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1: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10篇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是一本由[日]加藤谛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一):想要去爱,代表了一个人成熟

  “加藤谛三作为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擅长从现代人普遍关心问题出发,用心理学的论据解析,有理有据言语虽然简单,但总能戳中读者内心柔软地方。因为通俗、易引发共鸣特点,加藤谛三的多部作品入选日本“生活智慧”丛书。”

  这是在网上能搜到的作者简介。在这本书中也同样充分展现了这些通俗、易引发共鸣等特点,以实例出发,意图就在于分析每一个失恋案例中所隐藏的心理。通过了解隐藏的心理及其表现,达到“现在就觉察到这一点”的效果

  人的内心纠葛会通过人际关系表现出来,而恋爱关系作为最复杂亲密人际关系,恋爱中会暴露出来更多的问题和内心纠葛,正如作者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恋爱就是一个试炼场。在恋爱当中,能够考验出一个人作为人类综合能力。”“恋爱会把一个人的长处短处全部显露出来。就算拼了命地硬要把自己弱点隐藏起来,在恋爱中也无法完全地隐藏自我。”

  本书中讲到不成熟的种种表现,从各种表象剥离出背后的心理过程,自始至终只能看到自己的“自恋”;变现为各种形态的“自卑”;因幼年被母亲条件爱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所以产生的 “依赖”和“被爱”的需求;因为压抑产生意识和无意识背道而驰,因这种背驰夺去了注意力,所以对周围的世界不感兴趣而“爱无能”等等。

  想要被爱是与生俱来的,而爱是需要学习的,需要觉悟努力,只有能够放下自己,对对象感兴趣,才能去爱。正是对对象感兴趣才说明人在性情上的成熟,同时这也代表着一个人精神生活的拓宽。

  可能是我不适应日本作家写作方式,总有点摸不到头绪,读过的同类日本人的作品《钝感力》也是这种感觉碎片一样的不成体系,并且深刻领悟了“重要的事说百遍”是怎样一种体验。听过一种说法,说日本是超前几十年的,我不禁想象了一下未来都是轻小说、整理术还有此类生活智慧的书。

  可以读出作者对心理学上有所研究,他常引用霍妮、弗洛姆、罗洛梅的观点,看得出受新精神分析影响很大,尤其是霍妮(不过可能是因为我读霍妮稍微多点),他所使用方法也正是霍妮使用的方法,神经质的概念应该也是从霍妮那里来的。已经有点心理学底子的人推荐直接看那三位的作品。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二):人生中的爱与执

  弗洛姆说:“佛教教义中所谓‘开悟的人’,就是克服了自己的自恋心理,达到完全彻悟境界的人。”在日本心理学家、《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的作者加藤谛三看来,这种“开悟的人”,也便是放下了自我执著的人。他认为,现实生活里的爱情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根源便在于执:对自我意识、个人臆想、情绪感受的执著。因此,在这本书里,作者便从现实事例入手,较为详细地剖析了这各种各样的执,同时也揭露出充满自我欺瞒的爱。这人生中的爱与执,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两道坎儿。

  自恋狂、自卑者、过度依赖者、人格无法独立者……这些人在情感世界里都属于悲剧人物根本无法真正体验到爱情的幸福,也不可能真正地去爱别人,因为他们放不下心头的各种执念,因而也就无法创造出幸福,更不可能给伴侣带来幸福。他们只是陷进了自己臆造出的世界和恋爱关系里,而忘记了自己要面对的是真实世界里的恋爱关系。加藤先生在书中举出一则因为双方都执著于各自的利益关系而导致感情破裂的事例,而这桩以分手收场的恋情的根源正在于两人的执念。

  当然,仅仅是指出恋情以悲剧收场的根源还不够,加藤先生针对书中这些案例,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层层分析,不仅就男女双方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沟通方法等方面差异进行解读,而且还有较为明确的行为指导。作者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们看到“我执”深重的人在爱情中扮演的是一种怎样的角色。这些案例都极具典型性,读者甚至能从某些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曾经出现过的感情问题。但最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过度使用心理学上那些晦涩难懂专业名词,而是以简明通俗、有理有据的语言清晰点明到底是谁让人们爱得这么累、找到原因后人们又该怎么做。就这一点来说,这本书针对的读者群体是相当广泛的。

