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糖与香料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糖与香料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6 03:3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糖与香料读后感精选10篇

  《糖与香料》是一本由萨菲娜·德福奇著作,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Kindle电子书图书,本书定价:9.99,页数:2014-10-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糖与香料》读后感(一):凶手其实是一位”孩子“。

  关于糖与香料这个标题,我一开始试图根据糖和香料这两个关键词在文章中寻找我认为的“罪犯”,我那时认为罪犯可能是儿时因为糖和香料这个刺激物,导致长大之后性格扭曲所以成为一个连环杀手。后来看完正本小说,才发现书里根本没有涉及到这两个物品,香料,甚至没有提及。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小女孩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东西做成的”。出自古代的摇篮曲。这时我才明白糖与香料是小女孩的代称,而本书正是围绕着小女孩的遇害展开的。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书里的情节设置,它是否层层递进,是否环环相扣,我似乎印象不深,我本身就不是推理小说的狂热爱好者,我只知道我放下书之后,脑里挥之不去的是对恋童癖等性倒位的思考,以及文章不止一次提到的道金斯自私基因,书里认为没有人真正关心儿童,一系列的女孩遇害,人们的惶恐只是因为担心自家的孩子是否会受到侵害,受害者父母甚至根本就记不住另外的受害女孩的名字。

  我认为小说的高潮就是凯里的被杀,以及在昆兰机构所发生的一切。跟随着主人公的步伐,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相,最后的结局让人窒息,昆兰和雷诺兹这两位研究性犯罪精神的入迷者,为了找寻罪犯犯罪的“真理”,“制造”出”汤姆叔叔“,在这两位的疯狂者眼里,汤姆叔叔不是他们的儿子,只是他们研究的一个手段,我想托马斯从受精卵开始,他的”父母“就已经双眼猩红地等待着他的长大,等待着他的犯罪,好让他们研究出性犯罪的最后一个领域,罪犯犯罪究竟是由于犯罪的基因还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这个问题,本文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这更让我觉得“汤姆叔叔”才是小说里的最大的一个悲剧。这时,我仿佛看到了汤姆叔叔变成了一个小孩,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亲昵地说:”我爱你,妈妈。”

  小说里不知何时出现的丹尼,这位勇敢且具有严密推理能力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面对着昆兰机构里发生的一切,这位男孩镇定的表现让我忘却了他只是一个小男孩。而小说的最后,这位坚强的小男孩终于露出了属于他年龄的一面,哽咽地道出了两点:”真实的罪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而真正的罪行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是一个肮脏的,变态的世界,没有小孩的容身之所,并且,就像你一直告诉我的那样,马特,我只是个小孩。“

  我只是个小孩…… 丹尼,只是个小孩,纵使他有再出色的表现,而汤姆叔叔,其实本质也只是个小孩,纵使他是个连环杀手……而这一切凶案的发生,到底是由于谁呢?

  第一次写书评,想写下的东西有太多太多,又不知从何写起,整本书让我透不过气来。希望能在第二次读这本书时,会看到不一样的《糖与香料》。

  《糖与香料》读后感(二):除了凯里,已经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了

  五天的时间看完,现在的感觉,这不是那么一本让人舒服的书。

  不舒服的最大原因居然是凯里的死,一发现凯里的尸体,她的死引起的愤怒完全盖过了之前书里讨论的所有东西。瞬间什么都看不到了,不知道这算不算人物塑造的成功。尤其是凯里自己已经非常小心了,反复提醒克莱尔和马特不要提及自己的名字!不要提及自己的名字!可是他们完全没当回事,马特给律师的复印件上并没有去掉她的名字,克莱尔更是直接在跟雷诺兹的对话中提到凯里。一看见克莱尔那句“兰德尔与凯里的犯罪心理画像并不相符”,我的心里就咯噔一下。

  别的不说,凯里这桩案子对我来说绝对是真正的犯罪。

  一直到最后,坏蛋绳之以法,我还是处在一种心痛的状态无力反应,他们怎么到的诊所,最后怎么混乱中结尾都不知道了。完全没有看一般犯罪小说最后真相大白舒一口气的感觉,也可能是从手帕那时候意识到幕后黑手对这个结果没有什么意外。

