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蔚蓝深海》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蔚蓝深海》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7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蔚蓝深海》观后感精选10篇

  《蔚蓝深海》是一部由特伦斯·戴维斯执导,蕾切尔·薇兹 / 汤姆·希德勒斯顿 / 西蒙·拉塞尔·比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蔚蓝深海》观后感(一):爱是什么 ? How should me become we ?

  记得欲望市里CARRIE 曾迷惘的在自己专栏里写道:我们怎么定义爱? Love is complicated . The more words we invent the harder to define things . What really defines a relationship? Someone say there is a door shuts , a window open .

  A ''good on paper guy'' is a guy With great credentials......who you always end up leaving for some hot guy......who rides a motorcycle and doesn't have a checking account.

  名义上的好男人

  拥有出色背景资历

  最后你却永远会为了一个

  骑摩托车浪子离他而去

  Hester 是一个内心脆弱,多愁善感喜欢黏人的小女人。她始终是仰视面前的这个男人,沉迷在自己对于他深切的爱中。她对于爱的渴求让她自己失控。在爱中迷失女人总是会失控的做一些事情,如此的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甚至不惜粉身碎骨,这样极端的爱,试想一个男人试图用自杀或是割腕来求得更多的关注和爱,你会从心底里害怕,无法承担这种令人窒息的爱。这也就不难理解Freddie Page虽然还是很爱Hester ,但是却果决的结束了两个人的系。当然两人的问题不止这些。

  女人对于爱的渴望,可以理解但有些男人不能全部接受。因为在男人的世界生活的全部包括丰富内容,女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爱的产生可以跨越阶级的藩篱,但是爱的延续却会无时无刻不显现出阶级带来的矛盾。这样的爱持续的让两个人备受折磨和害怕,最终不得不妥协于阶级。

  爱情是一个恒久文学 戏剧 话题主题人们永远都在追寻,很多人一直迷惘 What is love ? 电影 美食祈祷恋爱开篇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叫Deborah,是一名心理学家政府邀请她给来自柬埔寨的难民提供心理辅导,这些难民经历凄惨,这使得这位心理学家对此感到畏惧,他怎么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呢?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呢?但是这些难民和心理学家谈的最多的是什么呢?几乎都是我在难民营遇见了这个男人,本以为他真爱我,但分手后,他却和我表妹好上了,现在又说爱的是我,还一直打电话给我,他们现在结婚了,我该怎么办,我还爱着他。这就是我们的真相。"女人在问这个问题,男人也在问这个问题。

  难么站在男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Freddie Page举例说就如同JACK 和 JILL的关系。Jack and Jil , Jack loves Jil , Jill loves Jack . But Jack loves Jill in a different way . 爱是没有对

  等的,你付出爱的同时无法乞求对方和你一样回馈同样的爱。电影 美

  食、祈祷和恋爱 中也会看到激情退去的男女面对同样的问题。这其是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遇到的迷失感,失落感,当激情慢慢退去,没人会幸免。改变的不只是你身边这个人,而是要调整你自己对于自己和对方的期待男主热烈的爱情痴缠褪去后,又在追寻自己的自由世界,因为不满足两人的亲密关系的亲密度女主开始无理取闹找茬,希望取得同情怜悯和关注,当然最终还是想要一如既往的被宠爱,珍视,视其为女王。可是这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吗?几经争吵David对Liz说:Stop constantly waiting for something .(别在一

  直期待什么了。)

  其实这就回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了,女人该如何自处,如何成为一个独立女性,不过分期待,不过度依赖独立自主不卑不亢,拥有一个完整强大精神世界,而不是依附于男性,仰视男性,乞求对方给于自己爱,卑微尘土里,丧失自我,缺乏理智

  《蔚蓝深海》观后感(二):不可理解的爱?

  总有些爱情,看起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

  家境良好美丽高贵的女人,有着完美婚姻丈夫优秀高尚尊重宽容,也许还会有个聪明可爱孩子,看上去就是那种可以印在广告宣传页上的美满家庭

  但是她爱上了别人。

  还往往是个旁人看来无甚优点轻浮放浪,只会甜言蜜语,有着动物单纯冲动的男人。

  她却义无反顾离开了家庭,放弃名声,将自己隔绝于世,只要爱,只有爱。

  但爱都不持久,于是她的爱将情人窒息,爱情显示出来另一副面孔。最后她被情人被弃,下场凄凉

  很多人会咬牙切齿的说一句活该,很多人会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怜悯她的命运

  但其实她并不需要这些。她甚至一开始就能预见结局

  爱过的人都会懂得,没爱过的人,怎么也不会懂得。

  爱情到来的时候,什么家庭财富地位, 统统是浮云,甚至你爱的那个人面目如何都不重要,你只是被上天选中的棋子,毫无反抗之力的迎接从天而降的命运,被裹挟,被淹没,被毁灭

  在命运到来之前,她和所有人一样,对爱情的汹涌无甚了解,对被爱情催眠的人群无法理解。在命运到来之后,爱情是她唯一的养分

  爱情从来就不是安安稳过日子长相细水长流,从来不是。爱情一定程度上是痛苦,是信仰,是灵魂的撕裂,是极致欢愉,是身不由己,是末世癫狂的舞蹈,一场狂舞将自己献给神灵

  所以爱情无法和生活比较,生活在爱情面前丢盔卸甲,毫无还手之力。所以勇敢的女人为爱离开丈夫离开家庭,字典没有后悔二字。

  而爱情总无法持久,尤其在生活面前。生活落落大方的扳回最终的胜利,用平淡空虚淹没所有的独特和激情。

  胜负无法言说,对很多人而言。不存在什么胜负。是这样,事情就是这样,爱情被瞬间点燃,然后燃烧殆尽。区别只是你是否有幸被选中进行这一场燃烧。

  幸运的人不会去想什么胜负。而没有被选中的人,会庆幸自己安稳的躲在人群中,细水长流的生活,于是他们把这叫做真正的爱情,于是他们鼓吹手牵手老年人是爱情的楷模

  爱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爱,无法言说,不屑解释

  这世界向来是这样,苟且偷生,安稳度日。

  《蔚蓝深海》观后感(三):一个飞蛾扑火的爱情女疯子悲剧故事

  画面拍的很唯美人物演技也都很好,尤其女主角,把一个不能抽身于绝望的爱情的女人心刻画的很好。从这点来说应该是成功的,但是我只给3分,因为我没法认同主人公。这是一个飞蛾扑火的爱情女疯子。

