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公园》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东京公园》经典观后感集

2018-06-18 20: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公园》经典观后感集

  《东京公园》是一部由青山真治执导,三浦春马 / 荣仓奈奈 / 岛田雅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公园》观后感(一):绕了一圈后,最初的起点开始终点

  东京的公园像漩涡一样,一圈一圈的包围着东京,东京也是公园。呐,外星人来了也这么告诉他。

  本来是严肃话题,可感情细腻得一笔一笔像描绘了掌心纹路,如同树状神经,布满全身细枝末节,每个突触都被温暖包裹

  是时光伴随了我们成长还是我们成全了时间流逝镜头记录下的,或是温暖,或是有爱,大抵是要成为一个终点,以开启下一个起点。

  姐姐凝视镜头的眼睛,纵使有千言万语也不消说了,,躲在镜头后的那双眼睛,也一定是要明白了这万分心意,才有勇气放下相机。心意未决时,该好好直视才是。

  然后是接吻,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试探,一丝一丝抽离,要怎么做,才可以深情到只用一个背影,一个低头就传达了心意?看上去是行云流水画面,但心里感到的却是断裂,隐忍的。

  姐姐说,在面对现实之前,就好好的享受吧。那个旋涡,还没到最外层呢,继续走下去吧。可是,一旦要面对现实了,我们的关系还是不曾改变过,因为也许这样,才能一直在一起,不管有没有血缘

  带孩子母亲,像是出来兜了一圈,终点时,丈夫就在那里,一切又回到最初的中心,但是下一个旅程又开始了,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每一个终点若是同一个人等待或是心里期待的那个人,一定最是幸福

  很诡异的弘,其实是放心不下吧,老那么看着,等安心后才离去

  这么多牵牵缠缠的小关系,像弯弯绕绕的小路目的不是要走出去,而是走这路,不管走到什么样的程度,都是会被公园里深秋的阳光所包围,很温暖。

  《东京公园》观后感(二):旋窝式的旅行路线,只因曾经恋人共同的爱好

  (2012-03-17 23:30:38)

  拥有恋母情节的光司,能看到死去的弟弟的光司,被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爱着的光司,富永的前恋人和现知己。一个梦想成为摄影师的不断在捕捉生活美好男人,一个简单的充满爱的男人

  富永,一直以为她还对光司抱有幻想,殊不知还想着死去的光司的弟弟。最后,她住进了弟弟以前的房间感受弟弟犹存的温度

  其实我内心还是很希望光司和富永在一起的,但是,如果光司这样做的话,那么就相当于用黄泉把富永和弟弟隔开了。

  男医生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度缺乏自信的人,所以他常常不放心妻子,怕有外遇出现。所以,成了妻子的跟踪狂。最后,是光司开导了他,让他燃起了自信,消除了疑心。

  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部让我说不了太多观后感的电影。

  那么就这样吧。

  词穷得厉害的我。

  《东京公园》观后感(三):一个人的好天气

  喜欢奈奈的笑容,本来想通过这部片子治愈一下,可终究还是些许失望。人为什么会像漩涡一样,不停的寻找另一半?好像预知幸福就在那里,为什么一个人就会那样的孤单寂寞

  以前是会自娱自乐的人,在自己的小世界自由自在是那样的惬意,可是自从独行侠变为群居动物以后开始不淡定了,心在漂泊,没有了归属感,为什么独立的人会被定义为“一半”,二两个人就是“完整”。

  爱自己就是爱无力吗?一个人也会有好天气。

  《东京公园》观后感(四):温柔回归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曾说:“摄影就是对拍摄对象占有,它意味着摄影者使自己与世界发生某种关系。”以一部《东京公园》,青山真治告别了清郁凝滞的北九州之景,透过摄影师志田光司游走于东京各个公园的步伐,将取景窗随兴瞄准生活常态,捕捉着被和煦阳光包裹着的,表面平静却暗潮涌动的众生影像