  凯里的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也一直希望凯里和丹尼能够在一起,可怜的丹尼,就是这两个人害死了你的心上人,你最后选择远离这一切是对的。

  完全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一个对案件破解起了关键作用的人物在完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毫无意义地死了,还完全是炮灰的死法,啊啊啊,真是火大。对两个主角好感度为负数,完全不可能回升了。

  但为什么给了四星呢?因为我印象中前面的一些讨论还是很有意思的。

  好吧,现在已经完全不知道他们前面到底说过什么了。

  《糖与香料》读后感(三):萨菲娜·德福奇《糖与香料》笔记

  可能是看了东野的书之后,看旁的悬疑小说似乎变聪明了。当然这本书的主线也很清晰,昆兰机构一直贯穿全文,而且作为读者,看遍全局又有思考,那么答案呼之欲出。只是最后的结局没有那么有意思罢了。因为很早就猜到和雷诺兹有关,那么主角们的煞费苦心就显得很抓不到重点。

  其实本书最大的看点是布里斯托和克莱尔的对话。他清晰地表达了恋童癖的一些想法。我一直是一个试图理解我所不了解的事情的人。拿同性恋来说,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人喜欢另一个人,没必要按主流来规定必须通行或者异性。也有人会觉得不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当然觉得可以无所谓。假若是我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我不会伤心也不会谴责他,我会像对待所谓正常异性恋孩子一样对待他。他喜欢谁,真的和他的父母无关。父母与孩子互相都不敢干涉太多,个人有个人的生活,人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但是恋童癖与同性恋还不一样。同性恋双方起码都有自己的思维,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没有人属于弱势群体。恋童癖的被恋者是孩童。我个人十分反对甚至憎恨摧残孩子。雷诺兹问克莱尔,她是否知道其他被害的孩子的名字,指责人类只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并非真正关心你儿童。是的,大部分人的确没有关心儿童这一整个大群体。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从心里讨厌小孩。我见到可爱的小孩会笑,见到脏兮兮的熊孩子会皱眉头。这就像我看见好的大人会笑,看见讨厌的大人会皱眉头一样。人类对一切都是如此,并非只有对小孩子才会这样。

  被恋者的心智不成熟,没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对世界的认识也很浅薄。即便人类中广泛存在这种样子,即便雏妓的存在,但这一切还是不能被看作理所当然。人类之所以能够主宰社会,不仅仅是因为人类进化成为了高级物种,更重要的是人类有伦理道德。猥亵挑逗引诱甚至强暴未成年的儿童,这是这个伦理社会所不允许的。一句话,他们还小。他们真的还太小了。即便是儿童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心甘情愿的,恋童癖者的行为永远也不会被大众接受。我理解各种行为的前提是,拥有这些行为的人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伤害任何人。

  皮条客雅各布献出了自己十一岁的女儿。这种为钱可以牺牲一切的人不是没有。只是觉得深深地忧伤。

  《糖与香料》读后感(四):有意思

  为什么只有7.3分? 看到最后三分之一简直停不下来 睁大眼睛看!持续到书的结尾! 真的觉得故事很精彩!内容是从来没见闻过的领域没想过的事情!也许儿童性行为在某些社会可以被接受?也许恋童癖并不是怪物?有恋童癖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犯罪?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应该被接受? 虽然我不能接受…不过算是知道世界上是有这么一回事儿了。 短评里有人说结尾的小女孩是在之前已经死了的,这我不知道,也许大概(毕竟那条短评收获了几个赞)?这不是我想讨论的,也包括死去小女孩手指甲涂的黄色油漆(鉴于总有线索指向别处,记得文中出现过一个做过马路标记员的人吗?而且还在海边工作过?大概这是汤姆叔叔铺垫的另一条线)、文中为什么要出现皮条客雅各布和他的女儿(他的女儿在死亡名单上吗我不知道) 1 小孩真的没有话语权。那个小天才直到篇末才被他一直追随的伙伴认可。只是因为他是“小孩” 2 从女孩身上有精液被发现,就高度怀疑昆兰机构,但我一直在想汤姆叔叔的动机会是什么。原来汤姆叔叔也只是科学家的“实验产品”,真的非常疯狂。 3 对警察很是讽刺,全是一群蠢货,在最后关头也没有出场救命。反而会为了结案残忍地逼供、有着可怕的刻板印象(当然,我会知道是因为读者的上帝视角,但是看着很是愤慨着急) 4 心理治疗师说不定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单就可能让精神患者想得更多这件事,但是我没有接触过,这只是通过看这本书得到的一个印象。 一口气儿啊……熬夜到三点半……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还不是很困(இдஇ;)啊!黑眼圈眼袋!远离我!

