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凝视深渊》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凝视深渊》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9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凝视深渊》经典观后感10篇

  《凝视深渊》是一部由沃纳·赫尔佐格执导,沃纳·赫尔佐格 / Jason Burkett / Michael Perr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凝视深渊》观后感(一):纪录片!!

  如果这部不是纪录片,而是经过编造的,我觉得那样就完全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震撼

  我们不知道自己即将死亡的日期,可他们却知道,然而这些人只是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亲手将自己推入死亡深渊。

  影片在一个牧师采访开始了,看着他的虔诚生命热爱,可是上帝残酷的让他去送死囚的最后一程,一次次看着生命的逝去,他一直在深思,生命的意义。生命是只有一次,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谁都没有多活一次的权利

  整部影片记录了一起罪案,为了一辆车,或许这是他们的梦想,或许是他们当时太年轻,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他们杀了女主人后为了进小区拿车又杀了两个不是很熟的朋友。我虽然非常不赞同死刑,就像Fred说的,'nobody has right to take any life',他们的行为固然可恨,但是我觉得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都应该有活下去的权利。

  不过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Michael Perry在行刑前对死者家属,对那位6年失去了无数亲人女士说,'I pray you',我觉得要是我是她,我一定会想冲上去打他几巴掌的,杀害了别人的两位家属,却去原谅她,但是我认为Michael好像不认为杀人是多么罪恶的事,他像个小孩一样,完全没有理明白事情重要性,一定是从小没人仔细和他说过这些吧。

  Jason的爸爸哥哥同Jason自己一样,都是罪犯,Jason的爸爸认为都是他自己的错,五次被判刑,有了好几个孩子妻子有些瘫痪,自己都没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非常后悔,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机会监狱了,所以他更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错,将儿子送向死亡。他在法庭上一直在哭,述说自己在监狱中的感受,最终在他走出那扇门后,他听到两位女士也失声痛哭,然后律师告诉他,'You got him'。

  Jason的刑期是40年,而他在监狱中和一个原本为他辩护的女律师相爱了,现在还人工受精有了他们俩的孩子,希望一家三口可以幸福

  总的来说,我不赞成死刑,因为人只能活一次,而死刑犯却要为自己做错的事失去生命,我不是怜悯他们,只是单纯的希望每个人在ta自己的墓碑上,生日与死期之间,写上一段不同故事

  《凝视深渊》观后感(二):与死刑犯对谈

  关于废除死刑的诉求从来没间断过,赫尔佐格也掺和了进来,他走访了美国多处死囚监狱,与多名即将面临死刑的犯人对谈,组织成了这部《凝视深渊》。看过之后,只能说相当失望,对他的操作手法不敢苟同。

  死刑存废不是我打算探讨的话题有关这个问题的电影也好纪录片也好,数量之多足够出版几个系列。我本人是不是一个废除死刑的支持者这也不重要,我只是觉得,赫尔佐格的手法并不利于捍卫他的主张,甚至还是帮倒忙的。理由可以用一句话来归结,即他太急于表达了,表达欲望甚至比他的受访者还要强烈

  在这种倾向支配下,《凝视深渊》变成了一部先入为主宣传片。其实宣传片倒没有什么,迈克尔•摩尔从来都把纪录片拍成宣传片,但是后者的确掌握了高明营销技巧,知道怎么把主张“卖”给受众,而且摩尔从来都是知道如何隐藏在摄像机背后的。

  赫尔佐格不是这样的人,他的电影作品——大家都知道——是充满了随意性的神迹的。像《陆上行舟》那样神经质的杰作,非赫尔佐格拍不出来。狂热孤独高度寓言化、直视人性重大命题,是赫尔佐格电影一贯的风格。纪录片里也是能看到痕迹的,如《世界尽头的奇遇》。

  他并不善于隐藏,而对于死刑存废这种重大社会政治题材纪录片来说,导演必须首先学会自我控制。所以我看到了他在画面之外“跳入”镜头努力,甚至把问题演绎成自我伸张,最令我莫名其妙的是,他竟然试图和受访者辩论改变他们的想法——这不是不尊重,但已然破坏了这部纪录片的平衡。当受访者情感松动时,镜头渐渐拉近,这难道不是情感类电视目的拙劣手法吗?

