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经典影评集
《桃姐》是一部由许鞍华执导,叶德娴 / 刘德华 / 秦海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三八妇女节,单位放半天假,中午跟朋友去吃了香辣蟹和香辣小龙虾外加辣鸭头。然后去看电影。
之前说《桃姐》多么感人多么好。在影城等着入场的时候,看了一下海报和简介,当时以为罗杰是多么大户人家的少爷。进场之后,电影开场,喝完咖啡。静待。
这是一部很家常,很细枝末节又大而化之的片子。有的场景太过细致,开头桃姐的做牛舌,先放什么再放什么,就查旁边出字幕写上盐多少克了,这是电影,不是《天天饮食》。
香港很繁华,可是选取的却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区,单元楼,狭小的街道,人心的轻度尔虞我诈(买菜),小市民的展现。
桃姐中风了,去了老人院。罗杰发现自己被桃姐照顾的太好了,连洗衣机都不会用。这个为他家族服务了60年的老仆人,不像是仆人,更像是亲人了。于是立刻懂事了,长大了。
于是,罗杰自此开始成长。
1是我们总是看不到自己老,只看到别人老;
2是亲情需要时间和爱的付出,仅有血缘是没用的,相反就算是没有血缘,有足够的时间和爱,也是一样的;
3是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比大陆好太多太多,同时医疗系统也完善的多,医德医风都好太多,至少是真的在服务;康复训练真的有给训练。。。两次中风合并老年肺气肿,医生会中肯的告诉家属,是不是放弃治疗。而现在国内,99%的医生会告诉你,情况严重,建议上加护病房,建议上心肺机,建议用进口药。。。多花钱,不代表孝顺。
4是年轻的时节有限,花开堪折直须。。故事结束了,桃姐去世了。罗杰也渐渐的老了,孤身一人。
人都是要死的。
我去过N次养老院。不论是广州的设置完备的养老院,还是山东小城市的私人看护院。看的多了,也就沉重了。
年轻有时,年老有时。
票房不好 有时。
(我们看这部片子期间,中途好几个年轻姑娘退场,20左右的姑娘们,不懂得死亡和那股老人味,没体会过死去亲人的痛,也就看不下去这样的情节。40岁以上的中年人,没几个会有时间来看这部片子。)
《桃姐》影评(二):林沛理:主僕情深的悲劇
亞洲週刊 二十六卷 十六期 (2012-04-22)
林沛理,牛津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及藝術評論小組主席。著有《破謬.思維》、《英文玩家》及《玩起中文》,最新的一本書是《反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桃姐》拍出主僕情深,卻渾忘反思桃姐的悲劇人生,以至對不仁不義的奴僕制度作出批判。
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畢生致力研究「人的科學」(the science of man)。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有所謂的「道德感」(moral sense),能夠以旁觀者(spectator) 身份,對行動者(agent)施加身受者(receiver)的行為,作出或褒或貶、震驚、憤慨、感動以至讚嘆的道德評價。
我想,我不喜歡、甚至討厭港產片《桃姐》,就是因為它冒犯了我的道德感。我不想以道德主義者自居,但我真的很想知道,一套在道德上那麼令人反感甚至反胃(morally repulsive)的電影,竟然可以感動那麼多人;香港這個社會明辨是非的能力,英文所謂的「sense of right and wrong」,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如果導演許鞍華和編劇的moral sense不是那麼遲鈍,《桃姐》應該是一則關於悔恨、罪疚和遺憾的道德教訓。出身寒微的小女孩,從小就在大戶人家做「妹仔」、工人、奶媽和廚子。她終其一生淘空了自己,不僅不知幸福為何物,甚至連想像幸福的能力也沒有;只懂得一心一意侍奉她的少爺仔,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他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當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孕育出完整的自我意識(sense of self),以及建立有效的「主體性」(subjectivity)和「能動性」(agency),他她便有可能像桃姐一樣,只能夠「透過別人來活自己的生命」(to live vicariously through someone else)。
你可以說,終身不嫁、為主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桃姐自己的選擇。問題是桃姐為了餬口,在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歲月為奴為婢為僕,而為奴為婢為僕又是一份特別消耗精力、時間和自尊的工作。到桃姐可以選擇離開的時候,她已經不懂得為自己而活。更何況那時的桃姐早已年老色衰,連交朋結友的基本社交能力也沒有!這就是典型的「選擇的矛盾」(the paradox of choice):當你千辛萬苦掙到選擇的權利(the right to choose)之時,選擇的意志(the will to choose)卻早已被磨平,可以讓你選擇的東西(options)更是少得可憐。