  在剖析这些爱情问题时,作者的眼光独到、语言是犀利的,但同时也是富有启示性的,尤其是在谈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爱情理念、恋爱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的影响。这种启示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情感经历来进行反思,而且也警示我们,如果日后有了子女需要注意到的一些事项。尽管书中的理论分析和建设意见很多,但作者并没有如老僧念经一般絮叨叨地对你说“放下吧,放下心头的执念吧”,而是仿佛长辈谈心般地传授其人生经验。他让我们看到对自我意识的偏执如果了某种程度,就会让我们失去享受爱情幸福的机会,而爱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为重要的一种人生体验。

  看过这样一句话,“爱,就是没有理由心疼和不设前提宽容”,这是爱一个人的最佳状态,也是加藤先生在《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中所说的“放下我执的爱”,在他看来,真正的爱里没有偏执,真正的爱是让两个人都能看到幸福、得到成长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三):拥有爱人的能力,才能收获美满的爱情

  费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需有这方面的知识付出努力。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爱情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本书的作者全然赞同费洛姆的观点,并在书中多处引用费洛姆的观点,两位心理学大家都对爱人者须有爱人的能力分别作了阐释,加藤老师的著作较前者晚了约三十年,内容相对更加浅显易懂,在叙述过程中介绍了很多例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下诸多年轻情侣夫妻爱情不和谐、不健康的原因,最主要的在于爱的主体要是一个成熟的人,具备爱人的能力。恋爱正是这样一个试炼场,够考验出一个人作为人类的综合能力。

  1、独立

  “幸福原本就该是靠自己得来的东西,不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幸福。”企图通过恋爱或者通过从爱人身获得幸福都是不切实际,不管是加藤老师,还是费洛姆,都认为,人应该独立,并具备独处的能力。作为成熟的主体,不仅仅在经济上独立,年龄成年,还要能够在思想上,人格上与父母割舍开来。

  2、相互了解

  加藤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了解对方,那么就算为了对方拼上自己的全部人生,也无法让对方幸福。往往就算拼上自己的全部人生,那个人也不会受益。反过来,甚至会给对方造成极大困扰。”费洛姆说,“如果不真正地了解对方,也就不可能尊重对方”,前段时间微博很多人转的一个帖子大意是我想要的是苹果,而你给我一箱梨,我怎么会幸福快乐?恋爱的双方,在爱的路上,要相互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理解对方理想的爱情生活,调整自己的行为状态,以期达到最大的融合与共赢。

  3、爱

  “不考虑自己给予对方的,而考虑对方想要的,这就是爱。”爱情里,最难的就是在自己的起头上还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需求。在双方产生分歧时,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己对感情付出的计较与不甘里,而被愤怒蒙蔽双眼,忽视对方的努力与处境。爱需要我们打开视角,发展自己爱人的能力。

  莎士比亚说,真正的爱情使人向上。“所谓去爱,既是战胜自己的依赖心理,也是克服自己的自恋。所谓去爱,就是哪怕自己的评价会受到损害,哪怕那对自己来说很不愉快,但如果那是对方为了他自己的的成长所希望的,也会容许他去做。”加藤老师如此认为,费洛姆也说,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目标迈进。

  所以,我们在爱人的时候,为了达到爱情的圆满,不断的发展自己爱人的能力,遇到那些人格未发展完全的人学会有效认知并及时的放弃,要么共同成长,要么另辟蹊径,不必强迫自己担当救世主拯救你的每一段缘分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四):只想谈一场简单幸福的恋爱

  现在这个社会,情感顺利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多数人在找到最终伴侣钱都要经历一些坎坷磨难,情路很是崎岖。有时我们就怪社会,是社会整体风气浮躁,该怎么好好静下心谈恋爱;有时怪他人,现在纯粹的爱真少,大家带着目的性去寻找伴侣,不是为爱而去爱,而是为了自己方便、自己幸福去选择伴侣。所以同事同学聚会,大家都会吐槽:如今这个年代,谈场恋爱怎么就这么累呢?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这本“顺应时代应运而生。作者加藤谛三,“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导师”,融汇40年的研究成果出版这本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情感答疑手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理有据,是作者根据几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作者在序中提到这本书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人类不变的本质幸福地生活”,“了解隐藏在众多失恋事例背后的心理,思考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幸福的爱情”。