  她的老公明显很爱她而她却自私的抛弃他,她低三下四的爱着Freddie,而他却给不了她任何东西。Freddie知道她自杀,也应该能猜出来他离她而去会让她再次自杀,可是他还是一走了之。也许他们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但在第一次自杀刚刚过后,Freddie还是兴高采烈的回来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什么矛盾。如果Hester仅是因为忘记她的生日就要自杀,那我承认她确实是个爱情疯子。如果因为他们的志趣不同阶层不同,那这就是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邂逅

  一个年轻貌美,从来没爱过也没体会过被爱的贵妇,被一个风流大胆英俊潇洒的前飞行员迷惑,一头栽了进去。任丈夫如何挽回都头都不回,三番两次的寻思上吊。我不知道,这种爱情是否该被赞美。我只能说,这是女人的悲剧,爱情太有蛊惑性。爱情可以是女人的全部,而对男人来说,爱情只是生命中某个阶段的经历。所以,为爱情执着过多,放弃太多的女人,一般都没有太好的结果,靠强拉硬拽是留不住男人的。

  Tom Hiddleston坏坏的笑,有种坏小子调皮魅力,他的五官并不算英俊,但是那种眼神和气质还是迷倒了不少MM。Rachel Weisz是挺漂亮的,气质也非常符合诠释爱情,她演这部电影时竟然41岁了。他俩竟然差11岁,真是不可想象

  《蔚蓝深海》观后感(四):他们都只是不在状态,而已

  首先这真的是一部好片,大家不要只停留在男女主的爱情上,其实这真的只是导演表达的一个在外层面

  顺便说一句有些弹幕真是幼稚的有点可笑了,还有不要满屏的只舔颜,用心欣赏作品才是对你男神的最大尊重。抖森不也在很多访谈说了吗,希望能因为饭们喜欢他从而带大家去认识接触她们不曾接触过的一些文学或艺术作品。

  好了,回到电影本身,看这个电影要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就是刚刚结束的二站后,其实并不是只有战争本身残酷,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才是挥之不去的,而且往往要在战后才开始化学反应。尤其是那些以第一身份直接参与战争的人,比如这里的退役王牌飞行员,而敏感的人更是创伤历久弥新,比如男主女主。当然战争中的一切经历它造成的伤害是具普遍性的,所以即使女主老公也如此。比如他对母亲的过分畏惧和对爱情的过分冷静,这些只不过导演隐藏的略深,对人物稍微细致分析就可以看见。

  所以男主女主他们都只是大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们在战后寻找新的生活或在渴望爱情的故事里也具有代表性

  男主因为幸运、优秀从战争活下来,可是他其实一时却无法适应新的和平时期的生活方式或者没有什么生存的技能(后面他不得不又选择了试飞员的工作,要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工作,以专业知识告诉你试飞员比飞行员辛苦危险上百倍,这里不多说)。

  虽然这里导演未曾描写他在战争中的经历,但他一定有,而且很深很多……这一点太多反应二战片子已经说明了影片的一些闪回和取景的断壁残垣亦可作此说明

  所以这里只是表现战后伤害的后果,比如他焦躁情绪绪化,生活没有太明确的方向甚至酗酒,还有他的心依然停留在1940年等等…

  再说女主,他老公人很好,生活也很安逸平淡如水,但是她的婚姻缺少了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爱,不能否认相濡与沫,平平淡淡柴米油盐才是爱的真谛。但是这个的基础是彼此相爱,所以诸上这些琐碎才会有意义,而她的婚姻其实缺少夫妻之间的爱,他的老公人很好,但是这种过分的冷静或者绅士不适用于婚姻的,那只是别人眼中的婚姻幸福模式。他老公作为一个成功的大法官,他要的家庭,对他来讲it is all。而女主显然要的不是这些,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他们追求的不一样罢了。

  再来说抖森与女主的爱。很明显他连自己都在迷茫中,甚至是在潜藏的痛苦中,对女主这种可以付诸于死亡的极端的爱他是摸不着脉门的甚至有那么点畏惧了,所以他选择了放手,在他可以给到的爱情尺度中或者爱的深度中选择了放手,所以抖森是含泪转身是含爱转身……

  回应开篇他的示爱和最后的放手都不是lie。所以也不要说男渣女渣,他们只是战后的病人,自己都还未痊愈,如何能恋爱的好呢?!