你不用讀過馬克思,只需頭腦清醒一點,自會看到桃姐的一生不只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更是赤裸裸的剝削。心甘情願的奴役也是奴役,正如快樂的妓女也是妓女一樣,這已經是常識了。的確,桃姐是忠僕,她為主人所做的一切是voluntary servitude(自願的被奴役)而非sacrifice(犧牲)。所謂犧牲,是為了更重要和更有價值的東西而放棄手上重要和有價值的東西。幾乎是一無所有的桃姐,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重要和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愛情、理想和自己的家庭——那即是說,根本連犧牲的條件也沒有,更遑論作什麼真正的犧牲了。
作為一個創作人、一個藝術家,許鞍華最大的局限是無法用批判的眼光去審視她的題材。她將《桃姐》拍成一套講主僕情的窩心電影,全片只有一場戲最誠實:當桃姐病重,飾演大少Roger的劉德華對醫生說:「我要返大陸工作,如果發生什麼事情,請你把她直接送到殮房吧!」這場戲提醒我們,桃姐與Roger畢竟只是主僕關係。
諷刺的是,正因為《桃姐》連最起碼的自我反省能力都欠缺,它才會成為一套賺人熱淚的溫情片,引起跨階層的廣泛共鳴。影片的宣傳句語是:你身邊有沒有一個桃姐?對不仁不義的封建制度的批判,被一種對有情有義的「老好日子」(good old days)的懷舊完全取代,簡直是混淆是非。實情是如果我們身邊沒有一個桃姐,應該覺得慶幸而不是遺憾。
當然,《桃姐》是一套要娛樂大眾的電影,而不是一篇要批判社會的論文。可是,即使從戲劇的角度而言,加點筆墨寫桃姐的遺憾和Roger的內疚,人物的性格不是會更立體、故事的戲劇衝突不是會更尖銳嗎?演桃姐的葉德嫻幾乎得到一致好評,但桃姐其實是個蒼白、扁平、寫得欠完整和深度(underwritten)的角色——沒有自由意志,連內心世界(interiority)也沒有。葉德嫻把這個角色演得很像,卻沒有把它演活。她沒有超越劇本的限制,進入桃姐的內心世界去發掘她隱蔽、私人、可能連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一面。
《桃姐》影评(三):仆人和主人
看完《桃姐》,迟迟不肯离座,待影片最后的字幕快结束时,才起身离开,电影院出现了应景的一幕,一位老太太在两个中年男子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缓缓起身、离座,还有两个中年女子陪同,听到其中一个对正在下楼梯的老人说”慢慢来“,看样子是一家人。
影片中很多细节导演只是点到为止,不做引导和评价,让观众自己去慢慢领悟。主仆二人对彼此发自内心的爱令人感动。最难忘的场景之一是桃姐躺在病床上,Roger和牧师拉着桃姐的手一起祷告,祈求神不要那么快把桃姐接回天家。另外一个关于桃姐信主的细节是Rogger的母亲问桃姐有没有祷告,桃姐说她有读经。”上帝就像一部超級電腦,安排數十億人的命運,每個人何時做甚麼也由祂決定,真的不可思議!“这句刘德华的台词其实出自真实版的桃姐。
“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以弗所书 6:5-6:9)。
影片中的老人院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去老人院当一天志愿者时的场景,老境的凄惨总让人唏嘘不已,很难想象这些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年轻时曾是多么风光。每次Rogger问桃姐在老人院习不习惯,她都说习惯。过年时,Rogger把家里的猫送到老人院陪桃姐过年,晚上在美国和家人团年的Rogger打来电话,桃姐骗Rogger老人院很热闹,然而却只有寥寥几个人。Rogger对桃姐再好,也难以弥补桃姐晚年的孤独。
观影时也想起了高中的英语老师因没有子女打算晚年和丈夫一起住老人院。以前自己常常不愿和家里的老人相处,嫌他们反应慢、迟钝、呆滞、啰嗦、邋遢、固守成见、保守、糊涂。。。然而却没想过自己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感动之余,导演许鞍华也暗示了观众老龄化这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老人院的缺乏也会凸显出来。老人们不仅需要老有所依,也需要有尊严地活着。
《桃姐》影评(四):影片的黑与白
影片的黑与白
要有有喜有悲,参杂在一起,才是好的交响乐。
白的部分:1养老院的老头子说来跳交谊舞吧,人要有点兴趣才不会累
2桃姐成华仔大帅哥,刘德华称桃姐大美女。刘德华说看电影的人先走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主创。桃姐说是累了,先回去休息了。我也是累了才睡着的。华仔说眼睛眯着眯着就会睡着?