  书中五个章节涵盖的内容很多很详细,有些情景常见,作者给出的解释也很精准很到位。两个人恋爱,首先这两个人是平等的主体,没有谁高过谁、压过谁。生活中工作上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不公委屈等,有时忍不住会向亲近的发泄,这可以理解,但如果成为常态就不能接受。“总是责备恋人,心理上会比较轻松”,自己舒服了,却是建立在恋人不开心的基础上。虽然我们的心灵不是一开始就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但无端让别人来承受自己的愤怒却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喜欢一个人并为之努力追求却得不到,沉醉在对一个人的喜欢中并不一定是爱。这些情况在生活也经常发生,这你就要去审视为什么了。你努力追求一个人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你的努力是与他人无关的努力”,比如追求的某人喜欢吃苹果,你却总是送他你自己喜欢吃的梨,那就不奇怪你追不上了,“考虑对方想要什么,这才是爱”。“我越是嫉妒你,就代表我越稀罕你。”这也是一种误读,作者在书中说“嫉妒与一个人依赖心理的强度、缺乏自信的程度成正比”,嫉妒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就像健康和爱是完全的两码事

  我们只是想要一场简单幸福的恋爱,不想谈的那么辛苦,那么读一下《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吧,从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答案,少走许多的弯路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五):学会去爱,才会拥有爱——《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

  谈到恋爱、婚姻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讲究门当户对,即使是在提倡自由恋爱的今天,“门当户对”的观念也没有完全摒弃。因为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家庭背景学历收入相当,两个人才会有共同语言,婚后的生活才能更幸福。这些都是硬性条件。而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的这本《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爱情婚姻的那些隐形因素,不谈外在,只谈内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健康的爱。

  没有多少人的恋爱是一帆风顺的,即使会有一些看上去美满幸福的婚姻,但其实每段美好的爱情都曾经遇到过荆棘,只是有些人携手共进最终走向圆满,而有些人只会以爱对方的假象保护自己,最终彼此都受到了伤害

  加藤先生指出依赖性强、自恋型人格的人都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内心里爱的其实只是自己,即使高喊着“我爱你”的口号,但其实一切的行为最终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诉求。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看得到自己的微小付出,却看不到对方的巨大努力,这种不对等的恋爱关系即使因为一时的新鲜有个美妙的开始,但终将以悲剧收场。而跟这些类型的人生活的伴侣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不过有心理缺陷的人容易吸引同样有心理缺陷的另一半,同样也容易被有心理缺陷的人吸引,如果彼此都不成长,不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努力改正,那么即使恋爱再多次,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心理缺陷呢?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小时候没有被妈妈满足“对无条件的爱的渴望”,长大成人之后,就一直渴望有个人来填补这种空白小时候在某些方面被压抑,被伤害,长大后这种痛苦也会延续。他们找的不是真正的伴侣,他们找的只是能够满足他们这种渴求,能够抚慰他们隐形伤痛工具

  所以,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人即使换了相处的对象,也仍旧不会得到幸福。

  那是不是不幸就成了人生永恒的基调,没有改变的可能了?当然不是,只要愿意,只要努力改变,幸福就会成为可能。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是有的人认识到了那些内心深处的缺口,即使承受着痛苦,也想要努力自我修补,而人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成长起来的。

  爱,不是别人给予的,爱其实是自己创造的。爱,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当你学会并愿意去爱别人,愿意去了解接受别人,才能发现什么是爱,什么值得爱,什么能够爱,才懂得放弃那些不可能的纠葛,获得真正幸福的爱。

  虽然本书号称是能真正解决90%以上的婚恋问题,但是心理学家都有这么一种说法,好的心理专家只是一面很干净的镜子,它能够照出人们内心最隐蔽的东西,让人认识并发现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只有正视内心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即使痛也坚持蜕变,才能够真正成长。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就是一面镜子,它给我们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但是是否解决问题,还是看我们自己。学会去爱,才会拥有爱,是本书的主题,但是是否选择去爱,权利却在每个读者的手里。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六):《我们为什么爱得真么累》书摘

  《我们为什么爱得真么累》 日 加藤谛三 著 新星出版社

  书摘:

  第一章:为什么恋爱总不顺利?