  也许他们是彼此对的人或者也不是。从客观的恋爱角度来讲女主与老公有着相似背影文化修养但对生命和爱情的定义追求上是相悖的生活不能说是平淡是沉闷的;而女主与弗雷德在精神层面上是擦出了火花并有着帜烈的爱,但很遗憾他们的成长背景及修养却很不同,况且一个所有快乐忧伤都停留在了1940的人。

  弗雷德他自己是未名状,或者他们都是未名状,爱情的深海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所不适。。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生活中不只有爱情,甚至一些比爱情更重要…所以影片最后生活重新开始了……

  who know?…… so,只是他们刚好都不在状态,而已、而已。

  :此处敬佩一下本片的各种细节简直细腻入微。人物,心理,剪辑音乐,及一些简练的却用意极深的台词…总之很好的一部片子。一星没给是抖森演绎一匹温柔野马确实需要演技了,因为不是本色出演呀,所以演技尚需火候

  《蔚蓝深海》观后感(五):翻版的安娜卡列宁娜

  我已经不能再睡得太晚了,这一周都是在看抖森的电影。看完了《蔚蓝深海》,再一琢磨,C!不就是翻版的《安娜卡列宁娜》嘛,抖森自然就是沃伦斯基了,说实话不太习惯跟女人在一起的抖森,还是锤哥最配基弟呀。

  本片讲诉了一个生活优越的上层少妇是如何徘徊在原配先生和情人之间,后来和情人同居又被抛弃的故事。女主角和《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有点像,不甘于已经可以预见到的生活,又对安逸的生活产生了厌倦,而抖森扮演的退役飞行员弗莱迪出现了,弗莱迪年轻英俊,还有着参加二战的荣誉背景。弗莱迪对于美丽的女主也一见钟情,然后干柴烈火了。两个人对于爱情也很执着,女主角从家里搬出来,与情人同居。其实我也没看出来到底为了什么 ,女主角就要自杀,貌似是因为没有生日礼物,觉得弗莱迪不爱她了,临死前还留给弗莱迪一封遗书,结果弗莱迪看后大发雷霆,两人出现裂痕,包括看画展的争吵。

  阶级始终是爱情最大的敌人。 女主对弗莱迪的感情,就像是露丝对杰克的感情,对不同世界的向往和好奇。跟年纪稍大的先生相比,弗莱迪年轻英俊充满活力,无疑是小鲜肉的诱惑。弗莱迪也是一个沉浸在过去的人,战争的伤口没有愈合,他在现实社会并没有相应的地位,以至于两个人交房租都成问题。饭都没有的吃,哪里会跟女主讨论野兽派或者印象派,两个人争吵也就不足为奇了。看他们在高尔夫球场上相识,在朋友聚会中眉目传情,街角的拥抱和接吻,如果是谈恋爱的年轻人,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谈到房租时,这含情脉脉的一切都被无情地剥夺,只剩下弗莱迪的“我只能给你3英镑,我还要吃饭”。

  女主这种感情,只是婚姻生活中偶尔的走神,女主却坚持这是爱情,并且跟丈夫分居。倒是很佩服女主丈夫的宽容,在两个人分居阶段还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女主作为生日礼物,说到底他还是要比弗莱迪懂女主,至少有共同语言。房东太太是个耐人寻味的角色,告诉女主爱情是什么,就是当他年老尿裤子时为他保留尊严 。

  想了想,从这部电影来看,婚外恋多数只是激情与肉体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成分。如果觉得婚外恋的人才是爱情的人,不是女主这类吃饱撑的没事干的,就是确实没有找到对的人,不过多数人都是属于吃饱饭撑得的情况。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出自警员的调查,凶杀案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在熟人之间,并且婚外情是情杀案的高发原因。情人并不是如同电影那么美好,情人翻脸时是更为可怕的翻脸,甚至会要了人命。

  如果两个人共同在婚姻生活中成长,是不存在没有语言或者缺少关爱的情况的。就像人们时常会告诫女性不要做全职太太会被社会淘汰,如若全职太太在教育孩子上投入很大心血并且照顾整个家庭,不存在被社会所淘汰的问题,太太是在陪伴孩子成长,从女性转变为母亲的角色,也是一种成长。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现在的母亲角色不单单是洗衣做饭这样琐碎却难度不大的活儿,而是担任一个孩子最早的老师,塑造他的一切,这是神圣又是光荣的,同时难度也很大的。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从来没有代沟,只是父母拒绝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罢了。

  《蔚蓝深海》观后感(六):催眠好电影:《蔚蓝深海》

  这是一部催眠的好电影。

  对年轻人而言,它节奏太缓慢,虽然是2011年的英国新片,但是和现在多数的商业片比起来,它的节奏就是两个世纪以前的老格调了。它第二条催眠的力量,来源于它从头至尾,贯穿全片的精典音乐。基本是提琴曲,古典风格,跟小夜曲,摇篮曲好有一比。加上电影的布置,大多数安排在室内的夜景下,灯光昏昏蒙蒙,很对应睡衣一族的需求。

  至于它的故事情节,垂而不朽的爱情主题,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激情浪漫,在电影一个半小时的局限以内,似乎却很拖累。电影终于勾起我内心的同感: 爱情,是没完没了的纠结,从来不会清爽的勾连。----- 不如埋头沉睡通宵的实在与幸福!

  从人物分析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极其符合西方电影人物配对的要求。女主角海斯特(Hester)是个优雅,内心自由的已婚女子,她嫁了一个年纪比她大一把的法官威廉,过着无性乏味的富裕生活。威廉作为配角,反向地衬托出海斯特独立,爱恨鲜明的个性。电影还安排了威廉母亲这样一个尖酸刻薄的角色,更为突出地勾画出威廉懦弱,循规蹈矩却也宽厚的个性。海斯特的对手角色,是她的年轻情人弗莱迪(Freddie)。弗莱迪是二战中的飞行员,他的标签明显贴着“勇敢”与“自由”。可惜的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弗莱迪英雄的历史也自然结束了,而他所拥有的勇敢和自由这两种品性,先是成为弗莱迪吸引海斯特的两大魔力因素,激起他们情感的强烈共鸣。但是后来,这两大因素,也成为造成他们矛盾的根本原因。

  西方电影中理想的角色安排常常是这样的,主角高举旗帜鲜明的大旗,而其对手必然与其唱对台戏,给主角制造艰难险阻,这样来引出双方的矛盾,展开出浓烈风味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中海斯特的旗帜上写着“全心投入”。她的爱,是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了的,以生死相抵的挚爱。这样的爱,使得她义无反顾地与自己的旧生活决绝,全部感情投入到了弗莱迪的怀抱。然而,站在弗莱迪的角度看,他虽然开始也是一样拥有激情,但是他的爱,并不是全心投入了的,他始终把自己的自由放在第一位置上。因此,才导致了他忘记了海斯特的生日,并在那一天和朋友毫无顾忌地去玩了一整天的高尔夫球。当绝望的海斯特在孤独之时冲动做出自杀的企图并侥幸获救后,弗莱迪又无意中读到她的遗书。遗书的内容如何,对弗莱迪来说,是毫不在意的,他介意的是,海斯特寻过死的事实。以自由为旗的弗莱迪,如何能理解并接受海斯特这种生死全托的痴爱?在他看来,海斯特的痛苦,无异于“以死相逼”,而他,自然会要全力去挣脱这样的束缚!