4刘德华说你看我像出租车司机吗?我是修空调的,而且全影片刘德华都是以一身空调衣现身!!!
黑的部分。。。。。。不说了~
黑的部分其实我们都知道,还是记住白的部分吧,这样子生活的阳光才更充足,总是忘记了自己该怎么笑?
《桃姐》影评(五):每个人都是凶手
桃姐上映时 因为身边的同学没人感兴趣 所以无人同行 再加上身上犯懒 所以我最终没在影院看这部电影
拍摄桃姐前 因为苦于找不到投资 许鞍华依靠刘德华的资助才使得此片面世 刘德华说这是报恩
接受采访时 许鞍华说:“我看我快完蛋了 差不多了” 在场的众记者无言以对 这世间令人唏嘘的事太多 无法解释的事也太多 佳片连连 新片仍拉不到投资 香港获奖最多的三大导演之一 至今却仍买不起房
今天在网上看完桃姐 我是这样的后悔 每一场佳片上映 买一张票坐在影院里观看 这是尊敬的体现 而我却这样轻易的浪费掉了这次机会 而且没有悔过的机会
作为演员 刘德华慷慨相助 这是操行的体现 而作为观众 贡献一份票房 是我们的责任
我不想看到这些映像就这样死去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
《桃姐》影评(六):好好爱身边的人 活在当下
这个是后续岁月神偷 我唯一对香港电影再次觉得打上五颗星的电影 是可以深入人心的治愈系
人都是怕死的动物 即使安安分分的过每一天都无法改变岁月苍老的事实 身边的人无论以何种情况离开了 都让人难以接受 爱护自己的健康 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时光 享受与自己身边的人争取更多相处的机会 桃姐的这部片子 没有过多的花哨拍摄技巧 没有学习琼瑶戏码的哭天喊地来催泪 云淡风轻的描述当佣人在雇主家的60年的感情 刘德华的一家子都如此的惦记着桃姐 最为感动的就是他叫她是干妈 陪她走完最后的路 人世间不一定都非得有血缘关系才会付出爱 友情 爱情 都是建立在动之以情之上 微妙的爱 只要有人爱你 你愿意付出而不求回报 那就是爱 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为难忘的画面除了他在陪伴她之外 还有就是养老院的老人突然的离去 在养老院就等于一天天等死 桃姐看了身边的老人死去 抬上救护车的那刻 心里是如此的难过 最后在接受事实下 开始乐观的享受与他的美好时光 她并不是不知道借钱的人目的不在于看病 而是她说 他还能有多少时间开心了呢 不必与将要临近岁月终点的人争些什么 整部片子会让人不自觉的落泪 有时你也许会在边看的时候想起你的奶奶家人 无论是谁 只会告诉我们 珍惜与每个人的相处 开开心心的活在当下 即使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死亡 但也要填满生命他该有的过程 不管是甜与苦 不必去为了无谓的东西和浮云去争夺些什么 人开心就好
《桃姐》影评(七):敬畏生命
不擅长写影评,却喜欢看很多很多电影,看各种人生故事在面前徐徐展开,再缓缓落幕。
所有平淡的生活里,都蕴含了不平凡的细节。
所有的平淡无奇,构成了光怪陆离的别样人生。
和casey、小桥一起吃完饭,在金寨路上横穿马路去赶一场电影。
进场的时候,刚好看到刘德华穿着奇怪可笑的衣服,被人当做修空调的。
电影院里阵阵大笑声,满满的上座率,却突然让人心生宁静。
其实华仔还是老了,眼角的皱纹出卖了他的年龄。
可是有的人就是有那种魅力,不说话的时候依然能释放出各种复杂的情绪。
《桃姐》里的神父说:
所有甜美的果实都来自于忧伤的痛苦,所有快乐的回忆都来自苦难的经历,
我们经历的磨难,是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安慰别人。
画面的右边,过世老人的女儿失声痛哭
画面的左边,淡定的象棋,淡定的人嗑着瓜子。
就是有这样一种冲突的张力。让你过目不忘。