  《糖与香料》读后感(五):kindle笔记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3321-332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4日星期六 下午4:26:48

  自尊和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控制的需求。这才是驱使男人去强奸和杀人的因素,而不是性行为本身。控制另一个人,甚至有能力将其杀死,是权力的终极表现。在那些杀人狂扭曲的逻辑里面,这就是自尊的终极表现。”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4037-403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5日星期日 上午9:24:27

  这个世界可真滑稽。你犯了罪,活该蹲监狱。我都受得了。但他们把你扔出来的时候,惩罚才真正开始,你发现你失去了一切。”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4120-412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5日星期日 上午11:59:18

  真相就是,每个人都有某种性幻想。不愿公开承认的幻想。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4133-413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5日星期日 下午12:00:31

  同性恋,因为它的自身特征,阻碍了繁殖的进行。说不定它是为了控制人口而专门进化出的一种特征呢。”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5863-586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7日星期二 下午9:46:45

  “喝酒并不能让你长大,丹尼,只会让你的身体衰老。”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6606-660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上午8:45:21

  但是任何行为,只有在社会认为它非法的情况下,它才是非法的。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6607-660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上午8:45:50

  但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强奸与掠夺,奴役与虐待的历史。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7037-704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上午11:14:30

  “当一个恋童癖者受审时,你看看法庭外面那些尖叫的民众,你觉得他们对受害者会有一丝一毫的关心么?当然没有。他们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担心他们自己的汽车或房子一样,担心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一刻他们还在为儿童受到虐待而尖叫呼喊,可下一刻,他们就在家里扇自家小孩的耳光,让他们吸二手烟,给他们吃垃圾食品,把他们扔给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保姆,自己好进城去玩。”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7103-710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上午11:24:09

  “真实的罪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 他深吸了一口气。“而真正的罪行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

  糖与香料(备受争议的畅销罪案小说,惊悚超越《沉默的羔羊》,法语版译名《性欲倒错》) (萨菲娜·德福奇)

  - 您在位置 #7105-710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上午11:24:30

  “这是一个肮脏的,变态的世界,没有小孩的容身之所。”

  ==========

  《糖与香料》读后感(六):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小说

  男孩子是用什么做的?青蛙和蜗牛,还有小狗的尾巴。

  女孩子是用什么做的?糖和香料,都是那么的美好呀!

  然而在萨菲娜·德福奇的罪案小说《糖与香料》中,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被摧毁。

  小说由小镇女孩丽贝卡的死亡展开,引出一系列的连环杀人案。正如所有的连环杀手那样,《糖与香料》中的凶手“汤姆叔叔”也秉承着他固有的模式:在每个月的同一天、只选择十岁左右的女孩、为她们的指甲涂上黄色油漆······他甚至在丽贝卡的尸体中塞入了一张名片。

  警察们一筹莫展,记者们则像盯上腐肉的苍蝇一样对这条新闻死咬不放。

  贝利卡的母亲克莱尔承受着巨大的伤痛,而他的男朋友马特也极尽所能去帮助她找出真凶。

  小说中的案情分析常常给人以“的确如此”的感觉,但那也许只是作者用来蒙蔽我们的手段。作者善于用巧妙的手段混淆视听,同时也大胆的阐述自己对“性欲倒错”的理解与接受,为读者敞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虽说如此直白的观点让人不敢苟同,但我们也在《糖与香料》中看到了造化弄人的辛酸。即使是人神共愤的罪行,也有不该用法律来裁决的一面。

  残忍杀害儿童的凶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杀害她们之后是悔恨还是冷漠?他对女孩们痛下杀手的原因是什么?他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过往?