  两个原本相爱的人,中间隔着“自由”,就这样演变成了不公平的,痛苦的,你追我逃的悲喜剧。

  说到底,虽然这部电影因为主角寻死觅活,两个人闹得生离死别,让人感觉有点悲情,但是,深蓝色的海水之下,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最悲切时刻他们各自含着泪的微笑。---- 放爱自由,就是对爱情最深刻的理解与支持......

  《蔚蓝深海》观后感(七):The Deep Blue Sea

  气氛非常美、非常忧伤、非常情调,到处都是气氛,结果这片就只剩气氛了……要想看深度啊、人性啊、欲望挣扎啊,还是算了。原声真是非常赞,光影处理也是极尽浪漫,薇姿实在是很美很美(想不出其他形容词了)。抖森真的演了个渣男,不过就我了解的原著设定来说他真的完全OOC……女主还没说两句他自己先眼泪汪汪上了= =而且有用力太过之嫌,让经验不足的剑桥高材生去演个粗俗幼稚又轻浮的痞子果然还是有难度……

  女主的爱情观实在是让人不大能看明白啊,虽然可以理解她为啥背叛丈夫,但是对于渣男委曲求全到一点自尊都不剩了就理解不上去了。至少导演也没把渣男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女主到这份上给拍出来,而且女主对渣男的感情算啥?她到底是真爱这人呢?还就是仅仅只爱他的肉体??又或者她只爱渣男的肉体却耻于承认,但还是沉溺其中出不来??讲成这样子……这片其实一点都不限制级啦(最多2分钟= =)

  《蔚蓝深海》观后感(八):蔚蓝深海,前世今生

  1 故事.剧本

  其实这个故事来自于编剧拉提根的真实生活1952年的时候最先在伦敦上演,二缺主讲了这个编剧的记录片(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465142/),这位著名编剧的这个剧被称为是他开始挖掘人性深刻的尝试。蔚蓝深海的故事原型其实本就是个同性爱的三角恋故事,拉提根对应的是剧中的丈夫,他的爱人是瑞兹扮演的角色,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年轻的演员,由于爱人的事业长期没有起色和拉提根的差距越加拉大,本身承受很多压力,最后离开他投奔别处却又被抛弃最终黯然自杀,拉提根被这个事情重创之后把故事编写成了The Deep Blue Sea,但是由于时代局限那时候还是不能正面表现这故事,最后只能把故事写成是女主角。当时因为这个q事情,也有很多批判的声音说如何能够这样的冷血,但不得不说,通过这样的艺术,拉提根却是让自己年轻逝去的爱人得到了永生。

  2 选角

  1955年,这个故事搬上荧幕,女主就是《乱世佳人》里被人熟知的费雯丽,她的演绎真挚动人。这个故事其实暗合了她自身的悲剧,原来也是通过婚外恋开始了跟劳伦斯奥利佛的爱情,而两个优秀的演员各自事业上的追求却让费雯丽的爱情也在忽视中枯萎,精神开始错乱,最后也是在疯狂中离开了人世,让人叹惋。1994年曾经有个电视版本的演绎,Colin Firth出演Freddie,虽然这个角色本身也没让叔一炮而红,但是凭借能找到的几张剧照,可以看出还是很用力地在向“前空军&酒鬼”的形象靠的,并不是特别美型,出场也有穿毛领的飞行员夹克和劣质的西装。(要到第二年柯叔才等到让自己又爱又狠的傲慢偏见的Darcy,今年据说又要拍BJ日志3再演另个Darcy了,岁月啊)

  而2011版的《蔚蓝深海》不得不说男主女主都是非常英伦非常美的一对璧人,对于这样剧情稍显沉闷情绪过于文艺的一片能吸引大众看下去功不可没。抖森自然不用多夸,虽然跟原先预想的“粗俗有阶级差别”的设定稍显违和了一点(因为他真是时刻都流露着优雅),但是从另个角度看,却让这个爱情悲剧有了更普适的基础就是美好如此的爱人,走不进内心却是枉然。女主则是绝对的故事核心,薇兹姐姐自己的婚外恋也许正好给了这个故事她的内心戏的天然基础,不过她那种又敏感又天真让人也对这样的一个女主恨不起来,只能感叹有些人就是爱得太多要的太多,追求一个幻影又何曾能找到。而那种飞蛾扑火的爱情态度更令人沉默,究竟怎样能承受住这样沉重的托付呢。

  3 女主

  故事开始已经是一地爱情的灰烬,女主Hester开煤气自杀未遂,男主Freddie竟然还毫无所知女主的绝望,倒是发现自杀字条之后暴走。女主几度挽留不成,中间老公来探访,女主又分别回忆起之前跟男主的甜蜜岁月和老公的曾经点滴,最后男主依然是离开。故事简单如此,电影却借了画面音乐把回忆的一幕幕放大,让人看清楚当时的美丽和罅隙都是如何一一呈现。