  出生于福冈县北九州的青山真治,相继以1996年的《无援》、2000年的《人造天堂》、2007年的《悲伤假期》完成了对故乡北九州苍凉凝重的书写。大概多数人心中的故乡总归是萦绕着挥不去的愁郁,点染着记忆的灰白或些许鲜亮。就如《悲伤假期》结尾那颗巨大的彩色肥皂泡,在空气里飘浮,直至破裂,那般虚无游荡而毫无意义,成为故乡愁思的最后注脚。而面对东京,这座因高速运转而让人目眩神迷的城市,青山真治说:“许多人都觉得东京是冷冰冰的水泥丛林,但其实东京处处都有绿意和公园,连像我这么糟糕的人都可以包容得下。我希望能拍下在这么温暖阳光下生活着的东京人。”如此温柔的转向,让青山真治以往的激烈态度消失不见,以镜头里饱含的眷念凝视着东京,这座蕴藏着日常生活奇迹的公园。

  ● 日常的奇迹

  照片能使人们想象中拥有飘渺的过去,也能使人们拥有并不属于自己的空间。幼年丧母的光司着迷于摄影,在家庭主题影像的拍摄中寻觅着关于母亲的回忆。某种程度而言,摄影意味着置身于他人的欣慰喜悦脆弱悲伤、无常多变的生存状态中,照片将这些时刻抽取并凝固,带给人在场的切身感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光司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便参与了他人的生活,填补了内心那份孤寂匮乏

  影片设置了一个侦探式的悬疑开场,光司在拍摄中不自觉地被一位推着娃娃车的美丽女性所吸引,欲拍照时却被一男子拦下,男子名唤初岛,是女人的丈夫,之后他委托光司,希望其妻百合香每次带女儿出门去公园时,他都能进行拍摄,作为妻子是否外遇的调查。自此,光司化身为偷窥者汤姆的角色,却摒弃了那种窥淫的快感,携带着数码相机,尾随百合香日日穿行于绿意涌动,光芒耀目的东京公园。另一方面,光司有个无血缘关系的姐姐美咲,两人之间存在着一份暧昧情愫,还有一个爱看僵尸电影的女孩富永,是光司死去好友女友,两人的言谈举止中,也彷佛似有似无。

  在恬淡清净的情节推进中,故事如遮云之日般显现,由着光司及周遭人物情感投射,慢慢逼近每个人心中的荒凉伤痕。谜样的娃娃车女人,化为鬼魂的好友,爱将肉包和蛋糕搭配着吃的女孩,女装绮丽酒吧老板……每个人不过都是在寻觅慰藉依靠,寻找一种“公园”般的感觉。这些毫不起眼的日常故事,正是青山真治所提到的“故事看来十分简单,但人物彼此的一眼瞬间,却淋漓尽致展现生存的意义。”

  ● 灼热的凝视

  “我在拍电影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进入别人的内心。后来发觉,让演员直视摄影机,好像可以让我接触到内心。所以当我请求演员们直视摄影机时,我在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他们内心在想什么。”

  传统经验中的电影有着这样一个不言自明法则,禁止演员直视摄影机。这样的行为破坏电影作为银幕幻觉完满和封闭,让观众从白日梦般的臆想中苏醒。而青山真治频频打破这一规则,将光司的第一次出场,便借助摄影镜头对观众投以直视来呈现。青山真治亦安排了多个正面特写来拍摄对话场面,在颇具小津之风的工整构图中,让角色直视摄影机,而观众也透过对人脸的凝视,在细微表情的体察中,尝试着步入其内心世界。

  凝视的灼热感,其一表现在光司“跟踪”百合香的过程中。正如小路幸也在电影原著中借主角友人之口所说,好的摄影师一旦开拍,透过取景窗便会爱上对方。潮风公园中,阵阵涌起的潮水,穿透棕榈树的清风,湛蓝清澄的天空,似有所察觉的百合香的视线仿佛不曾与光司交汇,在这样隐晦含蓄表达中,光司对百合香投以了单方面亲慕地凝视。而另一次凝视的机会,发生在光司与姐姐美咲之间。那灼热的带有浓厚情感的瞬间,以一种再也不闪躲的正面姿态,完成了一次极具冒犯性质的凝视。在此之前,他们童年时仅有的一次会面从未有过凝视的出现。偷偷站在阶梯高处的美咲看着光司在兴奋地踢足球,想着,就是这个人将成为我的弟弟啊。以为光司没有看见她,却在转身离开时,光司望向了她的背影。这段阶梯的距离感后来再一次出现:在绵长紧张,又浓密悲伤的亲吻后,美咲站在楼梯口,背影驻留了一瞬,尔后坚决地往上走去。

