就不好好练一下口语,完全和背景不搭。杀人的时候就是个神经病啊啊不需要放这么欢快的BGM也已经把气氛毁得一天世界了。。。变态是从内二外散发出的迷人气质好不好,不是圈养一批学生仔挑个晚上扛把猎枪就能搞定的好不好!简直丧心病狂!自杀式袭击啊这就是,买得起那么多子弹就不会装个消音器?枪声那么响附近居民都发现不了还要等漏网之鱼求报警?等死一片了警察终于到了啊,2时4分30秒左右集体消失给他足够空间秀精分,卧槽TAT真是神明指引也请庄严对待嘛……
今天早上阳光正好精神饱满满怀期待的我,现在不忍直视饿得要死胃口被倒光的我……如果杀人手法稍微精致一点会不会好一些,如果演得不要那么嚣张自恋没底气会不会好一些,如果导演索性将之改成人格分裂弄成正邪两面会不会舒服一些。
表轻易尝试这种题材啊亲,伦家就好这口的说,既不惊悚也不愉悦甚至都不专业,是闹哪样!!!!!!!!
.S.小盆友们不要看!看了也不要学!杀人难度很高的很容易穿帮的人死前会挣扎的警察叔叔会仔细取证的!!!不要以身试险NEVER THINK ABOUT KILLING LIKE THIS!!!!
《恶之教典》观后感(四):就塑料袋杀人魔的杀人手法作下技术探讨
对其他方面的问题不作探讨,只想就片中男主的杀人手法提出些个人质疑,大家商榷。
就我理解,男主应该是个智商超高,极度冷静,一切行动基于严密逻辑的人。不过就这么个S级变态杀人魔,杀人手法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点,而成功率又不合情理地高,嫌疑也不合情理地能洗干净。
他能熟练地用塑料袋袭击人,然后制造迷惑性的现场。但那一下足以致晕的重击难道不会留下痕迹么?有些彻底消失的人倒也罢了,但是像钓井这种,警察就这么坦然地接受了自杀的结理论么?
杀人并不一定很困难,但处理尸体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为了掩饰意外的杀戮,他想到用大屠杀来掩盖一具尸体。虽说最后自己也依然觉得大屠杀与不堪骚扰而自杀的女学生之间存在某种不自然的缝隙,但不得不说整个方案已经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划。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大屠杀这档子事情,原因就是他杀人后撤退时被看到了。这件事就显示他的杀人手法中我最不能理解的一个方面:他似乎基本不避讳作案场合,而在此之前也似乎不曾因此碰到过任何麻烦。
很多侦探小说里凶手费尽心思营造迷局,就是为了编造一个不在场证明。但男主常年悍然在人口密集区域行凶,丝毫不考虑身份暴露的风险。
其一,序章中杀黑人同事和女教师时就是直接拎着塑料袋跑到人家家里开干。这样不会被摄像头拍到吗?楼道里有人看到了怎么办?看完这片子后我出门时还专门看了看,这么破个筒子楼都在楼道口有摄像头。
其二,把人家家门口的水换成油,也不会被摄像头拍到吗?现代都市不是应该是摄像头遍布全城的吗?还有同样的问题,被街坊看到了怎么办?
其三,地铁里杀钓井,手法是干净利落。可是万一熟睡大叔惊醒了呢?万一下车时有人上车呢?还有最重要的,地铁里的摄像头呢……
其四,虐待圭介,直接就在教室里把人家给绑了。他怎么避开众人耳目呢?路过的女同学已经是非常惊险的了,男主是怎么应付散会后的老师学生的呢?就算是趁开会期间把圭介藏起来了,整个学校空了吗?就不会在楼道、办公室啥的被人撞到吗?还有,学校里为什么没有摄像头……(你为毛总是纠结于摄像头!!!)