  Freddie第一次出场就是微笑和表白,“你真是我见过的最吸引人的女孩”再配上抖森的玉树临风,任何女人都不会有抵抗力了吧,何况是在沉闷的婚姻里挣扎的Hester。对比跟老公这边的生活无趣,婆媳关系紧张,每每“脸上呈现出压抑的活力”(安娜卡列尼娜里的描述,适用于大多数出轨女士)她一见到Freddie就整个人被点亮了呈现初恋少女的娇羞。不管是路边的相遇,小酒馆里唱歌相拥,甚至争吵之后的和好,都是美丽得让人慨叹。(这里小酒馆里唱的歌是写作于1952年的You belong to me,也是当年的金曲,讲述思念和重逢,无论天涯海角你都属于我。不过偶是当年看《怪物史瑞克》认识此曲的-_-\这样一首歌的年代感,还顺便致敬了原剧诞生的年份,英国片的细致啊)特别动人的是两人肌肤相亲之后,Hester在沉沉入睡的Freddie肩膀上吻上去,又像贪婪的小孩对自己的糖果一样舔了起来(我担保画面比楼主猥琐的语言要美多了)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段爱情不能善终,因为她早已用情太深。

  4 男主角

  这段要边扯题外话边扯电影了。Freddie炸毛的时候其中一句话是“I can't be bloody Romeo all the time!”这也是悲剧的根本。我觉得这版电影其实没有把批判战争或者阶级的背景特别强化,凸显的却是爱情中(不一定是两性)永恒的难题,对于一个人是全部世界对于另一个人却不是。当然这里还是典型的男女矛盾。抖森提到他最喜欢的电影Heat,原因之一是反映了男人的悲剧,剧中的主角因为对自己的事业的专著总不能如自己所愿地去爱自己的爱人(孩子你也在说自己么??)这是男性永恒的悲剧。讲回《蔚蓝深海》抖森的版本,Freddie其实并没有特别表现出酗酒啊或者沉溺过去的一面,可能有人会来争辩说那他喝酒之后话多,总是讲自己开飞机如何如何,那确实是他的最佳话题了,即便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用来吸引女人的也多是自己的事业成就吧,即便没有能够理解艺术不够高端忘记生日,也无外乎男人常犯的错。

  而这段感情里,确实主角其实只有Hester一个,所以最后到分手的时候,她苦求Freddie的时候,Freddie表示很怕她说话,因为一说话他就迷茫了两个人就都lost了,不过最后镜头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发现还是被说服留下来过夜了。其实男主不是坏人,包括最后分手都还要叮嘱一下房租的事情,只是一场情事轰轰烈烈太多男人便往往要做了逃兵。说一下此剧中抖森的表演,我觉得还是不错,不过大概大部分妹纸都只乐意看他温柔如水不乐意看他咆哮体马景涛上身吧(这也是角色需要啊没办法)戏份7788加起来真心也不够多,不过他身上那种古典气质放到年代戏里就是怎么看怎么顺眼,进退两难的时候那典型的8点20眉(总还是右眉更高一点有木有)幸福的时候那种让人融化的微笑(Ladies be careful!)及最后要蹑手蹑脚提着鞋子逃走被瑞兹姐抓住的尴尬(这一段一定会被各种fanvid广泛引用)萌啊。

  《蔚蓝深海》观后感(九):You Belong to me

  ee the pyramids along the nile

  在尼罗河畔看金字塔林立

  watch the sun rise on a tropic isle

  在热带小岛观朝阳升起

  just remember darling all the while

  此时此刻 脑海里全是你的身影

  you belong to me

  你是我唯一

  And i'll be so alone without you

  你不在身边我茕茕孑立

  maybe you'll be lonesome too

  或许此刻你也同样落寂

  fly the ocean in a silver plane

  乘坐银色飞机穿越海洋

  ee the jungle when it's wet with rain

  俯瞰雨季灌木流水沥沥

  just remember till you're home again

  在你回家前我只记得

  you belong to me

  你是我唯一

  ----Carla Bruni 《You Belong To me》

  她掐灭手中的香烟,一点白色烟灰落在她略有些斑驳的红色蔻丹上。瘦长的手指被熏得有些发黄。钟表上的指针已走过十一点半。夜深了,万籁俱寂。偶尔能听见楼下房东先生拖长的咳嗽和气喘——大家都知道那个卧病在床的老头子只是在拖延时日。半身不遂和其他的什么病症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从他喉管中总是发出嘶哑的呻吟,时断时续,伴随着自行车的铃声,开门声,牛奶瓶的碰撞声,清晨微风吹动树叶的飒飒声,收音机里的新闻声,沙沙的电波声。

  滴答滴答滴答

  秒针的节奏好像在唱歌。平静的歌,巴赫平均律一样清晰整齐的韵律。

  她用力裹了裹身上那件蓝色方格羊毛睡袍,把一个白色信封放在梳妆台上。然后跪坐在煤气灶前,拧开煤气开关。些许刺鼻的气味充斥了她的鼻腔。她平静地躺在地板上,面朝光滑的纹花镜子。镜中人的眼睛恰好被粉色的绣球花瓣遮盖。就让我安静地睡过去吧,她想。让这花瓣成为抚下我眼睑的双手。她闭上眼睛。然而房中昏黄的灯光却似乎还在她的眼前晃动,像是壁炉中的火焰,像是比尔书桌上的台灯。

  比尔坐在书桌前,忙于那些繁杂冗长的公文。偶尔他会从那些文件中抬起头,朝坐在壁炉前的她微微一笑。他的疲惫刻在他粉红色半秃的头顶和灰白的稀发中,刻在他脸上的每一条皱褶中,刻在他花白的唇髭上,刻在他同样湿滋滋的粉红嘴唇上。然而他注视着她,眼中是他母亲所称道的“谨慎的温和与热忱”。她感受到他的目光,便转过头和他相视而笑。壁炉中的火光跳动,那么明亮,那么温暖,一如十月的午后阳光。