  静静躺在角落里的钓鱼竿,晒在阳光里的刺绣工具,被午后微风吹起的窗帘……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凡常之景中,电影借助静照的形式对生活投以了最真挚的凝视,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将那样的冷清喧闹盛宴孤独与无常写入冬日的天空与笔岛的大海里。

  ● 眷念的回归

  在这部关涉家人的《东京公园》中,平行设置了四组家族关系,而家人的死亡是时刻盘旋在家庭上方的黑影,也给电影带来一丝偶有忧愁氛围。如光司的母亲杏子,富永的男友小广,酒吧老板原木先生的妻子明美,皆因死亡而在生者心中刻下难以忘怀记号,也让每一组家族关系在电影中均是不完满和残缺的。

  逝者和生者的距离是怎样的呢?就如原木先生的梦。有一条悠长的河横亘在他们之间,逝者在对岸,生者在此岸。当生者努力游向河的对岸时,却发现逝者已站在了此岸。

  作为主要情节推动线的初岛和百合香一家,虽没有死亡的阴云笼罩,但丈夫怀疑妻子的不忠,也为家庭内部的信任平添危机破碎的家庭关系,这仍旧是青山真治惯常描绘的内容,只是不再是以往残酷凛冽的着笔,这些破碎和不完满,包裹着毛绒绒的阳光,如同光司拍摄的照片那般拥有轻柔质感,如同缩在被炉里,共享着热腾腾的关东煮那般温暖。

  同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当摄影成为一种家庭生活仪式时,它同时也成为巩固面临危机的家庭生活的手段。”所以,在电影接近尾声时,初岛用相机拍摄了家人的笑容,这是一次阔久未见的凝视,同时也以照片——这种凝固的鲜艳痕迹契机,他轻声吐露归家的言语,回归了美丽如昔的家庭体系

  漩涡,这也是电影中一个重要元素。它解开了电影的谜底:百合香每日推着娃娃车,以漩涡的形状行走于东京的公园,这源于与丈夫恋爱初识的美好回忆,一个关于菊石的有趣游戏;电影的结构方式正是由光司这个初始点,一圈圈地蔓延,以漩涡水波之姿呈现了复杂的人物网络;而观星者关于东京这个“大公园”的隐喻,同样以漩涡为蓝本。漩涡,是美好的爱,将初岛和百合香卷入初恋温馨记忆;漩涡,是笔岛的晚风浪潮突如其来美咲哭泣的脸,漩涡,是日日不止的思念,将光司、富永和原木先生一次次带往不可逆的往昔。它将世界化为一个个循环的圆,每个人如婴儿般蜷于母腹,被温暖的光所包裹着,回归最原始的眷念。

  电影的最后,伴随着孩童的嬉闹声,光司和富永来到家具店,各式各样台灯散发着橘色的光芒,这仍是一个关于回归和温暖的绝佳譬喻。而初岛也带着妻女在此,他们相遇,点头,微笑,告别,隐没。在“世界”这座公园里,我们与不同的人相遇,旋即分离。内心也会有苍白荒漠,但终会痊愈。

  ● 迷影的纯真

  电影里名叫富永美优的女孩,热衷于僵尸电影。曾经发誓今后只看宗教电影的她,发完誓后的三个月露出幸福的笑容宣告着,对我来说,僵尸电影才是宗教电影,没错,这都是乔治•A•罗梅罗老师教我领悟的。这个翘头发可爱女孩,无疑是青山真治自身的投影,青山真治曾说,其实我是一个胆小的人,但真的很喜爱僵尸电影。每次看到僵尸出现在银幕上都会觉得:啊,真好,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青山真治大概能算得上是一位迷影导演可能也曾日日流连于黑暗电影院,痴迷于大银幕上的闪烁光影。我始终对迷影导演心怀格外的好感,因为他们让我感觉离直面现实更远一点,离梦幻之乡更近一点。