  从单纯的采访技巧来说,《凝视深渊》的问题显然引导性太强了,明显经过设计而将受访者引向导演想要表达的方向,这是一种利用对象成为了工具。影片分段式的命题也更像是一则仿若神曲的诗篇,通过空镜头、音乐,力图酝酿出生死之间的悲悯情绪,就我个人而言,这种手法不太舒服

  其实看得出来,赫尔佐格是尽量在避免煽动嫌疑的。他选择直来直往的谈话方式。在谈及此片的创作过程时,赫尔佐格说他并没有准备问题提纲,而是在短短50分钟的会面时间里即兴寻找对方内心。当然,从结果来看相对枯燥很难说这是因为受访者本身少有耐人寻味之处,还是赫尔佐格的随性有用地方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纪录片为赫尔佐格提供了下一步故事片的某些题材。真实案例总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意外精彩,尤其是在犯人的高智力司法的陈腐、警察无能形成对比时候

  不管怎样,《凝视深渊》提供了一次和杀人犯面对面的机会。他们很年轻,愿意谈及兄弟父母女友和梦想,虽然最后一个词汇已经来不及实现。赫尔佐格很克制的一点是,尽管他试图强调对方的人性,但也展示了杀心的残忍受害者及其家庭巨大伤害

  不过我个人最喜欢角色神父和行刑队队长。他们见多识广,和杀人犯打交道经验丰富,但尽管如此,他们同样展露了脆弱和崩溃的时刻。前者将犯人带给上帝审判,后者则代法律受害者亲手结束一条生命,从他们的角度看死刑,似乎比单纯采访死刑犯多了些想象空间个体充满了随机性,然而集结了个体的群体性感悟是相对可靠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没人能代替受害者谅解杀人犯。

  《凝视深渊》观后感(三):一声叹息

  其实我对该不该执行死刑这个问题不算太有兴趣,倒是片子里面有几个点让我觉得耐人寻味。

  一处是后来被执行死刑的杀人犯micheal说他十来岁的时候被安排湿地玩,他不喜欢户外活动,很怕被鳄鱼攻击。虽然玩的过程中他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但还是有一些小事让他非常不安,非常想离开。这让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敏感容易干扰的人,这可能跟后来他因为诸如开不了门之类的小事就杀人的行为也有些许的关系吧。

  另一个是家族犯罪史。片子里面至少有两个人,一个犯人一个受害者的哥哥,在谈到家庭的时候都提到爸爸和自己坐过牢。特别是Jason,他老爸被判了40年,他也被判了40年,他还有个兄弟也坐过牢。他爸爸说到两个儿子也都进了“围城”的时候一直在后悔,可是那也只能是I wish了啊。

  还有一处是Jason在监狱里跟为他整理paperwork素未谋面的姑娘“相爱”结婚了。愚昧如我并不能理解这种遥遥守望爱情。姑娘说第一次看了两天两夜的车去见Jason,从监狱出来的时候看见一条完整彩虹,一边是她一边是墙内的Jason。也算是浪漫了吧,可放在这样的情境里,却让我觉得有些五味杂陈。她坚信Jason是无辜的,并且和他人工授精孕育了一个宝宝。便也只能祝福她的相信和她的宝宝都能茁壮成长

  《凝视深渊》观后感(四):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却永远无法高过生活

  好的电影有很多种,描述一种或共鸣私人的情绪,怀旧的过去与无可预料的未来,调动人思考,提供不一样的人生.等等.

  导演希望用尽量平和客观视角去描述死刑犯,犯罪现场,受害者,受审,死刑,但是即使躲在摄影机背后,牧师也替他说出了他内心的倾向.

  采访中的提问,导演很聪明,作为一个要抓观众情绪的人,自然也会抓谈话者的情绪.有很好的留白,适时的怜悯及包容,和平静语调背后忍不住的一针见血.

  哥哥在描述自己弟弟的死时的内疚伤痛,以及在脸上纹上的两滴眼泪.

  父亲在描述自己与自己的儿子同乘一辆警车,左手和孩子的右手拷在一起.以及他对于时间模糊概念,一世纪之差.还有他对于不曾发生的另一种假设,从茫然到笃定.