  那是她和弗莱迪第一次结识的深秋。他身穿深蓝色的双排扣西装,雪白的衣领浆得一丝不苟。他站在花园的走廊下,背后是郁郁葱葱的草坪和潺潺喷泉。他看看她,又移开目光,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他的目光带着渴望,却又局促不安。她笑了,落落大方地,似乎宽容了他的窘态,然而她知道自己是吸引她的。她的面颊明净如桃,嘴唇丰润宛如盛开的蔷薇。于是他似乎被她的笑容鼓励,走来坐在她身前。他们的手指相碰,接着是嘴唇。弗莱迪的吻很轻,却深沉而温暖,好似金黄落叶在她的唇齿间闪耀。

  悸动的时光似乎总是过得太快,他们再见时,已是一个月之后。那是在酒吧的偶遇。然后,似乎心照不宣地,他们坐在吧台的旁边。也许是酒精让弗莱迪活跃了起来,他澄澈的蔚蓝双眸中满溢着孩子气。他迫不及待地,喋喋不休地和她讲战时的故事。那时他驾着战斗机翱翔蓝天,他一直认为那是伟大的任务,捍卫英格兰这块故土,那种感觉恐惧却又令人兴奋,说到这里,他似乎又唤起了当时的记忆,握着黑麦酒杯的手指微微颤抖。

  她似乎被他感染了,竟也有些难以自抑地颤抖起来,那种从心底升起的震颤和火热。不,不止从心底,它们从她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每根神经涌起,搔动着她的每一寸知觉。像弗莱迪的手掌,和嘴唇,从脖颈,到肩膀,到前胸,到指尖,渐次向下,点燃她全部的快乐,在她的每寸肉体上爆裂出苍白而鲜艳的火花。

  弗莱迪白得像大理石。那双眼睛在浓密睫毛的阴影下宛如深海。

  他们的身躯彼此交缠。天花板在他们的头顶旋转。

  莎乐美在七重薄纱下翩翩起舞。

  一记清脆的耳光掴醒她。她想动,却觉得头疼欲裂,口中像被塞住了似的肿胀感。她听见有人问她吃了几粒药,也听见自己呆板地回答吃了十二粒。

  自杀未遂带来的后遗症,就是把胃都吐出来。胃液在口中是苦涩的,还有阿司匹林的药味。好容易恢复知觉,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些可笑,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取而代之的做法。她是厌倦了弗莱迪,还是厌倦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感觉?亦或者是——同他们两人无关,只是厌倦了这种状态?她困惑地晃晃头,似乎有些搞不清楚自己当时为什么想死。不过有一点她无比明白,就是自己的遗书可以结束它的使命,因为不会再有人去读它了。她点燃香烟,把遗书揉作一团揣进自己的口袋。然后靠在沙发上,行尸走肉般地吸烟。(这和死去似乎也没什么两样,她想。)她怀念旧日的鲜活,旧日的快乐。那时她和弗莱迪只有快乐。宛如踮着脚尖漂浮云端的快乐,全然的幸福。他们在嘈杂的酒馆放声大笑,微醺时在橱窗的灯光下深吻,在路灯下深吻,人们欢笑着从他们身边走过,街道半开的门缝中传来欢快而略带轻佻的音乐。那吻柔软如缎,甘美如蜜。她爱他发蜡的香气,爱他大衣上毛料的气息,爱他麂皮手套上淡淡的油漆味和铁锈味。他们吻到尽兴,接着相拥回家。

  神父说,他是你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父亲也这么说。

  她挽着比利的胳膊,坐在他母亲家卧室里的两张小床之一。

  你妈当年和你爸也是这么生下你么,比利?她指着那两张小床,笑吟吟地说。少低级了,比利似乎被她逗乐了,但他的笑容满是小心翼翼的讨好。这没那么糟糕,他小心翼翼地挑眉,想表达出一点儿戏谑。

  谨慎的热忱,比利。这是你母亲所称道的。

  比利没有问“他是谁”,只是问“多久了”。

  我的丈夫大概并不关注“他是谁”。高级法官一般会把握住最根本的问题。然而法官和丈夫根本的一点是,法官会尽量想法解决问题,而我的丈夫不会。

  不过大概全天下的丈夫遇到这种事儿,都没法去“尽力解决”。

  正如比利,他的恼怒在涵养的压制下归于无力和漠然。他并没有放她自由,只是把她像一卷尘封的卷宗一样放在一边置之不理。

  于是,她和弗莱迪的疯狂,也似乎罩了一层灰尘,或是一层蛛网。两人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那个敏感的点,但歇斯底里的情绪却又会在不合时宜的时候爆发。比如,欣赏印象派画作的时候,弗莱迪讲低俗笑话的时候。她知道,她并未十分满意弗莱迪的性格,他热情,却又太小孩子气。然而她的这种不满却又会被弗莱迪敏感地放大。他们激烈地争吵,咆哮,最后又在爱抚和亲吻中重归于好。她自嘲地笑笑。大概我是厌倦了离不开又放不开这个男人的状态吧。这个男人,或许一开始对我的爱就是零。可在某个时候,他会把全身心都交给我。他无论什么时候都对我坦白得像张纸。这或许能带给我成就感。了解他的成就感。

  他也同样了解我。

  不知什么时候,高挑的男人开门进来,眉宇间满是欢欣喜悦。这个男人,因为在球场上与人打赌赢了几英镑就高兴得像个孩子。她看着他,有些无力。

  他察觉到她的不快,走过来抱住她,把头深深埋在她的颈窝,鼻尖蹭着她的发丝,像讨要宠爱的猫。猛然,他一拍脑门:我真该死。忘了你的生日。生日快乐,亲爱的。他蔚蓝的双眼在窗边的晨光中闪闪发亮。你不会怪我的,是不是,亲爱的?你还爱我吗?他细碎的吻落在她的耳畔发梢。