  这样毫无顾忌单纯热爱也让他在电影里加入一段僵尸短片场景昏暗色彩艳丽,犹如戏仿又倍添趣味。而在电影的相关访谈中,青山真治也谈到自己对西部片和侦探片等类型电影的喜爱,如改动原著,将富永的男友小广这一人物改编为幽灵,即是为了增添一丝福尔摩斯的气氛;又如幽灵离去时的摇椅,是西部片中的常见元素。在这部干净古典的电影中,类型的杂糅不仅在更大程度上丰富了电影叙事,也让它在某个意义上,成为了一部率真纯粹的迷影派电影。

  “如果一个对地球一无所知的外星人问你,东京是什么地方,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是我,我就会说,东京是由一个个公园组成的,由内而外也是一个大公园,在那里会与不同的人相遇....休憩、喧闹、邂逅,是为我们而存在的公园,这就是东京。”

  (2012.3.10)

  《东京公园》观后感(五):少了基情,无法给力

  总之这电影一切都很诡异,各种让人无法理解事情堆砌在一起,不看都后半部会觉得云里雾里。。。

  其实此电影很多元素融合在一起灰常的牵强,至少我是这么觉得,我原本想着一美男加三美女治愈我一下,抑或者是发展成泡菜的四角恋让我泪崩一下,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120分钟我是如何平静地消灭我手能触及的范围内的零食的,其实我也并不太知情,只记得在光司他姐坐沙发上拉着他手那一段我曾一度屏息,我以为导演能给我一点应有的情节,让一段本不该有的爱情继续在肉体中烧成灰烬,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为啥还有这么大段的偷拍素人的场景加上各种虐,这让我想起了《爱的曝光》,竟然还有鬼魂这一套(为啥鬼的长相这么受 = =),联想到前阵子追的《还有第11人》,现在的鬼混都让大家颜控啊。最最无法忍受的是还有僵尸,太恶心鸟,真让我无语。。。还有,剪辑多个片段碎片式的剪法不但没有让我产生震撼与共鸣,相反觉得剧本节奏诡异。部分片段光影效果处理倒是很特别,摄影功不可没。公园真的很漂亮,导演是被东京观光局收买了么,最近我这里日本游的广告铺天盖地。nana表现很好,尤其是几段对白很好。

  亲情+友情+爱情,唯独缺少基情。。。其实我感觉酒吧老板肯定喜欢三浦春马,但是导演为啥没有把编剧的意思变现出来呢,你就算翻个裤兜暗示我们一下也好呀,如果这样此片必定会更加完美。

  也许多年以后,我只记得那台contax,还有一句话“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啊”

  :东京公园完全不如池西口袋公园,呵呵

  《东京公园》观后感(六):《东京公园》——菊石的漩涡

  电影前半部,我们很舒服地满足了自己的窥视欲。用光司的镜头偷窥漂亮女人的时候,我们获得了一种快感,同时又释放了犯罪感。并得以久久流连在东京菊石阵的公园里。

  公园成为了漂亮女人对家的渴望,对爱情的坚守,有温暖色彩修饰过的公园慢慢也让有恋母情结的光司恋上了这里,并且模糊地爱上了这镜头里的一切,与其说他爱上有夫之妇,不如说他爱上了红色摇篮车里的角色。她并不是光司感情的女主角。从小青梅竹马的美优看到了这一点,作为这一段情事的旁观者,她显然做到了旁观者清。

  而在她的爱情中?美优对于已经离开人间的弘,还有多少爱呢,或许只是习惯成瘾,她只是在这个“死”的漩涡里逃不开。与其说是爱弘,不如说更爱那个在爱情中的自己。后来她慢慢地又开始陷入爱上自己的历程,这次承担爱情男主的重任落在了光司身上。她常常出现在光司面前,但又不透露出爱他的讯息,更加鼓励他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的爱情。她的感情里只有自己,这是她与光司感情若有若无的原因。这不是自私,只是一种爱的方式。