你觉得不能接受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其实不过是世间最正常不过的发生。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五阴炽盛
喜欢的结局。
刘德华在病床前,沉默,沉默。
如果她在我没有回来的时候去世,请送入太平间。
黑白的灵堂,畏缩的老人,默默放上一束花。
时光倒转,房间还是那个房间,曾经你点亮的灯,也在别人手里点亮。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敬畏生命,感激时光,让我失去该失去的,却从未失去你。
《桃姐》影评(八):A SIMPLE LIFE
(人懒脑蠢这是必然的,上了大学便是重新洗牌,洗掉过去的特长,然后,没有了然后……所以不得不重新拿起生锈的笔杆,瞄准,这是最后的自卫品。)
我以前总认为,人初生到这个世界里,便是白色,因为一尘不染。最近拜读了《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先生说白色包含了所有东西,于是大脑中便产生了另一个观念,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白色,因为涵盖了人生短短几十年的一切,桃姐进入我的视界,白;祥和地躺着离开荧幕,迷雾般的白。
起先被电影《桃姐》吸引是因为它被冠以的影奖与高排名,于是便犯了国人跟风通病,每每被问及,什么电影好看?都会大肆推荐一番,但是其实我并不知了。如果你不了解,你就没有资格表扬更没有资格批判,不然就会恶性循环,正如上课老师爆出的笑点,你在发呆我在走神,全班一阵哄笑,你也笑我也笑,你问我笑什么,我无从回答,我问你你也向我投来抱歉的眼神;或者干脆执手相看笑眼,竟无语空虚噎。
瘫入影院沙发中便开始幻想许鞍华导演会跟我们怎样的开场,果然开场就是一个非凡于烂片的惊喜,《A SIMPLE LIFE》中文翻译为《桃姐》,若是翻译不考究中国式思维与审美将中文题目翻译为“简单的一生”,那无异于库布里克的《Lolita》翻译为中文借鉴的苏东坡先生的经典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
电影《桃姐》的整个节奏都是缓慢而合理的,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能让观影者猜出个大概
然而就是这样的慢速度无反转电影却如无形的手,抓住了观者的心。整个电影的基调在观影前就被大众理所应当的认为是绘画中的低短调,大面积冷色,对比弱起伏小。如一面镜般的湖水,本应没有波纹,却被导演随手投入个几个黑色幽默的石子引发了阵阵观影高潮,影视圈徐克和洪金宝先生的吐槽,桃姐在Roger的首映式上的沉睡被发现,刘德华的“前女友”熊黛林,Roger被误认为维修工等。一个个小情节一次一次地敲打着麻木的人群和社会病态的一面,电影事业的举步艰难,摄影机前的真善美背后的虚伪,快餐时代嫌贫爱富的放大,因为真实,所以引起的共鸣深刻,让观众含泪而笑,如同看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一般笑意苦涩。
虽然年龄尚小,但也潜意识的跟着桃姐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放任想象天马行空,坐在影院里,突然间地害怕老去,老去的老无所依,也害怕外婆和爸妈被时间的魔爪摆弄,终是一声叹息结束了对抗时间的冲动。不是每一个桃姐都有Roger这样的“干儿子”,电影里更多的暴露的是老龄化的加剧、子女的不孝、社会工作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而当观众们举白旗投降于真实的丑恶,导演却又为浑浊的空气注入一丝氧气,桃姐的善良,梁家的知恩图报,子女对于母亲偏爱的宽恕,病友之间的关心,都让观众获得一丝安慰不至于对黑暗妥协和躁动。这也便是为何电影《桃姐》情节淡却依旧动人心弦的因素之一。