  第二章:因为追求无条件的爱,所以无法顺利

  第三章:把自卑感与爱情搞混的人

  第四章:人都是边受伤边成长

  第五章:痛苦正说明了终于获得了去爱的能力

  第一章:对于恋母的男性来说,如果能找到这么一位女性,就会因依赖性的敌意而痛苦;如果找不到,又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痛苦。

  人的心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强大到为自己所作所为负责。出了坏事都想要怪罪在别人头上,这固然是未成熟的表现,却也是最真实的心理。

  人都是通过爱别人逐渐得以改造的。通过爱别人,人变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人是通过想要去爱而逐渐成长的。

  第二章:恰恰因为发现恋人是普通人,所以才希望可以彼此鼓励、彼此扶持着,作为普通人一起逐渐成长。而这恰恰才是恋爱的宝贵之处。

  这种过去的生活习惯的差异,在每一段婚姻中都会出现。然而如果两个人彼此能够把对方当成普通人来相爱,就可以战胜那些差异。

  一个人如果不能了解对方,那么就算为了对方拼上自己的全部人生,也无法让对方幸福。往往就算拼上自己的全部人生,那个人也不会受益。反过来,甚至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困扰。

  所谓性情上的成熟,是指与其他人有关联能够理解什么能让对方快乐,什么会让对方讨厌。

  第三章:寂寞的年轻人坠入爱河时,会把能够治愈孤独以及消除性欲的不满足错认为是“喜欢”对方。

  越是对自己有自信、心理上很独立、对恋人的爱很有安全感,人就不会嫉妒。相信对方是真心爱着自己的,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不会给嫉妒任何可乘之机。

  当一对恋人从热恋的意乱迷情中清醒过来之后,维系两个人关系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与人产生亲密关系呢?这就要靠开诚布公的开放自己。也就是能够把自己的弱点呈现给对方。

  如果不了解对方真正渴求的是什么,那么就算是恋人,心理上的距离也相当的遥远。

  第四章:不管他为了女朋友,多么勉强自己、多么竭尽全力、多么想忍耐,只要他还认为“我明明为她做了这么多”,他就还不是真正地爱她。

  所谓爱,并不是现在自己的立场上去为对方考虑,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为对方考虑。

  爱和撒娇正相反,爱一个人是要去理解对方,而不是寻求对方的理解。为了有能力去爱,必须要坚强到能够忍耐孤独。

  所谓糊涂的爱,就是为了给对方并不想要的东西,硬是咬着牙努力,而且还想要对方感谢自己。

  如果了解对方的特性、思考方式、感受事物的方式、由过往的种种经历而产生的性格,就能够了解什么是不能期待对方去做的事情。这样,就能够理性地放弃。

  不仅为恋人有多么爱自己而喜悦,而且对恋人在与自己完全无关的生活领域做出的事也感到喜悦,这才是心理上的成熟。

  第五章:那些能够靠自己来坚定自己的内心的人,是在阵痛般的痛苦中产生的,绝对无法从没有变化的温床中产生。

  人是不能通过行为来判断的,而只能通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的动机来判断。

  感受:为什么爱的这么累,可能是童年时期的父母不懂得爱的表达,让我们从小就没有正确表达情感的习惯。还有可能在后来恋爱中受伤让自己一蹶不振。本书很多章节都在强调前者,而我记得在上学期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的选修课上,老师也说到了家庭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直接影响以及潜移默化的确根深蒂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读书和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冷静。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人如果不能了解对方,那么就算为了对方拼上自己的全部人生,也无法让对方幸福。往往就算拼上自己的全部人生,那个人也不会受益。反过来,甚至会给对方造成极大的困扰。我想起来选修课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一对老夫妻相处一辈子,在生命最后时分的进餐时刻,老头把面包的边缘分给了老伴(以前都是老头吃面包边,因为在他心里一直认为自己不喜欢吃面包边,老伴也一定不爱),这时候老伴对他说出了心里话,其实我喜欢吃面包的边缘,可每次你都给我面包里面。其实了解彼此很重要,激情褪去以后,数次前往的电影院也没有了新鲜感,真正能让关系维持下去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如果我再恋爱,我希望自己可以拿个本子,记下来她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我想她在心里也应该能感受到我的用心。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七):请先擦亮眼睛再去寻找爱情