  这些都是克莱尔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想知道的。

  而这一切都需要你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接近阴谋的核心······

  《糖与香料》读后感(七):《糖与香料》——我们并不爱孩子

  恋童癖,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之下,自然是绝对错误的。就像是童工和同工不同酬一样。但是什么是“恋童癖”?这个词语本身的定义就有着充分的争议空间:“童”是法定成年年龄?性成熟年龄?法定上学年龄?如果定出一个死标准的话,又该怎么处理个体的早熟晚熟带来的差异?从生物学上来看,少女对于成年男性而言,代表着未经玷污和可能充沛的生育能力。潜伏在基因深处的冒险冲动把男性带上这条路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不然你要怎么解释在中国和日本的二次元世界中有着这么多的宅男萝莉控?恋童这个心理现象本身,我认为,并不是犯罪或是病态的体现。他们真正错了的地方,是无理由地剥夺孩子的生命权和幸福权——当然对于成年女性乃至男性的性侵犯也会有此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书中所描写的心理干预机构为担心自己会犯下什么错误的男性提供心理服务。能知道有这样的医院存在在世界上(尽管书中它的名声是毁了),反倒让人觉得相当放心。

  我们的社会又是怎么对待在文明社会中的孩子的呢?书中的大块头汤姆叔叔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固然手段残忍下流,那些社工组织和女警察对轰天双宝的态度就有多好吗?真的不见得。还记得有一位美国的儿童电台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说了一句“这帮小王八蛋终于滚了”却忘了关麦克风而受到社会炮轰的往事。人们真的关心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受到侮辱了吗?一个远在东海岸的小孩对于一个旧金山人来说真的跟饿死在非洲的难民有任何本质上的升级吗?我看真的不见得。除了过分早熟的沉静儿童,处理与大多数孩子的亲密关系都是一件非常疲劳的事情。中国有熊孩子,外国自然只多不少。雷诺兹说得对,我们在外为别人的孩子游行,为的是自己孩子的安全,却在家对他们冷言恶语,这并不是爱孩子。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议题非常沉重,但是被自己的悬疑小说形式给框住了。有很多问题,比如心理干预者自己心理扭曲、犯罪心理的先天后天性、罪犯的悔过自新问题,都是轻轻地点到即止。最终也没有很好地把主题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不能给它打上5星。另外硬派侦探小说本就和日系的脑力体操小说卖点不同,它们更接近于社会侦探小说,犯罪的手法和故事的反转并不是最重要。因此,看这本书的时候尽管有三次反转,但由于铺垫得太多以及处理上的瑕疵而被人很容易就看穿了。或许这是作者自己故意留下的后门。

  《糖与香料》读后感(八):像一部电影

  越到后面越像一部电影,画面感挺强的。

  作者应该参加过辩论队之类的组织,歪理也能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地辩上三分,不多看看的估计都要被洗脑了。

  不过,姑且不论恋童癖能不能和同性恋相提并论,任何一个童年收到过性侵犯的人,长大后都不会觉得那是一件可以合法化的事。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有能力、有责任在道德底线之上与自己的欲望搏斗。

  虽然有点羞耻但还想说个事儿,逼老公交出他去的H网网址之后去看,连那个包含各种重口味的精彩网站都在醒目的地方写着:本网站禁止发布有关幼you内容。

  女主克莱尔,又是一个欧美影视里面典型的圣母角色,这种人能够有一个happy ending,能够真正出力让别人也有好结局,也就是在影视作品里了。虽然书成功让我对第一个被陷害的恋童犯人有了改观,但是女主去监狱里找他、原谅他、理解他的剧情让我无语。相比之下,女主的男友虽然有时候智商捉急,延误情节推动,但是相比之下反倒是个正常人。也许社会的推动就是需要这种克服自己的小爱,达到博爱的人吧。