好吧美利坚为现代公民自由之圭皋,日本国为东亚民主法治之典范,皆不曾以摄像头干涉公众生活之自由。
其五,他就这么肯定他的小情人不会跟闺蜜讲起他们的私情?他就这么肯定蓼不会跟别人说他俩出去喝酒了?以一般人的经验,任何社交活动想要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是可行的,但是要隔绝两人之外的任何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钓井和圭介师徒俩讨论过这个问题后,只要他们跟此外的任何人谈起过这个话题,男主就会惹上麻烦。(事实上校园屠杀中圭介的朋友从一开始就不信任男主,就是因为圭介曾和他们讨论过这件事)
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没被别人看到嘛。那不是这帮小骚年没跟别人讲嘛。一个杀人惯犯,要长期保持自己处于嫌疑之外,就必须对杀人计划有充分的把握。如此鲁莽的杀人,实际上承担着极高的风险。杀美祢后被人碰到而不能安全撤退其实是个非常典型的风险事故,可能会在之前任何一次作案中发生。其实这次的计划已经是相对比较靠谱的一次了,结果碰到意外(还只是撤退而不是行凶过程中被人看到),只能靠血屠校园来掩盖。一旦风险暴露就依靠更多的杀戮来弥补,照这个思路,不断地涟漪效应扩散出去,不等他回日本制造校园惨案,纽约已经要被他平掉七八个街区了。
在我的概念里,杀人后脱罪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但是男主却做得很轻松,而且似乎不用考虑很复杂的手法,警察也不会怀疑到他。难道他纵横杀场十几年,清清白白置身事外,凭的只是运气吗???
没看过原著,不知道文本里会不会有更合乎逻辑的解释。在此请教大家,望各路高人不吝赐教,哪天谁跟我讲明白了我也好拎着塑料袋上我们部门经理家去坐坐(喂~~~~~~)
《恶之教典》观后感(五):看了感觉一般般吧,没啥特别的感觉
想着好久没看电影了,想找个电影看看,之前看过《告白》,很好看,然后搜了搜类似的,说这个比较类似。但是。。。。。。。完全不是一个水准好不好。唉,以后不这么找电影了,不一样的人理解也不同。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男主演技不错,比较血腥,至于深度。。。。。。。起码我是看不出来。总之就是那种心灵深处的震撼感完全没有。为何?因为大家都是好青年啊,心里都好健康啊,学校生活好欢乐啊,整部电影的氛围看似很血腥其实很欢乐有木有啊!!关键时刻都会配上些欢快的节奏,男主角表现的也好正常啊,看了开头还以为他是有多变态呢,原来思维很正常啊有木有,没有什么变态的嗜好啊,一切行动的基准都是基于最为理性的分析后下的判断,杀是最终的目的,过程却好简略啊,你有在享受这个过程吗,还是说只是想达成最终的目的?在我看来,男主不过是为了达成既定的目标而付诸于行动罢了,变态的心理因素完全没有好不好。
一开始看着什么连环自杀,我还你为大哥你是用了多么高明的手段的,结果都是敲晕了假装自杀????这算什么鬼,手法太粗糙了吧!不过那个换成煤油瓶的手法不错,不过这个成功与否真的得看运气啊。
唉,最后还浪费时间写评论,唉,既然写了开头三四行,看了看右侧不得少于140字的规定,还是多写几句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这是多么真实的观后感,最为直接的心理表述,未经过任何逻辑思维的加工,一番发泄。
《恶之教典》观后感(六):莲实杀人的理由
简单地说下观影后的感觉:
1.配乐比剧情精彩(以后杀人魔要是不会吹个帅气的口哨,都不好意思出场了。。。)
在线试听地址http://www.xiami.com/album/553310?spm=0.0.0.0.lGJWg0
2.虽然画面不够恶心(不过毕竟不是恐怖片,我就忍了),画面的视角却很有新意
4.山田孝之打鼓的情节,除了甩帅,不懂有什么存在意义
5.很喜欢结尾的处理,尤其是伊藤英明轻快的表演,偶像和实力派的完美结合啊
6.原来怜花是另一只秃鹰,期待下一场游戏
7.既然莲实不是肤浅的杀人,那他到底为什么杀人,就因为他信奉奥丁神?看了很多类似题材的片子,我在想为什么聪明的人往往都会搞迷信了,会不会因为他们无聊了,没人玩?
8.听说三池崇史是处女座的,这是我看的他第一部作品,他果然是处女座的,各种完美主义倾向,各种冷幽默。
这又是一部改编自书的电影。一般原著肯定比电影内容更丰富,主旨更深刻。
但是,虽然文字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电影中我们却可以享受文字不能比拟的真实感。
因此,如果有机会我很想拜读原著,看看作者想通过这个感受力和同理心缺失的男人,到底想传递些什么。恶到底是什么?杀杀人、信信神也算不上恶,或许,换个角度,那些学生和家长的行为在莲实看来才叫恶。在这个价值观越发混乱的时代,能让我们拥有灵魂的唯一方法就是抓住一根准绳——原则。即使衡量恶的标准因人而异,以恶制恶,终究是不可取的。
《恶之教典》观后感(七):原著是什么?能吃吗?