  她拥住他,回吻他。我还爱你,亲爱的。我还爱你,一如既往。

  他狡黠地笑了。嘴角勾起好看的弧度。让我抽支烟,亲爱的。他手伸进她的衣袋,摸索着,掏出了被揉作一团的白色信封。

  这是什么?他好奇地展开。一封信。上面有我的名字。

  给我吧,亲爱的。这没什么好看的。她向他伸出手。

  可这是给我的。他拆开信封,展开里面的薄薄白纸。

  求你不要看了,她微弱地说。

  他困惑地看着她,可这是写给我的。

  对不起,弗莱迪,原谅我,我本不想……她鼓起勇气,想趁他在读完之前为自己辩解几句。

  她的话还没说完,他便拿起衣服,夺门而出。虽然她几乎可以预料他的反应,但这一刻她还是感到自己骤然暴露在冰天雪地之中,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离,尚存的理智和镇定都消失殆尽。她追出去,像垂死的人病急乱投医,当掉最后一点家底一样,她也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尊严。

  她在酒吧找到他,央求他,她能够忍受他在朋友面前恶狠狠地羞辱她,扔给她一先令让她买个煤气表免得他没按时回家吃晚饭时再自寻短见,她能够忍受他不管不顾地把她扔在冻雨中扬长而去,她能够忍受他在朋友家接到电话时长久的静默和冷漠地挂断,这一切她都可以忍受,只要他不想听她辩解,她便不会辩解,只要他不想听她央求,她便不央求,只要他不想看见她的眼泪,她就可以扭过头,把眼泪憋回去或者吞下去,怎样都可以,只要他能够回转心意看她一眼。而她也明白,为他这一眼,她可以把他的喜怒无常一笔勾销,她可以把他的佻达一笔勾销,她可以任他喝酒任他玩乐,任他给她3镑交房租自己留下5镑买午饭,怎样都可以。她也明白,她宁可卑微地摇尾乞怜,乞求他施舍给她多一点爱,也不愿接受来自前夫的怜悯和关怀。

  然而他还是要离开。决绝,毫不迟疑。他最终平静地对她说,我和你说过,有人给了我南美洲的工作,我要去当试飞员。

  是吗?我们什么时候去?

  片刻沉寂。不是"我们“。是我,我一个人去。

  她其实知道,他们已经完了。但,她不愿意接受。喉咙似乎有什么硬块梗在中间,令她说不出话。她求他陪她最后一个晚上,最后一晚的每一点一滴时光都像沙漏中的细沙,像绞刑架上死囚受刑前的最后一个小时。你能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过程,你也知道那一刻终将到来。而你,无力阻止。

  没有拥抱,没有亲吻,甚至没有握手,没有丝毫的肢体接触。他似乎恐惧哪怕一丁点肢体接触。只有感谢两个字。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西装,打着红黑两色的丝绸领带。最后的寒暄都显得毫无意义。他的双眸中雾气弥漫,水光在眼中颤动。

  再见。海斯特。谢谢你所做的一切。

  然后他走出去,关上门,把她隔离在自己背后。

  第一缕灰白的光线照亮空旷的房间。她想起前一个晚上。她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奔跑,眼泪被冰冷的夜风吹得几乎冻在脸上。那个时候她脑海中过电影般涌过无数的场景,她和弗莱迪在欢乐的聚会上喝酒,唱歌,战后的酒馆满溢麦芽和焦糖的香味,还有人们尽情享乐痛饮的美好光景。画面一转,战时的隧道中,她和比利依偎在一起。炸弹落在地面,震得隧道砂砾、尘土簌簌而下。无数的惊惶面孔中,突然响起低沉而清晰的歌声,是一首爱尔兰小调。

  he died of a fever,

  她死于发烧

  And no one could save her,

  无人能救

  And that was the end of sweet Molly Malone.

  那是甜美的茉莉·玛隆生命之终

  ut her ghost wheels her barrow,

  她的幽灵推着推车

  Through streets broad and narrow,

  穿过大街小巷

  Crying, "Cockles and mussels, alive, alive, oh!"

  叫卖着蛤蜊和淡菜

  新鲜活跳跳

  她用手捧住脸,痛哭失声。这所有的一切,都已消逝,是再也,再也不会回来的了。

  ————————————————————————

  其实这部电影拍得很sentimental。十分的感性,我看完以后真的有点失神。这部电影并不晦涩,恰恰相反,导演是以最直白的方式把女主角的内心呈现在我们眼前。但这是一个女主闷声作大死的故事吗?其实也未必。毕竟,故事发生在二战刚结束的英国,那个年代的女性并不可能像现在一样独立。而且,战争的创伤会带给每一个人。可以看出,女主出生在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有可能战争的冲击并不算太大。而对于直接在前线作战的Freddy, 战争给他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无法磨灭的。其实女主也知道,Freddy自战争结束以后便从未真正快乐过。死里逃生的经历、乃至那种作战时体现自我价值,战争结束后便一无所有的落差感,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Freddy其实内心极度自卑,他也说过,羡慕女主丈夫可以一直高枕无忧四平八稳地过渡,永远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有不菲的收入,能够带给自己安全感也能够带给周围的人安全感。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多一分安全感呢?但Freddy也唯有重返飞行员的职业,才能够重新获得那种“恐惧又兴奋”的感觉,才能够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价值。当然这肯定是女主不希望的了。

  其实女主和大多数普通的女人一样,要的是爱人长久的疼爱,可作为一个婚姻被包办(我觉得绝对是!Bill的形象跟女主的爹一样……之前我脸盲一度没看懂以为女主和父亲存在什么嫌隙),不曾爱过也不曾感到被爱的女人,她对于爱情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也是必然会出现的。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与人之间不会出现绝对的“谁属于谁”的关系,但女主肯定是不会理解到这个层面的。事实上,这种理性也是和爱情的独占性、排他性是矛盾的,一段关系中需要不断寻找平衡。而Freddy自身安全感都极度缺失,满足不了女主的情感需求也是极为正常。

  然而,Bill曾经说过,“你和他的感情不过是肉欲(lust)”。但关键点在于Bill和女主的婚姻关系中,甚至根本没经过lust这一环节。其实这挺可悲的。

  这部电影每一帧都美如画,配乐也极为优美。抖森和薇姿颜值爆表。而且吧,其实还是挺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四星点赞。

  《蔚蓝深海》观后感(十):拼命追寻的,真的就是想要的吗?