  他在描述两个女陪审团成员因为感动投了反对死刑的两票时,说自己和孩子也许不配上帝的帮助,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导演安慰他,你救了他.似乎也在说,既然上帝做什么都有他的目的,让死刑存在的目的在哪里,如果是为了审判或是公平,又既然让似乎公正的审判存在,又为何会被简单的emotion影响.

  即使采访无关者,似乎也做的很有他自己的风格.对于那个喷漆工,导演一直带着鼓励对话方式.看到贝莉的纹身于是想起问一个无关的事,“如果有一天你和贝莉分手了,这个永久性的纹身怎么办”,回答是大概就写贝莉滚蛋吧.这就是他的思考方式,即便是感动的一件事情,他也不会把它描述成纯情感,而总是怎么办和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段子,是个无关的段子,警察说到他们移动证物车子原因,是之前的地方,在车子的正下方,长了一棵树,它穿透了车子,穿透出一个大洞.时间和万物,不会受什么影响,自以它的方式,以它的无意志的意志,继续发生.

  《凝视深渊》观后感(五):生命可贵惩罚是两回事

  本来不想多谈,因为短评写不下才“漏”出来这篇影评

  Herzog是有态度的,一开始就表面了对死刑的态度,“是因为我尊重你,并且你是一个人,我觉得人不应该被处死。”和David Gale(电影 The Life of David Gale里的人物)是一致(只是他更极端)。

  不过还好Herzog只提对死刑的反对,没提原谅,服刑也是惩罚。

  如果我没看过Lars von Trier的<Dogville> 李沧东的<密阳>,可能我也是这样的,认为死刑太残忍,文明世界不该允许。但不得不说他们影响我太深——你有什么资格原谅犯罪的人呢?你拿上帝的基准来宽恕所有人何尝不是一种高傲

  若被杀死的是与你不想关的人原谅自然容易,若是你爱人被人极其残忍的杀害呢?(不难理解为什么被害者亲人说“有些人就是不配活在世上”)退一步,你说原谅,你又如何原谅比你站得更高的人。

  在<密阳>里全度妍的小孩被杀,她选择信用宗教,原谅杀死她小孩的人。当犯人说他已经被上帝原谅,上帝听到他的祈求,所以全度妍来看监狱他了,全度妍的信仰马上崩溃。

  诚然,如同电影表达的,一草一木神明,任何形态的生命都是可贵的,但这和惩罚是两回事。

  只是事件真相(就像电影里讨论案子),以及正义(其实就是avenge)到底可以多公平,如何衡量?

  《凝视深渊》观后感(六):别让死亡称霸

  赫尔佐格变得平和多了,他老老实实的拍摄纪录片,追求客观、平衡只呈现,不表达。哦,不,那这不仅是一部失败的纪录片,更成为不了一部出色的赫尔佐格电影。【凝望深渊】面对的,是棘手的死刑问题,他追问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死亡,并质疑它应不应该发生。

  十年前,19岁的迈克尔派瑞与杰森博格特被控杀死三人,前者被判死刑,后者终身监禁不得保释。赫尔佐格拍摄该片时,派瑞即将被处以死刑。影片使用采访体,如果作者不想让自己的想法过于明显的表露出来,可以不让提问者“在场”,但赫尔佐格无意于此。他让我们聆听到他的问题,甚至答案,他在第一次与派瑞见面时,他在与受害者家属桑德拉谈话时,都明确说道,他不赞成死刑。从影片的结构来看,第一个出场的受访者是给死刑犯告解的牧师(身后是墓地十字架),他谈论的是生命;最后一个亮相的则是博格特的妻子,她设法让自己受孕,手机里是B超的模糊相片,她展示的还是生命。赫尔佐格没对自己的态度做任何遮掩,但如此观点先行之下却没有让【凝望深渊】变成单向度反死刑呐喊。