1,莲实明显属于心理变态,调查他的钓井包里的那本精神变态(精神变态和心理变态其实就是一回事,国内系统惯用心理一词)就已经给了观众一个暗示。
2,心理变态者不是疯子,完全具有正常人的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在结尾莲实说自己遵从奥丁之神完全是装疯卖傻,妄图以精神失常来逃避刑罚,大家不必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3,原著是什么?能吃吗?----某导演如是说
以下内容来自维基百科“同理心”词条:
同理心可分为两个主要的部份,它们分别如下:
认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又称“心灵内化(Mentalizing)”或“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一种辨别他人心智状态的能力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一种以正确的情感回应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尽管许多的研究都指出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在认知同理心方面有缺陷,但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在情感同理心方面可能是没缺陷的。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在确定他人的想法和感觉方面会有困难,但当知道他人情感状态时可能会感受到同理心。
巴伦─柯亨(Baron-Cohen)认为自闭症患者和心理变态患者(psychopath)在同理心缺陷方面是彼此的镜像。心理变态患者的认知同理心是正常的,但心理变态患者的情感同理心有缺陷;而自闭症患者的情感同理心是正常的,但自闭症患者的认知同理心有缺陷。他指出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变态患者可以不断地做出残忍的行为,而自闭症患者不常这样的原因。自闭症患者常在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与行为方面有困难,并因此倾向避免发展关系,并认为人际关系使其困惑,但很少伤害他人;与此相对地,心理变态患者倾向于使用其完好的认知同理心来利用他人并常伤害他人。
《恶之教典》观后感(八):谨以此短文献给全片最憋屈的角色们
首先强调没有看过原著,因此这仅仅是为电影里角色的平反,欢迎指正与讨论(目视前方
憋屈角1:女同学的爸爸
骂人骂的很凶啊,抽烟抽的很有节奏啊,
向学校询问霸陵只去骂一骂班导师砸一砸烟灰就没戏分啦,
无敌烟灰烧穿宝特瓶不说,火一烧起来连开放式的大门都逃不出去啊。
刑警调查问一问就算啦!!
无视提示直接忘记你有木有!!
无视纵火动机还称赞杀人犯长得很帅有木有!!!
你女儿之后直接GG有木有!!!
憋屈指数:★★★
憋屈角2:钓井
似乎强大的老师,一开始腹黑特质显露无疑,咳嗽有大口痰咽下去有声其霸气震得男女主角哑口无言,同样的句子重复对刑警说引起警察戒心,之后帅气离场震得刑警大人外焦里嫩,原本以为他要把大量搜集的情报公诸于世有木有啊,听说原著里腹黑的一塌糊涂啊有木有。
但是没有用啊!没有用啊!!!
片子里似乎只有圭介有逻辑思考能力啊!!!
追根究底的警察根本没有打开电脑上网查XX高中的觉悟啊!!
无视一切破案关键啊有木有!!!
最憋屈的是我们的吐痰老师被敲死挂上列车顶端之后没有人调查他啊!!!
死因是自杀不是被敲晕掉死啊!!头上淤青不存在啊!!!
他死前的遗言作废啊!!!!
刑警连“哦对他最后一次对我说话好像说了莲实老师在XX高中任职”这么诡异难忘的记忆都自动归零有木有!!!
警察一直到录音带放出来之前都还相信莲实是无罪的有木有!!!!
存在感直接被刷到了LV.0 有木有!!
憋屈指数:★★★★
憋屈角3: 圭介
绝对强大的男学生,资优生+天生犯罪小王子+推理小天才,这个规格怎么说也要给老师来个难题困扰一下才对得起这个设定。
结果呢???
情报问完之后直接Game over啊!!
找到窃听器插头直接Excellent啊!!!!!
女主角很关心你直接跑来找你有木有!!
找不到你直接放弃你去参加校园活动有木有!!!
直到最后一幕才对着莲实sensei大喊你是不是死了有木有!!
好像一直到刚刚都在到处找你啊有木有!!!!!
要不是她问我都忘了还有你的存在啊!!!!!
哦对了你好像到死前都在袒护他们啊!!
身上烧了好多黑黑黏黏的洞都死守义气有木有啊!!
女主一句话就把你带过了有木有!!
GG了正好成全鸳鸯啊有木有!!!!!