  文/R郭郭

  爱情是人类三大感情当中,最甜蜜的那一种。陷入爱河之中的男女,就像在跳一场热烈的探戈,交叉、踢腿、跳跃、旋转,舞步华丽高雅、热情奔放。探戈是一种双人舞蹈,据说这也是情人间的秘密舞蹈,作为一个女人,当然都希望能够找到共同完成这场激情舞步的人,可是找到这个人真的这么容易吗?寻爱就是一场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前,请先擦亮眼睛再去寻找爱情。

  不要太讨厌那些总是把妈妈挂在嘴边的男人,他们就是没长大的孩子。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这是人类科学中发现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如果这些男人找到你,你也不要高兴太早,说不定只是因为你的长相或是某些小动作是他的妈妈的翻版。还有那些打着孝顺名义而对你若即若离的人,请你远离他们吧,固恋母亲的男人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对自己以后能不能娶你这件事情,说不定也不能做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爱情当中,看清楚对方的意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种成天把赞美你的话挂在嘴边的男人,不可太轻信。说不定这些人的心里压根不知道为什么要称赞你,可能只是因为性情不成熟或是心中那隐藏的自卑造成的。不是说你不好,而是这些听起来漂亮的赞美之词,只是他理想中的对象才拥有的,而不一定是真实中的这个你。等爱情的保鲜期过去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抱怨和憎恨。因为性情不成熟的人有严重的“我执”心里,而且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固执;而心中自卑感严重的人,缺乏归属感和增大的依赖心理依然会是他们爱情路途上面的桎梏。

  对于那种永远不会对别人 say no 的老好人,不要以为你找到珍宝了,那可能是最大的火坑,他们有时候做出来的事情会让你大跌眼镜。最可怕的就是这样根本没有自我的男人,那是最严重的缺爱者。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被称为“自己”的那个部分到底在哪里,他们内心没有存在着一致性,所有的精力永远都用在了解决内心纠葛的事情上,无法坚定自己的内心,也无法具体地认知事物。所以离那样的男人,越远越好。

  以上的寻爱建议,我觉得不仅适用于女性,男性也可以作为参考。以上只是部分类型,还有自恋狂和神经症患者。怎么样才能找到真爱?当然不是靠诺丁山的梦或者是灰姑娘的幻想,回到现实的尘土当中吧,想要过关斩将的基础还是要武装自己才行,而寻求爱情之根本,就是要增持爱的能力。学会去爱才是男女双方都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被爱是幸福的,而且毫不费吹灰之力,这让人们不愿意去承担爱人的痛苦。去爱别人是一场艰辛而漫长的旅程,必须坚强到能够忍耐孤独。去爱是苦痛的煎熬,去爱是成长的蜕变,但只有学会了主动去爱人,才能够拥有生命的价值。我们来此一生,不就是为了活得有价值吗?坚定内心的那个最重要的自我,抛弃掉所有的不安和恐惧,勇敢地接受去爱的代价,这样才能越爱越精彩。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八):累觉不爱?因为我们都病了

  累觉不爱?因为我们都病了-评【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

  文/信实的精灵

  日本作家兼心理学家加藤谛三,作为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理事。关于人的心理可谓是研究颇多,他前后著有《你累了吗》、《不高兴的生活艺术》、《勇敢做自己》、《别找借口啦!一瞬间改变,成就无限》、《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我们为何如此不安》等书,多部作品入选日本“生活的智慧”丛书,是普通民众可以看也喜欢看的心理自助书籍。