  他采访了当事人、受害者家属、罪犯的朋友、亲人、警察,他试图还原这场发生过的死亡。两名罪犯确实不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公民,最可气的说法,他们也是混子,他们当初的罪行也确实残忍疯狂,且目的幼稚可笑,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劣迹斑斑,似乎犯下大错只是迟早,甚至博格特的父亲也是大牢的老囚犯。这是柯罗市的黑暗面,浮现出整个深渊的样貌。我们可以将这些铺陈理解为某种技巧,它将凶手诞生放置在大环境里,蛛丝马迹连接起来的,是隐没的帮凶,以此,死刑犯本身的罪孽被稀释和分摊。或者,它是一种角度,他们不是艾希曼,被现代性奴役,将杀戮变成工序;他们也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受困于超人的诘难,在行凶前千回百转。按字面意思理解的“临时性谋杀”竟算得上标准答案。

  受害者的表述同样耐人寻味。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感伤,而不是愤怒,没有人说谁谁谁必须死,但他们在死刑之后,感受到某种重负被带走,那是灵魂的重量么?又是谁的灵魂?21克,还是84克,包含逝者与凶手?有人会说,赫尔佐格选择了一群慈悲的人,但不是所有受害者的关系人都能如此冷静。总会有人这样反问,如果被杀害的是你们的亲人,你们还能原谅凶手吗?

  这恐怕正是深渊的本质,它无法对话,只负责吞噬。所以,死刑最适合放进思考的疆场。类似的还有堕胎、安乐死等一系列涉及终极问题。思维与行为,在这些问题中形成巨大张力,因为它们不是可以体验的东西,一旦体验,你可能就变成片中的派瑞或桑德拉。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凝望深渊的人。这些事儿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可是遇上了,你根本没机会在做出反抗后,再去追问为什么。若你还不知如何开始,那么赫尔佐格的影像正合适。

  不过赫尔佐格的凝望者,或许另有其人。《旧约.创世纪》开篇写道:”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在上面行走,这灵运是什么?在留下死刑的世界里,或许只是他的脚底板。这或许就是他的仁慈——他们毕竟来到了渊面之上,凝视着下面的人间道,一个开裂的世界。

  《凝视深渊》观后感(七):死刑是个好东西

  我支持死刑,并不是因为“血债需用血来还”,而是养着这样的人渣留着没法跟广大纳税人交代:

  开始看到MP觉得这人怎么在笑,傻傻的啊;还在笑,necrophobia吧,谁叫你还有7天就见鬼去了;还笑,我看着他那张大脸心开始不寒而栗,他说他基徒并7天后就要上天堂了,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呵呵,难道我下地狱么?

  并且在他的last statement中:"I want to start off to everyone involved in this atrocity, they're all forgiven by me"

  我凌乱了。。。

  然后看到http://www.savemichaelperry.info/居然还有这种东西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三观3p了

  最奇葩的要数他的同伙JB的老婆了,我开始不信她自愿找上门去的——还彩虹从这一头连到拿一头!于是我维基了:“Burkett's wife appears in the film, a free woman who met and married Burkett after his conviction. They were only allowed contact by holding hands under guarded supervision, but she claims to be pregnant with his child. In the film, Herzog implies that Burkett's wife was able to smuggle a sperm sample out of the prison.”

  “AFTER HIS CONVICTION”!!!顿时觉得这女人一定脑子进水了——受害者一家全死了,杀人者家中男人(爹,两子)全坐牢,JB他爹回忆自己上堂testify时发了一番挽回了JB小命的肺腑之言,大意就是“子不教父之过”,而你还要为全家坐牢的培养下一代没有父亲的恶魔吗?

  死刑是不是一了百了?!