  光司爱的是自己的姐姐。他有过的两段懵懵懂懂的感觉都折射着姐姐的影子。一方面姐姐从小守护弟弟的角色,让他满足了坐在婴儿车的臆想。一方面姐姐的孤单并不是像优美那样有了寄托,让他满足了作为男人的幻想。

  菊石的漩涡成为了整个电影一个温暖的比喻,爱最终还是在漩涡中找到了出路。爱情中的怀疑,失去,坚守,孤独,让人望而生怯的负面意象,都在这个虚化的比喻中黯黯褪去。东京公园再一次完成了一次爱情童话般的想象。

  电影最后的镜头依旧是陌生的人群淹没了熟悉的脸孔,菊石的漩涡仍然在包围着围观的人群。

  《东京公园》观后感(七):亲爱的们,请停下脚步好好看看你身边那些你所爱的人

  看了很多遍《东京公园》,说实话,青山晦涩难懂的叙事方式让我很久才慢慢理清了影片中人的曼妙的人物关系。

  这不仅仅是一部清新的纯爱影片,当我们看到我们爱着的那个人却只有在自己拿起镜头对准她(他)时才发现原来她(他)早已在我的生命中时,会不会有丝伤感的情愫悄然奏起。

  光司似乎爱上了那个他偷窥镜头下的美丽女人。就如同大多数导演都会爱上自己的女主角一样,只有爱她才会发现她与众不同的美,才会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美丽形象。也许光司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爱着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吧。他一直拿着相机到处拍着其他人的幸福景象,而对于自己身边的人他却从未好好的去看过,从未认真的帮他们拍过照。他不了解姐姐的爱,直到美优的提醒他仍旧一知半解,当终于决定拿起相机要好好的拍拍姐姐时才骤然发现原来姐姐也早以住进了他的灵魂之中。他们的拥吻情到所致,就这么理所当然的发生了,我也跟着停止了呼吸,是爱吧,就是爱,只是发现的太晚,又带着那些无限的惋惜以及无可奈何。

  人们总是一圈一圈的把自己套在漩涡中,寻找着幸福出口的方向。其实停下脚步仔细的看看自己的周围,你也许会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幸福。

  亲爱的们,仔细看看我们身边那些爱我们以及我们所爱的人。

  Love is real , real is love .

  Love is felling , felling is love.

  ……

  Love is you , you and me.

  Love is knowing , we can be.

  《东京公园》观后感(八):不是一般的狡猾

  这是一部看了海报就有观影欲望的电影,更深的原因是任谁都无法无视这强大的偶像阵容和导演青山真治。

  日影总是那么唯美,但又总是那么暧昧,两者合二为一的话,虽然很闷但还是能勉强看下去!

  人物的情感不紧不慢地推进,没有情节的动力,只到最后,优雅的结束,让人的心绪未免无法发泄无法寄托,也许生活本是就是如此,但描摹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太过没劲了!

  宁愿打工者强暴了富永,光司与美幸逾越了伦理,或百合香发现了尾随者,追根溯源------

  或许这部电影呈现的就是有着无限可能的初始状态,即使在结尾,每个人也是都暂时的解脱!那么,由此看来,青山君可不是一般的狡猾了!

  《东京公园》观后感(九):东京公园的渐开叙事

  东京公园看完给人别样的感觉,主要还是来自于青山真治这个故事的编排。整个故事和公园的路径一样,呈现一个螺旋形的展开。然而注意了,公园的路径是向外展开,而不是向螺旋中心去收束。这便和整个故事相契合了,整个故事便是一条向外延伸的渐开线。围绕一个中心,人物不断的出现:摄影狗-人妻-人妻老公-死党-前女友-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酒店老板....这样整个故事便呈现一个发散的节奏,而人物间的关系也在逐渐被放大之下被螺旋的中心牵引着,形成一种奇妙的节奏。

  但整个故事又不像螺旋般简单,通过逝去的染谷将太的亡魂,螺旋线这个伸向未来的时间维度被召回到了过去,而过去的记忆却没有因为染谷将太而换了支线——因为染谷将太的过去(也就是那张SD卡)书写的也是男主人公的记忆。当剧情推向大姐姐、人妻与逝去母亲时,整个螺旋的中心也便明了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并不是男主,因为男主也在推进,而是逝去的不能推进的东西——恋母情结。这样便把围绕男主展开的感情线索逐一理清了。