再议桃姐,我虽非专业人士能运用专业术语剖析叶德娴女士的演出充当“砖家”,但是也会紧紧抓住现在不被重视的发言权,没吃过猪肉也举手掺和讨论,我所谈的紧紧是见过的猪跑。演员演出角色乃为二等,演员角色合一则为一等,角色演出演员乃特等。剧中桃姐对病友讽刺的玩笑般白眼,桃姐与Roger的对话所透露的细节,桃姐对雇主的衷心,对病友的宽恕…一切的一切都重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境界,恍惚间,我闻到桃姐身边的空气都是真实的,也猛地想起了《观音山》中的张艾嘉。
《桃姐》引发的蝴蝶效应虽说只是在我脑海中推倒了一个又一个多米诺骨牌。但是这给现实社会的善意短信般的电影也注定如一股迟来的暖气团,带来春天、希望、爱与宽恕。
2012.3.18 20:10-22:36
《桃姐》影评(九):老了,我们该如何生活?
《桃姐》述说着世间冷暖,人间真情,感觉很文艺,嗅到90年代香港电影的文艺味道回来了,以小人物观照大社会的风范。
但我看了后,萦绕心底不去的是“老了,我们该如何生活?”,看着老人院里那些难以自理的老人们,想象自己老了,怎么办?子女不能被依靠,仅是多份牵挂,可如何当我们老了,在生命尚存期间依然持有尊严而非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
当我们渐渐老去,我们要慢慢接受这种状态,并为老了做好规划和安排:
我们老了,身体渐不如前,那些冒险的,挑战极限的事就趁着年轻时先去尝试了吧,老了就以愉悦身心为主,而非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大动作。
我们老了,无人依靠,子女仅是多份牵挂,瞩咐自己不要成为他人的负担,尽可能与同龄人群居,力所能行,接受他人的善意,抹去面子观,以乐活精神精蹦着!
我们老了,更要积极地生活,多感知世界,少排斥社会,可尝试,少闭塞,要做到老但不厌世,老但不讨嫌!
我们老了,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干净整洁,注意语言行为的善意交流,做到和睦安详,注意金钱方面的收支平衡,不吝啬、不浪费,处理圆满,引导如何是正确的孝而不仅仅是顺。
我们老了,持有尊严地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继续生活,心灵持续向往着美好。当离开时,欣然接受,不惧怕,不挣扎,不执念,平安静和!
《桃姐》影评(十):淡淡的人生
从金马开始就一直在等,可能期待过高,在影院竟然没哭。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旁边几个女人一直在聊天、后面有个小朋友一直在吵闹的原因。而且国语配音真的难以入戏。
妇女节下午四点场,满座,我想这次许鞍华不会在像《天水围》那样悲戚了吧。
片子剧情很生活化,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应该是属于孙老师前几天讲的散文电影那类。两个小时,我们看着桃姐生命最后的时光渐渐地消逝,哀而不伤。有那样一个亲如母子的华仔照顾、有那样一个愿意给自己养老的主人、有那么多主人家的孩子朋友想着自己,最后的时光虽然是在老人院度过,也不会有遗憾吧
观影前没想到还有蛮多笑点的,华仔被认成修空调的、开出租的,提起恋爱的问题、桃姐的羞涩,母子俩相互的戏谑什么的。
首映礼,大帅哥和大美女双手紧握的背影真是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