  《凝视深渊》观后感(八):并没有答案的司考

  恍惚间,在这个软件上就过去了400多天。细想起来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又来到了西安,学校宿舍还没有完全布置好,在淘宝上买了一堆东西,等都弄好了也许就不那么抗拒住宿舍了吧。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又看了一部记录片《凝视深渊》,看了一集,讲的是两个少年,为了一辆科迈罗,杀死了三个人。讲了事情的整个发生过程,与受害人家属,罪犯,以及罪犯的家属朋友有一些对话。其中一个被判处死刑,另一个终身监禁。也采访了行刑人员,了解了行刑过程。 这样的纪录片,我想看到的是这些人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恶行,处罚怎么才是的得当。那个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男孩,他的家庭条件很糟糕,父亲,哥哥都在服刑。中国这样的家庭多不多呢?也许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吧。我一直想到,就像一个泥潭,总是走不出来的感觉,一代人接一代人。毒品真的是很大的原因。中国对毒品和枪支的管制从降低社会犯罪率这个层面来说是起了很大作用。 那些犯下恶行的人,是人性本恶呢?还是一时冲动,他们有没有后悔?有没有一直在想着那些死去的人?想着那些人的家属?会不会觉得对不起那些人,会为那些亡灵祈祷? 片中,被害人的家属说如果被判死刑的男孩被判的是终身监禁,她也是可以接受的。被判终身监禁的男孩的爸爸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所以,死刑,究竟该被怎样看待。死刑并不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不能让死者起死回生。那死刑的意义何在?是为了平群众心头的怒?是为了给其他人一个警示作用?死刑有没有必要?在被害人都不要求的前提下。以牙还牙,血债血偿吗?如果我是被害人的家属,我能不能接受这个人不被判处

  《凝视深渊》观后感(九):立场与悖论

  面对死亡,或者说面对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止的话题——是否废除死刑来说,这部纪录片在这个氛围的掌控做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也是一个凝重的纪录片,这点上,毫无疑问的,无论的配乐,镜头选择,还是场面的调度上,都最大力度的将这个话题的沉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但凡与死刑有关的场景都能给人一种明显如实质般的压抑。

  但是,其实从影片的一开始的表述中,导演对于希望废除死刑的意图就很明显的摆在了台面上,而一个有立场的导演是很难以将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的,即使他是赫尔佐格也不出其外,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引导与回避,这恰恰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大忌,尽管导演已经明显有在刻意避免了,但是,仍然在影片中能看到导演力图宣扬自己立场的“跳入”的姿态,为此,甚至我们能看到拍摄方与受访者的“辩论”,这无疑与一个作为公正的阐述事实的纪录片形式产生了强烈的悖论。

  当受害者的姐姐亲临死刑执行的现场,面对仇人的死亡而“感到了解脱”当她最后一次的采访时候面对镜头所说道“有些人就是不配活在这世上~”的时候,我不知道导演心中做何感想,当死刑犯在被执行前写下遗嘱“我原谅了那些将暴力施加于我身上的人”的时候(I want to start off to everyone involved in this atrocity, they're all forgiven by me" )我也不知道导演但是做何感想,至少,我是彻底凌乱了....至少,我在其中感到了导演意图控制却力不从心的荒诞感。

  最后,作为我来说,我其实是一个坚决支持死刑的人,我的立场就不再概述了,(参看我之前的一篇日志《以阿修罗之霹雳手段成就祥和佛土》)但是在这里我抛开关于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探讨,只谈影片,一部立场明确的纪录片,如果导演无法做到良好的自我控制,则难免陷入与事实较劲的悖论之中。

  《凝视深渊》观后感(十):谁杀“人”不是罪恶?

  “When you look long into an abyss . The abyss looks into you”。

  这部作品的关于死刑。全片分为六个章节,整部影片的节奏也由这六个段落勾连推进。观看之初已知晓赫尔佐格的观点:反对死刑。

  这种题材,又持这一观点,所以我揣测之下的形式是大量采访,进行群像的堆叠。但从第一个段落起,我就陷入迷障中。The crime,利用大量警方拍摄的现场录像让罪恶曝光,两名年轻人用残忍方法剥夺其他三人的生命,罪行无可辩白。

  采访死者哥哥,赫尔佐格说,“描述一下你弟弟”。事情发生十年了,他仍需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几次清嗓以掩饰哭腔。他说,“我弟弟是我最好的朋友”。受害人姐姐也说,“我弟弟是我最好的朋友。”

  “虽然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惩罚,但死刑无疑是最简单的一种”我如是想到。同时,我更加疑惑,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赫尔佐格无疑选择了最为艰难的一种,以死亡为原点,同他一起从恶的地标迈出第一步。