  最后当人妻老公恍然大悟之时,整个故事也走向了终结。在渐开线的远端,在中心的强烈吸引下,故事被包络了起来,因为已经到了终点。而整个故事又被包络在了东京的大世界里,完成了封闭。

  菊石的隐喻不禁让人想起了今村昌平老师的【鳗鱼】洄游的隐喻,借化石只形点出了主旨,一个洄游,一个漩涡,似乎也像是青山真治对今村昌平跨界的问候。

  最后不得不说,青山真治老师的音乐,列害。

  《东京公园》观后感(十):最柔和的青山真治

  继2008年的《东京奏鸣曲》和三段式《东京!》后,《东京公园》又是一部以东京这座城市为片名的电影。《东京!》明显带有城市明信片系列的潮流影响,重在猎奇和异趣,看得出对《东京公园》有一定影响(电影趣味上像米歇尔冈瑞,但在手册2000s十佳里,青山选择了卡拉克斯)。因此,如果选择《东京奏鸣曲》作为《东京公园》的比较对象,可能更为合适。两部电影同入围了《电影旬报》的年度十佳,青山真治和黑泽清都是出自立教新浪潮,这些年好久没有推出新作。 相比《东京奏鸣曲》的现实主义写照,《东京公园》完全就是文艺青年的口味,它没有透露太多的社会信息,人物和场景更显零散。《东京奏鸣曲》以一个家庭为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心,而《东京公园》只是安放了一个人。两部电影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物在城市中的游荡,隐约传达出离奇荒诞的感觉。 三浦春马饰演的大学生是个摄影爱好者,他用相机来记录公园的一切。在来往的陌生人中,生活和电影一样,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事实上,拍摄者通过拍摄对象来寻找某样东西,这是不少电影的常见题材(伊斯特伍德在某部片子说:摄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使我越来越走向你)。即便安放了一段私人侦探般的跟踪追查,《东京公园》的情节依然显得过于戏剧化。很多人难免要猜测,大学生和少妇间总该发生点什么吧……神奇的是,青山真治并没有打算深化这条线索,它就被晾在一边,拾取了不同的公园风景,化为洗印出来的照片,然后丢出一个意料当中的结果,戛然而止。 片中的东京有点不像东京,那些熟悉的街景、建筑和区域,它们都没有出现。在青山真治的导演思路里,《东京公园》主要反映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几个人,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它们就像漩涡,爱情也只是其中的一道水波和纹路。如果仅有这些,《东京公园》可能跟青山过去的《月之沙漠》差异不大,依然是一部闷片,而且是闷爆人的那种级别。但看得出十年过去,导演改变了,他更加随心所欲,往电影里添加各种想要的东西。 如果一定要归类,我肯定会把《东京公园》放到影迷类电影,原因不在于青山真治如何小众,而是片中透露出来的各种迷影信息。痴迷看碟的朋友、丧尸题材的恐怖片、乔治·A·罗梅罗(George A. Romero)……导演甚至让荣仓奈奈直接说出了拉蒙特·约翰逊(Lamont Johnson)的《朱唇劫》(Lipstick)和加藤泰的《留在记忆中的母亲》等等。对绝大多数影迷说来,他们只会是一些较为生僻的名字组合,可也不能说青山真治因而就显得高端。或许只能说,他对老电影的兴趣确实有点与众不同。 北九州三部曲里,人物的家庭都是支离破碎。再有《月之沙漠》的弑父,青山真治一直以比较激烈的态度来对抗周围,放任虚无和消极。通过人物无意义的飘荡游历,来完成对制度和权威的反思,寻找答案。到了《东京公园》的恋母,他的主题依然没变,但故事背景换了,风格也转变了。由于影片的轻柔调性,这可能是最温和的一部青山真治作品。即便拿着相机的三浦春马总有点做作,然而只要竖起耳朵,听下配乐,那么,青山真治的音乐敏感依然还在。这种敏感就有如他的电影特质,自成一派,哪管你旁人不解闷骚。【南方都市报 见报有删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