  《糖与香料》读后感(九):和沉默的羔羊一样好看

  糖与香料是晚上差不多9点多开始看的,一直看到凌晨两点多,书的信息量真大。尤其看来后来已经迫不及待的翻得特别看,就是想看一下结局。

  书和沉默的羔羊感觉特别像,吐槽的也挺对的,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沉默的羔羊压根就和心理学没关系,分明是一部剧情片。

  对恋童癖的情况的描写也很到位,只是好像太过于迷恋犯罪肖像了,把凯里的分析写的神乎其神。

  还有一段是双胞胎被恶劣对待的那段。写的太生动了。社工们没有同情心,根本不关心小孩子,世俗又让人恶心。觉得双胞胎姐妹特别可怜。让人受不了的原因是她们太小了那么单纯易碎,多么需要好好保护,而被这样坏心势利地对待,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书中对那些自以为正义自以为有同情心的社工的吐槽简直不能太对。就是愚蠢。做的事情完全是主观与自我满足罢了。

  教训是很多事情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当自己是受害者时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信任。 凯里完全是因为无辜而死。是因为克莱尔将她透露给了老女人,女精神治疗师。因为太相信威望就认定了他们不是坏人,因为他们是官方机构就认定了他们无关真的是太蠢太轻易相信别人了。觉得凯里特别无辜。而马特与克莱尔与也只是忙于寻找真相而忽视了凯里的安全,真是过分。

  而所谓的精神治疗完全就是扯淡,因为他们就是全力让你相信你是邪恶的。所以怀疑自己是最糟糕的事情,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相信别人。他人即地狱。他们只不过是傻乎乎的分析你的童年,让后说一些不知所谓的话,自己是心理学大师,能过洞察一些,真是愚蠢。

  而不探求真相是最好的办法,坏人永远都是坏人,受害者大多数时候都是无能为力的,执着于寻找真相,只能让自己变得很危险, 结局处很有可能克莱尔和马特也死掉也不是么有可能的。还有就是好奇害死猫,好几处都是人物硬是因为好奇心干一些事情。

  而我最喜欢书中的理论是道德正义只是一个社会阶段的产物,很多事情在生物学上就是正常的。忽然让我想到,我在思修课上写的一篇论文大底就是这个意思,肯定因为太反社会所以分数不高。反正我现在是坚定的达尔文拥护者,不应该翻译成进化论而应该是演化论,因为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没有进化这一说,没有一个比另一个好这个层次,有的只是一个比另一个更加适合,更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生存罢了,而有些物种天生就就不适合自然界,这是生来就注定的。 也喜欢叔本华的悲观论。 喜欢休谟的怀疑主义。

  而人性的恶劣程度则是皮条客为了钱能够让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出来卖。东南亚有大量的雏妓,贫困的地区,女人只能靠卖养活自己。

  本书开始写的特别好,很有深度。而后来又科普了很多关于犯罪学的知识,但是最后剧情的发展太猎奇了。也没有交代坏人最后的结果,也没有揭露那些犯罪细节,就在一场冒险中结束了。真是略猎奇。

  关于真实的犯罪与真正的犯罪。新闻上的那些是真实的犯罪,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真正的犯罪。

  《糖与香料》读后感(十):女孩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

  说起恋童癖,你会想到什么?相信大部分人和我的第一反应一样:恶心龌龊该杀千刀下地狱的变态!说起父母,你会想到什么?是宽厚温暖的肩膀,还是絮絮叨叨日复一日的叮咛;说起糖和香料,你又会想到什么?甜蜜、芬芳的小东西,古老的英国童谣说,女孩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做成的。可是读完《糖与香料》这本书,也许你以上的想法会被全盘颠覆。

  故事就不赘述了,以免妨碍各位独自探索的乐趣。想说几点:一个是该书对恋童癖的探讨颇有意思,恋童癖患者布里斯托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是恋童癖患者,梅多斯太太,我很抱歉,这会让你感到反胃,但这是事实。请相信,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如果我能够像其他人一样,有正常的性冲动,能在和成年人的恋爱中得到满足,我愿意付出我的所有。但造物者觉得有必要让我与众不同。让我对小孩子产生强烈的冲动。这就是我,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果。