憋屈指数:1000W电灯泡
最后不得不大赞一下阿三哥对于色彩的把握,那段拿着红色水桶乱砸内脏的戏码堪称艺术,mack the knife爵士版配上散弹枪屠杀完美演绎了莲实房间的小电视的画面。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于人类的杀戮本性。
事实上呢,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一部血腥爽片,除了杀就是杀,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学生朋友非常多积极正面阳光的友情提示:
1.不要随地乱丢烟蒂
2.不要搞师生恋
3.不要考试作弊
4.不要在超市偷东西(并且被老师看见
5.不要偷看别人的手机(尤其是老师的手机
6.不要打同事的小报告
7.多健身有益身体健康
好吧,那就5星了。
那么,我要去当老师了。
《恶之教典》观后感(九):只是把无目的行恶的主角从擅长的鬼换成了生疏的人
1.鬼片的一般逻辑
*鬼魂行恶,在电影或者其他载体中,多半是有缘由的。
主体生前人格缺陷比较严重,对于被欺负,被背叛,先天遭遇不良,后天遭受不公。。。。。。这些苦痛消化不能。
而后被更强大的力量搞死,因此只好化作鬼魂来对生者进行科学无法解释的报复。
*与行恶主体生前产生任何关联的人,或因为漠视恶行,或因为纵容恶行,或因为推动恶行,或者人家仅仅是什么忙都没帮上但是刚好在场,就被行恶主体一一施刑。有时这种行恶还会辐射到上述人群的其他亲朋好友。
*鬼是需要被召唤的,且可能会寄托在某种器物上。
*召唤并释放鬼的超自然力量,一般来讲是需要特定的人才能操作(后来演化成了任何人都可以操作)。
*鬼可能会被安抚,进而消失。而这也需要特定的人用特定的方法操控特定的器物才能实现。
*鬼不诚实,不遵守约定。这表现在施恶后可能不会完全被安抚,或者表面上被安抚了,实际还会将力量寄托在其他器物或附身在其他人上来行未尽之恶。
2.鬼片的设定满足了谁?
鬼魂们恶的幼稚,恶的自私,恶的毫无逻辑,其实都算作是主体玻璃心的一种体现。
------人活着的时候力量就很小,死后边做鬼魂却能无视任何三次元物理定律,刀片想飞多快飞多快,想瞄多准瞄多准,想插多深插多深------这种设定不就是为了满足观众在现实世界中遭受不堪时即便是想施恶,但既下不了决心,又担心处理不干净,也报复的不够痛快的纠结心理吗?
人做不了的,鬼神都可以,所以观众来到影院,表面上怕鬼怕的要死,其实是为卸掉自己生活中的郁结,满足自己“因果报应”的伪善想法。
3.因果报应是鬼片永恒的主题,但是现在变了
恐怖片发展到现在,为了跟上人们新的心理需要,也试图在电影中挖掘恶人恶鬼之恶行是有情可原的,是可以被化解的。
恶人施以强压,逼死主体,催生恶鬼。这是过去的套路。
现在流行的是,恶鬼的无理由杀人。
可能因为观众的压力越来越大,看谁都不爽。导演们看中了人们偶尔会浮现“他们都死了才好”的想法,炮制无理由杀人的恐怖片。
而如果这类恐怖片让人作为施恶主题,必将受到层层限制(肉身的,或物理的),所以这时也只好依赖于超自然的力量------鬼。
在这种无理由杀人题材的恐怖片里,日系恐怖片要走的更远,韩系和美系都弱了一点。也许这也是由对应国家的观众心理特征决定的。
4.其实本片是导演对成熟的鬼片逻辑开炮
这次,行恶主体不再选择鬼,而是选择了活生生的人。而这个人,还很高能。
正因为主体变成了肉身,变成了必须遵循三次元各种物理法则的人,电影还需要借他施暴,施寻常鬼片里恶鬼们宏大的超自然力量之暴,所以他必须强大。
强大到先杀了父母(违背基本人伦),拥有了异于常人的智慧(旅美念哈佛),身体也是异于常人的强壮(健身跑步,身材可以上杂志封面),审美情趣也算是不俗(比如听一首歌的不同版本,比如和变态哈佛杀人魔搅基),各行业技能不止专,还精(电工技能,通信学,宗教学,语言,射击能力,还参与政治活动直至惊动美国高层),情商也高(内在人格是千疮百孔没事就伤害小动物,外在就纵横捭阖,还擅用美貌来卖萌),最要命的是人帅。
观众遇到这种神设定,必须服。服到还要咽下导演结尾留下如鲠在喉般的硬伤。
5.不过导演你算了吧
演员们都还算养眼
暴力镜头干净利索
美术方面异常到位
只用几秒的闪回便能交待出多个支线剧情
各个学生的戏份控制的非常平衡
但是
但是
但是
但是伊藤英明该露的还是没有露啊。。。。。。。
还有闻B识女人是怎么回事!!!!!!!!!!