  于是进入第二章节,两段熟人采访,他们描绘罪犯肖像的同时,也勾勒Conroe的轮廓:贫穷滋生、犯罪频发。在监狱里学会识字,是坏事中唯一的好事。当然,这些都无法促成对罪犯本人的理解,但我们对罪犯的认知却也进一步清晰,他是在这样的Conroe长大的,于是这章是:The dark of Conroe。

  第三章谈及时间,死亡是个体时间的终结吗?外在时间的流逝永不停息,但我们的内在时间呢?在这一段落里,Jason说,“如果2041年我出狱,那时我59岁,而我进来时19岁”,Jason父亲对时间概念的模糊,受害者姐姐自述四年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事件中心的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内在时间中饱受折磨。这种讨论实际上很无力,受害者的时间停留在死亡来临时,死刑犯的时间同样如此。他们过早死去,失去了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两名罪犯同样如此。对已死去的人来说,到底什么能令他们安息?如果是一命还一命,两个人不够偿还三个人的生命。就像吴飞用自杀论分析《活着》时提到,“春生还回来的也不是有庆的命”。

  我想这个问题赫尔佐格自己也解答不了。他反对死刑,认为“人不应该被你的国家处死,这件事一点争论的余地都不存在……我认为惟一的例外是战争状态”。但是受害者的姐姐说,在Michael死去后,她觉得如释重负。这是对赫尔佐格观点的反驳。

  之前我始终疑惑赫尔佐格为何将罪恶本身详尽铺陈,亲属痛苦一览无余,在这种情况下他想要表达反对死刑的观点让人难以接受。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处以死刑的罪犯,除却冤假错案(彼时旁观者尚未可知),无不犯下残酷罪行,我们对其很难产生同情心理,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赫尔佐格一边将如此这般的事实展现给观众,一边自己进行“客观”的探寻。他观察的对象不是死刑犯,而是“人”。他试图反对被国家抹杀的“人”。回归对人这一本体的关注,才有了后续几个段落“A glimmer of hope”“The protocol of death”、“The urgency of life”。

  至此,这部片子的内在叙事已可分为两部分:将他人推进死亡深渊者也坠入深渊;推手和坠入深渊者的本质都是“人”。

  Michael和Jason杀死三人,一人无期,一人死刑;Jason的父亲在自己儿时因杀人入狱被判无期;行刑队队长对一百二十多人执行了死刑;受害者姐姐亲自去看Michael被处以死刑。这几人中,生命被剥夺者和剥夺生命者都沉浸在各自的痛苦中。就算我们揣测凶手毫无悔过之心因而愤怒,他们仍是痛苦的。且不提冷眼旁观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痛苦也只是痛苦本身。

  赫尔佐格反对死刑,因为死刑施加的对象是“人”,“人”与自身的密切相关性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驱动力。在第四章节中,采访了Jason的妻子,她坚信Jason与此事相关但绝对没有杀人。与Jason结婚前她就为素未谋面的Jason四处奔走。Jason写信给母亲,说他已经爱上了她。姑娘知道后开了两天两夜的车去监狱见他,而那竟然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她说,离开监狱时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从我这里落到了Jason那边。看到这里,应该有人会觉得可笑、神经。

  但这就是“人”的情感,旁观者觉得滑稽可笑、丑陋肤浅,可它确实以这种面目客观存在着。你能因为她爱一名罪犯就抹杀这种感情吗?纵使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鄙夷,也知道不能。

  赫尔佐格没有为观众关心的问题寻找答案,即“除了死刑,还能用什么方法惩罚他们,什么样方法能让他们尝到与受害者等量的痛苦?”。个人认为,在采访中犯人一定提到了对受害者的情感,但片中保留得很少,Michael几乎一直在谈论他自己的感受。这使他显得冷血。

  但是,赫尔佐格似乎不是为了证明他们罪不至死的观点,而是,“人”不应该被处死。所以他不回避杀人凶手的残酷行径,也不回避受害者家人的哀恸。他把惨案和生活都摆在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在被视作即将处以死刑的罪犯和判以无期的罪犯的原点,他们是“人”。

  他们没有权利剥夺受害者的生命,但事情发生了,他们是罪恶的。那么谁有权利剥夺“人”的生命,是无罪的人吗?抑或是,我们吗?

  “When you look long into an abyss . The abyss looks into you”是一种称不上回答的回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