  其中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翻译过来最知名的应该是《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和《你活得累吗?》这三本书,读他的书的人是不是都有中枪的感觉,反正我是被震撼到了。《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中的一句话,“总在扮演着“被爱着的出色的自己”的人,不单单感觉不到恐惧,也感觉不到寂寞。实际上,这些必须按照别人的期待去感受世界的人,心底深处都寂寞得不得了。”看这本书,一直觉得这句话再恰当不过。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爱情不是公益,不是为了拯救谁才要在一起的”,这句话的对立面可以作为加藤在这本书所写的大部分男女的写照。甚至,这句话还是从一个92年的小女孩笔下写出来的,或许,她已不再相信爱情。最开始的时候,我惊住了,为她对爱情有这么深的感悟,想是也遭过爱情的罪吧。转念想来,任何一个经历过痛彻心扉爱情的人或许都可以成为一名爱情专家。每每谈起别人的爱情经历,可以头头是道,然而事情临到自己身上,就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的境地或许我们都遇到过。

  加藤谛三的这本书深入浅出,引用弗洛姆所说的“表现为好意的施虐”或者卡伦•霍妮的“施虐式的爱”来揭示一个女性心底深处的空虚感、不安、恐惧、依赖性以及自我的无价值感等。引用“有强烈的退行欲望,只考虑被爱,眼中只有自己的男性”来刻画一个男性在爱情中的状态。他接下来引起整个恋爱过程中一个男子和女子所有的交往记录来详细剖析这一个病态的过程,可谓折射出来千千万万痴男怨女的病态爱情。

  所谓“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被有心理疾病的人吸引”,就是经典的“臭味相投”吧,因为自己经历过类似的病态爱情,所以感同身受。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带着“圣母情结”选择去爱一个男人,其实,她仅仅是借助于外在形式的标榜的爱去吹嘘炫耀她自己。读到这里,我心里一惊一颤,赶紧审视自己对待爱情的初衷,感恩,我起码病的没那么严重。既然爱,就注定有伤害,因为我们都是病态的人,或许这么说,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总是渴求一份完美的爱,在异性的身上。

  加藤在以往的书中曾说,“一直无法对人撒娇的孩子,多数都会成长为过分认真的大人,认为唯有处处认真,他人才可能喜欢自己,这些过于认真的成年人,即使有时想要撒娇,也没办法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是客客气气,对人敬而远之。”深感加藤对人性的洞察力,他用词看似很简单,却总能戳中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我们愿意尝试去爱别人的人的思考。他能够透过一对对渴望真爱却又惧怕相爱的性情男女,读出爱情背后隐藏的东西。其实所有的事情的起因都在于人格的缺失,只不过每个人程度不同而已。加藤通过他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案例向我们展示这些背后被我们忽略的真相。

  《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中,加藤说道,“人总是因为自己脆弱的内在世界被人窥视了,被人攻击了,才会过度防御,急着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优点。”女孩就是这样,以为自己拥有母性所有的优点,把自己像一只刺猬一样伪装起来,不容许外人的接近,只展示给别人表面的凌厉和强大。然而,当卸去表面的繁华,归于平静处,就是她黯然神伤之刻。

  加藤的这本书完全颠覆我们以往对于爱情、对于两性的态度,尤其是在看似恩爱无加的两个人身上看到潜在的危机。用他的观点来看就是,“如果有一天这一对曾经可以海誓山盟、注定白头偕老的恋人分手了,那是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

  “你真的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种人吗?如果真是,那么你就不会有不安感。但是,事物总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安感。真实地接受现实是很难的。有时人会坚持将黑乌鸦说成白乌鸦,固执地说石头会流动,树叶会沉入水底。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感觉到在自己的身上石头会开花。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者,你深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有的人深信自己是个硬汉子,自己富有爱心,自己是很有能耐的,再也没有像自己这样富有同情心的...”事情的外露往往完全是对立面,让我们措手不及。

  一个内心孤独渴望爱的人,很容易在一大群人里面一眼就认出来另外一个孤独徘徊的人,因为他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自此如同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感觉一样,牵手共度余生。殊不知,爱情的道路还很漫长,如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要么无论跟谁谈恋爱都一样,要么跟谁在一起都不会幸福。

  现在社会普遍进入一种怪圈,爱情快餐消费的时代,每个人谈起爱情仿佛自己都是专家一般,然而等爱情真正落到实处之时,每个人既是施虐者,又都是受害者。期待我们可以在加藤谛三的这本书书中还原爱情最开始的本质,如同当年的亚当看到夏娃时就认定“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一起谱写爱情最美的赞歌。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九):恋爱,会让一个人突然直面自己的无意识