  人们总觉得当下的生活过于平淡,过于琐碎,过于没有未知的精彩,于是总是善于假设,“假如…..,那么便……”可是这个假如到底好不好,真的就是想要的吗?因为根本没有机会经历,便也就无从考究了。

  昨天看了一部英国国家剧院排的舞台剧《蔚蓝深海THE DEEP BLUE SEA》的拍摄版,二战后,一名英国法官的妻子海斯特不满于与丈夫之间相敬如宾的无聊、程式化、上层生活,陷入无尽痛苦中。偶然的机会与丈夫的高尔夫球友弗莱迪单独相处,两个人电光火石,海斯特仿佛找到了真爱,弗莱迪才是她充满刺激、充满梦想、充满激情、充满冒险的另一半,她迅速否定了从前的生活,离开丈夫与佛莱迪一起生活。

  后来的事情相信很多人也能猜得出来。几个月的激情与新鲜之后,两个人渐渐矛盾滋生。弗莱迪是一名战争飞行员,战场上翱翔在空中的他英姿勃发,驰骋蓝天,可是一旦坠入战后的恢复生活,便显得无所适从,飞行员不再有什么价值,人们都在忙着战后重建与心理恢复,而弗莱迪还常常沉浸在过去的英雄事迹中……

  不了解的时候,海斯特可能把弗莱迪想象地过于完美,是她那无聊丈夫的另一个反面,可是真正一起生活了之后,弗莱迪则暴露出了更多的缺点和问题,沉迷过去,对未来毫无想法,游手好闲,甚至没有能力给海斯特一种较好的生活,两个人的经济状况也急转直下,变得越来越拮据,甚至到了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地步。海斯特不得不运用自己还能画画的本领,画画换点生活费,但杯水车薪。

  终于在日复一日地绝望中,海斯特选择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晚上自杀,而她的情人弗莱迪则去了酒吧喝酒,甚至忘记了她的生日并且彻夜不归。

  虽然痛苦,但海斯特的内心还有激情、对弗莱迪还有爱情与依恋,当他提出去南美当飞行员时,她依然表现得很兴奋,打算去那里两人开启新生活,可是弗莱迪果断拒绝了,他的南美之旅计划中没有海斯特。

  痛苦的告别后,海斯特企图再次自杀,但最终由于邻居房东太太、以及邻居医生的劝解而放弃自杀,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

  其实同名电影以前也看过,饰演弗莱迪的是抖森,海斯特则是美貌的蕾切尔·薇兹扮演的。十分可以想象当寂寞少妇薇兹见到英俊帅气的前飞行员抖森时的电光火石,整部电影拍得也非常唯美,从画面到色调到音乐,都极好地营造了战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伦敦,有点破败,有点古典,有点生命力的城市生活。而薇兹的表演也非常棒,寻找爱情、刺激、梦想的勇敢女人形象,以及爱情崩塌,情人走掉后的绝望与重生……

  反过来说这部舞台剧,在我看来,反倒没有电影那么惊艳了,或许如果真坐在英国国家剧院的大厅里观看会更震撼吧,舞台剧几乎摒弃了海斯特和弗莱迪初遇时的一见钟情与情深意浓,而将舞台爆发点集中在海斯特第一次自杀未遂后,弗莱迪决意离开,而她痉挛似的一次次挽回失败,给所有观众的感觉便是为了这样一个男人而如此作践自己,真是不值啊!

  话剧版的最后,曾经因为进过监狱而被取消医师执照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米勒医生对企图再次自杀的海斯特说的话似乎是点题:

如果你能没有希望地生活,你就能没有绝望地生活;你为什么要接受全世界对你的看法,认为你是个意志薄弱的神经病,最好去死呢?他们有什么权利来评价你?要想评价你他们必须要有能力去感受你所感受的,谁能做到?千分之一。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感受,你自己知道这场战争从来都不公平,但是你的愿望又必须去打这场仗。

  最后,当弗莱迪再次来到他们租住的房间,拿走最后的东西时,海斯特似乎已从绝望中惊醒,她能相对理性地看待弗莱迪的离去,而自己的生活还将继续,“我会在这里继续住一段时间,然后或者去艺术学院读书,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无力继续与海斯特一起生活的弗莱迪也唯有送上祝福。

  话剧最后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劫后余生的海斯特独自在房间,光着脚丫在房间走着,然后为自己煎了一枚鸡蛋,放在一片面包上,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吃了起来……

  尽管话剧不让人非常惊艳,但中场休息时,对女导演的一段采访却让人印象深刻,她说,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不值得,海斯特不值得放弃自己原有的安逸生活选择这样一场冒险,但海斯特自己知道,她必须去冒险、去追寻、去刺激,才能成为完整的她。

  她还说,长期以来,女性一直处于附着男性的角色,而她更关注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演绎她们内心的经历与变化,她还导演过《玩偶之家》,挪威伟大的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娜拉全力爱着自己的丈夫,但最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小鸟儿”“小松鼠儿”玩偶的时候,愤然离家出走。倒是挺想看这部《玩偶之家》。而鲁迅还作过一篇《娜拉出走之后》的演讲,他的答案就是“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家。”这又是女性解放的另外一个话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