不要这么搞笑啊!!!!!!!!!!!
《恶之教典》观后感(十):為了殺而殺的《惡之教典》
當《惡之教典》剛在香港上映不久時,三池祟史帶著他的新作《稻草之盾》準備走進康城影展,熟悉日本漫畫與小說的影迷,不會不認識他。原因是他大多數的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至漫畫與小說,《惡之教典》也不例外。任何改編、取材至小說的電影都總會逃不了被書迷責罵的道路,小說與電影自然會被比下去。書與電影是兩個不同的媒介,電影是局限在有限的時間內要講一個故事,而小說是可以憑著每個讀者的喜好而有所想像,影人的想像絕對不會與讀者的想像一模一樣,人總是自私地在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罵別人不做什麼什麼。於是,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與觀感就變得不夠中肯與開闊,是沒有意義的。
在《惡之教典》上映前,香港的發行商驕陽電影公司曾被問及會否因最近香港所發生的幾宗弒殺雙親的事件而推遲上映日期,深怕觸及觀眾不安的情緒。而事實上片商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在鬧市中舉行送飛活動,吸引了年輕人的注視。大部份觀看《惡之教典》的都是年輕的一群,針對片商的發行策略而言,這部電影是相當有賣點的,首先是香港的年輕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不少人是祟日的,其二是電影是取材於小說,小說加上電影都有不錯的口碑,而小說在書店上更登上排行榜的第一位。第三是有知名的日本演員參與演出,增添了號召力,即使是平日的戲院場次也來了個全院滿座。
要論《惡之教典》前必須要搞清幾點,首先不能夠把深作欣二的《大逃殺》與中島哲也的《告白》合在一起比對,《惡之教典》無論是在暴力美學上的建構還是對道德上的批判都遠遠不及兩者,對於戲裡的性騷擾、同性戀、到建構反社會人格方面著墨點不清晰,甚至是無聲無息的。而在暴力方面,除了可看看伊藤英明的英姿之外,其他就是學生們的叫囂與殺人者的小幽默。沒想到《惡之教典》竟然是一部喜劇多於是驚慄電影,或者可以把它視為是B類電影來看,更見適用。
電影最主要是採取一個叙事性的手法,從一開始觀眾就知道他是受到「刀子麥克」的影響而殺掉雙親,開宗明義就講到他是一個殺人狂魔。或者可以把電影當成兩部主要的部份來看,第一部份是校園內發生的事情,比如說男教師對女學生的性騷擾、學生集體作弊、同志間的師生戀與校園欺凌事件。每一個枝節都是片面的,蜻蜓點水了一下,對殺人魔的鍊成沒有刻意的勾劃,缺乏了脈絡,有感是炒埋一碟。第二部份是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份,就是殺人的段落,從他如何構思整個事件到殺掉大部份同學,都是有在編劇上面的錯誤與不合理的,但看著學生們的驚慌的行為,血肉橫飛的畫面,心底裡有一點兒的過癮。始終那才是電影的主菜。
作為一部暴力電影,《惡之教典》在故事上未必是成功的,始終暴力的部份描寫不夠極致,也沒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裝置,都是平白的。全片難免會給人一種「為殺而殺」的感覺。但這部電影卻令人想到殺人魔的成長,特別是過去他有甚麼的背景,有甚麼驅使他做出這樣的事。香港在早幾年曾經發生過一件事件,就是兒子殺了母親與親妹,原因是他認為世界上有太多人,要令一些人消失,後來這個十來歲的男生被判了入精神病院。好人與壞人其實從肉眼上分辨不出來,被傳媒標籤為「逆子」的殺人犯,在他年輕的時候被父母強迫導致他憎恨他們,並要殺他們滅口。一重一重的壓抑,使人發瘋,使人因愛成恨,戲裡的蓮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家長的責罵、學生的不負責任、人所種下的禍根,都使他產生替天行道的想法。
如無意外,導演《惡之教典》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有續集,而且是會經過了鋪墊的。而電視劇也拍了蓮實的前傳,看來這種「惡」勢力依然會接二連三的到來,實會帶動起全城的效應與討論。只是希望看到有更多討論與具批判性、刻劃更多人性部份的續集,繼續來一點黑色幽默,讓故事要不多一點的說服力,要不就來一點惡搞,這樣才可以讓故事完整一點,不像得現代的版本有所疏離了「惡」的根源。
文/Doro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