  在恋爱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会被表现出来。一个人隐藏的心理情节会对他的自我产生影响,这会通过恋爱关系表现出来。是否拒绝承认这种隐藏的自我,决定了一个人未来是否能够幸福。恋爱,会让一个人突然直面自己的无意识。

  一见钟情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很不稳定,代表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背驰非常严重。

  人都是通过爱别人逐渐得以改造的。通过爱别人,人变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人只有问心有愧的时候,才会需要借口。

  人是没办法那么简单地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方式的。

  他之所以总是不高兴,就是因为他没办法直接说出自己不满的理由。

  人往往把一件很小的事实一般化。奥尔波特把这种现象叫做“过度一般化”

  在成长欲求与退行欲求这一对扰人的矛盾中,顺着自己的退行欲求过日子,这样的人到老了,每一天都会在满口牢骚的不快中度过。上了年纪还很矍铄得人,都是年轻时在退行欲求与成长欲求这一矛盾中,主动选择了成长欲求得人。

  卡伦霍妮所说的[外化]这种心理过程,他并没有发现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发生了什么,却把发生在内心中的事情当作自身以外的世界经验。这就是外化这一心理过程。

  外化对于认识别人的优缺点是一种阻碍。

  性情不成熟的人会完全信任说话迎合自己的人。所以他们会被骗。

  [他者的自我化]

  在他们看来,他者并不是他者,而只不过是自己的延长而已。

  爱与意志乃是相互联系的。

  有些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是与其他人无关的努力。

  孤独与性欲望的不满足是“伟大的爱”的成因,弗洛姆指出这一事实真是不言而喻。寂寞的年轻人坠入爱河时,会把能够治愈孤独以及消除性欲的不满足错认是“喜欢”对方,一见钟情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不稳定,代表一个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背道而驰的程度非常严重。卡伦霍妮说:我们都是为了让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幸福而追求爱,然而精神症患者却因为其他理由追求爱。

  罗洛 梅 说:爱情通常会被与依赖关系混为一谈,我觉得爱通常会被与执着心混为一谈。

  相信对方是真心爱着自己的,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不会给嫉妒任何可乘之机。

  强烈的自卑感形成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缺乏归属感,其次是增大的依赖心理。

  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会选择和自己不一样得人恋人,而自尊感高得人,则会选择和自己相像的恋人。

  神经病患者无法忍耐自己,因此强烈地需要和其他人接触。

  卡伦霍妮说:有基本的不安感得人,急迫地需要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恋爱并不是玫瑰色的甜美梦境,恋爱意味着每一天甚至会让人疲乏到觉得徒劳。

  不考虑自己给予对方的,而考虑对方想要的,这就是爱。

  尽管自己很努力,但还是给不了对方想要的,为此而感到落寞,这就是爱。

  当然了,她也必须采取同样的态度。

  两个想要自我救赎得人才能够相互拯救。

  爱和撒娇正相反,爱一个人是要去理解对方,而不是寻求对方的理解。

  因为要持这样的态度,所以爱是痛苦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为了有能力去爱,必须要坚强到能够忍受孤独。

  越是以为自己是为了对方而努力,努力得越多,彼此间越是会产生恼怒。

  要理解对方,“引发出对方最好的一面”,就必须要对对方有兴趣,和其他的人际关系比,在恋爱当中,我们对对方有很大、很强力的期待。

  如果了解对方得特性、思考方式、感受事物的方式、由过往的种种经历而产生的性格,就能够了解什么是不能期待对方去做的事情。这样就能够理性的放弃。

  美国心理学家西波里说:期待天鹅发出优美地鸣叫声,这是期待着犯的错。

  爱情未必是所有人的自然而发的情感。准确地说,所谓爱情,也有需要学习的一面。

  就像性行为即使没人教也能会一样,被爱也不用教就能会。

  然而去爱则包含了需要学习的部分。

  将自己性情上的不成熟的部分割舍掉、去爱,由此体会到的喜悦,未来会引发出更大的爱,这就是在爱中学习。

  《为什么我们爱得这么累》读后感(十):修心是获得幸福的开始

  有幸能够阅读这本特别的书,也算是种缘分,表示书的内容讲的很透彻和精彩。但不得不承认,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太认同书的标题,可能是自身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吧,并没有发觉我们五谷油盐的爱情有那么的累,小吵小闹也可以算作生活的调味剂而已,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的浮沉。