  “David Goldberg在加拿大用自己的信用卡购买儿童色情内容,并最终被逮捕。受记者本能的驱使,他写了一本书探讨自己对儿童的性偏爱,却没有书商愿意接受这个烫手山芋——即便是在《50 Shades of Grey》作为虐恋圣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枕边书的今天,恋童仍然是受这个多元的社会一致诅咒的性禁忌。

  援引一段作者自述:‘近二十年来,我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度过每一个夜晚:坐在我的电脑跟前,在网络上搜寻儿童色情内容,或是观看我常年收藏的照片和视频。无论找到再多,或者是多么想回到床上睡觉,我还是不可抑制的每天晚上满足着自己的变态欲望……每当我关上电脑,我都会痛恨自己,为什么看到儿童色情内容会让我如此兴奋。而画面中的儿童不自知的参与,往往毁灭了他们的一生……我相信我最大的疑问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为什么我是一个恋童者?这就好像在探寻为什么一个人会是异性恋或者同性恋,我们并没有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如果我们可以——相信我——没人会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指向儿童。’”

  非常痛苦,非常无奈…… 作为一个小女孩儿的母亲,一开始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字眼我是极度排斥的,你很难不去想象那种情形,由此导致我在阅读该书的几个白日里都有些昏昏沉沉不知所措,一方面你会想这不过是小说(可是最后我发现它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另一方面你回忆起在童年时期曾经遭遇过的某些骚扰:并不严重但足以让人觉得吞下了一只死苍蝇。这个世界对儿童潜在的威胁依然如黑暗中盘踞的怪兽,不知什么时候会张开它狰狞的大嘴。

  可是恋童癖是否只是一种性取向而不是一种精神疾病呢?就像同性恋已被定义成性取向而不是疾病一样。这个话题堪称人类“最后的禁忌”,原因是“社会用来保护儿童免遭坏人利用的安全措施,恰恰同时阻止了对儿童吸引成年人的因素进行严肃的科学研究。而恰好是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帮我们解决问题。我是说,爱恋什么时候变成了性侵?母亲可以亲热地爱抚她的孩子,但父亲怎么就不可以呢?如果爸爸也可以的话,那么为什么其他的男性又不可以呢?比如兄弟,叔叔,继父。男性更有可能侵犯孩子吗?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是肯定的,但只要你愿意提出,任何数据是可以有争议的。女性与孩子做出的某些举动就可以接受,但换成是男性,做出同样的事情,人们所却总不能接受。一个典型的例子,母亲会去亲婴儿的小屁股,做妈妈的都会这样做,但如果是一个男性做同样的事……”

  迄今为止,没有人被允许进入这个领域进行研究,儿童时期性态度的数据收集行为一定是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的,再过100年都未必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治疗成人来尽量减少恋童者犯罪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在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儿童性交易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黑市活动,数以百万计的成人和儿童在从事这件肮脏的工作,能够被发现并治疗的少之又少。

  且不去讨论治疗的合理性以及复发的可能性,也不去讨论恋童癖是否是一种原罪而不是精神疾病(据说有恋童癖患者多次要求狱方不要将其释放,因为他出去后一定会再次犯案,无法控制),当今的父母能做的恐怕就只有更严格地看管好孩子,不要一个人出门,天黑后尽量别出门,能避免的长途旅行就尽量避免…… 想到我女儿这一代,别说是像我父母儿时那样在野地里尽情玩耍,即便是像我小时候一样在父母供职的大学校区里肆意游荡都不太可能了。

  这个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逼迫你不得不去了解和面对更多潜在的危险。

  该书的结尾非常令人震惊…… 我就不剧透了,如果你曾经用过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讴歌过父母,那么请试想一下它的对立面,人的恶没有下限。

  最后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会喜爱读小说,不仅是它提供了让你生活在别处的可能性,同时不断开拓你的视野,刷新你的三观,震撼你的心智。你会发现,阅读越多,世界越大;阅读越多,你想了解的世界越大。

  ---------------------------------------------------------------------------------------------------

  注:本文部分文字援引自《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恋童癖的前世今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