  在此想分享下自己的拙见,作者为了让一些行为和观点更突显,所选择的是极端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的透彻之余,也希望大家能从旁观的角度,抱着一个平常心去阅读去理解,不要把获得爱想的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的痛苦,也不要太随性的去做事,毕竟我们还都有要不断学习和修炼的地方,学习获得幸福的能力。下面就和大家讨论下我从书中学到的新观点以及自己的思考,有不妥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教^_^

  现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内涵和学识的深造,各种培训包括恋爱技巧,各种人际宝典层出不穷。这些书籍各有特色,同时不约而同的都遵循这几大理论,从中再细分枝节。谈到陷入恋爱的两个人,是由于各种心理上的缺陷,如自卑或者极度自我的人而产生的对满足自我需要的强烈感情,并将此误认为是爱情。

  作者所提到的是极端的例子,让人一眼就能分别出不正常之处。假若将其一二点融入普通人的行为举止中,或许我们就更容易错过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了。不可否认,我们虽然不会糟糕的案例中那样的地步,但多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倾向,我们会被不同的人所吸引,源自不同的需要,或许是欣赏某些自己欠缺而对方拥有的能力和品质,或许是出去对方的与自己兴趣相投,或许是某一瞬间的感动,大多数人会经过波折建立起稳定亲密的关系,而少部分会来回的徘徊不能使关系有效的前进。

  那么这时候也许是该静下来反思成长的时机了。是否我们一时的过于激动是在寻求别人的对自己的补偿,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对安全感,或者自满,或一种无条件爱的需求呢?从恋人的关系中发现吵架的根源,找到自身的不足,需要对方的高度完美来显示自己的优秀,亦或是需要对方的“代理妈妈”般无条件的爱来满足童年缺失掉的期望,或者是想从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中证明自我的强大与优秀。从每一次的失误中得到成长,即便是过程会让人有些痛苦。

  书中提到自恋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去爱对方的,我们有多少人是追求真爱的存在,而忽略了认真体会每一个瞬间的存在?这个地方个人看法是大家都追求完美的感情,都希望精益求精,但如果每个人都达到了完美极致,或许也就没有完美可言了。换句话说不完美永远存在,都是在不断发现小问题,欣喜的接受并完善的过程中,在变化的同时,感受到更多流动的美的。

  大多数人即使潜意识中有那么一点自我或自卑,导致了两个人的矛盾和不愉快,那么在爱的基础上,彼此可以相互磨合,达到共同成长。有些错误在不会影响大关系的情况下,当彼此的需求契合,彼此都能快乐的一起生活时候,我想这种错误未尝不是个美丽的错误。

  性情不成熟的人常是以功利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的,他们的一切好与坏都围绕着是否对我有利,这种利来自对安全感的无意识需要,来自对自我道德崇高的虚伪支持,比如说自己不好,多么的付出来得到对方的称赞和道德上的认可。从心理学讲确实有这种可能,可个人觉得还是不要急切的把所有类似的话都归为是性情不成熟的表现,还是分清大环境再去判断更合适些。

  很赞成作者所说的,爱的能力是需要学习获得的,被爱的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个观点。就如同他对性情成熟的人的定义一样,“性情成熟的人不会功力的看待人与人,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温暖,不仅是因为对方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他们能够理解什么能让对方快乐,什么会让对方讨厌。他们的努力是有意义的。”这些话中所透漏出的各种能力,正是我们在后头通过深造,去学习去练习而获得的,比如同理心,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沟通的能力,积极的正能量等等。

  太过激情的爱是危险的,因为激情容易上瘾,同时也太不容易重复获得,我们一次比一次的要求高,一次又一次因为没呢体会激情而有少许的失落,一次次不知不觉偏离了爱一个人的本身,而像吸食毒品般恋上了那种感觉恋上了激情。

  所以,真爱是一种相互的成长,一种细水长流的喜悦与滋润,源源不断的彼此支持的能力。是两个成熟的人,在自己给自己安全感,自己有足够让自己开心幸福的能力的前提下,使两颗心因聚合得到更美的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